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宋珩带领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十六兵团起义的经过

董宋珩带领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十六兵团起义的经过

董宋珩带领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十六兵团起义的经过
董宋珩带领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十六兵团起义的经过

董宋珩带领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十六兵团起义的经过.袁南峋

推荐本文0分享:

□袁南峋

1949年冬天,国民党在全国的几百万军队已被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剩下的残兵败将节节败退到了四川北部,在董宋珩将军(任川鄂绥署副主任)和曾甦元将军(任第十六兵团副司令)带领下,于1949年12月25日在四川北部什邡县正式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中间经历了不少的艰难、曲折和危险。董宋珩将军是笔者的大舅父。笔者(当时19岁,后来又担任他的警卫员)对这个过程有较多的了解。特把这个过程简略地写出来,以飨读者。

董宋珩将军的一些特点

董宋珩将军号长安,老家四川省仁寿县文公场,在旧社会的高级军官中有不少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第一,他是有名的大孝子。他的父亲姓宋,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带着他改嫁到董家,在董家又生了四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继父去世以后,为了纪念两家的父亲,就改名为董宋珩,在他当了师长有了钱以后,就在仁寿县文公场修建了一所很大的祠堂,取名“董宋大本堂”。以表示对两家的深切怀念。

第二,他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从四川陆军小学、陕西陆军中学到保定军校(他是第一期毕业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第三,在那些妻妾成群的旧社会大官当中,他从未娶过姨太太,也没有找过姘头,为人善良,不管是军中下属还是家里的佣人、佃户,我从未见过他打人、骂人的事。我想,他这种性格和他后来起义是有内在联系的。

董宋珩与孙震的长期合作与隔阂

他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就回到四川当军官。在当上师长以后就长期与孙震合作。孙震号德操,和董宋珩是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和保定军校的同期同学,还是同乡。董一直做孙的副手,孙当二十九军军长,他就当副军长,孙当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他就当副总司令。由于董确有一定才能,孙的许多指挥和军务方面的大事都倚重董宋珩。但孙震对军权、财权和人事权紧紧抓住不放,董宋珩在与他合作的年代中,从未单独管过一个军或其他的独立单位,所以孙、董之间又存在着相当的隔阂。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四川军队出川抗战,孙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董任副总司令。在抗战中,二十二集团军曾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有过合作,董还见过朱德总司令,听过朱总司令的讲演。董对八路军抗战的勇敢,而且敢到日本侵略军的后方去抗日很佩服,对八路军的官兵平等和朱总司令的平易近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是他亲自对我说的)。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二十二集团军驻在河南郑州,番号改为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以后又改为第五绥靖区,孙当主任,董当副主任。解放战争中期,蒋介石把第五绥靖区的主力部队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合并为十六兵团,把十六兵团调到徐州附近,准备与解放军决战,但仍然留下了第五绥靖区的一个空名,这时孙和董的矛盾激化了。主要原因是孙震向蒋介石保荐自己的侄儿孙元良任十六兵团司令,董就成为一个道地的空头副主任了。

孙元良这个人在军中的名声一直很坏,贪财又贪色,既没有指挥打仗的真本事,而脾气又很坏。打仗出了什么事总是怪下级,从来不承认自己指挥有问题,但因为他是黄埔一期毕业,是蒋介石的“学生”,又是孙震的侄儿,当了十六兵团司令之后,就更加专横跋扈和目中无人。

说他贪财,是因为他经常向上级谎报军队的人数,冒领大量军饷和装备,然后变卖成黄金和银元据为己有。说他贪色,是因为他在战火中总是把自己的姘头带在身边。

孙震把第五绥靖区的实权交给了孙元良,不顾多年的合作把董排挤在一边,董心中是非常气愤和寒心的,于是在1947年底向孙震请假回成都养病,若即若离,孙震也只好迁就。董宋珩回成都后,就住在东门外观音桥他自己的一个庄园内,在城内就住在新南门王家坝19号的一个大公馆里(那是他的四妹夫妇的财产)。

我的母亲袁董宾瑶是董宋珩的大妹妹,董大舅委托她“当家”,负责管理他在仁寿和成都的一切财产和金钱,所以她总是住在观音桥或王家坝,自己的婆家(袁公馆)倒是很少住。我是她的独子,除了住校以外,也是住在这两处,在董大舅回成都后,我对一些来来往往的人和军队里的事就相当熟悉了。

董宋珩开始准备起义

在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大败,孙元良化装逃跑。在十六兵团中任炮兵团长的杜崇爵(我们叫他杜大哥)也被俘虏了。这位“杜大哥”后来在起义中起了不少的积极作用。

杜崇爵,名杜庸,他是董家的远房亲戚,黄埔七期毕业,是董大舅的“忠实信徒”。跟董大舅在军队中干了不少年,受到董的器重,一直干到上校炮兵团长。家里在听到杜崇爵被俘的消息之后,心里都很沉重。突然,在1949年春天,他带着杜大嫂很神秘地回成都来了,就住王家坝的大公馆里。他再也不穿军装了,平时就跟亲戚朋友打麻将牌,也常常到董大舅的房间里去谈话,从此王家坝的公馆里就有一些陌生人来来往往,而且总带着神秘的气氛。在起义成功以后我才知道,杜大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以后,受到共产党的启发教育,自愿回成都来帮助策划董大舅起义(起义后,杜崇爵担任十六兵团参谋长),党派来的地下工作人员都是通过杜大哥的介绍去见董大舅的。

1949年,从淮海战役中垮下来的残兵败将,一直退到四川东部与湖北交界一带的地方,由孙元良搜罗集中起来,又恢复了十六兵团的番号,同时国民党国防部又成立了一个川鄂边区绥靖公署,由孙震当主任,董宋珩仍然挂名当副主任。

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步步紧逼下,十六兵团的官兵大都不愿抵抗,1949年冬天又节节败退到四川北部绵阳、广汉和什邡一带。当时国民党胡宗南带领的中央军也被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打败,退到四川成都一带。国民党军某参谋总长兼西南军政长官部长顾祝同命令十六兵团在川北一线布防,以阻挡从陕西、甘肃南下的解放军,明明是叫川军去打头阵,为胡宗南当替死鬼。这又引起十六兵团广大官兵的强烈不满,同时军队里也有地下党人在秘密策动起义,大家都不愿再打,倾向起义了。这时如果有一位有号召力的人出来领导起义,就是很好的机会。大家很自然地想到川鄂绥署副主任董宋珩,因为大家都是他多年的老部下,由他来号召全军起义是最合适的人选。

另外还有一个级别高的军官——曾甦元,他是十六兵团的副司令,对起义也很积极。曾行伍出身(没进过任何军校),但很会打仗,从士兵一直升到一二四师师长、四十一军军长,不过在孙震面前总是得不到真正的重用。一方面孙震要依靠他带兵打仗,另一方面又不肯把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交给他,他感到这样下去没有什么前途,1942年就请求孙震保荐他去上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深造,孙震果然同意了。1946年曾甦元在陆军大学毕业后,也没有别的出路,又请求回原部队,孙震不允。1947年孙震保荐他的侄儿孙元良当了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与部队无历史渊源,才委派曾甦元去当十六兵团副司令,用意是让他帮孙元良带兵打仗。谁知曾到了十六兵团之后,日子更不好过。孙元良是黄埔一期毕业,自认为是最正统的军人,十分鄙视这个行

伍出身的“陆军大学毕业生”,常常在许多军人当中说曾甦元的怪话:“他这个陆军大学生,狗屁都不懂!”就是当着曾甦元的面,言语、态度上也很轻视他,使得曾甦元怨气冲天,才干了三个月就请假回四川老家(四川北部广汉县)创办广汉力生中学,消磨岁月。

曾甦元回四川后,也常到成都来看望自己的老上级——董宋珩,两个人都对孙震和孙元良很不满,认为他们待人不仁又不义。而且现在大家都不想打了,曾希望董副主任回部队去带领大家走起义的道路。董宋珩考虑之后,接受了大家的请求,就在12月中旬带着杜崇爵和董用威(号蜀培,是董的二儿子,在川军里当副团长)一道从成都出发,到了四川绵阳县,到绵阳之后见到了孙震,孙震就和董宋珩商量军队的出路问题。

准备起义过程中的危险和曲折

1949年12月,四川和西康地方军队的三个将领:邓锡侯(川陕甘边区绥署主任兼九十五军军长),潘文华(黔湘鄂边区绥署主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和刘文辉(西康省省主席兼二十四军军长)已经在川北的彭县起义,董宋珩就劝孙震也走起义的道路,孙当时拿不定主意,就派董宋珩去彭县了解情况,董去了回来之后,说那里的情况不错,但孙震仍然不表态(因为他的家属已跟蒋介石集团的飞机去了台湾)。另外,逃到海南岛海口的顾祝同又任命孙震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叫他听胡宗南(胡是正长官)的指挥。孙震接到这个命令之后,根本不愿意接受胡宗南的指挥,因为那必定是为胡当替死鬼,但又不愿意起义,于是就决定托词向顾祝同汇报请示也飞向海南岛,把这个烂摊子丢给了胡宗南。孙在走之前,劝董宋珩跟他一起走,怕董起义危及孙元良。董对起义的态度已经十分坚决,当然不愿走,同时也认为如果孙震走了,起义的事就少了一个大障碍,只要对付孙元良一个人,对起义就更有利了,就在表面上对孙震说自己身体不好(董有抽鸦片的习惯),家属还在成都,让孙先走。孙自己急于逃跑,也不愿管其余的闲事,带着从军队中搜刮来的金条和银元就坐飞机逃向海南岛去了。

孙震走了之后,董宋珩就成了川鄂绥靖公署的最高领导,孙元良的十六兵团和绥署独立纵队和其他机关人员都归他指挥,董宋珩把绥署又迁到什邡县。当时十六兵团两个军(四十一军,军长张宣武。四十七军,军长严翊)的军长和下面的一些师长都先后见了董、曾,表示不愿再打了。董对他们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正式说明起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四川的父老乡亲和十六兵团的官兵都是有利的,而且还让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派来策动起义的代表杨叔铭(他是通过杜崇爵的关系来见董宋珩的,对外的名义是绥署参谋)和大家见面,说明和解释了解放军对待起义部队的政策。于是大家都同意在董副主任领导下举行起义。大家在商量时,都认为起义的最大障碍就是孙元良,但大家又不愿意对他动武,初步决定,各军师部队都从绵阳、广汉向什邡县转移,而且决不再听孙元良的指挥。

12月18日,孙元良在广汉大摆宴席,叫各部长官赴宴,除张宣武、严翊和曾甦元外,只来了很少的人。孙元良见部下均不同意到成都为胡宗南卖命,只好同意撤到什邡。在路上,曾甦元和各师商量,到什邡县后都不听孙元良指挥,准备起义。

1949年12月22日,孙元良要捕杀董宋珩和曾甦元。董宋珩与曾甦元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决定由曾甦元出面给孙元良写一封信,赶走孙元良,信中说:“现在大家都赞成走和平起义的道路了,你要是赞成,就跟大家一起走这条路,你要反对,则休怪我们对你不起!”这封信由什邡县的县长当面交给他,孙元良看了信之后感到大势已去。12月24日,孙元良逃到成都,最后逃到台湾去了。

孙元良逃跑之后,在1949年12月25日,由董宋珩和曾甦元领导,在什邡县正式举行全军起义,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电报,表示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十六兵团的全体官兵响应中国共

产党的号召,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投向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从人民解放军的指挥,严格遵守解放军的各项纪律,为人民服务,等等。

1950年元旦,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的部队在成都举行入城式,宣布四川省会正式解放。

贺龙司令员在成都召开川西起义部队团以上军官大会,对大家的起义表示欢迎,并且宣布了解放军对起义部队的政策和编制:撤销川鄂绥署名义,全部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兵团,共3个军:四十一军、四十七军和七十九军(这个军原是罗广文的十五兵团的部队,军长龚传文,败退到川北以后,跟着十六兵团一道起义)。由董宋珩任司令员,曾甦元任副司令员,军长、师长都是原班人马,又给十六兵团派来了军事代表团,代表团团长李夫克(原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团长傅传作(原第一野战军第一师师长)。解放军大批各级政工干部到十六兵团就职工作,帮助十六兵团学习解放军的各项政策和纪律,加强部队的改造。

起义后镇压一二五师(属第四十七军)的叛变和十六兵团的东调

在兵团起义前后,四川北部的局势仍然是相当混乱的。起义部队内部的思想并不完全统一,同时还残留着旧军队的坏作风。社会上的地主、恶霸、哥老会头子和土匪头子等一帮人,对共产党的政策是害怕和仇恨的。这些人在起义部队中拉关系,请一些作风不好的军官吃、喝、嫖、赌,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坏影响。

1950年初,解放军军事代表团进驻十六兵团后,4月份,十六兵团就出了一件大坏事:四十七军的一二五师在师长裴元俊为首的一伙坏人的操纵下叛变。把全师的军事代表和指导员都打死了,准备把军队拖到西康山里去打游击。

叛变前,有一件与此有关的事需要说清楚。董宋珩自己有多年抽大烟的习惯。起义后他认为,作为人民军队的一位司令员,今后永远不应抽大烟了,于是就向贺龙司令员提出,暂时请假到成都去找一个好医院把烟戒掉。贺龙倒是很体谅他,说:“戒烟是很痛苦的,你都50多岁了,受得了吗?”后来董宋珩就到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医院去戒烟。谁知这正成了裴元俊这帮坏人造谣的借口,他们说:“董副主任已经被解放军抓起来了,马上就要来缴十六兵团的枪,大家都要当俘虏了,这时不干,今后就晚了!”

解放军西南军区对付叛变的办法,是让十六兵团的各部队远离一二五师的驻地,由解放军的三个师把一二五师全部包围起来。但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并没有开火,只命令一二五师的士兵和不愿意叛变的军官把策动叛变的人全部逮捕起来,交给解放军处置。如果不执行,就要把一二五师全部消灭。

一二五师的士兵和很大部分的军官都是不愿意叛变的,在解放军的包围下,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执行了解放军的命令,一共交出了以裴元俊为首的七十几个人,但解放军的包围并没撤除。

另一方面,贺龙立刻通知成都的董宋珩,烟不要戒了,马上回部队去和大家见面,辟谣。亲自说明是解放军在成都为自己治病。董宋珩接到通知后就立刻回到部队,与各师的官兵见面,严厉谴责裴元俊一帮人的叛变行为。又遵照贺司令员的指示,在什邡县召开十六兵团和军事代表团共同组成的公审叛变分子大会,把这七十几人全部枪决。笔者记得,在当时成都的《四川日报》上登了整整一版关于一二五师叛变和公审大会的消息,被枪决的叛变分子的名单也全部公布。这些严厉的,但又人道主义的措施,得到十六兵团全体官兵的衷心拥护。

后来中央军委考虑到当时四川北部的局势相当混乱,几乎全国各地的国民党残兵败将都退到这里来了,其中还包含了许多特务分子、逃亡的地主恶霸等坏人。让十六兵团留在这里是不安全的,整顿、改编、学习政策也不容易进行,效果也不会好,于是决定把十六兵团向东调到江苏省,归华东军区的陈毅司令员指挥和教育整顿,在1950年5月初出发。出发时十六兵团有三个军(四十一军、四十七军、七十九军),共4万多人。

笔者在十六兵团东调前正式参军(19岁),任兵团司令部警卫员,一直跟随在董司令员身边。当时杜崇爵担任兵团参谋长,董用威任警卫团团长。这个警卫团就是当初孙元良欲捕杀董、曾的那个警卫营扩充的。

十六兵团调到江苏后,司令部驻在江苏常熟县。大部队驻在苏州专区各县,经过整顿之后,全部并入了华东军区宋时轮指挥的九兵团,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董司令员因为身体不好,就离开部队,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住在南京马台街的一座小别墅里,1954年去世。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位国民党将领上将人中将人,少将 精选人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的271位国民党将领(上将19人,中将 81人,少将171人) 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阶段。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附:抗战中牺牲殉职的国民党将领名单,共271人国军上将(19人)=========1、佟麟阁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2、赵登禹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3、郝梦龄上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4、饶国华上将,1937年11月于安徽广德自戕殉国5、刘湘上将,1938年1月于湖北汉口因病殉职6、王铭章上将,1938年3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7、蒋方震上将,1938年11月于广西宜山因病殉职8、张谞行上将,1939年3月于陕西西安遇敌机轰炸殉职9、陈安宝上将,1939年5

月于南昌会战中阵亡10、廖磊上将,1939年10月于安徽因病殉职11、宋哲元上将,1940年4月于四川绵阳因病殉职12、张自忠上将,1940年5月于枣宜会战中阵亡13、唐淮源上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自戕殉国14、周复上将,1943年2月于山东城顶山阵亡15、李家钰上将,1944年5月于豫湘桂会战中阵亡16、陈训泳上将,1944年因病殉职17、邹洪上将,1945年4月因伤殉国18、方振武上将,1941年遭暗杀殉职(另一说法:1945年因病殉职)19、陈季良上将,1945年于重庆因伤病殉职国军中将(81人)==========1、王凤阁中将,1937年4月于吉林通化被俘殉国2、黄梅兴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3、蔡炳炎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4、姜玉贞中将,1937年10月于山西崞县阵亡5、刘家麒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6、郑廷珍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7、庞汉桢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8、秦霖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9、朱耀华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自戕殉国10、吴克仁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1、吴继光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2、夏国璋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3、吴国璋中将,1937年11月26日于

世界历史上十大最强军队

第十名:马其顿方阵部队 自BC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BC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马其顿的敌人提起方阵之名就会两股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象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可是, 底比斯的胜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马其顿的新方阵所掩盖。

第九名:拜占庭甲胃骑兵 拜占庭甲胃骑兵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甲胃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最能体现这种骑兵优势的我认为是553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在拜占庭甲胃骑兵双重打击下的法兰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败退。 11世纪前,拜占庭甲胃骑兵一直是近东最强大的军队,他们的防御力可能是中世纪骑兵中最强的。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有其他兵种的配合。而且拜占庭重视骑射,除了重骑兵会骑射术外,还有不少轻装骑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骑兵.

十大起义将军最后归宿

十大起义将军最后归宿 1955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共和国第一批将帅名单,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人们注意到不仅有在烽烟战火中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中共将帅,而且还有原国民党起义将领陈明仁、曾泽生、廖运周等人。 他们当中有的曾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有的曾是国民党管辖一方的警备总司令,有的曾任国民党中将军长,还有的曾直接和解放军部队正面交锋过…… 一、高树勋 高树勋:字建侯,河北省盐山县人,原系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抗战胜利后,高树勋任国民党军新八军军长。1945年10月,孙连仲率高树勋、马法五、鲁崇志等三个军沿平汉路北上。大军走到邯郸、磁县一带,被我军围阻,我军发起了平汉战役。 我军区参谋长李达冒险穿过火线亲自到高树勋军营面谈,这使高树勋很感动,终于下定了决心起义。高树勋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火线起义,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高部改称为民主建国军。 1945年11月10日,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在武安县伯延镇隆重举行,任命高树勋为民主建国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二、潘朔端 潘朔端:云南威信县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潘朔端调任60军184师师长,从越南海防海运八昼夜到辽宁葫芦岛登陆,驻防海城、鞍山、营口等铁路沿线。 1946年5月27日,民主联军逼近海城一线,潘朔端抓住机会,在海城宣布起义,184师光荣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1军”,潘任军长。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调任嫩江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8月调任四野十二兵团副参谋长,为策动长春城内60军的起义作了大量工作。 1949年底,潘朔端调随宋任穷、周保中南下云南,接管昆明,转入地方。1950年3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潘朔端被任命为市长,后又被选任市长直至1968年。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五)

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上的70个军(五) 仅供参考 第41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1军,辖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 第42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 948年11月改称第42军,辖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师,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鄂西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第43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3军,辖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师。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渡江、湘赣等战役。1985年10月该军被撤销。 第44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4军,辖第130、第13l、第132、第157师,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湘赣等战役,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5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5军,辖第133、第134、第135、第158师,黄永胜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6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6军,辖第136、第137、第138、第159师,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1985年该军被撤销。 第47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7军。辖第139、第140、第14l、第160师,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宜沙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第48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8军,辖第142、第143、第144、第16l师,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湘赣等战役,1952年3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9军: 前身是东北军区第12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9军,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钟伟任军长,袁升平

刘昌义将军上海起义前后

您所在的位置是:中国黄埔军校网>>黄埔战场>>刘昌义将军上海起义前后 刘昌义将军上海起义前后 起义线索中断 1949年4月,“百万雄师下江南”,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攻下了被国民党盘踞的南京。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纷纷向南逃窜。以汤恩伯为总司令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由南京迁至上海,与原有的以陈大庆为司令的淞沪警备司令部合并办公。为了安置石觉,又成立了淞沪防卫司令部,以石觉为司令。至此,国民党在上海总的作战指挥机构有了3个,机构重叠,系统混乱。但实际上完全由汤恩伯一人直接指挥。原有第一、第七绥靖区合并为一个司令部,也从常州撤至崇明岛。第一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刘昌义。随同来到上海,住在苏州河北岸的新亚饭店。 抗战初期,刘昌义在河北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从事游击活动。1940年被日军团团围住,被迫“诈降”。不久,刘昌义率部反戈,歼灭日伪军600余人,并抓住日伪头目,押送重庆政府处理。蒋介石为此接见了刘昌义,并授予“三级云麾勋章”,晋升他为十五军军长。但蒋介石并不信任他,因为他是杂牌部队,不是中央嫡系,更不是“天子门生”。后来刘昌义虽有副司令名义,但仅仅是个空头中将,没有实权,每月领领薪水而已。 刘昌义不满蒋介石,由来已久。他在一篇回忆录中说:“抗战胜利以后.我对蒋介石的独裁十分憎恨,希望李济深、冯玉祥来代替蒋介石。”1946年初,他与立法委员刘云昭一起,由徐州来到上海,对外说是来找汤恩伯,实际是为了会晤李济深。李住在愚园路,两人见了面,谈得很投机。李济深指出,要打倒蒋介石,必须联合一切杂牌部队,如东北军、西北军、桂系和所有被排挤的人。凡是能够联合和团结的人,都要联合和团结,以壮大反蒋的力量。 1948年元旦,李济深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派中央常务委员王葆真为军事特派员来沪,进行地下工作。刘昌义由民革上海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刘云昭陪同,前往永川医院秘密会见了王葆真。他们两人是同乡、老友,而且刘昌义又与李济深早就有过接触,所以显得十分亲热。王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劝他能认清时局,为解放事业出力。刘起初对民革组织有些疑虑,不知民革是否顶用,便问;“卓老(王葆真字卓山),民革与共产党有什么关系?共产党对国民党人怎样看待?”王讲明了民革与共产党的关系以后,说:“共产党对国民党人是区别对待的,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起义是立功的表现。彦峰(刘昌义的字)兄,只要好好干,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刘坚决表示自己不愿为蒋介石继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日军激战时被围,寡不敌众,誓死不当俘虏而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俭”轮运回四川途中,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两副: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全解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第一名: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

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 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淞沪罗店拉锯战、石碑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均显奋勇。解放战争中,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哪里有难便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 提到18军,就必须介绍一下国军名将胡琏。胡琏,字伯玉,老

国民党30名起义将领建国后的归宿

国民党30名起义将领建国后的归宿 1,吴化文:全国解放后,因病从部队转业,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交通厅长,后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他所在的35军被改编成浙江省军区部队,103师兼衢州军分区,104师兼绍兴军分区,105师兼杭州警备区。1962年4月,吴化文因病逝世,终年58岁。周恩来,陈毅和解放军八个大军区都送了花圈。 2,曾泽生:建国后先后担任了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政协代表,第三第四届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1970年才从第五十军军长位置上退下来。1973年2月2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1岁。 3,张克侠:解放后历任华东林业部部长,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兼林业科学院院长。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下放到广西农村劳动。1971年经周恩来过问,安排回京治病,后长期在京养病。1984年7月7日病逝,享年84岁。 4,傅作义:建国后担任水利部部长,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74年4月19日逝世,享年79岁。 5,邓宝珊:建国后,先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后改称省长。文革中也曾受到冲击,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6,邓兆祥:建国后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安东海军学校校长,随后,又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1955年授少将衔。以后历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北海舰队副司令,海军副司令等职。1985年离休,1998年8月6日逝世,享年95岁。 7,董其武:解放后,绥远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23兵团,入朝担负修建空军基地和防空任务,回国后,部队改编成69军,1955年董授上将军衔。1968年离休,78岁时任政协副主席,1982年12月23日,董以83岁高龄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3月3日逝世,享年90岁。 8,程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第一届人大常委,第二第三届人大副委员长,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常委,1968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9,陈明仁:历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四野21兵团司令,第55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政协代表,第三第四届政协常委。1974年5月21日,因患癌症与世长辞,享年71岁。 10,陶峙岳: 1949年12 月,起义部队改编成解放军第22兵团,陶任兵团司令。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兼建设兵团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第一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一第二届政协委员,第三第四第五届政协常委,第六届政协副主席。1988年12月26日病逝于长沙,享年97岁。

川军著名抗日将领

四川抗战 - 四川川军抗战将领
杨森
杨森
【 杨森】 (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 ,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川 广安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和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 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一生追求洋气和新潮,他还是民间秘密组织袍哥会的一名舵主。
川军将领杨森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 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 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是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 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 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 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 国争光。”,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 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就曾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事件缘起于英国兵舰在川江 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我平民,详情请查阅万县“九五惨案”有关史料----与“五卅运 动”同时期) ,杨森可谓川军中的代表人物。当时蒋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说称其也有“借刀杀 人”之意,遂同意调川军出川抗日。

刘湘
刘湘
【刘湘】 (1888——1938)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 族,四川大邑人,一级陆军上将。生于1888年7月1日。老家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祖父刘 公敬,系前清武举。父亲刘文刚,字鉴堂,家有水田四十余亩,另还与两户亲戚合营水碾一 座。母亲乐氏,生有三子,刘湘居长。妻子刘周书是大邑县苏场的一个农村女子,生了三子 (其中两个夭折)一女。他是当时四川近代一世枭雄,在战事中勇猛,外号“巴壁虎”,又名 “刘莽子”,他与蒋介石虚与委蛇,生前始终保持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均 甚老辣,但他极为迷信。
当时刘湘正在患病,众多士绅、谋士、川中父老都苦劝他不要率军出征,但刘湘执意抱 病亲率首批十万川军出川抗日,说是要以血战一赎川军二十年内战的罪过、洗刷川军“打内 战”的恶名。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 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下辖两个纵队。
从9月7日起,川军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委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督师抗战。蒋介石将川军编成第二十二、二十三两个集 团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候,副司令孙震,辖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军(由李家 钰新6师扩编而来) ,第二十三集团军由刘湘自任总司令,唐式遵副之,辖二十一、二十三 军。蒋介石先将从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团军调往山西,划入阎锡山二战区。当由川江出川的 二十三集团军到达汉口时,蒋介石又将其划归程潜第一战区,拱卫南京外围。等到刘湘到达 南京时,他第七战区防区何在,任务是什么都还道,手下的川军就全没了,刘湘完全失去了 对川军的控制,不久就病死了。
对于刘湘的死因,另一种在川内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刘湘在前线吐血不止,不得不回到 武汉医治,但随即处于军统特务的监视和软禁之中。刘湘遂与手下设计诈死,图谋躺在棺材 中以“灵柩回乡”的名目返回四川再作打算。不料被戴笠识破,戴笠遂将计就计派人将棺材钉 死, 把刘湘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中。 载灵柩的船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 欢迎会就开成了追悼会。

csgevs国_民党主要起义将领的最后归宿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国民党主要起义将领的最后归宿 一、高树勋:字建侯,河北省盐山县人,原系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抗战胜利后,高树勋任国民党军新八军军长。1945年10月,孙连仲率高树勋、马法五、鲁崇志等三个军沿平汉路北上。大军走到邯郸、磁县一带,被我军围阻,我军发起了平汉战役。我军区参谋长李达冒险穿过火线亲自到高树勋军营面谈,这使高树勋很感动,终于下定了决心起义。高树勋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火线起义,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 高树勋部撤出战场后,战役态势立即发生了转变,另外两个军,军心动摇,斗志涣散,迫使他们由就地防御改为向南退逃,我军由阻击改为追击。最终,我军全歼敌军近4万人,生擒第十一战区副司令兼40军军长马法五、副军长刘世荣等高级将领,并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武器弹药。 1945年11月1日,高树勋、乔明礼等率领新八军、河北民军1万多人撤离战场后,到武安县伯延镇一带休整。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高部改称为民主建国军。1945年11月10日,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在武安县伯延镇隆重举行,任命高树勋为民主建国军总司令、王定南为总政治部主任、范龙章为第1军军长、乔明礼为第2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二、潘朔端:云南威信县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潘朔端调任60军184师师长,从越南海防海运八昼夜到辽宁葫芦岛登陆,驻防海城、鞍山、营口等铁路沿线。1946 年5月27日,民主联军逼近海城一线,潘朔端抓住机会,在海城宣布起义。 海城起义后,184师光荣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1军”,潘任军长。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秋,他申请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后调任嫩江军区副司令员。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的英雄们,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同样怀着对抗日英雄们的崇敬,burrjiang整理了一个国民革命军的抗日名将名单,根据以下三个名单的综和 一、抗战期间军衔最低为国军少将(对不起副团长谢晋元了,谢晋元牺牲后才被追晋为陆军步兵少将) 二、CCTV抗日英雄谱(或CCTV抗战纪念馆)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的国军将领,人民网在登载新闻时冠与“抗日名将”的国军将领孙立人、张发奎、孙元良 三、生还且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或美国总统二战抗战勋章的国军将领和牺牲于战场后被国军追晋军衔的国军将领 入围名单:薛岳、李宗仁、张自忠、卫立煌、孙立人、傅作义、戴安澜、冯玉祥、张发奎、宋哲元、马占山、李家钰、蒋光鼐、杜聿明、蔡廷锴、郑洞国、孙元良、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王铭章、郝梦龄 第一节:薛岳、李宗仁、卫立煌 薛岳、李宗仁和卫立煌三名战区司令长官不但是国共双方公认的抗战名将,也是民间公认的抗战名将,都曾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勋章;也都被大陆CCTV抗日英雄谱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为抗日名将。

1、抗日战神---薛岳 1896-1998,广东,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薛岳公认为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指挥其部先后歼敌十四万.1938年秋时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的薛岳指挥抗战最大的战役--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1941年冬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五万六,被称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并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被网民称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张治中将军曾称其为百战名将。 2、台儿庄大捷的指挥官----李宗仁 1891-1969,广西,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军委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战区) 抗战初期,1938年3月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以及国军参谋次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指挥的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3、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卫立煌 1897-1960,安徽,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国民革命军72军

国民革命军72军 在国民党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2个第72军。 ①1937年9月组建的中央军嫡系部队。9月12日任命孙元良为军长,隶属第9集团军。 在南京保卫战中,该军在中华门地区组织防御,阵地被突破后,孙元良只身逃命,致 使部队溃散,全军覆没,该军番号被取消。 ②1938年由川系刘湘集团新组建了第72军。1938年4月6日,刘湘将所属独立第12旅扩编组成新编第14师,并与新建的新编第13师合编组成第72军,任命王陵基(号方舟)为军长,28日王陵基被任命为第30集团军总司令,仍兼第72军军长,7月27日任命韩全朴(字守斋)为副军长。该军下辖:新编第13师,刘若弼任师长;新编第14师,范南煊任师长。新组建的第72军是中央军旁系部队,隶属第30集团军。该军组成后,由四川调往湖北,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初,国民党军整编时,该军新编第13师与第78军新编第15师对调建制。此时,该军下辖新编第14师、新编第15师。此次建制调整后,该军先后开赴江西、湖南,参加了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等。 1940年2月13日,韩全朴升任军长,陈良基任副军长,下辖:新编第14师、新编第15师编制不变。1941年3月至12月,该军先后参加了上高会战和第2次、第3次长沙会战。在此期间,新编第14师改番号为第34师。1942年4月,韩全朴调离,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再次兼任军长,3月28日,该军新编第15师师长傅翼(字西屏)升任副军长。此时,该军下辖:第34师,祝顺锟任师长;新编第15师,江涛任师长。 1943年2月18日,王陵基不再兼任军长职,由副军长傅翼继任军长,同日,第78军副军长汤敏时(号逊甫),改任该第72军副军长。同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行整编时,第78军被裁减,所属新编第13师、第16师编入第72军。此时,第72军下辖:第34师,祝顺锟任师长;新编第13师,唐郇伯任师长;新编第15师,江涛任师长;新编第16师,吴守权任师长。此次整编后,该军参加了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1945年春,该军新编第16师改隶第30集团军总部直辖,此时,该军下辖第34师、新编第13师、新编第15师参加了湘粤赣边区作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军改隶第27集团军。1946年5月,国民党军进行整编时,第72军改称整编第72师,师长仍是傅翼,参谋长胡学熙。不久,傅翼被免职,另调中央军陈诚军事集团之嫡系将领、第94军副军长杨文瑔继任该整编第72师师长,下辖原第34师改编为整编第34旅,祝顺锟任旅长;新编第13师改编为新编第13旅,杨本固任旅长;新编第15师改编为新编第15旅,江涛任旅长。此次整编后该军参加了中原战场与解放军的作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4课 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柳条湖事件。 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地点在沈阳。 3、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4、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加紧侵略中国的步骤。 5、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东北三省沧陷。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6、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7、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9、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10、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1、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12、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又叫做双十二事变,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1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14、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列举题: 1、列举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爱国将领及职位。 答: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国民党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 2、列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列举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进行抗日的队伍及领导人。 答: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杨靖宇 4、列举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答:局部抗战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 三、简述题: 1、简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结果和历史意义。 答: 历史背景: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结果: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全文)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全文) 【国民革命军第27军】 在国民党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5个第27军 一、皖军第3混成旅组成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孙传芳所属直系皖军第3混成旅。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抵安徽境内后,北洋军阀 孙传芳所属直系皖军第3混成旅投靠北伐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7军,王普任军长,下辖3个师(旅)。该军组成后,隶属第3路军随北伐军参加北伐。10月1日,该军番号撤消,所属部队被缩编为独立第3师,徐琏任师长。同月5日,该师被李宗仁第7军在南京下关缴械,所属部队编入第7军。 二、新编第10军改称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鄂军夏斗寅所属新编第10军。1928年2月25日,夏斗寅所属新编第10军因与杨胜治新编第10军番号重复,国民政府将夏斗寅所属新编第10军该称为第27军,夏斗寅任军长,佘式谷任副军长,朱怀冰任参谋长。下辖:第63师,万耀煌任师长;第66师,张森任师长。1928年底,国民党对军队重新编谴时,该军番号被撤消,所属部队整编为陆军第13师,夏斗寅任师长,率部移防湖北大别 山一带。

三、镇嵩军一部组成的组成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河南镇嵩军一部。1930年9月,蒋介石把中原大战中收编的镇嵩军刘镇华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7军,王振任军长,下辖第1、第2师。不久,徐源泉率第10军沿平汉路被进时,遭遇王部的阻击。其时,徐源泉不知王部已经被收编,在率部作战中把王振打死后将其部队编并。此次作战后,该军番号被取消。 四、湘军一部组成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湘军谭延闿所属第50师和何键的独立第3师。1931年6月,蒋介石为加强对种苏区和中央红军的“围剿”,将湘军谭延闿所属第50师和何键的独立第3师合编为第27军,隶属“剿匪”第6路军。李云杰任军长,许克祥任副军长,下辖第23师由第50师改编组成,李云杰兼师长;第24师由独立第3师组成,许克祥兼师长。该军组建后,从1931年下半年至1933年上半年,先后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多次“围剿”作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该军先后参加了对转入中央红军长征的追击与堵截作战和对湘鄂边区红军第2、第6军团的“围剿”等作战。1935年1月,军长李云杰病死后,刘兴继任军长,戴岳任副军长。在此期间,该军下辖第23、第24师编制不变。1935年12月,第24师奉命调往陕西并改隶第37军。 五、第37、第39军各一部组成的第27军

十大抗日民族英雄

十大抗日民族英雄 十大抗日民族英雄 张自忠(1891-1940年),字荩忱,山东临清人,追授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任第33集团军司令长官。1937年率第59军参加台儿庄大战,取得胜利。1938年率部取得临沂大捷,击溃敌3个团,歼敌5000多人。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亲临前线,于大兴山区战场身中6弹,壮烈殉国。他是中国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也是二战中同盟国50余个国家和地区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戴安澜(1904—1942年),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陆军中将。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攻克昆仑关并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等战功。1942年奉命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参战。他先后取得东瓜保卫战、同古会战(歼敌5000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其部)、收复棠吉等战役,歼敌1万余人。5月26日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成为中国抗日远征军战死沙场最高级别将领。张灵甫(1903-1947年),字钟麟,陕西长安人,陆军中将。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薛岳等将军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先后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两次长

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历次大战,经历硬仗、恶仗、胜仗无数,屡屡负伤而不下火线,书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风光的一页。卫立煌(1897-1960年),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合肥人,陆军二级上将。1937年10月,卫立煌亲率10余万官兵,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约14万人进攻,坚守近1个月,击毙击伤日军2万多人,对日寇进行了沉重打击,粉碎了其突破晋西北防线的企图。1943年7月远征缅甸,指挥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先是收复滇西,继而消灭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滇缅公路,美国人称其“常胜将军”。王耀武(1904-1968年),字佐民,又叫王哲让,山东泰安人,陆军中将。抗战期间,王耀武几乎参加过国军所有对日会战,如松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年年与日军作战,而且战绩颇佳,是国民党军队中参加中日会战最多的将领。他带着第74军打遍大江南北,以上高、常德、雪峰山3战最为出色。李宗仁(1891-1969年),字德邻,广西桂林人,陆军一级上将。抗战期间,李宗仁先后参加和指挥了徐海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豫南会战等战役。在1938年徐海会战中,他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败日军,击溃其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歼敌2万余,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首场重

抗战史上最悲壮瞬间 国军坦克孤身扑入敌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史上最悲壮瞬间国军坦克孤身扑入敌营 导语:淞沪会战,中日坦克首次交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规化、大规模的全面对外外争是中国各种力量都无法承受的。尽管就全球范围而言,日军没 淞沪会战,中日坦克首次交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规化、大规模的全面对外外争是中国各种力量都无法承受的。尽管就全球范围而言,日军没有像样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新四军,还是国军,在当时都无法有效地在决定性战役中给予日本军队以致命性打击。 1937年“8.13”事变爆发,上海淞沪会战打响,这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役,由于受市区建筑的限制和坦克本身的机械问题的影响,坦克发挥的作用有限。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坦克首次交锋,但这些战斗并没有对战役结果造成多大影响,双方的坦克均从属于步兵方阵,掩护步兵冲锋。 当然,这些数目有限的坦克也对战役部署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国民政府在此次会战中,动用了40万大军,张发奎中将指挥第8和第10集团军在战线右翼(包括浦东、川|沙),朱绍良上将指挥第5和第17集团军在战线的中央位置,陈诚中将的第15和第19集团军布置在左翼(包括宝山)。这些中国军队的精锐部分都是由德国军官训练,采用德式先进装备,号称“国军精华”。而与之对阵的为日本第10军,包括从华北抽调的第5和第6师团、从东北调来的第18和第114师团,第1和第2预备步兵旅团,一个战车联队和3个从日本本土运来的独立轻型坦克大队。截止同年11月7日,日本华北方面军所属的9个师团在日本海军第3、第4特遣舰队(含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的护送下,全部抵达上海战区。此时,日军在当地集结了30万官兵、200辆坦克、200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