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1.文学文本的含义

“文本”与“作品”辨析

相同:

“文本”(text)与“作品”(corpus)

所指对象相同,即作为创作活动的结果和阅读活动的对象而存在的语言实体。两者皆可涵括书面与口语两种话语形式。

不同:

(1)从创作者与创作成果的关系说,作品突出主体性或从属性;文本强调客观性或独立性。(2)文本概念暂时切断了与创作者的联系,凸显了其符号性。

文本的符号性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文本的意义是在符号系统中自行生成的。二是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

文学文本的含义:

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

意义:

(1)反映文学理论在文学观念上的重大变化。

(2)反映现代“语言学的转向”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3)反映西方现代哲学、后现代哲学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新思考。

2.文学文本的结构

文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事实或言语行为;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的系统整体。

广义的文本,都包含双重结构,即符号系统与符号系统所传达的意蕴;或黑格尔说的内在因素(内容)与外在因素(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狭义的文本,即文学文本。

黑格尔划分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是针对广义的文本,即“艺术作品”。而“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的区别正在于其语言性。因此,通常将“文学作品”划分为“内容”与“形式”的做法,事实上正忽略了“语言的艺术作品”的特征,乃至造成混乱。

文学作品是一种由几个不同质的层次组成的构造。……不管个别层次的素材多么的不同,文学作品并非一束松散的由各种成分碰巧拼凑起来的东西,而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其一致性恰好就是个别层次的独特性的基础。

(1)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高一级的语音构造;(2)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3)由多种图式化观相、观相连续体和观相系列构成的层次;(4)由再现的客体及其各种变化构成的层次。

(1)语言层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包括语音层和语义层。文字符号是音义结合体。

语言层的主要功能:

第一,把作家的审美意识符号化。

A.用语音唤起具体而形象化的感受。

B.用语义创造形象。

第二,直接显示语言本身的审美性。

此时语言带给读者的美感并不是来自语言所要传达的内容,而是来自语言形式本身,属于有音无义或有形无义的语言现象。说明语言形式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2)现象层

文学文本的现象层是指用语言符号创造的形象化的艺术世界所构成的层次。又称形象层。

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体系构成的。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

在抒情类文体中,主要体现为意象或客观对应物。

在叙事类文体中,主要体现为人物、情节和环境。

非文学文本:语言→意义。

文学文本:语言→形象→意义。

(3)意蕴层

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含意指”,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文学文本意蕴层的特点:

A.意蕴层隐含在形象之中,并不独立存在。

B.意蕴层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意蕴不是可抽象的“意义”。

小结: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其中,现象层具有中介连接作用。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1.体裁分类的理论意义

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式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文学种类和文学体裁的主要根据。文学的体裁分类既涉及到对文学文本存在的基本形态和表现形式的确定,同时也是对文学的话语程式和规范惯例的一种分析和认识。

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

(1)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

(2)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

(3)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

2.体裁分类的几种方法

(1)二分法

A.韵文和散文:中国传统的“二分法”;其基本依据是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B.史诗和戏剧: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二分法”,依据的是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

(2)三分法

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3)四分法

A.戏剧、叙事诗、抒情诗和小说:弗莱;以文学文本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示方式为依据。B.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中国;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

第二节诗歌

诗是各民族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裁,可谓“辈分”最老的文学样式;而且被视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

东西方诗歌的发展历程存在差异:

西方文学理论更看重的是诗歌的叙事功能而不是它的抒情性;史诗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是“诗”的代名词。

在中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诗歌的抒情性特征。

一诗歌与抒情

1.诗的含义

诗是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其主要特点在于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教材65页)

2.抒情性与诗歌的内在特征

(1)以情感生活为主要题材。

(2)情感的真挚与深厚。

(3)丰富的想象力。

(4)抒情与经验。

二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抒情性直接影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特征。

1.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的总体特征,体现为对日常语言和科学用语的疏远与背离。

(1)更加简洁、凝练。

(2)更加形象、生动。

(3)有意破坏语法规范。

(4)富有节奏和韵律。

2.诗歌的结构

(1)语句结构

诗歌语句的组合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构。

(2)诗篇结构

A.分行、分节排列。

B.跳跃性强。

3.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诗歌的意象

A.意象的含义及特点:

诗歌通过象(物象/形象)来表现情感、传达意蕴。物象/形象与情感/意蕴的融合即为意象。意象是蕴含着特定情感/意蕴,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它是诗的表情符号。

B.中西诗歌意象的差异

中国古代:因象生情,融情入象,情景相生。

故意象又称兴象——象之于人的兴发感动。

西方现代:为情觅象,情、象对应。偏重于主

观印象在意象构成中的作用。

C.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意象具有承传性。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不言自明的象征意味。

(2)诗歌的意境

A.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教材70—71页)

B.意境的特征

第一,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

第二,情景须“真”,且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

第三,意境之“意”具有超越性、哲理性。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第三节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1.感受的真挚、自然与新颖

2.题材和样式的多样化

3.语言的生活化

4.结构的自由灵活

第四节小说

一小说的含义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教材82页)

“散文形式”,指小说叙述的语言形式是散文而不是韵文。

“虚构”,强调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不是真实的事件,是作家想象的结果。

“叙事”,一是说一定的故事情节是构成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二是讲怎样叙述,强调有技巧地叙述故事。

第四节小说

二小说的特征

1.传统小说理论中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2.现代小说与叙事理论

(1)叙事方式

讲述、描写和思考

(2)叙事视角

“非(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外

聚焦型”

(3)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者对小说叙事的组织与安排,其要点在于以什么为出发点来组织叙述。A.情节结构

其特点在于以情节的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组织叙事,遵循自然时序及其逻辑线索,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叙事。

B.人物结构

又称性格结构。其特点在于以人物性格为基本线索来组织叙事,叙事围绕着人物及其性格展开,情节成为展现人物及其性格的方式。

★比较A与B:

①人物结构的叙事,是以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刻画为线索来展开的,情节是为表现人物及其性格而设计的。

情节结构的叙事,虽然也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但它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的。

②情节结构的小说,主要是以人物“做什么”来构成情节的。

人物结构的小说,情节主要用于表现人物“怎么做”。

C.心理结构

其特点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流动、情感轨迹作为组织叙事的基本线索,以人的内心世界作为结构的视点和出发点。

D.散文结构

又称氛围结构。其特点在于以某种意境或氛围来组织叙事,并由此结构小说。

第五节剧本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1.戏剧的含义

戏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指话剧。

戏剧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样式,它是以演员扮演剧中人物,通过动作和对话等方式塑造的舞台形象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表演艺术。戏剧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教材89页)

2.戏剧艺术对剧本的制约

(1)舞台

有限的、固定的空间。

(2)演员表演

直观性、一次性。

3.剧本作为文学体裁的特殊性

(1)剧本的长度须适应观众接受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2)有限的演出空间要求剧本叙事须相对集中。

(3)剧本写作要为“二度创作”留有余地。

第五节剧本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

戏剧把一种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表现为实在的,直接摆在眼前的,而这种动作既起源于发出动作的人物性格的内心生活,其结果又取决于有关的各种目的,个别人物和冲突所代表的实体性。(黑格尔《美学》)

1.戏剧冲突

(1)含义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教材92页)

(2)特征

A.集中性和激烈性

B.必然性

C.可表现性

2.戏剧情境

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A.处境说

“情境”指的是人的社会处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突发事件以及特定的人物关系等。B.氛围说

“情境”主要指孕育和引发戏剧冲突的各种条件或因素,它们必须和戏剧冲突的发生有着因果关系。

3.戏剧结构

(1)含义

戏剧结构是指戏剧的构成方式。

(2)特征

高度的集中性。

(3)典型形态:“三一律”

“三一律”,又称“三个整一律”,即“行动的整一性”、“时间的整一性”和“地点的整一性”。4.戏剧语言

(1)动作性

指人物的对话、独白一方面要和姿态、手势、表情、形体等动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演员表演,另一方面还要求人物语言能引起其他人物的反动作,既推动剧情的发展变化,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和激情。

(2)个性化

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经历、思想、感情,使观众能够从人物语言中了解其文化教养、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

(3)富有潜台词

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有些话戏剧人物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观众却可以根据剧情,意会到其话中有话,另有所指,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没有直说。

第五节剧本

三戏剧文学的种类

1.悲剧

(1)悲剧的含义

悲剧是指由于正义一方的失败或毁灭,而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作品。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错误,即“过失说”。

(2)悲剧的特殊审美效果

Catharsis(卡塔西斯),译为陶冶、净化、宣泄等。

喜剧一般是以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通过丑陋、庸俗、落后的人物或行为的自我暴露来表现其荒谬或失败的戏剧作品。

喜剧一般有四类:一是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二是抒情喜剧;三是荒诞喜剧;四是闹剧。3.正剧

正剧又称作悲喜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兼有两者的因素,是一种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戏剧形式。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一节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一文学思潮

1.文学思潮及其特点

(1)含义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教材101页)

(2)特点

A.文学思潮的形成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B.文学思潮具有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的表现形态。

C.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为旗帜。

D.文学思潮必定带来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2.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

(1)外在原因

指文学之外的、但是又对文学思潮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的各种原因,如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变革,某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等等。

(2)内在原因

指影响思潮形成的、源于文学本身的各种原因,如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文学观念等等。3.研究文学思潮的意义

(1)有利于以宏观的视野认识、理解和把握作家的创作与作品的价值。

(2)可以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和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

二文学流派

1.含义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教材102页)2.特点

(1)文学流派是由创作群体所构成。

(2)构成文学流派的创作群体,是因为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见解、审美追求、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特点而凝聚起来的。

(3)群体所创作的作品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艺术风格,即形成了流派风格。

3.文学流派的形成

“有心”与“无意”

4.文学流派的意义

(1)文学流派对创作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文学流派的意义与作用不仅和它的性质有关,而且也和它的艺术成就有关。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一节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三文学形态类型

1.文学分类的基本方式

文学的结构样式

文学的表现形态

2.文学形态类型的含义

文学形态类型,是指因创作者的艺术精神和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形成的文学形态。(1)作品现象层面:表现形态的类型研究

(2)艺术精神层面:艺术精神的类型研究

两种类型研究共同形成创作风格类型研究,即文学形态类型研究。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的几种含义

1.作为表现形态/形态类型

指在表现形态上极其贴近现实生活,把能否真实地描摹社会生活视为生命的文学类型。

2.作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

始于16至17世纪,形成于18世纪,在19世纪,更以“批判现实主义”这种特殊形态,对世界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3.作为审美理想/文学精神

关注和参与现实人生。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精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

2.具有写实性的表现形态。

(1)艺术描写的客观性。

(2)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3.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4.注重从社会关系上描绘生活和塑造形象。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的几种含义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精神,是现实

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

2.具有写实性的表现形态。

(1)艺术描写的客观性。

(2)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3.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1)艺术概括

文学艺术能够通过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反映更广泛的社会内容,甚至揭示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性或规律性的特点。

(2)典型化

典型化指这样一种艺术概括: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虚构,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

(3)典型人物的特征及含义

A.个性:“整体个性”

B.普遍性: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C.独特的审美价值

含义:

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教材119页)

4.注重从社会关系上描绘生活和塑造形象。

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化,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来表现的。它所要概括的,是人和人生的社会意义;它所要揭示的,是人性和人生的社会属性与特点。三现实主义文学与自然主义文学

1.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1)立足于“绝对的真实”。

(2)强调从生理、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

(3)主张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2.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的区别

(1)前者注重人的社会性;后者强调人的生物性。

(2)前者在细节真实中体现典型性;后者将细节描写与典型化对立起来。

(3)前者要求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同作家的主观倾向性的统一;后者则主张所谓的“纯客观主义”。第三节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含义

1.发端与形成

作为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西方始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2.背景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反对古典主义文学。

3.含义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夸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教材126页)

第四章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

一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

1.创作主体:作家

(1)“诗灵神授”说

在“诗灵神授”说中,作家诗人不过是一个载体,文学实际被视为神的创造。

(2)“天才”说

“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技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康德《判断力批判》上)

(3)“感物”说

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自然物色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2.创作资源:人生经验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即作家的实践经验和所见所闻。

(2)心理经验

即心理生活经验和自我反省。

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经验不是产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外,而是将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融合的过程中,创作主体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意义,会感受到以前所没有感受到的审美意味;同时,这种融合必定会使原有的经验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形和变异。

3.主体与经验的遇合:“对象化”

文学创作的对象化,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把握生活材料,将外在于人的生活材料升华为表现作家人生感受对象的过程。经过体验即对象化之后的生活材料,不再是一个主体之外的认识对象,而是经过主体的感同身受,经过主体切身经验的体认,而成为主体化、情感化和个性化了的对象。

第四章文学创作

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

1.文学的传统与创新

(1)中国文论

A.“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通变”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的继承和革新的重要命题。

B.“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西方文论

A.爱德华·扬格:天才与独创

独创首先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其次是具有自然性和生长性,再次是具有新鲜性和陌生性。B.T.S.艾略特:历史意识与当下创作

艾略特认为:第一,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传统而单独具有他的意义,诗人隶属于诗歌的传统,他的作品存在于整个诗歌的有机链条之中;即使是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前辈诗人的痕迹。

第二,传统的概念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传统不仅包括过去的过去性,还包括着过去的现存性;诗人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传统,理解和阐释传统的现代意义,将传统的永久性和现时性结合起来。

第三,传统不是恒定不变的过去的秩序,它处于不断的生成、调整之中。诗人要做的不是极度个性化地背叛传统或试图消灭传统,而是要主动地适应传统,并促进传统的理想秩序的更新和发展。

C.弗莱:独创性与程式化

弗莱认为,从形式上说,诗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单一的诗在没有其他类似的参照系的情况下,是独一无二的;其次,当人们超越历史范围从整体上探讨诗是什么的时候,它的普遍共性和程式化就显现出来。

“任何对文学的严肃研究很快表明有独创性的和模仿的诗人之间的真正区别只是前者是比较深刻的模仿。”

(《批评的剖析》)

D.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布鲁姆认为,诗人对诗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完全是一种健康的、值得称赞的力量,也会产生消极意义。真正的强者诗人通过有意的“误读”来摆脱影响,为自己争得独立的地位。

“诗的历史是无法和诗的影响截然区分的。因为,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

(《影响的焦虑》)

2.文学传统中的母题和原型

(1)母题

A.母题的含义

母题(motive)是源于民间文学的文论术语,指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中的相同或相似的要素,是起源于、持续于文学传统并能在其中被辨认出来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以及中国文学的幻化、离魂、闺怨、复仇等。

B.母题与民间故事“形态”

民俗学所说的“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景,也不属于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传统;是指一种反复出现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

母题作为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最小叙事单元,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C.母题与文化、文学传统

从母题中可以见出文化、文学传统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同时还能把握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态的积淀过程及显现状态。

(2)原型

A.原型的含义

原型(archetype,原始模型),荣格心理学术语,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比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月亮、香草、石头等原型,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

B.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构成中与个人无意识相区别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而是由遗传获得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它是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对自史前社会直至今日的每一世纪中有微小变化和差异事件的记录。“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储藏着所有那些被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的东西。

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集体无意识当中“无数确定形式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形式”。

C.原型与文学创作

“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无数次的重复已经将这种经验刻入我们心灵的结构之中,不过,其刻入的形式并不是满载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一种起初没有内容的形式;这种形式仅仅相当于知觉和行为的某种类型的可能性。”(荣格)

(3)母题和原型之间的关系

区别:原型是一种源于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主要表现为形象类型;而母题则是一种基本的叙事单元,具有叙述模式和形式结构的特点。

相同:两者都是文化或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生成于族群积累的人生经验,并在这些经验中积淀了族群共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教材153页)

第四章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

三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1.创作个性的含义

创作个性是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显示了一位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对创作个性的判断最终依据文本,可以从“共时”的、“历时”的两个层面进行。

“透视主义”的批评方法: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提出。既反对把单一的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事件的相对主义的文学观念,也不赞同把文学整体当作是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的绝对主义的文学观念,而强调文学研究应该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的整体系统中去考察,既要研究作品的个别性特征,也要寻找不同作品之间的普遍性特征,用这种办法来确定一个单独的文学作品在整个文学作品整体中的独特价值。

2.创作个性的形成

创作个性的形成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作家的个性,二是作家的创作实践。其中,个人的创作实践和社会经历所起的作用更大。

心理学所谓的个性又称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心理学所谓的个性是人人都有的,创作个性却并非每个作家都有。有心理个性的作家并不一定有自己的创作个性。

从根本上说,创作个性其实是一种精神个性,更多地和一个作家对文学的理解、对审美活动性质的认识、对独创性的追求有关,而不像心理个性那样,较多地受生活经验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作家在创作中的实践追求往往会自觉地、直接地影响其创作个性的形成,相反,个性在创作中的流露倒可能是无意识的。

3.创作个性的表现

(1)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

作家的创造个性,首先表现在他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具体体现在对生活现象的辨析和捕捉,对表现对象的审美判断,以及流露于其中的审美趣味、艺术趣味。(2)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形成。

形象创造和意义挖掘,是创作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特点。

(3)作家的艺术表现。

第二节创作心理

一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

1.动机

心理学所说的动机是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

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1)模仿说

古希腊的亚理士多德,用人的模仿天性来解释创作动机的发生。

与此相关的还有“游戏说”。

(2)补偿说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幻想与梦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所以文学是“利用一个现时的场合,按照过去的式样,来设计未来的画面”。

他说:“一篇创造性的作品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3)排除说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齐将动机分为“缺乏性”与“丰富性”两种。前者起于机体内的缺乏和痛苦,于是产生了排除缺乏、避免危险、逃避威胁的愿望和行为,以实现消解心理紧张,减缩张力,维护生存和安全的目的。后者则表现为对欢乐、创造、成就、爱情和自尊的渴望,其特征是寻找新奇、体验快乐、获得理解和发现。

2.艺术触发

(1)含义

艺术触发是指在创作动机的驱使下,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使之进入创作实践的过程。

(2)类型

当下的艺术触发与长期的艺术触发。

(3)形成因素

一是素材的积累,孕育,消化,使创作处于积蓄待发的状态。二是某种生活因素的介入,激发了积累的素材和经验。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5篇文献必有一 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 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2开放性。(3实践性。(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精神愉悦性、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 心灵的自由性。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2,情感体验、 3.创作动因生成、 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基本概念 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 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 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斯提出。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或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兴高采烈,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其审美经验,拓展了其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4.(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 5.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社会效果和____________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________》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____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干的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概论练习题2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2、____________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3、塞万提斯的《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4、叙事性散文包括____________、传记文学、游记等。 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一,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论;三,____________;四,思考问题。 6、高雅文化文本具有三种特征:语言形式创新、____________、个性化趣味。6、诗按其中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叙事诗;按其是否遵守格律规范,可以分为格律诗和____________。 7、文学写作过程大致划分为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成文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剧本 2、原理批评 3、叙事诗 4、作品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