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市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西安市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西安市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西安市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西安市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7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1〕59号)等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年度降水趋势预报,制定本方案。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为6819.6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7.54%。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84处、地裂缝14条、地面沉降中心5个,直接威胁4510户、21376人、16493间房屋的安全。

2016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14起,直接经济损失约114.6万元,无人员伤亡,较2015年灾险情数量同比下降22%,经济损失同比下降47%;通过工程治理及搬迁避让等主动防治,共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

二、防范区段和防范期

结合2016年地质灾害灾(险)情、隐患点的稳定性状况,预测2017年全市地质灾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重点防范期。

崩塌、滑坡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连阴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主要防范期:全年,应密切关注全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

(二)重点防范区域。

重点防范区域: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及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上述区县(开发区)为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开发区。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重点防范F1—F7地裂缝的变化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地裂缝。

雁塔区:重点防范F4—F14地裂缝的变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对地表建筑的破坏,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黄土崩塌灾害。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

灞桥区:重点防范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崩塌和滑坡灾害,F1—F3、F5—F8、F10地裂缝及延伸带的

变化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

临潼区:重点防范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崩塌和滑坡灾害。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

长安区:重点防范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崩塌和滑坡灾害。F7、F8、F14地裂缝变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

高陵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国际港务区:主要防范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崩塌灾害以及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蓝田县:密切关注北部的横岭黄土丘陵、白鹿塬边坡、鲸鱼沟及郭家岭、游凤岭山区,南部的基岩山区、灞河阶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

周至县:密切关注108国道黑河沿线,马召镇以南地区,竹峪镇、翠峰镇、骆峪镇、广济镇、马召镇、楼观镇、集贤镇和九峰镇一线的秦岭山前地区。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

户县:密切关注涝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岭山前等地。境内的西汉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岭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铁建设沿线的边坡地带。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三)重点防范的学校、旅游景点、秦岭浅山区峪口、古遗址、古建筑。

学校:灞桥区物业管理学校,长安区长安一中、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长安师范附属小学,航天基地东韦小学,户县纸房小学,雁塔区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蓝田县南北沟小学,蓝田县向阳学校。

旅游景点及S107省道以南秦岭浅山区各峪口:临潼区骊山景区,长安区常宁宫休闲山庄、环山路以南各峪口,户县牡丹苑、朱雀景区、太平景区潭峪、竹峪、皂峪、甘峪、涝峪,周至县楼观台森林公园、首阳山、耿峪、田峪、黑峪,蓝田的汤峪、大洋峪、小洋峪、辋峪、岱峪、流峪、清峪、赛峪等。

古遗址、古建筑:雁塔区青龙寺,临潼区华清池,长安区华严寺、兴教寺、甘霖寺,户县金峰寺。

(四)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

铁路:西康铁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客专秦岭山区段。

地铁:地铁在建与运营线路穿越城区地裂缝沿线。

公路:西安境内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汉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沪陕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国道、312国道、210国道。户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岭山区的公路,以及黄土塬区正在建设的公路、二级路网等。

(五)重点防范的矿山。

蓝田县大寨路通采石场、天盛采石场、东山采石场,周至县马鞍桥金矿,户县涝峪教场白云岩矿、黄柏峪建筑石料矿以及沿山区县境内的废弃矿山。

(六)省、市级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

市级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灞桥区神鹿坊村不稳定斜坡、湾子村一组崩塌、三杨坡村滑坡、东张村滑坡、物业管理学校后部滑坡、苏家营二组崩塌,雁塔区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地裂缝,临潼区叶坡组崩塌,长安区祥峪口崩塌、赵家湾二组崩塌、皇甫村滑坡、凤翔沟滑坡、常兴村崩塌、白庙村滑坡、耶柿村滑坡,蓝田县黑沟村滑坡、西坡村新庄子滑坡、水家咀村滑坡、寇家村滑坡、惠家环村崩塌、寇坡村崩塌、佘家湾村滑坡、老虎沟滑坡、上陈村三组滑坡、李家村滑坡、上陈村八组滑坡、刘家山村泥石流、秦家寨村滑坡、南王村滑坡、苏王坡滑坡、阳坡村滑坡,周至县任家城滑坡,户县牛角沟滑坡、五凤滑坡、蒋村镇西岭滑坡、赵家地滑坡,高陵区米家崖崩塌、梁村崩塌,曲江新区骊山滑坡、姚东组滑坡、明圣宫东侧骊山森林公园滑坡,航天基地东韦村崩塌、东韦小学崩塌等43处威胁10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曲江新区骊山滑坡,高陵区梁村崩塌、长安区耶柿村滑坡为省级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201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灾责任。

1.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境内铁路、交通主管部门要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灾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两卡一预案”(防灾、避险明白卡以及“防、抢、撤”预案)制度。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定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监测人为直接受威胁的群众,并落实群测群防人员补助经费。

2.制订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编制本区域201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于4月30日以前公布实施;境内铁路、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1〕94号)要求,编制年度防治方案,并报市、区县政府备案。同时继续做好“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尚未发布“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区县、开发区于2017年5月底前发布。

3.落实防灾责任。市国土局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西安铁路局负责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陕西省交建集团、陕西省高速集团负责西安境内高速公路沿线对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安全有不利影响的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落实和保障工作;市教育局负责指导、督促区县教育局做好学校校舍(区)的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工信委负责督促工业企业做好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建委负责加强对城六区在建房屋

建筑工程项目的基坑支护、降水、土方开挖等工程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市城改办负责对城六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基坑支护、降水、土方开挖等工程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负责市级市政部门管理的市政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市交通局负责组织国道、省道两侧公路用地内由公路建设及养护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指导区县做好农村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负责协助旅游景区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旅游景区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安监局与市国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且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的非煤矿山企业,做好采矿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市房管局负责对因地质灾害造成损坏房屋的安全性能进行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市文物局负责督促古遗址、文物保护遗址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民委(市宗教局)负责督促各区县民宗局做好宗教活动场所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地铁办负责轨道交通保护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天气预报和雨情信息,同国土资源部门共同会商、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二)加强地质灾害动态管理。

1.落实地质灾害三查制度。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在汛前开展地质灾害排查,逐级落实防灾责任,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及专项工作方案;汛期针对强降雨区域

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强降雨前、雨中、雨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巡查,及时发现险情并妥善处置,切实保障受威胁群众安全;汛后实施核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调整防治工作重点,总结工作经验,提高防灾效率。

2.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调查。国土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分级开展辖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学校、景点、景区、峪口等人员聚集区的详细调查、勘察,进行风险隐患评估,提出工程治理措施或搬迁避让方案。

3.严格执行评估制度。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地裂缝穿过区域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发改、国土、规划和建设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在项目可研立项、用地、规划和建设审批中,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的监督管理,严防工程建设引发、加剧、遭受地质灾害。

(三)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1.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建设“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2017年,重点推进灞桥区、蓝田县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

2.积极开展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工作。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紧抓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增减挂

钩、镇村改革等政策机遇,按照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三年滚动清零”要求,加大搬迁治理力度,完成2017年1049户3990人的搬迁任务。对于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原则,责成相关单位实施治理;对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地质灾害,及时申请治理资金,组织开展应急治理。2017年,继续推进中省财政已下达的15个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的验收、备案工作。

3.加大演练宣传力度。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积极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按照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具体演练次数不少于:雁塔区1次,灞桥区13次,临潼区23次,长安区29次,高陵区1次,蓝田县38次,周至县24次,户县10次,曲江新区1次,浐灞生态区1次,航天基地1次,国际港务区1次。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6个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十有县”,每个区县培训人数不低于1万人。确保完成全市143次的演练任务及培训目标。

(四)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构建监测防治体系。国土部门要继续实施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监测水平,加强地热水监测工作;逐步实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工作,初步构建多部门联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防治体系。

2.加强预警预报发布。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会同气象、水务、通讯部门,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机

制,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特别是加强对短时局部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

3.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24小时值班及速报制度,按照《西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地质灾害专用车辆、应急通信和专业设备,分级处置地质灾害灾险情。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设立市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指导全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电话及传真:86787052。

四、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是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主体。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对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防灾责任,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落实经费。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投入,保障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等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已完成和正在申报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的区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不低于50万元。开发区管委会要单列专项经费,保障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宣传、演练、应急、治理等费用。

(三)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的领导工作,参照市级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成立本地区地质灾害领导机构,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本方案由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

附件:西安市2017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特征一览表

附件

西安市2017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特征一览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矿街道发〔2011〕号 兰州市红古区矿区街道办事处 关于二〇一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 通知 各村、机关各部室: 为了做好我街道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兰州市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和《红古区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现结合我街道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街道地质灾害以降雨诱发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和沉陷区地面塌陷为主。从灾害发生原因上分析,人为因素占据重要作用,而灾害的诱发因素均与降雨密切相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直接与降雨有关。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地带;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形成原因为村民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建房。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期 我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是地质灾害主要防范汛期,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预防期,如短期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沉陷区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各村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预防状态,加强对各隐患点的巡查,实时监测预防,认真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汛期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段;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上述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号站 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 2、1号站~2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2号站 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约19.7~24.1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4、2号站~3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 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 左右。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附图1)

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校舍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现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及法律法规,并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订本预案。 一、灾害性质 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陷塌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应急分类 地质灾害应急分: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三、救灾机构及职责。 (一)、地质灾害防治、救灾工作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及班主任 领导组主要职责: 1、建立学校及周边地质、地貌档案,建立有效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作好日常监控工作。 2、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指挥和下达其它地质灾害防治救灾任务。

3、监督、检查、落实各部门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调查,预防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威胁,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二)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分组及职责 指挥组负责人:…… 警戒组负责人:…… 救护组负责人:…… 疏散组负责人:……及班主任 1、救灾注意事项: ①、当某处发生地质灾害时,全体人员应保持镇定,及时报警并迅速依据任务分工和组长的命令担负起抢救工作,不可袖手等待救灾人员前来抢救而延误时机。 ②、迅速切断配电箱总电源等。 ③、救灾人员抵达现场后,除参与抢救工作外,其余人员应从速远离现场,以免影响或妨碍抢救工作的进行。 ④、现场有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应迅速搬离。 2、各组职责: 指挥组:(1)、熟悉学校建筑格局及道路情况;(2)、清楚学校地质灾害的地点、范围;(3)、了解学校内楼房装修材料的性质;(4)、了解电线铺设的线路;(5)、了解灾害的走势;(6)、确定逃生路线、避险场所、救护方案。 警戒组:(1)、了解学校建筑格局及道路情况;(2)、当某处发生灾害时,应迅速确定安全逃生的路线,避险场所,以便疏导他人逃生;(3)、在警戒线负责拦阻无关人员进入灾害现场。

西安地理概况

西安 Edited by CHENG.DA.XIA ※初识西安 别名:长安、镐京、大京、西京等 行政区域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 下辖地区:11个市辖区、2个县 政府驻地: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未央广场 电话区号:029 邮政编码:710000 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中部 面积:10752平方公里 人口:1000.37万人(2018年) 方言:关中语言-西安话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兵马俑、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秦岭、大明宫、未央宫等 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等 车牌代码:陕A、陕U 高等学府: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电等 市花:石榴花市树:国槐 地区生产总值:8346.86亿元(2018)比较:佛山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2017) 人均生产总值:85114元(2018)比较:佛山人均生产总值:124722元(2017)

建成区面积:700.27平方公里(2018) 国际友好城市:33个 ※自然地理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2)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 2℃~ 0. 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 3℃~ 26. 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 1~ 2114. 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 (3)水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今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确保今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国发〔2011〕20号)和《洛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及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总体要求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强化全市上下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坚持“全面设防、突出重点;属地管理、明确责任;依法防治、群测群防”的工作原则,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进一步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全面提高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二、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根据《洛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全市共有13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9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4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高易发区面积4317.1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3%。经排查,目前全市发现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83处,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1处。 2014年,我市降水量分部不均,前9个月降水量偏少,进入十月以后降水量明显增加,由于监测到位、预报预警及时、防灾减灾措施得力,我市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除个别地区发生数起小型崩塌外,全市没有发生规模性地质灾害。 三、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重点防范区域及重点防范期 (一)防治形势 根据全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结合2014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状况和2015年1-4月降水量较往年同期相比显著增加等情况综合考虑,预计今年全市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汛期

2017年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

XX县XX乡XX煤矿 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预案2017年4月10日

XX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时,能迅速有效地作出应急处理,避免事态扩大,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编制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我矿矿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县、乡各级领导及矿领导下,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我矿矿区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3)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及贵阳市和修文县国土局 有关文件和要求。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煤矿矿区发生小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和出现严重地 质灾害面临灾险情后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矿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由矿长任总指挥(总负责人),生产矿长任副总指挥(具体负责人)。

指挥部主要职责:根据地质灾害的险情或灾情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县、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达的地质灾害防灾救灾任务。 (二)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抢险队、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 1、综合协调组 由行政经理、矿技术负责人、办公室主任组成。 主要职责:调查、核实险情或灾情,组织险情或灾情监测和评估,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和水文监测,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根据指挥部的各项指示、命令,负责协调、落实并督促检查各项应急工作。有关信息收集、汇总上报和现场联络等工作。 2、现场抢险队 由安全矿长任队长、安保队长任副队长及抢险队员组成 主要职责:在县、乡队领导下调集抢险救灾队伍和必要的设备,抢救被埋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救灾疏散。 3、后勤保障组: 组长:成员: 主要职责:(1)负责调集人员、车辆及救灾物资,组织事故现场人员疏散。(2)负责与外单位的协调工作。 4、医疗救护组: 组长:成员:

学校地质灾害预防监测与事故处置应急处置预案

土城中学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和事故处置 应急预案 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根据县教育局有关预防地质灾害文件通知精神,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土城中学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和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一、高度重视,明确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到一方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学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为此,每一位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行政,应高度重视防汛抗灾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时刻刻装着防地质灾害工作,做到时时不忘安全,事事重视安全,具有强烈的防地质灾害意识,将防地质灾害工作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落实安全责任,长抓不懈,一抓到底。树立起防地质灾害责任重于泰山的防地质灾害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工作原则 按上级要求,落实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杜绝安全隐患,加强日常监督力度,做好安全疏散演习,确保安全。 三、工作目标

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学校学生与教师的管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紧急逃生技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四、成立防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一)土城中学防地质灾害应急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赵泽(校长) 畐闻长:陈鹏(副校长)陈雪梅(办公室主任) 成员:学校中层、团委、年级组长、班主任 职责: 1、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和镇政府下达的其它地质灾害防灾救灾任务。 2、督促、检查、落实各部门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灾情 和险情的调查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威胁,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3、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应急工作;负责领导小组的信息、联络、接待等日常工作。协同上级有关部门维护灾区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负责救灾物资和师生、财产和学校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西 安 概 况

西安概况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文明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等近百个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鼎盛的汉唐时代,长安是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交通发达,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 ◆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这是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有人曾这样比喻:中国是一个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看到了深埋在大树下的树根。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概况◆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秦岭山脉横旦 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气候概况◆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 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年平均降水量589.4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从神话和传说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西安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 西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人类起源地 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

度大理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09年度大理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防止与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蹦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1、大理苍山东麓地区:苍山东坡主要分布着古元界苍山群(pt2m、pt2z、pt21)和沟头箐组(ptls、ptlh)地层。属半坚硬—坚硬层状结构岩体,一般不易滑坡,但每逢雨季则会发生以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2、南部山区:下关、凤仪、太邑地处泥盆系青山组(D1p)灰岩,属奥陶系向阳组,多为砂、泥岩、板岩类地层,稳定性差,地质环境脆弱,在挖山修路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下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东部山区:海东、挖色地质状况与南部山区相似,也因人为活动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4、洱海北片区:上关、双廊小流域分布较多,以泥石流、洪涝灾害为主。 (二)、降雨趋势预测 1、总趋势:预计2008年我市总降雨量属正常偏少,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从全年各时段的降雨量及气温情况分析,预计春旱较明显,入春后,气温回升不稳定,会出现一般性低温霜冻,但无明显“倒春寒”天气,有初夏干旱,夏旱不明显,入汛后,局部暴雨、洪涝、雷暴、冰雹等灾害天气突出,水稻抽穗扬花

期无明显低温冷害天气出现;9-10月“三秋”时期仍然会有一般性连阴雨天气,预计雨季开始期正常,结束期正常稍偏晚。 2、降雨量:预计2008年我市总降雨量为1000㎜—1040mm,属正常偏少。春季(2-4月)雨量为70㎜—80mm;属正常偏少,5-6月雨量为250㎜—290mm,属正常稍偏多;初夏干旱较明显,雨季开始期预计在5月下旬中至6月上旬中,属正常;无明显夏旱; 7-8月雨量为400㎜—430mm,属正常至稍多;9-10月月雨量为220㎜左右,属正常至稍偏少;期间仍会出现一般性“三秋”连阴雨天气;主汛期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局部地区暴雨、洪涝、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预计雨季于10月中旬结束,属正常稍偏晚;11-12月冬雨为30㎜左右,属正常稍偏少,有冬旱出现。 3、平均气温:预计2009年我市年平均气温为14.9℃,属正常。2-4月各月平均气温略高,春旱较明显,春温回升不稳,预计会出现一般性低温霜冻天气,但不会有“倒春寒”天气发生;水稻抽穗扬花期无明显低温冷害天气出现。 (三)、人为诱发因素 大理市地质环境受人为因素扰动极为敏感。2009年对地质环境扰动较为强烈的公路、铁路、采矿等各类开发建设工程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些建设工程如果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等措施不力,随之而来的是坡体变形产生大量坍方和滑坡,加之工程弃土弃渣,为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部分建设工程还使已逐步稳定的泥石流沟和古滑坡复活,向恶化方向发展,成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人为诱发因素。 分布的区域:公路沿线多山体崩塌、泥石流;矿山分布集中区多地面沉降、地裂缝等,露天采矿特别是一些不法矿山乱采滥挖,废土、废渣随意堆放,易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我市地处X地区,中低山、丘陵及峰林、峰丛广布,全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且雨量充沛,是X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X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340起,其中崩塌118起,滑坡163起,泥石流37起,地面塌陷17起,地裂缝5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179X万元,灾害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我市地质灾害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质灾害点分布面广;二是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新增地质灾害点多;四是滑坡和危岩崩塌发生相对频繁;五是受气候和地域条件影响,地质灾害呈突发态势。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X〕20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一)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预计X年全市年总降雨量1500—2500毫米,与往年相比,比正常情况偏多1—3成。预计X年冬春季雨量偏少2成左右。前汛期(4—6月)雨量700—1300毫米,偏多2成左右,局部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较高。后汛期(7—9月)雨量300—450毫米,偏少1成左右。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开始后,地表岩土层含水逐渐增多以致饱和,在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岩石破碎、土层松散(破碎)、土层厚度大、坡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山区,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秋冬季节雨量偏少,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现象,在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发育、土层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量抽排地下水和剧烈震动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区可能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预计X年雨量较多的前汛期(4—6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的重要时段,其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尤其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及强降雨的阶段性、局部性,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我市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在4—9月。 二、X年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分布区域 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全区地质灾害类型和重点预防区域的 划分,我市的X县东南部、X县西部中北部、X县西部、X县南部、X 县东北部、X县、X县、X县西北部、X县北部、X族自治县东北部和东南部、X区东南部属碎屑岩和花岗岩预防区,此类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覆盖层厚薄不一,山高坡陡,河流切割强烈,属地质灾害易发区。我市X县、X区和市城区属碳酸盐岩预防区,这些地区岩溶发育、土层较薄,危岩分布范围广,多分布于山体的中上部,相对高度高、稳定性差、监测困难,群测群防工作很难到位,一旦受到降雨、气候变化、震动等影响,就有可能成灾。具体情况如下:

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3篇

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3篇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sch ool

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3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篇章2: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3、篇章3: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中小学校是未成年人集中场所,确保安全至关重要。受 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全县不少学校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防灾能力和措施相对薄弱,随时面临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以下是小泰整理的关于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欢迎大家参阅。 篇章1: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达州市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关于转发的通知》要求,确保全县中小学校安全,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望遵照执行。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中小学校是未成年人集中场所,确保安全至关重要。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全县不少学校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防灾能力和措施相对薄弱,随时面临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目前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 各中小学校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高度重视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把它作为执政为民,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具体行动,彻底排查隐患,落实防范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应急预案,坚决杜绝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学校重(特)大伤亡事故。 二、建立机构,全面普查 为贯彻落实部、省、市关于中小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精神,有效防止中小学校校区(舍)周边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经县国土资源局、县教育局会商决定:从十二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开展全县中小学校校区

西安市水资源状况

西安市水资源状况 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达到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000立方米,而西安市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不足380立方米。这个数量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1/3。全国人均占有量1/6。可以看出,西安市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之一。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西安市的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从时间上看,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4mm,最大降水量为903.2mm(1983年),最小降水量为312.2mm(1995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9倍;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四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7%。从空间分布看,径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径流占地表径流总量的86.4%;平川和台塬阶地区仅占13.6%。 水质污染严重 西安市水质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展,水质污染加剧了城市的缺水程度。 用水工艺落后 一方面西安市的企业大多是老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除火电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在90%以上外,其他工业均在40%左右,乡镇企业更低,工业用水定额较先进地区偏高。另一方面,关中灌溉历史悠久,灌区多为老灌区,工程年久失修,输水损失大,平均渠系利用系数不足0.7,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3左右。近些年来,加强了节水措施,灌溉用水定额有较大幅度降低,但在全国仍属较高水平。 节水意识薄弱,浪费严重 居民:缴了钱的水随便用 2009年3月21日,在西安市东关南街一公用自来水用水点记者看到,有不少人在洗碗、挑水、洗菜……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X年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结合全区地质灾害现状和X年降水趋势预测,特制定本方案。 一、X年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X年X区发生地质灾害2起,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全年共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避让知识宣传培训4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5次。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及有关部门要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责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X年全区降水预测 预计6月降水量50-80毫米、7月110-135毫米、8月115-130 毫米、9月70-95毫米、10月30-50毫米。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全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结合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全区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如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段。 1.X区:X镇—X办—X办—X办—X办区域(X市中心规划区)、新区。

2.X区城区、新区、X镇(X景区)、X镇(打造省级特色小镇)。 (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X城区、X办等乡镇、办事处人口稠密、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区域,在降水、人为活动等因素诱发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较大。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X、X等乡镇煤矿开采区,因地下局部采空,可能引起地面塌陷、裂缝;个别煤矿开口选址不合理,开采过程中弃土、煤矸石、碎石等堆放不合理,遇到暴雨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煤炭生产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组织企业治理。X城区的部分砖瓦厂生产方式不合理,乱堆废坯、废砖,可能诱发小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安监和国土部门应组织整改。 (四)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交通干线。国道X至X区X段,X高速公路扩能工程X区段,X区X至X地方道路(旧路),X区至X公路X至X段,以上路段在修建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危岩体和高陡边坡,在降水、震动等诱发作用下,很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路面崩塌等地质灾害,危及行人、车辆的安全。铁路方面:X铁路X—X 段,X铁路X—X段。机场方面:X新机场。 (五)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根据X地质矿产研究所对我区1:50000地质灾害详查情况的建议和全区的实际情况,共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72处,其中滑坡65处,崩塌7处;威胁到1171户、4059人、3581间房屋;规模等级,大型14处,中型28处,小型30处;30人以上的隐患点有41处,100人以上的隐患点有7处,涉及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安全第一、常抓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手段,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治理。 5.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调稳定发

展。 二、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地表为黄土质粘土层,质地疏松,遇有暴雨或连阴雨天气,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土建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增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16处,泥石流1处,危及173户、602人、591孔窑房、6.6公里公路(其中地方道路1.49公里,省道5.11公里)。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点段 X—X—X—城区—X—X—X—X等区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切坡建窑比较普遍,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 (二)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城镇 城区、X镇、X镇、X镇、X镇、X镇等城镇,由于水蚀、深切作用强,山体相对高差和后缘压力较大,加之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 重点是油区井场、砖厂和采石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取土不规

浑江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浑江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确保全区各煤矿企业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减少煤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煤矿矿工生命安全和煤矿企业财产安全,根据《浑江政办发〔〕号文件要求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浑江区煤矿目前现状 截至目前,浑江区现有处矿井,其中,省属煤矿处、地方煤矿处,现全部处于停产状态。 二、年煤矿地质灾害简况 年汛期,我区处煤矿无地质灾害发生,无人员伤亡。 年,我区范围内的煤矿地质灾害表现形式是季节型,主要发生在汛期月至月份,以突发性的滑坡、地面矸石山滑坡、泥石流、地表水突然涌入井下、采空区积水、采矿活动造成的地面塌陷和裂隙等为主,集中强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 三、年全区煤矿地质灾害预测 1、东晋煤矿相邻已关闭红旗井老窑水溃入该矿。 、道清煤矿相邻已关闭的宏兴煤矿等老窑水溃入该矿,

采矿活动造成的地表裂隙导水溃入该矿。 、六道江井地面矸石山滑坡。 、原双龙煤矿井下积水通过联通巷道涌入顺信煤矿井下。 四、重点防范矿井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东晋煤矿处于周围相邻矿井的最低标高,易发生相邻煤矿采空区积水溃入东晋煤矿的灾害事故。 、威宏煤矿地势较低且靠近浑江,易造成地面洪水涌入井筒; 、鑫启煤矿后山泥石流。 、道清煤矿采矿活动造成的裂隙导水和相邻已关闭的宏兴煤矿等矿井老窑水; 、六道江井地面矸石山滑坡和上部已关闭西村煤矿采空区积水。 、顺信煤矿与双龙煤矿的水力联系。 五、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发生地质灾害时,事故矿井要立即启动本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本企业现有救护队伍及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实施事故现场勘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救遇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 细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 第五条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

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本条所述数值,“以上”含本数值,“以下”不含。 第六条报告程序 (一)中、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到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二)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速报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三)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受灾项目执行24小时抢险救援日报制度; (四)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电话机制。项目部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分局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公司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第七条速报内容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建设,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有效防治煤矿地质灾害势在必行。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 煤矿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分支。煤矿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建设,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有效防治煤矿地质灾害势在必行。那么,如何采取措施有效防止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笔者对此略谈如下几点,以飨读者: 一、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由于山地、高原、丘陵占70%左右,地质构造活动频繁,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很大,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而且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我国能源70%以上取自煤炭,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煤矿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煤炭开采不仅受到地面地质自然灾害的威胁,更严重的是还遭受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无论从灾害的经济损失,还是从死亡的人数看,煤炭行业均占全国灾害损失的1/10 以上。 长期的研究实践表明,无论是地质灾害本身还是对其监测和防治,都涉及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都需要开展合理的经济评价;但在国内,对地质灾害,尤其是煤矿的地质灾害,尚缺乏可供借鉴的经济评价方面的系统理论、方法和经验,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以往开展的少许研究也多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员进行的,对地质灾害本身缺乏应有的专业了解。 今后一段时间内,随着更多的基础建设、能源交通项目的启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 二、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以形成全民防灾意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防御煤矿地质灾害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民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使市、县(区)镇、乡各级领导及矿业管理员详细了解煤矿地质灾害灾情和掌握各项防灾减灾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煤矿地区,开展灾害预测和提出防范措施。

2011年西安市概况

第一部分陕西概况 第一节陕西地理及气候 一、陕西地理位置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二、陕西地貌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三、陕西气候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第二节陕西人口与民族 一、陕西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陕西常住人口为37327378,占全国比重为2.79%(不包括港澳台)。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489396人,占14.71%;15-64岁人口为28654142人,占76.76%;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83840人,占8.5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287571人,占51.67%;女性人口为18039807人,占48.3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42下降为106.92。 二、陕西民族概况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1.53%。陕南秦巴山地少数民族分布仅次于关中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6.55%。陕北的延安市和榆林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9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