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

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临床表现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

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疼,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身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五、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灸甘草。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中医外治

针刺治疗

(三)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

六、难点与治疗策略

马伟明主任中医师认为气虚血瘀痰阻、脑窍失养是眩晕病的主要病因。脾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司,升降无力,清阳不升,气血无以上达清窍,致瘀血阻络,痰浊内生,随风上升,脑窍失养而发眩晕。方中重用黄芪(80g),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常于活血,且有化瘀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姜半夏祛痰,地龙、僵蚕通络,葛根升清阳天麻祛风均为佐药。全方补气与升提并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经络得以行畅,眩晕自止;全方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用祛痰熄风,清阳通络之品,乃眩晕病常用方剂,灵活化裁,变化无穷。

加减:平素体弱多病或年老体弱,肝肾亏虚,加用熟地、山萸肉、桑寄生等滋补肝肾;舌苔黄厚,兼有痰浊者,善用菖蒲10g,远志10g,开窍化痰;风痰较盛者,合用天麻钩藤饮以化痰熄风;眩晕兼有头痛,痛处不移,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血瘀较重者,加用赤芍、牛膝、五灵脂等;颈痛肩酸痛明显加五加皮、威灵仙。

引用: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

2. 《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 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

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 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处理 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较多.针对发病因素进行处理.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眩晕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要针对发病因素进行调节。如调节饮食,饮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食品,适当多食蔬菜.尽可能戒除烟酒,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坚持体育锻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年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或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内五病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mmHg 和(或)平均舒张压(DBP)) ≥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季、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穹、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洗、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枳壳、赤芍、川穹、地龙、郁金等。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作各种相应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CT等以明确眩晕的病因。 5、应注意除外脑肿瘤、血液病等。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舌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质红,舌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辨证施治: 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方如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方如八珍汤加减。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方如杞菊地黄丸加减。 (二)针灸辨证施治:

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取风池、太冲、内关、肝俞、肾俞等穴。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取中脘、章门、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取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取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复溜等穴。 (三)其他疗法: 1、中成药:痰浊上蒙证可选用礞石滚痰丸等泻火逐痰类中成药;气血亏虚证可选用归脾丸等益气养血类中成药;阴虚火旺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类中成药。 2、推拿、牵引: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用此法配合中药治疗。 3、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 (1)椎动脉障碍型:以拿法、按揉法操作于颈肩背部,再以一指禅推法和鱼际揉法轻柔地操作于患者两颞及前额,消除头面部症状。有上颈椎错位体征者,可合理使用调整手法如坐位颈椎旋转微调、拔伸下颈椎旋转定位扳法予以整复。 (2)交感亢进型:以拿法、按揉法操作于颈项部,并以轻巧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弹拨法操作于颈前气管两侧足阳明胃经路线。 (3)颈本体感觉紊乱型:以拿法、按揉法操作于颈肩背部及枕部。有上颈椎错位体征者,可合理使用调整手法如坐位颈椎旋转微调、拔伸下颈椎旋转定位扳法予以整复。 4、耳针:取肝、肾、心、神门、脑、交感等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穴位。 (四)注意事项: 1、眩晕者应保持安静,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饮食宜清淡。适当参加散步、太极拳等体育活动。 2、眩晕由颈椎病引起者,睡眠时要选用合适的枕头,仰卧时宜低,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 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临床表现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 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疼,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它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

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型: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痰湿中阻型: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总结优化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 难度大。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 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 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病名(TCD):眩晕病BNG070 西医病名(ICD-10):眩晕(R42.X01)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重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痰浊中阻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 肝阳上亢证:头晕且胀,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 肝肾阴虚证:眩晕久发不已,两目干涩,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心烦,舌红,苔薄,脉弦细。 5.中焦痞塞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心下痞满,胃纳不馨,嘈杂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痰浊中阻证 治法: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2g、茯苓12g、橘红12g、生姜、大枣。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眩晕症 二、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标准血压计,测血压(安静时)必要时侧站立位。必须在未服降压药物请况下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三、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补阳滋阴 方药:补阳滋阴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眠苔薄白,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 肝火上炎证

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6. 痰瘀阻窍证 症状:眩晕、头痛、健忘,精神不振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细涩 治法: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络活血汤加减。 针刺治疗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平肝化痰、定眩。 四、难点分析 1.眩晕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方法技巧也各不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形似的患者不同的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意识对药物选择不同导致临床效果的差异。 3.部分患者在急性期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有限住院周期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 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顾用药治疗哮病难以控制。应用综合治疗效果亦不显著。 五、解决措施 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学制定医师的治疗方法,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及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划。 3.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口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络活血汤。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 六、疗效评价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头晕目眩; 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中耳炎、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

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 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型:眩晕耳鸣、头胀且痛,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色潮红,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肝火上炎型: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痰浊上蒙型: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4、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肝肾阴虚型: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呜、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6、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呜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优化版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 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它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 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 或MRA 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 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 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 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皿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W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 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I、皿级;重度:W、V级。 (二)证候诊断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心血管科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临床症见眩晕同时,常伴有头痛、头胀、颈部僵硬、耳鸣、肢麻、心悸等。现代医学中原发性高血压相当于此范 畴。 一、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脾失健运,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阳亢,痰浊等上蒙清窍。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辨证论治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头痛,头重脚轻,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耳鸣心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焦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炒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15g、茯苓神12g、夏枯草12g、赤芍9g。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杞菊地黄口服液;克比奇胶囊。 (2)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口淡乏味,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脉

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生甘草5克。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面色欠华,心悸少寐,食少神疲,舌淡脉细。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以归脾汤加减。黄芪15克、炒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炒酸枣仁15克、木香或砂仁6克、甘草5克、当归12克、远志6克。 中成药:归脾丸;八珍冲剂。 (4)阴阳两虚证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昏花,劳则气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阴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子6克、熟地黄15克、淮山药20克、山茱萸6克、桂枝6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皮6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四型中以阴虚阳亢型最为多见,阴阳两虚型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多见。 三、疗效评估 1、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头痛、头昏等主要症状,以及胸闷心悸、心烦少寐、耳鸣恶心、腰酸夜尿等兼症。统计300例2005.1-2007.12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LT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化痰通络 主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地龙、水蛭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活 血通络。 1.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而发。舌质淡,脉细弱。 次症: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中成药】补气脉通片(新药制字z04000825)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通络 主药:黄芪、当归、地龙、红花、川芎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益气通络类药物,如生脉注射液,参麦针等。 2.肾气亏虚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 次症:两目干涩,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弱,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弦细。【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中成药】:可选用平肝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 活血通络。 3.痰瘀互阻 【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裹,或头痛,视物旋转。舌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濡滑、弦涩或细涩 次症:胸闷恶心,健忘、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食少多寐。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半夏、炒白术、橘红、茯苓、甘草、

生姜、大枣。 【中成药】:可选用化痰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 等活血通络。 中医外治法: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调摄】: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噪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加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对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过度,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本科特色疗法】: 根据临床观察,中老年眩晕多以痰瘀阻络多见,故配制了三种新制剂,化痰脉通片,平肝脉通片,补气脉通片(三种制剂配方详见胸痹),在临床中根据辨证使用三种制剂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治疗中除了用中草药汤剂及上述三种制剂外,还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络泰、灯盏细辛等注射液以活血化瘀,改善脑部缺血情况。必要时选择营养脑细胞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 足底敷贴: 【功效】:引火归源、调整阴阳 【主方】:吴茱萸、白芷、白芥子 【用法】:上三味药研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在患者睡前分别对双足涌泉穴进行敷贴,8小时后去除。去除敷料后以盐水棉球清洁皮肤上的药迹。每晚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 若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需停贴敷治疗,同时调整降压药物。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 案(总1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 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病 ICD编码: BNG070 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 ICD-10编码: I10. X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 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 兼证: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便秘、溲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浊中阻证: 主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 兼证: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少多寐、脘腹痞满。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气血亏虚证: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 兼证: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4、肾精不足证: 主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兼证: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晚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证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5、瘀血阻络证: 主证:眩晕,头痛如剌、痛有定处。 兼证:精神不振,面色黧黑、耳鸣耳聋、口唇紫黯、健忘、胸闷心悸。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

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心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动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 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辩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瘀血阻窍证:头晕且痛,健忘、失眠、惊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健忘、双目干涩,五心烦热,颧红,耳鸣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尺弱。 (三)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证: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 诊疗方案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针灸特色诊疗中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的眩晕诊断标准(ZYYXH/T18 2008),TCD编码:BNG070。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786-787页“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1]。本诊疗方案的西医病名诊断对应于“后循环缺血”,ICD10编码是G45.003。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辨眩晕以虚实立论,虚证多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实证多由肝阳上亢、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具体如下: 1.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痰浊内蕴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胸闷少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4.瘀血阻络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5.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行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晄白或黧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三)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涡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楚,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可也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