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题参考_2010版xiuga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题参考_2010版xiuga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题参考_2010版xiuga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题参考_2010版xiuga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提示: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所列举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是:①失业;②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③无情的经济战争;④社会保障得不到保障;⑤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⑥军火工业及其贸易;⑦核武器的扩散;⑧种族间的战争;⑨幽灵般的国家(黑手党、贩毒集团、恐怖组织);⑩国际法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等。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 (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但它没有停留在像旧阶级一样的狭隘思想里,而是实

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

(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进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于以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实现了阶级性(或者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1850年前后,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老祖宗不能丢”和“讲出新话”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者在对物质概念的探索中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实践出发

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但实践在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又要求人类善于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3.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其财富经过一定程度量变的积累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能够为后继发展创造条件和机遇,所以说是黄金发展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均GDP 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又往往掩盖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均衡,这些不均衡可能诱发和激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使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所以说又是矛盾凸显期。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具有斗争性),又统一(具有同一性),它们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处理好各种矛盾,就能实现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既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它要求我们正确认

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其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6.为什么说唯物辨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6.唯物辩证法以联系和发展为总特征,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范畴。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它既包含客观辩证法也包含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因而,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矛盾分析法,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辩证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突变论、信息论等。二者关系: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反过来,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层次。这二者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7.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它们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的作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以来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辩证统一原理相一致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人类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其遥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源自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来自人类的实践。

2、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6页)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2.(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为人们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崭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一把“双刃剑”。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人们如果在上网实践时经常接触互联网中的先进的文化与观念,就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反之,如果经常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4)因此,人们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不能无视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高尚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

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参见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

3.(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符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主要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与导向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因而它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3)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用的价值来看,它们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但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某些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甚至会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必须坚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4.(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区别开来,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5.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由于主观认识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因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即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通过看能不能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能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就可以判断自己的认识到底是真理性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虽然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即便已被逻辑证

明了的东西,也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6.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反之,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充分地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7.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遵循真理尺度就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也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真理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而真理被验证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实现的状况;相互引导表现在,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而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相互促进表现在,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地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8.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方面。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

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欧洲后,是以先进生产力的面貌出现的,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欧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连串变革。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3)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在历史上曾长时间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到了近代,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中华民族落后了,而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发资源等,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为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制度前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们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总之,我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把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或进步或落后的社会意识。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因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思想上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坚持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从而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

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4.(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杰出人物是来自人民群众的,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因而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5.(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3)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非对抗性。但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加上历史现实的原因的作用,如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针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6.(1)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要求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子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可能受到损害。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也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些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相反,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淡忘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使一些社会问题越积累越严重,从而损害了党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章】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3)二战后,西方列强被迫放弃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4)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5)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6)总之,西方发达国家的繁荣,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

2.(1)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得兼。

(2)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而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类劳动;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3)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四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社会性质则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之,则能够得到解决。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3.(1)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2)由于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养懒惩勤的状况,不利于鼓励劳动者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就是说,不利于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因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4.此观点错误,原因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源泉。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劳动力、土地、资本、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它们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应坚持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

(2)在当代,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它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即便如此,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5.资本家组织生产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它创造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别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因而,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是为资本家谋取剩余价值服务的,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是劳资两极分化的根源。资本的一般性是指价值增值,这是资本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有的属性。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资本,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也要保值增值,但它不是用来剥削工人的,而是通过扩大生产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6.(1)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的统一。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

7.(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和生产

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而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2)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若干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本质上仍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经济危机爆发,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危机时期。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重新激化,必然再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尽管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8.(1)政治制度是一定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形式。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3)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名义上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甚至还会出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情况,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参政的程度必然是受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的,不可能出现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参政改变资产阶级国家性质、使国家政权能够真正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9.(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资产阶级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就开始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这时起,与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就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构成了其国家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2)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其“牧师职能”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一方面要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要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因此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10.(1)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2)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意识形态也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现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并且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并经过了一段巩固和发展时期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1.(1)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的产生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

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仅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4.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进一步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国外,建立国际垄断统治。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具体讲:私人资本输出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同时也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手段。国家资本输出则一方面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另一方面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5.(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等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其本质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的扩张、渗透和蔓延。

(2)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主动选择,从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从中受益是不可分割的,这点不容置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趋利避害,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主动参与,所以我们决不能动摇改革开放的的基本国策。第二,努力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这是改变利益分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第三,调整结构、增强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应对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根本之策。同时,吸收外商投资也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规则,引导内外资公平竞争。第五,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执法检查,敦促外资企业落实《劳动法》和政府规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6.(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对外贸易,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等。

(2)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是:主要表现在: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因全球化的冲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以来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因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而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因而,如何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3)因此,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必须作辩证的分析。那种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或美国化”的观点是偏颇的。发展中国家只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善于趋利避害,是能够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7.(1)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劳资矛盾,采取了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制度,同时还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⑤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新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8.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应该说,正如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是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一样,社会主义的成分或因素也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越发展,社会主义因素越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所有制先是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后来产生了股份资本所有制,此后又出现了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资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国有化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资本家实施的吸收工人参与管理、实行社会保障、发展国民教育等举措,也都是社会主义因素不断扩大的体现,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

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主义因素的扩展,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行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9.(1)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2)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3)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10.(1)战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科技革命的兴起、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资本扩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继续得到发展,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矛盾的存在,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4)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因此,说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章】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对“早产论”是如何认识的?

1.(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原因:第一,这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第二,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生产力固然没有发展到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但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首先夺取政权,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道路。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3)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早产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2.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社会主义在发展发生的严重曲折。其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

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使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古巴、朝鲜吸取中国改革开放的有益经验,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新的成就。尚未取得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正在致力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因而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断言的那样失败了,破产了,反而通过共产党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复兴。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1)关于无产阶级专政。①地位: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②实质: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③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只有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④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⑤最终目标和历史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为此,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什么政权组织形式,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斗争实践中创造。⑦存在的时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承担着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向无阶级社会过度的历史任务;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①实质: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②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它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③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手段,但它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也当作目的、当作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④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在某些民主原则、某些民主形式方面存在着历史联系,但二者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⑤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4.(1)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但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提示:以下(2)(3)点同本章第1题的(2)(3)点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这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第二,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

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生产力固然没有发展到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但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首先夺取政权,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道路。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3)总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反常现象”或“早产论”。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 (1)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新型革命政党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思想领导,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有效的思想宣传和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根本利益,起来进行革命斗争;通过政治领导,把握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全局,制定和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和步骤;通过组织领导,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把革命群众特别是武装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思想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政治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行各业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特别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通过组织领导,以党和国家的各种组织为载体,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地位,实际地组织和领导国家的建设和改革。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本质区别体现在: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不只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这体现了他们对待预见未来的科学态度。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2.(1)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共产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一方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地搞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追求共产主义,开辟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那种设想共产主义能够在无所作

为的等待中自动到来的思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

(2)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证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否则会欲速不达,带来严重的后果。②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消除旧社会在各个方面留下的痕迹,实现新社会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也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时期。③“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前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后者则揭示了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尽管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共产主义是“渺茫”的。从合规律的角度看,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因为它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从合目的的角度看,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因而,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经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3.(1)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是统一的。我们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朝着这个最终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可以说,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则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2)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因而,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4.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本题属开放性问题,需要结合自己的认识作进一步的阐述]

【科教版】小升初科学试题含答案

科教版毕业年级小升初 科学模拟测试卷 (时间:xx分钟总分: xx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 ________ 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满分26分) 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它的镜片特点是、中间、边缘。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的有效方法。我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护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填动物名)。 3.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的是制品。除此我们面临的污染还有、等。4.太阳系中,太阳是一颗会发光发热的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最近的行星是,与地球自转周期最接近的行星是,月球是地球的。 5.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三个天体处于同一直线或接近同一直线时,便发生了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农历左右。有和两种类型。 6.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蟋蟀的“耳朵” 在。 7.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要有效的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和。 8.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和两类。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各种现象的发生,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水加热至沸腾时也会产生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因此,要准确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哪种类型,需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产生。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20分) 9.石头、水、空气是物质,声音、光、电也是物质。(判断对错) 10.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速度也有快有慢,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判断对错) 11.往水中滴了一滴红墨水,颜色变淡了,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对错)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第四章 基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个主要目标的简短定义。请详细解释 为什么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物价稳定可以防止经济的剧烈波动,防止各种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只有经济不断的增长,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往日益密切,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 答:a.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将减少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使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 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d.放松银根使得利率降低,这将有效刺激经济中的投资需求等,从而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 第五章 基本概念:GDP,名义GDP,实际GDP,NDP,DI,CPI,PPI。 思考题: 5.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美国的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b购买一块土地; c购买一幅伦勃朗的绘画真品; d某人在2009年播放一张2005年录制的CD所获得的价值; e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对房屋和庄稼的损害;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六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填空题: 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7;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8;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9;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2;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二;问答题: 1;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 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2;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3;你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4;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 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5;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一;填空题: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完整版)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1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1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1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大学化学试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H故需加因为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1、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铬黑T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2-3--(pKa=6.3 In pKa=11.55)HIn ? HIn ?322紫红兰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6.3时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10.5,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3+2+2+2+有干扰。、、CuNi、3、Al、FeCo2+2+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Ni掩蔽Cu、、CoS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或KCN23+3+。、AlFe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参考答案: 1.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线。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出最佳灯电流。(3)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出燃烧器最佳高度。(5)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3+含量测定Fe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实验三 四、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本实验在制备FeSO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4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2+(NH)S0·FeSO·6HO的过程中,为了使Fe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22444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2+3+,影响产品Fe使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配溶液,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将Fe氧化为供参考.质量。水中除去氧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将去离子水加热煮沸10分钟,用表面皿盖好杯口,冷却后使用。 3、在计算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的理论产量时,各以什么物质用量为标准?为什么? 答:计算FeSO的理论产量时,以Fe屑的参加反应量为标准。4计算(NH)SO·FeSO·6HO的理论产量时,应以(NH)SO的用量为标准。42442244决定计算标准的原则是,以反应物中不足量者为依据。(详见讲解与示范中的3)。

三年级科学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三年级期末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共10分) 1、声音能在()()、()中传播。 2、每个磁铁都有两极。()磁极相互排斥,()磁极相互吸引。 3、光是沿()传播的。 4、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有()、()、()、()、()()()六个部分。 5、液态的水温度降到()时就开始凝固成冰。 6、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7、水变成()的过程叫蒸发,雨过天晴,地面上的积水由于()现象变干的。 8、人们常用金属做水壶、锅等炊具,是因为它的()好。 9、蜗牛是用()爬行的,金鱼是用()呼吸的。 10、25摄氏度可以写作()。 二、选择题(共10分) 1、钢琴发出的声音由()产生的。 2、A、琴弦的振动B、空气的振动 3、、雷雨天的闪电可以击坏物体,潮湿的空气是() 4、A、绝缘体B、导体 5、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叫() 6、A、司南B、指南鱼C、指南针D、软盘

7、在太阳下晒衣服,要是还有一点风,衣服干得更() 8、A.快 B.慢 9、下列物质中________能溶解在水中。( ) 10、A土壤B面粉C盐 11、“举伞步行艰”所指的风级是。() 12、A、5级B、6级C、7级D、8级 8、堤坝上种防护林的作用是() A、保持水土 B、吸烟滞尘 C、减少噪音 9、夏天,在冰棍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这是() A 冰棍周围的水蒸气 B冰棍里水气变成水蒸汽 C 冰棍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雾状小水滴 10. 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________。 11. A.根 B .茎 C .叶 D .根、茎、叶 三、判断题(共5分) 1、沙土、粘土、壤土中壤土的渗水性最强。() 2、蚯蚓被称作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3、3、“蜻蜓低飞要下雨”是没有道理的。() 4、4、液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不一样。() 5、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 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科学试卷和答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检测试题 一.我会填:(每格2分,共30分) 1.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方向都就是,即时针。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个小时。 3.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 4.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____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_。 5.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长,摆得,摆长短,摆得。 6.就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热总就是从的一端向的一端传递。 8.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与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9.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二.我会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2.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就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 ) 4.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就是一样的。( ) 5.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瞧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 6.地球仪做成倾斜的样子就是为了好瞧。( ) 7.北极星就就是我们地轴北极的上空,所以在我们瞧来就是一直不动的,永远在北方。 8.羽绒服能产生热量,所以冬天大家都穿着它。( ) 9.传热性能好的材料,保温性能也一定好。( ) 10.如果在一瓶矿泉水的盖子上戳一个洞,让水慢慢地滴下来,水滴下来的速度就是不变的,直至瓶中的水滴完,所以古代有滴漏可以计时。( ) 三.我会选:(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就是( )。 A.重庆 B.杭州 C.乌鲁木齐 2.()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A.日晷 B.水钟 C.摆钟 3.在金属的大家庭里,有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它们就是( )。 A.银与水银 B.铁与铝 C.锑与铋 4.有经验的电工拉电线时,应该就是( )。 A.冬天的时候拉得松一些,夏天的时候拉得紧一些 B.冬天的时候拉得紧一些,夏天的时候拉得松一些 C.夏天与冬天拉得一样紧 5.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 )。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的任何深度的地方 6.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A.24小时 B.12小时 C.1小时 7.“地心说”理论认为( )就是宇宙的中心。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8.潜水艇就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来达到上浮与下沉。 A.轻重 B.大小 C.体积 9.下列物体中传热能力最强的就是( )。 A.塑料 B.木条 C.铝片 10.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工具就是( )。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四. 我会认。(7分)如图,箭头表示太阳光,请在图中用阴影画出就是晚上的地区。图中A、B代表北京与纽约,北京就是中午12点,纽约就是晚上12点,请在( )中填上北京或纽约。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协调工作活动过程(即职能),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与效果 效率:正确地做事(如何做) 效果:做正确的事(该不该做) 3、管理者三层次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4、管理职能和(或)过程——职能论 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5、管理角色——角色论 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技能——技能论 用图表达。 高层管理概念技能最重要,中层管理3种技能都需要且较平衡,基层管理技术技能最重要。 7、组织三特征? 明确的目的 精细的结构 合适的人员 第二章 泰罗的三大实验: 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记住3个实验的名称:1、搬运生铁实验,2、铁锹实验,3、高速钢实验 4、吉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之父 管理界中的居里夫妇 5、法约尔的十四原则 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记住“十四原则”这个名称就可以了。 6、法约尔的“跳板” 图。 7、韦伯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组织理论之父。6维度: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正式甄选、非个人的、正式规则、职业生涯导向。 8、韦伯的3种权力 超凡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法定的权力。 9、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论 协作意愿 共同目标 信息沟通 10、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之父。职业经理人的先驱 11、福莱特冲突论 管理理论之母 1)利益结合、 2)一方自愿退让、 3)斗争、战胜另一方 4)妥协。 12、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 照明试验、继电器试验、大规模访谈、接线试验 13、朱兰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 14、80/20的法则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15、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第三章 1、管理万能论 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2、管理象征论 是外部力量,而不是管理,决定成果。 3、何为组织文化 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员的行为方式。 4、组织文化七维度

电气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电气工程与电工科学的关系就是什么?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电气科学。 2.与“现代五大工程”的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与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特点在于:她的出现首先不就是来源与文明发展的自发需要,而就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她以全新的能量形态开辟出一个人类文明的新领域。她的发展又伴生了电子工程,从而孕育出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为信息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 在这一时期,发电,输电,配电已形成了一气轮机,水轮机为原动机,以交流发电机为核心,以变压器与输配电线路等组成的输配点系统为“动脉”的输电网,使电力的生产,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电力拖动,电力牵引,电动工具,点加工,点加热等得到普遍应用。 4.根据自己了解,电气工程有哪些应用? 多电飞机,线控汽车,全电舰船。 5.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永磁材料,超导磁体技术,电磁技术。 6、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的发展史给您哪些启发? 今天电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电气工程也应次被誉为“现代文明之轮” 7、21世纪电器工程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什么? 将电气科学与工程与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融合,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8、为什么说21世纪电器工程与其她科学融合交叉就是她的显著特点? 21世纪的电气工程科学将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创新与飞跃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9电气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那些? 电路藜芦,电磁理论,电磁计量理论等。 10您认为今后电气工程还会有哪些新应用? 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成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现代测量传感技术。 11您认为还有那些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MATLAB,PSPICE,EMTP,SABER,ANSOFT。

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1].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 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 (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 (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 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 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 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结果中pH约为4.9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 2、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价值? 答: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最容易沉淀。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待分离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目的地调节溶液的pH使该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与其他处于溶液状态的杂质蛋白质分离。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如何用纸层析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 答: 将标准的已知氨基酸与待测的未知氨基酸在同一张层析纸上进行纸层析,显色后根据斑点的Rf值,就可以对氨基酸进行初步的定性,因为同一个物质在同一条件下有相同的Rf 值;将点样的未知氨基酸溶液和标准氨基酸溶液的体积恒定,根据显色后的氨基酸斑点的面积与点样的氨基酸质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计算斑点的面积可以对氨基酸溶液进行定量测定。 3、纸层析、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各有什么特点? 答:

最新三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1、我看到了什么 一、判断 1、每一种大树的表皮都是相同的。(错) 2、大树不会开花结果。(错) 3、要想了解大树,我们先从观察入手。(对) 4、树干上除了有一些寄生在上面的植物外,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活跃在大树上。(对) 二、选择 1、树木的(B)是输送水分和养料的通道,所以保护它十分重要。A、叶B、表皮C、根D、枝叶 2、大树的( C )能使大树牢牢矗立在土地上。A、叶 B 、皮C、根 D 、枝 3、每一种大树的叶子( A )A、各不相同B、都相同 C 、形状相同 4 树瘤是( C )原因造成的A、生病B、天生的C、树皮或树枝受到了伤害 2、校园的树木 一、判断: 1、所有的植物秋天都落叶。(错) 2、画树的拓片是用圆珠笔把树皮画出来。(错) 3、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对) 4、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对) 二、选择题: 1、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 b )组成。A 树皮B 种子C 树冠 2、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是树的形态是( a )。A 整体B 部分C 粗细 3、一棵树都有生长、发育和( c )。A 开花B 结果C 生殖 4、树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c )。A 氧气B 二氧化碳C 空气 3 大树和小草 科学概念: 1.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一.判断1.小草和大树的生长都需要阳光和水分(对) 2.小草不会开花,也不会结果(错) 3.小草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对) 二.选择1.下面不属于大树和小草共同点的是(D)A.都长在土壤里 B.都需要阳光,水分C.都有根,茎,叶 D.寿命都很长 2.下面哪种植物不是陆生植物(B)A.蒲公英 B.水花生 C.狗尾草 D.车前草 4、观察水生植物 科学概念: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他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一.判断1.金鱼藻生活在水中,所以它的生长不需要空气(错)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软件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概论郑人杰等版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举出你所知道的应用软件的例子。 办公软件、游戏软件、财务软件、银行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等。 1.2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只是软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在软件开发中,编程只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1.3 如果将软件开发比作高楼大厦的建造,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什么? 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的成果相当于建筑设计的设计图纸。 1.4 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 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除了软件本身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计划很难制定。 (2) 软件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得获取的需求不充分或存在错误。 (3) 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如,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开始编程序。 (4)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其复杂性往往会呈指数级升高。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不仅涉及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 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 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 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答: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5.如果NaOH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对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使标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浓度变小,用来滴定未知醋酸的浓度,会使测得的浓度偏大 6.本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酚酞做指示剂其选择原则是什么根据选择原则选用其他指示剂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举例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