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第七章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

世界经济的影响 鲍达民

环球董事总经理, 麦肯锡公司

2

前,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速度和规模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深刻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

着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推动着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拥有强大消费力的新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2012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

城市的快速膨胀造成多重压力,包括交通

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清洁水和居住面积的长期

性短缺。中国需要治理这些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增长,回应新兴中产阶层的需求及愿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同时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为美国带来难以限量的商业机遇。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将高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GDP的24%。

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2%;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或将增至63%。从目前到2022年,中国将新增

1.7亿城市人口,

城市人均收入差不多是农村人口的3倍。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哺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相应地,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因为城市化得到了提升。城市化既带来了如基础设施大发展等“硬件”

益处,也带来了诸多“软件”好处,如教育、医疗、

个人金融服务的改善。对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但政府所做的那些能够真正释放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经济潜

力的软性投资,却较少得到重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不到1.5亿的中国摘要

中产阶层力量正重塑着中国

直至2000年,中国的城市中还只有4%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1。

截至2012年,这一比例窜升至 68%。预计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

6.3亿—占城市家庭总量的76%,

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一个中产阶层主导的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是中国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其发展和扩张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今后也将如此。

如今的中国,城市人口占1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产阶层的家庭可支配收入 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

之间。在购买力同等情况下,相当于在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收入区间之

间。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的花费小于50%,而且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

惯有别于其他阶层。

“不言而喻,最好的政体是由中产阶层的公民组成的。凡中产阶层数量充足的城邦,往往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6年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但截至2011年底,已覆盖总人口的95%以上。对于受惠的城市居民来说,医保的自付比例已从59%降至35%。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中国政府现在已经意识到中产阶层发展的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一条平衡的城市化道路对于中产阶层的健康发展至为关键。

中国正朝着劳动生产率更高、现代意识更强的中产阶层时代转型。这将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劳动生产率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增长引擎。而这一切,将巩固中国的商业核心市场地位。

中产阶层结构的深远变化

除了数量不断壮大,中产阶层的增长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结构正经历着一些显著变化。

“上层中产阶层”渐成新主流群体

我们将目前的中国中产阶层划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大众中产阶层(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6万-0.6万元人民币,相当于9,000-1.6万美元),2012年在所有城市家庭的占比为54%;另一个是占城市家庭中14%的上层中产阶层(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10.6万-22.9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6万-3.4万美元)。其中,上层中产阶层的消费占到中国城市个人消费的20%,超出其实际人数占比(见图表1)。

这个结构在十年之后将会出现很大改变。到2022年,上层中产阶层在城市家庭总数的占比将升至54%,占中国全部中产阶层家庭总数的71%,一跃成为新的主流群体。届时,上层中产阶层将贡献城市个人消费的56%以及中国个人消费总量的49%(大众中产阶层只贡献13%)。

上层中产阶层成为主流群体将推动消费市场更加成熟、更具吸引力。与大众中产阶层相比,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产品支付溢价,他们对知名品牌的信任度更高,在非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与之相反的是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和住房)的开销往往也更多(见图表2)。这一群体的心态更为国际化,他们对国际品牌持开放态度,甚至热切追捧。

比起大众中产阶层,上层中产阶层是一个更为成熟、经验更丰富的消费者群体。比如,将近60%的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购买了数码相机,而大众中产阶层消费者只有40%。在笔记本电脑的购买上,两者的比例分别为51%和32%。衣物柔顺剂的购买情况也类似,比例分别为56%和36%(见图表3)。从首次购买基础产品种类的趋势可以看出,大众中产阶层仍处于消费行为的早期阶段。比如,在厨房家电用品类开销增加的大众中产阶层消费者中,69%的人表示自己是首次购买,而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的这一比例仅为24%。

图表1:上层中产阶层将成为新主流群体

来源: 麦肯锡“解读中国” – 宏观经济模型更新,2012年4月

3

4

这两大群体对“是什么因素让产品具有吸引力”的回答迥然不同。大众中产阶层消费者更看重基本功能方面的优势。2/3的大众中产阶层消费者将“耐用性”列为洗衣机的五大购买因素之一,而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中该比例不到一半。另一个例子是智能手机,62%的大众中产阶层消费者将“耐用性”列为五大购买因素之一,而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中该比例仅为36%。在购买洗衣液、智能手机、方便面时,他们也更可能将低廉的价格作为购买因素之一,比例是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的两倍。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与大众中产阶层消费者相比,他们更可能将“彰显我的品位”,“让我觉得我的家庭生活更美好”等情感、社会因素列为选购洗发水和智能手机时的考虑因素(可能性比大众中产阶层消费者高50%)。

相比普罗大众而言,中国的上层中产阶层的视野更外向和开放,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过去保守、内向的国民性格的一次突破。这一点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更钟情外国品牌。以个人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例,65%的

图表3:上层中产阶层和大众中产阶层的显著差异

* 将“耐用”作为智能手机五大购买因素之一的受访者# 将情感因素(如“显示我的品位”)作为购买手机时一项重要考虑因素的受访者比例 ? 表示“只要在支付能力承受范围内,愿意为最好的电子消费品支付溢价”的受访者? 在白电升级消费上实际支出增多(如,除通货膨胀以外的原因)的受访者比例来源: 麦肯锡“解读中国”–麦肯锡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 2012

图表2:中产阶层的增长规模正在重塑中国

上层中产阶层偏爱外国品牌,而城市普通消费者的比例为56%。34%的上层中产阶层偏爱外国食品及饮料,而普通城市消费者仅有24%。他们还更热衷于出国旅游,2011年10%的上层中产阶层曾出国旅游,而全国城市居民这一比例仅为3%。2011年,近一半的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增加了出国旅游开支,增幅平均达36%。

这种国际化视野折射出了上层中产阶层的一些“身份标签”。例如,他们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34%拥有学士或更高学位;外语能力较强,26%英语流利。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也加速了这一波国际化浪潮:68%的上层中产阶层是网民,而城市总人口的网民比例只有57%。这些中产阶层网民中,80%的人网龄超过四年。

中国市场将会继续保留其特殊性,但随着上层中产阶层成为新的主流,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市场更加接近世界其他成熟市场。

中产阶层成长的地域重心迁移

如果商界希望把握住这轮商机,就必须对中产阶层究竟来自哪里进行细致研究,因为这一群体成长的地域正在改变。

2002年,中国40%的中产阶层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一线城市,或称“特大城市”中2。然而,我们预计到2022年该比例将降至16%,主要增量将来自二、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中产阶层从2002年的43%升至2022年的45%;三线城市则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31%(见图表4)。

从特大城市向中型城市的迁移同时也意味着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迁移。2002年,仅有的生活在内陆城市的中产阶层比例为13%,到了2022年有望达到39%。

在这里,我们以两个小型城市为例来描绘地域重心迁移的强度。吉林省蛟河市是一座内陆四线城市,由于其作为东北亚经济区核心的交通枢纽而获得快速发展,同时还拥有草药及可食用真菌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是中国重要的葡萄酒及米酒产地。2000年,该市7万户家庭中尚不足900户为中产家庭;到2022年,该市将增至16万户家庭,其中9万户(即60%左右)跻身中产阶层。甘肃省武威市也是一个内陆四线城市,其发展优势包括:(1)地处金昌—武威经济开发区内;(2)丰富矿产资源(邻近的石墨

2 中国的城市可按经济发展程度及政治重要性分为四个级别。一线城市

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2010年的名义城镇GDP均超过9,320亿元人民币,人口超过1,000万;二线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还包括一些2010年名义GDP在1,200-9,320亿元人民币之间的大型城市,人口200-800万;三线城市2011年的名义GDP为220-1,200亿元人民币,人口在40-150万之间;四线城市2010年的GDP小于220亿元人民币,人口多在10-90万之间。

图表4:中产阶层增长的区域中心正在迁移

5

6

这一代人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不可或缺的消费群体。到2020年,这一群体将贡献全国35%的消费量,他们将成为休闲产品、个人服务、旅行及高级酒店的主力消费群。

对宏观经济的深刻影响

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撑着国内消费的扩大及私人投资的增长,并且在教育水平提升的帮助下,成为创新的“孵化器”。

现今,中产阶层贡献了中国城市居民个人消费的73%和全国居民个人消费的58%。如果衡量对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贡献,中产阶层占到城市GDP的24%和全国GDP的20%。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个人消费预计将达2.3万亿美元, 比2012年翻一番,GDP占比24%。而上层中产阶层的消费将增长七倍,并占中国城市消费总量的49%。

由于推动生产力提升,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还会影响到中国未来若干年的发展“质量”,而这个群体同时还带动了个人服务的爆炸性增长。过去十年间,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

烯和钛铁矿为全国最大);(3)两条铁路及若干条高速公路的交通要道。2000年,全市8.7万户家庭中仅有900户为中产阶层。到2022年,预计全市65万户家庭中将有60%(即39万户)为中产阶层。

新生代中产阶层消费者的历史转型进行时出生在“80后”的新生代中产阶层消费者正在崛起。他们的父辈经历过多年的商品短缺,所以最重要的是确保家庭财务安全,而“二代”的出生和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由于安全感的提升,“新生代消费者更注重“享受生活”,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往往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

麦肯锡调研发现,新生代比他们的父母更有消费信心,也更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溢价。事实

上,他们认为贵的产品就是好的产品3。

他们热衷于尝试新产品,体验新科技。与父母比起来,他们更忠实于信赖的品牌,喜欢小众的细分产品而不是大众化品牌。更重要的是,他们比起上一代信息来源更多,比如他们非常依赖互联网获取产品信息(见图表5)。

3 麦肯锡《解读中国第二代消费群》, 2013年2月。本报告基于持续7年的入户消费者调研,针对100个产品类别,对来自60多个城市的7万名消费者进行了调研 。

图表5:新生代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与其长辈迥然不同

资料来源: 麦肯锡“解读中国”—年度中国消费者研究, 2012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中产阶层壮大的红利才刚刚开始显现。随着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全球化进程中拓宽视野,中国中产阶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技能人才库。这一趋势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及进步的基础,推动产业升级,并跃升至价值链上游。个人金融服务的发展将对中产阶层消费者的财富加以管理和利用,创建一个更加有力且高效的资源分配机制,与国家金融系统并行,从而提升资本利用率。随着与西方消费者在包括零售、餐饮消费、美容美发、以及私教、培训和健康服务等诸多领域的差距缩小,城市就业岗位和商机的创建必将因之而飞跃式发展。从长远来看,生机勃发且蕴含极大生产力的中产阶层将是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产阶层消费者崛起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中产阶层强劲且持续的增长以及收入的递增,将为全球各个行业消费类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为新兴消费者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提供广泛的产品及服务。到2022年,中国消费者在白色家电类的户均消费将接近美国水平,而电子消费产品和智能电话的户均消费量将远超美国(见图表6)。

抓住这一波消费升级的浪潮

过去五年,大多数产品种类的渗透率已显著提高。高科技产品的渗透率剧增在上层中产阶层尤为明显。举例来说,平板电视在上层中产阶层的渗透率已从2007年的24%上升至2012年的68%。从销量看,从2007年的1,000万猛增到2012年的5,000万台,翻了五番,比当年整个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的销量(4,200万)还多。另外,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从2007年的0激增至2012年的50%。

另一相应的变化是,愿意支付溢价购买高品质商品的消费者数量增长相当可观。近半数的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称,“只要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之内,就会一直支付溢价以购买最好的产品”。而所有受访者中只有40%左右愿意这样做。

汽车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乘用车市场至2015年将有望持续保持2位数的增长,在2015至2020年之间,市场依然健康发展,增长率放缓至6%左右。当前的强劲增长是由3个主要因素所驱动:城市化、家庭收入持续增长和汽车渗透率低。汽车价格通常是介于8万至25万人民

图表6:各商品种类的消费者市场规模和家庭支出

7

币之间(折合12,000美金-40,000美金)—约有60%的汽车都落在这个价格区间之内。在这一区间,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下层中产阶层首次购车的消费者。未来十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跻身上层中产阶层,我们预计消费升级将成为新的趋势。在这十年间,高端车的销量将会增加。2011年,高端车的渗透率为9%,超过日本和韩国。2016年,麦肯锡预测中国的高端汽车年销量将会超越美国,晋升为全球最大的高端汽车市场(见图表7)。

某些产品和服务的渗透率仍将持续增长,然而,随着中产阶层的日渐壮大,“消费升级”将成为中国消费者格局演变中最重要的主题。麦肯锡的2012年消费者调研指出,约三分之一的上层中产阶层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他们的消费支出增加了。60%消费支出的上升是来自于发生在所有品类的通货膨胀,但在上述表示实际消费支出增多的受访者中,有三分之一提到趋优消费是主要原因4。

根据麦肯锡的消费者调研,中国人往往把高品质与知名品牌及高价联系在一起5。出于这

4 《从大众消费到新主流消费:跟上快速变化的消费者节拍》,麦肯锡 “

解读中国” 2012年度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 2012年9月。

5 麦肯锡”解读中国”2012年度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针对10,000个居住

在44座不同城市的家庭,覆盖了约50个产品品类和300个品牌,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偏好和未满足的需求。个原因,只要经济能力许可,他们就会乐意选择消费升级。2012年,39%的上层中产阶层对白色家电(包括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进行了消费升级,而平均城市居民中只有23%。以洗衣机为例:上层中产阶层在2012年最近一次购买洗衣机的平均花费为2,100元人民币,比2009年多了300元人民币或多了17%—但是在这期间,洗衣机的平均价格上涨不足5%。同样地,黑色家电(包括平板电视和家庭影院系统)也出现了消费升级趋势—52%的上层中产阶层表示,2012年在此类产品上支付了高额的费用,较整个城市人口的比例高出了23%。在休闲活动和娱乐项目上同样出现了大量的消费升级,而且上层中产阶层引领着消费升级。在休闲活动和娱乐项目上,2012年有近1/3的上层中产阶层表示较上年增加了实际支出,而2011年这一比例为19%。

服务业增长的窗口已经打开

2022年,预计服务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44%升至50%,某种意义上归因于上层中产阶层越来越愿意为服务业埋单。因此,包括娱乐、旅游、休闲活动、老年人照顾服务、安全服务和设备(包括防盗警报器和保安摄像机)、教育和

图表7: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8

物流等所有上述行业的增长速度必然加快。对全球性公司而言,进军上述领域或是提升在这些领域影响力的时机已然成熟。

我们看到服务领域的消费提升已经成为趋势。2011年,41%的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每月外出就餐的平均花费为70元人民币,较前一年有所增长。相比之下,美国2011年同期只有15%的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外出就餐的花费增加了。在旅游方面也同样如此。2012年,中国27%的上层中产阶层消费者的旅游开支较前一年高,而大众中产阶层只有22%,美国的上层中产阶层为25%。

2012年中国人的非生活必需品类(包括教育、休闲、娱乐、医疗卫生和金融服务)消费中,18%来自上层中产阶层,这相当于他们家庭年支出总额的35%。预计到2022年,上层中产阶层对非必需消费品消费的贡献率将升至52%—相当于其家庭年支出总额的42%。在教育方面,37%的中国上层中产阶层2011年的平均支出较2010年增加了25%。在医疗保健方面,68%的上层中产阶层已购买或使用医疗保健服务或产品,比城市总人口的平均支出高出7%。

预计金融服务的消费也会增加,这反映出一个事实:中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正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我们预计这类家庭资产将由2011年的2.6万亿美元大幅增至2022年的17万亿美元。在保险方面,2022年保险公司总保费的50%或将来自城市中产阶层。

巨大的基础设施产能需求是另一重大商机

除了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所有方面也蕴藏着无穷商机。当前,中国城市所面临的挑战正在转变。依靠充沛的土地和向城市迁移的农村人口已经不可持续,因此必须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和生产力。各城市需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缓解日益增长的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应致力于控制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并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环境可持续性,为中产阶层创造一个宜居环境。不仅如此,各城市也应持续提高城市交通、住房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满足日益富裕的市民不断提升的期望。

从商业角度而言,上述需求为建筑业带来机会,包括地铁的建设及相关机械设备、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以及废水处理系统。中国早已取代美国和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见图表8)。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全球性公司有机会为中国的下一波城市化浪潮帮忙出力。

图表8: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

9

这一领域的商机会有多大?我们只需关注各级政府当前的计划。以铁路为例,计划修建8条客运专线、若干城际铁路交通干线、兰新二线以及区际列车干线如郑州—重庆。规划中的45,000公里高速铁路网络用来连接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以及位于中国西部的干线,包括拉萨—日喀则线。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并完成在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和昆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此外,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和乌鲁木齐兴建骨干线路也在规划之中。民用航空是另一个计划要大规模扩张的领域。当前规划包括北京兴建一个新机场,以及扩建广州、南京、长沙、海口、哈尔滨、南宁、兰州和银川的机场。成都、青岛和厦门兴建新机场目前还处于可行性研究之中。

各城市也需要新的建筑来满足城市居民在零售、餐饮和办公空间等方面的需求。我们预计中国的城市还需要300亿平方米的住宅和商业建筑面积,仅大城市就需要200亿立方米的用水。中国的港口应该达到2亿标准货柜(TEU)的集装箱运输能力才能满足城市消费者与日俱增的需求。

新建基础设施创造了巨大商机,基础设施的规划、运营和融资同样带来不可低估的机遇。比如:智利、菲律宾、南非、韩国和台湾正在着手打造相关框架协议,让私营企业在项目和组合规划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来自私营承包商的建议书越来越多,上述国家和地区希望通过框架协议来很好地应对,通常做法是提供奖金或者特殊采购流程,对奠定基础的私营承包商予以奖励6。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样存在商机,包括交通和废弃物处理。在贷款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大批待建的新建项目7,

6 《基础设施生产力: 如何每年节省1万亿美元》,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和麦肯锡基础设施咨询业务,2013年1月 。

7 同上。麦肯锡发现,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需要投资57万亿美元用于交

通、电力、水供给和电信领域,比之前18年的基础设施开支多36万亿美元,增加近60%。因此全球对于资金的需求极大。更进一步,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企业可确保能够参与世界一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ICT)—杰出城市所必备的竞争优势—包括建设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从而减少损漏,加速故障反应时间,并显著改善系统总体效率。私营企业已经投身于节能领域的一系列举措,以探索绿色城市生活的解决方案。

结语

快速崛起的中产阶层群体正在重塑着中国,这一态势在今后仍将持续。他们的购买力以及拥抱新品牌(包括国外品牌)的外向和敢于尝鲜的性格,对于美国企业意味着无穷的新商机。为充分把握该新兴消费群体,商界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并细致观察其消费行为如何演变。但这块“蛋糕”并非仅供消费类企业独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支持城市建设增长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发展全球现代化城市独具的所有服务种类,都蕴含着难以限量的机遇。

作者简介

鲍达民(Dominic Barton)是麦肯锡公司的全球董事总经理。他在麦肯锡任职27年,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包括银行、消费品、高科技以及工业。在担任现职前,他于2004年至2009年担任麦肯锡亚洲区主席,常驻上海,并在2000年至2004年担任过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主管。

鲍达民活跃于达沃斯论坛、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普罗旺斯埃克斯经济论坛、亚洲企业领袖协会及发展中国论坛等国际论坛。他就企业在社会的角色、领导力、金融服务、亚洲、历史以及全球市场面临的问题与机遇等主题撰写了80多篇文章。鲍达民与Roberto Newell和Greg Wilson合著有《危险的市场:金融危机中的管理

10

之道》(Wiley&Sons,2002年)一书。他的最新

著作是China Vignettes:An Inside Look at

China(Talisman,2007年)。

鲍达民引领麦肯锡致力于资本主义的未来、

长期价值创造和企业在社会中的领导角色等领

域的工作。这是一组研究计划和项目,以凝聚不

同机构和各界领袖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其中一

个项目是与Lynn Forester de Rothschild共同

领导的推动包容性资本主义发展专责小组(由位

于伦敦的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赞助)。该

小组由美国及英国的企业和社会领袖组成,制

定约束和提升企业行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创

造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

鲍达民是布鲁金斯学会理事、新加坡经济

发展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亚洲开发银行顾

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国开金融(China Devel-

opment Bank Capital Group)顾问委员会成

员、加拿大亚太基金会董事会成员。他在企业领

导以及对居住过的社区所做贡献方面获得过多

种荣誉,例如,2013年2月他获得韩国前任李总统

颁发的韩国国民勋章(牡丹章)。他是牛津大学

布雷齐诺斯学院罗德奖学金信托基金理事及荣

誉院士。他也是北京清华大学的兼任讲师。

11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与本土奢侈品营销策略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与本土奢侈品营销策 略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与本土奢侈品营销策略一、奢侈品概念“奢侈”一词来源于拉丁文“luxury”, 原意是指“极强的繁殖力”, 也可以理解为极强的“感染力”、“传播力”和“ 延展力”, 这种极强的繁殖力通过“奢侈生活”、“奢侈品”和“奢侈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牛津辞典这样解释Luxury: 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 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1997 年~Kapferer 给出了“奢侈品”一词的符号学解释及其社会学含义:“奢侈品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 是应用于功能性产品的艺术。就像光可以以带来光明一样。它们提供的不仅是纯粹的物品: 他们是高品位的代名词。”沃夫冈〃拉茨勒将奢侈分为旧式奢侈和新式奢侈。旧式奢侈即非创造性奢侈, 表现为对稀有原料的消费和耗用; 新式奢侈是用智慧和知识来对待和使用各种原料和材料。旧式奢侈是消耗、破坏, 而新式奢侈则提供保护和改善的可能性。克里斯托弗〃贝里在《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中给出了某物品可以成为奢侈品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首先, 奢侈品必须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人的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娱,这是奢侈品的必要条件, 那些为了收藏或者保值而购买的昂贵物品即不属于此列, 而该条件也为奢侈品奠定了很多人都想拥有的基础; 其次, 奢侈品必须具有昂贵、独有、稀有的特征。二、奢侈品的特征 奢侈品的内涵界定为在某一具体的行业或产品类别中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产品。往往~最高级别的产品包括几个品牌。这种最高级别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应具有下列特征:

麦肯锡《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指数:衡量中国城市的新工具》

中国城市有多“绿”? ——“城市可持续性指数”管窥 一项新指数显示,中国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让人喜忧参半。 2011年2月? 华强森 本文包括: ?第1 页 ?第2 页 o图表:中国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另一些方面却仍然落后。 ?作者简介 ?致函编辑 随着各国都力图在不牺牲未来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首要政策问题。中国的情况比其他所有地方都更加紧迫,因为中国城市的区域和经济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都将保持快速发展,而这里的资源使用及环境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严重担忧。国家和地方领导人已将可持续发展列为重中之重,采取应对措施。 使用“城市可持续性指数”这项新的衡量标准,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新努力所产生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1。该指数显示,表现最好和最差的城市在几个指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并不符合可持续性的全球基准,但有些城市已经为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正面典型,其做法可复制到中国的其他地方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 我们选择中国作为该指数的测试地,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快得惊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从2008年的6亿左右增加到2025年的9.26亿,在2030年将达到10亿。其次,近年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日趋详细、可靠,更容易获得。最后,中国在2008年成立环境保护部以及近年来采取的其他举措均表明,中国领导人了解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并已开始积极应对。 为发现基本趋势,我们将中国政府确定的112个可持续发展重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这些城市从2004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毋庸置疑,中国大部分城市在大多数可持续性衡量指标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有许多中国城市已经取得了进展,其中最好的一些城市的情况正在迅速改善。在对中国的城市初步进行相互比较时,我们选择了在财力、政策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摘要】在中国,中产阶级正以每年新增数百万人的速度强势崛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中产阶级拥有比较多的机会创造和享受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创造“新生活方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等等形成了这个时代和新服务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从文化研究角度来了解在消费大潮下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活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行为文化生活社会交往 中产阶级英文叫“middle class”,可以直译成中间阶层,也就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人群,他们工作忙碌,生活有压力,但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中产阶级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其生活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一.消费行为 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被认为是有品味、有格调、有消费激情的消费“前卫”。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而中国当代城市中产阶级是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代,他们许多人可能刚刚从艰难与困顿中走出来,在消费大潮下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新的时代与社会特征。从消费结构来看,中产阶级家庭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虽然饮食方面的消费在中产阶层家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其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特别其他消费内容如交往、休闲、轿车、住房等不断增加,家庭基本消费如衣食住行方面已经与原来简单的生存必需型消费拉开了距离,同时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明显增加;从消费支出分布情况来看,城市中产阶级已逐步摆脱低收入阶级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收入已完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用于满足发展需求的其他消费项目或投资。

家具行业年会发言稿

家具行业年会发言稿 【篇一:中国家具行业现状】 我国家具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由于人均家具消费水平低以及家具制造企业长期依赖出口品种单一的家具,我国家具行业的整体档次较低,呈金字塔形,约80%的家具企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销售低档家具。然而,这一现象正在改变。一方面,随着城市中高产人群数量、星级酒店家具需求的增加和消费观念升级,高档家具和个性化家具的需求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一些低产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带给家具行业新一轮的低端需求。 图表1.国内家具需求将由金字塔型转为哑铃型 星级酒店是高档家具消费 需求的一大来源,我国的五星级酒店数量从2006年的302家增加到了2013年的739家,cagr为12.85%;四星级酒店数量从2006年的1,369家增加到了2013年的2,361家,cagr为9.46%。我们将星级酒店对于家具的需求分为: 1)新增家具需求。自2006年以来,我国五星级酒店年均增加客房1.93万套,四星级酒店年均增加客房2.78万套,我们估计五星级酒店每套家具花费10万,四星级酒店每套家具花费6万,则这些酒店对于新家具的年均需求为36亿。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开发老年、民俗、养生旅游等。因此,我们预计星级酒店的建设脚步会继续。2)替换家具需求。一般的四星级、五星级酒店规定五年换一次家具,按照这个频率,我们预测我国即将迎来一波替换家具需求的高峰,2013年我国的星级酒店家具替换需求约52亿,而2017年,我们预计我国的星级酒店家具替换需求近130亿。 图表2.2006-2013年酒店数量增速: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 图表3.2011-2018年四、五星级酒店家具替换需求变化图 我国的大众富裕阶层人数在2013年有1,197万人,预计2014年会达到1,401万人,同比增长17.04%,增速较快。其中,大部分人正处在购房主力人群的年龄,40岁以下的人数占比为53.6%,50岁以下占比超80%。此外,他们的子女年龄也偏年轻化,10岁以下、10-20岁以下、20-30岁各占34.2%、32.5%和24.4%,这样的人数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2001年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萧灼基说:10年后中国将有五类人能进入中产阶层,萧老的预言,给给向上爬的人打打气,给他一个大枣吃。本人想提三个问题:中国的新阶级、新权贵和新精英。 新阶级 故事一: 狗熊带兔子玩,上厕所时没带手纸,狗熊问,你怕脏吗?兔子说不怕,狗熊用兔子毛当手纸了。狗熊的块头那么大,兔子没法子只好拿自己的衣服给狗熊当"手纸"了。中产阶级象只兔子,跟富人玩好了就变成手纸,玩不好...... 中产阶级——难以界定,文学家形容他们象一块没有冻好的冰,艺术家编了一套老板丽人伪幸福的梦,经济学家说他们是中国稳定的核心,社会学家说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政治家怕他们长得太快胃口太大,行政官员吃拿卡要想捏死他,民工们恨不得宰了他,再来一次均贫富。 一提中产阶级,人人都特敏感,弄得我好生尴尬。不是我存心找不痛快。在我们这个貌似平等的社会中,一谈中产阶级,人们就老大不自在,心中暗想:我算老几?老大、老二、老三,还是个零蛋......有人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我是格格。我心说您甭提满清这一壶。路边的小饭馆变成了宫庭宴,电线杆上的小纸条儿变成宫庭秘方,街上的小妞也全都变成了格格。经济学家管这叫"预期紊乱"。关于中产阶级争议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企盼,象是学术界吐出一串好看的泡沫。人们不否认他的重要性,鲜有人进行分析、量化和实证。我一接这题就发觉不妙,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着力点。中产阶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方的园的还是三角的,他的政治理念、社会意识、生活预期全然不清楚。 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原本是个舶来品,欧洲是经过了300 年工业原始积累,再加上战后持续50 年的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才出现了中产阶级。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有产者,改革20 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他们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办公司、投资、信贷、交易和纳税,在这一奇迹中,他们很有特色。所谓中产阶层,是以知识份子、职业专家为代表的主流精英的群体,有院士、研究员、教授、律师、医生、作家、专家、艺术家、自由职业者、高级职员等,包括文官、学人和企业家。他们成长周期才10年还很不成熟,我们缺乏训练有素的文官来操作民主,又缺少公益的学人来坚实公民社会基础,更缺乏讲信用的企业家来完善产权制度,从而使经济和民主同时陷入僵局。 早在1997 年刘吉曾说过,中国很有可能产生新阶级。中层消费者怎么形成的?大约是在1992 年后,要素市场(资本、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开放后,形成的所谓的"第四代富人"。大批政府、企事业机构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后,利用他们过去的资源和社会网络,中层才迅速扩大。据中国社科院历时10 年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民营中小企业家中干部下海的占31%。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才形成了广大的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研究参考第4号(总179号)2014年5月8日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 内容摘要:2014年3月22-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为了更好地倾听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对中国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本届论坛邀请了与会公司结合自己的专长和论坛的主题撰写专题报告。本期研究参考是麦肯锡咨询公司为论坛提供的报告。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在这份报告中,麦肯锡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关键词:中产阶级;驱动力;制约因素

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 麦肯锡咨询公司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一、中国中产阶级的潜力 就在2000年,中产阶级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1;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68%。今天,城市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52%;到2022年,还将涌现1.7亿城市新居民,届时城市化比例可能攀升至63%。到2022年,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达到6.3亿,为城市家庭的76%和总人口的45%。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中产阶级国家。这股浪潮的核心是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居民收入的水涨船高。 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主力军来自技能型白领,他们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也赚取更高的薪水。这既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硬”效益,也反映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改善的“软”效益。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众所周知,但政府对有利于释放中产阶级经济潜能的软性推动力的投资或许不太为人所知。以保险为例:200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近1.5亿中国人,如今95%的中国人享受着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自费比例已经从59%下降到35%。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产阶级的发展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 二、上层中产阶级将成为新主流群体 我们将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为两大类:大众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6-10.6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9000-1.6万美元之间,这个群 1我们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家庭可支配年收入在6万~ 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士,以购买力平价法计 算,这一范围处于巴西和意大利的平均收入之间。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低于50%,同时,其消费行为比起其他阶层也独具特点。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中产阶级最新十大标准出炉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或家庭才算中产?中产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小融整理了10个中产阶级的标准给大家作为参考,一起来看看你符合几个吧。 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 提到中产,收入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最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小融默默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工资卡,呵呵,我岂止是拖了后腿啊,我连中产的裤衩子都拖掉了…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 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阶级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要有百万级别的流动资产。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的中产阶级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达到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呵呵,对不起,那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中产阶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提到中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钱,中产阶级还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还在还房贷、车贷的统统out.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级的判定标准。比如有一流高校毕业、海外留学、EMBA(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或者成为某个公司的CEO、做知名企业家、当名牌大学的博导、某领域的权威专业人士等金光闪闪的经历。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把健康列为首要人生目标。当然,中产阶级平时必须是很注重运动的,每个人至少有一张健身卡或者高夫球俱乐部会员卡,还要常常展示骑马、潜水、登山、滑雪等一类高逼格运动的特长,不得不说爱运动绝对是当下中产阶级的重要标签之一。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GWH28-DGCMP-P6RC4-6J4MT-3HFDY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报告,2008年中国人奢侈品的消费达8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各国奢侈品销售市场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高昂的消费热情和强大的消费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奢侈品这个曾经远离大众视野的贵族产品正快速渗透中国市场。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奢侈品不受追捧,尽管它们足够稀缺,足够精致;有些奢侈品却令消费者趋之若骛,成功人士喜欢它,缺乏足够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也追捧它,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与欧美市场不同的特征。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 (一)追求自我实现的消费心理 卓越的品质是奢侈品应有的特征,它在质量上没有任何妥协,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在中国消费者传统的价值观念中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奢侈品高质高价,理所当然。因此对于注重生活品质又有消费能力的高收入阶层,奢侈品的消费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随波逐流,会选择不同品牌中符合他们个性偏好的品种,既经典又引领时尚,既时尚又超越流行,优雅地体现着生活的品位,是对自我实现的最好的诠释。 (二)炫耀性消费心理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的不完善,富裕阶层应运而生。起初,他们凭借对市场的敏感察觉和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企业不断发展或通过资本运作使财富迅速膨胀。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由于很多人原来没有社会地位,不被社会所重视和尊重,现在他们成功了,他们要通过一定方式展示自身价值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赏。于是乎富裕的人们通过购买和使用稀缺的、具有卓越品质的、高昂价格特征的奢侈品来传达关于自身身份、财富、地位的信息成为最初的、自然的选择。因为奢侈品承载着反映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高于大众的职能,从这一层面上说奢侈品消费是一种符号,代表着成功和富裕,而成功和富裕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奢侈品的这种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奢侈品使用时的优越感,足以不断激发富裕的人们消费的欲望,从而出现奢侈品消费趋之若骛的现象。 (三)从众性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选择的结果,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其中一种结果就是产生从众性消费。所谓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于是从众性的消费行为发生了。人们往往最容易采取与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其他人一样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由此就不难解释高档写字楼中满眼都是的白领身上的奢侈新品。 (四)模仿性消费心理。 为了避免消费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尤其是当人们对所面对的商品的内在品质难以作出细致判断或商品的价格很高时,往往会以亲朋好友、同事、崇拜性群体作为参照群体,这些群体的行为被个体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特别是崇拜性群体的消费示范行为会直接引起模仿,模仿者会因模仿榜样的消费行为而感到愉快,即所谓“我和我的偶像用同一个品牌”。一份研究表明中国消费者比美国消费者更易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那些资产平平的年轻群体为什么在只花100元买一件普通的饰品的同时也会化上万元去购买一个手包。 (五)情绪性消费心理

麦肯锡中国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沙莎

北大哈佛双料海归美才女:麦肯锡中国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沙莎一半是激情,一半是柔情 幸福的女人都是相似的。沙莎的成功反映了幸福女人的重要品质:有事业愿景,也有实现愿景的能力;有爱,也有爱的能力。 若说这个世界上有圆满的成功人生,那么麦肯锡中国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沙莎的人生可以拿来做一个案例。这个说起话柔声柔气的温婉女子有着北京大学、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教育背景,全球第一流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十年工作经验,却不是强悍而孤独的女强人。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和丈夫恩爱。有一个3岁半的儿子,双亲健康、快乐,还有一群谈的来得朋友和同学,总之,人生没有缺憾。 有人曾问沙莎:“你人生遇到最大挫折是什么?”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好像还没有。我一知道自己要什么,怎样去争直取。”当然这并不是答案的全部,如果将每一个人的人生作为一个案例来看,其实还和沙莎良好家教所形成的性格有关,她说:“生活总有烦恼,但我愿意去记住那些快乐和感动我的瞬间。我要感谢父母的言传身教,敬佩像我母亲一样追求无止境,但也学习我父亲乐天知足的品德。所以,人生有困难,去积极解决问题;实在无力把握,就选择放手吧。” 懂得诉说自己的人生诉求 1996年,沙莎北京大学毕业后,申请到了美国奖学金,按照父母的理想,去美国读博士才是正途。那一年正逢麦肯锡北京办公室在中国招聘第一届本土商业分析员,沙莎决定放弃留学抓住这个机会。当时沙莎的父母不同意,但她很坚

持,她说:“我30岁之前会把我所有要读的书都读完,但由我决定先工作还是先读书的顺序,好吗?” 刚刚开始工作时,咨询公司加班至深夜是很正常的事。沙莎母亲急坏了,怕孩子学坏,特地到公司和沙莎的同事谈话,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素质都很好,非常敬业,我放心了。”沙莎一直是极富激情的人,产品战略、连锁运营、企业购并……她热爱每一个咨询项目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除了国内项目,也到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六七个国家的分公司工作过。她做得不错,在一切都顺风顺水时,她又申请了哈佛商学院。哈佛除了给了她弥足可贵的知识和人脉,还使她认识了现在的先生,接下来,顺理成章地结婚、生子。她没有因为生活放弃事业,并以一种更成熟的姿态重新回到麦肯锡,“有了小孩少了一点自由,但让我重新思考我的事业及定位。以前做项目经理时,只是想把单个项目做好,行业、地域跳跃幅度非常大;现在做了母亲我必须学会更专注,我会更重视战略性客户及长期实施成效,强调连续性,同时在行业上有专攻。孩子,让我变得更聪明了。” 她在工作中的杰出无可置疑,年纪轻轻就做了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生活的快乐却一样也没有落下,反衬出她真正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懂得和父母、老板、爱人不断沟通自己的人生诉求,也因为这样,她始终能在自然和快乐状态下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并知道如何去实现。结婚时,她告诉公司想要一个长长的假期,告诉老公想要一个盛大的帐篷婚礼,因为她记得一句谚语“如果一个女人能有一个幸福的婚礼,她这一生睡的安稳觉都比别人多”。那时婚礼定在9月,她先生极其理性,反对户外婚礼因为无法控制天气,但沙莎最终还是说服了他,并和他分工一起设计婚礼细节。最后,他先生设计的流线型帐篷解决了帐篷公司也解决不了的难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双方都更敬佩对方的潜能,感情也更好。 优秀的咨询是企业的教练 很多人觉得咨询顾问更像一个医生,替有疑难杂症的企业看病,开药方。沙莎不赞同这种说法,她觉得,咨询顾问是一个教练,带跑客户,以科学的方法陪他们一起成长。 2007、 2008年,她负责一个汽车研发流程再造的咨询项目,这是中国研发团队的第一个整体开发项目,有明确的产品上市时间及整车质量、成本节点要求,任何一个咨询团队参与这个项目都会觉得压力很大。客户核心团队近30人,各部门参与同步开发的外围团队近200人。不仅要借鉴麦肯锡在欧洲的项目经验,更要根据中国的文化和团队特点来重新优化流程,强化跨部门协作及固化模板工具,使产品和国际同步又适合中国国情。其中有很多的细节,比如要让同步开发更透明、高效地解决问题,要与客户核心团队一起成为整个流程再造的催化剂;要给客户最佳的方法和工具去培养年轻的团队;还要面对一些意外的事件,比如核心研发人员的可能流失,如何积极应对、有效挽留……当这款汽车按期全球首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b10691167.html,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作者:温铁军 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2期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购买力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该阶层政治意识也将随之提高。 那么,中国是否真正存在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又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中产阶级崛起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使得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变化。相应的,许多与中产阶级崛起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但这个阶段的许多基本特点,仍在总体上与全世界中产阶级人口最多的国家相似——社会阶级组织不成熟、相对比较容易偏激或激进、政治利益分散、摇摆性大等。 (一)中国与西方在中产阶级形成及其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不同 中国正在大规模接受外部制造业,一方面是劳工群体总量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是同时出现了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大规模的但却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稳定状态——中国的金字塔结构正在巩固。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相应地也产生了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虽然经济危机后迫切要求加快城市化以提高国内资本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但城市化带来的中产阶级崛起又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新的政治矛盾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中国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在某些领域已经不能满足新兴中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 中产阶级在政治上本来应该有倾向于市民社会的诉求,但后来逐渐趋向于保守,容易与执政党利益一致——越是“中产”的群体越希望社会稳定。然而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方面范围跨度较大、职业众多,没有形成像大资产阶级或者少数富裕阶级那样清楚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跟统治阶级从中直接获取垄断资本收益的体系形成自然的利益结合,也无法对政策决策直接施加影响。所以,在国家垄断条件下的“亲资本”的政策体系中,不能够得到与垄断资本明显一致的制度收益。

2017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理财趋势-上书房信息咨询

2017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理财趋势 财富管理行业被金融看做是未来风口,这个风口虽然起得并不快,但政策风险显然比最近处于风口浪尖的现金贷要少得多。随着财富管理行业的用户习惯改变,从银行到券商,从B端到C端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在内部效率的提升和服务客户方式,都相应发生着变化。 当今财富管理行业意欲覆盖的“大众富裕阶层”来说,可能有90后占到了一成,单身人士已占了四分之一。 该报告定义的大众富裕阶层指家庭可投资资产在100万-500万人民币的中高端人群。其中可投资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基金、债权、保险及其他金融性理财产品,以及投资性房产等。 报告预计,中国大众富裕阶层到今年年底将接近2092万人;到2020年将突破3000万人。本次受访者中,可投资资产人群数量呈现比较明显的金字塔效应。

90后占一成,单身人群占四分之一 在大众富裕阶层的年龄分布上,80后所占比例高达一半。让人惊讶的是,90后的比例也达到了13.5%的,其中以从事互联网和TMT(技术、媒体、电信)行业居多。 这也让我们开始关注大众富裕阶层的行业分布,其中金融业作为曾经的平均收入第一的行业,从业者比例依然位居首位,占25%;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占比第二,为11.7%;房地产建筑行业占10.2%。

80后和90后的新一代,由于年龄和主要从事行业的不同,他们在财富创造和管理的方式上可能跟50-70后不同,这说明,未来财富管理从业者要跟多地适应用户习惯。这个趋势也有可能重塑大众富裕阶层理财市场格局。 从学历方面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大众富裕阶层84.1%。福布斯指出另一个现象,年纪较轻的大众富裕阶层从事的行业主要是金融和互联网等,这些行业对学历和专业要求也比较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IT科技、智能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以只是取胜将是常态,未来财富创造的模式将不同于中国市场早期依靠勤奋、拼搏和务实等。

麦肯锡中国城市群分析方法

一个国家,多个市场 ——用麦肯锡城市群方法瞄准中国消费者 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去区别对待中国的不同城市,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关注它们在收入水平、地理位置、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诸多方面的区别和差异、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等。 广州和深圳有着很多共性,但这两座同处一省、驾车距离仅为3小时的城市在人口构成、语言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别却不亚于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深圳居民中,4/5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说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习惯在酒吧喝一杯。而在邻近的广州,外来人口只占1/4,人口年龄偏高,主要说广东话,习惯于与家人一起去餐馆喝茶。 很少有跨国公司会在法国和德国市场运用同样的策略,但似乎很多公司在中国却正是这么做的。它们专注于培植最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类似南京的较大的二线城市),而忽略了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之间的差别。 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各地增长的速度如此千差万别,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是不二的选择。中国的800多个城市中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在整个欧洲,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只有35个)1。另外,中国还有数百个人口在10万级的城市。 现在,很多在华公司对中国城市仍采用逐个管理的方法。然而,通过总结它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2,我们发现了一种更有效且更合算的管理方法,即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它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少则包括2个城市,多则包括约70个邻近的城市。决定城市群的不只是其收入水平和地理位置,还包括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 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能帮助企业定义战略愿景、优化资源配置,跟踪业绩。与逐个管理城市的方法相比,用城市分群的方式更能在广阔地域范围内实现销售队伍、分销渠道、供应链以及营销的协同效应,更有实效性和成本效益。同时,比起将中国城市简单分成几个地区的做法,用城市分群的方式能将工作做得更细。 麦肯锡ClusterMap:从城市层级到城市群 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将中国城市分为22个城市群,每个城市群围绕1到2个中心城市发展。为了确保这种方法是可行并适用的,所有的卫星城距离1个中心城市不超过300公里,并且每个城市群的GDP都超过中国城市总GDP的1%(图表1)。

民国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过程因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步履维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产阶级?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定义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这个定义看似严谨,其实过分宽泛。在本文中,我考虑符合下列条件的人群为中产阶级: 1、居住在城市。 2、受过基础的教育。 3、如果在农村拥有地产,则地产收入不能维持其生活水平。 4、如果拥有自己的工商资产,其固定资产(指经营事业所使用的房屋)不得超过2处。 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中产阶级所从事的职业有: 1、政府及工商事业的中高级雇员 2、文教事业从业者 资料选取 主要选取各个工业发达城市的资料,兼顾其他重要城市。 研究时间分段 1、1912-1937,即民国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2、1937-1945,抗战期间沦陷区、国统区。 3、1945-1949,内战期间。 具体分析 1、1912-1937 实际上,这一段时间要分成两段来看,在一战结束前与一战结束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在1919年以前,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而无暇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竞争而使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黄金时代,而促使中产阶级购买力逐步提高的话,那么,在一战之后,这种趋势无疑是消极的。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随着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而停滞甚至跌落。 但是这个时间段里,必须承认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相当富足。 在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而工资方面,《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反映出相对较接近底层的中产阶级的状况,他们作为办事员、邮差实际工资与以上数据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拖欠工资在这一段时间里并不少见,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刘欣 2012-8-23 9:14:40 来源:《社会学研究》(京)2007年6期第1~14页 【作者简介】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阶层结构/中产阶层/阶层地位/阶层认同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研究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在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用什么样的指标划分出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大。由此一来,不同的研究者估算出的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如何据中国的现实来界定中产阶层,仍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中产阶层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界定,视中产阶层地位为居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以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确切含义,进而提出一个适用于中国城市阶层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将以“2003年中国综合调查”(CGSS2003)①的资料为主要依据,用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来呈现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及中产阶层的比重,并从收入、住房、阶层地位认同等几个方面来检验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一、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第七章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 世界经济的影响 鲍达民 环球董事总经理, 麦肯锡公司

2 当 前,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速度和规模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深刻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 着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推动着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拥有强大消费力的新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2012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 城市的快速膨胀造成多重压力,包括交通 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清洁水和居住面积的长期 性短缺。中国需要治理这些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增长,回应新兴中产阶层的需求及愿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同时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为美国带来难以限量的商业机遇。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将高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GDP的24%。 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2%;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或将增至63%。从目前到2022年,中国将新增 1.7亿城市人口, 城市人均收入差不多是农村人口的3倍。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哺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相应地,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因为城市化得到了提升。城市化既带来了如基础设施大发展等“硬件” 益处,也带来了诸多“软件”好处,如教育、医疗、 个人金融服务的改善。对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但政府所做的那些能够真正释放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经济潜 力的软性投资,却较少得到重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不到1.5亿的中国摘要 中产阶层力量正重塑着中国 直至2000年,中国的城市中还只有4%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1。 截至2012年,这一比例窜升至 68%。预计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 6.3亿—占城市家庭总量的76%, 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一个中产阶层主导的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是中国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其发展和扩张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今后也将如此。 如今的中国,城市人口占1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产阶层的家庭可支配收入 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 之间。在购买力同等情况下,相当于在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收入区间之 间。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的花费小于50%,而且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 惯有别于其他阶层。 “不言而喻,最好的政体是由中产阶层的公民组成的。凡中产阶层数量充足的城邦,往往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6年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大数据告诉你真正的有钱人是什么样的

大数据告诉你真正的有钱人是什么样的 1啥是大众富裕阶层? 《白皮书》显示,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福布斯中文版定义的大众富裕阶层是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万人民币至600万人民币之间(约1 0万美元~100万美元)的中国中产阶级群体。其中,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如现金、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性理财产品,以及个人持有的投资性房产等。 2从事哪些行业?

受访的中国大众富裕阶层主要集中于贸易、金融和制造业三个行业,从受访大众富裕阶层所在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占比51.7%,另外,中国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时期,TMT(电信、媒体和科技)行业正在力压房地产。 3财富来源都有啥? 《白皮书》显示,工资/奖金、企业经营或企业分红、金融产品投资所得依然是受访大众富裕阶层主要的财富来源。

55.1%的受访大众富裕阶层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工资或奖金,这一比例相较前两年降幅超过2个百分点。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分红(33.1%)和金融产品投资(29.7%),与去年相比,前者下降的比率正好与后者升高的相持平,约为2个百分点。相对于房地产投资(16.0%),金融产品投资让更多大众富裕阶层受益,约占财富来源的29.7%。 4 年龄分布 受访大众富裕阶层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5.1%和44.9%,总体趋于平衡。同时在年龄分布上,30岁~49岁之间的受访者已占逾六成,其中“30岁~39岁”,受访者所占比例较去年有所上升,达到35%,在大众富裕阶层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正处在个人能力的

高峰时期,同样也处在职业发展或创业的黄金时段。此外“30岁以下”的受访者占比也达到19.0%,其中不乏创业有成的年轻人。 5学历分布 受访大众富裕阶层的学历总体较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64.8%,其中本科学历为55.4%,硕士及博士学历的也有将近10%的比例。 6大众富裕阶层的幸福感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人口组成的变动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在中国城市地区掀起一波消费高潮。 2006年4月?Diana Farrell、Ulrich A. Gersch and Elizabeth Stephenson 本文包括: 图表1: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上升 图表2:收入的上升将造就底大的城市中产阶层群体 图表3:中国最大的消费品类是食品 图表4:除食品消费外的其他类别的消费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作者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很多跨国企业已将服务重点放在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客户服务上。当这些富裕的城市客户是唯一的拥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1的消费者时,这种“取其精华”的战略确实能够奏效。 但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个规模大得多、构成复杂得多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就是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他们的购买力2将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参见附文:“关于本项研究”)。虽然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新阶层,但还有很多公司尚未拓宽思路,因而可能错失良机。 不难理解中国城市富裕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个消费群体尽管人数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但年收入超过10万人民币3(约合12,500美元),且持有5,000亿人民币的资金(几乎占到城市可支配收入的10%4)。他们对全球奢侈品牌有着无穷的渴望,这使得很多在中国的公司可以在不改变产品和业务系统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由于该细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于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和寻求稳定收入来源的公司来说,为他们提供服务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帄的提高,企业如果将重点都放在城市富裕消费者身上,可能会错失巨变带来的机遇。未来的2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提高收入而迁移到中国的城市。尽管这些工薪消费者先前是中国贫穷的一群人,但他们的收入将稳步提高,成为一个新的底大的中产阶层。 尽管奢侈品厂商仅为最富裕的家庭提供服务,但其他类型的公司,尤其是大众消费品的制造商,通过将业务范围涵盖到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将获得丰厚的利润。未来的中产阶层消费者正是今天的城市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很多城市里,目前仍然相对贫穷)。为这一消费群体服务,企业需要大大改变战略。有远见的公司(如可口可乐和宝洁)已经开始建立针对这一消费群体的业务模式,从他们身上获得利润。 未来的中产阶层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将使数亿户家庭摆脱贫困的命运。目前,中国77%的城市家庭的年收入少于2.5万元;根据我们的估计,到2025年,仅有10%的城市家庭年收入将少于2.5万元(图1)。届时,中国的城市家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每年的消费能力高达20万亿人民币5。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日本的家庭消费总量6。而且这些估计值是根据目前严格管理的汇率水帄得出的,很大程度上低估了中国未来的消费购买力7。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爱你2460929546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现在国内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无论是称谓的确定,还是群体的界定,都还有很多争议。作为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您如何理解中产阶层?在中国,什么人是中产阶层呢? 李强: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它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我们讲阶级的时候,都是有属性的,有明确界限。唯独中产阶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从收入上说,假定你月收入5000元到2万元,就是中等收入者。那4999就差一块钱是不是?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反过来,正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觉得是协调社会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说大多数人都是中产阶层,那这个社会不是很和谐吗?可惜在中国,能够说自己是中产阶层的人还很少。就是说主观调查和客观调查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人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对于中产阶层,我认为有三个指标:收入、职业、教育。中产阶层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比较中间的位置,但是具体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要考虑区域差异,因为北京跟贵州的生活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你在这个地方算中产,在那个地方

可能就不是。 因此,我们加入职业的指标,一般有四类职业:中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商业经营者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三个指标就是教育。中产阶层一般受过较好的教育。 日报:我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人明明收入和职业都符合中产的标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这是为什么呢? 李强: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中产阶层往往压力比较大,他并没有很强的幸福感,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他们其实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大,对经济变动很敏感,我称他们为“敏感的中产”。敏感的中产在遭遇到伤害或利益受损后,会变成“愤怒的中产”。这是应该值得社会关注的。 而且中产不幸福也说明中国的中产是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中产,它的阶层构成是不完全的,因为整个社会结构不是完善的。本来中产应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较容易幸福,但现在许多中产往上看就看到许多一夜暴富阶层,他的心理会有极大的不平衡。 日报:中产阶层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就是因为他们一般有着统一而稳定的价值观。中国现在拥有的是一群分裂的中产,还能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吗? 李强: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培育中产阶层。一个社会的中产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我们这个转型过程中,中产是不完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