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宁波保国寺大殿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地方特色分析

1.宁波保国寺大殿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地方特色分析

1.宁波保国寺大殿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地方特色分析
1.宁波保国寺大殿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地方特色分析

宁波保国寺大殿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地方特色分析

项隆元(浙江大学310028)

[摘要]:

宁波保国寺大殿是保存完好的罕见古代木结构建筑。文章采取类比的方法,对大殿的建筑特征,主要是历史特征和地方特色作了详尽的剖析比较,一方面印证了《营造法式》的形制与构件,另一方面阐述了它对江浙地区的建筑手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宁波保国寺《营造法式》地方特征

自从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并经专家确认其为宋代遗构以来,(1)宁波保国寺大殿受到文物界和建筑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1957年中国建筑研究室(窦学智执笔)的《余姚保国寺大雄宝殿》调查报告涉及保国寺大殿结构特点和时代特征外。(2),之后系统研究保国寺大殿建筑特征的成果却不多见(3),尤其是有关保国寺大殿地方特色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尽管现存的宁波保国寺大殿体量不算太大,但其结构和形制颇为独特,是国内尤其是江南地区罕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的斗栱材栔、柱梁、阑额、铺作、举折、檐出等许多做法不仅可与宋代《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的规定相印证,并且能为进一步说明《法式》中的某些制度源自南方建筑提供难得的佐证。同时,保国寺大殿所呈现出的进深大于面阔的平面布局、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的构架方式、独具匠心的瓜楞柱拼合手法等,富有特点,不少作法留存并影响到元代建筑,成为江浙地区元代木结构建筑的惯用手法。因此,保国寺大殿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本文对宁波保国寺大殿建筑特征的分析,包括历史特征和地方特色两个方面,虽然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地方特色很难截然分开,但我们采取类比的方法,凡是与《法式》的规定相符的,或与同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建筑结构与形制相近的,都归入历史特征的范畴,而把与保国寺大殿时代相近的南方建筑,尤其是江浙地区建筑的一些特殊作法,列入地方特色的范围。这应该是可行的。

一宁波保国寺大殿的历史特征分析

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4),比《法式》的颁布(1103)整整早90年,其基本形制和许多作法却可与《法式》的规定相印证(见表一)。有些作法虽然为《法式》所不载,但与同时期的宋、辽建筑相类似。

材与栔:《法式》大木作制度的开篇便是“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5)。这足以说明“材”在权衡建筑体量、度量构件尺度中的重要性。《法式》对“材”规定的要素有二:一是比例,二是分值。保国寺大殿斗栱用材为21.5×14.5厘米,二者相比为3∶2.02,恰与《法式》规定的材广15分°,厚10分°,即3∶2的比例完全吻合。保国寺大殿用材的每一分值约为1.43-1.45厘米,介于《法式》规定四等材(每一分值约1.54厘米)与五等材(每一分值约1.40厘米)之间,但更接近于五等材,也有把它归入四等材的(6)。

无论是四等材还是五等材,主要用于“殿三间、厅堂五间”或“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7)。保国寺大殿正是三开间的佛殿建筑,与《法式》记载基本相符。

栔是对材的补充。《法式》规定“栔广六分,厚四分。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8)。保国寺大殿用栔高8.7厘米,约合6.04分°,与《法式》规定的“栔广六分”相一致。栔厚11.5厘米,约合7.97分°,则比《法式》所规定的栔“厚四分”多出近一倍,但与中原地区某些辽、金建筑的栔厚相近。不过,正如《法式》所规定的“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与栔高相比,栔的厚度在权衡建筑体量和度量构件尺度中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保国寺大殿的斗栱材栔不仅与《法式》的规定基本一致,而且与同一时期不少遗构所用的材栔相近。其中与保国寺大殿材栔基本相同的有江苏苏州虎丘二山门(995-997)(9):用材为20×13厘米,栔高9厘米(约合6.57分°);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殿身及副阶(1023-1031):用材为21.5×15厘米,栔高10.5厘米(约合7.3分°);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殿身及副阶(1052):用材为21×15厘米,栔高10厘米(约合7分°)(10)。它们的用材同样相当于《法式》规定的五等材,但栔高比《法式》规定的“六分”稍大,不如保国寺大殿更接近《法式》的规定。

柱与柱础:保国寺大殿的柱子是一种颇具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构件。殿中16根柱子均用较小木料拼合、包镶而成,横断面呈瓜楞状。瓜楞瓣数因柱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断面为八瓣全瓜楞式,用于檐柱与内柱;另一种断面为半瓜楞或四之一瓜楞式,用于山面及后檐,向外一面有瓣,向殿内部分则仅作弧形状。此种作法虽然《法式》中未作记载,但在汉魏时期已显雏形。因瓜楞柱的外形与作法与汉代出现的束竹柱相类似,很可能两者存在渊源关系。江苏徐州贾汪石室墓的仿木柱子做成四瓣瓜楞、八瓣瓜楞和十六瓣瓜楞形式(11),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瓜楞柱作为一种柱子样式和做法已经成熟。在现存宋代建筑中,尤其是南方建筑中瓜楞柱较为常见。如浙江临安南屏塔(北宋熙宁年间)、福建福清南涧寺水南塔(北宋宣和年间)、福建莆田广化寺释迦文塔(南宋乾道元年)、浙江湖州飞英塔内石塔(南宋绍兴年间)等都有石构或砖砌瓜楞柱遗迹。唯此殿为木结构,最为罕见,也更为珍贵。

保国寺大殿檐柱最大直径56厘米,内柱最大直径62厘米,用材分别约合39.2分°与43.4分°,接近两材两栔(42分°),与《法式》“用柱之制”中“若殿间,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12)的殿间用柱规定基本相符,比厅堂用柱的柱径要大。这也是现存唐、宋、辽、金遗构中用材比较粗大的柱子。

柱础计有鼓形、须弥座式和复盆状三种。其中须弥座式者又有雕刻花纹及无花纹之别。复盆状柱础与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1179)(13)及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964)(14)柱础大体相同(15)。

构架:大殿共用柱16根,其中内柱4根。殿内构架主要由两缝横架和两缝纵架组成,纵横交叉呈不完全对称的“井”字形。

横构架为四柱八架椽,后槽用乳栿及搭牵,前槽用三椽栿,前后内柱之间用三椽栿承平梁,平梁上安蜀柱、叉手以承脊榑;纵架檐柱与内柱间用乳栿及搭牵,内柱间用内额一层,上施驼峰、襻间铺作、补间铺作及素枋数道以承上平榑和中平榑。此种构架介于《法式》所规定的厅堂型和殿阁型之间。其特点是内柱高于檐柱,前内柱又高于后内柱;柱网布局不求对称,前檐柱与前内柱之间占三架椽的距离,而后檐柱与后内柱只占二架椽的距离;内周铺作不在一个平面上,前内柱的柱头铺作位于三椽栿之上,而后内柱的柱头铺作则顶托三椽栿;檐柱与内柱间以及前后两个内柱间的梁栿一头安于柱头,一头则插入内柱柱身,并用丁头栱承托;当心间两缝梁架间用顺脊串;前槽三椽栿下施顺栿串等。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大殿的整体性。

从现存的建筑遗构来看,这种木结构构架为唐代所不见。中唐时期的南禅寺正殿,殿内无柱,用通长三间的长栿承载上部梁架荷重。晚唐时期的佛光寺大殿,虽用内柱,但檐柱与内檐同高,用纯粹的抬梁式构组梁架,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组成,类似《法式》规定的“金厢斗底槽”(16)。而保国寺大殿所用的构架,则是五代末期、北宋初期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构架形式。最早见于福州华林寺大殿,其横架为前后内柱间用四椽栿,前后檐用乳栿;前后纵架柱头用内额一层或二层,上施补间铺作、驼峰及枋数重(17)。宋、辽时期的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1020),天津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1024)、江苏吴县甪直报圣寺大殿(已毁)等均属同一类型。

阑额与绰幕枋:《法式》“造阑额之制”中规定,阑额“两肩各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八分”(18),显然,这是月梁形的做法。可是,在黄河流域的唐、宋、辽、金木结构建筑中尚未发现此种形式。保国寺大殿正面及山面靠南一间阑额作月梁形,与《法式》所述类似,并施宋代常用的“七朱八白”(19)彩绘,这是异常宝贵的物证。阑额作月梁形的实例还见于福州华林寺大殿前檐阑额(20)。保国寺大殿、华林寺大殿都重建于《法式》颁布之前,此时月梁形阑额在南方已较为流行,而北方却不见实例。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法式》中的月梁形阑额制度与南方早期建筑的实践有紧密的联系,或许这一制度就源于南方。

保国寺大殿绰幕枋的作法非常特别。绰幕枋仅用于正面平柱两侧,其形状为下缘作锯齿状,顶端作涡纹,下缘与顶端微有出锋,做法古朴,但未见于其他建筑,略似《法式》的“蝉肚绰幕”(21)。

铺作:大殿斗栱可分为外檐斗栱与内槽斗栱二大类。外檐斗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三种。其中补间铺作布置方法为:前檐和后檐当心间二朵,次间各一朵,山面自南端起第一、二间各二朵,第三间一朵。这种布置方式正合《法式》“当心间须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一朵”(22)的规定。内槽斗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襻间铺作三种。其中襻间铺作的形制为在梁栿上施驼峰,上安栌斗,斗内施横栱四重,其上承替木及平榑,与江苏吴县甪直报圣寺大殿的襻间铺作做法相似。

现存的唐至宋初的木构建筑中,北方建筑当心间通常只用补间铺作一朵,或者干脆不用补间铺作。前者如佛光寺大殿、奉国寺大殿,后者如南禅寺正殿、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1008)。而南方建筑中如江苏苏州云岩寺塔(959)、浙江杭州灵隐寺双石塔(960)、杭州闸口白塔(吴越末北宋初)(23)等砖石塔,都采用了双补间铺作的作法。木结构建筑中的华林寺大殿、虎丘二山门、甪直报圣寺大殿和保国寺大殿当心间,也都用补间铺作二朵。从现存建筑来看,当心间补间铺作用二朵,次间各用一朵的作法,在《法式》颁布之前中原及北方地区似乎尚未形成制度,而南方则已成惯例。由此可以推见,《法式》中的这一规定很有可能来源于南方建筑的实践。

保国寺大殿斗栱硕大,制作规整。所有外檐斗栱外跳均作重抄双下昂单栱、偷心造。斗栱的正心部分除前槽因用平棊、藻井稍有不同外,其他均为单素枋,分别与华栱、华头子及昂相交,最上施重栱承替木及榑。柱头铺作下昂作法与华林寺类似,长达二步架,充分发挥了真昂的杠杆作用。下昂尾与立在中平榑下的短柱相交,并于所经下平榑处施一短柱支与榑下,与《法式》“如用平棊,自榑安蜀柱以叉昂尾”(24)的规定相同。可现存建筑缺乏明证,独此殿保存此法。此外,斗栱的许多细部作法也与《法式》规定相同或近似。如柱头和转角铺作的栌头为圆形带瓣斗,补间铺作栌斗为方形讹角斗,与《法式》“如柱头用圆斗,即补间铺作用讹角斗”(25)的规定一致。有如耍头长34.5厘米,约合23.96分°,与《法式》“造耍头之制”中的“用足材,自斗心出,长25分”(26)的规定十分接近。

外檐铺作总高165厘米,为檐柱高的39%。虽不及佛光寺大殿、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963)外檐铺作总高与檐柱高的比值,但这一比例与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984)、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1125)等这些辽、宋时期建筑基本一致(27)。

藻井:大殿的前槽每间各置斗八藻井一个,其中以当心间为最大、也最为精致。当心间藻井由算桯枋构成正方形外框,于四个角内置短枋木,组成八角形井口。在各交角处施华拱二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端施令栱承随瓣枋。再于枋上垂直齐心斗处施竖向弧形阳马八根,集于中心八角明镜处。最后在阳马背上依其弧线形势施直径依次递减的木环七重,构成穹隆状的井身。两次间因开间较小,由算桯枋构成的外框呈长方形,故

在前后两边加施二枋使之成为正方形,其他各部分做法与当心间同。江苏苏州的报恩寺塔(南宋)、上海青浦颐浩寺大殿藻井(元代)做法与此类似(28),但以保国寺为最早。

藻井斗栱用材为17×11.5厘米,栔高7厘米,小于殿身斗栱,比《法式》规定的用于殿内藻井和小亭榭的八等材稍大,约合七等材。在现存建筑中殿内藻井施大木木材分斗栱的作法殊为特别。此种藻井结构精巧,为现存最古之实例。

举折与出檐:现存大殿的屋架举高(从撩檐枋背至脊榑背的距离)约为5.52米,总进深(前后撩檐枋之间距离)约为16.65米,两者相比为1∶3。这一比值虽然大于南禅寺大殿(1∶5.6)、佛光寺大殿(1∶5)、华林寺大殿(1∶4.1)、奉国寺大殿(1∶4)等年代更早的建筑,但与晋祠圣母殿(1∶3.6)、隆兴寺摩尼殿(1∶3.4)、少林寺初祖庵(1∶3.2)等同时期的建筑比较接近。与《法式》规定的殿阁屋架的举折比例(约1∶3)完全一致,比厅堂屋架的举折(约1∶4)更高(29)。由于大殿进深大于面阔,故立面显得较为高大,但檐步坡度却十分和缓。

大殿总檐出为130厘米,约合宋尺4.1尺,椽径14厘米,约合宋尺4.4寸。按《法式》“造檐之制”记载,“如椽径三寸,即檐出三尺五寸;椽径五寸,即檐出四尺至四尺五寸”(30),故其檐出深度与《法式》规定基本吻合。尽管屋架经后代多次修缮,有些构件已非原物,但与其原来的举折与檐出作法不会相去太远。

二宁波保国寺大殿的地方特色分析

自从中国建筑研究室《余姚保国寺大雄宝殿》一文发表后,保国寺大殿的时代特征备受人们关注,但保国寺所呈现的地方特色却少有论及,系统的研究更属空白。因此,我们在分析了保国寺的时代特征之后,有必要对其蕴含的地方性特色作较全面的探讨。由于保国寺大殿是浙江地区惟一现存的宋代木结构建筑,故无法与同时期浙江地区木结构建筑作对照,但好在南方地区还保存了如华林寺大殿、虎丘二山门等宋代初期的建筑,尤其是在浙江地区还保留了两座元代的木结构遗构,这为我们探讨保国寺大殿和宋元时期浙江地区木构建筑的地方特色提供了可能。

华林寺大殿建于吴越钱弘俶十八年,即北宋乾德二年(964),虎丘二山门建于北宋至道年间(995-997),比保国寺大殿时间稍早,但都属于北宋初期建筑。它们同属江南,因此其建筑形制和构件除了具有同时代的建筑特征外,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江南建筑的共同特点(见表二)。如它们作为同属面阔三开间的近似方形的小殿(虎丘二山门因属山门建筑,故进深较小),柱网布局规整,无减柱或移柱做法,梁架带有穿斗式的某些特征,与中原及北方地区的三开间小殿作法有明显的不同。再如在补间铺作的分布上,当心间都用补间铺作两朵,延续了唐末五代江南地区一些砖石塔中补间铺作用两朵的作法。而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实例中,双补间铺作出现时间要晚近一个世纪。中唐时期的南禅寺正殿还没有实际意义的补间铺作,晚唐时期的佛光寺大殿出现了补间铺作,但无论是当心间还是次间,都用补间铺作一朵,这一作法延续了较长的时间。直到北宋中期的隆兴寺摩尼殿(1052)才出现当心间用铺作两朵,次梢间各一朵的作法。以后至北宋结束,也只有少林寺初祖庵(1125)及金代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1128-1143)等少数几座建筑采用这一做法,其他仍保留着补间铺作逐间一朵的旧法。

保国寺大殿除了与江南早期木结构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外,还呈现出一些江浙地区早期建筑的特有作法。尽管保国寺大殿与浙江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武义延福寺大殿、金华天宁寺大殿的建造年代相距三百余年(34),但武义延福寺大殿、金华天宁寺大殿仍保留了不少江南及江浙地区建筑的早期做法,有的与保国寺大殿做法相近,有的甚至完全一致(见表三),并与中原及其他地区建筑做法有异。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地方性作法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其中较为突出的特点有:

(一)建筑平面面阔小于进深。保国寺大殿的通面阔为11.83米,通进深为13.38米,进深大于面阔1.55米。这种进深大于面阔的平面形制,在现存的唐、宋、辽、金、元木结构建筑中极为罕见,只有宋代的山西高平县玉皇庙玉皇殿等极少数建筑采用类似的作法。玉皇殿通面阔11.20米,通进深11.70米,进深大于面阔0.50米(35)。其他的殿堂建筑平面大都采用面阔大于进深的横向长形或近似正方形的形制,即便是平面形制近于正方形,大多也是面阔稍大于进深,如华林寺大殿通面阔为15.67米,通进深为14.58米;少林寺初祖庵通面阔为11.14米,通进深为10.70米(36),莫不如此。但是,浙江现存的两座元代木结构建筑的平面形制,都采用了与保国寺大殿相同或相近的平面形制。武义延福寺大殿通面阔为8.50米,通进深为8.60米,进深大于面阔0.10米;金华天宁寺大殿通面阔为12.72米,通进深为12.72米,进深同于面阔。此外附近的上海真如寺正殿(元代)也采取类似的作法,其通面阔为13.40米,通进深为13米,进深与面阔大致相同(37)。在现存的宋元时期木结构建筑中,除了山西高平县玉皇庙玉皇殿外,进深大于面阔的建筑都在浙江地区,且出现时期最早。因此,进深大于面阔的建筑平面形制,如果不能说是浙江地区宋元时期建筑的一大特色,那么至少可以看作是宋元时期江浙一带一种较普遍的做法。

之所以出现进深大于面阔的平面形制,无疑是为了满足宗教实用的目的。但是,仅仅用为了满足实用目的这一理由,还不能完全解答此类形制出现的原因。因为,平面形制为横向长方形的建筑大量存在,说明它们完全能够满足实用的需要。确实,横向长方形的三开间佛殿建筑,会给宗教活动带来空间上的局限,但是通过殿内减柱或移柱的方式,也能解决这一矛盾。黄河流域现存的宋元时期建筑正是通过这一方式,来扩大殿内尤其是前槽空间的。如平面三开间的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1008)减两内柱、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约公元12世纪)移两内柱、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1125)移两内柱等。因此,并不一定非得通过增加进深来扩大殿内的宗教活动空间。保国寺大殿等进深大于面阔的建筑出现,主要得益于它熟练地运用了可灵活调度殿内空间的梁架结构,从而能在不采用减柱或移柱这些有损于构架整体性手法的前提下,通过梁架前后、高低等变化扩大殿内前槽空间,来满足宗教实用的需要。

(二)构架为四柱八架椽,采用前三椽栿,后乳栿的梁架结构。如上所述,为了满足宗教实用的目的,保国寺大殿、延福寺大殿、天宁寺大殿都运用了可灵活调度殿内空间的梁架结构,不一而同地选择了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的构架方式。这样既可增加进深的深度,又可使殿内前槽占有比后槽更大的空间,扩大人们在佛座前活动的范围。

三间殿用四柱八架椽的构架方式最早见于华林寺大殿,不过它所采用的是前后乳栿的对称性结构(38),与保国寺、延福寺、天宁寺大殿前后不对称的梁架结构有所不同。但是,面阔三开间,进深八架椽,构架的纵架与横架交叉呈“井”字形,内柱明显高于檐柱,檐柱与内柱之间用乳栿或三椽栿联络,栿尾插入内柱柱身等做法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构架的梁柱之间联络紧密,梁架整体性较强,从中可看到一些类似穿斗式的痕迹。在中原及北方地区,采用不对称梁架结构的有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1020)、天津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1024)等。不过奉国寺大殿是面阔九开间,进深十架椽,虽采用前四椽栿,后乳栿的梁架结构(39),但与保国寺大殿结构差别明显。广济寺三大士殿为四柱八架椽,前三椽栿,后乳栿,与保国寺大殿结构相近,但是它为面阔五开间的四阿顶建筑(40)。在北方黄河流域与保国寺大殿规模大体相同的三开间建筑,则主要采用抬梁式结构,不用内柱或惯用减柱或移柱的手法,即便是山西高平县玉皇庙玉皇殿这一进深大于面阔的三开间建筑,还是保留了减后两内柱的传统手法。因此,就构架的整体性而言,不如南方的四柱八架椽结构强。

四柱八架椽的构架虽不是保国寺大殿的独创,但采用前三椽栿,后乳栿的梁架结构则以保国寺为最早,且在浙江地区一直延续到元代。因此,四柱八架椽,采用前三椽栿,后乳栿的梁架结构可以看作是浙江地区宋元时期三开间小殿建筑的一种具有地方性特

色的惯用手法。

(三)柱网布局规整,但不求严格对称。由于不采用宋元时期黄河流域木结构建筑所常用的移柱或减柱法,因此保国寺、延福寺、天宁寺大殿的十六根柱子排列整齐且规则。同时,因采取前后不对称的梁架结构,因此柱网并不完全对称。保国寺大殿进深方向由南向北各间的比例为:1.44∶1.93∶1;延福寺大殿为:1.48∶1.57∶1;天宁寺大殿为:1.45∶1.85∶1。前檐柱与前内柱的距离约为后檐柱与后内柱距离的1.5倍,与南北绝大部分建筑存在区别。如镇国寺大殿进深方向由南向北各间的比例为:

1∶1.30∶1;华林寺大殿为:1∶0.9∶0.9∶1;永寿寺雨花宫为:1∶1.12∶1;广济寺三大士殿为:1∶1.01∶1.01∶1;少林寺初祖庵为:1∶1.08∶1。它们无论是进深三开间还是四开间建筑,其前后槽(前后檐柱到内柱的距离)都是1∶1,而且前后左右各间的尺度非常平均。由于前后槽不相等,保国寺大殿、延福寺大殿、天宁寺大殿的前内柱安于上平榑下,后内柱则顶托中平榑,前后内柱高度不同,从而使内周铺作层也不在同一平面上。

在面阔方向,两内柱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内柱与山面柱的距离,使当心间的面阔增大,最大限度地满足实用的需要。保国寺大殿当心间与次间的比例为:1∶1.78∶1;延福寺大殿为:1∶2.36∶1;天宁寺大殿为:1∶1.88∶1。当心间的面阔几乎是次间面阔的两倍,甚至更多。而同为面阔三开间的镇国寺大殿、华林寺大殿、永寿寺雨花宫和少林寺初祖庵,当心间与次间的比例分别为:1∶1.06∶1;1∶1.39∶1;1∶1.15∶1和1∶1.21∶1。当心间与次间的面阔相差不大。

通过对内柱位置的灵活调度,保国寺大殿等建筑不仅达到了合理安排和相对扩大殿内空间的目的,且不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真可谓匠心独具。

(四)保留较多的前代做法。无论是保国寺大殿,还是延福寺大殿、天宁寺大殿,都保留了不少前代的作法与形制。如保国寺大殿斗栱硕大,真昂作用突出,补间铺作运用骑栿斗,不施普柏枋,阑额的重楣做法,阑额在隅柱外侧不出头,柱断面作瓜楞形,使用叉手等,都带有唐五代或更早时代的遗风。有些古法还留存并影响到元代,如延福寺大殿、天宁寺大殿阑额之上也均不施普柏枋、斗栱单栱偷心造、殿内较多地运用丁头栱、使用蜀柱叉手、扶壁栱、下昂与上昂并用、梭柱作法等手法,既有前代遗风,又具有地方特色。

其中,保国寺大殿阑额的重楣做法、天宁寺的扶壁栱做法,都是唐代建筑的惯用手法。如在木构建筑南禅寺正殿、佛光寺大殿和日本的早期建筑唐招提寺金堂,西安大雁塔石刻建筑图、唐懿德太子墓壁画建筑图以及敦煌的唐代壁画佛寺图中都可以见到。但宋及宋以后中原地区逐渐少见,而浙江地区一直保存到元代。天宁寺大殿的上昂做法,在现存唐、宋、辽、金、元的建筑中并不多见,只有在江苏苏州的玄妙观三清殿(1179)中有类似的作法(也是现存最早实例)。但是在宋代《法式》中却有“上昂”的规定(41),表明天宁寺虽为元代建筑,但古法尚存。延福寺大殿中独特的、有别于《法式》记载的梭柱作法,可从华林寺大殿甚至更早的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的石屋柱做法中找到它的源头(42)。此外,保国寺大殿、延福寺大殿和天宁寺大殿都较多地运用丁头栱。丁头栱的作用类似铺作,在汉代陶制明器和画像砖中可以见到各种不同形式的丁头栱。但在现存的北方唐、宋、辽、金建筑中,丁头栱使用并不普遍。这种较多使用丁头栱的作法,应是保留和发展了早期建筑的遗制。

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因为寺院所在较为偏僻,建筑形制和作法较中原变化缓慢,更容易保留一些前代的做法;二是因为寺院的创建时间都比现存建筑建造年代早,它们虽是宋代或元代所重建,但部分构件仍为前代所留。如保国寺大殿、天宁寺大殿的有些构件经碳14测定,已越千年(43),就是明证。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它们所保存的古法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就地取材,小材大用。或许因为寺院所在地区缺少大的木材料,保国寺和天宁寺大殿都采用了用小材拼合成大材的作法。保国寺大殿的八瓣瓜楞柱并非由一根大木材雕凿而成,而是用一根直径较小的圆木周围包镶八块弧形小木料,或四根较小的圆木拼合外加四块弧形小木料,然后用榫卯固联而成。《法式》中虽有关于木柱的“两段合”、“三段合”与各种“合柱鼓卯”法的记载(44),但与瓜楞柱的作法不同。天宁寺大殿的所有梁栿都是拼合而成,其拼合方法却与《法式》中“合柱鼓卯”法类同。具体做法是:根据自然木料的大小情况和梁栿的尺度要求,或上下二根,或下面一根、上部二根,用木梢穿连卯合,即成栋梁之材。

如果说保国寺大殿柱子的拼合,除了经济、实用外兼有美观的目的,那么,天宁寺大殿梁栿拼合则纯粹出于经济、实用的需要。既可就地取材,节约开支,又能解决大木料来源困难。无论是哪种情形,对经济、实用的追求,正与《法式》的节约支出,防止浪费的编修目的不谋而合(45)。

(六)把单檐改为重檐,从三开间拓展为五开间,是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修缮宋元建筑的一种普遍性的做法。宁波保国寺现存的大雄宝殿建筑外观为重檐九脊顶,平面为面阔、进深各五间。但无论从建筑外观还是建筑内部考察,下檐及梢间都不合宋代规制。如上下檐的比例极不协调、下檐柱与内檐柱不在同一缝上等。下檐及两梢间确系清代康熙年间修缮时所加(46)。此种从三间变为五间,从单檐变为重檐的作法,在浙江现存的两座元代木结构建筑中同样存在。延福寺大殿的下檐和梢间约为明代天顺年间修缮时所加,与天宁寺大殿明正统年间加建的下檐和梢间如出一辙(47)。不过,保存并不完整的天宁寺大殿的下檐已在1980年落架大修时拆除(48)。此种后加檐、增间的情形,还可在上海真如寺正殿中见到。因此它是江浙地区一种惯用的方法。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扩大殿内面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木结构柱梁。尽管这种加檐增间、不合原有法度的修缮方式给建筑结构形制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并留下后代建筑的痕迹,但保国寺、延福寺和天宁寺大殿之所以能较完整地留存至今,这些修缮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宁波保国寺大殿确实是一座罕见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它不仅较好地保留了其建造时代的建筑形制和构件,不少作法能与《法式》的规定以及同时代建筑做法相印证,而且能为进一步说明《法式》中的某些制度源自南方提供佐证。同时,宁波保国寺大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些做法保留并影响到元代建筑,并成为江浙地区惯用的建筑手法。从而为我们全面地研究古代建筑史、深入探讨《营造法式》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这也正是保国寺大殿的价值之所在。

(本文图照除注明者外均采自郭黛姮、宁波保国寺文物保管所编著《东来第一山保国寺》,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

注释

(1)《浙江省连续发现古代木结构建筑》,《浙江日报》,1955年7月8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3期。

(2)中国建筑研究室(窦学智执笔):《余姚保国寺大雄宝殿》,《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3)目前所见主要有傅熹年:《宁波保国寺大殿》,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梅福根、杨新平:《保国寺》,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月。郭黛姮、宁波保国寺文物保管所:《东来第一山保国寺》,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

(4)同(2)。

(5)〔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材】条。(武进陶氏仿宋刻本,下同)。

(6)中国建筑研究室(窦学智执笔)的《余姚保国寺大雄宝殿》一文中,归为四等材。

(7)同(5)。

(8)同(5)。

(9)关于虎丘二山门现存建筑的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元代所建,另一种认为是宋代所建。本文从后者。

(10)陈明达:《唐宋木结构建筑实测记录表》,《建筑历史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4月。

(11)南京博物院:《徐州贾汪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

(12)〔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柱】条。

(13)苏州文管会:《玄妙观三清殿》,《文博通讯》1982年第4期。

(14)关于福州华林寺现存建筑的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是南宋所建,二是认为是五代末北宋初的遗构。本文从后者。

(15)林钊:《福州华林寺大雄宝殿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

(16)〔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一,大木作制度图样下,【殿阁地盘分槽】条。

(17)杨秉纶等:《福州华林寺大殿》,《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18)〔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阑额】条。

(19)〔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四,彩画作制度图样下,【丹粉刷饰】条。

(20)林钊:《福州华林寺大雄宝殿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

(21)〔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大木作制度图样上,【梁额】条。

(22)〔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总铺作次序】条。

(23)杨新平:《杭州闸口白塔建筑年代考》,《杭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24)〔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飞昂】条。

(25)〔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斗】条。

(26)〔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爵头】条。

(27)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外檐铺作总高与檐柱的比例约为40%、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约为38%、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约为40%。

(28)同(2)。

(29)〔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举折】条。

(30)〔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檐】条。

(31)〔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栋】条。

(32)〔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椽】条。

(33)〔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梁】条。

(34)延福寺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参见陈从周:《浙江武义延福寺元构大殿》,《文物》1966年第4期。天宁寺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参见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文保室(王士伦执笔):《金华天宁寺大殿的构造及维修》,《浙江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11月。

(35)朱希元:《山西高平玉皇庙》,《古建筑通讯》1957年第3期。

(36)祁英涛:《对少林初祖庵大殿的初步分析》,《科技史文集》第2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0年10月。

(37)刘敦桢:《真如寺正殿》,《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2卷8期。

(38)杨秉纶等:《福州华林寺大殿》,《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39)杜仙洲:《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调查报告》,《文物》1961年第2期。

(40)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3卷4期。

(41)同(24)。

(42)罗哲文:《义慈惠石柱》,《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9期。

(43)《碳-14年代测定报告(五)》,《文物》1984年第4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文保室(王士伦执笔):《金华天宁寺大殿的构造及维修》,《浙江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11月。

(44)〔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大木作制度图样上,【合柱鼓卯】条。

(45)参见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第245页。

(46)同(2)。

(47)陈从周:《浙江武义延福寺元构大殿》,《文物》1966年第4期。

(48)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文保室(王士伦执笔):《金华天宁寺大殿的构造及维修》,《浙江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11月。

转自:《东方博物》第十期

保国寺访古作文800字完美版

保国寺访古作文800字 这是我初次去保国寺,不寻常的是,这次在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还要寻找耐人寻味的“古风”。 早就听说宁波保国寺历史悠久,创于东汉,建于唐代,兴于北宋,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江南一绝的建筑瑰宝。这个星期日,我有幸走进了它。保国寺坐落在江北区灵山山腰,自南向北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和鼓楼连接着其它建筑,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我先跨入古老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更多的还是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晚霞之中。不计其数的松柏,高大而挺拔,茂密繁盛的叶丛配上粗壮有力的树枝干既大方又洒脱,犹如一位毫不拘束的少年。 再往里走,跃过云雾缭绕的仙人桥,翻过坪坡,穿过山门后的中庭,就来到举世闻名的“无梁殿”,幽静开阔的庭院,古树林立,荫荫蔽日,数只蓝尾红嘴雀在树叶的缝隙中嬉戏,把大雄宝殿衬得富有勃勃生机。步入神秘的大雄宝殿,大殿的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八椽。殿主要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敞廊,装有天花藻井;后部为乇上明造,不安装天花,近建有尊佛。大雄宝殿因为什么而得名呢?那是因人们进殿后只看到天花藻井而看不到殿内梁架,又名为“无梁殿”,听说此建筑还得过“鲁班奖”呢。殿顶为单檐歇山顶,殿顶翼角平伸而微微上翘,古雅秀美。 继续沿着充满柏叶青苔味的林间小道走,一切又光明起来,道路两旁的草叶青苔味也从墨绿渐变成了青绿色。不一会儿,一座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又呈现在我眼前,它朴素中带着华丽,屋檐上雕刻着精致特色的花纹,简直是别具匠心,鬼斧神工!流光溢彩的窗棂上映出了屋内古色古香的茶几,坐椅和卧床,上面无不流露出悠长的文化气息。 回眼一望,天色已经黯淡下来,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保国寺,心中不断赞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还回印着这古代经黄的文化艺术,久久挥之不去……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之我见 沾化县黄升镇第一小学张景梅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就将之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下面谈谈我对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薪尽火传、世代相承,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体没有大的改变。 所以,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传承。学习的目的是传承,传承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中国各代建筑特点总汇

河北定州料敵塔。塔高84米,塔内有穿心式塔柱,建于北宋 [网易招聘]网易建筑诚聘专业主编 2. 双套筒结构 这种塔有内外两环塔壁,内环围成塔心室,外环与内环间为回廊。廊中布置登塔阶梯。楼板用砖发券作成。例如江苏苏州云岩寺虎丘塔、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这几座塔皆为八角形平面楼阁式塔,其中苏州报恩寺塔高76米,共九层,砖塔壁对边长17米,各层平座及腰檐均为木构。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遗物

工程行业三大PK:谁说了算?—三周年站庆之大练兵 3. 厚壁筒体结构 利用筒壁厚厚的砖墙设置砖砌塔梯,可避免古代用木梯易朽、易燃、易遭破环的缺点。塔梯作法有两种,一种为将楼梯嵌入厚壁内,梯随墙壁转折。例如:安徽蒙城万佛塔,建于崇宁四年(1105年),六边形平面,高七层,是一座楼阁式塔。又如:四川宜宾旧州坝白塔,建于北宋元符至大观年间(1098~1109年),为方形密檐塔,外观十三层檐,内部仅四层。另一种采用穿壁式阶梯,利用平座为休息板,塔心室与平座地面标高有半层之差。例如: 广州六榕寺的花塔,重建于绍圣四年(1097年),八边形平面,高57米,外观九层,内部十七层。 [电子样本全新改版,采用了世界领先技术的超绚动态效果,现在就去看看......] 安徽蒙城万佛塔

【活动】2007年网易建筑第一届图纸评审活动 . 实心砖塔 这种塔有两类。一类带有螺旋形楼梯,旋梯靠外的一面带有通风、采光孔。例如:河南开封国寺塔,建于北宋皇元年(1049年),外观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54.66米。由于外部用褐色琉璃砖贴面,故称“铁塔”。 河南开封祐国寺铁塔 另一类是实心无梯塔。这类塔在辽塔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塔外表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密檐塔,上部为一层层屋檐,下部有一段高高的塔身和基座。如:辽南京天宁寺塔为八边九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价值与千年保护---精品资料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价值与千年保护 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余如龙 保国寺作为一座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保存建置完整的古建筑群,保留着唐至明清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有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宋代(无梁殿)、明代(迎熏楼)、清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遗产,其遗迹遗产之丰富在我国古代建筑群中实属罕见。而其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大殿结构独特、精湛绝伦、气势恢宏,是我国古建遗存的重要范例和南方木构建筑的“标本”。其所代表的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和人文内涵,代表着唐宋时期的鼎盛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国寺大殿构造特点 大殿位于寺院核心部位,自北宋1013至今已有1000年,现存建筑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从平面看,核心部位面宽、进深各三间的部分为宋代所建,其四周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添加的部分。添加的建筑下檐未能四面环绕,后部仍为单檐。 平面及立面——大殿俗称祥符殿,当心间宽5.8 米,次间宽3.05 米,通面宽11.9米,通进深13.36米。进深大于面宽,原因是扩展了前部的礼佛和使用空间,于天花(板)以下用月梁,梁间做出藻井平棊,平闇,后部由四内柱围合的空间设佛坛,此处梁架彻上明造,四内柱两侧空间,随着外檐斗栱层层出跳,由低到高,对中部设置佛像空间起着烘托作用,营造了隆重的空间氛围。 梁额构架——大殿构架皆为宋代原物,中间的两缝作厅堂式构架,前、后内柱不同高,前内柱直达上平槫下的平梁端,后内柱仅达中平槫下的三椽栿端部。为了承托山面出际之槫、枋,在次间中部另设梁架一缝,仅置一平梁及蜀柱、叉手。前檐柱与前内柱间做平棊、平闇、藻井等天花装修,三椽栿作月梁,露明于天花(板)以下,其上另有草架。构架中部的三椽栿、后部的乳栿均为彻上明造。 梁架构造——前部檐柱与前内柱之间的三椽栿一端伸入前檐斗拱,另一端插入前内柱。乳栿上设劄牵,劄牵一端插入内柱,一端入中栌斗,与一组置于乳栿上的斗栱相交。前部三椽栿上坐斗栱,承平棊枋,由平棊枋承大藻井和平棊。天花板以上的草架用短柱、木枋随宜支撑固济,在次间中部的梁架,两端用立于山面下平槫上的短柱支撑。

历史素材: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汉字、中国书法、四大发明、绘画(见教材) 龙凤纹样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 凤为百鸟之王,五行属火,是火之精灵,向上飞升的凤凰,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是火之图腾。传说“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凤也是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凤”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民寄寓祝福和希望的传统图腾。凤在中华文明史中留有深深的印记,它所代表的祥瑞与希望,始终伴随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龙凤配"图案在唐代以后,广为流传。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而且还可象征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可以说,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祥云图案 祥云来自佛教文化,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 玉石文化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

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结 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从类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体有宫殿、陵墓、寺庙和民居四类。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以高、大、深、严为特点。高以突出之势显现帝王地位崇高,大以空间显示疆土和国威,深是纵深,严是排列严整,以显示帝王的尊严。陵墓在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多了一份肃穆气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表现了秦灭六国的国威和一代暴君不可一世的气势;唐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则通过长约四公里的神道更多地表现了庄严和肃穆。寺庙建筑由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主要体现了和谐、澄静、神秘的特点。寺庙或建于都市,或筑于名山,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佛教。民居反映了家族和睦、亲情融洽的居家文化,显得古朴而温馨。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是群体组合。四合院是四面合一的,如有数进院落,也是连成一体的。皇宫宫殿的大和深,也是由建筑组群来体现的。这是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国家一统的反映。二是布局平整。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王室居中,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和居民四布的都市规划制度。后世都城和寺庙往往以中轴为线,对称排列,均衡分布。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居内部,都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各有其所,不得混淆。这是传统文化重礼、尊君、崇孝的反映。三是封闭自守。古代建筑虽有御敌、防盗的考虑,但其封闭形态也不能说没有自守自足的心理因素。大到万里长城,中到护城河和城墙,小到四合院和客家圆形土楼,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不待外求的一面。 信息来源: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编.中西文化概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版第168-169页

新乡历史文化传统

新乡历史文化初探 摘要:新乡---- 一座历史文化悠久,响彻中原乃至华夏的文明城市。其地处豫北平原,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浑厚的文化底蕴,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物产文化和旅游资源。本文从新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科教经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传播新乡历史文化,体悟一个别样的风采的新乡。 关键词: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科教经济 新乡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哺育了许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的古时印迹,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历史名城。 一、地理位置 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群雄必争之地,而新乡地处中原,也就决定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鹤壁、安阳毗邻;西连煤城焦作,与晋东南接壤;东接油城濮阳,与鲁西相连,是豫北的经济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辖4区及新乡、封丘、获嘉、延津、原阳、长垣6县及卫辉、辉县2市,面积8169平方公里,人口482.96万;其中市区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59.35万。 二、历史文化 新乡是个历史文化名城,蕴含浑厚的文化底蕴。其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他们留在这片中原大地上的古老印迹、历史典故和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一)牧野大战 牧野大战是西周灭商的著名战役.当时周武王率5万大军从孟津渡过黄河,会八百诸侯于获嘉县同盟山,造成威逼朝歌之势,殷纣王仓促筹集17万人迎战;双方交战于牧野,商军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它这次战役不但决定了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的灭亡,一个近800年的大周王朝的诞生,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借鉴。抛开政治的,军事的大话题不论,单是成语或掌故就有长长的一串。比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黄钺白旄、白鱼入舟、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虐、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等。 (二)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

保国寺导游词

保国寺导游词 保国寺导游词篇1保国寺历史悠久,创于东汉,建于唐代,兴于北宋,现存大殿即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筑瑰宝。保国寺内殿宇古老素朴,园林绿树繁花,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生态完美交融的旅游园区。它坐落在XX市XX区灵山山腰,自南向北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和鼓楼连接其他建筑,错落有致,大殿前有水池,池水清澈,四季不涸。寺内大殿为北宋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灵山寺是保国寺的前身。保国寺位于的山叫灵山,相传在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骑山。《四明谈助》记载“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山以汉时骠骑将军张意隐居于此,又名骠骑山。山脉东南至夹田桥,东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为府治后托。”灵山与鄮山共为鄞邑东外护。《吴越春秋》有记载:东汉时高级将领骠骑将军张意(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正二品)还曾被派“以水军讨伐东瓯”(见《太平御览》引《东观汉纪》佚文)。他们死后,其宅舍便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现存的骠骑山、骠骑将军庙、骠基坪(保国寺东围墙外900平方米,古木参天)、骠骑井泉,足以说明人们对父子俩隐居于此的一种历史痕迹纪念。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诏毁佛寺。灵山寺被毁。会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继位,大中元年

(847)四月又恢复佛寺。根据现在的考证,除了寺志,更应该获取最原始资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宝庆四明志》和《延祐四明志》,对保国寺的建置定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其他资料又佐证了这一点。如与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其中的历史情景在于:唐僖宗李儇(862—888)在咸通十四年(873)由宦官拥立即位,时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时难以重振,却遭遇灾旱连年,黄巢、王仙芝等农民大起义屡屡爆发。广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岁。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令唐僖宗胆战心惊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但雍正碑又有记载寺院恢复的时间“如从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四年,应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国寺的开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国宁寺和尚,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长安兴复灵山寺之征决不是在广明元年当年完成的,当在广明元年之前,是广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复建灵山寺应有一个历史过程,雍正碑的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可以这样说,可恭有意恢复灵山寺可从851年算起。至于可恭哪一年带上刺史的奏请,偕檀越许标等人,寻往长安,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途经关东(注:汉、唐定都在今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时值关东大旱。可恭“跪诵莲典,未终,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气获苏。有司奏状,遂得召见”。可恭以恢复灵山寺为请求,僖宗答应了,并要求可恭在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归来之所,高僧宿集)讲五大部经,约有三个月之久,又讲诘朝纶章,法誉大振。于是唐僖宗非常高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作文300字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作文300字 文化是灿烂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随意的亵渎与践踏。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篇1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存的活力。 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上了领带,或为商家推出衣服的品牌代言人;再就是韩国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古人对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动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怎么尊重。在20世纪中后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国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呢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呢恰恰相反,我们到处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爱惜和保护。它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宫殿,都可能保存其原物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和历史文化。 有缺点我们不是不可批评。我们大家一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一再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糜灭的精神力量,弘扬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现民族个性。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是事情。既然他不能像包袱一样仍掉,就不如好好的对待它、尊重它、改变它、更新它,使之注入新的精神活力和血液,让他焕发神采。激发他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们希望我们的青年,第一要做一个尊重爱护本国传统文化的诚意。第二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研究它,得它的真相。第三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综合起来,还拿时代文化补助它,使它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文化是灿烂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随意的亵渎与践踏。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篇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灵魂。身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应具备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杜甫很忙”曾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关于他的涂鸦在微愽上疯传与评论。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骑着扫帚化身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骑着白马“冒充”唐僧,更离谱的是被画成手扛机枪准备随时作战的士兵,一夜之间,网络上形成“两派”——支持方与反对方。关于此现象,正方认为恶意丑化杜甫形象是低俗、浅薄的行为。然而,反方反驳说:“杜甫涂鸦是孩子们开发想像力所创造出来的搞笑图片,而且借此机会可以扩大杜甫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迹,因此不必太严肃。” 也许众多人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所以出现了杜甫门事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与亵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定有保留下来的原因与意义。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的简体字,从古典的汉字到如今的衬衫,从颠簸的马车替换成宽敞舒适的私家车,中国人的衣、吃、住、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过节的传统却一直延续着,这是因为这些特定的节日只有中国才有,它们象征

江南水乡建筑木装饰文化_之一_大木作装饰

江南水乡建筑木装饰文化(之一)* ——大木作装饰 晓1周学鹰2 马 1 引言 建筑装饰是对建筑自身的一种美化,其造型能使观 者油然而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唤起审美情感,慰籍心灵, 传递文化。因之,人们往往不遗余力、穷极工巧。建筑 装饰之内容多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主题鲜明、 寓意隽永,寄寓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江南水乡建筑装饰,以轻便灵巧、构图优美、雕刻 精致、吉祥富丽为特色,集中了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华。 其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如梁架、裙板、门窗(楼)、 栏杆、挂落、纱桶、罩、铺地等,在木雕、砖雕、石雕、 金雕等方面均有出色的成就。大体而言,室内以木雕为 主,室外以砖雕为要,石雕、金雕则内外兼具。 其中,梁架装饰属于大木作装饰的范畴,又分为木 结构装饰(多为雕或塑)与木结构表面装饰(多用彩画)等。 江南水乡厅堂类古 建筑,往往饰有纱帽式 的棹木,称为“纱(官) 帽厅”。正间多用抬梁、 扁作(图 1),梁背呈弓 形,月梁造。明代及之前, 梁面多素面无纹,仅两 端饰“斜项”。抬梁与 山架梁之间,明代少用 矮柱,垫以斗、荷叶 墩, 山架梁上施斗 以承脊檩(俗称正梁), 其间嵌以“云”, 明代及以雾云” 形制简洁,清代以降多 于与“抱梁云”一起, 形成脊檩两端优美的装 饰造型。厅堂类古建次、 稍间,多采用穿斗做法。 清代建筑梁面纹饰 逐渐增多。如太湖东山 2 木结构装饰——雕或塑的构架 不少江南水乡建筑采用彻上露明造(即不用天花) 的构架方法,因此大木结构装饰是江南水乡建筑装饰文 化的重要方面。 明代及之前的江南水乡古建筑之金柱多为圆料,两 端有收分,柱子轮廓优美,略呈梭形,如苏州轩辕宫、 文庙、虎丘二山门,宁波保国寺大殿等。明代以降,多 图 1 扁作梁详图- 《苏州民居》 柱头有卷杀,上施栌斗、(当然,清代梭柱也有,“亲德堂”,其大承重(即宋《营造法式》清《工 程做法》之五架梁,《园冶》中的大驼梁[1])、双步梁、 荷包梁、轩梁、梁垫等大木构件,以及夹堂板、挂落、 窗棂、隔扇等小木作构件之上,无不施以木雕刻花。其 中,不少雕刻有各种吉祥图案,如“福禄寿”三星,“凤 穿牡丹”、“暗八仙”以及各样的历史故事等(表 1)。 其他地域皆然,例如江西婺源或在二方连续纹样的海浪 上,蝙蝠一字排开,寓意“福如东海”等[2]。 苏州东山雕花楼“亲德堂”大承重及轩梁之上,雕 刻着全套的“西厢记”故事,人物栩栩如生[3](彩插图 1-4)。嘉荫堂房顶梁栋、上海陈桂春宅、东山雕花楼等, 刻画了《三国演义》的有关情节[4]。小木作亦然,如同 里崇本堂门窗隔扇小木作上,也雕刻一套完整的《西厢 记》。大、小木作,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 作者: 1 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副教授 2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11B F058 [1] [ 明 ] 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 99 页图,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5 月第 2 版 [2] 陈爱中.《婺源古建筑述略》,《东南文化》.1994年第 4 期, 第 102 页 [3] 潘新新《 .雕花楼香山帮古建筑艺术》.第101 页,哈尔滨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 [4] 李洲芳, 李正.《古建艺术瑰宝》,《古建园林技术》.1985 年第 1 期,第 31 页

珠海历史文化传承

珠海历史文化传承——会同村 尊敬的朋友:您好!我们是北理工毛概实践小组。为了了解会同古村对珠海历史文化传承的情况,我们组做了这个问卷调查。本调查不记名,请您在填表时不要有任何顾虑,如实填写。对您的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 你是以下哪个身份? [单选题] ○会同村村民○外地长期居民○游客○其他 2. 你处于下列哪个年龄段呢? [单选题] ○ 17岁以下○ 17-30岁○ 31-50岁○ 50岁以上 3. 你了解会同村的历史文化吗? [单选题] ○非常了解○了解○略微知道○不清楚 4.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会同村文化的呢? [单选题] ○长辈传播○网络媒体○历史书籍○传统活动○其他 5. 来会同村的参观旅游的人多吗?[单选题] ○非常多○一般○很少○不清楚 6. 你认为会同村的文物古迹保护程度怎么样? [单选题] ○保护得很好○稍有损坏○损坏严重○不清楚 7. 你觉得会同村的文化氛围怎么样? [单选题] ○很好○一般○不好○不清楚 8. 你觉得会同村对传承珠海历史文化的作用大吗?[单选题] ○作用明显○一般○没影响○不清楚 9. 你认为阻碍珠海历史文化或珠海会同村文化传播的问题是什么? [多选题] □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机制有问题□资金不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致□其他 10. 为了加强(珠海历史文化)会同村文化的传承力度,你认为哪种方式比较好? [多选题] □举办传统活动,吸引游客□加强宣传力度,如宣传单,海报等 □拍微视频或纪录片□其他 11. 如果有机会去了解或传承会同村历史文化你的态度是? [单选题] ○非常乐意○一般感兴趣○没兴趣 12. 你对会同村历史文化(珠海历史文化)传承有什么建议? [填空题]

宁波建筑文化的特色

宁波建筑文化的特色 1、宁波简介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古称明州,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浙江对外开放的门户。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周徐生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这是位居天下禅宗五刹之一的天童寺的写照,宁波的佛教文化举世闻名;阿育王寺珍藏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雪窦山为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宁波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类型。以建于北宋的江南第一楼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它山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及著名商帮“宁波帮”为代表的儒商文化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精神是丰富和多样的,即张扬个性的开拓精神、锲而不舍得务实精神、信誉至上的诚信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 宁波城市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宁波文化的演变过程密不可分的。宁波作为一座沿海港口城市,其城市精神需要纳今更需要博古。和宁波许多逐渐消失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就将之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的现象。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近两年来的国学热,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学校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六部委于2008年4月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京剧走进小学音乐教材…等活动,在迎来一片欢呼声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 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我们在做出一些决策之前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 在最近的一次学校调研活动中,我们听到北京某区(该区在北京经济比教落后)一位中学老师的声音:这里的学生都是一些很难管的孩子,说是北京人,但是他没有城市孩子应有的素质,说他们是郊区的,但是他们没有农村孩子的淳朴。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该学校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的缺失。说是缺失,也“不缺”,据老师反映,学校在这一块儿工作上花费的功夫并不少:每天都由班主任老师在课前统一检查学生的着装、发型、桌面的整洁摆放;学校对班级的纪律有严格的要求,并列有明确的条款,如果学生违反了某款某条,就扣班主任的分儿;····。但是学校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学校所做的这些所谓的努力,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到学生人格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实质,只是在做一些表面工作和刺激行为消退的负强化工作。这样一来,学校所付出的成本就很高。学校的管理活动本来是要促进教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联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直到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为: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2. 保持构架制原则。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载荷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载荷。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 本文是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篇一: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 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xx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 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 “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doc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