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六、生物环境

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 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

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

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生物多样性 P199-204(填空)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七、全球化

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 P240-241(简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目标与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保护等实现森林的覆盖率。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主要通过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明显提高。3、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通过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提高。

2.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 P241-242(简答)

第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

放。第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及提高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第三,技术合成与技术转让,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第四,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规定中的义务。第五,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我国将本着该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

八、环境多样性原理

1.环境多样性 P247(填空)

环境多样性原理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2.理解自然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248-275(填空)

一、物质多样性(一)生命物质多样性1,蛋白质2,核酸3,多糖4,脂质(二)非生命物质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环境过程多样性(一)物理过程多样性1,力学过程2,热力学过程3,光学过程4,声学过程5,电磁学过程(二)化学过程多样性1,水化学过程2,大气化学过程3,土壤化学过程(三)生物过程多样性1,生物物质运输与代谢2,生物生殖3,生物进化4,生物死亡与物种灭绝(四)生态过程多样性1,生物生产过程2,物质循环过程3,能量流动过程4,信息流动过程5,动态平衡过

程(五)地学过程多样性1,地球事物形成过程2,事物循环平衡过程3,地理演变过程4,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

四、环境形态多样性(一)物质形态多样性(二)自然景观形态多样性1,种类多样性2,形式多样性(三)地貌形态多样性1,地貌成因作用多样性2,地貌成因类型多样性。

九、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填空)P277-

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大致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

2、环境健康:(名词解释)P278

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十、规律规则原理

1、规律的概念及客观性 P309-310(概念或简答)

规律,亦称法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1、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既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

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人们要想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概念及分类P310-311

规律: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分类:按是否成文划分(显性规则、隐性规则)、按是否具有强制性划分(硬规则、软规则)、按规范的人类行为划分(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技术规则、环境规则)

3、规则与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311-312(简答)

区别:第一,规律具有客观“自在性”,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是客观的;而规则具有“人为性”,可被修改、补充会废除,是主观的。第二,规律是客观的自发的发生作用,规律是被人发现出来的,有些只是未被发现;规则是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的,

是被人制定出来的,未被制定前是不存在的。第三,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角度看,规律是关于存在的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规则是对行动者在所致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的规范或指令。第四,科学理论是一个规律系统;工程、技术、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是规则系统。第五,只有规律才会有是遵守它还是违反它的问题。

联系: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一个正确的、合法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4、环境质量标准(名词解释)P316

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好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基于环境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十一、五律协同原理

1、五律协同P379

定义: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受到五种规律的联合作用,当五种规律作用方向都与之一致时,他们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

无律协原理建立了五种解析(是系统分析方法)和五旅协同(是系统综合方法)两个方法论。

2、举例说明五律协调原理P380(简答)

例如: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受五类规律的共同作用,通过五律解析可以发现,酸雨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污染源主要受社会规律(人口数量与分布、生活能用水平与方式等)经济规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和技术规律(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影响,酸雨物质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服从自然规律,酸沉降造成植被死亡、毒害鱼类、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环境问题则服从环境规律。因此,人们抢方百计地寻求控制酸雨物质排放技术、经济和发展措施,如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开发化石能源脱硫硝技术、制定节能减排规划等。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与危害受五类规律共同作用,氟利昂等臭氧消耗物质的排放受技术规律、社会规律及经济规律的影响,排放后一小部分逐渐迁移至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释放出氯自由基,继而大量消耗臭氧的过程服从自然规律,臭氧大量消耗、形成臭氧层空洞后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多方面危害的过程服从环境规律。

十二、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名解)

环境科学的准确定义应当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核心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

2、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P385-P386简答

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不断影响自然环境的质量。例如,人类对植物的开发会引起土壤、气候、地貌、水体的一系列变化。)2、考虑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变化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3、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需要应用多种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集成社会、经济和技术措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4、加强对自然系统的研究。(开发新的鞠策工具,考察地球承载力个生命支持能力,研究土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遗传物质的丧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预防自然灾害)

3、环境科学“1+4+1”学科体系 P387(填空)

前一个‘1’指环境学、‘4’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后一个‘1’指环境应用科学。

4、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环境基本规律P389(填空、简答)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基本任务:揭示环境规律。

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环境多样性原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它是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规律规则原理(是管理学的基本学科问题)以及五律协同原理(是确定解决环境问题最佳策略的综合决策方法)。

十三、经济-环境调控

1、人口-环境调控的时机 P417(填空)

1、人口剧变即将到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高峰即将来临,这在我国人口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将急剧下降、人口结构将迅速恶化。)

2、国民生育意愿尚未将至极低生育水平以下(适当的人口政策调整应该还可以将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到更替水平附近)

2、人口-环境调控的原则 P418-419(填空)

1人口不能过多;○2、人口不能过少;○3、人口不可剧变。○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 )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出版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2.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与 科学发展

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3.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大会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4.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5.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大会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木质环境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环境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先进性、环境协调性、舒适性。 *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的独特特点是:自然再生、能够有序利用的资源材料。 *木质环境学研究中关于感觉特性的研究包括:视觉环境学特性、触觉环境学特性、嗅觉环境学特性、温湿度调节环境学特性等。 *室内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有机挥发物有:甲醛和苯。 *木材原材色的三要素是:明度、色调、色饱和度。 *通过对木材的加工可以改变木材的材色,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有:热处理、化学处理、透明涂饰处理等。 *多孔材料吸声的必要条件是:有大量孔隙、空隙间相互贯穿、孔隙深入木材内部。 *在图像局部呈现不规则形,而在整体表现出某种规律性的特征称为纹理。 *评价木材的热学性质的物理参数主要包括:热比容、导热系数、导温系数、材料厚度等。 *影响木材吸声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声阻抗、空气的流阻、木材纹理角度、材料厚度、相对密度、开孔形式、构造形式、饰面等。 *适宜于人体生活的相对湿度范围是 40%--70% 。 *现代建筑的要求主要有:施工简单、保温隔热、寿命长久、防潮耐水、抗震防火等。 *建筑物理环境是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包括与建筑相关的各种自然环境,有阳光、空气、水源、声音、辐射等;从狭义上包括与健康相关的建筑的温湿环境、有光环境、声音环境和空气环境等。 二、简述 *简述什么是环境材料,木质环境学研究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环境材料是具有环境意识、考虑环境、考虑生态学的材料。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少,废弃后能够回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最小。因而它可以称为“绿色材料”或者“生态材料”。环境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保证了它们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其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很高并且在上面的三个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无副作用。 木材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调湿特性方面的物理性质及人体心里、生理的影响,对室内建筑物理微环境的良性调节作用,对居住在其中的生物体生存质量的影响。 *和其他材料相比较,木材及木质材料有哪些显著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简述木材作为生态与环境材料的原因。 1.来源于生物,把气体CO2转变成固态物质,固定下来,对环境有重大意义,与环境息息相关。 2.强重比高,易加工,使用性能优越。 3.可自然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生物环境【圣才出品】

第六章生物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剂量—效应关系 答: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剂量与个体或群体呈现某种效应的定量强度,或平均定量强度之间的关系。 2.三致作用 答:三致作用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3.生物入侵 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其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有意引入,无意识引入以及自然入侵。生物入侵会造成经济损失、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和威胁人体健康等危害。 4.生物安全 答: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人类的健康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与人类生存有一定关系的环境生物安全。狭义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转基因生物安全和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安全。 5.生物多样性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

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6.遗传多样性 答: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等多个层次上。 7.景观多样性 答: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由自然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从原理上讲,景观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其他所有层次的多样性。 8.存在价值 答:存在价值是指环境的非利用价值。人们因感知某环境资源的存在而获得的满足,与是否实际利用该资源完全无关。存在价值是自然环境一种内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权利的表现。 二、简答题 1.简述光照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的生物作用。 答:生物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生物依靠这些特征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生物适应。光照、温度、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在生态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 1、专业词汇: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材料流Materials Flow 物质流Mass Flow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目标与范围确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 清单分析inventory analysis 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 结果解释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 生态设计Eco-design/ED 清洁生产Zero Waste Processing 2、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定义:生态环境材料是一种具有与环境协调的特殊功能材料,是指在设计、制造、加工、使用以及再生过程中均考虑到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人类所需材料.既包括经改造后的现有传统材料也包括新开发的环境材料. (2)特点: ?先进性:能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和环境,发挥其优异性能.在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技术环境负担的大小,材料本身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又要顾及材料使用时的传统性能(材料的先进性),在要求优异的使用性能这一点上,新材料与传统材料是相同的. ?环境协调性(优先争取的目标):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同外部环境协调,减轻地球环境的负担,使枯竭性资源完全循环利用.在材料的生产环节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少,工艺流程中采用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技术,废弃后易于再生循环.材料及技术本身要具备环境协调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材料观念而增加的概念. ?舒适性:使活动范围中的人类生活环境更加繁荣、舒适,人们很乐于接受和使用. 3、从手段、目标和要求角度阐述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4、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评价系统层次阐述环境材料的具体研究内容 (1)基础研究:材料的开发、应用、再生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理论研究. a. 人类的材料需求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规律; b. 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所需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c. 与环境协调并适应环境发展的材料开发、应用和再生理论; d. 低环境负担的合金理论,无机材料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理论; e. 可循环性的材料自分解和分离理论; f. 材料再生循环难易程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答案)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思考题 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看书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1、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 2、 16实际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均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 3、21世纪的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更加迅猛。 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答:1、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注意:环境、使用、经济三个性能) 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答:从材料本身性质来看,主要特征是: 1、无毒无害、减少污染,包括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2、全寿命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3、可再生循环利用,容易回收。 4、材料的高使用效率等。 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其特征有: 1、节约能源; 2、节约资源; 3、可重复使用; 4、可循环再生; 5、结构可靠性; 6、化学稳定性; 7、生物安全性; 8、有毒、有害替代; 9、舒适性; 10、环境清洁、治理功能。 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 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 环境工程材料 天然资源环境材料 电磁波防护类材料 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1.材料是如何分类的?研究材料的四要素是什么? 答:根据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研究材料的四要素是:组成、结构、加工工艺及性能与用途。 2-2.在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技术工艺过程中,如何赋予其环境协调功能 ? 答:通过分析材料的环境影响特征, 得出环境负荷流动结构, 将传统的材料和产品设计方法与LCA 方法相结合, 从环境协调性的角度对材料和产品进行设计 (即环境协调性设计) , 并结合LCA 思想,从实际生产过程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生产工艺的改进措施。对大量消耗的基础材料产业的生产等过程进行环境协调性改造, 从根本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和消除污染以实现零排放工程,是材料产业环境协调性发展的治本之道。 (还要用自己的 话阐述一下) 2-3.化学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1、普遍性 在自然界中, 构成物质的元素有 90多种, 它们不仅广泛存在于宇宙中, 而且均存在于地壳层中有矿物、岩石和土壤等构成的各种地质体中,从而体现出化学元素分布的普遍性。2、富集性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六、生物环境 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 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七、全球化 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材料环境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材料的电化学基础 电解池:电能→化学能原电池:化学能→电能 原电池:一个系统由两个电极和与电极相接触的电解质组成,当两极间用导线连接起来,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则该系统称为原电池。 电池电动势:电池中离子的迁移和电子流动的驱动力是电极电位差。 原电池中,如果让电子回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短路,则直到电池被破坏为止,电流将不停地在回路中流动,只是电流不再对外做功(如发光);电子自耗于电池内阴极还原反应中憾注金属阴极锌的离子化。这种外电路短路的电池称为腐蚀原电池。 依靠腐蚀原电池的作用而进行的腐蚀过程,称做电化学腐蚀。 腐蚀原电池的组成:阳极、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路。 电化学腐蚀的三种过程: (1)阳极过程:金属溶解,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并把等量电子留在金属上; (2)电流流动过程:电子通过金属从阳极转移到阴极;在溶液中,阳离子从阳级区向阴极区移动,阴离子从阴极区向阳极区移动; (3)阴极过程:溶液中的氧化剂接受从阳极流过来的电子后本身被还原。 电极定义:与离子导体相接触的电子导体。((一个)电极也称为半电池。)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由紧密层与分散层组成。 (1)紧密层厚度用d表示,d值决定于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当两相中剩余电荷能够相互接近时,该层就紧密,d值则小。d值一般在1×10-8cm数量级。 (2)分散层厚度用δ表示,一般在1×10-6~1×10-7cm数量级,与浓度和温度

有关,扩散决定了分散层厚度δ值。 双电层的形成引起界面附近的电位跃,如图2-7所示,当金属带负电时,双电层 电位跃是负值,当金属带正电时,电位跃是正值,在溶液深处电位为零。 电极电位的定义:所谓某电极的电极电位是左侧为标准氢电极,右侧为该某电极 所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而电池的电动势是可测的。标准氢电极是氢压为单位逸度(若H2为理想气体,则 为1个大气压,0.1MPa)电解质溶液的氢离子活度为1的氢电极。 能斯特方程(电极电位的计算): 参比电极:参比电极是具有稳定的再现性高的电极电位,用于测定其他电极的电 极电位的电极。 氢电极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当具有不同电极电位的两个电极组成一个电池系统,且外电路短接时,就构成了一个腐蚀电池。当腐蚀电池的阳极和阴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固体废物)【圣才出品】

第四章 固体废物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固体废物定义 固体废物来源 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固体废物分类 固体废物排放量 固体废物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管理法规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固体废物管理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我国的固体废物管理标准 综合利用标准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输送 固体废物的输送 预处理 物化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固体废物的处理 热处理 生物处理 海洋处置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陆地处置 冶金及电力工业废渣的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化学工业废渣的处理和利用 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废塑料的综合利用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废橡胶的再生利用 废纸的再生利用 农林固体废物 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污泥 固 体废物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1.固体废物的定义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固体废物的来源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3.固体废物的分类 (1)按化学活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活性分为化学活性废物(易燃易爆废物、化学药剂等)和化学惰性废物(废石、尾矿等)。 (2)按化学性质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农业固体废物、食物残渣、剩余污泥、废纸、废塑料等)和无机废物(高炉渣、钢渣等)。 (3)按形态分类 固体废物按形态分为固态废物(粉状、粒状、块状)、半固态废物(剩余污泥)和液态废物。 (4)按污染特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污染特性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①一般固体废物是指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②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考试题型: 一单选10个(20分) 二名词解释5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分) 三简答4个(40分) 四论述一个(20分) 第一章绪论(P1-28) 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P11 2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 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P16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 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P32 2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P33 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P35 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P37 (1) 物种生物量 (2) 物种属性 (3) 物种库(种质库) (4) 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 (5) 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6) 生物地化循环 (7) 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 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第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篇环境问题篇 第一章水环境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水资源和水环境 1.地球上的水 地球表层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等的一切淡水和咸水,大气中的水汽、水滴和冰晶,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南北两极冰盖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以及生物体

内的水,构成了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不断相互交换的圈层,称为水圈,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圈层之一。 (1)水量及其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由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部分构成。 ①海洋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4%。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6%;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冰盖和冰川,80%位于南极地区难以开发利用,其次为地下水。 直接供应人类生活、生产需要的河水和湖泊淡水的数量很少,是水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水的自然循环 ①水循环的定义 水循环即水的自然循环,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②水循环的过程 从全球范围看,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海洋上空的降水回落到海洋,陆地上空的降水则降落至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补给河流和湖泊,一部分渗入土壤与岩石空隙,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后都汇入海洋。由此构成全球性的连续有序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图1-1水的自然循环过程 ③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④水循环的必要条件 水循环过程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在地表温度、压力下水可以发生气、液、固三态转换。 ⑤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指不同水体在循环过程中被全部更换一次所需的时间,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 (3)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①天然水的定义 天然水是由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所组成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的溶液综合体。 ②天然水的化学成分(见表1-1) 表1-1天然水的组成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全

933 环境学(初试大纲) 考查目标 《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 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 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 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3.考试题型 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考查容 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材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或者表述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生产体系,将一个企业的废物或副产品,用作 另一个企业的原料,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T产品T资源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过程,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 噪声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是指发声源发出的噪声超过国家 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妨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的现象。 ■ 节能减排: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或者表述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 染排放。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对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二、简答题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3、生物的多样性锐减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8、水污染 9、海洋污染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生态城市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自然生态的保护原则; 2、经济生态的高效原则; 3、社会生态的“人本”原则; 4、复合生态的和谐原则。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提高能源利用开发效率,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缓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优化能源结构; 2、消除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燃烧过程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大气毒物; 3、实现能源脱碳,削减CO2 排放量。 三、问答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探索环境变化的因素,尽量避免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遭受到环境的报复; 2、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环境;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选择题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聚落环境 B.地理环境 C.地质环境 D.人类环境 【答案】D 【解析】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及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 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方法介于土地处理和水生生物处理之间。 A.慢速灌溉 B.快速渗滤 C.表面径流 D.人工湿地 【答案】D 【解析】人工湿地方法介于土地处理和水生生物处理之间。其构造为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坡度的洼地中,按一定的坡度填充一定规格的填料(如土壤、碎石、沙等)形成填料床,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构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具有调节气候、促进土壤发育、保护水资源、分解和吸收污染物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备择价值 D.存在价值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和科学研究素材等方面;②间接价值,体现在环境和生态价值等方面,具有调节气候、促进土壤发育、保护水资源、分解和吸收污染物等生态功能;③备择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为人类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④存在价值,生态学强调生物多样性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任何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与人类需求无关。 4.中国未来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 A.城市区域属于人口的自然负增长区域 B.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降低 C.人口低增长率状况会持续较长时间 D.中国未来10年就可实现人口总量下降 【答案】C 【解析】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是:①人口总量剧变。人口总量高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高峰即将到来,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迅速下降,并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①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 ②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水温为20℃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可以直接反映 出水中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的多少。 ③化学需氧量(COD)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的化学氧化剂的量。 ④固体废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⑤重金属污染: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 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⑥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 是一种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物和生物结合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⑦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⑧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 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⑨危险废物:除放射性外具有反应性、浸出毒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易燃性、毒性的废物。 ⑩社会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事物,包括人类活动创造物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质资源等。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二、填空 ①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生态系统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③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④根据发生途径可以把土壤污染分为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⑤天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课分为覆盖层(A0)、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风化层(D)。 ⑥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结合大气运动状况,考虑到大气温度的变化以及电荷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⑦土壤的组成包括固相(95%矿物质5%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三、简答题 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2)加强土壤污染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②简述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2)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环境材料学复习重点

环境材料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6个) 1、环境材料:是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的 人类所需材料。 2、材料环境负荷值:指对某一具体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和能源的多少,以及其 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气态、固态和液态之和)多少的综合值。 3、材料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料采集和处理、材料制造、产品制造、运输、销售、使用、 再循环、直至最终处理和废弃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 4、生命周期评价(LCA):是对材料和产品进行环境表现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具体是通 过确定和量化与评估对象相关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来评估某一产品、过程或事件的环境负荷。 5、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 硫酸和硝酸,使得雨雪pH下降,一般将pH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6、再生资源: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式储 存,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而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 7、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 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8、腐植酸: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地球化学的 一系列过程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广泛存在于风化煤、泥炭和褐煤中。 9、避害技术:将有害物留在生产过程内部处理,将有害物在进入环境之前转化为无害物, 在排放到环境以前进行消化,避免污染环境生态加工技术。 10、材料生产的资源效率:某一生产过程中所产出的所有产品占所投入原料总量的百分比。 11、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中提取目的组分之后而 被丢弃的固体泥浆状的物质。 12、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经特殊加工而制成的材料。 13、吸附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的材料,常见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沸石 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 14、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二、填空题(4个) 1、全球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有毒物质污染、酸雨、生态环境 破坏。 2、可降解塑料的三种类型:光降解型、生物降解型、光生物降解型。 3、环境材料的生态设计目标考虑的要素包括:先进性、协调性、舒适性。 4、我国“十二五”提出的环保四项约束性减排指标分别是:SO2、NOx、COD、NH4-N。 5、生态加工技术包括:再循环利用技术、避害技术、控制技术、补救修复技术。 6、材料资源的系统物质流包括:自然物质流、经济物质流、废弃物质流。 7、清洁生产的内容:1)能源2)生产过程3)产品。 8、膜材料按照孔径大小分为三种:微滤、超滤、纳滤。 三、简答题(3个) 1、简述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及其区别。 答:能源是指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电能、热能、机械能、光能、声能等。能源按照形成条件以二类:一类是在自然界现存在,可以用一定技术开发取得,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全球变化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全球变化概述 1.全球变化的概念 (1)全球变化的由来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用于表述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 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现象。 (2)全球变化的内涵 ①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 ②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即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3)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的概念 全球变化概述 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 近现代气候变化回顾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后的全球环境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全球 变化

①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②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 ④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2.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 (1)四大研究计划 ①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②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③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④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组成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全球碳循环、全球人文、气候多样性的变化、全球水循环等专题。 (2)全球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主要从大气化学、生物排放和海洋生物化学三方面进行研究。 ②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就植被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③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 把海气耦合模式与陆地过程模式及环境系统中的化学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耦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④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预测全球变化对农业、海岸带、能源等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有关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

环境生态工程复习材料

环境生态工程复习材料 一、填空 1.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最大区别在于,生态工程考虑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特点,是有利于人类和自然两者的设计,生态工程的工具箱包括全世界能提供的所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物种。 2.生物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关系产生干扰,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完全有可能对自然界乃至人类构成威胁。 3.生态工程中,加环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根据加环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它们归纳为5类: 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和加工环 4.我国环保工程粗略地可划分为5类: 无少废工艺系统、分层多级利用废物生态工程、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废物循环、再生系统、污水自净与利用生态系统、城乡结合生态工程 二、名词解释(还有1题是老师上课讲过的) 1、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狭义的)指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开发新物种或新变异体,以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先进技术。 3、xx或海岸带生态工程

利用海滩及海岸带的第一性生产力(自然的或人工的)为主要成分组建的海滩生态系统,具有保滩护堤、减轻污染、保护海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低投入高产出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这就是海滩或海岸带生态工程。 4、黑箱原理 该原理认为: 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并非要完全知道系统以下层次的构成,了解该系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只需要有第一层次的资料,第二层次的资料是不必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中,重要特征的定性解释和预言,比非重要特征的准确阐明更有价值。 5、物种耐性原理 (一种生态的生存、生长和繁衍需要适宜的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和过量都会使该生物不能生存或生长、繁殖受到限制,以致被排挤而消退。换句话说,)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为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由于环境因子的互相补偿作用,一个种的耐性限度是变动的,当一个环境因子处于适宜范围时,物种对其它因子的耐性限度将会增大,反之,则会下降。 6、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 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之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他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等)和动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安排在一起而进行管理的土地利用和经营系统的综合。 7、生态位 生态位也有译成“生态龛”或“小生境”,它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之为其生态位”。 8、自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