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2.难点:感受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词在宋代被推上文学历史的巅峰,在那时形成了诸多流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沉醉不知归路”的迷茫;“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还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愤;

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更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抱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个一生坎坷的词人,在年轻时写的一首春意盎然的词。

(一)初读诗词:读准字音(齐读)

(二)再读诗词:读准节奏(指名读后齐读)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三、明确诗意: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探究诗词大意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根据词意再读诗词

四、感悟诗情(小组合作探究)

1.第一句作者说“西湖好”,结合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西湖好在哪里?

“西湖好”表现在轻歌曼舞,芳草萋萋,绿水悠悠,和那荡起的阵阵涟漪,惊起的只只飞鸟上。

2.词的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4.作者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对颍州西湖美好的春景的喜爱之情,抒发了词人恬淡、安适、惬意的情怀。

六、感悟诗理

生活的真谛:平淡安宁

七、拓展延伸: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市《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八、教师赠言

词既有音乐性的韵律美,又有文学性的意境美。适当的吟诵不仅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境界,而且能彰显我们厚重的才华,还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诵读诗词曲赋:在我们失意时能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胸襟;在我们迷茫时能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智举;在我们彷徨时能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在我们成功时能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那样我们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人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精品】.doc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 本人一老翁。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 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能力目标: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西湖漫笔教学设计

西湖漫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三、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 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对比阅读 通过本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 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导读: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

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

西湖七月半教案

不是荷花满池的六月,不是郁郁葱葱的七月,亦非秋凉即至的八月,而偏偏要写七月半的西湖,这是为何?六月太热,七月初无以看月,八月太凉,惟有七月半,有人,有月,有湖,一切都恰到好处,看湖看月,又可看观月之人,岂非妙哉? 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旧称中元节。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张岱为明末 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写了游人赏月的景象,写了民俗,作者眼中的

人有褒贬的,体现了超脱、风雅不同、世俗的情趣,提高审美情趣。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

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八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理解性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采桑子》欧阳修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3、《相见欢》朱敦儒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如梦令》李清照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古典诗词鉴赏: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创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鉴赏】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西湖春晓》精品教案

鲁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西湖春晓》精品教案 课型:欣赏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西湖春晓》。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1)诗人笔下的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2、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情分析: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在北方,所以对江南的生活、文化、音乐并不了解、熟悉,但这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欣赏《西湖春晓》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并运用到今后歌曲的演唱中;课前请学生查阅关于西湖的资料(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进行课上交流,并在课下收入到个人成长记录中。 教学准备:《西湖春晓》音乐、西湖风景课件、《平湖秋月》的音乐。

钢琴、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赞美西湖的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活动) 一、导入 教师用谈话法,通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入童声合唱歌曲《西湖春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不仅有效地导入了歌曲,还很好的与语文学科综合起来,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欣赏《西湖春晓》 1、初听歌曲 提出问题:歌中唱到了什么?歌曲的情绪怎样?(出示课题并播放歌曲) 2、复听歌曲 提出问题: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教师出示歌词,再次播放歌曲 引导学生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 3、讲解演唱形式,八六拍拍号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教师播放学校合唱团演唱的《西湖春晓》视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合唱的同时,教育学生学好特长为班级、学校增光添彩。 4、再次播放歌曲。

诗词赏析: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诗词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赏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

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苏教版语文《西湖》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西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写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字词:“掠、堤、垂、初、素”的读音;“华”在本文“华灯”中念第二声是装饰精美的意思,“浮、素、掩、初”的写法;“犹如”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3、段: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生字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一起去看西湖的山、湖。 3、出示课题: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2、学生自渎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三、检查自渎 1、出示词语 杭州远眺连绵起伏犹如典雅轻柔掩映一般心旷神怡 素有明净镶嵌轻拂山峦硕大掠过绸带阮公墩仿佛 (1)自己先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开火车读) (3)谁来说说容易读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州、硕是翘舌音,净是后鼻音,峦、掠是边音) (4)齐读

西湖游记两则教案

《西湖游记两则》 课型:新授课课时:2 主备人:王爱玲二次备课人:________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 2、理解准确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本文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清高淡雅的志趣。 4、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阅读分析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棹zhào:娥:颊jiá: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拼音版

采c ǎi 桑s ān ɡ子z ǐ·轻q īn ɡ舟zh ōu 短du ǎn 棹zh ào 西x ī湖h ú好h ǎo 【宋s òn ɡ】欧ōu 阳y án ɡ修xi ū 轻q īn ɡ舟zh ōu 短du ǎn 棹zh ào 西x ī湖h ú好h ǎo ,绿l ǜ水shu ǐ逶w ēi 迤y í 。 芳f ān ɡ草c ǎo 长zh ǎn ɡ堤d ī,隐y ǐn 隐y ǐn 笙sh ēn ɡ歌ɡē处ch ù处ch ù随su í 。 无w ú风f ēn ɡ水shu ǐ面mi àn 琉li ú璃l í滑hu á,不b ù觉ju é船chu án 移y í 。 微w ēi 动d òn ɡ涟li án 漪y ī,惊j īn ɡ起q ǐ沙sh ā禽q ín 掠lu è岸àn 飞f ēi 。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注 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

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白话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鉴赏】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采桑子_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 时属颍州。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隐隐:隐约。笙歌: 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涟漪:水的波纹。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 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 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 清新可喜。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 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 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 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 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 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 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 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 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 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阅读训练】: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景?(5分)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 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 答: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 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

西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材解读: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本文是本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 (二)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第一首。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2、写作背景: 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 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视频朗读,读准韵律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 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 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 四、赏读,感受意蕴美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美丽的西湖教案1

《美丽的西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伴随着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大家知道西湖的由来吗?",从而引出有关西湖的诗词。用多媒体简单展示并介 绍了"西湖旧十景"和"西湖新十景"。西湖这种淡雅.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介绍 水彩画就特别适合表现,紧接着特别引出当今社会最大关注的环保问题。让学生 在进入水彩画的学习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浙教版初中美术第四课《美丽的西湖》(1课时) 教材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以及认识水彩画的特点。了解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区分。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比较来感受西湖的艺术特色;通过欣赏来掌握西湖水彩 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西湖秀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教学难点: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区分。 教学方法:情境.直观.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辅助:课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有关西湖的图片.课件.人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题的准备 (1)播放一首音乐《千年等一会》,通过艺术是相通的道理,让学生猜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以及这部电视剧故事是发生在哪个地方。 教师:你们听到此歌曲想到什么吗? 学生:白娘子.许仙.白蛇.青蛇等。 教师:那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吗? 学生:杭州.西湖。 (2)引出课题《美丽的西湖》 (幻灯片放映西湖的图片,并打出标题) 二.教学过程 (1)西湖的由来。 教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被称为西湖呢,有谁知道吗?(学生可能会鸦雀 无声,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关于西湖的由来,这里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 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 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 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 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 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 人间,变成了今天波光粼粼的西湖,(那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 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 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 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宋] 欧阳修 轻q īn ɡ舟zh ōu 短du ǎn 棹zh ào 西x ī湖h ú好h ǎo , 绿l ǜ水shu ǐ逶w ēi 迤y í,芳f ān ɡ草c ǎo 长zh ǎn ɡ堤d ī , 隐y ǐn 隐y ǐn 笙sh ēn ɡ歌ɡē处ch ù处ch ù随su í 。 无w ú风f ēn ɡ水shu ǐ面mi àn 琉li ú璃l í滑hu á , 不b ù觉ju é船chu án 移y í,微w ēi 动d òn ɡ涟li án 漪y ī , 惊j īn ɡ起q ǐ沙sh ā禽q ín 掠lu è岸àn 飞f ēi 。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y ǐn ɡ州(今安徽阜f ù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 。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

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