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重要进展

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重要进展

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重要进展
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重要进展

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重要进展 

(2004-2005年) 

 

一、概况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2004年和2005年计划任务书,由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实施并承担的工作项目《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项目起止时间为2004—2006年,2004年和2005年项目经费330万元,合作单位为长安大学。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为《西部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计划项目的工作周期为2004—2007年12月。 

二、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2005年在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项目总体设计;进行了野外调查、物探及槽探工作;实施了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初步建设工作;初步掌握了西安市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现状。 

1、提交了《西安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调查工作设计》(2004—2006年) 该设计于2005年3月18日在山西太原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以张苏民等11位专家组的评审,获得优秀。评审专家组认为:西安地区地裂缝于地面沉降调查设计编制依据充分,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方法及工作方案得当,工作量投入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经费预算符合有关要求。 

2、进行了西安市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野外调查工作 

调查面积600 km2,完成1:1万地裂缝填图12幅,各种调查卡片100份,拍摄照片300张,录象450分钟,收集资料10本。 

3、初步建立了地裂缝精密水准监测网络 

地裂缝精密水准监测网络如下图所示。 

 共埋设地裂缝水准监测点113个,包括8条短水准剖面和14对水准对点,

全部覆盖了西安市13条地裂带。监测范围西到皂河边北石桥污水厂,东到长乐

坡黄河厂地段,北到井上村市政公司机械管理所,南到东三爻村小学,面积167

平方千米。地裂缝水准监测频率为每季度1次,全年4次。 

2004年和2005年地裂缝埋设水准点一览表 

序 号 点 号 位 置 控制地 

裂缝 

桩 数 

1 B18 东三爻村小学 DX1 10 2 B19 北池头村小学 D3 10 3 B20 西万路建筑公司第一动力站 D4 10 4 B21 冶金建筑科技大学 D5 10 5 B1 辛家庙小学 D10 9 6 B22 省交警总队院内 DX2 9 7 B24 八府庄水泥制管厂家属院 D9 14 8 B23 北石桥污水处理厂 D8 15 9 D2(C1-C2) 西安工程技术学院(原冶金技校) D2 2 10 D2(D1-D2) 陕西师范大学 D2 2 11 D3(A1-A2) 翠华路财经学院 D3 2 12 D4(H1-H2) 后村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 D4 2 13 D5(H1-H2) 文艺南路总后干休所 D5 2 

14 D11(A1-A2) 井上村市政公司机械管理所 D11 2 

15 D5(G1-G2) 含光路南段熔断器厂 D5 2 

16 D6(A1-A2) 十五街坊 D6 2 

17 D8(F1-F2) 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北门内 D8 2 

18 D8(G1-G2) 西仪小学 D8 2 

19 D9(F1-F2) 大兴路物资总局仓库 D9 2 

20 D9(G1-G2) 红庙坡小学 D9 2 

21 D6(D1-D2) 南门小学操场 D6 1 

22 D6(C1-C2) 韩森寨3#院 D6 1 

合 计 113

4、初步建立了地面沉降GPS监测网络 

本年度(2004-2005年度)已建成16个GPS点(如图所示 )。 

一级网为GPS监测基准网。作为GPS监测地面沉降的基准,该网由6个平均

点组成,并以西安南郊裴家的国家GPS网边长不大于30km的相对稳定的GPS埪

络中的永久性GPS连续跟踪站(XIAA)和国家大地原点(XANY)作为一级GPS

基准网的两个起算点。 

已建成的6个GPS基准点分别为: 

GPS点点位示意图 

(1)位于西安市西郊鱼化寨西部汽修厂的XJA1点; 

(2)位于西安市北郊陕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XJA2点; 

(3)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清凉寺的XJA3点; 

(4)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狄寨苑的XJA4点; 

(5)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洪庆的XJA5点; 

(6)位于西安市北郊皂河管理站的XJA6点。 

二级GPS网为地面沉降监测的基本网,此网共有6个点组成。分别分布在西安地面沉降的沉降漏斗中心,如小寨、陕棉十一厂、胡家庙附近的西玛电机厂、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坑底寨和西安光机所附近等地区,主要用于监测西安市地面沉降情况。 

三级GPS网为地裂缝监测网。此网主要针对西安地裂缝十分发育,其变形特征有别于地面沉降,但二者又有较强的相关性等特点,2004-2005年度布建的1对(2个)GPS地裂缝监测点设立在长安南路与绕城高速立交桥附近的陕西交通警察总队院内,以研究西安市地裂缝的活动特征。 

具体的建网技术要求、实施方案、监测网的施测、数据处理等详见附件2。 

5、完成了地面沉降INSAR监测试验工作 

经网上查询,欧空局现存的西安地区ERS1/2SAR数据仅有15景,因此考虑到现存数据质量因素,本年度该项目共购买了其中13景数据(如表所示)。另外还购买了4景ENVISAT数据,为后续试验之用。 

6、初步建立了地下水自动仪器监测网络 

下设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仪10台,其中5台监测潜水,监测深度20米,5台监测承压水,监测深度80—200米,10台监测仪分布在南北和东西两个剖面上。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仪监测频率为每天1次,全年365次。 

西安市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安装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点号 位置 地下水类型 水位埋深(米) 

1 E10 西光厂福利区18街坊 承压水 128.51 

2 K79-1付 北郊草滩农场 潜水 6~10 

3 N25 未央区谭家乡尤家庄村西 承压水 35~40 

4 529-1 西安市技工学校 承压水 110~135 

5 S14 省委党校 承压水 115~125 

6 B3 西安城南门外 潜水 5~9 

7 S26 西北工业大学 承压水 75~95 

8 K413 兴庆公园 潜水 6~15 

9 K376 东方厂西门口 潜水 22~30 

10 588 南郊草场坡南 潜水 15~20 

7、初步开展了地裂缝物探工作 

通过现场实地踏勘,西安地裂缝与隐蔽断层及第四纪地层结构地震勘查2005年度布控剖面线位置见图所示。 

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反射地震资料采集,叠加次数不小于9次,总

计工作量21km,各剖面位置、勘探线编号如下: 

A.东郊铲河勘测区(段) 

1)铲河~灞河段NE-300线,长2.5km; 

2)铲河东岸“安诋村~铁道北” NW-415线,长1.0km;

B. 南郊勘测区(段) 

1)陆家寨(南)~三兆(西)NW-334线,长2.5km; 

2)东等驾坡(西)~王家扁(西)NW-336线,长2.5km; 

3)临长断裂带郭杜镇南段勘测剖面NW-260线,长5.0km; 

C.西郊勘测区(段) 

1)北二府庄~东晁~小曹里村~恭张村SN-36线,长4.0km D.北郊勘测区(段) 

1)渭河断裂带草滩镇(北)~杜家堡(南)SN-206线,长3.5km

 

 

 

 

 

 

 

 

 

 

 

 

 

 

 

8、完成了槽探与岩土测试工作 

西安市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地震勘探2005年度剖面线位置示意

挖探槽5个,探槽深度3米,总方量300立方米,对探槽进行了编录、照 相和录像;收集探槽10个,总方量500立方米。在开挖的5个探槽中采取土样12个,进行了土体力学测试分析。 

9、开展了各种动态监测 

开展地裂缝精密水准与自动化仪器监测、地面沉降分层标与GPS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各种监测工作,取得了较为系统的比较配套的监测数据,为初步分析地裂缝与地面沉降活动规律和超常活动的成因提供了依据。 

 

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

1.0.1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已对西安城市建设构成 危害,必须认真对待。为切实做好勘察设计,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城市建设安全的条件下,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临潼一长安断裂带西北侧(上盘)西安地裂缝场地的城市规划、铁路、公路、市政建设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其它类似“西安地裂缝”场地,可参照使用。 1.0.3在西安地裂缝场地进行建设,应根据地裂缝的特征和工程重要性,采取以避让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裂缝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 1.0.4西安地裂缝场地的建设工程,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西安地裂缝Xian ground fracture。 在过量开采承压水,产生不均匀地面沉降的条件下,临潼?长安断裂带西北侧(上盘)一组北东走向的隐伏地裂缝出现活动,在地表形成的破裂。 2.1.2地裂缝场地Site of ground fracture。 地裂缝通过或可能通过的场地。 2.1.3隐伏地裂缝Hidden under ground fracture。 未在地表出露的破裂称为隐伏地裂缝。习惯上把在地表出露的地裂缝和未在地表出露的地裂缝统称为“地裂缝”或“西安地裂缝” 2.1.4勘探标志层Symbolic layer for investigation 。 勘探时能判定地裂缝是否存在及其位置的地层。 2.1.5勘探精度修正值Correction for investigation deviation 。 由勘探标志层的埋深和采用的勘探方法所决定的地裂缝地表位置可能存在的偏差。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整理)内地50余座城市地面沉降部分几十年后或消失

? ? ?内地50余座城市地面沉降部分几十年后或消失 2012年2月20日央视《新闻1+1》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以下是节目实录: 节日导视: 以前那个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了,陆地低了反而。 三层变成了两层小楼,底下一层已经变成成地下室了。 它两边都裂了,已经裂空了呢。 地面沉降,被称作温水煮青蛙的慢性病,它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 地面沉降的区域主要有三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是华北地区,另外就是陕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区。 全国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批复。 专家还建议,在地质松软地区应限制大型建筑的建造,以减少对地层的压力。 不断涨高的城市,不断拓展的使用空间,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究竟如何守住我们的地平线,《新闻1+1》今日关注地面沉降,不可承受之重?! 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要问中国的运动员里谁个最高,毫无疑问,上海的姚明啊。但是去年姚明退役了,不过姚明虽然退役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的高度的冠军榜上依然不会让开位置,接替它的是高楼。来,我们看看身后的照片。这是三栋高楼,跟瓶起子那栋高楼隔着一栋高楼的是,正在建设的中国第一高楼它的名字叫上海中心大厦,它的设计高度是632米,了不得了,现在它早已长出了地面以七天一层的速度正在向上建,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时候它就会封顶了。但是看着非常棒的一栋全中国的第一高楼,可是最近突然跟

这样的一个画面联系在一起了,地面上怎么出现了裂缝呢,好多人的腿和脚也证明了大家也是感到非常的担心。不知道这是不是摄影记者还是微博的发布者,大家都在关心,这个中国第一高楼,和地面的沉降到底有没有关系,跟这个裂缝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关注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号外号外,陆家嘴环路,即环球金融中心与在建的上海中心发生地面裂痕,地形已经开始上下错开。2月16日,一位网友一条微博几张图片,引发的是强烈关注。长约七、八米,两侧地面有明显错位,一直延伸到北侧的人行道上和花坛周围。这条位于环球金融中心花侧车库出口附近的裂缝,一时之间它到底因何而生,又是否干扰安全? 2月16日当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作出了回应,就网友关注的陆家嘴东泰路地面出现裂缝现象,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方表示,大厦则开工之日起即进行严密跟踪监测,均处于受控状态,地面裂缝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沉降现象。目前地下结构工程已完成,引起沉降因素基本消除,正待阴雨天结束都对裂缝进行修复。跟踪监测不会停止。 正常的沉降现象,处于受控状态,这样的回应暂时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但却让地面沉降这个老话题再次升温。 上海市民杜月明: 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就是柱子,铁栏杆,铁链条把它连起来的两边,以前拉各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陆地低了反而。 记者: 以前地面比水面高多少? 杜月明: 高两米。 解说: 不断的地面沉降,地面的高度已经明显低于苏州河河面,根据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 69米,有专家称,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那么上海可能早就在2000年前就下海了。而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定义:指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地层压密变形或下沉,从而引起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共46个城市、县城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总沉降面积达48 7x1O4km〔表4-1)。 表4-1 我国地面沉降情况统计(1993年)

从成因上看,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因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从沉降面积和沉降中心最大累积降深来看,以天津、上海、苏锡常、沧州、西安、阜阳、太原等城市较为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均在lm以上;如按最大沉降速率来衡量,天津(最大沉降速率80mm/a)、安徽阜阳〔年沉降速率60~110mm/a)和山西太原(114mm /a)等地的发展趋势最为严峻。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相对较小。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局部的富水地段。地面沉降范围一般比较小,主要集中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 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大行山山前倾斜平原区,以北京、保定、邯郸、郑州及安阳等大、中城市最为严重。该区第四纪沉积层以冲积、洪积形成的砂层为主;区内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沉降范围由开采范围决定。 4、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区 主要集中在陕西省的渭河盆地及山西省的汾河谷地以及一些小型山间盆地内,如西安、咸阳、太原、运城、临汾等城市。第四纪沉积物沿河流两侧呈条锯状分布,以冲积砂上、粘性土为主厚度变化;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构造运动表现为强 烈的持续断陷或下陷。地面沉降范围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一、地面沉降成因

Peck法计算的盾构隧道地面沉降量及沉陷槽计算公式

8.1.4 地层变形预测与分析 通常设计阶段的地面沉降预测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实测数据的统计方法—Peck 公式是其典型代表:二是采用有限元和边界元的数值方法。 采用Peck 法计算的盾构隧道地面沉降量及沉陷槽计算公式如下式;其沉陷槽横向分布见图。 exp(max )(S x S -22 2i x )

? ?? ? ? Φ-?= 2452tg Z i π 式中:V —地层损失(地表沉降容积); i —沉降槽曲线反弯点; z —隧道中心埋深 根据本标段的地质条件和埋深等,得i=6.9m ,由此根据以往的工程实践及经验公式,沉陷槽宽度B ≈5i ,可得单个隧道盾构推进引起的地表横向沉陷槽宽度约为35m ,两座隧道盾构推进引起的地表横向沉陷曲线叠加后其沉陷槽宽度约为50m ,并且沉陷槽的主要围在隧道轴线两侧6m 围,离轴线3m 的沉降量约为最大沉降量的60%~70%,离轴线6m 的沉降量约为最大沉降量的25%。 地层损失V 值主要是由盾尾空隙引起的土体损失量,它与盾构机盾壳厚度、盾构推进时粘附在盾构上的土体厚度及注浆量等有关,即 V=V 尾+V 粘-V 浆 盾构推进时粘附在盾构钢板上的土体厚度约为20~40mm ,盾壳厚度为70mm ,则:V=V 尾+V 粘-V 浆=1.36+0.58α-(1.36+0.58)β α为折减系数, β为同步注浆的充填系数。 取α=0.6 β=0.5 得 V=0.73m2 由此可得地表最大沉陷值:Smax=23.4mm 最大斜率:Qmax=0.0013 以上分析值主要是在以往工程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铁盾构标段的实际情况,隧道埋深16m 左右情况下得出的,最大沉降量满足规和标书要求。 虽然地表沉降形态是大体相同或相似的,但其最大沉降量总是随着施工工况和地质条件的改变而千差万别,目前控制沉降的主要手段是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而注浆的环节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如缺量、过量、滞后、漏浆等等,不同的沉降情况常是施工工况和工作状态的反映,同时不同的地质条件沉降亦有所不同,如粉砂土较粘土隆降起量要少,沉降速率要快,淤泥质粘土后期固结沉降则要大点。以上这些都要求盾构施工时要加强监测工作,以随时了解地面沉降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控制沉降和减少损失的目的。 8.2 理论分析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 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 、引言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 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 、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 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 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 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 15m。 日本于 1898 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 1958 年地面沉 1 / 9

降速率达530mm/a,1952-1956 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 Ravenna 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 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 1922 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 SanJoaquin 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 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 2.6m,影响范围 9100km2。 至 20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已有 37 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 1995 年,美国 50 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 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 20 世纪70 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 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

最新地面下沉处理方案(修订版)

利保商贸中心 地下室外围地面下沉处理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8月1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3平方米,其中地下室三层,基坑深度达16米左右,地上有3栋建筑物,最高一栋为120米。现1/3地下室已完成,已形成的地下室外墙进行了回填,其他地下室结构正在进行施工中。 二、事故原因 2018年6月8日顺德区遭受特大暴雨,且连续不停雨量之大是顺德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本工程位于顺德地区的龙江镇,周边为家具材料城,本身工地位于整个市场的最低部位,由于暴雨在短时间内雨量很大,导致周边市政管道及周边的排水河道来不及及时的排出,大量的雨水倒灌入工地。倒灌雨水的入口在工程的东南角,当时积水深度达到1.5米左右。由于大量积水灌入基坑和地下室外围回填区域,导致地下室基坑周边回填并已完成混凝土硬化临时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开裂,道路路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裂缝沉降,人货梯坡道出现倒塌的现象。经现场工程人员勘察发现确定,造成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地面、路面、人货梯坡道出现下沉、开裂、坍塌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基坑周边回填物大量的流失造成,为保证工地安全顺利的前提下是施工,根据各方的建议尽快对有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修复,主要是混凝土地面沉降修复面积约为800㎡,路面修复面积约为200㎡,坡道的坍塌等。故编制以下修复方案:

工艺流程 本施工方案结合本工程特点主要为混凝土地面沉降进行修复。原面层为混凝土压光地面,对混凝土基层的平整度要求较高。 施工方式如下: 1.操测处理范围→原混凝土地面破碎→垃圾清理外运→地 沙回填下沉部分→150~200厚钢筋砼地坪浇筑→振捣→拉毛→养护→割缝 2.先用水平仪操测,再由建设单位确定地坪修复范围, 计算工程量,工程量现场确认。 3.基层处理 3.1.地面塌陷范围确定后,用地面切缝机沿外边切割深 度不少50mm的缝,然后用大型镐机将该范围内的地面破碎后再 用挖机装车运走。 3.2.基层做300~1500厚地沙回填用打夯机夯实,并在 地坪修复范围内的水平方向满铺Φ10@150双向网片,再浇筑200 厚砼。 4.混凝土浇筑 地坪为强度等级C30砼浇筑,砼地面最薄处保证150mm厚, 最厚处以地面实际下沉深度实测为准,地面边缘接缝用1:2水泥 砂浆处理。 5.地面的切缝。 为防止混凝土干缩产生的不规则裂缝,将其裂缝控制有规则的切

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和工程设计规范流程

1总则 1.0.1 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已对城市建设构成危害,必须认真对待。为切实做好勘察设计,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城市建设安全的条件下,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临潼—长安断裂带西北侧(上盘)地裂缝场地的城市规划、铁路、公路、市政建设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其它类似“地裂缝”场地,可参照使用。 1.0.3 在地裂缝场地进行建设,应根据地裂缝的特征和工程重要性,采取以避让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裂缝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 1.0.4 地裂缝场地的建设工程,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裂缝Xian ground fracture。 在过量开采承压水,产生不均匀地面沉降的条件下,临潼~长安断裂带西北侧(上盘)一组北东走向的隐伏地裂缝出现活动,在地表形成的破裂。 2.1.2 地裂缝场地Site of ground fracture。 地裂缝通过或可能通过的场地。 2.1.3 隐伏地裂缝Hidden under ground fracture。 未在地表出露的破裂称为隐伏地裂缝。习惯上把在地表出露的地裂缝和未在地表出露的地裂缝统称为“地裂缝”或“地裂缝”。 2.1.4 勘探标志层Symbolic layer for investigation。 勘探时能判定地裂缝是否存在及其位置的地层。 2.1.5 勘探精度修正值Correction for investigation deviation。 由勘探标志层的埋深和采用的勘探方法所决定的地裂缝地表位置可能存

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oc

1总则 1.0.1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已对西安城市建设构成危害,必须认真对待。为切实做好勘察设计,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城市建设安全的条件下,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临潼—长安断裂带西北侧(上盘)西安地裂缝场地的城市规划、铁路、公路、市政建设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其它类似“西安地裂缝”场地,可参照使用。 1.0.3 在西安地裂缝场地进行建设,应根据地裂缝的特征和工程重要性,采取以避让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裂缝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 1.0.4 西安地裂缝场地的建设工程,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 西安地裂缝Xian ground fracture。 在过量开采承压水,产生不均匀地面沉降的条件下,临潼~长安断裂带西北侧(上盘)一组北东走向的隐伏地裂缝出现活动,在地表形成的破裂。 2.1.2地裂缝场地Site of ground fracture。 地裂缝通过或可能通过的场地。 2.1.3 隐伏地裂缝Hidden under ground fracture。 未在地表出露的破裂称为隐伏地裂缝。习惯上把在地表出露的地裂缝和未在地表出露的地裂缝统称为“地裂缝”或“西安地裂缝”。 2.1.4 勘探标志层Symbolic layer for investigation。 勘探时能判定地裂缝是否存在及其位置的地层。 2.1.5 勘探精度修正值Correction for investigation deviation。 由勘探标志层的埋深和采用的勘探方法所决定的地裂缝地表位置可能存

西安地面沉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104259.html, 西安地面沉降分析 作者:兰洋孟繁钰 来源:《科技探索》2013年第01期 摘要:地面沉降是西安市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研究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沉降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资料总结西安地面沉降的特征,研究地面沉降的机理,并对西安地面沉降量进行理论计算。 关键词:西安沉降机理沉降量 1、前言 地面沉降是西安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较长,涉及范围广,并具有独特的活动特征。地面沉降的发展还加剧了西安地裂缝的活动,其灾害形式主要表现为地表建筑物随基础断裂受损,地下水及煤气地下管道被错断,井管“上升”和深部井管受损,功能失效,以及道路路面差异变形等,这些都给西安市的市政设施及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危害,对正在进行的西安地下铁路建设也有重大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地面沉降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2、西安地面沉降原因分析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西安城郊区开采承压水井数从最初的2眼增加到500多眼,开采量也从7.7×104m3/a剧增到11223×104m3/a,持续多年的超量开采,引起区域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了250km2的降落漏斗,截至1995年水位降深达80~130m,有90 km2 的地区水位降至第一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下[1],然而西安地面沉降中心与承压水降落漏斗基本 一致,由此表明西安市区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承压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所致,除此之外区域构造沉降、黄土湿陷性和地面荷载作用等对地面沉降也有一定的影响。 3、地面沉降机理分析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西安市持续多年的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区域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这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和其上下相对隔水层中的空隙水压力随之减小。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由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组成的,土的体积压缩和抗剪强度的变化只取决于有效应力的变化。假定抽水过程中土层内的总应力不变,初始承压含水层中的承压水位与上部潜水含水层的水位相一致,那么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土中有效应力的等量增大,结果就会引起土体的压缩和固结[2] [3]。 4、西安地面沉降量计算 根据西安地层情况,由抽取承压水引起的地层压缩层可分为5层,具体情况描述如下:

地面沉降

第四章地面沉降、滑坡、岩溶塌陷灾害与防治 4.1 地面沉降灾害防治 一、地面沉降的定义:指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地层压密变形或下沉,从而引起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二、地面沉降的原因: (1)自然因素:①新构造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②海平面上升导致地面的相对下降(沿海);③土层的天然固结(次固结土在自重压密下的固结作用)。 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大,速率小。自然因素主要是构造升降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一般情况下,把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而沉降归属于地壳形变或钩造运动的范畴,作为一种自然动力现象加以研究。 (2)人为因素:①抽汲地下气、液体引起的地面沉降。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通、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②大面积地面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③大范围密集建筑群天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大面积整体性沉降——工程性地面沉降。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范围较小,但速率和幅度比较大。人为因素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增加荷载。将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质灾害现象进行研究和防治。 三、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 (一)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 由于地面沉降的影响巨大,因此早就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密切注意。早期研究者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如新构造运功说、地层收缩说和自然压缩说、地面动静荷载说、区域性海平面上升说等。大量的研究证明,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地面沉降的外部原因,中等、高压缩性粘土层和承压含水层的存在则是地面沉降的内因。因而多数人认为沉降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卤水以及高大建筑物的超量荷载等引起的。 在孔隙水承压含水层中,抽取地下水所引起的承压水位的降低,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及其上、下相对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随之而减小。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由水承担的部分称为孔隙水压力(p w),它不能引起土层的压密,故义称为中性压力;而由土颗粒骨架承担的部分能够直接造成上层的压密,故称为有效应力(p s);二者之和等干总应力。假定抽水过程中土层内部应力不变,那么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十中有效应力等量增大,结果就会引起孔隙体积减小,从而使土层压缩。 由于透水性能的显著差异,上述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的过程,在妙层和粘土

陕西西安地区地裂缝概况

西安地裂缝概况 西安地裂缝是西安市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自西安发现地裂缝以来,迄今为止在南起长安- 临潼断裂,北到孙家湾新房村西起西户高速东侧东到灞桥范围内出现有多条地裂缝带;西安规划区已基本查清的11条活动地裂缝。西安地裂缝分出露地裂缝和隐伏地裂缝两种, 多呈带状分布, 地裂缝的分布与西安原始古 地貌有密切的关系, 地裂缝都出现在古梁的南坡, 分布在古梁到古洼的地貌转 折部位。 根据多年来对西安地裂缝的研究, 西安地裂缝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相邻地裂缝 间距为6~ 2 0km, 平面形态呈不等间距平行排列。近似平行于临潼长安断裂,。 地裂缝具有很好的延伸性,每条地裂缝的延伸长度长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其活动方式是缓慢的蠕动方式, 地裂缝上盘下降, 下盘相对上升。 修订后的《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 新规程中, 根据勘探标志层的不同, 将西安地裂缝场地分为一、二、三类。 一类场地的主要特点是: 场地内的地裂缝是活动的, 在地表已形成破裂, 有些 场地地表破裂有较长的延伸距离。在这类场地进行地裂缝勘察时, 可以通过现场地裂缝调查的方法, 追踪地表破裂的延伸方向、延伸距离, 选择典型破裂点, 测量其平面坐标。对地面破裂 受到掩埋的场地, 可以采用槽探的方法揭露出地裂缝,根据地裂缝的倾向、倾角, 确定地裂缝延伸到地面的位置并测量其坐标数值。 二类场地的主要特点是: ②地内的地裂缝现今没有活动, 或活动产生的地表破裂已被人类工程活动掩埋。 ②场地内埋藏有上更新统或中更新统红褐色古土壤。在这类场地进行地裂缝勘察时, 采用以钻探为主的勘探方法, 查明上更新统或中更新统红褐色古土壤的产 状和错断位置, 测定其延伸到地面后的地裂缝位置和坐标数值。 不符合一类场、二类场地条件的地裂缝场地都可属于三类场地。 三类场地主要特点是: ①埋藏深度40~ 80 m的中更新统河湖相地层。② 60~ 500 m深度内有可连续追索的6个人工地震反射层组。三类场地地裂缝勘察难度最大, 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以确定地裂缝是否存在。 。 抗滑桩作为治理滑坡的有效工程措施, 在世界各国滑坡治理中占有重要的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 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 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 2.1、水准测量 (3) 2.2、三角高程测量 (4) 2.3、GPS测量 (4) 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 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 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 3.3、DInSAR测量缺陷 (9) 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 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地面下沉处理方案教学教材

地面下沉处理方案

利保商贸中心 地下室外围地面下沉处理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8月1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3平方米,其中地下室三层,基坑深度达16米左右,地上有3栋建筑物,最高一栋为120米。现1/3地下室已完成,已形成的地下室外墙进行了回填,其他地下室结构正在进行施工中。 二、事故原因 2018年6月8日顺德区遭受特大暴雨,且连续不停雨量之大是顺德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本工程位于顺德地区的龙江镇,周边为家具材料城,本身工地位于整个市场的最低部位,由于暴雨在短时间内雨量很大,导致周边市政管道及周边的排水河道来不及及时的排出,大量的雨水倒灌入工地。倒灌雨水的入口在工程的东南角,当时积水深度达到 1.5米左右。由于大量积水灌入基坑和地下室外围回填区域,导致地下室基坑周边回填并已完成混凝土硬化临时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开裂,道路路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裂缝沉降,人货梯坡道出现倒塌的现象。经现场工程人员勘察发现确定,造成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地面、路面、人货梯坡道出现下沉、开裂、坍塌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基坑周边回填物大量的流失造成,为保证工地安全顺利的前提下是施工,根据各方的建议尽快对有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修复,主要是混凝土地面沉降修复面积约为800㎡,路面修复面积约为200㎡,坡道的坍塌等。故编制以下修复方案:

工艺流程 本施工方案结合本工程特点主要为混凝土地面沉降进行修复。原面层为混凝土压光地面,对混凝土基层的平整度要求较高。施工方式如下: 1.操测处理范围→原混凝土地面破碎→垃圾清理外运→地沙回填下沉部分→150~200厚钢筋砼地坪浇筑→振捣→拉毛→养护→割缝 2.先用水平仪操测,再由建设单位确定地坪修复范围,计算工程量,工程量现场确认。 3.基层处理 3.1.地面塌陷范围确定后,用地面切缝机沿外边切割深度不少50mm的缝,然后用大型镐机将该范围内的地面破碎后再用挖机装车运走。 3.2.基层做300~1500厚地沙回填用打夯机夯实,并在地坪修复范围内的水平方向满铺Φ10@150双向网片,再浇筑200厚砼。 4.混凝土浇筑 地坪为强度等级C30砼浇筑,砼地面最薄处保证150mm厚,最厚处以地面实际下沉深度实测为准,地面边缘接缝用1:2水泥砂浆处理。 5.地面的切缝。 为防止混凝土干缩产生的不规则裂缝,将其裂缝控制有规则的切

西安地裂缝

西安地裂缝问题之探究 1.提出问题 西安是一个地裂缝多发且已经对其各项工程项目以及大量的文物古迹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城市。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地裂缝在地表是如何展布的、它们的形成机理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防治?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西安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大型工程的陆续进行,在工程建设中地裂缝的影响日趋明显,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同时,这些地裂缝对西安的好些文物古迹也有特别重大的影响,比如由于一条地裂缝从西安大雁塔西北方向经过,大雁塔已近朝西北向有一定的倾伏,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自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的破坏现象以来,在西安市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 条之多(如图1 所示),成为危害 西安城市建设的 主要地质灾害之 一。对西安地裂 缝发育现状、剖 面结构及活动性 等方面展开全面 深入的调查研究, 不仅是对西安地 裂缝进行进一步 图1:西安地裂缝地表展布图 深入研究的 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较好地掌握西安地裂缝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乃至及时指导西安市的发展规划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分析问题

西安地裂缝平面上沿黄土梁以NE走向成带发育,与临潼一长安断裂走向一致(可参照图1),原有裂缝沿走向向两端延伸,次级裂缝一般位于主裂缝南侧,倾向与主裂缝相反;地裂缝错断地层的断距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具有同沉积断层特征,主裂缝南倾南降,主次裂缝的典型组合形态,间接反映出地裂缝所处应力场的一些特征;地裂缝活动强度随着超采地下水的减少而减弱,并显示出构造裂缝活动特征,整体活动强度上依然是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西安地裂缝在上述各方面表现出如此强的规律性,可见其发育及分布明显地受到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而过度抽取地下承压水是其超常活动的主要诱发因素。 2.1各主要地裂缝的空间展布状况 西安地裂缝群分布范围西至唣河,东到纺织城,南起三爻村,北至井上村,面积约155k㎡。它发育在特殊的黄土梁洼地貌的基础上,成带状发育,准平行等间距,NNE向展布,主地裂缝均显示南倾南降特点,十四条主要地裂缝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城市地面沉降判定常见方法介绍与分析

城市地面沉降判定常见方法介绍与分析 李 陆,王 宁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蚌埠233000) [摘 要]选用适当监测方法测得地面沉降的数值对地面沉降易发区和控制区的划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 安徽省阜阳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项目实例中地面沉降判定的各种方法进行简要分析研究,认为传统的水准测量、GPS 监测和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InSAR技术都能很好反映一个城市地面沉降程度,但也有各自的优缺点,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判定方法。 [关键词]地面沉降;水准测量;GPS ;InSAR[中图分类号]TU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184(2019)05-0090-01 [收稿日期]2019-03-27 [作者简介]李陆(1984-),男,山东泰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监测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工作。 地面沉降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的一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中国超过50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由于地面沉降是一种大面积地面高程逐渐累计下降的损失,形变缓慢,以毫米、厘米计,初始阶段难以被人们的肉眼察觉,只有采用精密测量才会发现,但往往还会因量小而难以肯定,或被忽略不计,因此能准确判断一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的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阜阳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项目实例来分析城市地面沉降判定常见方法及各自优缺点。 1地面沉降监测常用方法介绍 现地面沉降的监测主要有三种方法,即传统测量监测、GPS 监测、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传统地面沉降测量方法包括密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等,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开展工作;GPS 监测采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进行监测, 可以对大规模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是新兴起的一种卫星遥感技术,选择合理的遥感影像数据也可以敏感地监测出地面沉降的变化。 2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实例 笔者曾参与过安徽省阜阳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项目,现对判定该市地面沉降监测的各种方法作简要介绍及分析。由于该市前期未布设GPS 监测点,因此该项目主要采用了传统三角水准测量和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D —InSAR技术,同时大规模收集了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等相关水文资料,为判定结果提供佐证。 2.1地下水开采及区域水位观测 根据地下水开采量调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阜阳市各市县受区域性长期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影响,区域及县市集中开采区深层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城市中深层地下水位亦呈持续下降趋势,现状已形成阜阳-太和-界首与临泉的区域深层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水位埋深大于40m ,图1),各分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50 60m 以上;阜阳城区中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水位埋深达60m 。 2.2水准监测 该项目通过建立阜阳市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以国家水 准点为起始点,采用二等水准联测,测定新埋设沉降点的同 时联测已收集到的所有国家三等以上的水准点,利用搜集到的6个国家一等水准点(含起算点)和249个沉降点共255个点组成共28个水准闭合环的水准路线网,总长1580km 。使用电子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利用清华三维软件进行严密平差,选定可靠点作为起算点,推算其它联测已知水准点高程,以两期水准高程差值比较说明大致情况。 测量结果对比表明,阜阳市域除南部阜南至颖上地区外,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面沉降,其中最大沉降量点为阜阳城市城区,累积沉降量达1289mm (1987-2017年),阜阳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及其外围地区平均沉降速率达20 43mm /a (与深层地下水位埋深大于40m 的范围有较好的吻合),其次为临泉、太和、界首及其北部地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5 20mm /a 。区域上中北地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0 15mm /a ;南部地区一般小于10mm /a 。 图1城市中深层(FB810孔)水位变化图 2.3D —InSAR遥感解译 项目利用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D —InSAR方法进行工 作区地面沉降遥感解译,解译面积10118km 2 。项目充分利用了可获得的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2015-2017年度144个像对的地面沉降InSAR观测,干涉效果良好,充分显示了不同时期地面变形的特征。 D —InSAR技术精确计算表明,阜阳市地面沉降遍布全区,多数地带沉降速率约5 8mm /a ,颖上北部煤矿区、阜阳市城区及其北部地带、太和县城区、临泉县城区均存在明显较快速地面沉降区块:矿区沉降速率大于50mm /a ,阜阳、太 和、临泉城市区沉降速率一般20 50 (下转第209页)0 92019年9月第41卷第5期地下水Ground water Sept.,2019Vol.41NO.5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陈华文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 [摘 要] 近年来,通过引进自动化监测、GPS 、GIS 等技术,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有了显 著的提高。在分析基岩标、分层标的长期运行资料基础上,优化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多期的GPS 复测研究,总结了《地面沉降GPS 测量技术规程》。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优化地面沉降监测方案,加强了地铁、防汛、桥梁、高架道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沉降监测,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词] 上海市 地面沉降 基岩标 分层标 1 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上海市区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1961年上海市地质勘察局工程地质大队利用已有的深水井建立了初期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1962年开始埋设基岩标、分层标组,开展市区范围的面积水准测量,监测市区地面沉降及其时、空变形规律。在20世纪70、80年代分别对地面沉降监测设施进行完善与补充。截止1985年在市区及近郊区已先后埋设了基岩标21座、深式分层标17组、地面水准点752座及孔隙水压力测头20组,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共布设了地下水位监测井650口,形成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 1985年后由于受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市建委非常关注地面沉降监测网面临的问题,在专家论证基础上批准了原上海市地质矿产局上报的《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修建规划(1995~2000)》的工作方案,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目前,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范围从原来的市区和近郊区扩大到了全市,形成了由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精密水准监测网、GPS 地面沉降监测网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表1)。 表1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情况表 数 量 设 施 名 称 单位 1995年 2000年 备注 基岩标 座 8 32 分层标组 组 17 25 水准监测网 Km 2300 650 地面沉降动 态监测网 自动化监测系统 / 8 地面沉降监测站共25座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 口 492 588

西安地裂缝

西安地裂缝研究报告 摘要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文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抽水和构造控制作用,西安市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到目前为止西安城区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条之多,延伸长度超过100km,覆盖面积约250km2,其活动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在国内外尚属罕见。这些地裂缝所到之处,致使不少地面建(构)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到变形破坏,它们穿越工厂、学校和民房,横切地下洞室、路基,错断高架立交桥,造成建(构)筑物破坏、机器停转、桥梁和道路变形和管道破裂,给西安古城的市政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迄今为止已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1.西安地裂缝分布 1.1概述 地裂缝是西安地区主要 的地质灾害,目前已经探明 14条地裂缝。关于西安地裂 缝的成因,目前有以下三种 学说:①地下水过度开采, 地面沉降引起地裂缝;②汾 渭盆地构造活动;③综合以 上两种学说。而西安地裂缝, 严重制约着西安工程建设的 发展,如地铁、高层建筑、 水利水电等工程。因此,研 究西安地裂缝是我们地质工 作者的基本要求,是一件福 利人群的伟大事业。 图1西安地裂缝名称图 1.2地裂缝简介及分布图

辛家庙地裂缝(f1):该条地裂缝在辛家庙重型机器厂附近活动强烈,破坏严重,而且从地裂缝分布与黄土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分区图中可以看出,辛家庙重型机械厂处的黄土湿陷等级为自重湿陷II一III级,湿陷性强。这表明该处黄土的强湿陷性可能加剧了这一地段地裂缝的破坏活动。 红庙坡-八村庄-米家岩地裂缝(f2):由西往东,该条地裂缝活动强度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东段活动速率大,对建筑物破坏严重;西段活动速率低,破坏程度相应较低。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条地裂缝所经过地区的黄土湿陷性总体上有从西到东逐渐增强的趋势,该条地裂缝东段所处地区的湿陷等级为自重湿陷m级,中段地区的湿陷等级为非自重湿陷I一II级,而西段地区的湿陷等级仅为非自重湿陷I,这与地裂缝的活动趋势是基本相同的。 北石桥-劳动公园-官亭西地裂缝(f3):该条地裂缝东、西段活动强烈,城区活动较弱,地表形变量不明显,未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该条地裂缝东、西两段所处地区的黄土湿陷等级为非自重湿陷I一II级,而其中段位于城区处的场地则无湿陷性,这也与地裂缝的活动特征大致相符。 图2西安地裂缝与地铁分布图 丈八路-西北大学-幸福北路地裂缝(f4):该条地裂缝在其西段活动比较强烈,尤其是位于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附近处的地裂缝活动最强烈,该处的建筑物均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而被拆除,道路也发生了严重的变形;而城区附近的地裂缝则形变微弱。该条地裂缝西段所处地区的黄土湿陷等级为非自重湿陷I级,但在西北大学附近的部分地区其湿陷等级则达到了III级自重湿陷,为强湿陷性场地。湿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