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2013年)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多在过劳、激动、紧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

1、耳性眩晕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头部运动和睁眼加重。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半规管功能检查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

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

9、10对颅神经或/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所致。临床上较少见。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头部运动和睁眼多无眩晕加重。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等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运动或/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眩晕与脑干性眩晕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常以癫痫先兆或癫痫发作形式出现,可有癫痫型脑电异常。

④、小脑性眩晕主要是由小脑绒球、小结叶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相似,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但常有同侧小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4、颈性眩晕多由颈椎增生或椎动脉病变等引起内耳迷路或/和前庭神经核缺血所致。除出现耳性或/和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症状外,常伴有颈椎增生或脱位、椎动脉狭窄或缺如,以及椎动脉压迫试验(见附录2)阳性等临床症状。

二、眩晕的分级

眩晕乃系病人自身的一种主观感觉,对其程度的评估往往比较困难,也很难定量评定。为此,只好根据眩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予以评定:O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II 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III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IV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V级,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三、眩晕的伴发症状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

1、眼球震颤前庭性眼球震颤乃是一种不自主的节律性眼球颤动。双眼先向一侧慢慢转动(称慢相运动),然后急速转回(称快相运动)。前者系迷路半规管壶腹嵴神经末梢或其传入径路受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反射性运动(见附录2),其眼震方向与内淋巴在半规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致;后者乃系受大脑支配所引起的一种继发性运动,其眼震方向与内淋巴在半规管内的流动方向相反和病人自感眩晕的方向一致。

眼球震颤可呈水平型、垂直型或旋转型,其方向依其快相而定。眼震一般向快相注视时明显,向慢相注视时减轻或消失。如仅向快相侧注视出现者称为1°;如向前看时仍出现者称为2°;如向各个方向看时均出现者称为3°。水平型眼震多见于耳性、前庭神经性和核性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垂直型或旋转型眼震多见于脑性眩晕,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长期存在。

2、倾倒系因眩晕和眼球震颤导致病人对外物和自身(向眼震快相侧)的倾倒性幻觉,大脑受此幻觉影响所引起的体位向眼震慢相侧倾斜的错误矫正所致。病人闭目站立或行走时躯干向眼震慢相(半规管功能低下)侧倾倒。其反射弧为:来自一侧半规管的神经兴奋→前庭脊髓束→同侧颈胸腰髓前角细胞→颈和躯干伸肌和外展肌张力增高→对侧前中央回的神经兴奋→皮质脊髓束→延脑→

对侧颈胸腰髓前角细胞

3、自主神经症状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血压低下、肠蠕动亢进、便意频繁,系因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功能亢进所致。其反射弧为:来自一侧半规管的神经兴奋→同侧前庭内侧核→经双侧前庭延脑束→迷走神经背运动核、疑核和孤束核→相应脏器。以耳性、前庭神经性和核性眩晕病人为剧,除小脑绒球、结节病变外的其它脑型眩晕病人缺如(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影响)。

四、危险性评估

1.判断意识状态、瞳孔情况如出现意识障碍须迅速排除大脑广泛病变或脑干直接或间接受损等致命性疾病。瞳孔变化可能是脑干受损的反映。

2.判断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出现过度缓慢或者快速心率,须即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查,排除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威胁生命的循环系统疾病;监测血压,鼻血测定双侧动脉血压,若两侧收缩压差大于20mmHg,可能提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3.初步判断是否为眩晕晕厥前兆和非特异性头晕感应多考虑全身情况,查血糖、血常规、电解质、卧立位血压、有无心脏问题引起心排出量降低的问题等。

4.注意有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特别关注第VIII脑神经外其他脑神经体征、共济运动检查(如指鼻试验、Romberg征)。如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必须马上行头颅CT或MRI检查。

六、查体和实验室检查

因眩晕可由多学科多系统疾病引起,且可伴发其它神经系统损伤。故除一般常规查体和实验室检查以外,尚需重点注意下述方面的检查。

1、一般查体注意有无强迫头位,耳部和乳突有无病变迹象。对颅脑外伤病人应注意创伤的程度、位置、范围以及耳颞部有无出血、骨折和脑脊液漏等情况;乳突、眼眶、颞枕部及颈部有无血管杂音;有无颈项强直和活动受限,颈部活动有否引起眩晕或原有眩晕的加重(如有应注意颈部活动的方向及其幅度),颈部动脉触诊有无扭曲、硬化和触压痛,需要时尚需进行椎动脉压迫试验。

2、神经系统检查如有无其它(特别是第5~7和9~12对)颅神经和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的受损,以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体征。对部分重症病人尚应作眼底检查,了解有无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视网膜出血等重症情况。最后应重点进行听力、眼震以及耳咽管、半规管和耳石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血球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元,红细胞钢性、变形率及其电泳速度,血小板计数、粘附性及其聚积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和C--反应蛋白等有关检查。

(2)、影像学颞骨岩部螺旋CT(对骨迷路的检查效果较佳)、内耳迷路MRI 及其水成像(对膜迷路的检查效果较佳),以及超高速电子束CT(EBT)扫描(对心脏、颈部和颅内动脉的检查效果较佳)和TCD等检查。

(3)、电生理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眼震电图、中耳功能分析、声阻抗和脑电图等检查。

(4)、脑脊液及中耳液外观、压力、细胞学、生化以及有关的抗原和抗体检查。

七、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眩晕病变的定位诊断按照惯例应尽可能地用一个病灶来解释所有临床现象,但临床上多病灶的病例亦不少见,值得注意。

1、根据问诊、查体和眩晕的分类,常可作出病变的定位诊断。

2、通过听力、半规管功能、眼震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为定位诊断提供佐证。

3、影象学检查可为血管性、肿瘤性和外伤性眩晕等病变的定位诊断提供帮助。

(二)、眩晕病变的定性诊断因眩晕多因耳和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定性诊断时应根据眩晕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有关专科检查综合进行分析。临床上的常见病因有:

1、感染性起病急或亚急性,病情于数日或数周内达到高峰。神经体征较广泛,病前或/和病中多伴有感染、发热史,血象和脑脊液检查可有炎性反应。如耳部感染、前庭神经元炎、脑炎和脑膜炎等。高热病人的眩晕发作多因高温血液刺激了半规管神经纤维所致。

2、血管性起病急骤,病情可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病前多有相应的血管性疾病既往史,并可有相应的阳性查体和影象学检查所见。多见于内耳迷路、椎动脉或后下小脑动脉缺血性损伤、以及小脑出血等。

3、外伤性有明显的颅脑或/和耳部外伤史。起病急,大多在外伤后立即或稍后出现眩晕发作,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伤及内耳迷路的岩骨骨折、脑蛛网膜下腔或/和脑干的出血等。

4、中毒性具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或耳毒药物服用史。急性中毒起病急和伴有急性中毒症状;慢性中毒则起病隐袭,多与职业或环境有关。病史询问或相关化验可助诊。

5、占位性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其中以小脑桥脑角部位的听神经瘤、胆脂瘤最为多见。当肿瘤长大时可伴有耳蜗神经等其它邻近颅神经和运动、感觉传导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影响脑脊液循环时还可伴发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MRI检查可助确诊。

6、代谢障碍性大多起病缓慢,具有代谢障碍病史及其相应的化验表现。如糖尿病、尿毒症和黄胆病等。

7、先天遗传性多幼年发病,少数也可在成年后发病。如扁平颅底和Amold—Chiari畸形等,由于小脑、脑干和基底动脉受压而导致眩晕和相应的神经体征。影像学的异常可协助诊断。

8、其它如变性、癫痫和其它躯体性疾病等。

(三)、眩晕的鉴别诊断

1、头昏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多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2、头晕以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加重。临床上常见的有:

(1)、眼性头晕系因视力障碍所致,睁眼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多由屈光不正(最常见)、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病等导致的视力障碍、以及眼外肌麻痹等所致。

(2)、深感觉性头晕系因深感觉障碍所致,于行立中出现,闭眼和暗处加重,睁眼和亮处减轻(因视力代偿),坐卧后消失。伴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和深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神经体征。系由脊髓后索或下肢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所致。

(3)、小脑性头晕系因小脑性共济失调所致,于行立中出现,坐卧后消失,睁闭眼无影响(因视力不能代偿)。伴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系由绒球、小结叶以外的小脑病变所致。

(4)、耳石性头晕系因耳石功能障碍所致,在头位直线运动中出现,动作停止后消失。如椭圆囊耳石病变,头晕仅见于蹲下、起立和行走等活动之中;如球囊耳石体病变,头晕仅见于左右摆头或卧位侧翻身之中;如球囊耳石角病变,头晕仅见于仰位起卧之中。重症病人也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睁闭眼无影响(因视力不能代偿)。耳石功能检查有异常。

3、晕厥系因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病人常先有头晕、胸闷、眼黑,随即意识不清倒地,数秒至十数秒钟后多能自动清醒和康复,但常有短时间的乏力不适。

八、治疗

治疗原则:遵循“先治疗,后查因,边治疗,边查因”的原则。首先是稳定生命体征,对症处理,缓解症状;其次是对明确病因的疾病给予病因治疗,尤其是紧急处理的致命性疾病(如恶心心律失常、严重低血糖)及有明确时间治疗窗的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眩晕。

1.一般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选择最舒适的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进行适

当的心理辅导,防止病人跌倒。

2.维护生命体征平稳

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首先立即给予呼吸循环支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一步处理。

3.前庭抑制剂

眩晕剧烈者,可选用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肌注,尽快控制眩晕发作,减轻患者痛苦。

4.镇静抗焦虑

烦躁,情绪紧张者,可选用地西泮、苯巴比妥肌注。

5.止呕

呕吐剧烈者,可选用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阿托品肌注。

6.改善循环

盐酸培他司汀、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引起眩晕常见疾病的西医治疗

1.后循环缺血

(1)注重血压、血糖、血脂的调控。

(2)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降纤药物的应用

(3)溶栓治疗:后循环缺血溶栓治疗时间窗可延长到72小时,对症状持续30分钟以上的患者,如无禁忌证者行静脉溶栓或动脉介入治疗协助血管再通,并严密监护个脏器功能及生命体征。

(4)对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常规内科降颅内压治疗效果不佳者,尽早请脑外科手术减压处理。

(5)神经保护药物:如胞二磷胆碱、依达拉奉等。

2.小脑出血

(1)控制血压、体温,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关键治疗。立即使用脱水剂。甘露醇的疗效最为确切,作用也最快,常用量为20%的溶液125-250ml,每4-6小时静滴一次,并可与呋塞米交替使用。对肾功能不全者,可酌情应用甘油果糖。

(3)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脑出血,应同时积极纠正凝血功能。

(4)小脑出血10ml以上,或伴神经功能恶化、脑干受压和(或)脑室梗阻致脑积水者应立即请神经外科会诊,行血肿清除术和(或)重症监护治疗。

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治疗上除一般处理外,避免诱发体位。

(2)因耳石会自溶,大多数患者眩晕症状可自行缓解。当眩晕持续不能缓解时,可通过特殊的复位手法使耳石自半规管排空,复位到椭圆囊斑上,从而使症状得到戏剧性好转。

(3)长期治疗无效,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者,可行手术治疗。

4.前庭神经元炎

(1)病因治疗:控制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并适当用类固醇激素。此外,可应用神经营养及血管扩张药物。

(2)药物治疗无效者,持续眩晕,可考虑前庭神经切断术。

5.梅尼埃病

(1)限制水、盐的摄入,可给予利尿脱水治疗,明确存在自身免疫紊乱表现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2)对于发作频繁,保守治疗无效,在间歇期可选择手术治疗,

6.突发性耳聋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抗凝药物,

(3)神经营养类药物。

(4)混合氧、高压氧等治疗。

2015年厥证(晕厥)诊疗方案

厥证(晕厥)诊疗方案 一、概念:厥症是泛指突然性的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不久即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症。现代医学晕厥(syncope)是指一过性广泛大脑突然灌注不足或缺氧而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突然发作,因肌力消失而倒地,但意识丧失时间短、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根据意识丧失的时间和深度,可分为:(1)晕厥样感觉:短暂的意识模糊状态,可伴眩晕、恶心、面色苍白与站立不稳,或称晕厥前兆(presyncope)。(2)真性晕厥:常由晕厥样感觉发展而来,意识丧失数秒到数分钟。(3)惊厥样晕厥:意识丧失时间稍长,且伴短暂而轻度肢体、躯干、面部肌肉阵挛或抽动,但无全身痉挛性惊厥,可有尿失禁。 二、病因引起晕厥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绝大多数属于血管反射性晕厥。 1、心源性晕厥 (1)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瓣狭窄、原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2)心室流入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心房巨大血栓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阻塞房室瓣口等。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快速型房颤或房扑、室颤或室扑)和过缓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 (4)心脏泵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人工心脏瓣膜功能异常等。 (5)急性心脏填塞:心脏外伤、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特发性心包炎等。 2、血管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合型。 (2)直立性性低血压性晕厥:疾病性(脊髓痨等)药物性、特发性等。 (3)迷走反射性晕厥:排尿、排便、咳嗽等动作所致。 (4)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 3、血源性晕厥 (1)低血糖性晕厥:疾病性(胰岛细胞瘤等)、代谢性(垂体功能不全、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等)、药物性(胰岛素等)。 (2)重度贫血性晕厥: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急慢性出血等。 (3)血气异常性晕厥:低氧血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4、脑源性晕厥 (1)神经源性晕厥: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脑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等)、癫痫、颅脑损伤后、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2)精神源性晕厥:重度抑郁症、癔症、恐惧症等。 5、药源性晕厥 (1)心血管药物:血管扩张剂、抗高血压药、利尿剂、硝酸盐、抗心律失常药等。 (2)抗精神失常药:吩噻嗪类、抗抑郁药、中枢神经抑制药等。 (3)其他药物:长春新碱、乙醇、胰岛素、可卡因等。 三、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短暂(历时数秒至数分)意识丧失状态,多无手足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意识恢复后可无特殊不适或仅有短暂而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其特点与病因密切相关: 1、诱因:心室流出道梗阻性晕厥多由用力所诱发;低血糖性晕厥常在空腹时发作;血

眩晕诊疗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西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本证颇相似,可作为本常规诊疗对象。 一、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 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中医症候诊断:(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 (1)肝阳上亢证: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少寐多梦,肢麻震颤。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湿中阻证: 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食少胀闷,倦怠无力。 舌、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瘀血阻窍证: 主症:头晕目眩、时伴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暗。 兼症: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精神不振。 舌、脉象: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4)气血亏虚型: 主症:头晕目眩,劳累即发,神疲乏力。 兼症:气短声低,唇甲少华,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5)肾精不足型: 主症:头晕目眩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 兼证: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尺甚。 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 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 ④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3、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唩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蹶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特点: 1)发病在50岁以上。 2)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眩晕常伴发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 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临床表现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 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疼,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总结优化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 难度大。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 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 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

眩晕综合征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眩晕(眩晕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眩晕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眩晕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综合征(ICD10编码:H81.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眩晕症 二、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标准血压计,测血压(安静时)必要时侧站立位。必须在未服降压药物请况下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三、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补阳滋阴 方药:补阳滋阴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眠苔薄白,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 肝火上炎证

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6. 痰瘀阻窍证 症状:眩晕、头痛、健忘,精神不振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细涩 治法: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络活血汤加减。 针刺治疗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平肝化痰、定眩。 四、难点分析 1.眩晕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方法技巧也各不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形似的患者不同的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意识对药物选择不同导致临床效果的差异。 3.部分患者在急性期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有限住院周期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 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顾用药治疗哮病难以控制。应用综合治疗效果亦不显著。 五、解决措施 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学制定医师的治疗方法,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及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划。 3.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口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络活血汤。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 六、疗效评价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头晕目眩; 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

中医优势病种眩晕诊疗方案

郓城县中医医院中风病科 眩晕病 BNG07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G45.001)诊疗方案 (2013年度)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引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我院本科室临床实际和特色制定本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病 BNG070 西医诊断:梅尔埃病H81.00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G45.001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烦躁易怒,寐少多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瘀血阻窍证:头晕且痛,健忘、失眠、惊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健忘、双目干涩,五心烦热,颧红,耳鸣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尺弱。 (三)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证: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此诊疗规范自1月5日起执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诊断要点: (1)血管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循环障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出现眩晕、平衡障碍、复视,呈典型或不典型脑干或大脑后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本科室以此病为主。 (2)精神性眩晕:本质上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大多感觉头晕脑胀,无运动错觉,无自发性眼震或自发性倾倒,多伴有失眠、焦虑、紧张、记忆力减退等。 (3)一般性眩晕 ①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②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③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④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兼血瘀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舌暗红苔黄,脉弦。 2、气血亏虚兼血瘀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神疲懒言,心悸少寐,饮食减少,舌暗淡,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证: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三)中医病因病机 眩晕病变主要属肝,但可涉及肾、心脾等脏,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以虚者为多;实证病理主要是肝阳和痰浊,虚证为阴精或气血的亏耗。而虚实之间往往互相夹杂而成本虚标实。历代医书对本病论述很多,《内经·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本病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张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这此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证治疗。 1、肝阳上扰清窍:忧思恼怒过度,使肝阴耗伤,肝火偏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而发生眩晕。或素体肾亏,病后伤及肾阴,水不涵木,阴虚

眩晕病(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版本)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的范畴.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为主要病机,以眩晕,头痛为主证的病症.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目前,多认为眩晕病因病机与风、火、痰、瘀、虚相关,病位在清窍,与肝脏最为密切,与脾、肾相关,脏腑阴阳失调、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皆可致病,或为清窍失养,或为邪扰清窍。 一、本案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编码:I10.X02)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 疗效标准》 (一)头晕、头疼、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二)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四)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眼底及 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五)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定的《高血压病诊疗指南》 表1.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 表2.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并存的临床情况I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脑血管疾病 因素超声心动图或X线)●缺血性中风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脑出血 1-3级)●蛋白尿和/或血浆●短暂性脑缺血 ●男性>55岁肌酐浓度轻度升高发作(TIA) ●女性>65岁 160-177mmol/L(1.2-2.0 心脏疾病 ●吸烟mg/dl) ●心肌梗死 ●总胆固醇>5.72mmol/L ●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心绞痛 ●糖尿病粥样硬化斑块(颈、髂、●冠状动脉血运 ●早发现心血管疾病家族股或主动脉重建 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脉肾脏疾病 <65岁)狭窄 II加重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 ●HDL-C降低●肾功能衰竭( ●VLDL-C升高血Cr>177mmol/L ●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或2.0mg/dl) ●葡萄糖耐量减低血管疾病 ●肥胖●夹层动脉瘤 ●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症状性动脉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疾病 高度高血压性

优势病种眩晕诊疗方案(2015年9月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 : 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 :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局部?〔2021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21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缺乏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 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2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假设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 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工程 1.必需的检查工程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TCD〕 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诊断标准。 证侯分型:风痰上扰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上炎型;痰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 (三)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1编码:BNG070)和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疾病编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住院后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动脉彩超,肾上腺CT,颈动脉彩超等。 (六)选择用药。 1.降压药:常规CCB+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利尿剂、a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3.中药方剂选用方面辨证用方 (1)风痰上扰型;;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阴虚阳亢型;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3)肝火上炎型: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4)痰瘀阻窍型;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5)气血亏虚型: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6)肾精不足型: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4.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泡脚、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七)出院标准。 1.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闷)缓解或消失。 2.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波动平稳。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2013年) 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多在过劳、激动、紧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 1、耳性眩晕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头部运动和睁眼加重。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半规管功能检查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 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 9、10对颅神经或/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所致。临床上较少见。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头部运动和睁眼多无眩晕加重。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等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运动或/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眩晕与脑干性眩晕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常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 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 (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2)高血压水平分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鉴别诊断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心血管科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临床症见眩晕同时,常伴有头痛、头胀、颈部僵硬、耳鸣、肢麻、心悸等。现代医学中原发性高血压相当于此范 畴。 一、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脾失健运,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阳亢,痰浊等上蒙清窍。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辨证论治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头痛,头重脚轻,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耳鸣心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焦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炒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15g、茯苓神12g、夏枯草12g、赤芍9g。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杞菊地黄口服液;克比奇胶囊。 (2)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口淡乏味,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脉

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生甘草5克。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面色欠华,心悸少寐,食少神疲,舌淡脉细。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以归脾汤加减。黄芪15克、炒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炒酸枣仁15克、木香或砂仁6克、甘草5克、当归12克、远志6克。 中成药:归脾丸;八珍冲剂。 (4)阴阳两虚证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昏花,劳则气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阴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子6克、熟地黄15克、淮山药20克、山茱萸6克、桂枝6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皮6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四型中以阴虚阳亢型最为多见,阴阳两虚型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多见。 三、疗效评估 1、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头痛、头昏等主要症状,以及胸闷心悸、心烦少寐、耳鸣恶心、腰酸夜尿等兼症。统计300例2005.1-2007.12

2023年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2023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病 人。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吉耀,葛均波,邹和建主编,2022年5月)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2022年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肾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窍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眩晕的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lO 1 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 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 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 (2)静息18导联心电图;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4)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5)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 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眼底检查;. (2)尿常规+酮体; (3)胸部正侧位片; (4)甲状腺功能; (5)口服糖耐量+胰岛素释放+C肽释放; (6)超声心动图; (7)颈动脉超声; (8)大动脉硬度检查:脉搏波传导速度、中心动脉压、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等; (9)选择磁共振、CTA或组织多普勒超声了解肾脏/肾动脉解剖; (10)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有条件时优先选择检测多导睡眠监测图、 卧/立位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水平,可考虑选择肾同位素检查了解肾功能,必要时 做卡托普利激发试验。 3.必须的复查项目 (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 (2)静息18导联心电图; (3)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