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读后感

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读后感

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读后感
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读后感

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散文,从中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生母的思念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读《怀念母亲》有感

季羡林爷爷在城里读书,见不到母亲。而我们现在,每个星期都能见到自己的父母。季羡林爷爷的母亲去世后,他痛苦了几天,而我们在家里每日都在父母的爱的滋润下成长,日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要我们帮忙时,总是说学习繁重之类的语言一口回绝。

季羡林爷爷到国外留学时,总是对祖国魂牵梦萦,而我们不在国外,没有那种撕心裂肺般的思念之情。我们在国内,日日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温暖怀抱中,却不珍惜,在校不好好学习,在家里只记得玩,甚至在学校也玩字当头。

季羡林爷爷是那么爱祖国,在欧洲时,更是思念祖国。如果是我去欧洲的话,我会把一切跑在脑后,尽情的在欧洲读书,而爷爷在读书之时,也不忘祖国,让我感受到了爷爷对祖国的热爱,而我却对祖国不那么热爱。记得有一回,我把一根钉子放在铁道线上,火车轧平了钉子,而火车也产生了一份危险。

读了这篇散文,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生母的思念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我一定要想爷爷那样,发奋读书,为祖国繁荣富强尽一份

绵薄之力。篇二:读《怀念母亲》有感

“母”“亲”两字何为其意也?“母”为已母也;“亲”为与自己有血液关系并对自己有不一般的感情的人也。但“母亲”并不是一方面的母亲,比如“祖国母亲”。

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我何时能理解生我的母亲对我的良苦用心呢?又何时能清楚那些漂泊在外的海外学子对祖国的思念呢?惭愧!惭愧!

《怀念母亲》这篇散文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亲生的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读完这篇散文,我便想起了我那母亲。我的母亲对我的那份“爱”,但那种“爱”我又能理解几分?说来惭愧,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如果没有母亲,我能像现在这样健健康康的成长?人言“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母亲对我的爱就像海一样宽广,我又能如何回报?正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样,我能给我的母亲什么?物质上的并不是母亲真正想要的,她想得到的只是一点点心灵上的安慰啊!难道我们连这点也不能满足母亲吗?不知道母亲几时离去,到那时我不知又会如何伤痛!

假如我离开了我的祖国母亲,我又会怎样伤痛?这点,我现在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像“钱学森”是多么想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啊!历经了千辛万苦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这两个母亲,我对她们没有回报任何好处,这样又怎能让自己的心,得到安慰呢?篇三:读《怀念母亲》有感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会读许多书籍,有的是散文诗集;有的是名言警句;还有的是文化名人自身体验的书籍等等······我就读过季羡林老师的《怀念母亲》,被里面季羡林老师的悲惨遭遇所深深吸引,也为他的遭遇而感到不幸。

这篇散文是这么说的:季老先生6岁离开生身母亲去城里住。在他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不幸去世。至此,季羡林先生就成了孤儿,他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后来,季羡林老先生到德国留学,不知道到为什么,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他就在德国写了几篇日记:“看到房东太太见儿子还没回家,那着急的样子,我就想起故国的母亲,故国的朋友。我真想回家,有时想的不能忍耐······”

这时,我便想起我的妈妈,她同其他人的妈妈一样关爱自己的孩子。她担心我,教育我;跟其他母亲一样不辞辛劳的赚钱,为我买学习用品,买衣服。可是,我却不为妈妈着想。有一次,妈妈让我帮她刻字,我正在看电影,就不耐烦地说:“妈妈,这东西太难了,我做不出来!”说完,我又津津有味的看起了电影,妈妈叹了一口气,就自己匆忙的刻字。

看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非常羞愧,因为我太不懂事了!我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孝敬母亲。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解读】: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骨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斗士。所有这些崇高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找到印证。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为纪念柔师、白莽等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柔石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心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在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石、殷夫两位青年革命者的斗争事迹。热情赞扬了革命青年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文章还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人感动的作者和烈士们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斗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贯穿于全文的感情要潜心体味。 文章以悲愤的心情追叙了烈士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白”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革命者的法西斯暴行,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 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 人这根感情线索贯串起来了,而各部分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值得认真品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在写作方法上,文章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文章的每一部分追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十分洗练、朴实、深刻,含蓄,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悉心体会。由于当时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不便直抒胸臆,某些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只能让读者自己领悟。 【教学目标】: 1,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悼念季羡林先生挽联集锦

悼念季羡林先生挽联集锦 上联:三冠加身,何止五车富学?教后人皆羡, 下联:千秋树范,本为万斗高才,看大木成林 上联:生孔孟之乡,游学西欧,治学北大,终成泰斗, 下联:死京师故地,神游故国,气运东方,精神长存 上联:文苑奇葩 博古通今 著国学, 下联:语界泰斗 德才兼备 树楷模 上联:文苑奇葩 博古通今 著国学, 下联:语界泰斗 德才兼备 树楷模 学贯古今,东方既白,是非谁定悠悠青史; 才立天地,百年未遇,哀乐终伤绵绵孤心! 横批:哲人其萎,风范长存 上联:如松如柏三尺讲台绿四季, 下联:似灯似炬一身正气耀春秋 上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下联:蕴才之深,可堪孔孟。 上联:仲尼不生万古长夜, 下联:季老长逝千秋不朽 上联:博学古今,先生风范千古长存, 下联:融汇东西,大师学识百世流芳 上联:当贤妻相濡以沫走过人生百年沧桑, 下联:做伴侣肝胆相照笑看沙场三起乾坤 上联:一身恬然今归去,接力棒谁人举?, 下联:千载圣明留人间,后来者应奋起! 上联:卓然风骨,相夫三起三落终成伟业, 下联:林于芬芳,教子四世同堂泽被后人 上联:小平驾鹤仙逝已先去音容笑貌应犹在, 下联:卓琳乘风辞世随后来碑立人心定永存 上联:国学大师终谈人生, 下联:一方浩气永存天地 上联:卓越功勋彪炳千秋有贤内助, 下联:琳朗乾坤风雷涌动因九州哀 上联:卓越女性相伴伟人渡一生, 下联:琳琅才女相助中华再腾飞
1/5

上联:一代宗师,皓首穷经留梵音, 下联:千代受益,暮鼓晨钟显国魂 上联:十二年阴阳相隔绢绢思线魂牵小平走, 下联:九三载荣辱与共同庚而逝鹤送卓琳归。 上联:肝胆比昆仑,壮志已酬,能共黄花矜晚节, 下联:冰心 映日月,音容顿杳,那堪翘首哭忠魂 上联:琼浆玉液终无起死回生之用,悲哉,一代伟人登仙境; 下联:英豪巾帼常怀富国强民之愿,喜也,两位战友会蓬莱。 上联:九州华夏顿失光彩, 下联:五湖四海草木垂泪
2/5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大师在自传中写道:“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他还多次公开表示拒绝“国学大师”“国宝”等称号。 -生平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留德十年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

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简介

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 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 12 国语言, 对印度语文文学 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北京大学教授、 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 士。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 1911 年 8 月 6 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 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 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 嗣诚。入私塾读书。 7 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 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 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 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 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 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 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 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 、朱自清 的陶渊明 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 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 如法国魏尔兰、 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 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 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 年 9 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 研究生,为期 3 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 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
1/7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 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 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设想 1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抓住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 2 本文内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琐细的事情。 3 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而文章的某些地方较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宜设计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引起学生思考,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以祈在师生合作中释疑解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

2 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写的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那是给“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树立的纪念碑。那篇文章,鲁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烈士的勇毅精神,并以犀利激烈的言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有力地激励人们起来斗争,讨还血债,摧毁“似人非人的世界”。大家一定都记得这篇文章,它叫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①,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 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着作家、思想家书》。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在后文中他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1911年8月6曰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 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这是人格之本。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情”,这就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独特魅力。 季羨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a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怀念母亲的句子大全

怀念母亲的句子大全

篇一:《怀念母亲》思乡诗句集粹 《怀念母亲》同步练习题 温 故知新 1 、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 ) (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 点。 ( ) 2 、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 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在心头。 ☆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英咀华

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如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中国。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及作品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他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生日 大家都以为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其实是8月2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大学时代专科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作品 1.《重返哥廷根》: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2.《老猫》讲述的就是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和其他的几只猫之间的故事。 3.《一条老狗》借一老狗的不离不弃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地愧疚。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4.《人生》和《再谈人生》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耄耋老人谈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的人生就是我们是被动的,但要在命运的安排下要有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 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 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

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考: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 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 3.为什么要忘却? 4.为什么要记念? 明确: 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 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1】最高学位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2】心系家国 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越老工作干得越多。” 极为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相反,他相当入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他还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人云亦云。 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宽人严己 有一件事在三O一医院引起轰动。但见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很激愤的样子。当他们来到季先生面前,却都换上一脸春风,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原来,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 一天,季先生突然把李玉洁老师叫到身边,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还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新整理读《怀念母亲》有感(10篇)

读《怀念母亲》有感(10篇) 读《怀念母亲》有感第一篇: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偷懒,没有更努力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后悔的竟然是没能孝敬母亲,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在生活中要向季羡林学习,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能作一些复杂的家务了。不然,如果她像作者的母亲一样早逝,再想孝敬她也没时间了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

怀。 读《怀念母亲》有感第二篇: 今天,祁老师给我们上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的感受颇为深大。 说起季羡林这位国宝,我可知道一点哦!他可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他厉害吧! 季羡林思乡之情深深感染着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小阿姨家住了三个星期,那时候,我十分想家,想家里的一切。季羡林你对自己的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意。季羡林您爱母亲的精神不由的让我想到《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您由景色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说明您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母亲。 啊!您真我的榜样啊! 读《怀念母亲》有感第三篇: 看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这篇课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永恒的依恋、思念。令人最为费解也最为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的是这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着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着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 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 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 (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着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 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经典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 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 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 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

《我的童年》 执教者:汤玉玲班级:2017级23班时间:2016年3月10日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2.5分钟8:50:00)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 师:我会选择绿色。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却是我和小伙伴快乐的天堂,我们游戏的道具全都来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过家家、夏天拈一片细长叶子吹口哨、秋天比赛爬树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里砸一块冰用草绳拴着玩,偶尔还会舔上几口。 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课件】(4分钟8:52:30) 1、生字词注音(四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chuán shūnìsùlíng dīng gēng 教谕椽子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万象更新hún èméi cuān lù nìng 浑浑噩噩光大门楣蹿房越脊绿林英雄宁大嫂 【更改后齐读】 2、词语解释 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

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 目录 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 (1) 目录 (1) 白衣女子王如的真面目: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一 (1) 原形毕露的李玉洁: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二 (2) 北大究竟对季羡林做了什么? (6) 白衣女子王如的真面目: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一 我不愿意打扰恩师在天之灵,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能够让恩师在天之灵安息的,就是彻底搞清楚恩师最后岁月亲自过问的这件事情。我们理应将他老人家晚年身边发生的一场“大事”搞明白,将真相公之于众。一来告慰恩师,二来正社会公众视听,三来还无辜者清白;最重要的是,四来揭出罪人,将他(她)们绳之于法。 7月19日,在季羡林先生追悼会上表演了一场的神秘的“白衣女子”王如(希望这是她的真名)的真面目逐渐开始清晰化了。 《南方都市报》今天发表了署名文章,指明这位王如女士至今可以确定的一个身份,乃是李玉洁女士的干女儿。李玉洁女士是什么人?大家一检索就可以知道,当然,所知道的恐怕也只能是一部分情况。不用我在这里多说。我和李玉洁女士很熟悉,她在几年前中风,我曾经很为之担心。我很欣慰,她依然健在。 我在北大多年,有很多同学和朋友至今在北大工作,我进行了询问。一直到昨天夜里为止,可以说,她并不是北大的员工。但是,很多人听说过这位王如女士,也了解她时常以北大的“身份”在外活动。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混混。”当然,王如究竟是不是北大的,总还需要北大出面正式说明。因为,以北大之大,除了校方,任何一个人也很难断言某人究竟是否北大的工作人员。 我询问了季承先生。季承先生之所以对7月19号发生的那幕感到“莫名其妙”,是因为他和王如不陌生。王如在那天的表演大出他的意料。为什么?因为,半年来,王如一直以北大员工的身份出现在季承面前,时常以关心的姿态透露很多内幕,有时候还直接指着具体领导的名字,“言之凿凿”说北大某某会议某某领导怎么说,又比如她将负责撰写北京大学调查季羡林先生事件的文件以及最终呈交中央的报告,等等,实在是耸人听闻。季承先生一直忙于照顾季羡林先生,并和北大有着很好的沟通,既不相信这些话,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她还说过很多其他的话,我想,马上就会见诸天日。不必由我在这里转述。

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

《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 书香里长大的孩子芬芳四溢,“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 一本好书,不仅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更会让孩子受益终身。8—16岁是孩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怎样才能做到自信、理性、平和、乐观这8个字,“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没有捷径”。季羡林先生学问精深,高山仰止,成年人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作品,都会肃然起敬,深恐读不懂,进而产生距离感。 实际上这专指学术研究领域。深入研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后,你会发现,在文学作品方面,季老非常“亲民”,先生的散文语言朴素,饱含真情,用词洗练,炉火纯青,处处体现人间之真善美,人生之大智慧,孩子们亦可读懂。 由此,季羡林爷爷的这套丛书,作为心灵滋养的阅读范本,以期成为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套成长读物是从国学大师季羡林作品中挑选出来的颇具代表性的励志、唯美、哲思、暖情散文,专为8-16岁孩子选编的成长智慧全书——《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友情、师生、读书、感恩、思考、坚持、审美、成长,八大主题启迪孩子纯真美好的心灵,为孩子的内心种下真善美的力量。本套书由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

问、著名作家梁衡倾情作序,强烈推荐。他将这套书誉为孩子们触手可读、可学的人生小百科。 内容简介 “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是从季羡林先生作品中分主题精选适合孩子阅读的篇目,全面、系统地覆盖了孩子心灵成长的八个方面——读书、感恩、思考、师生、友情、成长、坚持、审美,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季羡林先生以优美、朴实、思辨的文笔,养料丰富、事例详尽的故事,将人生万物撰写成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为初涉人世的孩子奠定起步的基石,开启广博的视野。为什么值得推荐? 1著名作家梁衡倾情作序 本套书由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著名作家梁衡倾情作序,强烈推荐。他将这套书誉为孩子们触手可读、可学的人生小百科。那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季羡林先生的书? 季羡林(1911年8月~2009年7月),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东方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当今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大家之一,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如《怀念母亲》《清塘荷韵》《月是故乡明》《我的童年》等18篇;选入中高考阅读和作文的有《海棠花》《三思而行》《燕园盛

不能忘却的纪念演讲稿

不能忘却的纪念 ----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讲 高三(18)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七十载峥嵘岁月,恍如弹指一挥间!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集会在这里,共同隆重纪念70年前那场伟大的胜利!今天,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儿女永远铭记的纪念日!今天的纪念,它不仅仅是我们内心情感的涌动,更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我们在纪念中审视过去,遥想未来,并开创未来!我们今天的纪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夜的那一阵枪炮声,它就是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正是那一阵枪炮声响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持续了八年之久英勇抗战!多少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倾尽满腔热血,端起了刺刀枪炮,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保卫祖国的战斗声响彻了华夏的天空!八年饱经沧桑,八年生灵涂炭,八年战火硝烟,八年浴血奋战,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人民的反打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在这场燃遍中华大地的战火中付出的惨重代价:从918事变到七七事变,从8.13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造成我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财产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还有对中国人民名造成的难以估量的精神创伤,带给了亿万中国人长期挥之不去的沉痛!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始终铭记! 黄河水滔滔,容不下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爱心;长江浪滚滚,负载不了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炽烈真情。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他们的爱国热情的最高体现!正是这一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不仅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那读者又是如何看的呢?来看看精心为你整理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

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

《怀念母亲》阅读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四(含答案) 一、怀念母亲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yàn yān),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pínɡ pín)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hùhú)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sāng sàng)。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频”字查音序应查(P),查部首应查(页)部。“寝”字查音序应查(Q),查部首应查(宀)部。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孤寂)清晰(朦胧)特别(普通) 3、文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中的愿望指什么?答: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迎养母亲。 4、请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寝食难安 5、母亲弃养,“我”痛苦万分,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我”的心情,请写下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6、仿照文中画“”句子的写法,写一个句子。 每看到书桌上的小木船,我的脸就涨红起来,后悔不已。 7、解释下列词语 (1)母亲弃养:婉辞,指母亲死去(2)报终天之恨:怀有终生的悔恨8、认真研读语段中摘录的两则日记,写写“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答:祖国频来如梦:作者身居异国他乡,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人往事,心中无限思念,以致祖国频来如梦。 9、“11月16日和11月18日”这两个时间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思乡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10、细细品读文末用“”扩起来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