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义

人文素质课程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熏染,使学生的人格、品质、修养得到全面提升的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素质课程,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围绕儒家文化、地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体现和培育我校办学特色。重点建设以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符合我校办学发展的需要。

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修养、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三、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社会学、法学、公共关系学、经济管理、国际关系、文献检索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建设相关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

(二)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和国情类课程,包括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等地域文化和祖国的历史及国情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建设相关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人生与哲学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其他人类文化遗产和优秀思想。建设相关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走正确的人生之路。

(四)文学艺术类课程,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作品和相关知识的课程。文学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相关课程,目的在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审美情趣,使大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五)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心理疏导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建设相关课程,旨在

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结构。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人文素质课程开设比例,精选部分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其他课程通过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的方式使其在每个专业得以有效开设。还要充分利用我校地域优势,将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渗透课堂。

(二)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是开展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课堂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社会实践、知识竞赛、文艺汇演、课外阅读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在相关课程领域具有一定建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强人文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考核内容的深度、广度要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考核方法科学合理。

(五)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文素质课程建设。

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教研[201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军训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现就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 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2. 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强化单位责任、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主

线,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主体作用,调动单位、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加强规范管理,鼓励特色发展,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 二、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 3. 发挥培养单位课程建设主体作用。培养单位应科学认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4. 完善投入机制,健全奖励体系。培养单位应统筹使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和院系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评价指标权重,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三、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5. 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完整贯彻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 6. 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力度,

关于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实施方案

关于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实施方案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彻上级精神,旨在提升我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的意义 1、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任务。 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使教师经过长期持续的专门训练,成为具备严格的资质标准、高度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人员。在我国,教师还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进一步推进“两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的迫切需要,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任务。 2、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的教师是保证受教育对象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质量直接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决定教育质量。当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3、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教师素质与国际化的教师素质标准、与发达国家相同层次的教师的素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需要通过研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弥补不足。因此,学校要积极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三、组织领导 成立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 四、工作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原则。 将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纳入学校办学规划和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认真部署。各部门分工实施、通力协作。 2、鼓励自发,加强引导原则。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为落实《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推进多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和构建先进、特色、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有价值的成长,培养造就“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现公布《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希望教师以此为参考,积极开展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目标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第一价值追求。人文素质教育要服务于领军领导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服务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道器兼具、情理并重、多科融会、古今贯通,以学生的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素质养成为目标,通过对文化传统、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审美情趣、批判思维、交流合作等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扎根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了解和认知

人类文明,在建立广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技能,注重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勇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二、课程建设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1.落实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人文素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素质教育中,使人文素质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 2.坚持全局统筹。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要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3.坚持科学规划。人文素质教育涵盖内容广阔,要使不同知识领域有机联结,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相匹配。 4•坚持循序渐进。在现有通识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提质增 量,新课程培育与旧课程改革同时进行。 三、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按学科领域分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人文科学与自我发展、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社会科学与当代世界、

大学关于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大学关于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实 施意见 为优化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充优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重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握通识教育特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积极培育、持续改变与不断升级,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创建卓越的课堂教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着力培养一批热心教学、专注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课程范围 根据学校办学要求与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生态创业类、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三大类。 (一)生态创业类。体现学校建设生态大学办学目标和生态环境教育的特色,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主要生物与环境的和谐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创新实

践、成功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学习指导,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高素质“三创”人才。 1. 生态与生命关怀模块:如生态文化概论、环境与人类生活、园艺与健康、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森林保护与人类、饮食营养与健康、植物鉴赏等相关课程。 2. 生态与绿色生活模块:如循环经济、昆虫学文化、生态旅游、环保与清洁低碳能源/生产、绿色食品/材料、材料与环境、植物生态与环境、生活中的环境法等相关课程。 3. 创业知识与实操模块:如创业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与实践、心理学与大学生创业、团队意识提升与训练、创新创业领导/执行力、创业法律、社交礼仪、沟通与人际关系、演讲与口才、金融理财与财富管理、经济竹类资源与利用等相关课程。 4. 创新素养模块:如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创新管理、创新理论、科研方法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设计与创意生活、产品设计图学、科技探索与创新、茶艺创意等相关课程。 (二)人文社科类。旨在培育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 前言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课程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以期更好地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加强课程设置 在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可以将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领域的课程加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中。这些课程能够通过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加强课程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具有通识意义的知识。因此,建议在课程内容中更加注重与学生当前生活和实际需求息息相关的主题,例如环境保护、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同时,应加强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介绍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创新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素质课程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来保证其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在选拔、培养、评价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方面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应具备精通教育学、人文学科、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素养,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亲身示范; •评价体系应该注重教师的承担能力、教育能力、创新能力及具有社会责任与担当的品质等,以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式,为优秀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支持。 加强课程质量评价 评价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中尤为重要。建议引入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科知识与文化素养、社会责任与担当、能力提升与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充分考虑实践经历与社会实践。同时,还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论文、小组讨论、班级报告等,符合学生个性和特点,避免单一性评价的局限性。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 育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0.04.27 •【文号】教基二[2010]3号 •【施行日期】2010.04.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 见 (教基二[2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现就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

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一大批全面体现德育要求、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变化,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受相关制度、政策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各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课程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服务保障体系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评价、管理制度不配套;课程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开放兼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方案,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堂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

课堂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 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极其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人文素质 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极其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养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体现出来的。我们所理解的“人文素养”,既包含个人的自我修养、人格的自我塑造、人生的自我充实和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类文化艺术的研究,即哲学、美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精神修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培养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如下意义: 1、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主阵地在课堂。 人是万物之灵,不是机器。人有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总是依附于老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不完全来自于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还摆出一种师道尊严,站在讲台上神圣不侵犯,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切离开课堂就无从谈起。 2、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绝不可以仅仅当成一门学科来教,尤其是语文、历史、英语等人文学科。在课堂上既要开发人的理性潜力,更要开发人的“非理性”潜力。在教学中要以人为出发点,又要以人为归属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平衡发展。 二、课堂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南京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南京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为导向,紧密联系我校教育改革与发

旅游专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专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 体系建设 [摘要]加强素质教育,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也是旅游高等专科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克服那种专科生只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应用能力就足够了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旅游专科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弱点。但是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在西方流行并为港台所提倡的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本文试图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方法系统,构建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一、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建设的现状 虽然教育部1995年就提出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原则,但纵观旅游专科教育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实效,可以说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 1、理论上实用化取向明显。我国旅游专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

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2、实践中片面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然而不少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既必须又够用的双向规范性,反而消极地利用它,完全把基础理论课当作任人装扮的小女孩,为我所用,为我所需,作了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 3、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许多旅游专科院校都是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因而各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带有所依附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十分混乱,旅游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4、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非专业教育。从传统意义上说,旅游专科教育就是传授旅游基础知识,把学生获取旅游知识的多少当成衡量旅游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准。旅游专科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旅游人才适应能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旅游专业,而是注重旅游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旅游专业横向拓宽和纵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 要依据。 意见表示,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方案,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周期修订制度,既保持课程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与时俱进。 意见要求,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 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加强诚信机制建设,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加强对中考改革的评估和指导,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教基二[2010]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现就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

人本教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人本教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人本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育思想。具体来说,人本教育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进去,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塑造合格的社会公民。本文将探讨人本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 人文素质课程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人本教育的关键环节。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互动与交流,开设生命教育、伦理教育等人文素质课程,引导学生以情感的方式去理解分享、尊重、感恩等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人文素养。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本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校园文化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修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信自主的精神面貌,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大学必要的,对于培养人本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对策。在教学上,应注重体现深度、广度、灵活性和情感体验,注重教育学生成为独立思考、拓展视野、具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人。教师应避免过度讲授基础知识和纯理论,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充分发挥教育的教育功能。要发挥教育的规律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力量,人本教育思想的传递需要教师的努力共同实现。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应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严抓道德、人文素质的要求,注重理论比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授课能力的培养,注重传授人本思想,用实际行动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正面信念。 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在教育的理念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意义重大。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现实,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品格观。应加强对社会实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依据我国医学生未来职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框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 前言 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做法,结合医学生未来职业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构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提出基本设想。 2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从宏观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如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指出:“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4月6日)同时,国内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对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许多医学院校对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都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则缺乏全国统一的整体性思路和具体的指导意见。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多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有些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而定的,没有可操作的教学大纲,存在随意性,教学内容粗糙,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门数,各个院校不一样,有的多一些,有的很少,参差不齐,致使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情况来看,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时间大概只占总学时的8%,而相比之下,美国、德国则达到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选修,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的医学生原本人文知识匮乏的状况。 总的来说,虽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指导,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3 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依据医学人才培养与未来职业目标客观要求,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把

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 (讨论稿)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课程建设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要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根据职业活动内容和工作过程,设计安排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先后顺序,并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具体的课程中,形成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必须坚持“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过硬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规范的教材和扎实的教学管理”的目标,通过有效的评估促进机制,建立以建设课程为起点、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引领,以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体系,积极实施“百门精品课程计划”,在未来的五年内,争取建成100门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校级精品课程。拟用5年的时间,力争建成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8门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分类 凡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均属课程建设的范围。课程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建设课程、合格课程、优秀

3.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优秀课程的评选。各二级学院从各专业合格课程中遴选一门课程参加学校优秀课程评选。学校每年将遴选出20门左右的优秀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4.优秀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符合校级精品课程条件者,学校将给予立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并优先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凡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除省级经费资助外,学校也将给予配套支持,鼓励继续建设并参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5.学校优秀课程实行滚动建设,进行必要的中期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如与建设指标不符,将责令限期整改;若有重大教学事故或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将取消其“优秀课程”称号。 6.学校将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在职称评聘、晋级等方面将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对在课程教学中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人也将严肃处理。 四、课程建设的条件保障 1.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成立校院两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开展课程建设的评估工作,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建设负总责。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学校将积极支持各二级学院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确保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

关于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实施方案背景 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存在许多教师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如缺乏人文知识、 缺乏人文关怀等。因此,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实施方案迫在眉睫。 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使教师具备深厚的人 文知识和关怀,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具体措施 1. 强化师范教育 通过加强教师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具体措施 包括:

- 将人文课程纳入师范课程体系,加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培养; - 鼓励教师参与人文课程的研究和研究,提高其人文素质水平; - 开展人文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人文关怀的能力。 2. 增加人文课程 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措施包括: - 扩大人文课程的覆盖范围,涵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 领域; - 设立人文课程的必修或核心科目,确保学生接受全面的人文 教育; - 组织人文课程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和思 考能力。 3.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 举办人文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班,向教师传授人文教育的理 念和方法; - 开展教师交流和研究讨论活动,促进教师互相启迪和研究; - 支持教师参与人文教育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4. 倡导人文关怀 提倡教师关注学生的人文需求,增强人文关怀能力。具体措施 包括: - 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 - 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 建立学生辅导机制,提供心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资金保障和监督机制 为了保障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和监 督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

关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浚县新镇镇李桥中心小学孙静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它不仅是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学校综合发展力的重要因素,更是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品位,促进全县教育科学发展,现就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坚持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紧密联系师生学习、生活实际,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体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导向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体现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以及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引领学校文化健康、积极的发展。 二是开放性原则。要借鉴中外文化,历史文化等,走开放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体现出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三是系统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有步骤地由浅到深,由低到高,逐步建设。要针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找准切入点,突出工作重点,力争阶段性工作有突破,有建树,使学校文化建设实实在在,稳步推进。 四是适宜性原则。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区别于其它学校的鲜明标志,每个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特点,因为每所学校的师生是不同的,因此产生的心理相容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校情,建设适宜的文化。要使性格不同、兴趣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素质不同的人群都能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受益。 五是主体性原则。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总体目标及根本任务 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精心设计,夯实学校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统一;完善学校制度,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两年多来,先后召开了多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专题研讨会、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各试点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实践证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而,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贯彻十五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关于推进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课程建设的实施和评价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和《邗江区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现根据我区教育教学实际,就推进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育人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推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围绕2015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中“塑品牌、上台阶”的要求,深入实施“个顶个”优质均衡推进计划,全面推进幸福教育。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学校应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依据《邗江区小学实施“幸福课程”指导意见》,制订本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实施方案,形成学校课程协调推进的整体目标,使各类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机整体。

2. 开齐开好三类课程。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意识,坚决纠正随意加深课程难度、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推进和有效实施。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积极探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加强课程建设 3.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转变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促进学生活动、实践、体验、探究,实现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奠定基础。各校要切实提高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水平,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化研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倡导对国家课程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各学校要引导教师从教学目标的延伸和细化,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教学方法的提炼和创新,教学评价的全面和多维,教学策略的规范和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对课程进行校本化调整。部分学校也可以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内容和课时,自主开发学科单元主题和内容,对国家课程实施进行校本化创新。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搞得好课程建设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 2搞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经过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强化改革意识, 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 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量的衡量标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校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省内重点课程,使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 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开课率高,授课面广的主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 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 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