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能力目标: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四、翻译理解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译: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五、探究主旨

本词写芳华红残,人去春空,繁华喧闹过后归于寂寞宁静。而经历了种种艰难的人生体验后的作者,更喜欢静观自然,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宁静恬适的心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精品】.doc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 本人一老翁。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 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能力目标: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 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导读: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

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

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八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理解性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采桑子》欧阳修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3、《相见欢》朱敦儒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如梦令》李清照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古典诗词鉴赏: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创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鉴赏】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

诗词赏析: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诗词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赏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

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拼音版

采c ǎi 桑s ān ɡ子z ǐ·轻q īn ɡ舟zh ōu 短du ǎn 棹zh ào 西x ī湖h ú好h ǎo 【宋s òn ɡ】欧ōu 阳y án ɡ修xi ū 轻q īn ɡ舟zh ōu 短du ǎn 棹zh ào 西x ī湖h ú好h ǎo ,绿l ǜ水shu ǐ逶w ēi 迤y í 。 芳f ān ɡ草c ǎo 长zh ǎn ɡ堤d ī,隐y ǐn 隐y ǐn 笙sh ēn ɡ歌ɡē处ch ù处ch ù随su í 。 无w ú风f ēn ɡ水shu ǐ面mi àn 琉li ú璃l í滑hu á,不b ù觉ju é船chu án 移y í 。 微w ēi 动d òn ɡ涟li án 漪y ī,惊j īn ɡ起q ǐ沙sh ā禽q ín 掠lu è岸àn 飞f ēi 。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注 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

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白话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鉴赏】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采桑子_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 时属颍州。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隐隐:隐约。笙歌: 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涟漪:水的波纹。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 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 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 清新可喜。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 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 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 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 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 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 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 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 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 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阅读训练】: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景?(5分)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 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 答: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 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第一首。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2、写作背景: 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 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视频朗读,读准韵律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 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 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 四、赏读,感受意蕴美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宋] 欧阳修 轻q īn ɡ舟zh ōu 短du ǎn 棹zh ào 西x ī湖h ú好h ǎo , 绿l ǜ水shu ǐ逶w ēi 迤y í,芳f ān ɡ草c ǎo 长zh ǎn ɡ堤d ī , 隐y ǐn 隐y ǐn 笙sh ēn ɡ歌ɡē处ch ù处ch ù随su í 。 无w ú风f ēn ɡ水shu ǐ面mi àn 琉li ú璃l í滑hu á , 不b ù觉ju é船chu án 移y í,微w ēi 动d òn ɡ涟li án 漪y ī , 惊j īn ɡ起q ǐ沙sh ā禽q ín 掠lu è岸àn 飞f ēi 。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y ǐn ɡ州(今安徽阜f ù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 。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

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八年级上册优质课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采桑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美读全词,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之美。 2.用心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品词析句中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集合学生智慧,运用再造想象,想象词的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之美。【教学过程】 一、闯关,开启“穿越”之旅 1. 激趣导入:近年来,“穿越”剧特别流行。剧中的男主角、女主角由现代穿越到古代,又从古代穿越回现代。今天让我们也来过一把“穿越瘾”吧! 2.想要玩“穿越”,得先闯关。每组派一个代表,闯关胜利组,才能过一把“穿越瘾”。哪位同学作为代表来试试呢? 第一关: ()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又叫“”、“”、“”等。(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第二关: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 唐朝: 宋朝: 第三关:正确标注拼音,并准确读出 短棹逶迤长堤笙歌涟漪 3.设置情境:(播放古筝曲),让学生进入意境中。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颍州的西湖畔,此时的你是何种身份?你到底是谁呢?请看屏幕—— 二、知人,了解作者及背景 如何创作这些词的?下面让我们进入“名人访谈”。 三、吟咏,感受景物之美

1.感情朗读这首词。 2.提问:词的上阕选取那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3.学生讨论,明确: 轻舟短棹绿水长堤沙禽 四、赏读,领略氛围之美 1.提问: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学生赏读后,交流。 3.明确:词人调动多感官,运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氛围。 五、品读,体会情感之美 1.提问:词的下阕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再品读,体会词人情感之美。 3. 明确: 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惊飞沙禽更显西湖之幽静。 “西湖好”是词眼,直抒胸臆,抒发了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描绘,展现画面之美 1.集合学生智慧,运用再造想象,想象词的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2. 学生可选择上阕或下阕内容来再造想象,练笔。 3.学生交流,欣赏短文。 七、背诵,再赏语言之美 1.根据关键词提示,学生背诵全词。 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笙歌无风水面船移涟漪沙禽 2.学生自由背诵。 3.全班齐背诵。 八、闯关,结束“穿越”之旅 1.时光飞逝,“穿越”之旅即将结束,但要“穿越”回到现代,必须要闯关,闯关成功获得皇帝御赐的令牌才可以。请做好闯关准备。 2.通过闯关游戏,丰富文学常识。 3.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的“穿越之旅”结束了,请不要忘记你曾化身为词坛写景高手欧阳修;不要忘记你曾游览过风光秀丽的西湖;更不要忘记你们曾经在这里共同欣赏了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采桑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译文及赏析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译文及赏析 答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 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鉴赏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 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 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 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 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 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 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 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 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 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 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 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创作背景

《采桑子》(轻舟短棹)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2题)

《采桑子》(轻舟短棹)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2题)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2.主旨、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3.上阕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通过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廖廖数笔,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4.上阕第一句有何作用? 答: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 5.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以静

写动。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以动衬静。如此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喜悦之情。 6. 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析。 答: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富有生机;水面与沙鸟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几方面去思考。)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惊起沙禽掠岸飞”的表达效果。 答: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之幽静。 8. 请写出与“惊起沙禽掠岸飞”具有相同意境的句子,并简说其作用。 答:①“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海漪微动惊动沙准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意显其幽静。这里的以动写静,与唐时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及其《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②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目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部编本初二语文《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赏析及中考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赏析及中考汇编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重点问题】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

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贵州省六盘水市】(一)阅读古诗词,完成9—10题。(4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 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 岸飞。 9.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作品鉴赏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

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采桑子》欧阳修词作鉴赏(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欧阳修词作鉴赏(轻舟短棹西湖 好) 【作品介绍】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原文】 采桑子1 轻舟短棹西湖好2,绿水逶迤3,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4。 无风水面琉璃滑5,不觉船移,微动涟漪6,惊起沙禽掠岸飞7。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白话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创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2.难点:感受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词在宋代被推上文学历史的巅峰,在那时形成了诸多流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沉醉不知归路”的迷茫;“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还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愤;

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更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抱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个一生坎坷的词人,在年轻时写的一首春意盎然的词。 (一)初读诗词:读准字音(齐读) (二)再读诗词:读准节奏(指名读后齐读)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