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信息提取类+讲义--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信息提取类+讲义--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信息提取类

题型分析

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和图文结合题两种类型。所谓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旨在考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考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方法点拨

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古文史料,必须明确其中的主题概念,以及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史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所学课本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可以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文字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

题型示例

1. 2022湖北卷.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1:

人在历史旅途中

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

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

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

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示例2

普通人的历史瞬间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解析】

首先,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人在历史旅途中。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再分述,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据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最后,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

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2.2021山东卷.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图5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附录:

《小英雄歌》(节选)

小英雄,慧且聪,

风姿豪迈天骨冲。

英雄本原有二事,

为子当孝臣当忠。

读书须知辨邪正,

圣经贤传相辉映。

……

小英雄,雄且英,

家之麟凤国之桢。

小英雄,休云小,

少不好学行将耄。

古人因文能见道,

今人开智宜阅报。

……

图5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13分)

【考点】晚清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历史阐释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首先,要从题干提供的图文信息中提取与“小英雄”相关的信息。从材料的出处可以得出时空为清末(1902年),《启蒙画报》创刊号说明其目的是要通过画报这一大众传媒来启蒙民众或者青年人,从画报中的图片看,墙上有挂着的火枪(代表利用先进的武器保家卫国)、地球仪(表明要有开放的世界眼光)等;由附录中的《小英雄歌》中的歌词“孝”、“忠”、“圣经贤传”(代表青年人继承中国的精忠报国优良传统),“慧且聪”、“好学”、“开智”(代表青年一代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本领,具有渊博的知识),“雄且英”、“风姿

豪迈”(表明青年一代具有爱国和英雄的豪情壮志与精神风貌)等。然后,整合信息,形成思路。结合历史阐释的基本思路,大致要阐释小英雄形象的内涵、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进行积极评价。具体来说,上述画报塑造了一个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的青年形象,他具有世界眼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随时准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壮志(内涵)。之所以要塑造这样的小英雄形象,是由于清末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需要一批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的青年人;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其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入使得民族主义思想被激发(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英雄形象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

【答案】(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

(3)“小英雄”形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最新题型

1.(2023·山东烟台一模·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15分)

【答案】(15分)

(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

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

(2)画报描绘现象的内涵;

(3)画报描绘现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6分)“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6分)

“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分)

【解析】

首先需要提取材料信息,如根据材料的出处、附文说明可以提取“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然后对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内涵、评价进行阐释,结合所学晚清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如: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

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2023·山东济宁一模·17)(14分)图像资料是具有直观性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夹杂着个人偏见,所有的历史场景都不可能自然呈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提取图片信息,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4分)

(一)信息提取(6分)

信息举例:清末、1907;画报、好学、自强;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0分);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1—3分);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4—6分)。

(二)表述成文层次要求(8分)

层次1:没有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没有说明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没有结合材料信息剖析时代特征(0分);

层次2:能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简单说明,能对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简单说明,能结合材料信息简要剖析时代特征(1—4分);

层次3:能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恰当说明,能充分说明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能结合材料信息深刻剖析时代特征(5—8分)。【解析】

题目要求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故对于材料的分析需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内容并针对于对应的词汇内容进行分析与解释,故提取信息:清末、1907;好学、自强;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首先根据漫画材料明确时间:1907年。此时属于清末,故此漫画描绘内容处于晚清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危机时期,为救亡图存清政府自上至下的实行清末新政改革学堂教学及新兵训练,以维护自身统治。此为清末时期作者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其次据漫画旁文字内容提示,德军冒雨参观晚清中国学堂且呈现出严肃认真的态度与形象;而中国官员却在会面中表现出抓耳挠腮的形态,两者之间德军的认真严谨与中方的漫不经心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此为清末时期作者作为时代的观察者。最后,面对中西方两者之间这样的对比,作者产生了担忧,按照如此的表现发展下去,中国的未来甚是堪忧,故亟需自强。此为通过作者的观察及自身的见证对于未来的遥想。

3.(2023·广东江门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表4

材料1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

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

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

(汉)《史记·殷

本纪》

材料2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

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战国)《竹书纪

年》

材料3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

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

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

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参考答案1:

结论: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

阐释:依据材料可知,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了汤的孙子太甲。从材料1的“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权力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君王。(8分)因此,商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对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分)

参考答案2:

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2分)

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则是篡位者。《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应注意对其进行辨别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辞是地下出土文物,作为研究商史的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生前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

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8分)

因此,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竹书纪年》中有关伊尹篡权的记载应是战国纷争的时代产物。(2分)参考答案3:

结论: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2分)

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竹书纪年》倾向于直接陈述事实,并且认为伊尹自立为王后被太甲杀死。《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曾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崩乐坏的现象,《竹书纪年》对伊尹的记载可能是假托古人之举,影射当时的社会乱象。而《史记》认为太甲没有施行仁义才被放于桐宫,司马迁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带有主观色彩,有作者本人对该事件的评价。《史记》成书于汉代,而汉代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以儒家历史观为宗旨,在表述的时候更侧重于从儒学的角度去进行叙述。(8分)

由此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环境会导致不同的历史叙述。(2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阐释史料内容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史料来源和史料类型进行解读,材料一取自于汉武帝时期的《史记》,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当时儒家思想居于主流地位,所以《史记》中的相关内容隐含了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标准,与材料中“不能施行仁义”“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的相关记载相吻合;材料二取自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割据动荡,传统的分封等级制度崩溃,与材料中“自立为王”“杀死伊尹,夺回王位”的相关记载相吻合,影射了当时礼乐制度崩溃的现实;材料三取自于甲骨卜辞,属于一首实物史料,可信度较高,可以与文献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印,“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长期得到了后世商王的尊崇。其次,从史料内容来看,“伊尹放之于桐宫”“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史记》与《竹书纪年》都记载了伊尹干涉朝政的现象,但是性质却截然不同,“太甲不能

施行仁义”“自立为王”说明《史记》突出伊尹的贤臣形象,《竹书纪年》突出伊尹的权臣形象,再印证甲骨卜辞中的相关记载,“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说明伊尹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所以死后得到了后世商王的尊崇,这说明《史记》中的记载更贴切于史实,伊尹篡位自立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伊尹干涉朝政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三则史料都相互印证了这一结论,也反映了当时王权需要受到朝廷重臣的制约,使得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2023·福建龙岩二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图3 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图4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2分)

答案必须具备三要素,即论题(2分)、阐述(8分)、总结(2分)。

示例:

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2分)

阐述: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如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变革。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增强,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开展海外贸易,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最终促使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而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日本,19世纪日本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日本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摆脱民族危机,日本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开展维新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实现了工业化。(8分)

结论:总之,内源型现代化主要由于内部孕育动力实现了创新性巨变,而外源型现代化则主要由外来异质文明的撞击下激发或引进的巨变,这也体现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2分)

角度提示:亦可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如内源型现代化对外源型现代化的示范和冲击、外源型现代化对内源型现代化的挑战和竞争;两种现代化类型进程的不同之处;内涵和衡量标准的一致性等角度进行论述。

【解析】

据材料“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的信息标题并结合基础知识将两者进行比较联系,可拟定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分别从内源性及外源性各举出事例进行分别解释说明即可。其中可以以英国为例对于内部因素的内源性变化进行分析,着重强调内部的演化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变革开始内化发展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有所体现;以日本为例对于外部因素角度的外源性变化分析日本现代化历程。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从文明的发展与多样性角度进行总结即可。或者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角度进行论述,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内源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主动性而外源性现代化的发展更多的是被动性,故对外源型现代化具有示范和冲击的影响力,而外源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潜力,发展后对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存在挑战和竞争可以以日本的崛起对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为例;也可以从两种类型的进程不同之处入手,着重论述两种类型现代化崛起过程中的不同即可。

5.(2023·福建莆田二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2

时间中国外国

14—16世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

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

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

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

文主义之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

的农业技术于一体。介绍“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

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

部分内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

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

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

学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

书《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

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

剧本《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

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

批判。

表2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答案】(12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据材料“14—18中外文化简表”并结合材料中不同时期的中外文化发展情况可确定论题为14—18世纪,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次,据材料“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伏尔泰”“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化上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据材料“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王祯编撰《农书》”“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反传统反礼教的思想运动,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推动这些出现的因素有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和商品经济发展,但同时与西方对比,中国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传统自然经济占据主

导地位,文化专制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又使得中国像西方一样完成社会转型。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6.(2023·湖南长沙一模·20)(12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图6、图7、图8是欧洲三个历史时期(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图8

分别提取图6、图7、图8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12分)

图6:图中欧亚非美四大洲的轮廓都已出现,但没有出现澳洲;非洲到印度的海岸线比较准确,但东亚和美洲的西海岸线不准确。这与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航海家抵达印度与美洲的状态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最有可能为16世纪。

图7:图中只有欧亚非三大洲,且非洲和亚洲的轮廓非常不准确,这与15世纪末欧洲开辟新航路之前人们不知道美洲也不知道如何从海路前往亚洲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最有可能为15世纪。

图8:图中欧亚非美四大洲的海岸线相当准确,澳洲也出现在地图上,这与17世纪欧洲人持续不断进行海上探险,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的情况比较吻合。据此判定图8最有可能为17世纪。

【解析】

图6:从图6四大洲的分布状况分析可得,欧亚非美四大洲的轮廓都已出现,但没有出现澳洲;非洲到印度的海岸线比较准确,但东亚和美洲的西海岸线不准确。依据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分析可得出,与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航海家抵达印度与美洲的状态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最有可能为16 世纪。图7:从图7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分析可得,只有欧亚非三大洲,且非洲和亚洲的轮廓非常不准确,依据所学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地图状况分析可得,与15 世纪末欧洲开辟新航路之前人们不知道美洲也不知道如何从海路前往亚洲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最有可能为15 世纪。图8:从图8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分析可得,欧亚非美四大洲的海岸线相当准确,澳洲也出现在地图上,依据欧洲的海外冒险以及荷兰的探险分析可得出,这与17 世纪欧洲人持续不断进行海上探险,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的情况比较吻合。据此判定图8最有可能为17世纪。7.(2023·北京通州区一模·17)(11分)17世纪中西方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年),多次参加乡试落第,最终通过科举成为政府官员。他与利玛实交好,学习西洋的天文、历法、数学、火器等知识,并翻译了西方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徐光启出身贫寒,从小参加农业劳动,立志改革农业。他在上海试种由美洲引进的甘薯解决饥荒问题,并著有《农政全书》。他还结合我国原有的水利工具和西方水利知识翻译整理《泰西水法》,是西法中用、中西自然科学结合的典范。徐光启晚年致力于修订历法工作,重视引用西方先进科学测量方法进行实测。但因为守旧派百般刁难,这部历书在当时并未能颁布使用。

——摘编自金开诚《中西会通——徐光启》材料二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也是为维护真理而与唯心论和教会经院哲学作斗争的战士。他主张用具体的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认为实验是理论知识的源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例如,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科学成果,为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作出贡献等。伽利略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此,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

——摘编自冯志远《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7世纪徐光启和伽利略经历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提取信息: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阐释:徐光启和伽利略是历史上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生活在封建明朝时代,明朝时期秉持着央王朝的思想,对外来事物和思想都秉持怀疑和轻视的思想,坚持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对西方传入的思想、科学及文化都摆出排斥,徐光启学习西方的科学在当时被视为另类,他的研究遇到了顽固的阻挠。同时期的伽利略是意大利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但在他生活年代,教会统治着整个意大利社会,伽利略证实和维护日心说的科学理论极大的刺激了教会的基础,动摇了人们对教会的信仰,因此他的各项科学研究都遭遇了教会的反对和迫害,最终他本人被教会终身监禁。对比两人的遭遇,世界进入近代化时代后,社会环境越来越开放和文明,随之科学研究取得了快速的突破和发展。

总结:由徐光启和伽利略的生平遭遇能反映出,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严苛禁锢的时代会阻碍科学研究发展,而开放文明的时代则会促进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设问要求对材料信息提取充分,分析两段材料,可知共同的地方在于徐光启和伽利略都从事科学研究,同样的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时代环境的阻挠,因此可提取信息: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阐释时注意结合时代特征去阐释,如徐光启处于明朝封建统治时期,对外来文明整体处于排斥,因此他学习西方的研究成果不被时代所重视,而伽利略处于教会统治时期,神学思想占据社会统治,因此他的科学研究同样也受到教会的阻挠迫害。通过分析时代特征,总结呼应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包头市一模]《管子·地员》篇把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物(种),并记述了各种土壤上栽培的作物。如粟土,“尽宜桐柞,莫不秀长。其榆其柳,其糜其桑……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此外,对其他十七种土壤,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 A.作物种植趋向多元化 B.已产生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C.生产关系正发生质变 D.生产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2.[2022·渭南市一模]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臿,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于南方 B.农业生产的范围拓展 C.铁制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已走向成熟 3.[2022·安顺市二模]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此车为求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该“车”的使用() A.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播种效率 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C.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D.推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4.[2022·自贡市一模]下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5.[2022·榆林市三模]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这反映了当时() A.耕作工具明显进步 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 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 6.[2022·乐山市一模]据记载,唐朝建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仓廪系统。这些仓廪建造科学、分布合理,各仓场容量大、利于防火防潮。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太仓、正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置,转运仓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据此可推知,唐朝的仓廪建设() 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B.表明朝廷重视技术传承性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 7.[2022·延安市二模]有学者说:“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不能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由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C.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动 D.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8.[2022·安康市二模]197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6.9%,而林、牧、副、渔业仅占33.1%,在主产粮区,粮食商品率仅为20%,占国土60%的土地上只提供了10%的农业产值,有12亿亩宜林荒山没有绿化开发,有70%的浅海、滩涂没有利用。基于上述状况,当时我国() A.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B.大力引进外资加快土地开发 C.集中国家力量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农业生产 9.[2022·银川市三模]近年来,各村级基层组织将宗族力量所凝聚的大量社会资源整合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把传统的宗族治理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全新体系中,开创了一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 认识、启示类 讲义-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认识、启示类 题型分析 认识、启示型设问,一般提及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看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等。有的认识、启示型设问,还给出了具体的理论角度要求,有的表述则较为笼统。 方法点拨 要答好此类试题,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申出相应的启示。启示往往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提炼启示必须言之有据。 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 题型示例 1.2020全国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德两国关系的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中德两国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坚持外交的独立自主;中德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经贸往来密切,推动两国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德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因此要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答案】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之经济史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家们挖空心思地算计,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以及“超前消费”“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致使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当时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这些现象( ) A.为美元世界地位确立创造了条件 B.奠定了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 C.促使资本主义贸易体系重新构建 D.是当时政府经济管理思想的体现 2.1930年,美国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据此可以推知( ) 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3.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发表于1939年,以破产佃农乔德一家的大迁移为中心,描述了经济恐慌爆发之时美国的景象:银行的冷血、农民的悲惨、警察的蛮横、资产者的无情。小说1940年被改编为电影,被重印和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经典作品。据此可知( ) A.大危机根源于资金链的断裂 B.大危机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农民大迁移加剧了经济恐慌 D.经济恐慌使社会结构得以改变 4.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垄断资本家为维持产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而另一边却有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不少人因饥饿而死。据此可知( ) A.生产过剩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B.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危害严重 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救济落后 D.美国的新政措施具有局限性 5.1931年,美国总统胡佛要求银行建立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1932年,他又签署了建立复兴金融公司的法令,为出现问题的银行、铁路和保险公司提供政府贷款,向各州的复兴计划和公共工程提供总额达18亿美元的贷款。胡佛这些措施( ) A.过度依赖经济的自我调整机制 B.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借鉴 C.以凯恩斯主义为基本理论指导 D.使美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困扰 6.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

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包头市一模]1980年,一位美国记者在北京发现“人民公社解体为家庭生产单位后”,“农民不但分了地,而且还把公社的其他资产也给分配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外交逐步打开新局面 C.中央政府实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022·安顺市二模]1976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领导起草了“省委六条”,强调上级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生产队的社员种自留地,在当地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省委六条”() A.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彻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 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3.[2022·眉山市一模]1978年9月,肥西县山南镇黄花村决定试行“四定一奖一罚”。四定:定任务(每人承包1亩麦田、半亩油菜田),定上缴(麦子每亩上缴200斤、油菜籽每亩上缴100斤),定工分(每亩耕地记200个工分),定成本(每亩地生产成本5元)。一奖:超产100斤奖励60斤。一罚:减产全赔。“四定一奖一罚” () A.掀起了农业互助合作的高潮 B.废除了人民公社管理模式 C.推动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 D.开启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4.[2022·南阳市三模]为了防止过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198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要求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就地适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表明() A.农村体制改革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 C.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还十分严峻 D.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无法实现 5.[2022·延安市一模]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80年代进行利税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90年代时,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反映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秘笈一题型突破类别一选择题题型突破题型2表明说明类

题型2 表明、说明类 1.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审题:注意题目反映的试题类型,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此类试题属于上述哪种情况,然后进行思考判断。 2.解题:对此类题目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应该首先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判断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 1.(2022·全国甲卷)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解析:由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故选A项;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行政区之一,拥有合法的地位,边区政府在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的同时,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政权,排除B项;“社会全体”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边区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民主专政,不同于苏联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答案:A 2.(2022·天津卷)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热考主题练2

热考主题练(二) 一、选择题 1.(2022·重庆市二模)1922年6月,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解决时局问题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文件还提出,为了完成无产阶级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B ) A.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国情 C.完全摆脱共产国际对自身的影响 D.正式提出成熟的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根据材料“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故选B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才逐步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是当时共产国际的支部,并未完全摆脱共产国际对自身的影响,排除C项;中共二大正式提出了成熟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2.(2022·济南市高三三模)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C )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解析】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共产党的上述举措有利于联合小资产阶极和富农,共同反对外来侵略,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3.(2022·长郡十五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展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竞赛活动,使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并“努力地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此举( A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使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一、选择题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朝历史与汉朝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2021·北京海淀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战国时期户籍制 度建立的目的是( ) A.强化宗法血缘关系 B.便于诸侯国征发赋役 C.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D.遏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3.(2021·湖南长沙一模)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 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两个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4.(2021·广东广州一模)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 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乡里组织延伸皇权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5.(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这里的“戎狄”是指( ) A.乌桓 B.匈奴 C.越族 D.羌族 6.(2021·江苏扬州一模)《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这说明汉朝的什伍制度( ) A.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B.具有相互监督的作用 C.是具有司法性质的国家机关 D.是乡里制度的一部分 7.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弟统治 地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朝( ) A.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 B.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D.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 8.(2021·辽宁鞍山一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史料史观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史料史观类非选择题高 频题型练习题汇编 ➢中国古代史 一、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材料显示,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其中以山东居多。如图中出土于山东济南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拓片局部),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称为“贽礼”,禽鸟为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在孔子和老子中间有一小儿,为童子项橐(七岁神童,孔子老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2、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如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章怀太子(武则天次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宫女图》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画面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她们手持烛台、如意、高脚杯(内装葡萄酒)、包袱等物,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

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 材料二章怀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开,墓内的壁画异彩纷呈,其中《打马球图》《客使图》就是代表作。马球发源于波斯,画面上有20匹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客使图》描绘的是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臣的场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有何史料价值。 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泰州市博物馆现存明清档案(源自清朝内阁大库档案)700多件,按文件性质可分 为如下几类: 明代崇祯朝档案38件。多为臣工题本(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文书之一),题目都是“题为某某事”,正文完结后都有“咨某巡抚,合咨贵院烦照”一类的语句。内容是申报“贼情”,官军进剿,议修边墙,危边虚弱之类。 清代题本342件。各朝都有,封面有批红。内容极广泛,如乾隆三年11月23日云贵总督庆腹的题本专讲云南省东川府工矿钢铁生产的情况;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多次关于征收田赋的问题;还有不少关于命盗大案的刑科题本。 题本残件120件,内容同上。 奏折7件,录副奏折13件。包括乾隆朝兵部尚书甘妆来奏请减关卡,以利通商等具体奏折。 上谕10件。封面写“谕某部”,折内直书皇帝谕旨,内容一般。另有“该部议奏”“知道了”等票签(内阁代皇帝草拟好的处理意见的字条)若千张。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概念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概念类非选择题高频题 型练习题汇编 ➢中国古代史 一、单选题 1、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C.稳固周朝统治秩序 D.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 2、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 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 3、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朝廷虽设三公,但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严控外戚干政 B.确保决策独断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宦官专权 4、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 A.加强了经济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5、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 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三 一、选择题 1.(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一)《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 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 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D)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 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 物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出 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由“惟命于不常”“惟德是辅”“天 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 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 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实质上”要求;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023·乌鲁木齐)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 百姓。”这表明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 平的提高,回报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 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C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排除B项;D项“复古”材料没 有体现,排除。 3.(2023·高考押题卷一)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 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 决定性因素是(C) 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 【解析】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 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属于早期民 主启蒙思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所以,其决定性原 因正是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故C项符合题意;两者均是地主阶 级代表,A项错误;B、D两项均不是决定性因素。 4.(2023·福州三模)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 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 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B) 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考考点:大一统+导学案

高考考点:大一统 主题探究1:早期国家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关系 材料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这些文明各自走着自己的道路,中华大地呈现出区域文明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的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核心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殷周时代的国家,一方面还没能摆脱氏族纽带,呈现出了浓厚的“家国不分”色彩,另一方面又孕育着日趋集中化的权力和日趋复杂化的官员组织。到了战国时期,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已足以支撑起一个更复杂的文明了,这就呼唤着更高级的管理形式,变法运动遂应运而生。由此建立的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包括分科分层的官僚组织架构、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充分利用文书档案,以及“选贤任能”,依赖职业文官而不是贵族来承担行政等方面。伴随着秦朝的统一,一种新的政治体制正式奠基,随后便是“汉承秦制”。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围绕中国早期国家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二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论题:商周时期是大一统国家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莫基阶段。 论述: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到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中原对厕边地区的统治力不新增强,为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奠定基础: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族群聚合加强,这使一个来源多样并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同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促使“家国同构”的特色国家观念形成,影响深远。 从多元的文明起源到中原地区为核心(一体)进入早期国家,此后中原地区文明不断向周边辐射扩散,成为此后大一统国家的核心凝聚地,发挥着核心引领的作用,文明起源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中国早期自身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中华民族呈现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愿探究2: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 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时期内容出处 战国时 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 传》 秦汉及 以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史记•秦始 皇本纪》

专题07图表数据类选择题(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专题07 图表数据型选择题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即以图表(表格数据图、曲线数据图、柱状数据图、饼状数据图)作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无论是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它的特点是信息含量大、阅读量小、材料凝练,把阅读、理解、判断综述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据表格、曲线变化等手段承载信息,使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1)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 首先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要素构成; 其次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第三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其相互关系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2)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做题时,首先要审清图例所表示的内容,正确判断图表的构成及其所隐含的变化与趋向,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进行解答。注意:“阴晴圆缺看大小”是指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而百分比无法看出总量的变化。 (3)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解答柱状图类试题的关键是读图,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即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断分析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4)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解答此类曲线图形试题时要注意从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注意: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表格名称、表格出处等等关键信息千万不要遗漏,另外要注意表格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一)表格式:纵横驰骋看变化 【命题特点】 历史表格用准确的数据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某一领域的变化。由于表格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文字叙述并容纳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颇受命题者青睐,应引起我们重视。 【解题思路】 一要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历史要素构成,尤其注意时间、空间;二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弄清表格所反映的问题和内涵外延;三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1..(2017·全国·高考真题)根据表格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适用于山东重庆河北)历史第十三讲 近现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

第十三讲近现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一、选择题 1.(2022辽宁沈阳一模)下表是1866—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对应的决 议。 这体现了() A.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B.工人运动思想的日益僵化 C.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过程 D.工人与资本家矛盾的缓和 2.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在其发布的第5号公告中明确提出:中央委员会不是制造混乱的罪魁,因为它有幸领导的国民自卫军既无过激行动,也无报复行为,国民自卫军正是以其明智而克制的态度,显出自己的气魄和力量来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贯彻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传递了巩固政权的意愿 D.接受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3.(2022山东潍坊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1918年,列宁指出,这场伟大的革命是由我们这些落后的“古怪”的俄国人开始的……应当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这说明,俄国革命() A.是无产阶级夺权的首次尝试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鼓舞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 4.(2022天津红桥高三期末)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 A.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 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 D.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适用于广东湖南辽宁湖北福建江苏)历史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新高考模拟)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 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 2.(2022广东梅州二模)西周各诸侯国的统治区域有国与野之别,其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遇到“国危”“国迁”“立君”等重大事项,国君会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材料反映出西周各诸侯国() A.带有集体统治和部族色彩 B.未真正实施宗法制分封制 C.使西周政权趋于松散状态 D.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 3.(2022山东威海高三期末)下面是战国和西汉西北部地区农牧界线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4.(2022湖南衡阳三模)西晋末八王之乱,庾衮率领同族及庶姓避于禹山(今河南邓州)。他们通过协商,建立起领导机构,将其部众组织起来,并制定相关规则,以原有的县邑、乡里为基础,而庾衮则俨然如 郡守。这反映出当时() A.民间力量弥补国家力量缺失 B.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C.豪强地主势力趁机拥兵自重 D.政府注重基层社会治理 5.(2022山东德州期末)《旧唐书》记载,“自开元已(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其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 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 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 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适用于山东重庆河北)历史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2022天津河东一模)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由此判断,当时兴隆洼地区() A.雨水稀少,没有森林 B.地势低洼,气候潮湿 C.遵循礼制,等级森严 D.地势较高,聚落而居 2.(2022辽宁沈阳二模)《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3.(2022四川绵阳模拟)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4.(2022山东潍坊一模)据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擅兴奇祠,赀(注:罚)二甲。可(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立(位)殹为奇,它不为。这一规定意在() A.加强思想统一 B.打击地方祭祀 C.节省财政开支 D.完善法律体系 5.(2022山东德州二模)南朝宋孝武帝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 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 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 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 6.(2022山东临沂二模)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4 辽宋夏金元时期

通史强化训练(四)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选择题 1.(2022·济南市高三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A ) C.丞相干预朝政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逐渐增多,且任职年限逐渐缩短,这种频繁更换宰相、增加宰相数量的做法反映了相权逐渐削弱,故选A项;通过宰相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宋朝的政治局势,排除B项;丞相数量增多说明相权逐渐被削弱,因此干预朝政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丞相数量的变化,未说明这个时期如何选拔官员,排除D项。 2.(2022·滨州市高三二模)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C ) A.削弱宰相权力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枢密使一职在唐后期至五代时权力非常大,“权倾将相”,到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并且“专掌军政”,大大缩小了其权力范围,防止其专权乱政,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枢密使权力范围的缩小,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枢密使属于中央权臣,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枢密使权力的缩小,使得其不能够“权倾将相”,“与宰相分权”,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3.(2022·漳州市高三4月联考)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A )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解析】据材料“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可知宋朝的商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之经济史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15世纪时,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明显认识到,绕过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新航线,将大大增加香料、丝绸、瓷器等亚洲货物的供应且带来丰厚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尖锐 B.欧洲人热衷基督教的传播 C.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普遍应用 D.欧洲人对财富的迫切需求 2.据航海史料记载: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卡里库特时,一位当地王公问他到底想得到什么,达·伽马回答说“基督教和香料”,还有“很多粮食、呢绒、铁、铜”等。王公又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达·伽马回答说:“总数不多,都是样品。”这说明( ) A.资本具有扩张性和开放性特点 B.当时欧洲与亚洲贫富差距较大 C.新航路开辟主要出于经济动因 D.欧亚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3.哥伦布的到来使这颗行星上原本分离的两半球重新相逢,美洲印第安人便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这些潜在杀手就是疾病。据此可知( ) A.西方的殖民者利用疾病进行殖民扩张 B.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 C.文明的交流必然加剧文化的不断冲突 D.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4.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材料说明了(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C.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市场 D.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5.鸦片战争后,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学习种茶、制茶技术,并在印度大力发展制茶业,大约在19世纪末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到20世纪上半叶印度茶取代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印度茶的崛起反映了( ) A.鸦片战争摧毁了中国茶产业 B.英国政府倾力扶植印度经济发展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信息提取类+讲义--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信息提取类 题型分析 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和图文结合题两种类型。所谓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旨在考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考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方法点拨 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古文史料,必须明确其中的主题概念,以及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史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所学课本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可以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文字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 题型示例 1. 2022湖北卷.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1: 人在历史旅途中 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