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第11章全等三角形拔高题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第11章全等三角形拔高题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第11章全等三角形拔高题精选

一、学科内综合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10和7,则第三边上的中线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2.如图11-全-1所示,已知△ABC中,AB=AC,D是CB延长线上的一点,∠ADB=60°,E是AD上一点,且有DE=DB.求证:AE=BE+BC.

3.如图11-全-2所示,点C是线段AB上任意点(C点与A、B点不重合),分别以AC、BC为边在直线AB的同侧作等边△ACD和等边△BCE,AE与CD相交于点M,BD与CE相交于点N.

(1)求证:△ACE≌△DCB;

(2)求证:MN∥AB.

4.如图11-全-3所示,在△ABC中,AF平分∠BAC交BC于F,FD⊥AB于D,FE⊥AC 于E.求证:AF垂直平分DE.

二、学科间综合题(6分)

5.如图11-全-4所示是某房间木地板的一个图案,其中AB=BC=CD=DA,AE=CE=CF=FA;

图案由深色的全等三角形木块(阴影部分)和浅色的全等三角形土块(无阴影部分)拼成,这个图案的面积是0.05m2,若房间的面积是13 m2,问最少需要深色木块和浅色木块各多少块?

三、应用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6.传说在19世纪初,一位将军率领部队在一河边与敌军激战,为使炮弹准确落到河对岸的敌军陈地,将军站在河岸边,将帽子压低,使视线沿着帽檐恰好落到河对岸的边线上,然后他一步步向后退,一直退到视线落到河岸边自己原来站的位置为止,如图11-全-5

所示.这时,他后退的距离便是河的宽度,请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7.如图11-全-6所示,要在两条公路的中间建一座加油站,位置选在距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并且到两条公路的交叉点A处的距离为2 cm(指图上距离),图中加油站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请说明理由.

四、创新题(每小题7分,共49分)

8.如图11-全-7所示,已知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AB=BD.求证:AC=2AE.

9.如图11-全-8①所示,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E,F分别作DE⊥AC,BF⊥AC,若AB=CD.

求证:BD平分EF,若将△DEC的边EC沿AC方向平移为图②,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10.如图11-全-9所示,在△ABC中,BE、CF分别为两条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或其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接AD,AG,试判断AG与AD的大小关系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1.如图11-全-10所示,在△ABC中,AC⊥BC,AC=BC,直线EF交AC于F,交AB于E,交BC的延长线于D,连接AD,BF,CF=CD.求证:BF=AD,BF⊥AD.

12.已知如图11-全-11所示,在△ABC中,AB=AC,∠BAC=90°,过A作直线ED,使ED⊥BE于E,CD⊥ED于D.

求证:ED=BE+CD.

13.已知如图11-全-12所示,在等腰Rt△ABC中,∠ABC的平分线交AC于D,从C向BD的延长线作垂线,垂足为E.求证:BD=2CE.

14.已知如图11-全-13所示,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是AB,AC 边上的点,且∠AED+∠AFD=180°.求证DE=DF.

五、中考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5.(2005·南充)如图11-全-14所示,四边形ABCD中,AB=AD,AC平分∠BCD,AE ⊥BC,AF⊥CD,图中有无和△ABE全等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6.(2006·北京)已知,如图11-全-15所示,AB∥ED,点F、点C在AD上,AB=DE,AF=DC.

求证:BC=EF.

17.(2007·山西)如图11-全-16,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CD 边的中点,AC 与BE 相交

于点F

,连接DF .

(1)在不增加点和线的前提下,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2)连接AE ,试判断AE 与DF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延长DF 交于BC 于点M ,试判断BM 与MC 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六、附加题(20分)

18.如图11-全-17所示,已知AB=DC ,AE=DF ,CE=FB .

求证:AF=DE .

参考答案

一、1.分析:利用平移的手段,构建一个三角形,使中线与已知两边位于同一三角形中,

如图11-全-1′所示,再利用三边关系确定其范围. 解:在△ABC 中,AB=7,AC=10,AD 为BC 边上中线,延长AD 到E ,使DE=AD ,

连接CE ,则在△ABD 和△ECD 中,

,,

,AD DE BD DC ADB EDC =??

=??∠=∠?

∴△ABD ≌△ECD , ∴AB=EC=7.

在△ACE 中,由三边关系可得10-7<AE <10+7,即3<2AD <17, 所以1.5<AD <8.5. 点拨:此题是三角形全等和三边关系相结合的综合题,题中引的辅助线是常见的将中线与边联系起来的作法. 2.分析:方法一:如图11-全-2′所示,延长BC 到F ,使CF=BD ,连接AF ,要证AE=BE+BC ,即证AE=BF ,显然△BDE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若AE=BF 成立,则△ADF 为等边三角形,故此方法的关键是证明△ADF 为等边三角形,可通过△ABD ≌△ACF 来证明AD=AF ,从而证明△ADF 为等边三角形.

方法二:如图11-全-3′所示,在AE 上截取AM=BE ,即要证明AE=BE+BC ,转化为证明EM=BC ,同方法一一样,需证明△MDC 为等边三角形,则需证明MD=MC ,而AE=MD ,所以转化为证明AE=MC ,故关键是如何证明△ABE ≌△CAM ,它的条件是已知AB=AC ,AM=BE ,还缺∠1=∠MAC (易证).

证明:方法一:如图11-全-2′所示,延长BC 到F ,使CF=BD ,连接AF , ∵AB=AC ,∴∠ABD=∠ACF ,而AB=AC ,BD=CF , ∴△ABD ≌△ACF ,∴AD=AF . 又∵BD=BE ,∠ADB=60°, ∴△BDE 为等边三角形. ∴△ADF 也是等边三角形. ∴DA=DF ,∴AE=BF . ∴AE=BC+BE .

方法二:如图11-全-3′所示, 在AE 上截取AM=BE ,连结CM , ∵BD=BE ,∠D=60°, ∴△BDE 为等边三角形.

∴∠ABD=60°+∠1,∠ACF=60°+∠MAC .

又∵AB=AC ,∴∠ABD=∠ACF ,∴∠1=∠MAC .

而AB=AC ,AM=BE ,∴△ABE ≌△CAM ,∴AE=CM . ∵AE=AM+ME ,AM=BE=DE , ∴MD=MC ,

∴△DMC 为等边三角形. ∴DM=DC ,∴EM=BC . ∴AE=BE+BC .

点拨: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时的常用办法是:割补法.如方法一中,在较短的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截取(补)CF=BE ,如方法二中在较长的线的AE 上截取(割)AM=BE ,从而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 3.分析:(1)要证△ACE ≌△DCB ,只需证明∠ACE=∠DCB 即可,已知AC=DC ,CE=BC . (2)要证MN ∥AB ,只需证明∠CNM=∠NCB=60°即可,则需证明△CMN 为等边三角形,可通过△CME ≌△CNB 来实现 证明:(1)在△ACE 和△DCB 中,

,120,AC CD ACE DCB CE CB =??

∠=∠=???=?

∴△ACE ≌△DCB (SAS ). (2)如图11-全-4′所示, ∵△ACE ≌△DCB ,

∴∠1=∠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CE=CB ,∠3=∠4=60°, ∴△CME ≌△CNB . ∴CM=CN .

∴△CMN 为等边三角形. ∴∠MNC=∠3=60°. ∴MN ∥AB .

点拨:利用等边三角形边角的特殊性证明是关键.

4.分析:由角平分线和FD ⊥AB ,FE ⊥AC 可证得△ADF ≌△AEF ,再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AF 垂直平分DE .

证明:在△ADF 和△AEF 中,

,90,,DAF EAF ADF AEF AF AF ∠=∠??

∠=∠=???=?

∴△ADF ≌AEF(AAS).

∴AD=A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F 垂直平分DE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点拨:选择恰当的全等关系,使证明简单明了.

二、5.分析:房间面积除以每个图案面积可求出所需的木块数.

解:13÷0.05=260,而每个图案正由4个深色、2个浅色的三角形构成,故深色木块为

260×4=1040(块);浅色木块为260×2=520(块). 点拨:观察图案特征寻找解题规律.

三、6.分析:要说明BB ′=BC ,只需证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 证明:由题意知AB=A ′B ′,AB ⊥BC ,A ′B ′⊥B ′C ′,AC ∥A ′C ′, ∴∠ABC=∠A ′B ′C ′=90°, ∠C=∠B , 故△ABC ≌△A ′B ′C ′(AAS ). BC=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即BB ′=BC . 故他后退的距离便是河的长度.

7.分析:加油站的位置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它必在∠BAC

的平分线上.

解:如图11-全-5′所示,AP 平分∠BAC ,P 为加油站所处位

置,且PA2 cm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P 到BA 、AC 的距离相等. 点拨:此题是角平分线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四、8.分析:可证AC=2AE ,可尝试把AE 延长一倍后,如图

11-全-6′所示,证明AF=AC 可先证△AEB ≌△FED ,再证△ACD ≌△AFD . 证明:延长AE 到F ,使EF=AE ,连接DF ,在△AEB 和△FED 中,

,,,AE EF AEB FED EB DE =??

∠=∠??=?

∴△AEB ≌△FED ,

∴DF=AB ,∠EDF=∠B . ∵AD 是△ABC 的中线, AB=BD ,

∴CD=BD=AB=DF .

又∵∠ADC=∠B+∠BAD , ∠BAD=∠BDA ,∠B=∠BDF , ∴∠ADC=∠BDA+∠BDF=∠ADF . 在△ACD 和△AFD 中,

,,,CD DF ADC ADF AD AD =??

∠=∠??=?

∴△ACD ≌△AFD .

∴AC=AF .

又∵AF=2AE ,∴AC=2AE .

点拨: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两倍(或一半)时,常用的方法:找出或作出等于较短线段的两倍的线段,证它与较长线段相等(称为加倍法);找出或作出等于较长线段的一半的线段,证它与较短线段相等(称为折半法).本题采用的是加倍法.

9.分析:由题意可证Rt △ABF ≌Rt △CDE ,再证△BFG ≌△DEG ,移动后上述结论仍成立,

道理相同. 证明:∵AE=CF , ∴AF=EC ,又∵∠AFB=∠CED=90°. 在Rt △ABF 和Rt △CDE 中,

,,AB CD AF CE =??

=? ∴Rt △ABF ≌Rt △CDE(HL). ∴BF=D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BFG 和△DEG 中, ,90,.BF DE BFG DEG BGF DGE =??

∠=∠=???∠=∠?

∴△BFG ≌△DEG (AAS ). ∴EG=GF ,

即BD 平分EF ,

若将△AEC 沿AC 方向平移后,上述结论仍成立, ∵AE=FC ,

∴AF=EC .

∴∠AFB=∠CED=90°. 在Rt △ABF 和Rt △CDE 中, ,

,AB CD AF EC =??

=?

∴Rt △ABF ≌CDE(LH).

∴BF=E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BFG 和△DEG 中,

,90,,BF DE BFG DEG BGF DGE =??

∠=∠=???∠=∠?

∴△BFG ≌△DEG (AAS ).

∴EG=G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即BD 平分EF .

点拨:对应图形特点,寻找规律、培养能力. 10.分析:要判断AG 与AD 的大小及位置关系,即探讨AG 与AD 是否相等以及是否垂直,

而AG 与AD 可分别看作是△AGC 、△DAB 的边,则可探讨这两三角形是否全等,看条件:BD=AC ,GC=AB ,若能证明∠ABD=∠ACG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可推出AD 与AG 的位置关系. 证明:∵BE ⊥AC ,CF ⊥AB ,∠BOF=COE ,

∴∠ABD=∠ACG . 又∵BD=AC ,CG=AB , ∴△DAG ≌△AGC .

∴AG=AD ,∠BAD=∠G .

∵CG ⊥AB ,∴∠G+∠GAF=90°. ∴∠BAD+∠GAF=90°, 即AG ⊥AD .

∴AG 与AD 的大小关系是AG=AD . 位置关系是AG ⊥AD . 点拨:要判断两条线段大小关系一般是探讨它们是否相等,要判断线段位置关系一般探讨它们是否平行、垂直、平分等.

11.分析:由题意可证得△BCF ≌△ACD ,从而得到BF=AD ,BF ⊥AD .

证明:在△BCF 和△ACD 中,

,90,,AC BC ACD BCF CD CF =??

∠=∠=???=?

∴△ACD ≌△BCF(SAS). ∴BF=AD ,

∠FBC=∠DA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延长BF 交AD 于G 点, ∵∠DAC+∠ADC=90°, ∴∠FBC+∠ADC=90°. ∴BF ⊥AD .

点拨:选择证△BFC 和△ACD 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12.分析:由题意可证△ABE ≌△CAD ,得到AE=CD ,AD=BE ,从而问题可证. 证明:∵∠BAC=90°, ∴∠EAB+∠DAC=180°-90°=90°. 又∵∠EAB+∠EBA=90°, ∴∠EBA=∠DAC . 在△ABE 和△CAD 中, ,

90,.EBA DAC E D BA AC ∠=∠??

∠=∠=???=?

∴△ABE ≌△CAD (AAS ).

∴AE=CD ,AD=EB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E+AD=CD+EB , 即ED=BE+CD .

点拨:此题中证∠EBA=∠DAC 是用同角的余角相等证明的,这种证明角相等的方法较常见.

13.分析:由已知条件无法直接得到BD=2CE ,可尝试引辅助线,延长CE ,BA 相交于F ,

如图11-全-7′所示,可先证△BEF ≌△BEC 得到∠ABE=∠ACF ,再证△ABD ≌△ACF 可得到BD=2CE . 证明:延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在△BEF 和△BEC 中,

,,

,FBE CBE BE BE FEB CEB ∠=∠??

=??∠=∠?

∴△BEF ≌△BEC (ASA ). ∴∠ABD=∠ACF ,EC=E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在△ABD 和△ACF 中,

,,

90,ABD ACF BA AC BAC CAF ∠=∠??

=??∠=∠=??

∴△ABD ≌△ACF(ASA). ∴BD=FC ,又∵EC=FE , ∴BD=2CE .

点拨:引辅助线不要盲目,要能构造全等关系.

14.分析:由已知得不到所要结论,故可尝试引辅助线,因为AD 是角平分线,可过D 作

AB ,AC 的垂线,如图11-全-8′所示,证△DEG ≌△DFH 即可. 证明:过D 作DG ⊥AB 于G ,DH ⊥AG 于H .

∵AD 平分∠BAC , ∴DG=DH .

∵∠AFD=∠DFH=180°,∠AED+∠AFD=180°, ∴∠AED=∠DFH . 在△GED 和△HFD 中,

,90,,GED DFH EGD FHD GD DH ∠=∠??

∠=∠=???=?

∴△GED ≌△HFD (AAS ).

∴DE=D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点拨:正确引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五、15.分析:由角平分线性质知AE=AF ,所以△ABE ≌△ADF .

解:∵△ADF 和△ABE 全等.

∵AC 平分∠BCD ,AE ⊥BC ,AF ⊥CD , ∴AE=AF . 又∵AB=AD ,

∴Rt △ABE ≌△Rt △ADF .

点拨:应用角平分线性质和“HL ”.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现在知道AB=DE ,AF=DC . 解:由题意要证BC=EF ,并且BC 、EF 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只有证△ABC ≌△DEF

才可得.要证三角形全等,现在只知道AB=DE ,还需要∠A=∠D ,AC=DF 才可. 证明:因为AB ∥DE ,所以∠A=∠D . 又∵AF=DC ,∴AF+CF=DC+CF ,即AC=DF .

在△ABC 与△DEF 中,

,.AB DE A D AC DF =??

∠=∠??=?

∴△ABC ≌△DEF .

∴BC=EF .

点拨:先找出全等的两个三角形,再证明,利用AB ∥ED ,AF=DC ,CD=CE ,不难发现全等.

17.分析:(1)由正方形的性质便可得出三对全等三角形.

(2)需证两对三角形全等.△ADF ≌△ABF ,△ADE ≌△BCE .(3)观察猜想即可. (1)解:△ADC ≌△ABC ,△ADF ≌△ABF ,△CDF ≌△CBF . (2)AE ⊥DF .

证法1:设AE 与DF 相交于点H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AB ,∠DAF=∠BAF .

又∵AF=AF ,∴△ADF ≌△ABF ,

∴∠1=∠2,又∵AD=BC ,∠ADE=∠BCE=90°, DE=CF ,

∴△ADE ≌△BCE ,∴∠3=∠4, ∵∠2+∠4=90°,∴∠1=∠3=90°. ∴∠AHD=90°,∴AE ⊥DE .

证法2:如图11-全-9′,设AE 和DF 相交于点H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DC=BC ,∠DCF=BCF . 又∵CF=CF ,∴△DCF ≌△BCF ,∴∠4=∠5. 又∵AD=BC ,∠ADE=∠BCE=90°,DE=CF ,

∴△ADE ≌△BCE ,∴∠6=∠7,∵∠4+∠6=90°, ∴∠5+∠7=90°,∴∠EHD=90.∴AE ⊥DE . 证法3:同“证法1”得△ADE ≌△BCE . ∴EA=EB .∴∠EAB=∠2.∴∠EAB=∠1. ∵∠EAB+∠3=90°,∴∠1+∠3=90°. ∴∠AHD=90°.∴AE ⊥DF . (3)解:BM=MC .

点拨:此题综合考查了图形的主要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六、18.分析:假设AF=DE ,应用△AEF ≌△DFE ,这只要有∠AEF=∠DFE ,如何得到

∠AEF=∠DFE 呢?因为AB=DC ,AE=DF ,又有CE=BF ,则CE+EF=EF+FB ,即CF=EB ,故△AEB ≌△DFC ,可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则有∠AEF=∠DFE .

证明:∵CE=BF ,∴CE+EF=EF+FB ,即CF=EB . 又∵AB=DC ,AE=DF , ∴△AEB ≌△DFC (SSS ).

则∠AEF=∠DFE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在△AEF 和△DFE 中,

,,,AE DF AEF DFE EF EF =??

∠=∠???=?

△AEF ≌△DFE (SAS )

, ∴AF=DE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点拨:以“已知”看“需知”的分析方法,为寻找一个正确的证题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一般在证题时,常采取“从结论看需知,从已知看可知”的“两头凑”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