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

月歌)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此前教学《山行》《绝句》《望庐山瀑布》等古诗,学生在入学前就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所以上课时他们往往急欲表现其背默的本事,无法沉下心来学习体会诗歌。因此,我就将计就计,一上课先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展示背诵水平,然后自学生字词后默写古诗,接着才开始理解诗意,练习吟诗成诵。

课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孩子们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诵和默写就成了一个难点。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根据“理解记忆”原则,本课教学拟按如下思路来进行:初读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精读品味欣赏,理解诗意;熟读成诵感悟,体会感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小组赛诗会:个人参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背出古诗篇目最

多的小组为胜。

2、师生评价,重在激励。

师对失败的小组说:“今天咱们再学两首,也许下次就能转败为胜。”

二、板书:望洞庭

1、指名说题意、介绍洞庭湖。(老师适时补充或表扬)

2、谁、什么时候、在哪里望洞庭?(简介作者:刘禹锡)

三、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齐读。(指导停顿、语速和语调)

四、学习生字:潭、螺。认识多音字:磨。

五、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同桌自学、交流: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懂,需要帮助?

六、精读品味

1、指名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句?(老师适时补充、引导、启发或

肯定、表扬、激励)

2、指名交流:还有哪些词句没有读懂?谁读懂了,愿意帮助他?

3、指名汇报:谁特别厉害,能将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时间允

许的话,要多请几位说)

七、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作业设计: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

2、此句中诗人把——————————比作————————————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洞庭〉。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1、昨天的赛诗会上我听到有个同学会背〈古朗月行〉,大家都会

背吗?那么一起来吧。

2、翻开语文书14页,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和刚才背诵的〈古朗月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课题:峨眉山月歌,指名介绍峨眉山。

三、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峨、眉、君。认识:羌、渝(结合三下练习1“简

称歌”“渝”是“重庆”的简称,因此诗中的渝州其实就是今天的

重庆市。)五、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交流: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懂,需要帮助?

六、精读品味,感悟诗境。

学生汇报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没有读?指名帮助。老师

适时补充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对诗句的体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悟,促进理解。

七、背诵体会,总结全诗。

作业设计:

一、默写〈峨眉山月歌〉。

二、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下:――――――――――――

1、诗句意思――――――――――――――――――――――――――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 教案(白老师)

峨眉山月歌 主备课人:白刘军使用日期:11月日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 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 1. 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合作探究 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内容较浅显,易理解,重点旨在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课文生字的理解学习,预计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解。 本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 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学生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理解是李白连夜出发,时间仓促,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2.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诗的生字:眉、溪、峡、君 (2).识记诗仙:李白 (3).理解诗中“夜发”、“下”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 (5).感悟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咏月怀乡思友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如“夜发”、“下”等字词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体悟诗中的月、影、情交融的情境

写字课《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写字课《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眉”,掌握书写要领,学生初步认识主笔。 2、通过学习“溪”和“峡”,掌握三点水的写字要领及左窄右宽和左短右长结构字的特点 书写要领。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学生写字兴趣,渗透育人教育。增强观察比较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和自然,感受汉字的造字特点和字形美。 2、掌握掌握三点水的写字要领及左窄右宽和左短右长结构字的特点书写要领。规范书写本 课生字。 教学准备:PPT、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这节课咱们来干嘛的吗?(写字) 课题是——峨眉山月歌 这首七言绝句是谁写的? 会读吗?齐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本诗描写了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致,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全诗意境清朗秀美,语言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再次感受到了年轻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情,和离开家乡对亲朋好友的恋恋不舍的无限情思。 过渡语:好诗配好字,怎样才能练得一手好字呢?咱们先去东晋时代向一位大书法取取经,他来了—— PPT出示书法家故事《王羲之吃墨》,观看要求: 师:同学们看到这,都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 过渡: 是啊,不管练习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不管哪种风格的字,只要遵循书法的规则,都是美的。 同学们,想写好美美的钢笔字吗?那就开启我们的写字之旅吧 二、出示“眉” 1、师:这个字读什么?看字形,说说“眉”是指什么?自古以来,夸人家眉毛长得好 看,都是怎么夸的,说一个词语?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2学情分析 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2【讲授】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1教育网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21·cn·jy·com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

杜”。https://www.doczj.com/doc/d011580532.html,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2·1·c·n·j·y 四、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活动3【活动】学习《峨眉山月歌》 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部编版语文《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

峨眉望月遇诗仙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诗悟情:扣住“山”“水”“月”“发”“向”“下”“夜”等,学会抓意象、抓关键词,品景、悟情的方法,感悟诗歌牵挂与憧憬交织的复杂情感。(重点) 2.品诗悟人:解诗识人,深刻体悟诗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难点) 二、新课导入(3分钟) 咿呀学语时,我们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年少时,我们又会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长大后,我们不自觉怀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曾经。月——不仅是美丽皎洁的动人景象,而且还寄托了某种特殊的情感,而谈到写月,诗仙李白就值得一提,他赋予了月新的生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仙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太白十诗九首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李白《玉壶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设计意图】以月为切入,设置情景,同时整体了解诗仙李白写月的诗句。 三、新课设计 板块一:初品峨眉月——一识月中情 (一)寻月溯源——初感知(5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你能从诗歌题目中读到哪些信息? 明确: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自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和诗歌导读,理解诗意,说说《峨眉山月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诗人离开家乡,出门远行。 3.诗人的行程是怎样的? 明确: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峨眉山月歌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导人)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或黑板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2套(2018新版教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词语 半轮 秋:影: 发: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5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1分) 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

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片断

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片断 《峨眉山月歌》我从歌字入手,先建立《峨眉山月歌》也就是“为峨眉山月而歌”的表象。再及景“李白看到了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在这样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以下是我第三步的教学实录—— 师:月色朦胧,山影、树影、月影都投射到江水中,随波摇曳,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常说触景生情,此时,你就在蛾眉山下和李白一道欣赏着着月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美不胜收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李白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

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师:和朋友分享快乐,就把一份快乐变成了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快乐。那李白就仅仅想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吗?你平常还和什么人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李白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 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版

峨眉山月歌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班级:四(4)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

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峨眉山月歌》教学实录片段_教案教

《xx月歌》教学实录片段 《峨眉山月歌》我从歌字入手,先建立《峨眉山月歌》也就是“为峨眉山月而歌”的表象。再及景“李白看到了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在这样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以下是我第三步的教学实录—— 师:月色朦胧,山影、树影、月影都投射到江水中,随波摇曳,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常说触景生情,此时,你就在蛾眉山下和李白一道欣赏着着月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美不胜收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xx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师:和朋友分享快乐,就把一份快乐变成了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快乐。那李白就仅仅想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吗?你平常还和什么人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xx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 《xx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 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 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板书课题,认读“峨”。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的故乡在四川青莲乡,他25离开家乡,长期在各地漫游。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四川时所写的。 3、解题: ①读了课题,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个山名,在四川省境内。请学生说说对峨眉山的了解。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羌”“渝”“君”3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二行诗,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半轮”: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平羌”:指今天的青衣江。 “流”:流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小结: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移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觉。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发:出发。 清溪、渝州:都是地名。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思:思念。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顺流而下驶向渝州。 4、小结: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对故乡、友人不免恋恋不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W 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可以编辑的试卷(可以删除)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语文学科教学导学案设计 导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或检查 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修改意见:

二、自主学习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四、精讲点拨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