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教案:第3章天气和气候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降水的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教案:第3章天气和气候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降水的分布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时2 降水的分

课程内容标准

判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总结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课标具体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归纳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3.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

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播放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上降水量的差别之大,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表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呢?

活动一:认识等降水量线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

思考:如何定义等降水量线?

2、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故让学生通过读图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用积极回答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说出等降水量线上的点的共同特征是降水量相同即可。

活动二:分析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2

活动程序:小组合作—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小组合作: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2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

○4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2、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小组展示交流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世界年水量的分布规律

活动策略:本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学生通过读图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用用选取具体地点进行比较的方式归纳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活动三:分析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3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

分析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完成学案的连线题,从而认识影响降水的因素

2、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活动策略:学习气温的影响因素为学生学习降水的影响因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分析思考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准确地完成连线。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降水

降水的

分布

1.赤道附近地区降水

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

大陆东岸降水多,大

陆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

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大气现象。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德育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2.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使学生懂得天气的多变性。 4.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一:“神六”与天气 提问: 1.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 2.同学们知道飞船发射和着陆的时候对天气状况有哪些要求吗? 在10月12号发射当天凌晨四点多的时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还飘着雪花,这对于飞船的发射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而到八点多的时候,大气已经好转,变得有利于飞船的发射。我们的飞船最终准时飞上了太空。 材料二:日常生活中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 1.天气是如何预报的呢? 2.同学们平时的天气信息是通过哪些渠道得来的呢? 同学们每天都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天气预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去看: 1.天气预报节目最初出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2.天气预报节目包括哪些环节? 天气预报可以预报出最近两天的天气,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比较准,像国庆节那几天的天气就都预测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得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来看。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采集信息)-接收信息-信息处理-分析判断-发布天气预报 一则天气预报的制作是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展示卫星云图)就算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天气图也是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才完成的。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吗? 提问:图中A、B、C的天气用哪些符号来表示呢?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常用的天气符号。接下来的活动是“飞来飞去”,比比哪位同学的眼力准、记忆力好。 好,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想以后大家再看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不需要主持人解说,应该就知道各地的天气情况怎么样了。 同学们已经看了这么多天气预报,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一则天气预报里必须要说明的情况有哪些呢? 我们必须要说明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关注每天的阴晴、气温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关心影响人们身体的空气质量如何。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51页的“空气质量日报”,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怎样判断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3.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给出材料进行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是从哪里来的? 空气中的污染物都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而逐渐增加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到人类的活动要和环境的发展协调一致。 课堂小结 天气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到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出示不同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 两幅景观主要区别在哪?原因是什么? 两地的降水差异非常大,一起探究降水。

点拨: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追问:雾、霜、露是降水吗? 2.材料引入:2020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指的是202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 提问:降雨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3.互动交流:24小时降水量(mm) 4.温故而知新:你还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 5.提问:这些等级的雨是怎样测量的呢?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测量降水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筒内。从量筒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盛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雪。测量降水量时,把储水思考交流:雾、霜、露不是降水。 2.阅读材料,思考降水强度的大小比较: 3.画一画,说一说:降雨的等级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结合雨的分级认识学到的天气符号: 5.认识测量工具,了解降水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筒里,再读取数字就可得知降水量的多少。 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使得降水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6.怎样来表示降雨的多少? 展示降水量柱状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地的降水季节上有什么不同? 7.怎样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出示某地降水资料,提示绘制步骤: 8.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6.互动交流: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分析归纳: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 7.读一读,画一画: 8.读图分析: (1)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2)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3)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 (4)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解读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一、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六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 本章知识结构如下: 学习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理解)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了解、初步学会)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初步学会) ●通过读图,叙述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降水的差异。(理解、学会、)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 ●读图叙述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理解、学会) ●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了解)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学会)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初步学会)

学习重点:1、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3、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学习难点及突破建议: 1、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方法建议:教师先板图指导,再训练。要点是任一根风杆都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风尾画在哪段,即指示哪个方向。如一根风杆指向东和西两个方向,如果风尾画在东端,那风向就是东风。) 2、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建议: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从图上去总结规律,解释好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而不是14时。解释:太阳穿过大气照射到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把热量传给靠近地面的空气。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就像太阳透过玻璃照到室内,玻璃并没增温一个道理。) 3、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简单解释赤道、两极、大陆东岸、西岸降水多少的原因,注意从图上寻找规律。) 4、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会根据气温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最好通过回忆复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三因素分别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气温降水组合起来即气候。) 二、单元活动设计 (一)、课堂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方法 1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师生同唱“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 方法2 同学们,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站,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百万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2、课前布置学生收听并记录近两三天的天气预报,课上进行播报展示。 3、阅读材料3-2的资料,总结天气对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天气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已的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4、比一比:看谁答得快!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农谚、节气……)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 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 了解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并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造成大气污染。 4. 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5. 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6. 能用降水量柱形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7. 能熟练的利用降水量柱形图或等降水量线来确定某一地区的降水状况。 8. 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9. 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并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二)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图片等)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 2. 让学生动手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 3. 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4. 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其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解析 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自主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 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 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 (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 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②注意地图册P14页“霾”“冻雨”“台风”等书本上没有的天气符号。 3.学生完成课本P50页活动2。学会依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初中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2、运用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分析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看,部分学生知道降水的基本知识,而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就比较生疏;从心里特征看,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自己;从思维能力看,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读图获取直接信息,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分析各信息之间联系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课前准备:提前预习降水的基本知识,降水量柱状图绘图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第一环节擂台比赛 教师:今天我带来一个小猴子,他要考考同学们关于降水的知识。

男女同学比赛,考察降水的基本知识,答对的同学可以点另外一组的同学回答下一个问题。 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教师:降水对我们人类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来谈谈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降水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知道降水和人类的关系密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会不会影响降水,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第二环节:小试牛刀,成果展示 教师:我们这里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季节分配如何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由此可见降水在一年内是存在季节变化的, 我们用一种图来表示降水的这种变化,让 我们来看看他的庐山真面目。 多媒体展示降水量柱状图 1、教师让学生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让同学们说出他的主要构成 2 、对比之前学过的气温曲线图找两者的不同之处,温故知新,并加深降水柱状图的理解。 3、教师让学生阅读绘制方法,并在黑板上演示绘制过程 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并展示成果,说出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其 他同学可以点评。 第三环节:活动探究----降水的时间变化 教师:我们会画图了还要会读图 1、阅读学生自己绘制的图表,小组讨论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 2000 125150175气温曲线图 降水量柱状图 ℃

集体备课教案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个城市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每个城市一年四季降 水量是否一致? 教师归纳、总结:其实不仅仅是北京,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 的, 我们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表现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向学生介绍: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降水量的多少。 从 全年各月降水量的分配状况可以看出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 展示课件中的“A 、B 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要求学生读图思索两地全年哪个季节降水 量多? 哪个季节降水量少?各季节的降水分配是否均匀? 教师归纳、总结:由“A 、B 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得出来A 地降水量的季节 分配均匀,B 地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主要抓住三点:①年降水量 是多还是少;②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③哪个季节降水量多哪个降水量少。 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何利用北半球某地各月降水量资料绘制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向学生介绍 绘制 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①绘出横坐标,平均分为12段,表示1〜12月,标出月份;②绘出 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取值范围为。〜200毫米,以25毫 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③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 柱状图。 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阅读后用自己的话来描 述。 教师归纳、总结:这就是降水季节变化的类型:全年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 常年湿润型;全年少雨型。 向学生介绍:我们依据降雨形成的原因将降雨分为了四大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 面雨; 台风雨。 板书:三、降水的分布 向学生介绍:等降水量线指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地降水量线示意图”,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A 地降水量是多少? B 地降水量取值范围在多少之间? C 地降水量比D 地多还是少? 教师归纳、总结:等降水量线类似于以前学过的等高线,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结合图片“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赤道附近降 水 多还是两极地区降水多?北回归线附近年降水量状况如何?中纬度大陆呢? 教师归纳、总结: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一一不均 ①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②南北回归线上,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 水较少。③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多,沿海降水较少。④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赤道 地区;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活动:利用多媒体给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阅读后分析:中国年降水量的空 间分布规律。 教师归纳、总结: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一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总体上由 东 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总结与自主学习能力。 向学生介绍:世界“干极”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雨极”在印度的乞拉朋齐;中国“干 极” 在新疆托克逊,“雨极”在台湾火烧寮。 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雨的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后初步分析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 极” 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降水和我们 1、降水的概念2、降雨的主要形式3、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二、降水 的季节变化一一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三、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2、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3、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月降水多,其他 月份降水少。 学生回答:依次 是全年多雨、年 降水量较多且 集中于夏季、年 降水量较多且 集中于冬季、常 年湿润、全年少 雨。 学生回答:A 地 降水量是 60mm, B 地降 水量取值范围 在 80 ~ 100mm 之间, C 地降水 量比D 地多。 学生回答:赤道 附近降水较多, 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 较西岸多,中纬 度大陆沿海地 区降水较内陆 多。 学生回答:东部 降水多,西部降 水少;南方降水 多,北方降水 少。 学生回答:乞拉 朋齐降水多与 地形雨有关,其 位于海洋气流 迎风坡上。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参与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展标导入 【活动一】播放钢琴曲《雨的印记》视频,学生欣赏视频 【师生活动】:通过今天天气预报符号读出今天的天气预报,(生读),我们迎来了2011年的第一场雪。教师提问,在我们生活中天气我们最关注的除了气温之外,还有降水,引入降水的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感受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 【活动二】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下面内容: 【师生活动】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下面内容: 降水主要形式: 学生答后,教师紧接着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其它的降水形式? 学生说出来的就对应点击出图片(将雾、霜、露的图片设置成热键形式,以便学生提到哪一个就能够对应出现哪一张的图片) 补充后教师:以上这些是自然降水,在实际生活中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进行人工降水,这张图片就是人工降水的现场图片。 展示各种大小雨的符号 (承接)这些雨的大小是怎么知道的呢? 3、展示雨量器,(实物展示) 大、中、小雨的标准界定 利用现有仪器,装有不同量的雨请学生来读。 拓展:降水量的测量,老师还想强调一点就是:通常气象部门在每天的8时和20时各测一次降水里,把两次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这一天的降水量,那么请问:我想计算一个月的降水量该怎么做? (承接)通过测量我们能得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 展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回答问题 该地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3、该地哪个季节降水较多? 4、哪个季节降水较少? (承接)同学想象有没有更形象的资料来展示一地年降水的变化情况呢? 降水量柱状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免一言堂,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练习自主学习的技能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 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因此,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最新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 布》教案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 1.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3.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绘图;分析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富贵的自然资源。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水始终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自然界中的水体都要通过降水的形式完成水循环。降水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降水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世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学习 (一)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定义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拓展延伸:观看视频-----降雨的形成 2.降水的影响 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影响:一、降水可以调节气候,二、可以灌溉农作物,三、可以促进海陆间大循环等。不利影响:

泥石流,暴雨导致山洪、洪水等自然灾害。 3.降雨的等级 读表格,了解降雨的等级 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 雨大暴雨特大 暴雨 24小时降水量(mm)<10. 10.0 ~ 24.9 25.0 ~ 49.9 50 ~ 99. 9 100.0 ~ 249.9 >250. 回顾旧知识:降雨的天气符号 4.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仪器:雨量器和量杯 人工测量: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 单位:毫米(mm) 5.降水的季节变化 (1)降水的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不同月份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 计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 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能够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学生学习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知道了什么是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等知识及学法对这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降水量的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难点:绘图和读图【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从什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气温这一节课的内容。那么我们以类似的思路来学习“降水变化与分布”这一节的内容。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前热身 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图片引导出学生对于“降水是什么?”的认识。(直观展示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1、阅读教材58页1-2段课文回答课件展示的问题。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注意区分:露、霜、雾与降水的不同。 归纳: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降水的多少呢?阅读P58阅读材料,自我总结。汇报自学体会。(通过自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自学能力) 降雨的大小怎样表示?课件展示 分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等级。课件展示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课件展示降水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 三、合作探究降水的时间变化 课件展示北京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数据表认识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点。 互动一: 分组讨论:分析a,b地区的降水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b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b地区那几个月降水最少? 3、b地区降水的特征?a地区的降水特征呢?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教学重难点】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变化。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主探究】认识降水的变化 1.学生读课本P58页内容。 思考:(1)什么是降水?(2)“降雨”就是“降水”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归纳: 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②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学生完成P59页活动,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 教师点拨: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 (1)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2)估算年降水总量;(3)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结合气温曲线图,衡量水热配置状况。 3.教师小结: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等高线、等温线特征,讨论等降水量线的特征。 教师点拨: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学生分组合作,解读课本P60页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读图要求了解以下信息: (1)从图中表示降水量多少的颜色渐变规律看,降水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怎样? (2)从降水的海陆分布看,降水分布有什么变化?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作业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地理课程作业设计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分析 (一)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要求,本节内容属于“天气与气候”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部分,课标具体要求见表 1。 (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图 1、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三)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的结构和思路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相同,学生通过前 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统计图和等值线图的分析能力,虽然降水柱状图和年降 水量分布图的难度较大,但学生可以将气温的时空差异分析方法进行迁移,把 降水的相关新知识架构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 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有意注意的作用时间不长,如果课堂上长 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和读图训练,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运用实验、读图、观看视频、联系生活讲体验等方法,力求将理性的数据分析建立在感性思维认识的基 础上,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培 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课时学习与作业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的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 1.通过身边的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的概念是什么。 2.通过一个月收集铜陵九中雨水观测量的实验,使学生能够动手绘制降水量分布柱状图。 3.通过分析降水量分布地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归纳降水的分布规律。 4.通过课时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认识到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酸雨频次的减少。

四、本节课时作业设计思路 本节选取的主题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属于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开放的,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1年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相关课标为基础,结合其他部分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课时作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结合测量降水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用图能力。第二课时探访铜陵九中的降水为实践性作业,以九中为雨水的取水场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系列活动进行实践学习,认识到降水的测量与等级变化。本节作业类型有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书面作业有绘图、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基于双减的背景,本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出发点,本节书面课时作业由 1-2 组选择题和 1 组综合题组成。选择题和综合题均以题组形式呈现,重在考查知识的整体关联,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单元作业体例见表 2。 本节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评价标准和方式设计。 五、课时作业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堂作业: 一、作业内容 1、以下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第 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暖。2.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非洲热带沙漠风光、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 南极寒带风光图片。 活动: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选择上述一个地方作 为旅游目的地。讨论本组到旅游目的地旅游,需要如何 准备行装。(学生发言) 提问:为什么各组准备的行装有很大不同呢?(因为旅游的地方不同,气候也不同。) 过渡:那么造成气候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 就来共同探讨造成世界不同地方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推进新课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活动一:选择旅游地 布置任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大自然中旅游,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放松我们的心情。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现在让我们来模拟一次暑期旅行,请你确定旅游地点,选择一种必备物品,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课件呈现待选择的物品:皮帽、羽绒服、夹克衫、短袖衫、降暑药、驱蚊花露水、防晒霜、雨具等。 要求按照下列形式回答:我要到____气候区,我选择 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老师启发,点拨,使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三个要素。) 活动二:设置情境,思考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 提问:读图3.17和3.24,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纬度位置) 点拨: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 影响因素 气温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

第三节降水变化和分布 一、教材的地位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分析 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中,课标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并能认识降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使部分学生能够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学习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分布。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同时又为后面气候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中涉及的数据、图表较多,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四、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来体会降水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会测量降水量。通过读图分析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联系本地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降水的特征及水资源利用基本状况。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如雨、雪、冰雹等大气降水现象。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三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降水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降雨、降雪等景观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 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中雨) 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大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