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类型及分析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类型及分析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第二,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语言要简练,高度概括。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

材料二: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何关系?简要说明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解题分析:这道题的题眼实际上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主要是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危害)。前面这个设问都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相关信息,最后一问是关键也

是题眼,是落脚点也是本题的出发点。这是几则反映鸦片战争的史料,设问一是考查阅读、概括和提炼能力,从材料一不难看出清朝官员吸食鸦片情况严重;材料二从“规银”“系与……官员”等词可以看出是贿赂官员。设问二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指明材料二和材料二的关系,可以看出是互为因果关系,官员吸鸦片导致腐败受贿,而受贿又方便了鸦片走私。设问三要求概括出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是考查理解与提炼能力。设问四要求答出三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难度加大,涉及哲学上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原理,从鸦片走私、官员吸食、贪污受贿等现象上透视出晚清政治腐败这一本质问题。

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

解答此类材料解析题要注意培养对数据(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的分析归纳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注意从“两个多角度”去把握:一是多角度审题(审清设问、审清主题、审清提示语),二是多角度打开思路。

例如:(2008广东历史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钱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解答第一问要有对数据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计算能力。分别要计算纳钱代役的情况和亲身服役的情况: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 —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 —139(钱),即亏139钱;解答第二问关键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的原因(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解答第三问要注意从多角度思考(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解答第四问要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因此,回答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时,应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对比不同数据所代表的不同对象结合时期或者国家等,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等)

此类题目以图片、文物、漫画、地图等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漫画、地图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文物、图片、漫画、地图等都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首先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然后,要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答题信息的方法与答题技巧。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1)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2)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3)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例3: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

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

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

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

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

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

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

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

(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

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

发现有何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

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

解题分析:解答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材料

给出了《毛公鼎》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表述我们在这一

时期的历史学习中很少运用,作为历史资料不便于利用,因此,作答时应将其进行换算,将

二千八百多年前,变为西周晚期。其次,由于铭文处于鼎的内侧,我们难以在文物图片中看

到,即使看到了,当时的文字我们也难以解读,所以,文字说明就成了我们认识《毛公鼎》

史料价值的重要依据。第二问,牛戴鼻环至今仍常见,为的是便于驾驭,另外,此牛尊图片

是在教材讲述有关牛耕内容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作答的重要依据。材料二以文字材料说明

牛耕的普遍,但文字记载并不具有绝对的可信性,文物可对文字材料进行印证。第三问,要

先对材料一进行总结,看其分为几部分,然后再依据所学知识,对《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

对应的介绍。

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等的综合)

历史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几种的综合)材料解析题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对考生

的能力考查最全面: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各种历史材料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又考查学

生对各种历史材料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时,应

该注意两点:(1)思路要开阔,文字、数据、图片、前后左右、正面反面都要想到,力求全

面。往往一件史实、一张图片、一个数据就是一个要点。(2)正式答题前,应该拟一个简单

的提纲(或打个腹稿)。提纲可以依据设问按材料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史实的性质或分类

去排列,如政治 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方面等。提纲要写得简明(哪怕是几个

字),以能提醒自己答题为原则。

例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

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

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自古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

对京杭大运河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唐代诗人皮日休

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

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材料二: 《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与《元代大运河》图

材料三: 运河沿岸的一组风情图

(1)据所学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分别指出连接海河与黄河、黄河与淮河、淮河与长江、长江与钱塘江的各段运河的名称。

(2)结合所学隋唐史的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

说明大运河之“功”。

(3)对照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大运河出现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有何作用?

依据隋唐及宋元时期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

)京航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康熙、乾隆南巡是运河航运和运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清末民初大运河逐渐衰落了。当今,我们在怀念大运河昔日

辉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它的未来。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让古老的运河永远充满活力,

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解题分析:

本题材料是文字材料、地图和文物等的综合。

第一问很简单。第二问有关隋唐大运河之功,教材中有所表述,但不够全面。本题通过《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

图,说明大运河之“功”,这实际上,暗示大河与手工业、大都会分布有密切关系,解题的

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找出这种关系,再与教材内容

相结合,更加全面地表明大运河之功。第三问要求能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图进

行比较,说明大运河的变迁,通过观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第四问要求谈大运河的保护与利

用问题,图片起到了提示与启发作用,几幅图片等于分别告诉我们,大运河本身是一种文化

遗产,大运河沿岸还有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大运河有的河段至今在交通运输中仍发挥

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历史材料解析的解题来看,基础知识至关重要重要,这是解答好材料

题的基础和背景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字型(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数据型(数字

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图片型(文物图 漫画 地图)、混合型(文字、数

据、图片的综合)等各种类型题型解题能力的训练和总结。

三、历史材料题强化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选自《中国新闻网》(11分)

一本十分罕见的清代地图集近日在湖南被发现。这本名为《广舆记》的地图集是清康熙

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由湖南平江人蔡九霞木刻的。《广舆记》共收集十九幅地图,即

当时的十八省图加一全国图。“广舆”即广阔的疆域,就是全国之意。该书长二十八厘米、

宽二十厘米,用毛边纸木印线装,里面的标记有几十种之多,不仅有行政区划,连地形地貌

也标

注得

十分

清楚,

古老的杭州拱宸桥

在这本地图集里,台湾的全部版图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图》里。

(说明:右边地图1749出版于德国柏林(Bellin ))

请根据所学习知识回答:

(1)说说台湾被割占、回归祖国和再次分裂的过程。

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割占;二战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大陆解放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造成分裂。(3分)

(2)针对上述材料有以下2条评论,分别作一简要分析。

①中新网:专家指出,《广舆记》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对台湾版图标记最详尽的木刻地图版本。它清楚地表明,清康熙年间,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

我们已有清朝的文献地图证明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2分)

②日本政论月刊《诸君》论文:台湾正名运动是“以和平的方法强调台湾的独立性与台湾有权利参加国际社会的运动”。

日本右翼势力还在支持“台独”活动。(2分)

(3)说明第二张地图的意义

意义:当时西方的地图已经把台湾画在中国版图内。(2分)

2.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右图)。请回答:

(1)从以上七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一组人物,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

人》的理由。(5分)

可以任选一个(如秦始皇)根据其作为谈历史功绩;也可选择一组(如孔子、老子、孟子在思想领域的成就;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的制度创新;蔡伦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就其某一方面的共性谈其历史作用。

(2)从以上七人中,你能看出作者选择的标准是什么?(2分)依据此标准,如果让你从中国古代史中再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填入表中空白处,你会选择谁?简要说明理由。(5分)

其标准是不仅对中国而且是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政治类:如商鞅、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等;思想类:如韩非子等;科技类:如张衡、毕升、沈括等;文学类:如屈原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⑴材料一说明什么问题?(2分)

说明我国当时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分)

⑵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可看出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试加以简要说明。(6分)

它的劳动力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它都建立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的地区;(2分)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它的规模比它们要小,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2分)它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从地域看,它总是伴随着它们,从行业看,一般都不敢与其竞争,只能开办一些辅助性的企业。(2分)

⑶以上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经济有何特点?(4分)

说明中国经济已经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中国已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2分)

4.阅读下列材料:(14分)

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⑴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观点?(1分)

同意。

⑵你认为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意图何在?(2分)

中国还需要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请你选取文中提及的2-3个国家,联系中外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选题1分,观点4分,史实4分,文字2分)

注意: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评分标准说明:

(一)题目:1分。内容和观点有创意,可加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30分。

(二)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方面:(具体内容略)8分-0分

⑴“这个五十年”(1870年代-192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进化;

⑵与同一时期的文中提及的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惭愧无地”的方面;

⑶列举文中提及的2-3个国家的“一日千里”的有关史实;

⑷造成中外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论证逻辑文字表述方面:2分-0分

6、张学良将军的“苦闷”。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1936年1月张学良对青年人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张学良文集》第Ⅰ集

材料二:

蒋介石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与其合影西安事变报导

材料三:近年来有两封写于1946年,又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公之与众:

其一为《张学良致周恩来》: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驱出,实(为)最快心之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近日友人惨死,数难闻之,为之一痛,只心吊而已。良一切尚好,勿念,余不尽一。弟良四月十九日

其二为《周恩来复张学良》:“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1)阅读材料一,分析当时张学良将军有什么“苦闷”?(2分)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张学良将军被人们称为“不抵抗将军”。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国家问题”的?(2分)

日本侵略步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

(3)观察材料二的图片指出张学良所指“别来十年”中十年前发生的事情?(2分)当时张学良和周恩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过重大的合作,结果如何?。(4分)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举行“兵谏”(兵变),扣押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蒋介石答应抗日后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张学良在信中所说的“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指的是什么事?(1分)此事结果如何?(2分)

周恩来辅助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签署协定,防止内战。

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最后,国民党发动内战。

(5)周恩来在信中写道“前途有望,后会可期”。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愿望?(1分)

在解放后相见。

7.阅读下列材料:(22分)

图一:北伐战争形式图(下图)

图二:红军长征示意图(下图)

图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下图)

请回答:(1)图1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1分)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1分)说明转移的背景和重要的革命成果。(4分)

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区域由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图2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1分)中国的革命中心区域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1分)转移有何意义? (3分)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到西北。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以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主干;宣传了中央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请分别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何地。(3分)结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4分)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

有利因素:①大革命时期这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②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⑧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武装斗争的开展;④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4)图3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分)这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分)

解放战争时期。由内线打到外线去。是蒋介石反动政权近20年统治走向灭亡的转折点。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在重庆召开的庆祝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个灯谜:谜面为“抗战胜利”,谜底是打中国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结果出现了四种答案:一曰屈原(代表美国美国),

二曰苏武,三曰蒋干,四曰共工,这四个人名都隐含着猜谜者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不同解释。(注:苏武西汉人,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始终不屈,后归汉;蒋干,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企图盗窃情报反而中计;共工,神话人物,怒触不周山使天崩地裂。)

⑴如果你是当时的猜谜人,你会选中谁?(1分)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4分)

共工:中共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的压力;牵制了日军兵力,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得以坚持下来。

共工的另一种:中国抗战的胜利首先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结果。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面对强敌人侵,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相互支持配合缺一不可,因此,抗战的胜利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屈原:美国是盟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对中国提供了援助;制止蒋介石反共行为,维持了中国的统一战线;在太平洋战争中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与中、英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军心,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

苏武:苏联是盟国中的强国;对中国抗战提供了援助;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蒋干: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统帅了中国军队,领导了中国的抗战;与英美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从国际法方面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血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4分)

⑵联系相关史实,请指出另外三种答案的合理之处。(6分)

(见上问)

9.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⑴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导致图中粮食生产在1952你和1960年发生两次变化的原因。(5分)

1952年增加: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1960年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

⑵材料二中提到1977年的粮食情况,请思考:除去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哪些。(6分)

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⑶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2分)

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0.欧洲的重新崛起。阅读以下材料:(14分)

材料一: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苏兹贝格:《七大洲四十年》

材料二:1951年———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上述6国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987年———欧共体签订在1992年底前成立单一市场的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着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2年1月———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

2003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欧洲一体化进程大事记》

材料三:欧洲国家痛定思痛,为免遭战祸而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合众国;届时国与国的界限将大大减少,不受限制的旅行将成为可能,欧洲经济将成为一个整体,作为现代国家和文明之母的欧洲将再现辉煌。——《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的演讲(1946年)》

请回答:

(1)请举20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相互对抗的具体史实一例,并分析它导致了什么影响。(2分)“一战”和“二战”的爆发;欧洲的衰落(言之成理即可)

(2)戴高乐总统对记者的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1分)为实现上述思想,欧洲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欧洲联合;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盟等(任意2个)

(3)根据二归纳欧洲一体化进程表现出哪些特点?(4分)

持续时间长(半个多世纪)。范围广(从少数国家扩展到大半个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拥有共同的组织和货币。

(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一进程的初衷和对世界的影响。(4分)

初衷:二战结束后,为防止类似的战争。

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欧洲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1.(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一一《礼记•礼运》

注:《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妇吏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一一《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三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我们共和国的模式有了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国大革命普遍价值的模式,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一一《法国总统希拉克北大演讲稿》(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社会理想(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判断该社会理想在当时是否能实现,最后谈谈作出该种判断的原因。(10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材料一中作者的社会理想的异同点。(8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的共和国的模式汲取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哪些社会观念,并分析这些观念与材料一、二透露的思想观念在本质上的不同。(10分)(4)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观念。(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儒家称之为“大同社会”(意思相近即可)(4分)。该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因为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该学说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6分)

(2)相同点:《天朝田亩制度》继承了儒家的大同思想,都违背了当时时代的潮流,具有空想性。(4分)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引进了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4分)

(3)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社会观念。(4分)前者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后者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要求,反映的是小农阶级的愿望。(6分)

(4)和谐的观念、平等的观念、民主和法制的观念。(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类型及分析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第二,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语言要简练,高度概括。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 材料二: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何关系?简要说明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解题分析:这道题的题眼实际上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主要是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危害)。前面这个设问都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相关信息,最后一问是关键也

2021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12_特点类材料题解题模板含解析

特点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解题方法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模板1、从历史特点的设问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某一时期的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以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以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 (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和反映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模板2: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方面:要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进行思考。 模板3: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第二,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语言要简练,高度概括。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 材料二: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何关系?简要说明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解题分析:这道题的题眼实际上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主要是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危害)。前面这个设问都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相关信息,最后一问是关键也是题眼,是落脚点也是本题的出发点。这是几则反映鸦片战争的史料,设问一是考查阅读、概括和提炼能力,从材料一不难看出清朝官员吸食鸦片情况严重;材料二从“规银”“系与……官员”等词可以看出是贿赂官员。设问二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指明材料二和材料二的关系,可以看出是互为因果关系,官员吸鸦片导致腐败受贿,而受贿又方便了鸦片走私。设问三要求概括出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是考查理解与提炼能力。设问四要求答出三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难度加大,涉及哲学上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原理,从鸦片走私、官员吸食、贪污受贿等现象上透视出晚清政治腐败这一本质问题。 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 解答此类材料解析题要注意培养对数据(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的分析归纳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注意从“两个多角度”去把握:一是多角度审题(审清设问、审清主题、审清提示语),二是多角度打开思路。 例如:(2008广东历史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数量备注 收入粮食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七: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内容、措施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方法 1.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 2.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解答内容、措施类的设问,措施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有时还根据不同的层次总结出几项措施;内容有的是具体内容,有的需要概括相关内容,对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5节选)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 【答案】(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解析】(2)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2.(2019北京卷·40节选).(16分)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1)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 【答案】内容: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解析】内容,由材料“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得出设立济贫公共基金;由材料“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训练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训练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 1、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答: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做出了什么决定?答: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答: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2、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 请回答:(1)当时中国禁烟运动最突出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人是谁?答:虎门销烟;领导人是林则徐。 (2)马士认为,中国禁烟运动加剧了危机,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答:不正确。中国的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不是禁烟引起的,它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侵略掠夺中国的必然结果。

3、“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元)割地(香港),对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州、上海五口通商,它规定了进出口货物税须同英方”秉公议定则例把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初步破坏。 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是中国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答:《南京条约》。 (2)通过鸦片战争和这个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答: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这里的开放通商口岸和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沿海城市有何本质区别?答:《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是在中国落后挨打、丧失主权情况下被迫签订,损害中国利益,今天对外开放沿海城市是在国家充分行使主权下主动进行,是为发展对外贸易和友好交往,从而增强国家实力,性质和结果完全不同。 4、“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机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请回答(1)该段引文的作者是谁?出自何书?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作者是魏源;出自《海国图志》;是一部详尽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 (2)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答: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3)师夷长技的具体做法有哪些?答: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增设水师科,改革考试制度。 (4)上述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社会思潮?答: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开始面向世界,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 5、材料一:至恭亲王奕诉等请购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剿灭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

高考历史主观题原因型材料分析题

原因型材料分析题 类型综述 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历史考试中常见题型。 设问方式关键词:原因、因素、历史背景、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条件。 答题程序与方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构建与主题可能相关的对象,如经济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相关;多角度分析 分析原因或历史背景常见角度:1、A+B;2、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或现象;3、内因+外因;4、主要+次要;根本原因+直接+其他 背景、原因、条件的差异。背景包含原因,原因包含条件。背景指的是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出现相关的东西,原因是导致事件出现的正反动力条件,条件只是推动事件发展正面的动力。 典例解析 例1因素:分析引起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9分) 答:①立法保护发明创造;②成立科技组织,奖励科技人才;③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例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4分) 答: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兴起的背景。(12分) 答: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例3说明观点正确的原因。 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8分) 答: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2分)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3分)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3分 4历史背景:主要是叙述时代状况,常见角度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或现象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解析】历史背景注意要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充当的角色有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要求。

答题技巧07 认识、启示类材料题(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07 认识、启示类材料题 【题型特征】 认识、启示类材料题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或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一问,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该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设问用词一般有“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看法等。 【答题模板】 解答该类试题,一是紧扣考査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申出相应的启示。二是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具有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提出“今后怎么做,向什么方向努力,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启示(认识)=(经验+教训)→启示 1.政治方面=国情出发+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民主法制+实施策略。 2.经济方面=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3.文化方面=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特别提示: (1)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应该怎么样(明确正确做法);自己的认识或感悟等角度回答。 (2)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方面思考,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3)认识、启示类设问,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而,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的答案与前面问题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切忌脱离试题泛泛而谈,要主要积极的价值导向。 【真题演练】 1.(2022辽宁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高考历史题型分类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题型分类归纳总结 一、选择题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需要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是最基本的选择题类型,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答案。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永队中济北前队总分司虞允文所起兵事被称为()。 A.玄武军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禄山起义 D.黄袍加身 2. 判断选择题 判断选择题是指给出一个陈述,要求判断其真实性,选择正确的选项。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发生在()。 A.1905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37年 二、解答题 解答题要求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解答,展示出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其答题形式多样,可以是问答题、填空题、论述题等。 1. 问答题 问答题是考生需要对出题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简洁明了的回答。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 回答问题:列宁在哪一次革命胜利后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一术语? 回答:1917年十月革命。 2. 填空题 填空题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的答案,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 《马可波罗游记》是由意大利旅行家()所撰写的。 3. 论述题 论述题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 论述题: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论述:... 三、分析题 分析题要求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相应问题。分析题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某历史事件描述 材料2:某历史人物言论 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四、综合题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LT

领,有的所答非所问,还有的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疯子打拳!这两种现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环节不到位、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其实答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掌握了这些步骤及答题技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几类常见的历史材料题型。通常我们把材料题按材料展示的不同形式分成文字类材料题、图表、图示类材料题,混合类材料题三种主要的类型。 一、文字类材料题 传统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主要是文字类型的材料题。其文字材料来源广泛(前面已有论述)。其中尤以文言文和外语翻译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应的背景知识(如地理知识等)。 例:阅读下列材料。(荆州市2007年历史试题中考)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 **本方面痛感**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摘自《中**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 回答:(1)与《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两国政府达成了哪些主要共识?(2分) (3)回顾中**两国近现代的处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对于这一道材料题,第一步“读”,首先注意材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二出自《中**联合声明》及时间“1972年9月29**”等说明,结合材料一主要内容:允许**本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本”对“战争”“表示反省”、“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等,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型分析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型分析 摘要: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试卷中的重要题型,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辅导 经验,归纳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置类型和特点,找到适合的切合实际的解题方法,提升历史高考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型分析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形式 第一种,文字资料是最经典的形式。文字资料来源广泛,可以选取历史人物 的代表作、学者的学术文章、历史学家的专著。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以文言材料的 形式呈现,同时考察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学者与历史学家的文章,多就历史问 题进行概括总结,语言比较抽象难懂,难度较高,尤其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有独 到的见解。考察过程要求具备多重历史观和全面看待历史的能力,此外还有人物 传记、文学作品、君主谕旨等资料。史料的构成,更加完善,囊括了政治、经济、思想等全部内容。例如:在2015年全国卷材料解析题第40题的材料内容,就属 于思想文化史。包括了我国儒家思想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同时包括宋代理学发 展的思想渊源。第41题属于经济发展史,阐述科学技术,劳动力对生产力的影响,45题属于政治制度史,映现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二种,图片资料。历史资料可以通过图片来映现。可以用照片、漫画、地 图等形式。如:2013年的全国卷就以太和殿、白金汉宫和唐宁街图片为例展示中国建筑与其政治的密切联系。2014年山东卷以巴金的小说《家》绘制的连环画反映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却被封建强权迫害的现象。要求我们能够从抽象或隐形的 图片中找到有效的信息,与教材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组织作答。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2013年全国一卷第41题,展现东汉14州示意图与唐开元15道示意图,反映地方行政变迁与中央集权关系。 第三种,图表资料。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以 及内在联系。例如:2012年山东卷,以严复个人经历表,反应每个人的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考察近代中国进步青年面对民族危亡,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奋 斗历程。 第四种,复合材料,采用图片和文字材料组合的形式,增加考试难度。例如2015年山东卷39题。以《四川日报》等文字材料摘编为例,要求概括材料涵盖 的信息。从图片能透露出时代的背景,反映人民公社体制的变化。考察学生对教 材知识的转移能力,对这类材料的信息概括,要由表从到深层,做到准确全面。 二、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方式 第一种,陈述历史背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事件所 产生的社会背景。例如:2015年全国卷第40题。“以孟子和苏伯拉图的两种观念 为例,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种,进行观点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要求考察对材料分析的概括能力,史料掌握运用程度以及逻辑 表达水平。 第三种,陈述理由。例如:2012年山东卷29题,“根据材料举例说明反对者 抨击罗斯福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能够掌握历史史实,而且还要知道历史史实可以支持验证的历史观。 第四种,阐述说明。例如:2013年山东卷28题“据表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 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把史实往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命题发展的基本趋势为:①在选取命题材料方向,有纯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表与数据混合的材料,形式多样,材料来源十分广泛;②设问由材料的分层设问向综合应用材料的整体设问发展;③答案由按点给分逐渐向分层采意发展,甚至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试题的开放性更加明显,有向问答题形式接近的趋向;④命题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愈益密切。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 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 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 二、分析设问与整体把握材料 分析设问,借助设问的限定揣摩材料的意思和答题方向,减轻阅读的难度,整体把握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的模式:(1)根据材料X,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X分)(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X分)(3)综合x材料。谈认识(或者启示等)(X分) 整体把握材料:(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通过以上四种情形看,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学生在解题种需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所设计问题要求从材料中去撷取答案,这种情形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就可以解决。(2)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定位,根据对课本的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还有部分答案在已经学过的知识里,所以另一方面回顾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或认识,这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科学总结。 解答历史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主要概括为以下的三部曲: (1)读,解题的前提 1、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 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 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着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解题技巧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 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课本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所学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型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文字史料型选择题多是紧扣史 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观点或者历史结论,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理解题干材料,判断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结论,材料只是试题的依托;一般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 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3.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一般是指运用史料文献、图表等材料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依托,设计考查角度分析论证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学科能力,具有创新性、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其命题形式或者题干材料是论据,观点在选项中,或者观点在题干中,要求学生在选项中找出相应的论据; 解题技巧 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确定主题:通过对题干材料观点或历史结论的理解,明确题目考查的主题及考查的主要角度; 2明确考向:判断题目是据题干结论寻找史料或者史实依据,还是从题干材料理解出历史结论、明确解答的思维方向;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是历史中考中的一种主要题型,也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具有综合性强、灵活性大、逻辑性严密等特点,成为中学历史考试中最有生命力的题型之一.因此,受到历史中考命题者极大推崇. 说它综合性强,是由于它既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既要求学生具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一定的阅读史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见解、感悟的能力,并能反映自己的价值取向。说它灵活性大,是由于材料题中的材料来源极为广泛,命题者只须设计一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既可以从课本中选取一段文字,一幅图片、表格或示意图,也可以从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献、名人论著、统计资料、图表中选择截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远远地摆脱教材。因此,每一道材料题都可以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充分体现了灵活性大的特点。说它逻辑性严密,是指材料题的设问层次化。材料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上层次性强,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逻辑严密。 正因为材料题具备这样的题型特点,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练习不到位或解答时不得要领的话,在考试中将会无所适从、思无头绪、无从下笔、不知所云,成为学生中考得分的“瓶颈”. 笔者以为,解答材料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基本相同. (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题的目标或参照物。 (2)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两则、三则材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Lt D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是历史中考中的一种主要题型,也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具有综合性强、灵活性大、逻辑性严密等特点,成为中学历史考试中最有生命力的题型之一。因此,受到历史中考命题者极大推崇。 说它综合性强,是由于它既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既要求学生具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根本能力,一定的阅读史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见解、感悟的能力,并能反映自己的价值取向。说它灵活性大,是由于材料题中的材料来源极为广泛,命题者只须设计一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既可以从课本中选取一段文字,一幅图片、表格或示意图,也可以从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献、名人论著、统计资料、图表中选择截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远远地摆脱教材。因此,每一道材料题都可以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充分表达了灵活性大的特点。说它逻辑性严密,是指材料题的设问层次化。材料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上层次性强,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逻辑严密。 正因为材料题具备这样的题型特点,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练习不到位或解答时不得要领的话,在考试中将会无所适从、思无头绪、无从下笔、不知所云,成为学生中考得分的“瓶颈〞。 笔者以为,解答材料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根底。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根本相同。 〔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板4比较类材料题含解析

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解题方法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高考真题 1.(2021全国Ⅱ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9分)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材料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10年重庆卷)37.(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分)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 【答案】(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10年安徽卷)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