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及治疗的差异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及治疗的差异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及治疗的差异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及治疗的差异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及治疗的差异(转载)

一、健康的本质

《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

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如果我们将先天发育不良或畸形排除在外的话,健康应该符合两个条件:身体各组织器官能正常而协调的运转,从而维持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人体主观感觉无任何不适或痛苦。

在此特别提出的是:把人体的主观感受作为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将各种化验检查

作为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

因为人体是由各种组织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组织器官又分别由多种不同功能和性质的细胞

组成,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之间通过神经、激素、介质、活性成分等物质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器官、细胞甚至某种成分的变化,其实都和全身

整体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认识疾病和健康时,不能将人的五脏六腑孤立起来研究,

而应该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才符合生命科学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事实上,现有的各种检查设备,只能观察到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部分的局部情况,它无法认识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西医追求的是精细和准确,为此在过去、现在及将来都做了大量或将要做更加不懈的努力。但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微观与整体的矛盾,其“不相容原理”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其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少,在达到

一定的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例如:神奇而广袤无垠的宇宙。将之引

入医学领域,同样正确。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应该超过任何现有的事物,过分精细化的研究反而使我们无法准确的认识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精确与模糊的优劣,因此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句话明确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的无限可分性,所

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探讨宇宙和生命科学是不完全适宜的。“万之大不可胜数”是对精确论的否定。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从两方面出发:①整体观。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局部

病变都和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认识疾病时,我们始终要坚持从整体出发,而不能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平衡观。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整体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而平衡的

不同环节遭到破坏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体外在症状的分析和研究来

判断体内平衡的破坏情况,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转归。

二、疾病的产生

在西医学概念中,实验室和其它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它只注重化

验数值大小的变化或某一器官的形态学变化,而不管这种检验异常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

否产生了影响和破坏,这时西医就告诉你患了某某“疾病” ,就需要治疗。至于治疗之后身体出现不适,西医认为这种不适是治疗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只要检验指标正常了,治疗的目的就达到了。例如:激素、放疗、化疗等等。而当人体生理状态受到影响,产生了各种不

适,但各项辅助检查又没发现任何异常时,西医就不承认这是疾病,检查不是好好的吗?怎

么会有病?肯定是心理原因或是神经官能症等。例如:手足凉、畏寒怕冷等。既然不是病,当然也就没有治疗的手段和治疗的必要、最多用点安慰剂。

前面已经讲过,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完善的系统,当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时,系统就能正常工作,机体就处在健康状态,反之,则是疾病状态。在这种整体—平衡理论指导下,中医学提出了一个与西医学迥然不同的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那就是不再把单纯的化验检查指标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而是将机体的内在整体平衡状态作为

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准。也就是说人体的阴阳(内环境)失衡了,就是病人,包括所有已知

的或未知的疾病,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人。

也许有人会说,你不用现代仪器设备只用望、闻、问、切能看出肿瘤来吗?能看出溃疡病

来吗?能看出某某疾病吗?中医当然看不出来,如果哪个中医师说他(她)能凭望、闻、问、切能看出上述疾病,我可以说他(她)肯定是骗子,因为中医没有这些病名,这些病名

是西医的词汇,中医的望、闻、问、切是用来判断人体有无平衡失调(阴阳失衡)的,然

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治疗,而不是用来判断人体有无西医所谓的某某疾病。此时人们可能会说,这不正说明了中医是落后的吗?但这种说法对吗?我看不对,为什么说不对呢?中医认为

“望而知之为之神、闻而知之为之圣、问而知之为之工、切脉而知为之巧”。“斗而铸锥、渴

而凿井已为之晚矣!”因为中医追求的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而非采用武力来“攻城掠地”的下策。也就是说“文斗为上策,武斗为不

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因为任何肿瘤、溃疡等等都不会突然冒出来,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化验检查是没有异常的,西医并不认为此时人体有病,但在这个过

程中人体内的阴阳肯定会失衡,肯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有诸内必形于外),此时,通过中

医的望、闻、问、切就能找到脏腑失衡的原因并给与恰当的治疗,把可能发生的西医所谓

的能检查出来的疾病消灭在萌芽当中。在此,我随便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肿瘤、心脑血管病、畏寒怕冷等等好发生在老年人?为什么前列腺肥大症都在男性中年以后出现,

青少年男性怎么不患前列腺肥大症?为什么慢性阻塞性肺病好冬季加重?为什么消化性溃

疡好长期发作、周期性发作、季节交替的时候容易发作?等等、等等。这就是阳化气、阴

成形。

当然,中医并不是排斥现代的检查和化验,而是强调要把检查和人体的内在平衡有机的结合

起来,将人体的内在平衡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最终依据。在中医上“阴阳平衡”称为“平人”,即健康人,太过和不及才是病人,而不管化验检查指标是否异常。因为阴阳失衡的人,

其实验室或其它辅助检查,此时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

三、疾病的治疗

根据个人从医二十多年对中西医治病的体会是:西医是“对事不对人”。中医是“对人不对事”。人是由五脏六腑以及神经、血管、骨骼、组织细胞等等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的整体,

如果把人体当做地球并包括其周围的大气层(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因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成。),那么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以及神经、血管、骨骼、组织细胞等等则相当

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建筑、江河、海洋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

的赖以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星球—地球—人体。在这里我所讲的这个“事”就是指的:五脏六

腑以及神经、血管、骨骼、组织细胞等等=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建筑、江河、海洋等等。“人”

就是指的整个的活生生的人=地球及其周围的大气环境。由此,就明白了我所讲的西医是

“对事不对人”,中医是“对人不对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如果你明白了上面讲的道理,那么也就明白了哪个是标、哪个是本的问题了。那么中西医这两种医学是怎样对待疾病的呢?

1、首先谈中医:我们通过观察很多的发生在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各地及我们周围的自然灾害

和人事就会一清二楚了(天人合一)。在此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实例加以说明。例如:地震、台风、海啸、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效应等等对人类生存产生的严重威胁。

谈到中医治病不能不谈“阴阳”这两个字,那么阴阳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祖先早已给出了明

确的答案,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对宇宙间的所有事物的发生、发展、灭亡

概括的是多么的精辟和准确,这是我们所有行动的指南,更是我们给人治病的大政方针。

我们都知道所有生命体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为了生存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或吸收各种养

分,经过体内新陈代谢然后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这些营养物质不管是地里长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自然界的产物,从古至今以及将来都是这样。谁也不愿意而且也不可能拿着化学合成的东西当饭吃。中医用药治病正是遵循了这一自然原则,这叫“道法自然”,因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在中医用的药物与古代没有任何区别,都是

自然界的产物。有人会说这是落后,不思进取的表现。这真的是落后吗?自然界所有的物

质特性都需要不断改进才算进步吗?如果是的话,那人的吃饭和排泄是否要改道呢?树木是

否应该倒着长呢?人类进化到现在是否应该不吃地里长的粮食了、应该吃工厂里合成的化

学物质了?等等。

2、再谈西医:我们知道西医用的药都是工厂化学合成的,当然也就不是“道法自然”了。现代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几乎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比如:糖尿病诊断治疗指南,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等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的份,只有严格按照各种指南操作的份。我们可以称之为“经过统计学处理过的标准化诊断治疗”,这与工业化大生产完全是一个模式。在这种模

式指导下,病人成了没有七情六欲、没有自我意识的、只是符合统计学处理过的标准病人,

医师也成了经过统计学处理过的标准医师。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按照某一标准可以大

批量生产制造某一标准的机器设备。依此,病人就可以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群体治疗了”,医师就可以按照标准大批量培养了。这与现代机器人有太大的差别吗?

西医师水平的高低除了与个人智力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你所在的科室及整个医院设备的先

进与否有关。所以,下级医院的医师水平很难也几乎不可能超过上级医院医师的水平,同样中国医师的水平也难以超过西方国家医师的水平,看看咱们医师的进修学习途径就很清楚了,乡镇卫生院→县市级医院→省级医院→北京、上海→西方国家。我们学了一辈子西医

到头来只有给西方人当学生的份?你想给西方人当老师吗?那是痴心妄想吧。

3、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医属于形而上学,西医属于形而下学的范畴,形而上为之道,形

而下为之器。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故几于无,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做医生做了一辈子,知识学了一大筐,到头来见了疾病,可不能像孔圣人所言:“百姓日见而不识”吧!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中西医治病的差异,什么是治标、什么是治本:

1、发热:真热和假热

张某某,男,42岁,肥城市。2008年7月5日在外出发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39.5度,在某市医院住院3天,经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体温不降,别人推荐于8日来诊,见身热怕冷,体温39度,头痛、全身酸痛,精神不振,口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舌质暗紫。此

为太少两感证。处方:麻黄10,桂枝15,细辛5,附子15.。2付。翌日来电告知昨天服药

后约40分钟全身出微汗,体温随慢慢降至正常,诸证消失。

2、慢性肾衰:

李某,男,25岁,肥城老城人,因尿毒症在齐鲁医院血液透析每周2次,透析16次后因经济困难于2009年2月20日经我院一科主任介绍来诊,来时血肌酐920,刻诊:面色红紫,舌淡红、薄白润苔,脉沉细无力,口渴喜热饮,此为肾阳不足、虚阳外越。黄芪30当归15附子25干姜30党参20桂枝15茯苓20菟丝子20大黄15鸡内金12茅根30苍术15. 每天一付,2009,3,13停止血透,3,20查血肌酐241,至今未再透析,4,16查血肌酐140.仍在服中药治疗中。

3、支气管哮喘

曹某某,女,40岁,肥城市,十余岁开始患支气管哮喘,每年冬季发作,逐年加重。2006年11月10经人介绍来诊。喘憋,咳嗽频,两肺满布哮鸣音,面色恍白,眼睑浮肿,唇青,舌淡紫暗,苔灰白黄,浊腻。此为少阴寒化证,兼太阳表证未解。麻黄10干姜15甘草10桂枝10半夏15细辛5。7付。二诊诸证减轻。附子30干姜30炮姜30甘草15炒白术30茯苓20菟丝子20.。本方加减服用40余天。痊愈至今未发。

4、消化性溃疡

李某某,男,60岁,肥城市,2007年8月听别人介绍来诊,自述2个月来常上腹部疼痛,饭钱尤重,进食可部分缓解,在某医院做过2次胃镜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观其用药为止酸、保护胃黏膜、抗生素、促进胃排空药,无效后服过半月中药仍无效。舌苔白滑、舌质

谈,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此为太阴脾胃虚寒证。附子15干姜30生白术15砂仁20白叩15吴茱萸6甘草10厚朴15茯苓15。7付。二诊诸证明显减轻。原方加减又服14剂痊愈。

5、窦性心动过缓

张某某医师之大嫂,女,54岁。陶阳矿职工,十多年来每天头晕脑胀,疲乏无力,失眠多

梦,每次心电图都是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45次,多方就医无什良策,2008年5月来诊。面色恍白,脉沉迟无力,舌紫暗,苔白滑。此为少阴病麻黄10细辛5附子20党参15。.7付,此方加减服用30余剂,心率62次,诸证消失。停药至今未再复发。

中药的属性为:温、热、凉、寒。实际上中药的属性就是春、夏、秋、冬。开中药就是开春夏秋冬,就是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你体内喜欢哪个季节就给你开哪个季节的药。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精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屈曲和扩张而形成的柔软 脉团。是发生在肛门内外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有关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血管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合并出血、肛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症状与体征: ①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 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②痔块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以至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状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③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 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④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 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不适。 临床分期或分度: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可分为:

I度:齿状线上仅可见有半球状以下隆起(早期内痔)。 H度:齿状线上有半球状内痔结节,但无痔脱出(初期内痔)。 川度:内痔呈球状膨胀,大便时内痔脱出肛外,可以自然还纳(中期内痔)。 W度:内痔扩张到齿状线以下的肛管部分,大便时内痔脱出,需 手法复法(后期内痔)。 检查方法: 1.直肠指诊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较大内痔可 在齿状线上方摸到纵形皱折和隆起的痔结节。血栓外痔在痔体中心可触及卵圆的血栓,质硬、可活动、有压痛。此外通过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2.肛门镜检查先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状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原发内痔一般有右前、右后与左中,继发内痔的位置常有变异。以往认为原发性内痔好发于右前、右后、左中与直肠上动脉主要分支,与直肠右前、 右后和左中部有关。现代研究认为主要是肛垫呈“丫”字型裂沟分为3块,位于右前、右后和左外的原因。 3.吸引器检查对中、晚期有痔脱出史者,可用吸引器将痔体 吸引 于肛门外观察,也可嘱病人排便后不要复位进行观察。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无需根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首都国医名师学术精粹 廖家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益气活血通补并用---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廖家桢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他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张氏医通》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金匮要略》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廖家桢认为,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气滞:气机不畅,血脉泣涩。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两胁不适,胸闷不舒,脉弦。而这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治宜行气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阴虚:阳损及阴,阴精不足。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有裂纹,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黄,脉细数。治宜滋补心肾,可选用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阳虚:久病及肾,心肾阳虚。其特点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心悸气促,面浮肢肿,舌淡而胖,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浅议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治疗

浅议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治疗 【摘要】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学家、胸部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学家及介入性放射学家来治疗。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治疗;预防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心悸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1.3紫绀紫绀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1.4眩晕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5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1.6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2.1合理膳食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饱和脂肪酸能升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治疗大全

概述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在我国的心血管中占29.95%,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1‰。其病因为急性风湿热,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主要侵犯心脏及大关节,心脏受侵率约41%。关节炎治愈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全可反复发作。多次侵犯心脏,则可造成永久性损害,形成慢性风心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内感染,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形成:对于风湿热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曾有过链球菌毒学说、过敏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毒性上一免疫学假说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因而对积极防治风心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怔忡”或“喘证”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载:“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之后,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床表现颇相类似。宋代陈无择、清代沉金鳌等医家分别对本病病理机制及症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值得现代临床借鉴。现代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初见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本病进行临床验证观察,报道虽不多,但其优势已初见端倪。70年代,曾掀起过用针灸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本病广泛深人的研究,则是在80年代以后,广大医者在继承古今医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和实验验证,已逐步认识到外邪虽系诱发因素,而心体残损,心脉瘀阻,阳衰血寒实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由于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全身各脏器相继受累而引起一系列临床危重症。因而活血化瘀,温通心脉已成为主要治则之一。辨证分型亦开始趋于集中统上。临床用药除继续沿用经验方外,又出现了不少自拟方剂,使疗效不断提高。同时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70年代更为客观、深入。近年来又大力挖掘气功、食疗、民间单方验方等传统疗法,均已显示出可喜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视,首先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进行药理分析,如发现党参、黄芪能提高动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对于阳气虚型患者,有显着的疗效i在针刺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内关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浆cAMP含量,使心肌收缩增强,进一步证明了内关穴为治疗风心病的有效穴位。 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一致。通过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病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心脉痹阻,气血瘀滞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心气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通,故见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不能平卧。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悸、眩晕,食少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无权,聚水成饮;水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优势 *导读: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西医主要采取化疗,但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地完全杀伤白血病细胞,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总是复发的根源。要想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要靠中西医结合并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新的分型标准,即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常见的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西医主要采取化疗,但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地完全杀伤白血病细胞,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总是复发的根源。要想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要靠中西医结合并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机体免疫功能只能在白血病细胞低于106时才能彻底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所以说化疗杀伤白血病细胞,减轻白血病负荷是必要的;但当病人体质较差或出现白血病细胞耐药时,就不能急于化疗。我们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帮助中药,中药帮助西药。 近年来,我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有所提高,小儿急淋完全缓解率在90%以上,治愈率达50%左右。急非淋M3型90%可以完全缓解,大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治愈,其他类型白血病缓解率也达到80%以上。对于有些慢性白血病单纯中药治疗即

可完全缓解,并能预防急变;对于早期的慢性白血病,口服一些解毒系列汤剂就可达到一定的疗效;白细胞较高者,可以适当配合化疗。经过大量病例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以下两点作用:1.中药配合化疗,增加化疗敏感性;中药可以对抗化疗副作用,保护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复,防止化疗药物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2.中药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也就是说让白血病细胞按它的生长规律死亡;中药配合治疗还可以使白血病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从而使白血病的治疗达到一个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导读:高血压患者在平时应该积极采用饮食方法和针灸推拿进行降压治疗。这两种中医降压方法都是高血压的治疗理想辅助方法,因此患者在平时要重视运用,让自己的血压平稳的降下来,避免负面健康影响的发生。…… 临床上,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有许多方法,通过合理发挥这些方法的作用,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下面大家就一起来具体的认识一下这些对高血压患者康复有益的中医方法。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对于患者日常是需要重点掌握的一个降压方法,可以说,饮食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色,虽然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中西医共同提倡的,但中医的认识远不止与此。中医讲究“天人和一”,人要顺应天时,食疗和药膳也应如此。随着四时气候变化,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饮食药膳的配合治疗,也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不错的选择。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是中医疗法的一个特色,它的降压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针灸推拿作为对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非常适宜,通过针灸推拿,可以使经脉气血畅通,阴阳归于平衡,精神和肌肉得到松弛,从而使血压下降,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适应针灸推拿疗法。临床上应该根据医师的建议

和患者的配合程度进行具体治疗。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日常应该积极采用饮食方法和针灸推拿进行降压治疗。这两种中医降压方法都是高血压的治疗理想辅助方法,因此患者在平时要重视运用,让自己的血压平稳的降下来,避免负面健康影响的发生。 温馨提示:以上是提供的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相信阅读完全文后你对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阅读完全文后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到39健康问答(https://www.doczj.com/doc/d94757930.html,)进行提问,专家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概念: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中医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症状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诊断: 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概要

匿眶猛粼.。N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 潘俊伟 (黑龙江省五常市中医院黑龙江五常 150200 中医中药 l摘要】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绝大多数患者都需终身服药。资料显示:2000年世界心血管药物市场销售额近500亿美元,占世界药品销售总额的18.5%,并且还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御以及开发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药物,盛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医药益气活血,祛瘀生新等许多治疗法则以及临床的有效性。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中医药的独特疗效。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医理论中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l R 256.2【文献标识码】A I文章编号l 1674-0742(200902(c一0094一oI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领域的热点课题。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必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医药益气活血、祛瘀牛新等许多治疗法则以及临床的有效性,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中医药的独特疗效。下面辨析一下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治疗。 1病因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功能的维持均有赖于脾胃不断地运化精微营养;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因此,脾肾虚衰,运化与气化功能失衡,机体功能低

下,抗邪能力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水湿等蓄积于体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患。 1.1气虚血瘀 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统血;血能化气,血能藏气,血能载气。气不得血,则气无所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气血冲和,分布均匀。正如Ⅸ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气血失和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基本原因,常见的病理表现大概有气血虚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随血逆、气不摄血、血随气脱等类型。心血管病大多以气虚血瘀为病机。气虚血瘀证即有气虚证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微等表现,又有瘀血证的疼痛、肿块、唇爪青紫、舌紫等症状和体征,临床特点是劳累后瘀血证明显加重,这是因为“劳则气耗”,过分劳倦会导致气虚加甚,无力推动血行,而使瘀血加剧,血瘀日久则气虚更甚。Ⅸ景岳全书》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 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现代医学研究说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呈黏、聚倾向,微循环障碍,凝衄功能亢进,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缩血管物质减少,细胞酶活性降低,免疫细胞功能低下。’ 1.2痰瘀互结 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瘀血是指阻滞于血脉、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或指积于体内之离经之血。痰来自津, 瘀本于血,生理上“津血『_l 源”,病理上“痰瘀同病”,瘀血日久又可变生瘀浊,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不畅,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痰的形成又与脾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Ⅸ张氏通》说:“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因此,疼痛部位多固定且较顽固,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如痰瘀互结聚于心则胸痹心痛。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证治准绳》云:“百病由瘀血者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瘀证、痰证均有血液流变高、黏、聚的特征。痰浊与瘀血在微循环、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况.认为: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在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积极发现和提取其有效单一化舍物、探寻新配伍、研究新剂型,将成为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并开发其新药的趋势. 目前,国内对活血化淤中药的药理、临床研究成为热点.实验证明一些常用活血化淤中药(君山第四代降脂宁颗粒、银杏叶片。决明子血脂安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脑缺血,对心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随着对活血化淤中药单体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活血化瘀中药剂型的改革、成药的开发尤其是注射剂型的开发应用,该类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减少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它类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小,相对较为安全,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包括美、俄、日等国在内的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活血化瘀中药将在更广阔的医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表明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活血化瘀类中药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改变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抗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及其疗法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十分有效.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主要病变为造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遭受浸润。常见症状有贫血和出血等。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放射物质与化学品损伤、神经体液障碍(内分泌或某种代谢失调)及遗传等学说。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温毒、虚劳、症瘕、积聚等范围。 症候认识 一、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进展快,预後差。《慎柔五书》:“热劳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困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肢体酸痛、怔忡盗汗、肌肤作痛,或寒热往来”。《普济方》载:“夫急劳之病,其徵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血气俱盛,积热内于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缘廪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损,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悸、头痛、盗汗、咳嗽、咽乾、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失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古籍所述,证候与急性白血病颇同。 二、慢性白血病: 如虚损中的阴虚症,骨痛如折、怔忡、盗汗、咯血、吐衄、经闭、骨蒸等等。阴虚症之怯寒少气,自汗喘气,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等,皆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 三、其它类型的白血病: 如慢淋之淋巴结肿大,与古代文献之“瘿”、“瘤”、“痰核”相似,“绿色瘤”与祖国医学之“恶核”相似。

出血证候是白血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证的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密切。“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气,气伤则血无以存。”而其动火、损气之源,可由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体不足或病后体弱,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偏亢,气血逆乱,络脉受伤而引起。上述原因也多见于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诱因。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观察,与现代医学观点吻合。 分型与治法 我院根据57例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计分为六个类型,作为临床指导。 一、阴虚型: 持久发热、消瘦乏力、盗汗、口干、头痛、头昏、耳鸣、出血症状(包括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下同)、遗精、关节痛、咽喉炎、口腔齿龈发炎、厌食、肝脾轻度种大、舌红绛、剥苔或舌焦、脉数虚大。正虚邪实,伤及营阴,骨髓受损,内热伤津,热伤血脉,迫血妄行,治以养阴、溥热、止血。 二、阳虚型: 浮肿、便溏、头昏、乏力、自汗、肢末欠温、发麻、面白光不华、唇白、爪甲不荣、舌胖、出血症状、脉软弱无力、舌白而润、薄白苔、白细胞降低。正气本虚,毒邪侵袭,营卫失和,脾肺亏损,肾阳虚竭,治宜甘温益火,补阳配阴,“参仙八味饮”补肾益脾,补阳而不伤阴,对改善红细胞有一定疗效。 三、阴阳两虚型: 面白光或苍黑、爪甲不荣、乏力、多汗、出血症状、发热、骨节酸痛、遗精、形寒或潮热、便溏或便艰、面浮、跗肿、脉细数或沉微无力、活淡苔薄、舌尖起刺,

中医治疗心脏病

中医治疗心脏病 治疗心脏病,只要从疏通经脉、恢复元气入手,使用祛邪扶正的药物,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但对于危重患者,使用回阳药物,只能十救二三。倘若使用阴寒之品,死亡率必为100%。《灵枢经•经脉》中说: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烦心,心下急痛。所以,服用附子理中汤、参附汤之类的回阳救逆的药物来恢复脾胃的功能,就可以治愈由于心血不足所造成的心脏病。 中药验方: [方一] 炙甘草、阿胶各10克,党参15克,生地20---30克,桂枝9克,麦冬10克,柴胡9克,五加皮10克,丹参11)--15克,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方二] 汉防己15克,玉竹9克,黄芪18克,白术9克,白茯苓30--45克。上药混合置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过滤取液,余渣再加水400毫升,煎至80毫升,过滤取液,与头煎混合,共180毫升,分3次温服。 [方三] 炙附子7.5克,白术、茯苓各25克,白芍15克,生芪、五加皮各25克,细辛5克,桂枝7.5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生姜15克。先将药加水浸泡半小时,水煎煮;首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慢火煎20分钟,两煎混合一起。分2次服,每次100毫升,早晚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 [方四] 山药960克,黑芝麻、赤小豆各360克,鸡内金30克,炒枣仁480克,柏子仁360克。共研细末,每天早晚饭前服30克,以开水调为糊状服之。 [方五] 食油、味精、盐、海带、苡仁、鸡蛋、胡椒粉适量。将海带洗净,切条,苡仁洗净,共放入高压锅内,加水将海带、苡仁炖至极烂,铁锅置旺火上,放人食油,将打匀的鸡蛋炒熟,即将海带、苡仁连汤倒入,加盐、胡椒粉适量,炖煮片刻,起锅时加味精,即可服食。 强心、利尿、活血、软坚,适于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食用。 中药处方: (一) 【辨证】湿阻血瘀。 【治法】利湿除痰,活血化瘀。 【方名】利湿化瘀汤。 【组成】制半夏9克,枳实9克,茯苓30克,丹参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沙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每日2剂,30剂为1疗程。 (二) 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 陈志雄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一、概念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多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流行病学情况: 二、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 (一)历史沿革 病名:属于虚劳、急劳、热劳、温病、瘀积等范畴。 病因病机:正虚为本,肾精亏虚。病邪为热毒炽盛、伏气温病临床表现的类似记载:多从虚劳、急劳、贫血、恶核、咽喉肿痛等描述。 治疗:张景岳认为深在阴分、不宜温补。 预后:不良,“百日劳”之名。 (二)病因:精气内虚、温热毒邪内盛 热:温热、湿热、痰热、毒热痰浊 外感毒:热毒、温毒、火毒、瘀毒瘀血 劳倦:饥饱不节、房劳、七情所伤内伤小儿:先天不足、遗传缺陷 病位:肾、骨髓,可涉及心、肝、脾诸脏 (三)病理 正气虚弱 邪毒内蕴肾精亏虚、邪毒内蕴 血行瘀滞 痰浊凝阻骨髓受损生血紊乱 (四)关于白血病的伏气温病论 发病方式:伏气温病、邪伏少阴、由血分转气 临床症状 病程归转、预后 (五)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几种看法 因虚致病论 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因虚致病论顺理成章。“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致。 因病致虚论 从临床上看,白血病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而很多青少年发病前身体多健壮,肌肤丰满。如果说因虚致病,似乎难经解释。青少年多气血旺盛,正气充足,发病前无正气亏虚的表现,受温毒外袭后,起病急骤,热毒入髓伤血引起血瘀;由瘀血而致血不循经;同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有血虚,为因病致虚。 虚实夹杂论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从实践中总结认识到白血病既非单纯虚证,亦非单纯实证,而是虚实夹杂。本病的发病前提为正不胜邪,本虚标实,正邪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正盛邪退,疾病可完全缓解;邪盛正虚疾病则复发或加重。 三、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概况 中医药在应用单方和专药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尤其是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下面是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报道: 黄世林等以复方青黛片这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60例。 张亭栋首先报道以癌灵1号配合化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7

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介绍 肛肠疾病 每年都有数百成千上万的人被诊断出患有结肠癌或直肠癌。虽然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症状和投诉,通常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有的患者应检查可能的癌症的迹象。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直肠疼痛,出血,肛门瘙痒,直肠肿块或硬块。 患者应尽早检查肛肠疾病,如果症状出现。在它的早期阶段,如果抓住癌症的病人需要较广泛的治疗和压力。病人评估必须包括肛门直肠考试,软式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对 于大肠癌,50岁或以上的患者在总人口中,4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危险因素或有家族病史的 疾病应开始定期放映。 肛门/直肠剖析 肛门是胃肠道的出口,和直肠是低10?15厘米的大肠内。齿状线将外皮由黏膜。四到八肛门腺的莫尔加尼隐窝引流到齿状线;最直肠脓肿和瘘管起源于这些腺体。齿状线以上的 直肠面积不包含痛觉神经,它允许没有麻醉的手术过程中进行的。然而,齿状线下方的区域是高度敏感的。排便的肌肉不由自主的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自愿控制。 肛门直肠检查 肛门直肠检查

肛肠科的评估,包括检验,触诊和anoscopic的检查。患者通常在人行道上他或她的左侧,这是允许对病人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可视化和考官的访问权限。医生经常发现外痔,肛门息肉,,肛裂或fitstula,通过简单的inpection。数字的考试是在肛肠管触诊发现任何可疑的肿块。肛门镜检查是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以明确诊断。 常见的肛门直肠症状 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初步缓解的瘙痒并不一定意味着问题消失。连续划伤或过度清洗肛门区域可能会进一步损害敏感的组织和加重症状。此外,该区域可以是高度敏感的香水,肥皂,布料,膳食摄入量和表面的创伤。当出现慢性瘙痒,肛门周围区域变成白色的细裂缝。 肛门瘙痒的治疗方法包括服用抗组织胺药物作为镇静剂之前睡觉,以防止病人不自觉地搔抓,或使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减轻瘙痒。相关的疾病,如痔疮,必须考虑和处理诊断和治疗肛门瘙痒。 肛门疼痛 肛门疼痛 肛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的迹象。期间可能发生的激烈,强迫排便,直肠出血,常伴有疼痛引起的一种急性肛裂。开始逐渐变得难以忍受的疼痛可能表明感染,发烧,排尿无力的发生表示需要接受紧急治疗。立即起始的一个肿块伴随着剧烈的疼痛,通常是由于外部血栓痔,这可能会持续几天到几个星期。内痔,但是,没有痛苦,由于位于齿状线以上的直肠。同样,直肠癌通常不引起疼痛的条件,除非前进。慢性肛裂的患者通常有间歇性的尖锐直肠疼痛和出血,每次大便很长一段时间。 Proctalgia fugax是一个更严重的涉及短痉挛,剧烈的疼痛在夜间肛门疼痛条件。这种情况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 月~2014年9月我院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研究组予以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 照组8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14,P<0.05)。结论: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可以产生现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就是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含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 高血压和心绞痛等。随着人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 得到了明显的增加,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大概有一千多万人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 而死亡[1]。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因为中药和相应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多组分性,所以给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中医 治疗,具有改善病人微循环、使冠脉得到扩张、使血流量增多以及抗氧化等作用,产生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本文随机选取我院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治疗 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了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治疗资 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其中有49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5~82岁,平均44.6±5.4岁,患者病程2个月~18年,平均病程是4.76±1.38年,依据中医辨证对患者进行分型:肝气郁结的患者有27例,气滞痰郁的患者有21例,心脾肾 虚的患者有18例,阴虚火旺的患者有1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研 究组和对照,两组心血管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具有均衡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进行治疗之前,给患者使用1.2×106U的尿 激酶,之后注射低分子肝素0.5×104U,每天2次。同时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 三天每次服用0.3克,之后每次服用75~150毫克,每天1次。对于心肌梗死或心脏功能有问题的患者,可以给其输入硝酸甘油,同时每次输入250~500毫升的右 旋糖酐,每天1次,晚上给患者服用辛伐他汀,每晚1次,每次10~40毫克。 所选取的患者全部进行的是中医治疗。分别给患者使用丹参、银杏、川芎以 及葛根和红花等药物进行治疗,先将重要在1000毫升的中药中浸泡半小时,然 后采用武火把清水煮开,然后用文火煎半个小时,每天1剂,分两次进行煎服, 每次350毫升,每次在吃饭1个小时之后服用,10天是一个疗程,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总共给患者服用3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者产生的所有临床症状都消失,其心电图指标显示 为正常值,患者的生活处于正常状态;显效: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显著得到了缓解,其心电图指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有效:患 者产生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其心电图指标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日常生活中, 患者不可以进行剧烈的运动;无效: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没有发生改变,其心电 图指标也保持不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

中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docx

中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 中医对心脑病的看法凡心脏病,都是阳虚,阳 气不足则阴血不生。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在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 所以,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之法,方可得心应手。清.陈 士锋说∶“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当,亦未尝不 可生也。” 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肾阳不足,就好比发电机所发 出的电力不足,就会导致水泵的转速降低,使水的压力不足, 也就是心脏搏动无力,出现间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达 到血管末梢。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就会 刺激心脏加快搏动,于是就会出现早搏、肾气不足、心跳无力。 血液流速缓慢,就容易产生瘀血,天长日久,瘀血就会沉积在 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西医只知用物理 (包括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刺激心脏,却不知病根在 于肾阳不足。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 恢复,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溶化,症状自然消失。 西医治疗心脏病的缺点而且,在心血管中植入支架,在物理学方面是合理的,但在生理学中却是极不合理的。因

为用金属制作的支架属于最硬的淤血,属于人体的异物。人 体具有排异性,淤血就是人体中较软的异物,有淤血部位会 有刺痛感,就是元气破淤的表现。针刺穴位可以治病的原理 就是利用了人体的排异性,当金属针刺入人体后,就会调动 经气甚至真阳元气前来破除异物,金属针拔出以后,汇聚来 的经气或元气就会灌注于指定的穴位中,从而达到调理虚实 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在血管中植入金属支架也必然会造成 激发元气的结果,由于心脏病的病因就是元气虚弱,所以, 对元气极为虚弱的心脏病患者来说,植入支架是非常不适宜 的,非但不能治愈此类心脏病,反而会使心脏病患者的元气 快速耗散,从而导致患者加速死亡。 目前心脏病的治疗方向另外,现在西医治疗心脏病 的方法主要在于扩张或疏通血管,以达到使血管通畅的目的。 所以,西医的治疗方法也就始终局限于此。即使研究治疗心脏 病的草药,也都是在如何使黏稠的血液稀释和防止血液凝固等 方面大做文章,却始终在恢复人体免疫力(真阳元气) 方面不得要领。比如∶西医往往使用心脏搭桥手术的方法进 行治疗,而且技术也很成熟了,在美国,每年做心脏搭桥手术 的患者多达 35-40 万人之多;另外,中国医学界近些年通过 研究发现了银杏叶具有防止血管栓塞的作用,于是研制“成功”了银杏叶片用来治疗心脏病。在传统中医看来,这显然是治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实践中,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自身特点,并有确切疗效。但在国内相关指南中却少之寥寥,原因是缺乏符合要求的高质量循证证据和明确的作用机制。2017年,张运院士基于2006年-2016年发表的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评估了中医药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认为中医药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补充和替代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严格设计的RCT以评估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硬终点的影响。既肯定了中医药的价值,又指明了研究不足和方向[1]。中医药缺乏高级别的循证证据已经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和深入发展的瓶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循着这一方向,我们重点检索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d94757930.html,)和美国临床试验中心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d94757930.html,),追踪中医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及成果报道,旨在把握当前研究趋势,分析中医药治疗的相对优势和特点,展望未来应用前景。 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 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高血压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头痛、眩晕等),改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还可以有效平稳地协同降压,可为不能耐受西药的患者提供另一种选择,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和对重要脏器的保护效应[3,4],但中医药对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长期效果尚不明确[5]。 2010年以来有20余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注册,多数为RCT试验,样本量为60例至660例不等,干预措施包括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清肝滋肾方等)、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养血清脑丸)及针刺等,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即刻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血压达标率、SF-36量表等。这些临床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规范,但主要结局指标为替代终点,缺乏诸如对死亡率、器官终末损伤、卒中、冠状动脉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硬终点的评价。 目前,依托于不同行业协会发布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6]、《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7],较好地总结了既往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临床。 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缓解心绞痛、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再灌注后无复流、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8-10],加载中医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