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附件3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附件3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附件3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附件3

附件3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

术指南(试行)》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项目名称: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

起草单位:清华大学

主要起草人:贺克斌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人:贺克斌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XXX

目 录

1 任务来源 (1)

2 指南制定的意义 (1)

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1)

3.1 编制原则 (1)

3.2 技术依据 (2)

4 主要编制工作过程 (2)

5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3)

5.1 排放源分类分级方法 (3)

5.2 PM2.5排放量计算方法 (5)

5.3 排放量计算参数获取方法 (7)

5.4 源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8)

6 指南实施建议 (9)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以来,围绕如何深化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降低区域PM2.5环境浓度、减少灰霾现象发生频率等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于2013年启动了环保公益科研专项重点项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由清华大学承担。旨在摸清我国一次PM2.5排放基本情况,评估其减排技术潜力,研究一次PM2.5源排放控制和管理方法。依托该项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给清华大学下达了编制《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的任务。清华大学根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开展《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编制工作。

2 指南制定的意义

1)摸清我国一次PM2.5源排放基本情况

近年来针对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SO2、NOx、CO等气态污染物上,而较少涉及大气颗粒物。其主要原因是相对以上气态污染物,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更加复杂,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的难度增大。《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有助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环境保护科研或管理部门以统一的方法学和数据计算一次PM2.5排放量。

2)促进一次PM2.5源排放控制和管理

熟悉一次PM2.5排放的部门分布和地域分布是开展一次PM2.5源排放控制的前提和重要支撑。本指南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在仔细梳理排放源分类的基础上开展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有助于加强对一次PM2.5源排放特征的认识,促进对一次PM2.5源排放的科学、实用、高效管理。

3)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降低PM2.5环境浓度

建立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是解答细颗粒物形成、转化、跨地区输送特征以及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外来源影响特征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之一。本指南旨在推动各地区建立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与其他污染物排放清单一起构成区域空气质量模拟的输入,有助于理解区域或局地污染特征,制定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3.1 编制原则

1)科学实用原则

在确保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

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分类指导原则

依据我国当前的行业或产品分类,充分考虑各个行业工艺技术、污染控制技术不同带来的排放特征差异,进行深层次源划分,使PM2.5排放源尽可能涵盖潜在的、可能带来排放的活动部门。

3)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

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路线;对于主要工业源、机动车排放源等排放量贡献大且具有较优统计基础的排放源,可结合本指南基本要求,使用对应的PM2.5排放量核算技术规范中推荐的方法,进行源排放清单编制,提高源排放清单质量。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

3.2 技术依据

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如下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标准等文件,具体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4 主要编制工作过程

1)2013年8月成立编制组:依托环保公益科研专项重点项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的科研团队,成立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编制组。

2)2013年9月召开大纲讨论会:收集国内外有关指南编制的资料;检索国内外最新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南。编制组召开大纲讨论会,确定了指南编写大纲及工作进度安排。

3)2013年10-11月编写《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初稿

4)2013年11月20日,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召开《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第一稿)专家咨询会,编制组根据审议意见,对文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第二稿。

5)2013年12月6日,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召开《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第二稿)专家咨询会,编制组根据审议意见,对文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第三稿及编制说明。

5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5.1 排放源分类分级方法

《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区分了细颗粒物的3大类排放源(固定燃烧源、工业工艺源和流动源)。细颗粒物从生成到排入大气的过程,受到行业、燃料/产品、工艺技术与污染控制技术共四种因素的影响,依此对每大类排放源进行四级分类。表1列出了影响颗粒物排放的主要因素。

表1 影响颗粒物排放的主要因素

固定燃烧源工业工艺源流动源颗粒来源燃料类型、燃料品质燃料类型、产品燃料类型生成过程燃烧方式、燃烧效率工艺特点、技术水平燃烧技术、行驶特征

颗粒物捕集技术去除过程除尘技术、除尘效率除尘技术、除尘效率、无组织排

放控制措施

5.1.1 固定燃烧源分级

固定燃烧源的第一级排放源分为电力、供热、工业、民用四个行业,第二级排放源分为煤、油品、气态燃料和生物质四种燃料。

电力与供热的第三级排放源分为煤粉炉、流化床炉与层燃炉。

工业仅包括工业锅炉,用途是使用燃煤的热量产生热水或蒸汽,第三级排放源分为流化床炉、层燃炉与茶浴炉。

民用部门的燃煤设备种类繁多。对于农村地区,所有生活用煤基本都使用小煤炉。对于城市地区,按用途将生活用煤分为取暖、炊事热水和商业三部分。城市居民取暖主要通过集中供热、小区供热、小煤炉和电采暖等方式。其中,集中供热由城市供热网提供热力;小区供热主要依靠分散锅炉房,基本都是层燃炉;平房采用小煤炉采暖。城市地区未普及燃气的居民的炊事热水用能利用小煤炉获得。商业用煤的主要燃烧设备有热水锅炉、茶浴炉等。图1给出了民用部门的燃煤设备分布。

固定燃烧源的第四级源分类包括袋式除尘、电除尘、高效电除尘、湿式除尘以及机械式除尘五种污染控制技术。

对于固定燃烧源中的燃煤源,不同燃煤设备PM2.5产生系数、粒径分布及碳组分含量差别很大。煤粉炉和流化床的PM2.5产生系数最高,但燃烧完全,排放的颗粒物中以煤炭中的灰份为主,细颗粒和碳组分比例较低。层燃炉PM2.5产生系数较低,但燃烧不够充分,颗粒物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碳组分。茶浴炉和小煤炉的PM2.5产生系数最低,但由于燃烧非常不充分,颗粒物中细颗粒和碳组分的比例很高。

图1 民用部门的燃煤设备分布

5.1.2 工业工艺源分级

工业工艺源种类繁多,《PM2.5源排放清单指南》区分了工业工艺源中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与石化化工四种一级排放源,按照原料或产品如烧结矿、铁、钢、铸造铁、铝、水泥、砖瓦、石灰、玻璃、炼焦等划分二级排放源,进一步按照工艺技术如烧结、炼铁、平炉钢、转炉钢、电炉钢、铸造、新型干法等划分三级排放源。

与固定燃烧源不同的是,工业工艺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经常有多处排放源。其中既有原料加热、反应过程的烟尘排放,也有原料或产品运输、破碎等处理过程的粉尘排放;既有经排气管的有组织排放,也有工艺过程中逸散的无组织排放。因此将工业工艺源排放的颗粒物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部分。

第四级排放源中有组织排放源划分方法与固定燃烧源第四级排放源相同。有组织排放如发生在工业炉窑里面的燃煤排放,工业炉窑的用途是直接利用燃煤的热量加热工业原料,使其在炉窑中发生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变化,达到加工的目的。

第四级排放源中无组织排放源划分为一般控制与高效控制。无组织排放如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颗粒物逸散排放。

5.1.3 流动源分级

流动源分为道路流动源与非道路流动源两种一级排放源。

道路流动源分汽油车与柴油车两种二级排放源,因为我国消耗汽柴油外其他燃料的道路车辆在车队中比例很小,对PM2.5排放贡献有限,因此暂时没有涵盖。道路流动源的三级排放源参照《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分类方法,分重型载货车、中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微型载货车、大型载客车、中型载客车、小型载客车、微型载客车、摩托车共九种。道路流动

源的四级排放源参照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分为无控、国I 、国II 、国III 、国IV 共五种。

非道路流动源基本都消耗柴油,二级排放源按非道路流动源的用途分为交通、农业与建筑三种,三级排放源包括农业机械、建筑矿山机械、拖拉机、农用运输车、铁路(内燃机火车)和水运(内河船舶)共六种。《PM 2.5源排放清单指南》暂未考虑非道路流动源的污染控制措施及效果,因此暂未包括四级排放源。

5.2 PM 2.5排放量计算方法

PM 2.5排放量计算的重点在于获取第四级排放源的活动水平和相应的排放因子。首先根据燃料消耗量/产品产量(第二级源分类)以及各种燃烧/工艺技术(第三级源分类)和颗粒物控制技术的应用比例(第四级源分类)获取第四级排放源活动水平;然后根据燃烧/工艺技术确定排放源的PM 2.5产生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控制技术的分级去除效率确定第四级排放源PM 2.5最终排放因子,最终计算出PM 2.5排放量。图2给出了PM 2.5排放量计算的技术路线图。

图2 PM 2.5排放量计算技术路线图

PM 2.5排放量计算采用下面的公式:

,,,,,,,,,,,()i i j k m n i j k m n j k m n E A F =

×∑ (1)

其中,E 为PM 2.5排放量;A 为排放源活动水平;F 为排放因子;i 为地区,如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市、县;j 为行业,即第一级源分类;k 为燃料类型或产品类型,即第二级源分类;m 为工艺技术,即第三级源分类;n 为污染控制技术,即第四级源分类。排放量的计算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方法的一致性,在三类四级的源分类体系中,每种排放源都需要

有一个确定的排放因子或一类确定的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并且能够保证与这个排放因子对应的活动水平、污染物控制技术分布等数据的可获得性。

5.2.1 固定燃烧源计算参数确定方法

固定燃烧源活动水平A 为对应第四级排放源的燃料消耗量,排放因子F 为单位燃料消耗量的PM 2.5排放量。计算排放因子F 采用下面的公式:

2.5(1)n PM n F EF η=? (2)

其中,EF PM2.5为PM 2.5产生系数;η为污染控制技术对PM 2.5的去除效率;n 为污染控制技术。电力源、供热源的煤粉炉、流化床炉、层燃炉和工业源的流化床炉、层燃炉、茶浴炉和民用源的层燃炉计算PM 2.5产生系数采用下面的公式

2.5 2.5(1)PM PM EF AC ar f =×?× (3)

其中,AC 为煤中灰份,ar 为灰份进入底灰的比例,f PM2.5为排放源产生的总颗粒物中PM 2.5所占比例。

5.2.2 工业工艺源计算参数确定方法

工业工艺源活动水平A 为产品产量,排放因子F 为单位产品产量的PM 2.5排放量,排放因子计算公式同(2)。

5.2.3 流动源计算参数确定方法

流动源活动水平A 为燃油消耗量,排放因子F 为单位燃油消耗量的PM 2.5排放量。 道路流动源与非道路流动源中的拖拉机与农用车,计算活动水平A 采用下面的公式:

A VP VKT FE =×× (4)

其中,VP 为车辆保有量;VKT 为行驶里程;FE 为单位行驶里程的油耗量。

非道路流动源中的铁路与水运,计算活动水平A 采用下面的公式:

_A VT FE VT =× (5)

其中,VT 为旅客或货运周转量,FE_VT 为单位旅客或货运周转量的油耗量。

非道路流动源中的农用机械与建筑机械,计算活动水平A 采用下面的公式:

/()A VW T H θ=×× (6)

其中,VW 为机械总动力,T 为机械工作时长,θ为柴油内燃机效率,H 为柴油热值。

5.3 排放量计算参数获取方法

5.3.1 活动水平获取方法

固定燃烧源中电力与工业等排放源、工业工艺源与流动源都推荐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直接获取第4级排放源活动水平,需要调查的活动水平数据详见表2。

表2 排放源活动水平调查表

固定燃烧源工业工艺源流动源排放单位地理信息排放单位所在区域排放单位所在区域路网信息活动水平指标燃料消耗产品产量燃料消耗

产污设备信息锅炉信息窑炉信息车辆类型

生产工艺信息燃料种类主要工艺类型燃料种类排放量的时间分布信息运行时间运行时间行驶时间排放点位置及排放方式经纬度、高度经纬度、高度路网信息控制措施信息污控设备效率污控设备效率净化装置效率

固定燃烧源中的电力与供热部门是我国最大的煤炭消耗部门,其煤炭消耗量占全社会总煤炭消耗量的比重不断增加,在1990~2011年间由30%增长至46%,对排放的贡献很大。为保证排放清单编制的准确性,电力与供热部门应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活动水平;当地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活动水平调查时,从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数据获取活动水平信息。

固定燃烧源中的工业部门是我国第二大煤炭消耗部门,工业部门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推荐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活动水平,调查覆盖不全时通过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补充;为避免工业部门活动水平计算有遗漏,应根据当地统计局、能源局或统计年鉴尽可能获得整个工业部门燃料消耗总量,扣除调查得到的分企业燃料消耗总量后的差额部分按照面源处理。面源数据一般为二级排放源的活动水平,通过实地调查、类比调查等途径获得三、四级的技术分布,进而确定第四级排放源的活动水平。

固定燃烧源中的民用部门多为面源,排放源规模小且分布分散,进行实地调查难度较大,因此民用源活动水平获取推荐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应从统计部门获得计算区域内第1-2级活动水平,如不同燃料消耗量;然后,通过实地抽样调查、文献调研、以及模型估算等多种途径获得内部技术分布,进而确定第3-4级活动水平。当计算区域内不具备第1-2级活动水平时,采用省一级活动水平数据并应用代用参数分配到计算区域内。省一级民用源活动水平数据可通过《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获取,分配代用参数采用人口数据,人口数据可通过《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获取。

工业工艺源的活动水平获取与固定燃烧源中的工业部门一致。

流动源中的道路流动源活动水平获取需要得到车辆保有量、行驶里程和单位行驶里程油

耗量三种数据。车辆保有量和行驶里程数据可以从当地交管部门获取。根据交管部门登记的车辆注册信息获取道路流动源第2-4级活动水平,包括燃油类型、车型分布与登记注册时间(用于计算不同控制技术比例)。车辆的年均行驶里程可以从车辆年检的总行驶里程数据推算得到。百公里油耗数据采用工信部发布的车辆燃油消耗量数据。流动源中的非道路流动源柴油消耗量获取,农业机械和建筑矿山机械根据总功率、内燃机效率和年均使用时间估算;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根据保有量、年均行驶里程和平均燃料经济性估算;内燃机火车和内河船舶根据客货运量和平均燃料经济性估算。非道路车辆或器械保有量通过实际调研得到,如铁路机车通过当地铁路局获得;船舶通过当地交管部门获得;拖拉机、农用车、农用机械通过当地农业局获得;建筑机械通过当地城建委获得。

5.3.2 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排放因子方面,获取的途径包括污染源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检索排放因子数据库法等。排放因子获取方法优先采用污染源实测法,如没有实测数据,则依次采用物料衡算法与检索排放因子数据库法。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第二与第三种方法可以作为第一种方法的重要补充。

测试方法成熟、测试样本量大时适合采用污染源实测法获取排放因子。如国内经常开展电厂锅炉、民用炉灶、机动车排放因子测试,测试方法与技术基本成熟,同时积攒了很多测试数据。但污染源实测法常常仅能覆盖部分排放源,或者污染源实测法样本数量较少,得到的排放因子等级较低。这时应酌情采用物料衡算法与检索排放因子数据库法。

大中型燃煤设备适合采用物料衡算法,如煤粉炉、流化床、层燃炉等,计算涉及到的参数有燃煤灰份、PM2.5产生系数、各种控制技术的分级去除效率等。

排放因子法是指通过收集整理相近燃料/产品、工艺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排放测试结果,获取对应排放系数的方法。指南推荐使用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多尺度大气污染排放清单模型 (MEIC) 中的排放因子数据库,该数据库是清华大学在国家863重大项目支持下开发的排放因子库,集合了清华大学完成的50多台典型大型锅炉的排放特征测试、上百种中小锅炉/民用炉灶排放特征测试以及120多辆典型机动车排放特征测试结果,同时仔细对比美国的AP-42排放因子数据库与欧洲的EMEP/CORINAIR排放清单指南,筛选相近工艺与污染控制技术的排放因子得到的综合排放因子数据库,实现了与三类四级排放源的全面对接。适合不具备使用污染源实测法与物料衡算法的地区采用获取排放因子。。

5.4 源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5.4.1 PM2.5源排放清单的应用

基于PM2.5源排放清单,可以进行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通过分区域分排放源的

排放量汇总,可以识别出PM2.5源排放的重点区域以及重要行业;通过分企业的排放量汇总,可以识别出PM2.5源排放的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要行业、重点企业的识别,有利于明确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方向,帮助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案。

同时,排放清单可作为空气质量模型的输入,进行空气质量的模拟。空气质量模型需要输入网格化的排放清单以及气象场。模型模拟结果可得到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图以及时间序列变化图,进行时空连续变化的污染特征分析。

通过减排情景设计得到减排清单,作为模型的输入,可以模拟政策实施之后的空气质量状况,并与基准情景对比,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

5.4.2 PM2.5源排放清单的评估与验证

在进一步利用排放清单进行控制策略分析之前,对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用于分析排放清单可靠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和利用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清单的间接验证。

其中,通过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可以得到排放总量的置信区间范围,进而评估排放清单的可靠性。不确定性分析可以选用的方法是蒙特卡洛方法,评估的内容是排放总量的置信区间。

利用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在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化学组分构成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间接验证排放清单的准确性。

6 指南实施建议

1)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应与各种污染防治政策(包括地方标准)建立关联关系,并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加强行政指导,促进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2)建议各地区依据本指南提出的技术路线,结合当地数据可获得性,确定一套完整的排放量计算参数的获取方案。以后进行排放清单更新时采用统一的获取途径以确保多套排放清单的可比性,如获取途径发生改变应进行说明。

3) 根据PM2.5排放源的变化及工艺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适时修订本指南,吸纳各种新的排放源及新的技术,淘汰过时的技术。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大气污染中涉及到的颗粒物,一般指粒径介于0.01~100μm的粒子。颗粒的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影响甚大,因此颗粒的大小是颗粒物的基本特性之一。实际颗粒的形状多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显微镜法 定向直径dF(Feret 直径):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M(Martin直径):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 投影面积直径dA(Heywood直径):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 ( Heywood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F>dA>dM)显微镜法观测粒径直径的三种方法

a-定向直径 b-定向面积等分直径 c-投影面积直径 2.筛分法 筛分直径: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筛孔的宽度(筛孔的大小用目表示-每英寸长度上筛孔的个数) 3.光散射法 等体积直径dV: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直径 4.沉降法 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s:同一流体中与颗粒密度相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体直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在空气中与颗粒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1g/cm3)的球体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与颗粒的空气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 粒径的测定结果与颗粒的形状有关,通常用圆球度表示颗粒形状与球形不一致的程度 圆球度: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表面积和颗粒的表面积之比Φs(Φs<1) 正立方体Φs=0.806,圆柱体Φs=2.62(l/d)2/3/(1+2l/d) 某些颗粒的圆球度

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

实 习 报 告 班级:环工1201 姓名:苏静 学号:121802105

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 一、调查意义及目的 1、调查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特别是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的以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正在向以臭氧(O3)和大气细粒子(PM2.5)为代表的二次污染过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内容,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首先要对污染物的来源和其化学特性进行调查和分析,一套完善准确的、满足新形势下协同控制要求的、区域高分辨率多污染物排放信息是研究区域空气污染形成机理、制定与落实污染控制对策的重要基础及依据。而排放源清单是对某一地区一种或几种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量进行估算,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应当覆盖化石燃料固定燃烧、工艺过程、移动源、溶剂使用、开放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农业等排放源,包含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一次颗粒物(PM2.5和PM10)和臭氧(O3)等大气污染物,并具备动态更新机制。它对于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上,排放源清单是大气污染模式最重要的起始输入数据,是研究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先决条件,它对于模拟二次污染物、了解某一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确立合适的减排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调查目的 弄清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以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影响范围等。找出建设项目和所在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以此为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为空气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从而能更好地进行空气质量管理。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与源解析的研究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 与源解析的研究 篇一:大气污染源解析 大气污染源解析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大气气溶胶及其粒径分布 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环境中,液体或固体颗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虽然大气气溶胶只是 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干湿沉降、云和降水的形成、大气的辐射平衡、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等均有重要影响。由各种源排放进入大气中 的颗粒物,大部分集在对流层,距地面I?2km范围内(即大 气边晃层)。在此区域内的颗粒物的尺寸最大,种类最多;而在距地面4?5km以上的范围内,颗粒物的浓度基本上不受地球上直接排放的影响,其尺寸分布与本底气溶胶的分布相 近。 一般认为,气溶胶颗粒物的本底质量浓度约为10ug/m3 , 颗粒浓度为300个/ m3。但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有时气溶胶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高可达2000ug/m3。污染严重的水泥厂,

其年均质量浓度通常大于350ug / m3。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大气气溶胶所有的特征都与其粒径有关。由于大气气溶胶的形状非常复杂,极不规则,有球状体、粒状体、片状体等,因此在度量大气气溶胶粒子大小时经常使用等效球体的直径来表示。其中,最常用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它是按照粒径的大小, 大气气溶胶粒子可分为粗粒子(coarseparticulate)和细粒子(fineparticulate)。对气溶胶粒子进行粗细划分和研究的原因在于粒径的差异使得粗粒子和细粒子在化学组成、来源和形成方式、传输和去除机制等均存在一些根本的区别。目前粗粒子和细粒子的粒 径分界线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根据研究的需要,一般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 , TSP)、PM10 和PM2.5。 TSP是指可漂浮在空气中的、粒径一般小于100um固态和 液态微粒的总称。TSP曾是中国唯一的环境大气气溶胶污染监测指标,现仍沿用,但主要用于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指标;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1a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 子。大部分的PM10能够沉降在喉咙以下的呼吸道部位,因而 PM10 也称可吸入性颗粒物(respirableparticulatematter ,RSP)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 2.5u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PM2.5粒径小,更容易沉

国家电网公司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 (试行稿) ××××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 ××××发布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原则........................................... 5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依据........................................... 6 作业指导书的结构内容及格式..................................... 变电检修作业指导书........................................... 变电运行巡视指导书........................................... 高压试验作业指导书........................................... 线路运行巡视指导书........................................... 线路检修作业指导书........................................... 7 现场作业指导书的文本要求....................................... 8 现场作业指导书的应用与管理..................................... 附录A:作业指导书主要编制依据................................. 附录B:×××变电站×××kV××线×××断路器大修定置图及围栏图.............................................................. 附录C:×××变电站×××kV××线×××断路器大修流程图....... 附录D:×××变电站巡视路线图.................................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大气颗粒物及其源解析

1.引言 实际上,早在2011年的秋末冬初,在北京,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就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首都北京的空气污染真相的环保龙卷风。由于美国驻京大使馆周边空气中的PM2.5污染数据的实时公布,中国13亿公众第一次知道,为什么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和旅行到北京的地球人,亲身感受到的北京空气质量与环境监测报告的差距如此巨大。 2013年1月,京津冀以及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遭遇严重的大气污染,先后出现四次持续多日的 大范围雾霾天气。在1月份的31天里,雾霾天气达到24天。专家们说,大气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于是,PM2.5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1月12日,是北京人难以忘记的痛苦日子。这一天,北京的天空烟雾弥漫,烟气呛人,呼吸道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医院人满为患。由于能见度极低,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飞机停飞,交通受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 收稿日期:2013-02-20修订日期:2013-05-30 作者简介:杨新兴(1941-),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气环境污染。发表论文46篇,出版科普著作一部。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E-mail:yangxinxing@https://www.doczj.com/doc/739519183.html, 冯丽华,女,工程师,研究方向:数据处理。E-mail:fenglihua99@https://www.doczj.com/doc/739519183.html, 尉鹏,男,博士,研究方向:气候与环境。E-mail:weipeng_1981@https://www.doczj.com/doc/739519183.html,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 ◆杨新兴尉鹏冯丽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摘要: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源;另一类是人为源。自然源主要包括:岩石土壤风化、 森林大火、火山爆发、流星雨、沙尘暴、海盐粒子、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细菌体,以及各种有机物质的自燃过程等。人为源主要包括:汽车尾气排放、摩托车尾气排放、火车机车排放、飞机尾气排放、轮船排放、工业窑炉排放、民用炉灶排放、农用拖拉机排放、工业粉尘、交通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裸露地面扬尘、烹饪油烟、街头无序烧烤、垃圾焚烧、农田秸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寺庙香火和烟民抽烟等。在大气颗粒物中,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过程。专家们认为细颗粒物是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有车族对北京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雾霾灾害的形成,负有首要责任。有车族,少开车,或者不开车,是解决目前北京严重的大气污染,阻止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环境;大气颗粒物;PM2.5;霾;汽车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示:A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国华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

试分析作业指导书编写的意义和相关要求

试分析作业指导书编写的意义和相关要求 郑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张笑 作业指导书是企业项目工程施工组织技术文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满足顾客要求,达到顾客满意,确保工程质量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控制环节。 它是一个企业《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又是组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中)基础层次,对一个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有效运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它是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图纸、项目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进行编写的,主要是进一步阐明施工过程中或施工活动中的具体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工艺要求和施工方法,用于规范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的活动行为与进一步明确工序质量标准,对指导施工和确保工作质量与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作业指导书的编写目的 1.1从格式、内容、发放及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企业作业指 导书编写使用等工作,进而完善和健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1.2使作业指导书更贴近现场实际情况,切实起到指导工程施 工的作用,以确保作业人员的工作质量和项目工程的工程质 量,进而确保企业质量方针的执行和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2. 作业指导书的分类 根据项目工程的施工特点,作业指导书可分为以下三类: 2.1操作性施工作业指导书,就是对某一活动,或工序,或工种来制定怎样操作、实施的专业指导书。 2.2检验性施工作业指导书,就是针对某一活动,或工序,或工种来制定检验方法、措施、标准的专业指导书。

2.3综合类施工作业指导书,就是针对某一活动,某一工序,或某一工种制定的即有怎样操作实施的技术方法,又有怎样检验控制的措施和标准的技术性指导书。 3.作业指导书特征要求 企业的项目专业工程师在编写某一工序或工种的作业指导书时,应具有如下特征: 3.1 详细、具体、单一,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3.2措辞准确,逻辑性强;应具有可检查性,应尽量数字化、图表化; 3.3应具有经济性,在满足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企业)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成本。 4.作业指导书的编写要求 作业指导书只限于某一项目工程、某一部门内部指导作业人员使用的,没有普及性和统一性。项目或部门负责人可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要求及项目上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对项目某一特殊工序或分项工程有特殊性要求,而对该工序或分项工程根据规范和项目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解释和补充该工序在具体作业时的质量标准;同时在项目工程有比较复杂,或质量有特殊要求,或有关键、难点、重点工序的;或者是对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工序,或某一工种,或某一活动行为须做详尽的、明确的、清晰的要求时;或者是作业人员业务不熟练,或对施工对象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时,项目专业工程师须要对此进行编写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的编写是由项目经理部和各部室完成,首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工程师)根据本项目或部室的实际情况对编写作业指导书的工序或工种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安排专业人员根据部室业务范围及项目设计文件、施工图纸、项目技术要求和标准,及相应的各种规范、规程进行编写;总工程师或部门主管负责审核工作,审核完毕后报项目主管批准执行,并及时下放到作业人员手中。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1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人为源一次细颗粒物(PM2.5)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但不包括各类露天扬尘和生物质开放燃烧过程的PM2.5排放清单编制,扬尘源及生物质开放燃烧源PM2.5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另行发布。 1.2.2本指南也适用于指导在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尺度开展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清单编制的行政区划主体为县(区)、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

1.2.3本指南规定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 PM2.5排放源:指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一次PM2.5的排放源。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某项大气污染物(PM2.5)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如燃料消费量、产品生产量、机动车行驶里程等。 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PM2.5)的量。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

作业指导书编制管理规范

作业指导书编制管理规范 (IATF16949-2016/ISO9001-2015) 1.0目的: 为使公司生产之产品遵循标准制程进行,制订标准的作业指导书,以达质量与效率之提升。 2.0范围: 本公司开发的产品及OEM加工产品的作业指导书编制。 3.0职责: 3.1研发部(产品工程课):负责提供产品之零件图、成品图、测试条件、管控尺寸、包装方式和BOM及其它有关数据。 3.2研发部(制造工程课):协助检讨制程的合理化及提供治具或机台名称等。 3.3制造工程课: 3.3.1参与新产品设计审查会议并制订初步作业流程。 3.3.2参加新产品试产并拍摄作业图片,制订临时版工作指导书。 3.3.3依据研发提供之尺寸管控图面和已检讨OK的制程、零件,产品料号完善作业指导书的制订,并负责对新产品作业指导书审核及依据《制程变更申请单》之要求进行修订并更换版本。 3.3.4负责主导《作业指导书》检讨确认直至改善OK。 3.4生产部:提供有关数据(冲速,模穴数等)和生产流程中问题点,并负责对作业指导书进行会签,提出合理建议。 3.5.品管部: 3.1.5.1根据SOP制作SIP或者QC工程图。

3.1.5.2负责提供产品测试条件、管控尺寸、检验频率等。 4.0定义:无 5.0内容及要求: 5.1试产计划: 5.1.1由研发提出该产品的试产计划,并提供新产品BOM表及蓝图(零件图、成品图、测试条件、管控尺寸、包装方式)。 5.2工艺确认制作: 5.2.1IE通过对产品制样时所记录的工艺流程,制作临时版本的《作业指导书》。 5.2.2产品试产时,IE根据现场状况对作业标准进行梳理修正。 5.2.2.1IE工程师根据试作对产品每道工序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进行规范并拍摄图片,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对作业内容,作业要点,检验标准等加以描述。IE工程师根据产品研发部和品管部所提供的各项图面,对重点管控尺寸用AUTOCAD 图示加以标注,对重点尺寸要用“▼”加以强调,需作CPK管控应加“【Χ】”管制符号,临时版SOP不发行,经部门主管审核后盖临时章或参考章提供产线使用,临时版SOP在正式版SOP发行之前一直有效,正式版发行后生产单位需到DCC审请正式版SOP,同时要将临时版归还于DCC处。 5.2.2.2原则上每种料号都有对应的作业指导书,若出现在同一系列产品中流程作业人力相同,作业方法相同,使用设备完全相同时可以考量制作一份“通用作业指导书”,但作业指导书中必须对每种料号之间的差异处重点描述清楚。 5.2.2.3全套作业指导书中工序均需修订型或增减工序型:IE工程师根据《工程变更申请单》之要求进行修订并更换版本,版本依26个英文字母变更;即B0、B1版、C版……。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 )、 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PM 2.5 )。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13.33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除外)。 ):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 2.5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 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量。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无污染控制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 1.5 指导原则 1.5.1 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5.2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所需数据的获取方法。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 1.6 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清华大学起草编制。

《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编制、审核管理办法

《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编制、审核管理办法按照集团质量管理制度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要求各项目部仔细学习,并严格贯彻执行。 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是对工程质量控制点编制的详细的、可操作的作业文件。质量控制点主要是指特殊过程和关键工序,其设置要求视质量影响大小、危害程度及质量控制的难度而定。 选择质量控制点至少应包括:灌注桩、深基坑支护、地下连续墙、群桩土体开挖、深基坑降水、混凝土预制构件湿接头浇筑、混凝土地下结构防水、坡屋顶屋面防水、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预应力混凝土钢筋张拉、粗钢筋连接、钢筋焊接、后浇带、外墙外保温系统、大型特殊钢结构焊接等。 项目部应对本工程的特殊过程、关键工序进行专项方案确认,在其施工前编制作业指导书,其编制应以操作要点和工艺为核心内容。现对其编制内容及审批程序做如下规定: 1、编制内容 1.1、适用范围,明确编制目的,列出编制依据。 1.2、施工准备 1.2.1材料:所用材料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需经过试验合格,符合现行质量验收规范、标准要求,在其有效期内使用。特殊材料还应要求有当地准用证明文件,如外加剂的使用。 1.2.2人员条件:各岗位人员上岗均需满足公司制定的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尤其特殊作业人员的资格上岗条件应与工程特点相适应。 1.2.3施工机具:需经校验合格,并按公司《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度》进行维修保养,其性能、参数、数量应满足施工组织的要求。 1.2.4作业条件:上道工序已施工完毕,能充分满足下道工序的作业要求。 1.3、施工工艺 1.3.1施工工艺流程:强调工序操作的先后顺序,使操作者明白

施工作业程序。 1.3.2操作要点:根据工程特点逐条详细说明,要求具体、有可操作性,防止空洞、无针对性及重复罗列。 1.4、施工措施的编制内容 1.4.1技术措施:从技术角度应充分考虑工序间歇和“四新”技术应用。 1.4.2质量通病防治:结合工程特点,对容易出现不满足设计要求及使用功能的部位进行预控。 1.4.3安全注意事项:重点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 1.4.4成品防护:采取封、盖、护等措施,保护作业环境,以及保证工序的合理安排等内容。 2、编制、审批管理 2.1、编制、审批 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经公司总工程师初审,填写《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初审记录表》,初审完毕后交集团总工程师批准后将初审表报送质量管理中心备案。 2.2、发放 作业指导书由项目部发放,并填写“文件发放记录”,其发放范围为各单位、项目部、质量管理中心,项目部保留一份指导施工,并列入文件清单。其他需要增加份数的情况经批准后,再进行加印。 3、管理办法 经上述程序完成后的作业指导书,如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应按《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进行修改、换版,履行审批手续。 1)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设计封皮设计参见附表1 2)《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审核记录表》参见附表2 3)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封皮、《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审核记录表》编号说明

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_常逸

企业技术开发2008 年4月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 常 逸1,刘乐君2 摘要: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即“源-受体”关系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环境管理和环境 决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特征以及污染源解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介绍了相关解析技术,国内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解析;模型技术中图分类号:X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8)04-0114-04 Abstract:Therelationbetweenpollutionsourceandairqualityisnotonlythekeyissueofenvironmentsciencesresearch,butalsothecoreissueofenviromentmanagementanddecisionmaking.Thispaperintro-ducedthecharacteristicsofairpollutionand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tthesametime,introducedthecorrelativeapportionmenttechnology,theexistentproblemsofdomestic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trend.Keywords:air;pollution;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modelstechnology (1.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长沙410004) The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its developmentofatmosphericparticles CHANGYi1,LIULe-jun2 (1.Hunan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Sciences,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2.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ofHunanProvince,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收稿日期:2008-02-22作者简介:常逸(1964—),男,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 要从事分析实验及酸雨研究。 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ENTERPRISE2008年4月 Apr.2008第27卷第4期 Vol.27No.4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拥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源解析是研究大气环境中的污染源与受体的关系、确定影响空气质量的重点污染源,是空气质量管理的关键。 1大气污染特征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处于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 尾气污染为主的光化学污染的过渡时期,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特征为高浓度的臭氧和细颗粒物。大部分中小城镇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特征为颗粒物、二氧化硫。由于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化学物质,其相互作用使得大气污染物行为复杂,为区别简单的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应当将当前我国城市和区域的大气称为复合性污染。 我国大气受到广泛关注的污染物是颗粒物,在我国有监测的343个城市中,60%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超标[1] ,由于污染源本身的复杂性,颗粒物成份 多样且复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2.5中主要成份为有机物占30%,其次为SO42- 、NO3- 、NH4+ 等二次颗粒物占35%~40%,矿物颗粒约占10%~ 20%,还含有碳黑及其它微量元素。其中有机物中 已经查明成份超过200种,包含对人体有害的多环 芳烃[2]。同时,颗粒物是其它污染物的载体,也是大气化学非均向反应床,影响大气反应过程;气溶胶态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也可通过直接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影响气候变化。 2大气污染源的主要来源与源排放 自然和人类活动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类物质,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存在有一定的周期。当大气中某种物质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产生不良效应时,即构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按照产生污染部分,可分为工业源、民用源、交通源、生物质燃烧源等;按照能源结构分为煤炭、焦炭、重油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人为污染源也可以按照流动源和固定源分类,按照排放轨迹分类。天然源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气的天然

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

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 废气处理 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在北京市5个采样点采集了大气小颗粒物(<2.0μm)样品和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并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小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将其结果应用于化学质量平衡法解析污染源.主要结果,秋季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尘土为15.9%、燃ú为28.3%、燃油(汽车β气)为54.1%、钢铁工业为1.5%:冬季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尘土为19.2%、燃ú为37.7%、燃油(汽车β气)为42.6%、钢铁工业为0.3%. 关键词源解析;气溶胶;小颗粒物;化学质量平衡;北京. SOURCEAPPORTIONMENTONFINEPARTICULATESINATMOSPHE REINBEIJING ZhangJing,ChenZongliang,WangWei (AEI,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 ,China) ABSTRACTSamplesofsuspendedparticlesandfineparticulates(<2.0μm)fromatmospherewerecol lectedatfivestiesinBeijingfromOct.6,1992t oJan.13,1993.Afterdigestion,thechemicalcompositionsandconcentrationso fthesamplesweredeterminedbyinductivelycoupledplasma.Thesourcecontri butionofvarioustypestofineparticulateswereidentifiedusingachemicalmass balancemodel.Resultsshowedthatinautumn,theaveragecontributionsfromd ust,coalburning,oilburning(automobileemissiongas),andsteelindustrywere 15.9%,28.3%,54.1%,and1.5%respectively.Inwinter,theaveragecontributio

作业指导书编制原则及要求

作业指导书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 作业指导书编制总则: A、外行人也能明白加工要求; B、离开图纸也能生产; C、格式统一,但要知道变通; D、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E、文件看起来要漂亮、整洁; 二、适用范围:用于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与检查; 三、作业指导书类别 1. 金工作业指导书,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1 金工设备操作规程,由生产部设备组负责制作,更新,完善 1.2 金工工作中心的标准工序作业指导书,由工艺部负责制作,更新,完善 1.3 针对零件的工艺路线的工序作业指导书,由工艺部负责制作,更新,完善,主要是受控的产品,且经常生生产品,由工艺部会同技术部,生产部,质管部确认需制作的产品清单. 2.总装作作业指导书,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2.1 总装工具操作规程,由工艺部负责制作,更新,完善 2.2总装通用装配规范,电气通用装配规范,由工艺部或技术部负责制作,更新,完善 2.3针对产品类别及终产品的的总装作业指导书,由工艺部或技术部负责制作,更新,完善,主要是受控的产品,且经常生产产品,由工艺部会同技术部,生产部,质管部确认需制作的产品清单 四、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基本步骤与检查: 5、附件注意事项: 1)、填写标题栏时:在料号后加上正确编码, 2)、来料检查:突出检查前工序要点/零件的基本质量要求。 3)、突出加工重点,重要的方向、尺寸与图示相结合,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在遇到复杂零件,整体与局部图示相结合,灵活运用。 4)、明确加工要点,对加工步骤的描述应简明扼要,加工过程用图片来演示,有特殊点也可就在图片周围标明,在操作时,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参数应当指明。 5)、检具:所用检具填写完全,也可以用相匹配的辅料作为检具。 6)、在首件加工完后应全检尺寸,合格后做为比对样板, 7)、不能错填信息,包括代码、材质、参数、尺寸大小、方向、重要的文字信息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