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随着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监测成为当今社会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土

壤监测工作的精确、可靠和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实施土壤监测质量保

证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分别从土壤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方面进行探讨。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是指确保土壤监测活动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过程,是实施土壤监测

工作的一个必要环节。

(一)标准

土壤监测需要有国家规定的标准来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环境土壤污染均衡

地类别评价标准》、GB27487-20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具有权威性,可依

据实情对土壤监测数据进行判断和评价。

(二)人员素质

土壤监测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应为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或具有相关学位

的人员。同时需接受培训,熟悉政策、法规、标准及操作规程等,确保数据采集、分析和

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设备设施

土壤质量保证还要需要完善的设备和设施。例如采样器、土壤分析仪、pH计等监测设备,以及保温箱、绝缘材料等辅助设施,还要有相关的检定、校正和维护等,确保其工作

稳定性和准确性。

(四)实验室质量保证

土壤质量保证还包括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实验室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具备相应

资质,需要开展有关质量验证、参比物质、复检以及安全措施等,保证所得结果的准确、

可靠。

土壤监测质量控制是指为确保土壤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可靠性和准确性,采取的一系

列技术和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为确保土壤监测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计划应该包含

详细的、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监测仪器和设施的脏门、清洗、校准和维护、样品

处理和存储方法等。通过计划的实施和执行,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样品采集、分析和处理

样品采集、分析和处理是土壤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样品采集应该特别注意采样的深度、样品数量、采集方法和采样器使用情况等。样品处理应该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以避免样品污染和外延污染等不良影响。样品分析应该由具有相关资质和资格的分析人员进行,分析时还要遵循标准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

(三)重现性评估

为确保土壤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重现性评估和判断。将实验室数据和野外数据进行对比,比较数据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判断得出的数据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四)数据审核和校验

数据审核是土壤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流程之一。主要包括监测数据的审核、纠错和校验;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数据可视化及形成监测报告等步骤,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土壤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保证土壤监测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应用,加强培训和监管,确保土壤监测质量得到提升和保障。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对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 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工作。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全过程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分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 程质量控制内容及措施。 一、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1.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根据监测目的确定采样点位,并结合当地土 壤特点,选择典型、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2.采样过程标准化:采用统一的采样工具、方法和标准,确保采样的 一致性和可比性。 3.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根据监测目的和地理分布特点,确定采样数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样品保存和运输质量控制 1.样品保存:采样后立即进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严格按照标准方法 进行样品保存,避免样品的二次污染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2.样品运输:在采样后及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避免样品的质量受损。 三、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1.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包括相关的档案记录、检测设备管理、操作规范等。 2.校正和验证分析仪器:定期对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和验证, 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实验人员培训和考核:进行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包括仪器操作、分析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并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 1.数据整理和统计: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质量控制参数计算:根据监测方法和相关标准,计算出各项质量控制参数,如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等,评估数据的可靠性。 3.异常数据分析和处理: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查找异常数据的原因,如样品损坏、污染等,并进行重新检测或剔除。 五、结果报告和质量控制 1.编制监测报告: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制监测报告,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 2.质量控制审查:对制作的监测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审查,确保报告内容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和监督各个环节中的质量问题,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只有在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才能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摘要::土壤监测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监测数据的重要保证。土壤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 包括机构、人员、设备、监测方案、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制备、实验室 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审核等所有环节。 关键词:土壤;监测;全程序;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引言: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 安全和人体健康。土壤监测则是了解土壤环境状况的前提和基础。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十分 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土壤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 和完整性,必须对其开展全过程质量控制,即从机构、人员、设备、点位布设、样品采集、 保存、制备、分析方法选择、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数据审核等所有环节对其进行全程序质 量控制。 一土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 1.采样点布设质量保证 1.1 资料收集与分析 监测区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区域气候和区域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植被及生态系统情况;人口与健康状况; 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工业污染源与污染物排放情况;建筑物的分布状况。重点调查污 染源与其周边类型,收集污染源基本情况、规模、主要原材料和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农田的产量和农药化肥使用情况[1]。 1.2 采样点的布设要求 基本布设要求4 条:(1)对于农田土壤采样,采样点应选择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形 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并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地点不宜作采样点;对于工 业土壤采样,工业生产车间和水泥层过厚的地点不宜作为采样点。(2)不宜在通信设施, 污水和雨水管网等易受破坏的公共设施周围的地点设采样点。(3)不宜在水土流失严重, 表层土壤容易破坏的地点采样。(4)一般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主要公路150 m 以上。在采 样点布设最终确定前,可进行预采样,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分析测定,用于初步判断 污染物空间分特征和土壤污染程度,对布点方式作适当的验证。正式采样、监测结束后,若 发现布设的样点未能满足调查目的,则要及时增设采样点,进行补充采样和分析测定。 2.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2.1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选择正确的采样方法;正确使用采样工具;选用符合要求的包装或容器,按相关要求进 行采集、包装和保存,保证一次性获得足够重量的样品,严防交叉污染。 采样质控要求: (1)采用统一规定的样品编码。所采土样按技术要求装入相应容器内,外套塑料袋。填写土壤标签一式2 份,1 份放入袋内,1 份扎在袋口。 (2)现场填写采样记录表,进行GPS 卫星定位,用数码相机记录采样点及周围情况,在采样点位分布图上做出标记。 (3)采样时有明显障碍的样点可在其附近采取,并做记录。 (4)农田土壤的采样点要避开田埂、地头及堆肥处等明显缺乏代表性的地点,采样时首先清除土壤表层的杂物,有植物生长的点位要首先松动土壤,除去植物及其根系。采样现场 要剔除土样中砾石等异物;工业土壤的采样点要避开很厚(3m以上)的水泥层,对于薄水 泥层,先用电钻破开水泥层后进行采样。 (5)为减少土壤样品间的接触与互相污染的可能,在采样后,要对采样器具进行更换或清理干净,以免污染下一个样品。测定重金属的样品用木、竹铲采样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 器接触的部分土壤,然后再用其去取样。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随着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监测成为当今社会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土 壤监测工作的精确、可靠和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实施土壤监测质量保 证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分别从土壤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方面进行探讨。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是指确保土壤监测活动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过程,是实施土壤监测 工作的一个必要环节。 (一)标准 土壤监测需要有国家规定的标准来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环境土壤污染均衡 地类别评价标准》、GB27487-20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具有权威性,可依 据实情对土壤监测数据进行判断和评价。 (二)人员素质 土壤监测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应为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或具有相关学位 的人员。同时需接受培训,熟悉政策、法规、标准及操作规程等,确保数据采集、分析和 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设备设施 土壤质量保证还要需要完善的设备和设施。例如采样器、土壤分析仪、pH计等监测设备,以及保温箱、绝缘材料等辅助设施,还要有相关的检定、校正和维护等,确保其工作 稳定性和准确性。 (四)实验室质量保证 土壤质量保证还包括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实验室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具备相应 资质,需要开展有关质量验证、参比物质、复检以及安全措施等,保证所得结果的准确、 可靠。 土壤监测质量控制是指为确保土壤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可靠性和准确性,采取的一系 列技术和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为确保土壤监测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计划应该包含 详细的、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监测仪器和设施的脏门、清洗、校准和维护、样品 处理和存储方法等。通过计划的实施和执行,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样品采集、分析和处理

土壤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及难点要点分析

土壤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及难点要点分析土壤监测是对土壤中各类因子进行定量测定及评价,以评价土壤的质 量及适宜性。质量控制是确保土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管理 手段。在土壤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因为不准确或不可靠的数 据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对土壤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不良影响。要点分析如下: 1.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土壤监测过程中,数据采集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因此质量控制应 紧密围绕数据采集进行。关键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 -仪器校准:对于使用仪器进行土壤分析的方法,仪器的准确性和稳 定性是数据质量的基础。因此,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验证是保证数据准 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样品采集和保存:土壤样品的采集过程应符合规范要求,避免污染 和变质。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有不同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这些 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采集到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土壤的特性。 -实验室操作:在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严格的操 作规范和流程,避免实验误差的产生。同时,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土壤监测过程中,数据处理和分析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步骤。以 下是质量控制的要点分析:

-数据的质量验证和筛选: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对数据进行质量验 证和筛选,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这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比较和数 据修正等手段来实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的验证和比较: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对使用的分析方法进行 验证和比较,以确保选用的方法是准确和可靠的。比较不同分析方法的结 果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并发现潜在的问题或改进的空间。 -数据的解释和评价:对于土壤监测数据的解释和评价,应结合其他 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可以通过与其他 实地观测数据的对比、与环境质量标准的比较以及与历史数据的对比等方 式来实现。 3.难点分析 土壤监测中存在一些难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样品的获取和分析: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是土壤监测的基础,但由于土壤的复杂性,样品的获取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选择适当 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如何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 土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数据质量控制的实施:由于土壤监测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数据 质量控制的实施面临一定的困难。如何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如何协调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都是需 要解决的难题。 -数据解释和评价的不确定性:土壤监测数据的解释和评价存在一定 的不确定性。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和临时变异性、监测方法的局限性、环境 因素的干扰等都可能导致数据解释和评价的不确定性增加。如何准确评估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及质量控制浅析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监测方法质量控制 引言 土壤是生命之基,是重要的生态基础,土壤环境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生长与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引发其他次生生态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等。目前,我国土壤环境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遭受严重的污染,不少地区的土壤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且土壤污染类型与途径多样,保护土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其中,土壤环境监测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充分了解土壤环境的真实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路线与治理措施,提高土壤环境质量。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完成土壤环境监测等技术规范修订、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等工作任务,说明国家对土壤环境保护及其监测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对目前土壤环境监测方法进行综述,并针对监测工作的各环节,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1土壤环境监测方法 土壤环境监测是土壤防治管理的工作基础,而监测方法又是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只有完善的监测方法体系及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保障监测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才能客观掌握土壤环境的真实状况。我国已经开展相关的环境监测工作,同时在原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十三五”土壤环境监测总体方案》中制定和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行业技术规范。目前依据国家标准、地质监测标准、农业标准等,我国现约有150项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参照土壤环境监测的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可知,其主要包含有机物监测方法17个、无机物监测方法23个、理化指标方法8个以及放射性监测方法3个。有机物的监测方法涉及到161种组分的测定,其主要的分析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无机物的监测方法涉及55种无机组分,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物种类不断的增加,这些污染物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土壤,现行标准方法尚未能覆盖全部。故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需要将高端精细的技术应用到土壤环境监测中来,使土壤监测方法更加先进高效,监测数据更加规范精准。目前多数土壤环境监测方法针对的是土壤中的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按测定地点方式可以分为采样后现场测定和实验室测定。 1.1实验室测定法 实验室测定方法中主要有光学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针对土壤中的无机物,最常用光学分析法进行分析,其应用广泛,灵敏度高,可以有效判断土壤中存在的无机物组分。质谱法多种仪器联用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组成成分,自动化程度高,但监测费用高。化学分析法操作简便,但耗时费力,人员差异性较大[1]。针对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有色谱分析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以及液质联用等。土壤现场监测可以避免环境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为了应对应急环境监测,便携式测定仪也被逐步开发出来,主要包括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朴联法,但距离替代传统实验室测定方法仍有较大差距。 1.2现场测定法 现场测定法是指在现场即对土壤环境样本进行选取和测定。该方法对土壤现场监测点的布设是有一定要求的,选取的位置应全面、准确表现出土壤的实际污染程度和污染分布。现场测定方法主要监测对象为土壤环境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由于测定工作量大,故常采用便携式XRF法、便携式气质联用法等。 2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土壤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依次包括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等环节,目前,我国土壤环境污染趋势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污染物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污染物超标问题频频出现,使得土壤分析难度增大,为保证土壤环境污染质量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质量控制措施应贯穿土壤环境监测的每一环节[2-3]。 2.1样品采集与制备环节的质量控制 2.1.1点位布设。为了保证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代表性,前期的布点采样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遵循随机、等量原则,严格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4]进行,以确保后期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常见的布点方法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法、分块随机法和系统随机法。工作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监测目的和类别,结合土壤环境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布点方法并且明确本次采样数量。2.1.2样品采集。采集的样品反映当地土壤环境现状,因此样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土壤质量的 相关信息。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 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土壤监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在维护土壤质量的稳定性、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土壤监测质量保证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规范性。土壤监测的第一步是采样,采样的质量直接关系到 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采样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以确保采样的代 表性和规范性。 2. 确保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分析是土壤监测的关键环节,其准确 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3.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是对土壤监测质量的最 终检验,只有监测结果真实和科学,才能为土壤质量的评价和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土壤监测质量的重要 保障,只有有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为土壤监测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2. 严格把关采样和分析过程。采样和分析过程是土壤监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 对采样和分析过程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其符合监测要求和规范,并且对环境和设备进行 相应的检测和维护,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方案。针对土壤监测,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操作规 程和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以上所述就是关于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一些相关内容,土壤监测是保护土 壤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保障土壤监测的质量,确保土壤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促进土壤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这一重要问题,在推动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发挥自己的作用。

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要点与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要点与质量 控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的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采 集土壤样品是土壤环境监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科学的样品采集工作有助于 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质量控制,准确性,可靠性 1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要点 1.1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①确定采样目的和区域:明确为何进行土壤环境监测,选择合适的监测区域,并在区域内确定需要采集的样品数量和采样的深度。②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类型、质地、含水率、有机质含量、pH值等基础信息,帮助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和样品 采集方法。③采购和准备采样工具:选择符合要求的采样工具,如不锈钢铲子、 不锈钢瓶等,并确保它们经过充分清洁和消毒,避免可能的样品污染。④制定采 样计划:根据采样需求和监测要求,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点位、采样 深度、采样方法等。确保采样过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1.2采样方法选择 ①插板法:适用于表层土壤采样,通过插入或踢开青铜板,将表层土壤采集 入样品容器中。保证采样均匀和准确。②钻孔法:适用于需要采集深层土壤样品。使用手持土壤钻或机械钻孔设备,在合适深度处采集土壤样品。注意避免钻孔过 程中的污染和混杂。③随机取样法:在监测区域内随机选取采样点位,并在每个 点位处均匀采集土壤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④分层采样法:根据土 壤剖面特点,采取分层采样方式,分别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有助于了解土 壤污染物的纵向分布。

1.3样品采集操作 ①清洁操作:在进行样品采集之前,将采样工具和容器彻底清洁,并确保无 明显污染物残留。②采集深度控制:按照采样计划确定的采样深度进行操作,避 免采集过于浅或过于深的土壤样品。同时,注意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之间的隔离。 ③采样点别和混合:每个采样点位采集足够的土壤样品,并进行充分混合,以保 证样品的代表性。④样品标识:在样品容器上标注正确的样品编号、采样点位和 采样日期等信息,避免混淆和数据错误。 1.4样品封存与保存 ①样品封存:采样完成后,立即将样品容器密封,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防 止可能的污染。②样品保存条件:将样品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③样品保存期限:样品保存期限不宜过长,一般不超 过一周。长时间保存可能导致样品质量下降。 2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质量控制 2.1采样点位布设 ①监测目的和区域划分:明确监测的目的和范围,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壤环境 指标和研究内容。将监测区域按照地理特征、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等因素进 行划分,以确保采样点位的代表性。②采样密度和样品数量: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确定采样点位的密度和样品数量。样品数量应足够满足统计学要求和监测准 确性,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③采样点位选取原则:采样点位的选取应尽可 能具备以下原则:代表性:采样点位应能反映整个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状况,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匀覆盖:采样点位应在监测区域内均匀分布,避免出现过 于聚集或过于分散的情况;感兴趣地点:选择存在可能的污染源、敏感区域或重 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地点进行监测;差异性:根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土壤特性 的差异,选择具有显著差异的点位,更全面了解土壤环境变化。 2.2采样点位布设方法:

土壤例行监测质量控制方案

土壤例行监测质量控制方案 一、前期准备阶段 1.明确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根据实际需要,明确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确定监测指标。 2.编制监测方案: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编制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方法、监测点布设、监测频次、监测期限等内容。 二、监测点布设 1.选择监测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布设监测点:确定监测点的具体位置和范围,按照一定的密度进行布设,保证监测点的分布均匀。 三、现场采样 1.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土壤采样工具,包括铲子、铁锨、塑料袋等,确保采样器材的干净和无污染。 2.采样点编号:在每个监测点进行编号,记录监测点的位置信息。 3.采样方法:根据监测指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包括表层土壤、农田土壤、园林土壤等不同类型的采样方法。 4.采样数量:根据监测方案和统计学原理,确定每个监测点的采样数量,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5.整理样品: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整理,剔除杂质和残留物,保留干净的土壤样品。

6.样品保存:将样品放入密封袋或瓶中,标明样品编号、采样点信息、采样日期等必要信息,确保样品的保存和识别。 四、实验室分析 1.实验室准备: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2.样品准备:根据监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干燥、研磨等。 3.实验操作:根据监测方案和要求,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包括土壤 质量评价、土壤污染检测等。 4.质量控制:引入质量控制措施,如空白样、平行样等,进行实验结 果的可靠性验证。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1.数据录入: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录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数据分析: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行土 壤质量评价、土壤污染分级等。 3.数据解释和报告:对数据进行解释和整理,编写相应报告,向相关 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通报和汇报。 六、质量控制措施 1.校准和检验: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校准和检验,确保仪器的正常 运行和准确性。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护和改善农用地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安全,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探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人员培训:针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特殊性,应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能力。 仪器设备校准: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运行,从而提高详查结果的准确性。 样品处理:详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样品进行采集、存储、运输和实验室处理,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变质。 数据记录:详查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应准确、完整,并按照规定进行整理和归档,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采样点位控制:在采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点位进行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样品采集深度:根据土壤剖面的特点,应控制样品的采集深度,以获

取更全面的土壤污染信息。 数据处理:详查数据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评价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结果报告:结果报告应客观、准确、详细地反映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包括污染类型、程度、范围等信息,为政策制定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采样技术:采样点的设置应考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采样深度应根据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来确定,一般应达到耕层以下。采样方法应采用规范的取样器进行等量采样,避免主观因素对样品代表性的影响。 实验室分析技术:实验室分析应采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样品标识、数据记录、审核与评估等环节。 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是详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应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数据处理过程中应进行异常值识别和修正,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表达技术:结果表达是详查工作的最终环节之一,应采用图表、

农用地土壤监测程序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农用地土壤监测程序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一、农用地土壤监测程序的设计 1.监测目标和指标的确定:根据农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监测的目标和指标。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2.监测点位的选择:根据农地分布情况,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点位进行土壤监测。监测点位应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并考虑农用地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等因素。 3.监测频次和时间安排: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要求,确定监测频次和时间安排。一般情况下,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定量监测,重点监测农作物生长季节。 4.样品采集和处理:采用标准的土壤样品采集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对于样品的处理,应注意避免样品污染和损失。 5.数据分析和评价:对采集到的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用于土壤质量的判定和监督。 二、农用地土壤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 1.政策法规的制定:制定农用地土壤质量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包括土壤环境保护法、农用地土壤质量标准等。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污染防控的监管力度。

2.农田土壤养护管理:加强农田养护管理,包括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土壤污染 和环境风险。 3.科学种植方案的制定: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制定科学种植方案,包 括作物轮作、绿肥种植和土壤改良措施等。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土壤 质量。 4.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对土壤 质量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推广科学的农业管理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高 农田土壤质量。 5.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农用地土壤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农用地 土壤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对于严重超标的农用地,要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确保土壤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总结: 农用地土壤监测程序及质量控制措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的监测程序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农用地土壤质 量问题,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了进一步提高农 用地土壤质量,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等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强 政策支持、增加技术投入,实施全方位的土壤质量保护措施。

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与质量控制分析

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与质量控制分析 土壤重金属是指土壤中含有的铅、镉、铬、汞等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金属元素。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监测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一、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 1. 采样点选择 土壤重金属监测应根据土壤类型、地质背景、人类活动等因素,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监测。一般来说,应选择农田、工业区、居民区等不同场所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采样方法 在进行土壤重金属监测时,应遵循一定的采样方法。通常采用方格采样法或不规则采样法,将土壤分为不同深度进行采样。采样时要避免因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土壤表面的污染物、植被等。 3. 样品保存与运输 采样后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标识、包装、保存和运输。样品的保存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防止土壤中重金属的流失和污染。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振动和颠簸,防止样品的混淆和变形。 4. 样品分析 经过采样和保存后,土壤样品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 二、土壤重金属监测质量控制分析 1. 样品分析质控 在进行土壤重金属监测时,应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对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质量保证。包括标准品的准确性验证、实验仪器的校准和标定、分析方法的验证等。 2.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管理是土壤重金属监测中的关键环节。实验室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设施,以保 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实验室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分析与评估 在完成土壤重金属监测后,需要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 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 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 结果报告与信息共享 监测结果应及时整理和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信息共享。通过报告的发布,可 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从而有效控制土壤重金属 污染。 三、土壤重金属监测的应用与前景 土壤重金属监测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应用于农田土壤的质量安全监测、工业区土壤 的环境保护监测等方面。未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土壤重金属监测将会更加普及和深入。 土壤重金属监测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对于保护土壤资源、保障人类健康和促 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监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操作,确保 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 贡献。【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与质量控制分析】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 .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 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1 适用围 本技术规定是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根本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详查样品的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结果报告等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 术语与定义 2.1 密码平行样品 利用在详查平行样品采集点位采集的土壤或农产品样品制成的外部质量控制样品,用于评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精细度以控制随机误差。 采用干样分析测试的检测工程,如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该样品由制样人员在制样单位将加工完成的详查样品混匀后以四分法制备而成;采用鲜样分析测试的检测工程,如土壤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该样品由采样人员将同一采样点位采集的所有样品在采样现场剔除异物、混匀后以四分法制备而成。 2.2 统一监控样品 一种理化性质和组成足够均匀稳定的外部质量控制样品,用于评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准确度以控制系统误差。 该样品由专业机构根据详查需要专门制备,其指定值主要依据标准物质定值程序赋值,或根据各检测实验室的分析测试结果采用稳健统计法确定。

3 总则 3.1 各省〔区、市〕质量控制实验室应按照本省〔区、市〕详查实施案和本规定制定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案。 3.2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依据详查要求进一步完善部质量管理制度,其主要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应承受或省级详查工作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掌握详查相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 3.3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按照本技术规定,制定和实施部质量控制方案,从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并自觉承受和省级详查工作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的质量监视检查〔以下简称质量检查〕。 3.4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在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时提交工作质量自评价报告,各省〔区、市〕质量控制实验室应负责编制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报告。 3.5 各级详查质量检查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开展详查质量检查工作,如实记录检查工作情况。对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被检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应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控制措施。 4 样品采集 4.1 应格按照"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和"农产品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开展土壤和农产品样品采集和保存工作。 4.2 采样质量检查包括采样现场检查和采样文件资料检查。 4.2.1 采样现场检查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质量保证和质 量控制 摘要: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动解决 突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施意见》(环办土壤〔2019〕47号),用途变更为住宅、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住宅 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之间相互变更的,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调查,但公 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变更为住宅用地的除外。 经调查地块的地块潜在污染识别,根据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情况,监测数据,编 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引言 基于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目的和原则,确定本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块潜在污染识别,根据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情况,监测数据,编制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初步采样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编制报告的核心 基础。 1质量保证和控制措施 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为避免 采样设备及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样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如下: 1.1 采样、制样质量控制 (1)设备校正和清洗 防止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钻机采样过程中,在第一个钻孔开钻前进行设 备清洗;连续多次钻孔的钻探设备进行清洗;同一钻机在不同深度采样时对钻探

设备、取样装置进行清洗;与土壤接触的其他采样工具重复利用时进行清洗。清 洗过程中使用清水。 (2)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现场采集质控样包括现场平行样、设备清洗样、运输空白样等。平行样是从 相同的源收集并单独封装分别进行分析的单独样品;设备清洗样是采样前用于清 洗采样设备,与监测有关与分析无关的样品,以确保设备不污染样品;采集土壤 样品用于分析挥发性有机物指标时,每次运输采集至少一个运输空白样,即从实 验室带到采样现场后,又从采样现场带回实验室的与监测有关并与分析无关的样品,以便了解样品在运输途中是否受到污染和样品是否损失。 (3)样品流转质量控制 装运前核对,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 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所有采集到的样品当天转运到实验室,最大限 度减少样品的流转时间。 运输中防损,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玷污。 样品的交接,由专人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 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 样品运输过程中避免日光照射,气温异常偏高或偏低时采取适当保温措施。 样品送交实验室后,由样品管理员接收。样品管理员在接收时对样品外观、 采样记录单进行检查,如有异样,向送样人员或采样人员询问。样品流转过程中,除样品唯一性标识需转移和样品测试状态需标识外,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得随 意更改样品唯一性编号。 (4)样品制备质量控制 制样过程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始终放在一起,严禁混错,样品名称和 编码始终不变;采用样品唯一性标识,该标识包括唯一性编号和样品测试状态标 识组成,实验室测试过程中由测试人员及时做好分样、移样的样品标识转移,并

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监督,坚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使用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必要时进行期间核查;严格对报告质量把关。让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的监测数据,为政策制定、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更好地为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一、样品采集、运输流转和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1、样品采集和运输流转的质量保证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监测结果影响很大,采样造成的误差可能比分析测试的误差还要大。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需严格按照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点位布设:为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布点应遵循"随机"和"等量"的原则。布点方法有简单随机、分块随机和系统随机三种;基础样品数量可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得出;布点数量要能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通常按3个阶段进行,即前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农田土壤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及方式,需按照相应的规定要求进行作业。 运输流转:在样品采集现场需认真填写采样记录、样品标签、样品信息登记表,与样品逐一核对无误后把样品分类装箱,并在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损失、混淆和玷污。样品由专人送到实验室后,送样人和接样人应同时清点及核实样品信息,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双方各存一份交接单备查。 2、样品制备和保存的质量保证 样品制备∶实验室需设风干室和磨样室,风干室应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并避免阳光直射。制样人员与样品管理员同时清点核实、交接样品,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还应具备相应的风干、粗粉碎、磨样、过筛、装样所需工具及容器,制样操作要符合规范要求,并严格防止标签和样品混

试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试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质量保证与质 量控制 张策徐宁周俊玲谷淑秀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通过调查分析土壤的污染状况,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本文对土壤污染状况做出分析,并对质量保证和控制的措施做探讨。Key:土壤污染;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1 土壤污染概述 土壤是各种废弃物的收容所和净化处理场所,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和循环的核心环节。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渗入过多的有害物质,超出了土壤的自动净化能力,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了土壤的性质,从而导致了农作物产量降低,质量也不能达到标准,影响农业的发展。土壤在污染后还会通过水利和风力作

用使得污染物进入人类住宅和大气层以及各个产业中,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到人们的呼吸和用水安全,使得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无法得到保障。 2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意义 根据中国土壤污染灌溉区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受到铬、砷、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工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污染耕地面积近1000万公顷。中国每年由于重金属污染导致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经济损失200多亿元。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已经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迫在眉睫。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中,务必做好质量保证和控制,才能保证调查数据的精密性、准确性和代表性。 3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流程 3.1 采样点的确认 首先要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保证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其次,结合地形图及实际情况,现场完成采样点相关的信息记录等工作。在实际采样点确认过程中,通过对区域内地形及地表植被等综合因素的考量,允许采样点与原定位点的距离有少许偏差,如果实际采样点与原定位点距离偏差较大,要及时向技术负责小组反馈现场及周围状况,由上级技术小组确认并作出调整后再正式定位采样点。 3.2 样品的采集

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外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外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农用地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或积累的有害物质超过了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 体健康的安全限值,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一种环境问题。针对农用地土 壤污染,需要实施外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 外部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监测评估、修复修复和管理三个方面。监测评估是通过对农用 地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污染信息的过程。监测评估需根据不同的农 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使用特点,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重金属、农药、土壤有机 质等指标。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降低到可接受水 平的过程。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陆地配置和植物修复等方法。管理是指通过建立 土壤质量标准、排放限值等法规政策,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整治工作。管理包括 政府、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三个主体的责任共担机制,以及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 为了保证外部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质量保证工作。质量保证是指确保各个 环节操作正确、数据准确可靠的过程。质量保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 监测评估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监测评估的技术标准应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实验室设 备的要求等,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确保监测评估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质量 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采样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和实 施质量检查等方式,监测评估工作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培训和人员素质提升。通 过组织培训班、制定培训手册等方式,提高监测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在外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法规 政策。法规政策是保证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和任 务分工,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要加强对监测和修复技术的研发。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监测和修复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为外部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宣传,加强农民的环保 意识和科学认知,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用地土壤污染的外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确保农用地土壤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 安全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监测评估、修复和管理三个方面的措施和建设质量保证体系, 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与质量控制分析

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与质量控制分析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有助于及时发现污染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维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本文将介绍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及质量控制分析。 1.取样点确定与取样 取样点的选择应考虑为易受污染的区域,包括可能受到废弃物、化肥、农药等影响的农田、污水渠道、工业区和城市中心等。在确定取样点后,应遵循以下原则取样: (1)采用随机整数表法等随机选取; (2)当面积较大时,应按照分区域、分深度的原则进行取样; (3)取样前应充分清除表层杂质,避免采集的土壤受到表层杂质的影响; (4)应使用洁净无任何污染的工具进行取样,防止工具本身干扰到样品分析结果。 2.试验前准备 (1)土壤样品在取样后现场应及时进行样品编号、记录、标识,并在现场进行保存和封存。 (2)样品封存过程中,应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干燥程度,防止样品受潮或其他因素导致样品的质量发生变化。 3.试验方法 (1)测定方法的选择: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荧光光谱法等多种方法。在选择具体测定方法时,应考虑样品量、测定精度、检出限、测定时间和成本等因素,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控制各操作步骤,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实验误差的发生。同时,应注意实验中样品的处理情况,如采用酸洗等处理方法,应避免酸洗过量,导致金属离子的流失,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3)判定标准:在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时,应选择严格的判定标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如我国环境标准规定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限值标准等。 4.质量控制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