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论文

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论文

一、引言

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讨论之后发布了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告(SFAS157),目的是统一和改进其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及相关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做好铺垫。2005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日程。SFAS157发布后,IASB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角度对其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看法;2006年11月,IASB将这些看法与SFAS157一同发布,作为其“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讨论稿[1]。SFAS157及IASB的相关研究将对国际财务会计计量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新准则体系将公允价值列为基本计量属性并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应用,了解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对我国改善公允价值应用、推动会计国际协调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背景

FASB整理了GAAP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指南,指出:有40多个准则要求或允许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但是SFAS157之前,不同的公允价值定义并存,指导应用这些定义的指南也非常有限;这些指南分散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会计文告中,不同指南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多样化(尤其是非活跃交易项目),增加了应用的复杂性。FASB制定SFAS157的目的是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并增加披露。SFAS157没有要求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对一些主体而言,执行SFAS157会改变当前的操作方法。

三、主要内容

SFAS157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建立了一个详细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导框架并要求扩大公允价值计量披露,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计量和披露三部分。

(一)范围

SFAS157适用于现有会计文告中要求或允许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但SFAS123“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例外以及计量近似于公允价值但确无意计量公允价值的情况除外。

(二)计量

计量是SFAS157的核心,具体包括公允价值定义、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级次三部分。

1.公允价值定义。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SFAS157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

标就是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即使

采用不可观察参数估价,“脱手价目标”仍保持不变。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定义,FASB还解释了与定义有关的术语。市场参与者(marketparticipants)是资产

或负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的卖家和买家,他们独立于主体、熟悉市场

情况、有能力并自愿交易。主市场(principlemarket)是指主体出售某一资产或转让某一负债交易金额最大、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市场,它要根据主体的具体

经营活动来确定。例如,经纪人交易商可以在批发和零售两个市场中交易,而

其客户也许只能在零售市场中交易。如果主体没有某一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

则需确定最有利市场。最有利市场(themostadvantageousmarket)是主体出售资产收到价格最高、转让负债支付价格最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在确定最有利市

场时要扣除,但计量公允价值时却不能。例如,某主体可以在A、B两个不同市场中出售某一资产。该资产在A市场中的售价是$50,交易成本是$5;在B市场中的`售价是$48,交易成本是$2。如果A市场是该资产的主市场,则该资

产的公允价值是$50。如果两者均不是该资产的主市场,则将B市场确定为最

有利市场。因为,在B市场中销售该资产获得的净额是$46,多于在A市场中

的销售净额$45。但是,交易成本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不予扣除,因此在没有主

市场的情况下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48。

估价前提(valuationpremise)是对市场参与者可能使用一项资产的方式

所做的假设。SFAS157要求主体在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时以“最高最价使用”

为基础来确定估价前提。最高最佳使用(thehighestandbestuse)是资产评估

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市场参与者能够使某一资产或其所在资产组价值最大化

的使用。据此可以确定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估价前提:(1)在用(in-use),如果某一资产主要通过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方式给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用”,其公允价值通过“在用”估价前提

确定;使用“在用”估价前提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依据当前交易中的出售价格

确定,并假定该资产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2)在交换(in-exchange),如

果资产主要以单独形式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交换”,其公允价值通过“在交换”估价前提确定;使用“在交换”估价

前提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依据当前交易中单独出售的价格确定。资产最高最佳

使用是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确定的。

2.估价技术。与资产评估实务一样,SFAS157确定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

本法三种估价技术。市场法(marketapproach)依据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

市场交易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收益法(incomeapproach)运用某些

估价技术将未来多笔金额(如现金流量)转换成当前单笔金额(贴现后的);

成本法(costapproach)使用当前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额进

行估价(常指当前的重置成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要同时使用三种估价技术,它们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SFAS157要求使用适合环境、信息充分的

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没有具体指出在什么环境下应使用什么样的估

价技术,因此,确定某一环境下估价技术是否恰当需要依靠判断。

3.公允价值级次。公允价值级次(fairvaluehierarchy)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时估价技术所用参数的可靠程度所划分的等级。SFAS157将估价技术所用

参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参数是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

债的报价(未调整);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

观察市场参数,包括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

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及其他得到市场证实的信息;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公允价值级次是评价公允价值计

量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范围的重要因素,公

允价值级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三、披露

在公允价值级次中,一级公允价值计量依据客观市场参数,但二、三级却

介入了主观因素,给主体遗留了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这是当前市场条件下无

法避免的。为弥补这一不足,SFAS157要求扩大披露,尤其是扩大三级计量披露。SFAS157披露的信息涵盖三个方面:①主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

的范围;②主体计量公允价值所用的估价技术和依据的假设;③公允价值计量

对主体当期损益的影响。SFAS157要求三级计量披露期初、期末公允价值计量

的余额变化,分别列示:①实现和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收益中的利得或损

失及其来源;②购销、发行和结算时发生的金额;③转入或转出三级估价的金额。此外,SFAS157还要求中期和年度报表的数量披露以表格列示,年度报表

要说明计量所用的估价技术及其变更原因。这些披露全面充分、易于理解,便

于报表使用者全面掌握主体公允价值计量情况,对主体财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四、对SFAS157的评价

SFAS157明确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全面引入“市场参与者观”并制

定了兼顾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级次”,它是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最新

成果,将对财务会计计量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明确的

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辅以详实的计量指南,会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可

比性和实务操作性;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将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

供更好的决策信息。但是,目前看来,SFAS157已经突破了现有概念框架的范畴,如FASB的SFAC5没有将公允价值看作是一种计量属性,而SFAS157则认为它是对资产和负债均适用的计量属性,这可能会使SFAS157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另外,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范围的拓展,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审计性

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中,存在活跃市场的是少数,没有的是多数。从公允价值级次的角度来分析,

一级内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较少,二级、三级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较多。因此,

如何确保二、三级内计量结果的可审计性,是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者必须

认真考虑的问题。在SFAS157生效后,可审计性可能会成为影响准则实施的重

要问题。

五、SFAS157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SFAS157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应重点关注

以下几方面:

1.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活跃市场中的现行报价作为公允价值估价的首选,将活跃市场最近交易

的市场报价作为第二选择,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要求采用估价技术确定公

允价值。该准则同时指出,企业已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企业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

现行要价。上述规定充分说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隐含的公允价值计

量目标也是“脱手价”,即已持有资产的报价是现行出价、已承担负债的报价

是现行要价,只有在活跃市场报价不存在情况下才把采用估价技术确定的公允

价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宜之计或替代方法,这些理念与SFAS157是基本相

同的。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SFAS157,将隐含的“脱手价计量目标”明确化。首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将资产和负债定义为经济利益的

流入和流出,脱手价计量目标符合我国的资产和负债定义。其次,脱手价计量

目标有利于统一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认识,集中精力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

实际问题。

2.制定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制定全面统一的计量指南是提高公允价

值计量操作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17项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中,仅《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

体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且前两项的指南还不一致。《资产减值》将销售协议

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首选,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活跃市场中的报

价作为首选。要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性,尚待制定更为完善的

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3.划分计量级次、增加计量披露。分析《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公允

价值计量指南,不难看出该指南也隐含了公允价值级次理念。当前活跃市场报

价为一级、近期活跃市场报价为二级、采用估价技术为三级。限于级次的隐含性,该指南未能对不同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区别对待并要求根据各级次的可靠

程度进行不同范围的披露,因此该级次理念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级次划

分将可靠程度不同的公允价值计量区分开来,在披露上区别对待,对增强公允

价值计量整体的可靠性有重要作用。

4.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合作。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二、三级计量不同程

度地介入了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价和判断受制于主体的利益取向,会降

低估价结果的市场性,破坏计量的公允性。独立资产评估机构不受主体利益取

向的影响,其评估结果与真实公允价值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技术误差造成的。因此,在可观察价格不存在的情况下,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成

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陈小悦(2006)认为,我国企业应尽量委托

合乎资格的评估师或评估机构来估算会计计量所涉及的公允价值。刘玉廷(2006)指出,会计与评估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关性,评估界与会计界形

成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相互合作,鼓励

主体通过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主要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ofFinancialStandardsNo.157FairValueMeasurement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小悦:《资本市场呼唤企业价值评估—2006年中国评估论坛演讲摘要》,《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第5期。

[4]于永生:《IASB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及其启示》,《上海立信会计学

院学报》2007第2期。

[5]中国会计学会:《公允价值专题研讨会》,《会计研究动态》2006年

第6期。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序号(学号):XXXXXX 长春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问题研究 姓名XXX 学院财经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200X级(X)班 指导教师XXX(教授)

201X 年XX 月XX 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论文结合国际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深厚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寻求合理确定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通过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和美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来看,国外众多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关键在于计量方法;最后,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鉴于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管理层操作利润等问题的存在,在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提出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引入外部评估人员、提高估价技术、引入全面收益表、明确应纳税调整围、制定并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准则的建议。在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时采用归纳的方法,即在获取大量的国国外文献资料,认真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后,归纳总结了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同时采用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公允价值运用中的几个难点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现状,发现同国际上的差距,指出了我国未来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方法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ttributes [Abstract] Thesis combination the research stat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ccounting profession on the fair value,and elaborat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s a measurement of a composite attribute.On the basis of deep theoretical of fair value trying to seek reasonable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standards for determine the fair value.The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air value applic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unting standards,many empirical studies abroad have proven the relevance of fair value,the key lies in measurement methods.Finally, thesis analysis the status of the fair value applic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China's market system is imperfect,operating profit management issue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a market system,introducing external evaluation, raising the valuation of technology, introducing a comprehensive income statement,clear response tax adjustment scope,and to formulate and improve relevant audit criteria of fair value.Thesis presented in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used inductive method.that is,access to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eriou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edecessors.Related research results,summarized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s and theories.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sis of the method used。the focus of the fair value of the use of several difficult issues to be resolved.By contrast,in light of China’s use of fair value of the status quo,that the gap with international,pointed out that the accounting measurement attribute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ttribute Measurement Method

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及影响分析

厦门市2007年度中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论文论文题目: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及影响分析 学员姓名:陈彩霞 学员证号码:0702022234

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及影响分析 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资产和负债。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和模式,并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损益直接列入当期损益,说明今后的上市公司业绩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活动控制的市场环境。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下面就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及影响展开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

提。受此影响,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如果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空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 2007年1月1日,某上市公司将原先自用的办公楼出租给A公司,租赁合同约定租金每月100000元,租期5年。该上市公司账薄记录载明,该产房原值12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40年,已提折旧600万元,预计净残值率为0,由于受房地产价格影响,至2007年12月31日,该办公楼在二手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为800万元。在成本计量模式下,该上市公司2007年由于办公楼出租带来的收益为90万元(年租金收入为120万元,折旧费用为30万元,收益=租金收入-折旧费=90万元,不考虑租金相关税费影响)。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该上市公司2007年由于办公楼出租带来的收益为320万元(年租金收入120万元,公允价值超过办公楼净值200万元,不考虑相关税费影响),通过上例可以看出,在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会增加公司的当期收益。本例该上市公司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增加利润230万元。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 简介: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文章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GAAP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购买或销售一项资产的现时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发生或偿付一项债务的现时价值。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与其他国家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公平交易”、“熟悉情况”、“双方自愿”是公允价值确认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确认公允价值的标准。 二、公允价值的认定 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 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 (二)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 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 (三)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 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 三、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谈公允价值运用中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进行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以及接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时,都由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改为了公允价值计价。不仅如此,利润表中还新增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来计量由投资性房地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但截至目前,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没有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由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价值显著低于其公允价值,因此,这一方面对上市公司业绩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由于新会计准则未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作出硬性规定,这就给房地产上市公司留下了选择的空间。那么,众多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何没有采用倍受关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呢?具体分析其原因如下:

公允价值计量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 1.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规定 在2005 年11月,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为注解准则发表了一个讨论意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公允价值的初始确认和计量,由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全体职员编写。虽然意见包含了对于公允价值的讨论,但它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哪些计量属性适合初始确认。意见是不断更新的概念框架项目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框架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为财务报表服务的计量概念。因为意见范围和意图的不同,它不在此论文中讨论。然而,关于那篇讨论意见的评论将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草案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概念框架计划的第1号第157条以及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这篇讨论意见是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某些资产、负债和权益性工具应该在某些情况下用公允价值计量。然而,指南在公允价值方面的要求通常被准则稀释了,并且准则在这方面的说明也并不是前后一致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单一来源的那些准则中有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指南将会简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且改善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一个简明的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一个适用于所有公允价值计量的前后一致的指南将会更清晰地表达公允价值的对象并且消除公众对于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传播的指南方面的顾虑。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调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并不是一种用来延伸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中应用的手段。此外,项目的目标在于重新编写、明晰、简化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广泛应用的现有指南。然而,为了构建一个按准则要求对于所有公允价值的计量都能统一指南的单一标准,必须对现有的指南做出修改。这些修改意见在第2号准则中做了进一步的讨论,这可能会使公允价值在某些标准下的计量和在准则要求下进行的解释和应用都做出调整。 在某些准则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或其前身)有意识地纳入了一些计量指南。这些指南会导致尽管它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客体上并不是前后一致,但在这些客体的计量上仍被视为公允价值计量。例如,关于第3号准则第16段企业合并的指南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客体就与企业合并中所涉及的项目如税项资产、税项负债和特定收益计划中的员工福利经资产或负债不一致。此外,一些准则包含了计量的可靠性的标准。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固定资产中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可靠确定时才可以使用公允模式计量。此项规定一点也不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pdf

一、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争议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之争 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IASB32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FASB于2006年9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对比以上三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定义是经常变化的,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不统一,我国主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允价值的定义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FASB的主要区别在于 :FASB的公允价值是采用的脱手价格而不是交换价格,因为它认为脱手价格能够更好地代表现金流入与流出,更加符合现行的资产、负债的定义。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后果之争 公允价值的运用无疑是对以前计量属性的重大创新,它被运用的本意是为了能够提供对决策更为有用的信息,以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经济学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经济形势走向做出预测和判断。然而,2006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却使得公允价值遭受了一片责难之声,有人就认为是金融工具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导致了本轮金融危机的发生。SEC在对金融企业及部分上市公司调查后认为,金融企业在资产及负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在报表中确认的比重并不高,它不可能是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它进一步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贷款质量审核的严重失误、风险管理的不当措施以及现行监管政策所存在的漏洞与缺陷。因此,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仍是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最恰当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给审计带来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是基于价值和现值,具有“真实和公允”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无疑具有很多优点。一般认为公允价值具有公平交易、假想交易、为实现性及非客观性的特点(葛家澍,2009;孙丽影、杜兴强,2008),但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得它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公平交易,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交易应该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因为,一般认为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其交易价格的确定可能并不是资产的真实价格。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大比例的是受国家统一控制的国有企业,虽然它们之间可能并没有相互的持股关系,也并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关联关系,但是它们的终极控制人都是同一个主体。如果说仅仅就此认定它们是关联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而交易不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话,笔者认为这似乎不太合理。最终受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只要不存在控制、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关系,其发生的交易应该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也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并没有关于公允价值的专项准则,只是在其他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一些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确认,如果没有相同的则要根据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确认,最后才能采用特定的估值技术对未来的现金流、折现率等进行估计,从而得出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并不是那么完全可靠,其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确定未来现金流、适用折现率的时候,因为包含了一系列的估计和假设,这也就给我们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现代审计目标之一——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发表意见,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审计界和司法界之间在“公允表达”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谢诗芬,2006),但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认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的时候,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公允价值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时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管理人员以及财会人员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尤其是当市价不存在需要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并且还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的时候。所以在审计时,首先,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能力和态度的分析。注册会计师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应对管理层的诚信度和能力进行评价,关注其是否存在公允价值计量舞弊的可能性。同时,注册会计师也要对被审计单位对待公允价值审计的态度进行分析。如果在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一反常态,出现一些怪异行为,对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资料迟迟不予提供,对注册会计师的提问含糊其辞、甚至是故意回避或绕开话题,这时注册会计师要提高警惕。 其次,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融资扩股情况等相关内容,要把握其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被审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被审计单位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作假大多是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特别是上市公司,其作假往往是为了达到再融资指标、避免退市以及管理层的期权行权等方面的考虑,如以前股市上的10%现象以及现在的6%现象。 再次,注册会计师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特别关注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实施程序;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价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该特别关注管理层采取特定措施的意图,对其意图获取审计证据、做出评估,并考虑管理层实施相关行为的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讲解(一)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讲解(一) 主讲老师:周春利 本准则是新印发的准则,重点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含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考虑的特征;公允价值层次的概念,以及公允价值初始计量等内容。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二、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者使用的限制等。 【案例1】 如果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考虑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该资产的状况(全新、二手)、位置(地段)以及是否涉及税金等因素考虑。 三、计量单元 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相关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应当由要求或者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但本准则第十章规范的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除外。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如一项金融工具、一项非金融资产等),也可以是资产组合、负债组合或者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资产减值》规范的资产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范的业务等)。企业是以单项还是以组合的方式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取决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 【案例2】 甲上市公司由专利权X、设备Y以及设备Z组成的生产线,专门用于生产产品W。产品W存在活跃市场。生产线生产的产品W,经包装机H进行外包装后对外出售。与产品W生产线及包装机H的有关资料如下: (1)专利权X、专用设备Y和Z是为生产产品W专门订制的,除生产产品W外,无其他用途。 (2)包装机H用于对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包括产品W)进行外包装。该包装机由独立核算的包装车间使用。公司生产的产品进行包装时需按市场价格向包装车间内部结算包装费。 除用于本公司产品的包装外,甲公司还用该机器承接其他企业产品外包装,收取包装费。包装机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后的净额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能够合理确定。

公允价值计量论文公允估值技术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论文公允估值技术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有关公允价值估值的几点思考 摘要:计量属性一直是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界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传统的计量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公允价值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公允价值的估值问题。文章着重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2008年那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把会计又一次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将此次金融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的使用不当。其实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公允价值(而是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督),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了一个放大作用,而非根源。会计准则只是服务、跟随于市场,而非领导市场,公允价值计量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看到了真实情况,如果停止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只会削弱投资者信心,使计量模式回来历史成本,又会是一种倒退,并且危机并不会因为公允价值的取消而消失。所以,面对现在的经济环境,会计环境以及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被继续使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美国执行了近20年,缺乏可操作性一直是一

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何衡量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值是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其他计量属性都是市场价格的衍生物。市场经济中要进行交换(交易),交换价格的基础只能是市场价格,其中包括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价格主要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即它始终追随市场价格的消长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数值,公允价值的一切计量都和市场信息息息相关。综合美国SFAS15号准则,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及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大多按优先顺序把估值所依据的标准分为三类:第一层级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此时公允价值就是活跃市场中的市场价格;第二层级是交易处于不活跃的市场中,此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来确定;第三层级是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公开市场价格信息,此时,公允价值需要某些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来确定。纵然准则给出了三种公允价值估值的确定方法,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怎么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数字”更接近公允、更接近“市场”,还是有一定的操作困难。 首先看第一层级下的估值技术。在此层次下,有公开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较好确定,可以直接根据市场报价确定金融产品的价值。但是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的市场交易时,由于金融产品此时的流动性极低,不会也不可能存在市场交易价格和类似交易的市场价格,这时就需要我们借助各种估值模型来估计其公允价值,但是不同模型及使用

公允价值计量的论文公:浅谈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及其控制

公允价值计量的论文公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及其控制 内容摘要: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有着其他计量属性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计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公允价值信息的不确定性,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控制公允价值不确定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031.3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体系在17个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刘玉廷,2007),然而对于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如何取得、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方面都缺乏详细的指南,公允价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从而使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受到巨大挑战。因此,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 在会计领域,不确定性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金额的不确定性、以及后续计量的波动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金额的不确定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体现在公允价值的层级中:第一层次是直接采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第二层次是采用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或者不活跃)市场报价并做出适当调整;第三层次是采用估值模型计算确定。第一个层级确定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具有可验证性,然而,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市场有效性尚待检验,投机、炒作等非理性投资行为普遍存在,股票市场上的公开报价也可能并非真正公允。第二层级,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企业所持资产或负债的主要特征,寻找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信息,并根据资产或负债特有属性对所获信息进行调整,考虑的调整因素,包括地点和状况的差别、相似程度的差别和交易量的差别等,而这些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予以确定。第三层级,运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从实践上看,不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现值技术,它具体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与时间安排的可能变量的预期、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中的价格的不确定性、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等。这五个要素都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正是不确定性问题的体现。 (二)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波动性 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外界因素变化的多样性,公允价值用于后续计量有可能调增当期损益,也可能调减当期损益,这将加大利润的波动性。而且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对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否实现的判断面临很大的困难,主观认定很可能并不理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方面的原因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活跃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另一方面由于非市场化的因素的存在,存在的活跃市场还会受到某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虚假信息、操纵价格、内幕交易、极限投机现象广泛存在。此外,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 公允价值也称称公允市价和公允价格,其利弊一直受到广泛的争议。美国在2007年爆发了次贷经济危机,更加加重了人们对公允价值的争议性。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应用也逐渐完善,但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人们开始质疑公允价值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公允价值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的角色的重要性。公允价值的发展还并不完善,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研究,为今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型的建立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具体的应用做出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公允价值基本属性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结合国内具体经济环境,对公允价值在国内的具体应用以及影响公允价值因素展开研究,为实现高公允价值与我国经济的适应性做出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标签: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因素;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更加重视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并在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中占有更重要地位。但是,公允价值所体现的与我国经济制度的不适应性以及自身的缺点,使公允价值在应用中饱受非议。且后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公允价值再次受到质疑。因此,要结合当代经济背景,对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认知公允价值的基本属性,进而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发展还并不完善,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研究,为今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型的建立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具体的应用做出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1]。 一、内部因素分析 1.垄断:现代经济市场中,垄断经济学术语,一般分为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买者垄断则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调节价格与产量[2]。因此,当发生垄断时,垄断者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将商品的价格制定大大高于分垄断时商品的价格,从而不能真正反映商品价值,导致公允价值失效。 2.政府干预价格:在经济市场中,政府有权对商品进行价格的支持或干预。对于支持价格即政府为了支持并扶持某种行业,规定该商品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中同类商品的最低价格。而对于限制价格即政府要对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幅度太大或者其它因素进而规定该商品的价格要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最高值。国家对商品价格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因此,在关乎国家民生的重要商品,政府一般对商品进行最高价格的限制[3-4]。政府对价格的干预会使得商品规定的价格与实际的商品的价值不符,使得该价格并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进而影响公允价值,使得政府的干预成为影响公允价值的内在因素。 二、外部因素分析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一、对待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金融界的主要观点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所以饱受指责。随着雷 曼兄弟申请破产等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的指责 陡然升级。面对飞流直下的股价,很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 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 相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在某种水准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当 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美国联邦 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宣称,正是因为公允价值会计 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 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在危机中倍受损失的华尔街银行家指 责它是危机加剧的重要根源之一,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此次金融 危机中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的账面损失,引 发投资者的恐慌,使得绝大多数投资者非理性地大量抛售次贷产品金 融机构的股票,使危机加剧。所以,他们呼吁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 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使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与意义及其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实行资产交 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应的是历史成本会计准则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则 强调,资产和负债理应以当时实际发生的成本和金额实行计量。例如,2007年1月,甲企业用暂时闲置的资金以30元/股的价格,购入中信 证券100万股股票,若不考虑相关费用,甲公司共计支付3000万元。 假定20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仍然持有这些100万股 股票,而在2007年末,中信证券的市价已经升值为89.27元/股。那 么甲公司理应怎样在会计报表上对报表使用者报送公司拥有的该项股 票资产?两种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在甲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对该项股票 的列示则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甲公司资产负债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本科生学期论文 题目名称: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探讨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学 学生姓名:杨文娟 学号:420613405038 指导教师:王彦卓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发展,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也与国际大趋势相适应。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历史成本会计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公允价值尤其固有的优势能弥补历史成本法计量的不足。虽然现今公允价值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广泛,显示出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是在新会计准则的条件下阐述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现状和应用情况,对公允价值的利弊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一、公允价值相关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一般定义是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 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1]原来的会计准则也采用此说法。而新修订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有了新的表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的价格计量。”由此可以看出第39号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更加的详细、全面、完善、具体。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公允价值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8年6月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其后《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均涉及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在当时作为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促进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投资准则中应用以后,出现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2] 2001年,为避免对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情况,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大量出现,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等进行了修订,要求相对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以扩大各种资产减值计提范围的方式来体现公允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允价值的作用也日益突出,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正式发布新会计准则,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主要选择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生物资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17个具体准则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14年新增公允价值为第39条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序交易”和“市场”的理解都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同时依据能从市场上取得输入值的直接程度为标准把公允价值明确的划分为了三个层次,使得公允价值又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为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 2014年发布新会计准则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标准体系在原先的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增加到39项具体准则,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改进。我国此项新准则是以IFSR13《公允价值计量》为参考的。它主要从公允价值相关概念、计量框架和披露要求方面对公允价值予以界定。[3] (一)新准则下公允价值的优势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介绍 在实务当中、执行其它会计准则的时候,会提到公允价值,比如说存货准则。如果接受投资的存货,就需要在存货准则当中规定,可以以合同或者协议规定的价格作为投资的成本。但是合同或者协议规定的价格是不公允的,就要按照公允价值来进行调整。这在存货准则当中,体现了公允价值。 还有很多方面,比如说金融工具的计量和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等,这些准则中都会涉及到公允价值。 在2014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考量: 1、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2011年5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而且现在中国的经济,是和国际充分地融合的,是市场化、全球化的,所以它需要会计处理的方法以及产生的信息,去符合国际的一些要求。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在变动,国内的会计准则必然会跟着做一定的修订,来跟进国际会计准则。 2、国内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分散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比较分散并未单独就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规定。 3、到底应该如何来确认公允价值,如何计量,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它反映出来。为了保持国际准则趋同,提高会计信息的通用性,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因此,为使国内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国际的准则有相应的接轨,同时使国内的一些关于公允价值的论述集中,所以就需要出台这样一个准则。 1. 公允价值定义的变化 首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解析》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做了明确的规定,在过去的准则或者在实务当中,财务人员认为就是在市场中可能购买商品的价格,就是公允价值。这个论述是不完备,比如说在清算市场时,或者是某个企业已经清算了,已经以非正常的价格对外销售了,消费者购买的价格就不属于真正意义上公允价值。 所以过去可能企业更多地认为公允价值只是购买价格。但这个价格,有一定的条件现在。所以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做了一个准确的评判。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导读】2014年春节前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标准体系迎来了新成员———《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这项全新的准则由财政部正式发布,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事实上,在2014年1月间,财政部相继发布了一批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新规定。记者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说,2014年1月是名符其实的“会计准则制度发布月”。 最大亮点:公允价值准则掀开面纱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规范我国企业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完善、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财政部一直致力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标准体系的建设,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持续趋同,随之进行修订与完善。 可以说,在2014年1月这一轮的会计准则发布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全新的《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掀开了神秘面纱,惊艳亮相。从2012

年5月公开征求意见算起,《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国内的问世至少经过了18个月的准备工作。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国外在两年半之前已经专门针对公允价值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准则,而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要保持与国际持续趋同,公允价值计量肯定也会跟进国际准则。 记者注意到,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与国际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的重要准则之一,公允价值日益受到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5月,国际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更是同步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新规范。 事实上,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已经在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租赁、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等内容中涉及到了公允价值的方法和原则,但之前并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单独进行规定。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在会计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随着《39号公允价值准则》的发布,在原先的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的基础上,我

注会考试会计学习笔记第二十八章公允价值计量01

第二十八章公允价值计量(一)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和方法,属于不太重要章节。 本章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2015年教材主要变化 本章系今年新增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公允价值概述 第二节公允价值计量 第一节公允价值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一)相关资产或负债 相关资产或负债,是指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也包括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如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生物资产、资产减值(使用公允价值确定可收回金额的资产,不包括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企业年金基金、政府补助、企业合并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规范的各项资产。 1.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所具有的特征,例如,资产的状况及所在位置、出售或使用资产的限制等。如果市场参与者在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时会考虑这些资产或负债的特征,企业在计量该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时,也应当考虑这些特征因素。 企业为合理确定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区分该限制是针对资产持有者的,还是针对该资产本身。如果该限制是针对相关资产本身的,那么此类限制是该资产具有的一项特征,任何持有该资产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进行定价时会考虑这一特征。因此,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该资产,应当考虑该限制特征。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论文 在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等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反映企业价值。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争论的焦点,而研究和解决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遇到的现实问题,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负债的公允价值含扩进来。“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负债所使用的全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各国机构对公允价值含义的表述都强调以下几点:(1)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交易双方是自愿的,彼此熟悉情况,交易金额公平,是双方一致同意的;(2)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3)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在该市场环境下存在公平交易,那么不管是在活跃的市场中还是在不活跃的市场中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概念主要倡导的是会计计量要使交易的双方做到公平与公正,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公允价值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而是几种计量属性的一种组合的概念,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取得不具有及时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都能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找到其相应的价格,根据供需理论,活跃市场中的非货币性资产的现时价格应当合理反映该商品的公允价值。在最新颁布的sfas157中,将活跃市场中的公允价值列为第一等级,充分肯定了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应该具有一个潜在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的及时性。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些部门所发布的公允价值信息严重滞后于市场信息。一个不具有及时性的公允价值,很难具有相关性,这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了一定障碍。 (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中各种估计参数的取得具有一定弹性。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思路简单、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各种变量的确定方法都有很大的弹性,如果变量的选择不合理,将导致计算结果不具有公允性和可比性,会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一般情况下,能够反映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差异的要素有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对一系列发生在不同时点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实践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如资产变现的困难与市场的不完善。而以上每一个方面都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估计,不同的参数将直接导致公允价值的重大差异。 (三)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如果既不能在活跃市场上,也不能运用模型法确定公允价值,那么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将成为企业公允价值取得资产或者负债公允价值的又一重要选择。但目前很多专业的评估机构不按业务操作规程执业,影响了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难以取得客观、公正的公允价值。另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