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全文)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全文)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全文)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全文)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全文)

【国民革命军第27军】

在国民党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5个第27军

一、皖军第3混成旅组成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孙传芳所属直系皖军第3混成旅。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抵安徽境内后,北洋军阀

孙传芳所属直系皖军第3混成旅投靠北伐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7军,王普任军长,下辖3个师(旅)。该军组成后,隶属第3路军随北伐军参加北伐。10月1日,该军番号撤消,所属部队被缩编为独立第3师,徐琏任师长。同月5日,该师被李宗仁第7军在南京下关缴械,所属部队编入第7军。

二、新编第10军改称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鄂军夏斗寅所属新编第10军。1928年2月25日,夏斗寅所属新编第10军因与杨胜治新编第10军番号重复,国民政府将夏斗寅所属新编第10军该称为第27军,夏斗寅任军长,佘式谷任副军长,朱怀冰任参谋长。下辖:第63师,万耀煌任师长;第66师,张森任师长。1928年底,国民党对军队重新编谴时,该军番号被撤消,所属部队整编为陆军第13师,夏斗寅任师长,率部移防湖北大别

山一带。

三、镇嵩军一部组成的组成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河南镇嵩军一部。1930年9月,蒋介石把中原大战中收编的镇嵩军刘镇华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7军,王振任军长,下辖第1、第2师。不久,徐源泉率第10军沿平汉路被进时,遭遇王部的阻击。其时,徐源泉不知王部已经被收编,在率部作战中把王振打死后将其部队编并。此次作战后,该军番号被取消。

四、湘军一部组成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湘军谭延闿所属第50师和何键的独立第3师。1931年6月,蒋介石为加强对种苏区和中央红军的“围剿”,将湘军谭延闿所属第50师和何键的独立第3师合编为第27军,隶属“剿匪”第6路军。李云杰任军长,许克祥任副军长,下辖第23师由第50师改编组成,李云杰兼师长;第24师由独立第3师组成,许克祥兼师长。该军组建后,从1931年下半年至1933年上半年,先后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多次“围剿”作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该军先后参加了对转入中央红军长征的追击与堵截作战和对湘鄂边区红军第2、第6军团的“围剿”等作战。1935年1月,军长李云杰病死后,刘兴继任军长,戴岳任副军长。在此期间,该军下辖第23、第24师编制不变。1935年12月,第24师奉命调往陕西并改隶第37军。

五、第37、第39军各一部组成的第27军

该军的前身是第37、第39军各一部。1937年8月11日,第37、第39军在淞沪会战中由于损失严重,无力恢复,交由胡宗南军事集团整编。1938年4月,第37、第39军各一部合编组成第27军,隶属第1战区。桂永清任军长,李树森任副军长。下辖:第24师,李英任师长;第45师,戴权民任师长;预备第8师,凌兆尧任师长。该军组建后,即参加徐州会战,奉命坚守砀山、商丘一线,阻止由徐州沿陇海路西进的日军和增援豫鲁皖边地区作战的任务。1939

年11月,该军隶属第2战区时,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第17军团的第46师改隶该军;该军原辖第24师改隶第76军;第58旅回归第20师的建制。此时,范汉杰任军长。该军下辖:第45师,刘进任师长;第46师,黄祖埙任师长;预备第8师,陈素农任师长。此次整编后,该军在晋东地区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并一度攻入黎城、涉县、潞城等地。1941年5月,该军隶属第1战区时,下辖第45、第46、预备第8师编制不变,参加了晋南会战,由东向西,与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合力,进攻高平、晋城、沁水间地区。

1942年1月,该军属第24集团军时,范汉杰升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副军长刘进继任军长;1943年,该军隶属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1944年4月,隶属第36集团军时,周士冕任军长,率部参加了月至5月的豫中会战。1945年6月,该军驻防河南浙川,隶属第1战区时,

周士冕改任联勤总部第7补给区司令后,第16军副军长谢辅三升任该军军长。此时。该军编制作了重大调整。其中,暂编第4军被裁减后,所属第47师、暂编第4师改隶该军;原辖第45师、预备第8师改隶暂编第5骏;另有中央军嫡系部队编成新建暂编第64师。此次整编后,该军下辖:第47师,李奇亭任师长,驻防河南西坪地区;暂编第4师,马雄飞任师长,驻防湖北古城;暂编第64师,别光汉任师长,驻防陕西蓝田;原辖第46师改为教导师,用于招募新兵。

1946年2月,该军隶属第31集团军,位于河南荥阳。此时,谢辅三调任郑州警备司令,第90军第28师师长王应遵任该军军长,李洁、林英、张信成任副军长。下辖第31师,由暂编第4师改编而成,马雄飞任师长,驻防西安;第47师,李奇亭任师长,驻防河南汜水;第49师,由暂编第64师改编而成,李守正任师长,驻防河南修武。

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整编时,该军改编为整编第27师,王应遵任师长,陈子坚、张信成任副师长,原辖第31、第47、第49师依次改编为整编第31、整编第47、整编第49旅。此次整编后,整编第49旅加强了炮兵、装甲兵和工兵分队,改编为第2快速纵队,留豫北战场由整编第26军直接指挥。该师整编第31、整编第47旅作为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调往晋南战场,多次与人民解放军作战。从1946年7月至1947拈月,该军先后参加了闻(喜)夏(县)战

役、延安战役、陕北战役、青化砭战役、豫北战役等。在青化砭战役中,该军整编第31旅旅部及第92团被人民解放军全歼,少将旅长李纪云、少将副旅长周贵昌、少将参谋长熊宗继被俘。此次战役后,该师重建整编第31旅,张汉初任旅长。在豫北战役中,该师整编第49旅被人民解放军全歼,少将旅长兼第2快速纵队指挥官李守正、少将副旅长兼第2快速纵队副指挥官蒋铁雄、少将副旅长袁峙山被俘。1947年7月,该师隶属整编第1军;1948年初,该师改隶整编第29军。此后,该师先后参加了宜(川)瓦(子街)战役、沙家店战役、延清战役等。在宜(川)瓦(子街)战役中,该整编第31、整编第47旅被人民解放军全歼。少将旅长周由之、李达被击毙。此次战役后,该师所属各旅因伤亡惨重,又以原番号重新组建,刘超寰任师长,刘孟廉任第31旅旅长、乐典任第47旅旅长。

1948年9月,国民党军各整编师恢复军的番号。该师恢复第27军番号,隶属第19绥靖区。刘超寰任军长,下辖整编第31、整编第47旅,依次恢复第31、第47师番号。同年12月,该军隶属第5兵团时,刘超寰改任第36军军长,第16军军长李正先继任该军军长。下辖第31、第47师编制不变。此后,该军参加了陇陕战役和西南战役。1949年12月,该军在西南战役后突围西逃的作战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

世界历史上十大最强军队

第十名:马其顿方阵部队 自BC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BC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马其顿的敌人提起方阵之名就会两股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象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可是, 底比斯的胜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马其顿的新方阵所掩盖。

第九名:拜占庭甲胃骑兵 拜占庭甲胃骑兵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甲胃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最能体现这种骑兵优势的我认为是553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在拜占庭甲胃骑兵双重打击下的法兰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败退。 11世纪前,拜占庭甲胃骑兵一直是近东最强大的军队,他们的防御力可能是中世纪骑兵中最强的。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有其他兵种的配合。而且拜占庭重视骑射,除了重骑兵会骑射术外,还有不少轻装骑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骑兵.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五)

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上的70个军(五) 仅供参考 第41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1军,辖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 第42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 948年11月改称第42军,辖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师,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鄂西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第43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3军,辖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师。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渡江、湘赣等战役。1985年10月该军被撤销。 第44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4军,辖第130、第13l、第132、第157师,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湘赣等战役,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5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5军,辖第133、第134、第135、第158师,黄永胜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6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6军,辖第136、第137、第138、第159师,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1985年该军被撤销。 第47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7军。辖第139、第140、第14l、第160师,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宜沙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第48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8军,辖第142、第143、第144、第16l师,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湘赣等战役,1952年3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9军: 前身是东北军区第12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9军,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钟伟任军长,袁升平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第四军辖有第十、十一、十二等三个师及一个独立团。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参谋长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农(后徐名鸿)。辖蔡廷锴、孙绳、戴戟三个团。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辖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三个团及黄涛炮兵营。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李汉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辖许志锐、缪培南、黄琪翔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此外,属第五军建制的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也拨归第四军节制。 1926年初,广东统一以后,第十师调驻钦廉,第十一师调驻高雷,第十二师留驻琼崖,从事地方绥靖和积极准备北伐工作。 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陈可钰以第四军副军长名义,率领陈铭枢第十师、张发奎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称前方第四军;李济深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名义统率陈济棠第十一师、徐景唐第十三师留守广东(尚有广西黄绍竑的部队),称后方第四军。 前方第四军经历了衡阳、长沙、岳州、武昌等地,长驱直进,所向披靡,尤以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将盘踞两湖称霸一时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击溃,战绩显著,被誉为“铁军”。不久,第四军扩编成两个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任副军长,叶剑英任参谋长。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 正当北伐顺利发展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政变之前,留守广州的李济深及桂系李宗仁等已和蒋介石联合,参与其事,出席了4月3日和5日在上海召开的反共秘密会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5日,李济深、古应芬、钱大钧等立即策应,发动了广州“四·一五”大屠杀。 随着蒋介石、李济深等的反共,不仅国共合作遭到破坏,而且国民党及粤系部队也发生了分裂。张发奎拥护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而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先后离开武汉。于是,张发奎又兼任第十一军军长,蔡廷锴则由团长升任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 张发奎率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一直攻至郑州、开封,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后因鄂、湘的夏斗寅、许克祥部叛变,于是,6月13日,张发奎随唐生智班师回武汉,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辖第四军、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共的“七·一五”政变,在武汉地区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张发奎属下共产党员最多,且为军中的骨干,他为了保存实力,并不热心反共,后来只将各军(除第二十军)的共产党员遣散。7月下旬,张发奎奉命东进讨蒋,当部队到达江西的时候,第二方面军所属的贺龙、叶挺以及蔡廷锴等部,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于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张发奎开始是阻拦起义,后当起义军退出南昌南下,张发奎即令所部进占南昌。不久,汪精卫指使张发奎率部回粤,伺机占据广东。张发奎将部队交黄琪翔率领,自己经上海转道先去香港。9月中旬,张发奎部已悄悄回到广东,时任广东省主席兼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李济深,迫不得已派人去香港迎接张发奎到广州主持军政。张发奎回到广州后,表面上声称拥护李济深,实际上,与李济深及广西省主席兼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明争暗斗,并与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及李济深的基本部队薛岳、黄镇球两师进行秘密勾结,以驱逐桂系出广东为名(李济深是广西苍梧人),暗中进行倒李、黄的活动。 再说蔡廷锴率第十师参加南昌起义后,感到和共产党信仰不同,于是率部离开南昌开往赣东。

《红日》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红日》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红日》讲述的是:1946年冬天,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处于最激烈的阶段,蒋介石军队大规模进攻华东解放区。人民解放军沈振新军与蒋军王牌部队整编74师在苏北涟水城发生了激烈的交战。那么《红日》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日》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红日》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