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颗粒物排放清单指南

细颗粒物排放清单指南

细颗粒物排放清单指南
细颗粒物排放清单指南

附件1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人为源一次细颗粒物(PM2.5)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但不包括各类露天扬尘和生物质开放燃烧过程的PM2.5排放清单编制,扬尘源及生物质开放燃烧源PM2.5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另行发布。

1.2.2本指南也适用于指导在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尺度开展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清单编制的行政区划主体为县(区)、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

1.2.3本指南规定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

PM2.5排放源:指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一次PM2.5的排放源。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某项大气污染物(PM2.5)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如燃料消费量、产品生产量、机动车行驶里程等。

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PM2.5)的量。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

放的大气污染物(PM2.5)的量;无污染控制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

质量分级:指根据排放系数的获取方式,对排放系数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划分的等级。

袋式除尘:指利用纤维织物滤袋来捕集含尘气体中粉尘的除尘技术。

普通电除尘:指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下电场、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将颗粒物从含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除尘技术。

高效电除尘:指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电场、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将颗粒物从含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除尘技术。

电袋复合除尘:指通过前级电场的预收尘、荷电作用和后级滤袋区过滤除尘的除尘技术。

湿式除尘:指通过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它作用来捕集含尘气体中颗粒物的除尘技术。

机械式除尘:指利用机械力(重力、惯性力、离心力等)将颗粒物从含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除尘技术。

一般控制:指使用效率一般的集尘设备或控制措施,减少无组织扬尘逸散的技术,如增加格挡等。

高效控制:指综合使用高效率的集尘设备,减少无组织扬尘逸散的技术,如转炉烟气三次除尘、焦化除尘地面站等。

一次铝:指直接由铝矿石经过电解冶炼生产出的铝。

二次铝:指通过含铝材料回收再生生产出的铝。

起飞着陆循环(LTO):指飞机从起飞滑行、起飞、降落和降落滑行的整个过程。

1.5 指导原则

(1)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分类指导原则:依据我国当前的行业或产品分类,充分考虑各个行业工艺技术、污染控制技术不同带来的排放特征差异,进行深层次源划分,使PM2.5排放源尽可能涵盖潜在的、可能带来排放的活动部门;

(3)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路线。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

1.6 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清华大学、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起草编制。

第二章PM2.5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

编制PM2.5排放清单时应当首先确定排放源的分类分级体系。本指南涵盖的我国PM2.5人为排放源包括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三大类。

针对PM2.5产生机理和排放特征的差异,应当按照部门/行业、燃料/产品、燃烧/工艺技术以及颗粒物末端控制技术将一次PM2.5排放源分为四级,自第一级至第四级逐级建立完整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以第四级作为排放清单的基本计算单元。对于

PM2.5产生系数受燃烧技术和工艺技术影响不大的燃料和产品,

第三级层面可不再细分,在第二级下直接建立第四级分类。

2.1 固定燃烧源的分类

固定燃烧源是指利用燃料燃烧时产生热量,为发电、工业生

产和生活提供热能和动力的燃烧设备。

固定燃烧源的第一级分类包括电力、供热、工业和民用四个

部门;第二级分类包括煤炭、生物质、以及各种气体和液体燃料;

第三级分类下则涵盖了各种具体的燃烧设备。完整的固定燃烧源

第一至第三级源分类见表1。

固定燃烧源第四级分类包括袋式除尘、普通电除尘、高效电

除尘、电袋复合除尘、湿式除尘和机械式除尘等六种污染控制技

术以及无除尘设施的情况,其对应的PM2.5去除效率见表5。

表1 固定燃烧源第1~3级分类及对应的PM2.5产生系数

行业 燃料 工艺技术 PM2.5 (g/kg-燃料) 质量分级

煤炭* 煤粉炉/流化床炉/层燃炉按式(3-2)计算

柴油0.50

C

C 燃料油0.62 电力

C 天然气** 0.03

C 其他气体** 0.03

煤炭煤粉炉/流化床炉/层燃炉按式(3-2)计算

柴油0.50

C

C 燃料油0.62 供热

天然气** 0.03

C

C 其他气体** 0.03

煤炭流化床炉/层燃炉/茶浴炉按式(3-2)计算

C 柴油0.50

C 燃料油0.67

煤油0.90

C 工业

木质成型燃料0.75

B

B 秸秆成型燃料 1.16

C 天然气** 0.03

C 其他气体** 0.03

行业 燃料 工艺技术 PM2.5 (g/kg-燃料) 质量分级

煤炭层燃炉按式(3-2)计算

A 原煤煤炉 7.35

A 洗精煤煤炉 2.97

其他洗煤煤炉 2.97

A

A 型煤煤炉 2.97

B 木质成型燃料煤炉 0.73

B 秸秆成型燃料煤炉 2.09 民用

柴油0.50

C 燃料油0.28

C 煤油0.90

C 天然气** 0.03

C 液化石油气0.17

C

C 其他气体** 0.03

A 秸秆煤炉 6.56

A 薪柴煤炉 3.24

*煤炭包含原煤、洗精煤和其他洗煤三类

**天然气与其他气体燃料排放系数的单位是g/m3

2.2 工艺过程源的分类

工艺过程源是指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以对工业原料进行

物理和化学转化为目的的工业活动。

工艺过程源的第一级分类包括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石化

化工、废弃物处理五个行业;第二级分类包括上述行业的各种原

料/产品;第三级分类包括每一种产品的主要工艺技术和设备。

完整的工艺过程源第一至第三级源分类见表2。

工艺过程源的一次PM2.5排放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两部分,总排放量为两部分之和。有组织排放的第四级分类包括

袋式除尘、普通电除尘、高效电除尘、电袋复合除尘、湿式除尘

和机械式除尘等六种污染控制技术以及无除尘设施的情况。无组

织排放的第四级分类包括无控制、一般控制和高效控制三种,其

对应的PM2.5去除效率见表5。

表2 工艺过程源第1~3级分类及对应的PM2.5产生系数

行业 原料/产品 工艺技术 PM2.5 (g/kg-产品) 质量分级

烧结矿烧结 2.52(有组织)、0.10(无组织)B(有组织) C(无组织)

球团矿球团 1.80(有组织)、0.07(无组织)B(有组织) C(无组织)

生铁炼铁 5.25(有组织)、0.73(无组织)B(有组织) C(无组织)

转炉 10.50 B 钢

电炉 6.02 B 钢铁

铸铁铸造 7.10(有组织)、1.38(无组织) B

一次铝 18.28 B 电解铝

二次铝 5.20 B

联合法 42.30 B

拜尔法9.18 B

氧化铝

烧结法90.00 B

粗铜263.87 B

粗铅286.67 B

电解铅328.00 B

粗锌207.73 B

电锌287.00 B

氧化锌111.27 B

蒸馏锌264.78 B

有色冶金

锌焙砂96.51 B

立窑12.86 B

新型干法28.46 B

水泥

其他旋窑23.51 B

砖瓦0.26 B

石灰 1.40 B

陶瓷0.67 B

浮法平板玻璃7.92 B

垂直引上平板玻璃10.68 B

建材

玻璃

其他玻璃 2.94 B 炼焦机焦 5.20 B 原油生产0.10 B

化肥 1.86 B

石化化工

碳素 1.44 B

废弃物处理固体废物焚烧 0.88 B

2.3 移动源的分类

移动源是指由发动机牵引、能够移动的各种客运、货运交通

设施和机械设备。

移动源的第一级分类包括道路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源两个

类别;第二级分类包括汽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主要燃料类型;第三级分类包括各种类型的机动车、非道路交通工具和机械等。完整的移动源第一至第三级源分类以及对应

的PM 2.5排放系数见表3,

其中气体燃料汽车的PM 2.5排放系数很低,可按无排放处理。

道路移动源的第四级分类包括无控、国1、国2、国3、国4

共五种污染控制水平;非道路移动源目前按无控情况处理。

表3 移动源第1~4级分类及对应的PM 2.5排放系数(g/km ) 类别 燃料 车型/种类 无控 国1 国2 国3 国4 质量分级

重型载货汽车 0.10 0.03 0.02 0.01 0.01 C

中型载货汽车 0.10 0.03 0.02 0.01 0.01 C

轻型载货汽车 0.12 0.04 0.03 0.02 0.01 C

微型载货汽车 0.12 0.04 0.03 0.02 0.01 C

大型载客汽车 0.10 0.03 0.02 0.01 0.01 C

中型载客汽车 0.10 0.03 0.02 0.01 0.01 C

小型载客汽车 4.00E-03 3.00E-03 3.00E-03 1.00E-03 1.00E-03 C

微型载客汽车 4.00E-03 3.00E-03 3.00E-03 1.00E-03 1.00E-03 C

汽油 摩托车 0.31 0.17 0.09 0.09 0.09 C 重型载货汽车 2.00 1.00 0.40 0.30 0.06 A

中型载货汽车 0.60 0.60 0.13 0.09 0.02 A

轻型载货汽车 0.30 0.20 0.07 0.05 0.03 A

微型载货汽车 0.30 0.20 0.07 0.05 0.03 A

大型载客汽车 2.00 1.00 0.40 0.30 0.06 A

中型载客汽车 0.60 0.60 0.13 0.09 0.02 A

小型载客汽车 0.30 0.20 0.07 0.05 0.03 A

道路 柴油 微型载客汽车 0.30 0.20 0.07

0.05 0.03 A

类别 燃料 车型/种类 无控 国1 国2 国3 国4 质量分级

铁路* 2.70 C

航运* 1.80 C

三轮汽车 0.20 A 柴油

低速货车 0.10 A 非道路

农用机械* 4.00 C

建筑机械* 6.00 C 航空煤油飞机** 0.28 C *排放系数为g/kg柴油消耗量

**飞机排放系数为g/LTO(起飞着陆循环次数)

第三章 PM2.5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3.1 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的确定

编制一次PM2.5排放清单时,应首先对清单编制区域内的排放源进行初步摸底调查,明确当地排放源的主要构成,在表1-3

提供的分类分级体系中选取合适的第一、二级排放源类型,以确

定源清单编制过程中的活动水平数据调查和收集对象。

在数据调查和收集阶段应当涵盖排放源第三、四级分类中涉及的所有燃烧/工艺技术和颗粒物末端控制技术,在数据整理过

程中根据当地排放源的特点确定源清单覆盖的第三、四级分类。

3.2 排放清单计算空间尺度的确定

点源是指可获取固定排放位置及活动水平的排放源,在排放清单中一般体现为单个企业或工厂的排放量;面源是指难以获取

固定排放位置和活动水平的排放源的集合,在清单中一般体现为

省、地级市或区县的排放总量。

对于某一个第四级排放源,可以只由点源或面源组成,也可以同时包含点源和面源。编制排放清单时应当明确每一个第四级

排放源计算的空间尺度,并对点源和面源进行分别处理。对于面源,需要确定其参与计算的最小行政区单元(一般为街道或区县)。

3.3 一次PM 2.5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一次PM 2.5排放量的计算应尽可能在第四级排放源层面完成。

(1)对于固定燃烧源中的第四级排放源,PM 2.5排放量由下式计算:

E=A×EF×(1-η) (3-1)

A 为第四级排放源对应的燃料消耗量。对于点源,A 为该排放源的活动水平;对于面源,A 为清单中最小行政区单元(一般为街道或区县)的活动水平。EF 为一次PM 2.5的产生系数;η为污染控制技术对PM 2.5的去除效率。

固定燃烧源中的各类燃煤排放源,除民用部门的煤炉以外,其它排放源的一次PM 2.5产生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2.5 2.5(1)PM PM EF Aar ar f =×?× (3-2)

其中,Aar 为平均燃煤收到基灰分,ar 为灰分进入底灰的比例,f PM2.5为排放源产生的总颗粒物中PM 2.5所占比例。

(2)对于工艺过程源中的第四级排放源,PM 2.5排放量由下式计算:

E=A×EF×(1-η) (3-3)

A 为第四级排放源对应的工业产品产量。对于点源,A 为该排放源的活动水平;对于面源,A 为清单中最小行政区单元的活动水平。EF 为一次PM 2.5的产生系数;η为污染控制技术对PM 2.5

的去除效率。

(3)对于道路移动源中的第四级排放源,PM2.5排放量由下式计算:

E=P×VMT×EF (3-4) P为清单中最小行政区单元中对应车型的车辆保有量,EF 为一次PM2.5的排放系数,VMT为该车型的年均行驶里程。

对于非道路移动源中的第四级排放源,PM2.5排放量由下式计算:

E=A×EF (3-5) A为第四级排放源对应的活动水平。对于铁路、航运、农用机械和建筑机械,A为清单中最小行政区单元中对应排放源的柴油消耗量;对于飞机,A为起飞着陆循环次数。EF为一次PM2.5的排放系数。

3.4 活动水平数据调查收集和质量控制

编制排放清单时,应当针对第四级排放源逐一制订活动水平调查方案,建立活动水平调查清单,确定调查流程,明确数据获取途径。

编制清单时应当明确数据获取的基准年份,活动水平调查时尽可能收集与基准年份相对应的数据。基准年份数据缺失的,可采用相邻年份的数据,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是否进行适当调整。

数据的调查收集过程可与现有数据统计体系结合,从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等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

获得的活动水平数据应采取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存

储格式,保证数据收集和传递的质量。应安排专人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校对,对可疑的异常数据进行核实。

第四章PM2.5排放量计算参数的获取方法和途径

4.1 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

4.1.1 固定燃烧源

固定燃烧源活动水平数据通过点源和面源结合的方式获取。

电力部门的调查范围包括各类火力发电企业,含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供热部门包括热电厂和各类集中供热企业;工业部门包括使用工业锅炉的各类工业企业;民用部门包括商业、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使用的各种固定燃烧设施。

电力、供热和工业部门应尽可能按点源方式获取逐个排污设施的活动水平数据。需获取的活动水平信息包括排污设施的经纬度、燃料类型、锅炉类型、燃料消耗量以及除尘设施的类型。对于每个排污设施,根据其燃料类型、锅炉类型和除尘设备的类型确定其所属的第四级源分类。对于燃煤锅炉需获取燃煤灰分信息。对于热电联产企业,应分别获取其用于发电和供热的燃料消耗量,用于计算电力和供热部分的排放。

优先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活动水平数据。无法开展活动水平调查时,可从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数据中获取相应信息。

民用部门一般按面源处理。可从当地能源统计数据中获取民用部门分能源品种能源消费量。当地不具备该数据时,可基于上一级行政区域的活动水平数据并利用人口密度等代用参数获得。所获取的数据一般为第二级排放源的活动水平,通过实地抽样调

研、类比调查等途径获得第三、四级的技术比例,进而确定第四级排放源的活动水平。

4.1.2 工艺过程源

工艺过程源活动水平数据推荐按点源方式获取。

工艺过程源的调查范围包括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石化化工、废弃物处理五个行业的生产设施。上述行业的企业中使用的燃煤锅炉按固定燃烧源处理。

需获取的活动水平信息包括排污设施的经纬度、产品产量、生产工艺以及除尘设备或措施的类型。对于每个排污设施,根据其产品、生产工艺和除尘设备或措施的类型确定其所属的第四级源分类。

优先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活动水平数据。无法开展活动水平调查时,可从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数据中获取相应信息。

4.1.3 移动源

移动源活动水平数据一般按面源方式获取。

移动源的调查范围包括汽车、摩托车等道路移动源和农用车、拖拉机、农业机械、工程建筑机械、船舶、铁路等非道路移动源。根据排放清单的空间尺度和当地实际情况决定移动源的调查范围。建立城市排放清单时可不考虑铁路、拖拉机、农用车和农业机械。

对于道路移动源,需获取的活动水平数据包括各类机动车的保有量、注册年代分布以及年均行驶里程。进一步根据注册年代分布确定其污染控制水平,根据保有量和对应车型的年均行驶里程确定该车型的总行驶里程。

道路移动源的活动水平数据可从当地交管部门获得,也可通过调查方式获取。

对于非道路移动源,需获取的活动水平数据包括各类设备的数量以及对应的燃料消耗量,可通过当地交管、农业、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获得。

4.2 排放系数获取途径

PM2.5排放系数的获取方法一般包括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文献调研法。

实测法是指对污染源开展测试,获取实际条件下的排放系数。实测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污染源的实际排放情况,获取的排放系数准确度高;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的人力和成本较高。对于国控重点源,推荐优先采用在线监测烟尘浓度和PM2.5占总颗粒物的比例(表4)计算PM2.5排放系数;对于其它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当地重点排放源开展实际排放系数测试。

物料衡算法是指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物质详细分析确定产生系数,再结合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的去除效率获取排放系数。对于固定燃烧源中的大型和中型燃煤设备的PM2.5产生系数推荐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按照平均燃煤收到基灰分、灰分进入底灰比例、PM2.5占总排放颗粒物的比例等参数估算产生系数,再根据污染控制技术去除效率计算排放系数。灰份进入底灰的比例及PM2.5占总颗粒物的比例推荐值见表4,各种污染控制技术对于PM2.5的去除效率见表5。去除效率尽量采用实测数据,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表5推荐数据。

表4 固定燃烧源燃煤PM2.5产生系数计算的相关参数值

行业工艺技术灰分进入底灰比例烟气中PM2.5占总颗粒物比例

煤粉炉 0.25 0.06

电力

流化床炉 0.44 0.07

层燃炉 0.85 0.10

煤粉炉 0.25 0.06

供热

流化床炉 0.44 0.07

层燃炉 0.85 0.10

流化床炉 0.40 0.07

工业

层燃炉 0.85 0.07

茶浴炉 0.85 0.07

民用层燃炉 0.85 0.07

文献调研法是指通过从科技文献、排放系数数据库等资料中收集整理相近燃料/产品、工艺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排放测试结果,获取对应排放系数的方法。排放系数根据其测量的技术方法、样本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级目的在于方便使用者了解实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便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排放系数的具体分级如下:

(1)A级:实测数据,基于完善可靠的方法,且具有足够的细节可供充分验证,测试样本由随机抽样获得,样本数量大于等于10个;

(2)B级:实测数据,基于完善可靠的方法,测试样本数量小于10个;或者测试样本量大于等于10个,但缺少相关的测试细节供验证,无法判断测试样本数量是否具有代表性;

(3)C级:无实测数据,采用的是文献中相同生产工艺和控制技术的排放系数;

(4)D级:无实测数据,用污染物排放过程相似的排放系数推导得到。

在不具备采用实测法和物料衡算法确定排放系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文献调研法选取排放系数。

对于移动源中的柴油车,推荐选用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基于大量机动车台架测试和道路实测建立的PM2.5排放系数数据库,道路移动源的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源的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排放系数见表3。对于其他排放源,可从中国多尺度大气污染排放清单模型(MEIC,https://www.doczj.com/doc/d214938582.html,)的排放系数数据库中选用。基于上述两个数据库获得的第1-3级分类下的PM2.5产生系数见表1至表3,各种污染控制技术对于PM2.5

的去除效率见表5。

表5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第4级分类的PM2.5去除效率

排放形式污染控制技术η (%)

袋式除尘99

普通电除尘93

高效电除尘96

有组织排放

电袋复合除尘99

湿式除尘50

机械式除尘10

一般控制10

无组织排放

高效控制30

第五章PM2.5源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5.1 PM2.5源排放清单的应用

(1)用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排放清单作为空气质量模型的输入,可进行时空连续变化的污染特征分析,弥补监测和观测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不足。可选用的模型有

Models-3/CMAQ、NAQPMS、CAMx、WRF-Chem等。模型模拟区域范围内、计算区域外的排放清单可采用中国区域多尺度排放清单(MEIC)等。

(2)用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通过细颗粒物排放源清单,得到分区域、分排放源的排放量汇总统计,分析重点排放区域、重点排放源对当地细颗粒物排放总量的分担率和对浓度的贡献率。

(3)用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方案的制定与预评估。通过减排情景设计,借助空气质量模型,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明确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方向,帮助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案和达标规划。

5.2 PM2.5源排放清单的评估与验证

PM2.5源排放清单的评估与验证可通过宏观统计数据校核、不确定性分析和利用空气质量模型进行模拟校验等方法进行。

(1)宏观统计数据校核可依靠主要能源产品消耗量和工业产品产量结合平均排放系数校核排放量总量。该方法主要用于排放清单合理性的初步评估。

(2)不确定性分析可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评估排放总量的置信区间。不确定性分析可用于重要污染源信息的甄别,评估排放清单的可靠性。

(3)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还可结合模型、观测等手段进行验证。具体方法是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并与同时段空气质量观测结果比较,对排放清单进行间接验证。

最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大全

精选范文及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 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最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大全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务的规定,制定 本标准。 本标准在原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废气部分和有关其它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有各标准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亦有相 当大的修改和变化。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 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由本标准取代,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即行废除。 ?GBJ4-7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76-84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77-84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2-84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6-84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1-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2-85 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3-85 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6-85 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7-85 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规定了标准执行中的各种要求。 1.2 适用范围 1.2.1 在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锅炉执行

八类典型室内外燃烧行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

八类典型室内/外燃烧行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人类的燃烧行为对人群健康及大气环境危害严重。国内外许多研究报道已经证实燃烧烟雾不仅会造成大气污染,还会引发许多呼吸道以及心肺疾病,因此燃烧是一类重要的污染源。为了进一步探究各类燃烧行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本文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8类燃烧源(香烟、蚊香、檀香、蜡烛、树叶、秸秆、木炭、烧烤)分别在室内或室外开展燃烧模拟实验,采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和8级安德森采样器采集各类燃烧源点燃后燃烧烟雾中排出的颗粒态物质,研究各类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分析颗粒物上载带的各项化学组分(碳、元素和离子),进而对比分析各类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吸烟、点蚊香、燃檀香和燃蜡烛是日常生活中的较比常见的室内燃烧行为。与传统的工业煤烟尘和油烟尘不同,这些燃烧材料的燃烧活动会释放出更多细粒子(<lμm),粒径分布谱向小粒子方向移动。四类燃烧颗粒物上载带的碳组分中有机碳(OC)含量远大于元素碳(EC),所有燃烧源OC占比在95%以上。 在檀香尘,蚊香尘和香烟烟雾尘上检测到大量的Pd,Cr和Cd,而蜡烛尘中除了少量的Pd,未检测到其他有毒重金属元素,这说明在室内阴燃蚊香或檀香以及室内吸烟具有很高的健康风险。从颗粒物上载带的阴离子组分来分析,SO42-是四类燃烧源上载带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此外,在檀香尘和蚊香尘中还检测到一定数量的F-。(2)烧树叶、烧秸秆、烧木炭和烧烤是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常见的室外燃烧行为。 与室内燃烧行为相同,这些经常发在室外的燃烧行为同样也会释放大量细粒子。这些室外燃烧源燃烧释放的颗粒物上载带的碳组分仍然以有机碳(OC)为主,

新标准在颗粒物排放

新标准在颗粒物排放(标准状态)方面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主要有:①扩大标准适用范围,把水泥行业的矿山开采、现场破碎,水泥制品生产大气污染物控制纳入水泥工业污染控制的范畴,并统一执行通风排放标准。②统一回转窑、立窑的排放限值,并不再按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规定排放限值。③统一各年代建立的现有生产线的排放限值,给予老企业一定的到达新标准的过渡期;加严新建生产线排放限值。④强调除尘装置应与其对应的生产工艺设备同步运转;现有水泥窑使用的除尘设备,同步运转率由≥97%提高到≥99%.⑤规定水泥窑头、窑尾排气筒应当安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⑥排放筒若达不到规定的高度,其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与高度的平方成正比。 1.贯彻新标准的三大要素 ①成熟的治理技术及设备;②企业的环保意识及高度负责精神;③政府监管力度。 我国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及时修订标准并实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察政策。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按环保法规执行新标准。下面重点介绍适宜大气污染颗粒物治理的配套技术。 2.采用高效的袋、电除尘器,是执行新标准的技术支持 新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较96标准上了一个大台阶,基本可与国际水平接轨。如此严格的规定,只有采用高效的袋、电除尘器才能实现达标排放。当然不同的除尘器,有各自最佳的使用场合。那么对于水泥企业不同的排放点,应具体采用什么样的除尘器呢? 一、新型干法窑的适用除尘技术 水泥工业污染物主要是粉尘。水泥厂最大的粉尘污染源是回转窑生产系统,尤其是窑尾及窑头熟料冷却的烟尘排放。新型干法回转窑是我国倡导的主流窑型,实现低投资、国产化的优化设计方案后,新型干法水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它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窑系统产生大量烟尘的达标治理,引起各方格外的关注。 1.窑头篦冷机除尘窑头熟料冷却机的烟尘具有颗粒粗、磨蚀性强、粉尘比电阻高、温度高且波动范围大的特点,但粉尘浓度一般小于20mg/Nm3. ⑴窑头电除尘。窑头电收尘系统工艺(图1见B2版文尾),废气温度正常250℃,粉尘比电阻高达1012Ω·cm,实验证明,当粉尘比电阻处在这个数量级时,电收尘器极易产生反电晕现象。①技术措施。a.针对烟尘颗粒粗、磨蚀性强的特点,采用上进气的方式。上进气的含尘气体以15~20m/s的速度由烟道进入上进口的扩散器内,由于管路截面的突然扩大,使气体流速迅速降低1/10~1/15,粗颗粒的动能大大减小,对气体分布板的磨蚀将大大降低。b.针对比电阻高的特点,采用较宽的极间距和能使空间电场强度分布均匀

燃煤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_高翔鹏

第27卷第17期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 ol.27 No.17 Jun. 2007 2007年6月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7 Chin.Soc.for Elec.Eng. 文章编号:0258-8013 (2007) 17-0011-07 中图分类号:TK228 文献标识码:A 学科分类号:470?40 燃煤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及其 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 高翔鹏1,徐明厚1,姚洪1,韩旭2,李雄浩2,隋建才1,刘小伟1 (1.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武汉市430074; 2.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223) Experimental Study 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PM10 From a Coal-fired Boiler GAO Xiang-peng1, XU Ming-hou1, YAO Hong1, HAN Xu2, LI Xiong-hao2, SUI Jian-cai1, LIU Xiao-wei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ombus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Wuhan 430074, Hubei Province, China; 2. Wuhan Kaidi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Wuhan 430223, Hu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low pressure impactor(LPI), fly ash was sampled at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dust cleaning equipments in a 50MW and a 300MW utility boiler.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elemental size distribution, morpholog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inhal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M10 of the two boilers has a similar bimodel distribution, in which the small and large mode are formed at 0.1um and 4.0um respectively; The efficiency of dust cleaning equipments decreases with the ash size decreasing; The elemental size distribution is also bimodal which is similar with the PM10 mass distribution. Mn、Cr、Cu and Zn obvious enrichment in submicron ash. The formation of submicron PM is suggested via vaporization and subsequent condensation of inorganic matter, while the supermicron ash is formed via char fragmentation, excluded mineral fragmentation and included mineral coalescence. KEY WORDS:inhal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formation mechanisms; fly ash 摘要:采用低压撞击器(LPI)对某燃煤电厂的1台50MW和1台300MW燃煤锅炉除尘器前后的飞灰颗粒进行采样,研究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排放特性、元素分布特性以及形貌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2台锅炉产生的PM10均呈双峰分布,其峰值分别在0.1μm和4μm左右;2台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2562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项目(2002CB211602)。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0325621); Project Supported by Special Fund of the National Priority Basic Research of China (2002CB211602). 尘器的除尘效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降低,静电除尘器对小颗粒的脱除效率要明显优于文丘里水膜除尘器;PM10中元素的质量粒径也呈双峰分布,元素Mn、Cr、Cu、Zn在亚微米颗粒中有明显的富集趋势;亚微米颗粒可能是通过煤中矿物质的气化–凝结形成的,而超微米颗粒可能是通过煤焦和矿物质的破碎以及内部矿物质的聚合形成的。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形成机理;飞灰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燃煤电站在发电的同时,也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据199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功率大于6MW的所有燃煤机组向大气中排放的颗粒物总量为 3.97Mt,占各种颗粒物源排放总量(14.4Mt)的28%[1]。这些颗粒物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它们不仅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4],特别是其中的亚微米颗粒物(PM1.0),由于其比表面积很大,所以其表面富集了大量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锑、镉等),它们很容易通过肺部吸入人体,引起人体神经和呼吸系统的严重疾病。据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癌症都与之有关[5]。因此,燃煤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特别是亚微米颗粒物的排放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认为煤燃烧过程中形成的颗粒物是以下4种机理联合作用的结果:①内在矿物质的聚结;

大气排放源清单处理模型(SMOKE)管理系统

S M O K E模型管理与更新系统 https://www.doczj.com/doc/d214938582.html, 垂询电话:400-8838791 电子邮箱:455517246@https://www.doczj.com/doc/d214938582.html,

SMOKE模型管理与更新系统是满足大气排放源清单管理、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排放清单动态更新等需求的专业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规范排放源清单管理、提高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SMOKE模型的更新效率。 管理用户所处 Windows环境 数据库及服务器 所处Linux环境 系统客户端系统服务端 及数据库 SMOKE模型管理与更新系统本系统部署在局域网环境,其客户端在Windows操作系统运行,用户能够在客户端便捷的与系统进行交互与管理操作;其服务端及数据库在Linux系统运行,在保证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同时保持与预报预警系统额无缝对接。

排放源清单与 排放情景方案管理●基于4级排放源分类,排放情景制 定随心所欲; ●智能统计分析,排放贡献、空间 分布一目了然; ●排放清单、情景批量导入,一键 完成SMOKE清单输入准备

SMOKE模型可视化输入管理 ●排放清单处理更精准 大气排放时间、空间和化学特征3 不误,排放清单处理更精准; ●SMOKE输入方案可视化 轻松完成分配方案调整

向导式SMOKE模型创建 ●向导式的本地SMOKE模型创建 向导式创建过程,轻松完成处理模型建立; ●人为源+天然源,一键实现MEGAN与SMOKE耦合; ●排放清单智能耦合 轻松完成多尺度清单耦合; ●多层嵌套、多模式、多机制支持 CMAQ、CAMx随意选择; ●SMOKE输入快速预览 输入选择准确无误;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

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1996-2011) 前言 为保障人体健康、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固定污染源大气颗粒物排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的排放限值。除饮食业油烟、生活垃圾焚烧、危险废物焚烧行业及含铍、汞、铅、铬、砷、镍、锡及其化合物的大气颗粒物排放执行地方及国家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外,其它固定源大气颗粒物排放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奥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大学、潍坊爱普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环冠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的排放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检测技术导则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固定源 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窑炉以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筒向空中排放的污染源。 3.2 大气颗粒物 指燃料和其它物质在燃烧、合成、分解以及各种物料在机械处理中所产生的悬浮于排放气体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本标准所指的大气颗粒物仅包括粉尘和烟尘两部分。 3.3 现有企业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1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人为源一次细颗粒物(PM2.5)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但不包括各类露天扬尘和生物质开放燃烧过程的PM2.5排放清单编制,扬尘源及生物质开放燃烧源PM2.5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另行发布。 1.2.2本指南也适用于指导在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尺度开展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清单编制的行政区划主体为县(区)、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

1.2.3本指南规定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 PM2.5排放源:指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一次PM2.5的排放源。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某项大气污染物(PM2.5)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如燃料消费量、产品生产量、机动车行驶里程等。 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PM2.5)的量。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1996-12-06 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规定了标准执行中的各种要求。在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刖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务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原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 73)废气部分和有关其它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有各标准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亦有相当大的修改和变化。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由本标准取代,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即行废除。 ? GBJ4-73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 GB3548-83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276-84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277-84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282-84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286-84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911-85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912-85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913-85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916-85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4917-85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岀。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餐饮废气颗粒物排放特征及环境影响研究_孙涛

餐饮废气颗粒物排放特征及环境影响研究 孙涛1, 蔡昱2,张云1(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评价部,北京100085;2.摩科瑞能源贸易(北京)有限公司,北京100022) 摘要通过资料搜集及现场调研,分析了餐饮废气污染源特征、净化器使用情况等,发现油烟净化器处理后餐饮废气以细颗粒物、烃类 物质为主。目前,常用油烟净化器对油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监测数据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利用SCREEN3 对餐饮企业废气PM 10、 PM 2.5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颗粒物对局部区域的影响不容忽视。关键词餐饮废气;颗粒物;净化设施;环境影响中图分类号S181.3;X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1-257-02 Study on the Characters of Particles from Cooking Fum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SUN Tao 1,CAI Yu 2,ZHANG Yun 1(1.EIA Department of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2.Mercuria Energy Trading (Beijing )CO.LTD ,Beijing 100022) Abstract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oking fumes and the usage of purification facilities was analyzed by data collection and field sur-vey.After treatment by purification facilities ,the pollutants of cooking fumes mainly includes fine particles and hydrocarbons.Commonly puri-fication facilities had good treatment effect to cooking fumes at present.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such as lack of monitoring data ,no standardized management.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M 10and PM 2.5from cooking fumes was studied based on SCREEN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s on the local area can't be ignored.Key words Cooking fumes ;Particles ;Purification facilities ;Environmental impact 作者简介 孙涛(1982-),男,山东菏泽人,工程师,硕士,从事环境影 响评价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3-17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饮食业的污染投诉也成为污染投诉热点。饮食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阻碍饮食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在分析餐饮废气污染源特征、净化器处理效率等基础上,以某餐饮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出的筛选模式SCREEN3,对餐饮企业废气进行影响分析,以期为同类项目的环境评估提供参考。1餐饮项目主要废气污染源1.1 餐饮废气主要成分 我国餐饮行业因其烹饪方式的 特殊性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烟,餐饮企业运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可沉降颗粒物、细颗粒物及烃类物质等。谭德生等 [1] 对北京市内餐饮单位烹饪时厨房内油烟中进行 了采样分析,发现可沉降颗粒的粒径主要为10 400μm ,数量浓度峰值粒径集中在10 100μm 之间;油烟中可吸入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0μm 以下,数量浓度峰值粒径集中在0.063 0.109μm 之间,质量浓度峰值粒径为6.56 9.99 μm 。王秀艳等[2] 在用餐高峰时段对天津某中型餐馆油烟中 VOCs 进行实地监测,厨房油烟检测出66种VOCs ,其中烷烃23种、烯烃8种、芳香烃14种、卤代烃8种、含氧有机物6种、含硫化合物6种、柠檬烯1种;厨房和排烟口处VOCs 中含氧有机物是最主要污染物,所占比例均超过55%,乙醇最多,丙烷次之。冯艳丽等 [3] 对餐饮企业油烟排气口废气成分 进行采样分析,发现油烟烟气含有18种化合物,其中乙醛、甲醛、丙酮等含量较高。1.2 废气中颗粒物含量 部分研究成果显示,餐饮行业排 放废气中颗粒物粒径通常为0.10 10μm 。谭德生等[1] 对 北京市内餐饮单位烹饪时厨房内油烟中进行了采样分析,发现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峰值粒径为6.56 9.99μm , 其中大学食堂、麻辣火锅、快餐等厨房内该区间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可达65.902、 40.606、581.585mg /m 3。温梦婷等 [4] 监测了北京市川菜、杭州菜、家常菜等餐饮 企业废气中PM 2.5质量浓度, 其中川菜、杭州菜产生的废气采用高压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PM 2.5浓度为1.12 1.75mg /m 3;家常菜餐饮企业废气采用活性炭吸附,由于吸附剂更换不及时等因素,PM 2.5质量浓度高达3.46mg /m 3。林立等 [5] 监测了上海9家餐饮企业废气中PM 2.5浓度,废气经处理后PM 2.5排放浓度为0.14 1.67mg /m 3 。 油烟净化器通常对粒径较大颗粒物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而对细颗粒物处理效果相对较差。餐饮源排放颗粒物PM 2.5占PM 10的80%以上 [4,6] 。研究表明,经净化处理后,餐饮废 气中PM 2.5质量浓度约0.14 1.75mg /m 3 ,则PM 10质量浓度约0.18 2.19mg /m 3[4-5] 。2餐饮行业常用废气净化措施 目前,国内餐饮行业常用的油烟净化器主要采用高压静 电、洗涤法、吸附法、机械过滤等方法。笔者搜集了北京市部分餐饮行业油烟净化器的认证检测报告、运营期间监测报告等,相关排放情况、净化效率等资料见表1。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看出,餐饮企业常用油烟净化器以静电式为主,这种设备投资少、占地小、净化效率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运行费用低,因此得到广泛应用。调查资料显示,大型油烟净化器对油烟的处理效率可达92.5% 96.3%,油烟排放浓度0.37 0.83mg /m 3;中型油烟净化器处理效率为85.2% 87.8%, 油烟的排放浓度为0.86 1.05mg /m 3 ;小型油烟净化器处理效率75.7% 80.2%,油烟排放浓度1.0 1.09mg /m 3 。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常用油烟净化器对油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只要安装、运营等达到设计要求,均可为餐饮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经处理后的油烟可满足排放标准要求。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餐饮企业只监测了废气排放浓度,而无初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5,43(11):257-258,281责任编辑杨莹莹责任校对况玲玲 DOI:10.13989/https://www.doczj.com/doc/d214938582.html,ki.0517-6611.2015.11.087

机动车排放清单

丹佛市道路上机动车排放清单:一个有效的替代建模Sajal S. Pokharel, Gary A. Bishop, Donald H. Stedman 摘要 流动污染源的排放清单历来是通过计算模型获得的。然而,这种方法有其内在的缺点,时使用的因素被纳入只有有限数量的现实世界中来观察。预测和测量模型之间的协议往往是关于贫穷的。最近,以燃料为基础的道路上排放清单的线净油方法已经研制成功。此方法用于计算污染物的量(公斤,加仑或升)从遥感测量(克每单位)燃料使用的排放因子。这些因素结合从纳税记录中得到的燃料的使用数据,可以得到以燃料为基础的排放清单。这种获得排放清单的方法是非常经济的,是缺乏资源的地区发展排放模型的理想替代品。这几年丹佛大都会区的废气排放清单时的增强I / M计划已经到位,期间我们已经用这种常规的方法计算在道路运输上CO,HC和NO的产生量。这些计算表明,在6年的研究期间排放库存是不断减少的。计算也比较MOBILE6模型的近期结果。模型库存CO,HC和NO,分别为30-70%,降低40%,高出40-80%。 Elsevier科学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2002) 关键词:燃料为基础的排放因子;移动源遥感;发射模型比较 1.介绍 一个正确指定的污染源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监测和控制空气污染。排放清单源或源集分配一个特定的污染物数量。1998年在道路上的车辆被认为是最大的单一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占60%的一氧化

碳(CO),44%的碳氢化合物(HC)的,和31%的氮氧化物,国家排放清单(美国环保局,2000年)。因此,要了解某一区域的空气质量准确地评估车辆的废气排放是至关重要的。 直到最近,机动车排放清单已经用旅游来为基础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从使用车辆的每从有限的功率的里程测试推断出的距离排放因子(VMT)中估计出质量计算模型的计算了。虽然模型可能有助于快速的获得大量的发展模式存货后的初始投资,但是,其准确性仍然不明朗。VMT的数字也适用于分散用于昂贵的车辆计数数据结果的OFA模型。从这些模型得到的预测不关联道路上或周围空气中的数据(歌手和哈雷,1996年)。此外,计算机模型的发展是相当昂贵的,因为它涉及到丰富的数据采集,可能是特定位置。在道路上使用遥感排放数据获得燃料基础存货是一个另类。这种国税法评估排放清单的预测量将比根据数据和模型预测的量少得多,将大大低于昂贵的计算机模拟。 遥感涉及到的在道路上的中等收入者的车辆,从统计学意义随机抽样的UEL基于质量排放量的测量。这样的质量水平,在消除与旅游为基础的方法时看到许多国税法的不足。选用样品车辆是因为所有类型的车辆在道路上随机测量与遥感会更具代表性。例如,与旅游为基础的方法中,车辆行驶里程估计从注册开始该模型已经被批评,因为测功机测试程序留下了许多高排放的车辆,所以不会主动为政府测试排放(NRC,2000)。在遥感数据中,根据他们在一个特定的道路标准上,高排放的车辆要进行加权。此外,他们驾驶的道路上检测车辆排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2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明确了固定燃烧源和工艺过程源一次可吸入颗粒物(PM10)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移动源PM10排放清单编制执行《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扬尘源PM10排放清单编制执行《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生物质燃烧源PM10排放清单编制执行《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5—

1.2.2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在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尺度开展PM10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清单编制的行政区划主体为县(区)、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 PM10排放源:指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一次PM10的排放源,PM10的人为排放源包括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某项大气污染物(PM10)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如燃料消费量、产品生产量、机动车行驶里程等。 —6—

hg全国范围 VOC 源排放清单调查编制

全国范围VOC源排放清单调查编制 摘要 挥发行性有机物(简称VOC)是人为源和天然源的排放到大气中有机化合物——非甲烷烃类的总称,目前正受到日趋广泛的关注。VOC排放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当今的污染源调查仅仅考虑SO2、NO x等常规污染物已经不够,调查清楚VOC源排放状况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基础工作。 我国从未进行过全国范围的VOC源排放清单调查编制。本专题把VOC的源排放分为两大类:天然源和人为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及产业结构特点,分别计算。完成我国第一份详细的全国范围的VOC源排放清单。 考核指标 本专题将建立我国第一份全国范围的VOC源排放清单。结果按两种方式输出,满足不同的需求: (1)按行业、行政区划分季节给出排放量 (2)按模式计算要求,分配到各网格单元内,分物种给出对应的排放量、排放强度及排放方式 成果用途 VOC源排放清单调查是酸雨、光化学烟雾研究、污染物长距离跨界输送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研究中所缺乏的正是这部分工作,本专题的研究成果将填补一项空白。。 一. 1. 挥发行性有机物(简称VOC)是人为源和天然源的排放到大气中有机化合物——非甲烷烃类的总称,目前正受到日趋广泛的关注,全世界已经在空气中检出的VOC约150余种,其中有毒的约80余种,直接导致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有60余种。它的天然源排放主要来自自然界植物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人为源主要来自生产过程的工艺排放。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重视,近年来消烟除尘、改变能源结构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深入进行,许多城市已开始由煤烟型空气污染向光化学烟雾型污染转变,单纯消减SO2、NOx将无法使情况得到改善,传统的污染源调查,仅仅考虑SO2、NOx等的排放情况,已满足不了研究和控制这一新问题的要求。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城市光化学烟雾问题日渐突出:汽车及其它工业源产生的NOx与VOC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生成O3、PAN等氧化性很强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所以,弄清VOC的源排放状况对于研究解决光化学烟雾问题,将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酸雨研究中,氧化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排入大气的SO2、Nox的氧化过程,主要由VOC为其提供氧化剂。美国国家酸沉降研究计划(NAPAP)除了调查SO2、Nox等常规污染物排放情况外,还用了很大精力完成了十分详细的VOC排放清单;如今,美国、加拿大、欧盟国家、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研究酸雨、城市光化学烟雾等问题时,都把VOC源排放资料的收集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日前,中日韩联合研究污染物长距离输送,也把VOC源排放调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先期研究。 可见,VOC排放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查清楚VOC源

排放模型

一排放因子模型 1 MOBILE模型 1.1 概述 MOB I LE是美国环保局( EPA)开发并推荐使用的宏观排放模型,是基于车龄、平均车速等因素计算车队排放水平的宏观模型,考虑了计算平均排放因子,现已发展到MOB I LE 6.2版本。MOB I LE 6设置了41个输入参数,以89种命令实现参数输入。有些重要的输入参数对排放因子影响较大,在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机动车车型、行驶平均速度、燃油雷氏蒸气压值、环境温度、车里程分布、车龄分布等。由于影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因素较多,MOB I LE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的修正方法,如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湿度和纬度;车用燃料中的硫含量、含氧添加剂及替代燃料;空调负荷影响先从温度、湿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等方面分析计算空调的使用系数,再以道路类型、平均速度和未开空调时的排放因子拟合空调负荷修正因子。 目前,MOB I LE模型在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计算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支持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宏观决策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对高分辨率决策支持工具的需求也将越来越紧迫,宏观的MOB I LE模型已无法满足这种决策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的排放控制水平较低,基础数据较少,在使用MOB I LE系列模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参数建立在猜测基础上,因而需要完善我国机动车的相关基础数据。刘侃侃,贠延滨,罗才武,孙德智.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及道路扩散模式综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8-14. 1.2 MOBILE模型的基本计算原理 首先根据排放控制水平得到机动车在标准工况下的基本排放因子,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实际条件下各影响因素同标准工况的差别,对基本排放因子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实际运行状况下的排放因子。以下将分别介绍基本排放因子和修正因子的算法。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车辆的排放与其使用里程呈线性关系,表示为: C ipn=A ip+B ip Y in 式中: C ipn———FTP(1975)平均排放因子(g/km); A ip———初始排放因子(g/km); B ip———排放因子劣化率; Y in———总行驶里程; i———出产年代; p———污染物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