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学概论复习完整提纲(含答案)

西医学概论复习完整提纲(含答案)

西医学概论复习完整提纲(含答案)
西医学概论复习完整提纲(含答案)

《基础医学概论》复习要点(2010.3-2010.7)

第一篇人体解剖学

绪论

1.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第一章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的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骨的形态分哪几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等五种。

3.骨的构造是怎样的?由骨质、骨髓和骨膜、关节软骨构成,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红骨髓与黄骨髓功能上有何不同?

4.椎骨的共同形态是什么?各部椎骨各有何特点?

共同形态:都由椎体、椎弓及7个突起。

a、颈椎:椎体一般较小,锥孔大。横突根部上有一圆孔,称为横突孔,有血管通过。横突的末端前后

各有一结节。第六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b、胸椎:椎体呈心形,在锥体的后外侧上、下各有一半圆形肋凹。横突末端前面有横图肋凹。棘突细

长,伸向后下,互相掩盖,呈迭瓦状。

c、腰椎:最粗大,椎弓最发达,共5个,由于承受压力较大,故椎体最肥厚。棘突为一长方形骨板,

呈矢状位,直伸向后,椎间隙最大,故腰椎穿刺时可水平进针。

d、骶骨:略成扁平三角形。

e、尾骨: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尖相连。

5.胸骨角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胸骨角:胸骨中呈长方形,称为胸骨体,其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临床意义:约平齐第4胸椎下缘,向前横突出,它平对第2肋,为查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6、髋骨的结构。年幼时为三个独立的骨块,即髂骨、坐骨和耻骨。至15—16岁时,软骨骨化,三骨逐

渐融合成为一骨。

7、自由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

脑颅的组成、翼点的概念。

脑颅:共8块,计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各1块,顶骨、颞骨各2块。

8、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辅助结构各包括哪些?

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1)韧带(2)关节盘和关节唇(3)滑膜壁和滑膜囊。

9、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与膝关节的构成、特点和运动方式。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特点:关节窝浅而小,肱骨头比关节窝大,关节囊薄而松弛。

全身活动最大的关节。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上端构成。可分为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关节。特点:三个关节共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有一个共同的关节腔。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肘关节可作屈、伸运

动。

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特点:关节窝深,有关节盂缘,能容纳股骨头的2/3。髋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外和环旋运动。

膝关节:由股骨的内外侧髁、胫骨的内外侧髁及髌的关节面构成。特点:是全身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关节囊前下方有韧带。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作屈、伸运动。

10、男女骨盆有何差异?

11、肌的基本形状有几种?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12、膈肌上的三个裂孔是什么?三个裂孔是: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

13、上肢肌和下肢肌的主要肌肉。

12、臂肌的前群肌和后群肌。

13、小腿三头肌的组成。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

14、大腿前群肌包括哪些?

缝匠肌和股四头肌(股四头肌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15、全身最大的肌和最大的阔肌分别是哪块肌?

第二章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烟、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三对唾液腺,肝和胰)两种。

1.牙的形态、构造、分类。牙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

2.大唾液腺有哪些?

3.试述食道的三个狭窄?

4.胃的形态、分部。

5.十二指肠分为哪四部?胆汁和胰液在哪里进入十二指肠?

6.大肠的分部。

7.肝的位置和形态。

8.肝外胆道。

第三章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的组成。

2.鼻旁窦有哪些?

3.喉软骨。

4.左右主支气管结构有何特点?

左右肺分叶有何不同?何谓肺门与肺根肺门: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的凹陷。

肺根:肺尖、肺底(膈面)、肋面、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成束,称肺根。5、何谓胸膜腔?

脏、壁两部分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两者之间形成的左右两个封闭的、呈负压的胸膜间隙

6、纵膈的分部。

第四章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

2.肾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3.简述输尿管的分段和三个狭窄。

4.女性尿道的特点。起于膀胱尿道内口,止于尿道外口,长3——5c m,紧贴阴道前壁。短宽直。

5.膀胱的位置。

第五章生殖系统

1.生殖系统的组成。

2、男性内生殖器包括哪些结构?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

3、男性的尿道分几部分?有哪几处狭窄和哪几个弯曲?男性尿道起自膀胱大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行程通过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二个弯曲:凸向下后方的耻骨下弯和凸向上前方的耻骨前弯

2.输卵管的分部。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输卵管漏斗

3.子宫形态、位置、固定装置。。

第六章循环系统

1.循环系统的组成。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途径?

3.心尖、心的四腔及瓣膜。

4.心房与心室的分界线?心包括哪四个腔?

5.心的传导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6.主动脉分哪几个部分?主动脉弓上的分支有哪些?

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主动脉弓上的主要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7.最大的动脉和最大的静脉。

8.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哪些?

9.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及肝门静脉各收集来自何处的静脉血?

上腔静脉系:手肢头颈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

下腔静脉系: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腹腔内以外的不成对脏器即胃、小肠、大肠(直肠下段除外)、胰、胆囊及脾的静脉血。

10.什么是静脉角?

11.肝门静脉收集范围及主要属支。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2.甲状腺的结构?

3.垂体的组成。

第八章感觉器

1.视器的组成。

2.眼球壁的构造是怎样的?包括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三层。

3.什么是视神经盘与黄斑?

4.眼球内容物主要包括哪些?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5.房水循环的途径?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经瞳孔入前房,再经虹膜角渗入其深部的巩膜静

脉窦,最后汇入眼静脉。房水经常循环更新,保持动态平衡。

6.前庭蜗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第九章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神经。

2.脊髓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详细见P55

3、脊髓前支构成的哪几个丛?腰丛和骶丛分支各是什么?

-腰丛1.股神经;2.闭孔神经。

骶丛:1.阴部神经;2坐骨神经

4、脑的构成。

5、脑干由哪几部分组成? 脑干有中脑、脑桥、延髓组成

6、延髓腹面、背面的结构。

7、大脑半球的分叶。

8、脑神经有多少对?其名称各是什么?

9、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

10、脑的血管。

第二篇组织学

第二章基本组织

1.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包括哪些?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2.上皮组织的概念及特点。

上皮组织是由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结构特点:细胞多而密集,细胞间质少,有极性,一般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3.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及组织学特点。

单层上皮:a、单层扁平上皮特点:扁平,薄,不规则形成多边形,侧面连续成线形状。分布部位:衬贴于心脏、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b、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立方形,侧面为正方形。分布部位:分布于甲状腺滤泡和肾小管等出,它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c、单层柱状上皮特点:表面观为六角形,侧面观呈柱状,胞核卵圆形。分布部位:分部于胃、肠、子宫等腔面。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分泌。

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一层高低不等、形状不同的细胞组成,所有细胞的基部都附着在基膜上,因细胞高低不等,核位于不同平面,侧面观好象是复层,由于接近表面的细胞是柱状,并有纤毛,故称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部位: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具有清洁和保护作用。

复层上皮:e、复层扁平(鳞状)上皮特点:呈鳞状中间数层细胞为多边形,基底层为一层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分布部位:主要分布于皮肤、口腔、食道、肛门等处。具有耐磨擦和阻止异物入侵等保护作用。

f、变移上皮特点: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的层数和形态随器官的收缩和扩张而改变。分

布部位:分布于排尿管道的腔面。)

4.结缔组织的概念。固有结缔组织有哪几种?

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

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5.蜂窝组织的概念。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也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其特点是细胞种类较多,间质中的基质含量多,纤维较少且排列稀疏,呈蜂窝状。

6.各种血细胞的主要形态特点是什么?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这种形态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携带O2和CO2的功能。

白细胞:为有核的球形细胞,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颗粒,核常呈分叶状;

嗜酸粒细胞: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嗜酸颗粒,核常分两叶。

嗜碱粒细胞: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颗粒;

单核细胞:胞核多呈肾形或马蹄形;

淋巴细胞:大小不等,胞质少,嗜碱性,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着色深,占细胞大部分。

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呈双凸圆盘状,体积小,直径仅2~4μm。

7.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肌组织分为哪三类?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8.肌节、终池、三联体、闰盘的概念。

肌节:相邻Z线(明带中央有一层薄膜,称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

闰盘:相邻心肌细胞连接处在HE染色标本颜色较深,称闰盘。

终池:在靠近横小管处,纵行小管汇合成一条与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盲管。

三联体:由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共同形成.

9.简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

神经元的构成: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

神经元组织学上的主要特点: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突起(由轴突和树突组成),树突的分支及树突棘扩大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并对调整神经元的兴奋性起积极作用。树突膜上受体较多,具有接受刺激,将冲动(信息)传入胞体的功能。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由胞体传向其它神经元和其它效应器。

10.尼氏体、树突、轴突、郎飞结、有髓神经纤维的概念。

尼氏体:光镜下呈强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是由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轴突:是从细胞体发出的一根较长的分支,它是圆柱形的细长突起,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树突:从胞体发出的一个或多个突起。

郎飞节:髓鞘分为许多节段,各节段之间的缩窄部称为郎飞节。

有髓神经纤维:凡是具有髓鞘的神经纤维,称为有髓神经纤维。

11.突触的概念。根据突触传导信息的方式,突触分为哪两类?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接触点,具有特殊的结构,能定向传导神经冲动。按其传导冲动的方式可分为:化学突触、电突触。

12.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突触后部组成。

第三章循环系统

1.心壁的组织结构包括哪些?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中动脉管壁的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外膜

3.根据内皮细胞的结构差异,毛细血管可以分为哪几类?

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4.简述微循环的概念和组成。

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至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通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微循环的组成。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5.与动脉相比,同名静脉管壁的组织学特点。

静脉的内膜很薄,中膜平滑肌纤维不发达,外膜则较厚。

第四章呼吸系统

1.气管壁分为哪几层?气管壁分:粘膜,粘膜下层,外膜。

2.简述气管黏膜层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主要作用。

3.肺小叶、尘细胞的概念。肺小叶:每一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称为一个肺小叶。尘

细胞:存在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在吞噬粉尘后的细胞。

4.肺泡上皮细胞的种类及功能。I型肺泡细胞,II型肺泡细胞。功能:I型是构成肺泡上皮的主要结

构,能提供一个完整而薄的面,使气体易于通过。II型:在肺泡上皮表面形成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防止呼气后肺泡塌陷的作用

5.血气屏障的概念及组成。

气血屏障的概念:是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组成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

第五章消化系统

1.胃壁的组织结构包括哪几层?包括: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2.胃底腺有哪些主要细胞?各有何功能?

主细胞,壁细胞,内分泌细胞,颈粘膜细胞,未分化细胞。主细胞也称胃酶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盐酸。壁细胞产生内因子,与食物中的Vit 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使Vit B12不易被破坏,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Vit B12。颈黏液细胞能分泌黏液。内细胞分泌胃肠激素。

3.简述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胃粘膜表面存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P168)

4.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有哪些?皱襞、绒毛和微绒毛。

5.胰岛由哪些细胞构成?各有何作用?

A细胞:约占20%,分泌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B细胞:占70%,分泌胰岛素,可促进糖原合成和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

D细胞:占5%,散在A、B细胞之间,分泌生长抑素,可抑制A、B、PP细胞的分泌功能。

PP细胞:分泌胰多肽,有抑制胃肠运动、减弱胆囊收缩等功能。

第六章泌尿系统

1,肾单位的概念及作用。肾单位是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作用:1重吸收大部分葡萄糖部分无机盐水2同时分泌尿素形成终尿

2.肾的滤过屏障的组成。包括:有孔内皮,毛细血管基膜,足细胞裂孔膜。

3.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及功能。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构成。

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一种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曲部管腔内原尿中Na浓度的变化。

球外系膜细胞:在球旁复合体活动中起信息传递作用

第七章生殖系统

1.月经周期的概念及其分期。P187

第三篇人体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部分

1、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

实验对象的不同: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实验过程的不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实验),慢性实验

2、生理学实验的三个不同的层次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

3、体液、内环境与稳态的定义。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特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

4、人体的三种调节机制以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人体内有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

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比较迅速,准确,持续时间段。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比较缓慢和持久。

5、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适

应性反应。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细胞膜是以也太林直爽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其中镶嵌着不同

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膜蛋白分为:表面蛋白,整合蛋白。

以液态的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2、易化扩散的概念及二种易化扩散的特点。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差通过细胞膜,称为易化扩散。二种易化扩散的特点: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1特异性高,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以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跨膜运输,门控,离子通道的选择性。

3、钠泵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钠泵:进行钠离子的逆着电—化学差转运的过程。这种过程需借助膜上“离子泵”的活动。它可以

分解ATP 使之释放能量,并能利用此能量进行离子的逆电—化学差转运(即从低转到高浓度)。

如在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钠泵”,即为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膜蛋白。它能逆着浓度差把胞外的K+移入胞内,同时把胞内的Na+移出胞外,从而形成和保持了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意义:造成细胞内高钾,这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维持细胞内低钠,防止胞浆渗透压过高而导致细胞肿胀;钠和钾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不均,这是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5、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主动转运需要能量,被动转运不需要。

6、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及动作电位的特点。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机制:P 198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点位波动。特点:全或无不随刺激强地增强而加大,传导成不衰减性,相继产生的动作电位互不融合。

7、兴奋性P201,、刺激(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P201与阈强度P201的概念。

8、反应的两种形式(兴奋和抑制)及刺激的三个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各是什么?

第二章血液生理

1、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免疫功能、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营养作用。

2、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有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的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有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的作用

3、造血过程的三个阶段。P208

4、红细胞渗透脆性与红细胞沉降率。P208

5、红细胞的功能。

a.运输CO2、O2

b.维持血浆PH的稳定(调节酸碱平衡)

6、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P208。

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物质有哪些? 1、爆式促进物质(BPA)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

8、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a处在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化脓性细菌感染时的第一线

b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等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中后转化成巨噬细胞a吞噬病原微生物b参与免疫反应c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d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e消除衰老和破损的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B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9、血小板的功能。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对血管壁的修复支持作用。

10、生理性止血的三个过程。P214

11、凝血因子的定义与特征。P214,215

12、血液凝固的定义与三个阶段。P214,P215

13、抗凝物质主要包括哪几类?P217

14、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动因子。P216

16、临床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首选同型输血,慎选异型间输血,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第三章心血管生理

1、心肌细胞的分类。(1)普通心肌细胞 (2)特殊化了的心肌细胞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P222

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哪些?

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前三者为电生理特性,后者为机械特性)

4、自律性、正常起搏点、房室延搁、期前兴奋的概念。

自律性:指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发产生节律性的兴奋。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搏动的部位,成为正常起搏点。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播速度较慢,经过房室交界所需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

期前兴奋:如果在窦房结的兴奋中到达之前,心肌受到一次人工或异位起搏点的刺激时,可能提前兴奋出现收缩,这种收缩称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也叫期前兴奋。

5、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哪几个时时期)

(1)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

6、心肌细胞收缩性的特点。

(1)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对细胞外Ca2+ 的依赖性大

7、心动周期与心率的概念。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

8、心脏的泵血过程分为七个时期,各期瓣膜的状态是怎样的?

①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②快速射血期: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

③减慢射血期: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

④等容舒张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关闭

⑤快速充盈期: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⑥减慢充盈期: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⑦房缩期: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9、搏出量、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的定义。

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每分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

1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异长调节与等长调节的定义。

①搏输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②心率的影响

12、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形成机制与各自的特点。

P234~235

13、动脉血压的概念。(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

动脉血压:动脉内的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脏收缩射血初期,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

1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关系。

15、微循环的三条血流通路及各自的特点。

A.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B.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使部分血液迅速流入静脉,以保证一定的静脉回心血量

C.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与体温调节有关。

16、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17、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右侧心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引起心率的加快,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增强心肌收缩。

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对心脏产生抑制效应:

A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B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

C传导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

18、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组成。

P247

19、降压反射的概念、反射过程与生理意义。

概念(暨降压反射的过程):指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心血管功能发生变化,导致动脉血压下降或回升。此反射所引起的作用主要是使动脉血压降低,特称降压反应。

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在机体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能使动脉血压不至于发生过大波动。

第四章呼吸生理

1、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2、肺通气的概念及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平静呼吸的发生机制。

概念: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引起的呼吸运动)。

3、什么是胸膜腔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概念: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引起的呼吸运动)。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作用。

P254 倒数第二段

5、何谓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残气量、功能残气量与用力肺活量?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

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残气量:指补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补呼气量+残气量

6、每分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有何不同?

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为每分钟通气量的有效部分。

7、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扩散面积,扩散距离,肺通气/血流比值

8、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点与氧解离曲线的特点与意义。P260,P261

9、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10、节律性呼吸的形成机制。P264

11、参与呼吸调节的化学感受器的种类、位置及作用。P265-266

12、何谓肺牵张反射,有何生理意义?P268

13、动脉血CO2分压升高、O2降低及氢离子浓度升高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机制各是什么?P266-268

第五章消化系统生理

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P269)。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

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消化道内的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消化道的内在神经系统的组成。P271

3、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是什么?盐酸,碳酸氢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无机物和胃蛋白酶原,粘

蛋白,内因子等有机物。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原所需的酸性环境 2、杀死由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3、进入小肠后课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分泌。4、有助于对Ca2+,Fe2+的吸收 5、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溶解。

4、调节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有哪些?胃泌素、组胺、乙酰胆碱、生长抑素;

5、胃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三种 1、容受性舒张:容纳食物;2、紧张性收缩:维持胃的形态位置;

3、蠕动:搅拌、磨碎食物;

10、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是什么?P279-280

11、胆盐有何重要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作用:刺激肝胆汁分泌。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约94%被小肠粘膜重吸收,经门静脉有回流到肝脏再在肝细胞内生成胆汁分泌进入小肠的过程。

12、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 P283-284

13、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场所?1、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约3-8小时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第六章泌尿系统生理

1、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特点。290

2、尿生成的三个环节。1、肾小球的滤过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吸收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

3、滤过膜的构成及其二种屏障作用。构成:内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作用是防止血细胞通过,中间是毛细血管基膜层,作用是机械屏障,外层是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都含有带负电荷的涎蛋白,这些带负电荷的物质能阻止带负电荷的物质,如白蛋白滤过,起着电化学屏障作用。

4、何谓肾小球滤过率(P292)、有效滤过压(292)、滤过分数(P292)、球-管平衡(P303)、肾糖阈(P297)、渗透性利尿(P303)、水利尿(P304)?

5、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因素有哪些?P293-294

6、近端小管前半段钠离子吸收的机制——泵-漏模式P295

7、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泌氢、泌钾与泌氨的机制与生理意义?P298-300 排酸报碱

8、肾髓质(外髓与内髓)高渗透梯度是如何形成的?P300-301

9、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调节:主要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变化的调节。10、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P305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生理

1、激素作用的方式与分类。(具体见P307)

方式:⑴远距分泌⑵旁分泌⑶自分泌⑷神经分泌

分类:⑴胺类激素⑵多肽/蛋白质⑶脂类激素

2、激素作用的特征。

⑴激素的信息传递的作用⑵激素作用的特异性⑶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⑷激素的相互作用

3、第二信使学说与基因表达学说的主要观点。见 P309

4、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哪几种?

⑴生长素(GH)⑵催乳素(PRL)⑶促甲状腺激素(TSH)

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⑸卵泡刺激素(FSH)

⑹黄体生成素(LH)⑺促黑激素(MSH)

5、生长素的主要作用。⑴促生长作用⑵对代谢有影响

6、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

参见P315-P317

7、糖皮质激素的作用。P319

⑴调节物质代谢⑵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⑶对血细胞的影响

⑷对循环系统的影响⑸对水淹代谢的影响⑹其他作用

8、应激反应与应急反应。参见P321

应激或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是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比如创伤、失血、缺氧、疼痛、冷热、恐惧、剧烈运动、急性感染和手术麻醉等,导致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由此而引起机体的各种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过程。

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适应性的反应。

9、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⑴对糖代谢的调节⑵对脂肪代谢的调节⑶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第八章神经系统生理

1、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P324

(1)生理的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传导性;(4)相对不疲劳性

2、EPSP与IPSP产生的机制。

P328

3、外周递质与中枢递质的种类。

外周递质(3类):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肽类

中枢递质(4类):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3、氨基酸类 4、肽类

4、胆碱能受体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与分布。

P331-P332

5、反射中枢的定义。

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

6、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有哪几种?

辐射原则,聚合原则,环路联系

7、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具有哪些特征?

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总和D兴奋节律的改变E后放

F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8突触后抑制分哪几种?

(1)传入侧支性抑制(2)回返性抑制

9、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与功能各是什么?

特异性投射系统:指感受器发出的冲动,沿特定的传入通路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系统。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到特异性感觉的纤维途经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形成多突触、短突触联系,最后抵达丘脑的第三类核团,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

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大脑皮层处于清醒状态。

10、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点。何谓牵涉痛?其产生机制是怎样的?

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点见P341-P342

牵涉痛:是内脏疾患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产生机制: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和患病内脏的传入神经由内-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由于大脑皮层感觉区习惯于识别来自体表的刺激,所以把来自内脏的刺激误以为来自皮肤,产生类似皮肤

痛的感觉。

11、脊髓前角的二种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与脊休克的定义。

脊髓前角的二种运动神经元分别是: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

定义见 P343

12、何谓肌牵张反射?肌牵张反射分哪几种?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肌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被牵拉长时,可发生反射性收缩

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13、去大脑僵直及其发生机制。P347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立即出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全身肌紧张亢进

14、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

15、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整体功能调节的意义各包括哪些?

书P352

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1)肌肉活动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4)环境温度

3、产热的主要器官有哪些? P357

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

4、散热方式有哪几种?

(1)辐射、传导、对流散热(2)蒸发散热

5、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下丘脑

第四篇病理学

绪论

1.病理学、尸检、活检的概念。P363

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疾病、病理过程、病因、条件、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亚健康:指机体没有明确的疾病,却出现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和代谢低下,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疾病: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病因(致病因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皮层和脑干)的永久性丧失。(注:脑死亡并不意味着各组织、器官同时死亡。)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相关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

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该疾病发生的机体内外因素。

2.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

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因素

3.简述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果转化、损伤与抗损伤、局部与整体

4.疾病的转归分为哪几种?

一、康复a、完全康复 b、不完全康复二、死亡

分为康复和死亡两种。其中康复又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

5. 简述脑死亡的意义。脑死亡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第二章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

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2. 举例说明萎缩的类型。

3. 细胞变性的概念及类型。

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的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

变性的类型:细胞水肿(最常见)、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组织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细胞内的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色素和病理性钙化。

4. 脂肪变性的概念及好发器官各是什么?

脂肪变性的特点:肉眼看来肝体积肿大,包膜紧张、色淡黄。

好发器官:常见于肝、肾、心等脏器,以肝脏最为常见。

5. 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及类型。

它是指纤维结缔组织间质、细动脉壁或细胞内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样变。 类型: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

6. 坏死的概念、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组织、细胞最严重、不可复性的变化。 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其中凝固性坏死又分为干酪样坏死和坏疽。

⑴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呈凝固状态。肉眼: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轮廓在一定时间内隐约可见。好发组织:心、肾、脾。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①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引起的坏死。肉眼:质地松软,色淡黄,状似干酪。镜下:呈一片模糊的颗粒状红染物质,不见残留的组织结构轮廓。②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A 、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肉眼:病变局部干燥皱缩。呈黑褐色,与正常组织之间明显的分界线。B 、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或见于动脉阻塞的同时又有静脉阻塞的肢体。肉眼:局部组织肿胀明显,呈深蓝色,暗绿色或污黑色,有恶臭味,坏死组织分界不明显。C 、气性坏疽——由产气荚膜菌等厌氧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坏疽。肉眼:坏死组织呈蜂窝状、棕黑色、有奇臭。气性坏疽发展迅猛,毒素吸收多,后果严重。

⑵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分解,液化成混浊液体状。常见于脑、胰组织。

7. 坏死时细胞核的主要病理变化。

细胞核的变化是坏死的主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8. 坏疽的概念、分类及好发部位。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9. 坏死的结局。

10. 溃疡、空洞、机化、钙化的概念。

在病理情况下,骨和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钙盐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病理性 萎

局部性萎缩

生理性

全身性萎缩

机化——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形成的肉芽组织长入坏死灶,形成瘢痕,取代坏死灶的过程。

11.按照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哪三种类型?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12.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与功能各是什么?

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母细胞都很丰富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肉芽组织中有些细胞外形似纤维母细胞,除能产生胶原纤维外,胞浆中还含有丰富的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电镜下胞浆内具有丰富的肌微丝,具有类似平滑肌的收缩能力,这种变异的细胞被称为肌纤维母细胞,在创伤收缩中起重要作用。肌纤维母细胞的起源不明,可能来自未分化的间叶细胞,也可能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纤维母细胞。炎细胞中以巨噬细胞为主,也可有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的作用,这些细胞坏死后释放的蛋白水解酶能分解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作用:肉芽组织在修复过程中有抗感染及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填补伤口或其他组织缺损等作用。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出血的概念。P389 P392

局部组织和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充血按其发生原因及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常由右心衰竭引起,少数也可由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阻塞引起。肉眼观,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状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心力衰竭:由于心收缩力减弱,不能将心腔内的血液充分搏出,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淤血。出血:血液自血管管腔外出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

2.淤血的概念、原因。长期慢性淤血的后果有哪些?P390

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组织萎缩、变形或坏死,淤血性硬化。

原因:静脉受压、静脉阻塞、心力衰竭

3.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及血栓的类型。P369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类型:白色血栓、混合性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4.栓塞的概念及栓子的运行途径。

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管腔的现象。

途径:一·右心体静脉栓子、二·左心、肺静脉和体循环动脉系统栓子三、门静脉栓子四、交叉性栓子五、逆行性栓子(不同类型途径不同)P401

5.梗死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败血性梗死P404

6.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形成条件各是哪些?

贫血性梗死发生于脾、肾的梗死灶多呈锥形,切面呈楔形,尖端指向血管阻塞的部位,底部位于脏器的表面,浆膜面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发生于心肌的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梗死的早期,在梗死灶边缘因炎症反应常可见一充血出血带围绕,数日后因血红蛋白分解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而变成一棕黄色带。陈旧性梗死灶由于机化和瘢痕收缩,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变坚实,充血出血带消失。镜下,梗死组织呈凝固性坏死,早期仍可见到组织结构的模糊轮廓,但细胞结构消失。梗死灶周围与正常组织交界处除可见充血、出血带外,还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图3-5)。晚期,充血出血带消失,梗死灶内有肉芽组织长入,最后形成瘢痕。

出血性梗死:严重的静脉淤血、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疏松

第四章炎症

1.炎症、感染、变质、渗出、炎症介质、假膜性炎、绒毛心、化脓性炎、脓肿、蜂窝织炎、窦道、瘘

管、急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炎症:是指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防御反应。

变质:指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各种变性以至坏死。

渗出:是指炎症时血液成分透过血管壁到达组织间隙的过程。是炎症病变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伴脓腔形成。

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炎性息肉:致炎因子长期刺激→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息肉样肿物,常有蒂(鼻息肉、肠息肉、宫颈息肉)。

2.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哪些?

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炎症局部组织的三大基本病变,变质为损伤过程,渗出和增生为抗损伤过程。

3.按照病变性质,炎症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大类

13.按照病程长短、可将炎症分为哪几类?

14.渗出液的概念和作用。

渗出液: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渗出液是渗出物之一。

①稀释毒素,带来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②杀灭病原菌③有利于吞噬作用,阻止病原菌的扩散,使炎

症局限化,便于组织的修复。

不利影响:过多可影响器官功能,压迫邻近组织、器官;可引起机化和器官的粘连。

15.列表说明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P410

表4-1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4.渗出性炎症可分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渗出性炎(最常见):主要分为四种(1)浆液性炎(2)纤维素性炎(3)化脓性炎:肿胀、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和积脓(4)出血性炎

5.结核性肉芽肿的结构包括哪些?

结核肉芽肿为感染性肉芽肿最常见的病种,典型的结核肉芽肿中心部为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周围可见大量类上皮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外层淋巴细胞浸润,周围有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分布。类上皮细胞是结核肉芽肿中的最重要成分。

6.异物性肉芽肿的组成包括哪些?P422

7.试述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结局:一、痊愈二、迁延为慢性三、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

第五章肿瘤

1.肿瘤、原位癌、癌、肉瘤、转移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表现为局部肿块。

原位癌:当异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层时,称为原位癌(早期癌)。

癌: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性肿瘤的过程。

2.何谓异型性?简述肿瘤异型性的意义。P430

异型性:肿瘤的实质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异型性。

意义:区别良恶性肿瘤的主要组织依据、反映了分化程度,异型性小的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的分化程度低。

3. 试述肿瘤的生长方式。

生长方式有三种:(1)膨胀性生长(2)外生性生长(3)浸润性生长

4. 简述肿瘤的扩散方式。

扩散途径有两种,为直接蔓延和转移。转移又分为: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转移

5. 简述肿瘤的一般命名原则。P426

6.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是什么?

7. 何谓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P437

癌前病变:是指一类癌变潜能较高的疾病及病变

包括:1、皮肤、黏膜增生性白斑 2、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 3、乳腺纤维囊性病 4、直肠和结肠肿瘤 5、慢性萎缩性胃炎 6、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 7、肝硬化 8、着色干皮病

8. 非典型增生的概念及分级。P438

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真正的癌前病变。主要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浆比

例增大、核分裂增多。

分级:轻度非典型增生(I 级)、中度非典型增生(II 级)、重度非典型增生(III 级)

第六章 水肿

1. 水肿、积水、脑水肿的概念。

水肿: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液体积聚。积水:体腔内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一般称为积水。

脑水肿:凡脑内(包括脑细胞内、组织间隙或脑室内)液体增多。

2. 简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d 、淋巴回流受阻

第七章 发热

1. 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引起的体温升高,此时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 良 性 肿 瘤 恶 性 肿 瘤

组织结构及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

起源组织的形态相似,

细胞无间变

分化低,异型性大,与起源组织形态差别大,细胞有间变 生长 速度 缓慢,有时可呈间断性

生长与停滞

迅速,常呈失控制性及不协调性生长 继发性变化 一般较少见

常发生坏死、出血及继发感染 生长 方式 膨胀性生长,常有包膜

形成,边界清楚,可推

动 漫润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比较固定 转移 不转移

可有转移(淋巴、血道或种植性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易复发 对机体

的影响

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如发生在内分泌腺可引起功能亢严重,压迫、阻塞、破坏组织、感染、转移、恶病质,最后可引起死亡

移动,属于被动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内源性致热源: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是来自体外或体内,能激活体内产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从而引起发热的物质。

2.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

内源性致热源和中枢发热介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具体如图

3.发热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时相?

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第八章休克

1.休克的概念。P454

2.休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失血与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神经源性因素

3.休克的始动环节包括哪些?

4.简述休克时微循环改变的分期及特点。

(1)、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休克早期、代偿期)

微循环的变化:

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前阻力增加为显著)。

②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③微循环灌流减少(少灌少流)。

④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缺血缺氧更为明显(灌少于流)

(2)微循环的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微循环的变化:

①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血管运动现象减弱。

②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③微循环灌多于流(多灌少流)。

④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或聚集,使微循环瘀血缺氧加剧。(3)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期)

微循环的变化

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

③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5.简述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详见P457)

(1)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2)动脉血压的维持

第九章肝性脑病P462

1.肝性脑病的概念。

它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的神经、精神综合症。

2.简述氨中毒学说的基本论点。P463第四段

3.肝性脑病时,氨对脑的毒性作用包括哪些?。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NADH减少;乙酰辅酶A减少;ATP大量消耗;GABA生成增多。(2)脑对对神经细胞膜的影响:干扰神经细胞膜上的NA-K泵;与K离子竞争,影响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3)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使兴奋性递质(乙酰辅酶A等)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 等)生成增多。

4.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哪些?

a、氮负荷过度

b、使用麻醉药、镇静药

c、其他因素(酗酒、感染、腹腔穿刺过快等)

第十章肾功能衰竭

1.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尿毒症的概念。P471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形成的管型阻塞肾小管腔,造成广泛的肾小管阻塞,使原尿不易通过,形成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

氮质血症实际上是指血中的尿素、肌酐和尿酸的增多,而其中以尿素增多为主,故临床常用血浆尿素氮(BUN)作为氮质血症的指标。

尿毒症是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代谢终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如24小时尿量少于50毫升或100毫升,或者12小时全无尿,则称为无尿。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包括哪三个方面?

(1)肾前因素凡能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可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各种原因(如大失血、创伤、烧伤、急性心力衰竭)引起的休克。(2)肾性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病变而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肾缺血和肾毒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是最常见的原因。如严重创伤、严重烧伤、大出血等。肾毒性物质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药物、重金属、有机毒物、生物毒物,后者包括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3)肾后因素由肾以下尿路(从肾盂到尿道口)梗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盆腔肿瘤等。

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分哪三期?少尿型急性肾衰分为三个阶段: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4、简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尿的变化。P475

第十一章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的概念。

心力衰竭又称泵衰竭,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是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向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肌纤维并联性增生,心肌纤维增粗,心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

离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大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肌纤维串联性增生,心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明显扩大,而室壁厚度增加较轻。

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成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重症心力衰竭的病人,在安静情况下也感到呼吸困难,平卧位时尤为明显,需被迫采取端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2.简述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1、压力负荷过重 2、容量负荷过重)

3.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和心外代偿反应各包括哪些?

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1)心率加快(2)心脏紧张源性扩张(3)心肌肥大

心脏以外的代偿:(1)血容量增加(2)血流重新分布(3)红细胞增多(4)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加强

4.简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特点。P488

一、低排出量综合征(皮肤苍白或紫绀,失眠、嗜睡、疲乏,尿量减少、心源性衰竭)

二、静脉淤血综合症

(一)肺循环淤血

1、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肺水肿

(二)、体循环淤血

(a、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 b、全身水肿才、肝肿大压痛、肝功异常)

第十二章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低于8kPa(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6.67kPa(50mmHg)的病理过程。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

2、简述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1)肺泡通气不足(2)气体弥漫障碍(3)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第五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细菌

1.何谓微生物?其分为哪几类?P503

水平分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核质

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荚膜:A抗吞噬,与细菌的毒力有关B抗有害物质损伤C黏附作用

鞭毛:运动

菌毛: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与遗传物质(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的传递有关

芽胞:对热、干燥、辐射及消毒剂均有很强的抵抗力。

5.细菌的致病性由哪些因素决定?

细菌的毒力、侵入宿主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

6.细菌毒力的组成包括哪些?P513侵袭力(细菌侵袭性酶、细菌表面结构物质)和毒素(外毒素包

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内毒素)

7.何谓侵袭力?影响细菌侵袭力的因素有哪些?

侵袭力: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

影响因素:细菌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8.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概念及主要区别是什么?

9、细菌感染的类型包括哪些?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9.何谓败血症?

它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中毒症状,症状主要有高热、皮肤黏膜淤血、肝脾肿大、肾功能衰竭。

第二章病毒的基本特性

1.病毒、病毒体、包膜病毒、垂直传播的概念。P520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缺少编码能量代谢或蛋白质合成所需元件(线粒体、核糖体)的遗传信息,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其生命活性。

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有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

垂直传播指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向子代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结构包括哪些?各有何作用?

核心: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

衣壳:A护病毒核酸B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C参与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D特意吸附到易感染细胞表面的受体上,促使病毒穿入细胞

包膜:(某些病毒在核衣壳外的一层囊膜)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3.病毒感染的方式有哪些?

水平传播:大多数病毒是经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途径入人体,在不同个体间传播。

垂直传播:指病毒从母体经胎盘、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4.病毒感染的类型分哪几种?

隐性感染:感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获得免疫力。

显性感染:A急性感染绝大多数病毒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但病程短,病愈后病原体被清除。

B持续性感染病程较长,病毒持续存在于体内。包括三种类型:①慢性感染病毒处于持续的增殖状态,机体长期排毒,病程长,症状长期迁延;②潜伏感染病毒潜伏于细胞中,无症状期查不大到完整病毒,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其特点是潜伏期很长,通常在数月或数年,而后出现慢性进行加重临床症状,直至死亡。

5.什么是干扰素?其有何作用?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多种生物学活性。

作用: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通过降解病毒mRNA和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等途径使病毒复制终止。干扰素病毒作用具有广谱性,一种病毒诱生的干扰素对其他病毒也有效,并且干扰素发挥作用迅速,合成后很快就释放到细胞外,扩散至邻近细胞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感染的初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版讲解

07届临床医学概论复习提纲(重点部分) 一、考试题型 1、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2、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 3、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脑血管病按病理性质分类可分为几类? 分为2类,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 脑血管疾病常出现“三偏”是指什么?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脑栓塞 (1.心源性: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等心脏病伴心房纤颤,2.非心源性:大血管粥 样硬化斑脱落、脓栓、脂肪栓、肿瘤栓、空气栓,3.来源不明)、 脑出血 (1.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2.其他病因: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动脉 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炎、梗死性脑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 (1.先天性动脉瘤2.脑血管畸形3.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血管炎等) 脑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1.脑动脉粥样硬化,2.血管痉挛) 常见缺血性脑血管(脑梗死)类型有哪些?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 2、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有哪些? (有Q波心梗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包括:1、病理性Q波2、抬高的ST段弓背向上型3、T波倒置) 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有哪些? (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一.症状1.诱因:使心肌供血减少或耗氧增加的因素2.部位:胸骨后、心前 区3.性质:钝痛,呈压榨样或表现为胸闷4.持续时间:数分钟,不超过15分钟5.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或缓解 二.体征:可无体征,或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上升,或在心前区闻及收缩期 杂音,提示乳头肌功能不全。部分病人可有房性奔马律或室性奔马律。) 常见的冠心病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怎样治疗? (1.立即停止活动,一般病人休息后可缓解。 2.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mg 首选 3.亚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 硝酸甘油喷雾剂,救心丸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易患因素有哪些?

于峰编著_医学概论_教学大纲

师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edicine)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时】 68 【学分】 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属于药学专业的方向课程。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 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药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化学模式逐渐发展成生物 一心理-社会模式,今后药学生从事的职业也从以研发、生产为主,逐步向药学 服务过渡。因此,加强药学生在临床医学方面的教育,保证药学生能够掌握医学 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药学服务能力,是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教学目标)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 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 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 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 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 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4学分,68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教学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症状的问诊要点,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问诊的容,常见症状的病因与特点,体格检查的手法 3、了解:病历书写 二、主要教学容 1、问诊的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2、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 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 3、体格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 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①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②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③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 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④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⑤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⑥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医学信息学概论

1. (1)何为电子病例? (2)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1)包括个人的医疗记录,个人的健康记录等,支持使用者获得完整、准确的资料,给予临床决策服务,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简言之,电子病例就是就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有序诊疗信息集群的计算机系统。 (2)提高医疗工作效率;远程提高医疗工作质量;规范病历书写;为医院管理服务;患者信息的远程共享;为宏观医疗管理管理服务;为科研和教学服务。 2.门急诊信息系统有哪些功能? 答:(1)从患者的角度看,每个患者在系统中会拥有一份唯一的、完整的、长久的医疗信息档案。通过建立电子病历,每个患者在医院具有唯一的身份标识,不同时期的检查、治疗、影像等所有相关数据都实现电子录入、保存甚至远程调阅。患者可以查询、打印明细的医疗费用清单,最大限度的获得知情权,方便报销等事务。 (2)从医护人员的角度看,医护人员身份电子化,医院每个职工在信息化中具有唯一的身份标志,使用加密锁进行身份识别。医疗工作实现无纸化和计算机化,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各终端之间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 (3)从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在财务、门诊、住院、设备、物流信息化的基础上,可自动完成各部门的工作核算量考核,成本核算、效益

分析,进而根据这些数据从经济核算的角度对全院实现宏观和微观的调控。 (4)从管理者角度看,在信息深加工系统支持下,实现院长综合查询与分析,各级管理可以方便的从系统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发布管理信息。 (5)从系统的集成角度看,异构系统实现无缝的衔接,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实现信息交互和信息融合。 (6)从网络的角度看,医院拥有自己的网站作为对外信息的窗口,所有的数据都架构在网络上,所有的仪器和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并进行网络管理,节约了成本和时间。 3. (1)何谓LIS? (2)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临床实验室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查询,并提供分析及诊断支持的信息管理系统。 (2)由硬件部分、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和LIS应用软件组成。 ◇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主要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工作站、打印机、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仪等外部设备。 ◇操作软件: 操作系统(OS)软件是连接硬件组织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桥梁。OS提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 第一章常见症状 1、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 2、体征: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3、体温的测量:口腔(舌下)的温度一般36337.29 ,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5°C , 肛门温度比口腔约高0.2-0.5°Co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Co 4、发热:各种致热源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5、发热的分度一般分为:低热37.4-38°C,中等热38.1-39°C,高热39.1-41 °C,超高热41°C 以上。 6、热型的分类及代表病: ①稽留热型:体温恒定在39?40°C ,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o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9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型:体温骤升达39°C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回归热型: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⑤不规则热型: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7、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见于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肤散热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特点为高热无汗。 9、致热源:①外源性致热源: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体等。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间接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和交感神经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10、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但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则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工作和休息的则称为病理现象。1K咳痰:将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痰),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痰在正常状况下不会出现。 12、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咳嗽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 13、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 14、呕血: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肝、月旦、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5、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16、隐血便:指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 17、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岀体外,可致便血或可形成黑便。 18、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标准 课时数:60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先修课程:《正常人体结构》 一、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部分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等先修课。 二、课程理念 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

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虑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认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5.《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0学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疾病康复学》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学生在医院、

医学信息学概论大纲

医学信息学教学大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专业用)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medical informatics 先修课程:医学信息学概论 后续课程: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课 总学时数: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学分; 一、课程简介 医学信息学是研究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的存储、检索并有效利用,以便在卫生管理、临床控制和知识分析过程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它是信息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遍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人类健康的每一个角落。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当今医学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主要功能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长一名,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信息学的概念 2.熟悉:医学信息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医学信息技术的种类 3.掌握: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了解: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历史 2.熟悉:医学信息学的研究进展 3.掌握: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二章信息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种类、计算机网络种类、信息处理包括的内容、数字媒体 的应用、信息系统的种类和发展趋势 2.熟悉:信息技术包括的内容、信息资源的特征和所遵循的原则 3.掌握:数据库组成部分,DBMS的基本功能;规划和设计数据库的方法 【教学内容】 1. 计算机及其网络 2. 信息资源与数字媒体 3.信息系统与数据库 4.知识管理与知识发现 【计划学时】8学时 第三章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什么是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医院信息系统的意义 2.熟悉: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建设医院信息系统要注意的策略问题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提纲(重点部分) 一、考试题型 1、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2、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3、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儿科、外科、妇产科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提纲按授课专题归类,除了以下内容外,还需要结合任课教师课堂上要求的重点进行复习。 一、诊断学部份: 1.常见症状(发热的分度、正常体温、发热的原因、类型); 答:常见症状:发热 1.)发热的分度:(1)低热~38摄氏度(2)中等度热~39摄氏度(3)高热~41摄氏度(4)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 2.)正常的体温:36~37摄氏度左右 3.)发热的原因:多数患者的发热时由于致热源所致,包括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A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B抗原—抗体反应 C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D皮肤散热减少 E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F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类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水肿的类型与特点; 答:1类型:A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的特点:右心衰竭的表现,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2)肾源性水肿的特点: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部水肿(3)肝源性水肿的特点:腹水,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两方面 B局部水肿:(1)营养不良性水肿:水肿发生前常伴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2)其他原因全身水肿(P27最后一段) 3.呼吸困难的类型、常见原因与特点; 答:呼吸困难类型 1.肺源性呼吸困难 2.心源性呼吸困难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5.癔病者或心理因素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 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 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医学免疫学复习汇总讲解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 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 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 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 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 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 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15.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 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16.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 化的细胞因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 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9.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即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20.细胞粘附分子: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表面分子。 2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定向迁移与居住)。 22.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23.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抗原。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被称为HLA复合体/ HLA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24.HLA和疾病关联:关联是指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以相对风险率(RR)来评估。HLA和疾病关联是指带有某一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阴性关联)。 25.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HLA基因复合体中,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的现象(HLA不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26.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 结构上具有多样性。 27.HLA基因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HLA等位基因拥 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导致个体间免疫应答能力和对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主要免疫遗传学原因。 28.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 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9.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 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Mφ)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带有Ag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 30.NKT细胞: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小鼠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它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DN),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SP)。 31.初始T细胞:从未接受过Ag刺激的成熟的T细胞。 3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CD45RO+T细胞,存活期短,高亲和力IL-2R 和粘附分子。 3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34.B1细胞:是指组成性表达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 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等部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35.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受体等。存在于血清中的PRR称为分泌型PRR,主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MBL和CRP等。 3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 37.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或: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都称为APC。或:APC是指能够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38.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39.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40.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APC或靶细胞表面的Ag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提呈 给T淋巴细胞,并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Ag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41.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42.记忆性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43.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 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44.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 耐受。 45.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46.耐受分离:是指口服Ag,经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致机体对该A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47.免疫忽视:是指对低水平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自身应答T细胞(ART)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Ag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48.免疫隔离部位: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部位,如脑、睾丸、眼的晶状体等。 49.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抗原刺激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者。) 50.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自身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52.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应答而产生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5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54.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的总称。 55.肿瘤特异性抗原:某种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试题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是: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真菌 2.吸烟后不出现下列哪些变化: A.肺泡中吞噬细胞功能下降 B.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C.支气管杯状细胞退化 D.粘液分泌增多 E.纤毛运动受抑制 3.慢性支气管炎早期,肺功能可出现的变化是: .最大通气量C.最大呼吸中期流速D流速——容积曲线图 4.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A.止咳祛痰 B.控制感染 C.解痉平喘 D.气雾疗法 E.吸痰补液 , 5.下列哪一药物不具祛痰作用: A.必咳平 B. α—糜蛋白酶 C.沐舒坦 D.强力稀化粘素 E.可待因 6.男性,60岁,反复咳嗽,咳痰10年,近两年出现气急,体检双肺出现哮鸣音及肺底湿罗音,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肺结核 B.肺癌 C.支气管哮喘 D.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E.肺心病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是: A.慢支并发的阻塞性肺气肿 B.支气管哮喘 C.重症肺结核 D.结节病 E.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8.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反复发作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 B.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 C.连续3年以上 D.除外其他心肺疾病 E.可无任何异常体症 9.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剑突下出现心脏波动提示: A.肺动脉高压 B.并发主动脉瘤 C.肺动脉狭窄 D.肺动脉栓塞 E.早期肺心病 | 10.肺气肿气肿型的特征哪项不是: A.病理变化为严重慢支伴小叶中央型肺气肿B多见于老年人,明显消瘦.C.桶状胸明显显著降低E.课维持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晚期并发肺心病 肺源性心脏病形成肺动脉高压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氧、高碳酸血症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B.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 C.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重构 D.血容量增多 E.血粘液稠度曾加 12.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最常见的诱因是: A.劳累 B.大量利尿 C.使用镇静剂 D.呼吸道感染 E.停用支气管扩张药 13.慢性肺心病发生心衰时,治疗首选: A.强心剂 B.利尿剂 C.血管扩张剂 D.控制心律失常 E.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 14.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大部分来源于: A.下肢深静脉 B.尚志深静脉 C.右心腔 D.左心腔 E.盆腔静脉丛 < 15.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感染 B.变态反应. C.气道痉挛 D..神经机制 E.遗传 16.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征是: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反复发作、阵性呼气性呼吸困难 C.反复发作、混合性呼吸困难 D.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E.肺部有较多的哮鸣伴有肺底湿罗音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 传染病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 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 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 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 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 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 重点突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 要求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 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8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15%,有5%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