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泄泻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1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寒湿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苔白腻,脉濡缓。

1.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 加减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泄泻证加减:

1. 表邪偏重荆芥、防风以增其疏风散寒之力。

2. 腹部腹痛,肠鸣加砂仁、炮姜发温中散寒。

加减2:

1. 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

2. 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

3. 畏寒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本证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加减。

【辨证加减】

1.如恶寒发热等症甚者,为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等以增疏风

散寒之功。

2.如舌苔厚腻,胸脘痞闷,肢体倦怠者,为湿邪偏重,以苍术易白术,加白蔻仁、佩兰等以增芳香化湿之力。

3.如腹痛肠鸣甚者,为寒滞肠胃,加砂仁、炮姜等以温中散寒。

4.兼脘闷腹胀,纳呆厌食者,为食滞肠胃,去炙甘草、大枣之甘壅,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导滞。

5.兼小便短少、腹胀者,为湿阻气滞,加泽泻、车前子、木通等,或改用胃苓汤,以渗湿利水。

6.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生姜,加砂仁等以降逆止呕。

【按语】

1.本方气味芳香,应武火急煎,否则易耗散药性、降低疗效。药后宜加盖衣被,以助汗出。

2.本方为辛香温燥之剂,内热较盛以及素体阴虚者慎用。

3.目前本方已制成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冲剂等中成药,临床可选用。

1.寒重于湿,损及脾阳证: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治宜温中健脾,方用

2.理中汤加味。

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加减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2.湿重于寒,困遏脾阳证:症见体重倦怠,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肠鸣水泻,小便少等,治宜健脾祛湿。方用

3.胃苓汤加减。

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泔浸)3克姜厚朴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6克红枣3枚

1.如兼见胸闷泛恶,舌苔罩灰.或天时阴雨湿浊较重的,加用藿香正气丸15克,打碎包煎;

2. 能吞服的更佳,分两次药汁送下:如兼寒象,形寒.舌苔水滑,或由饮冷水果引起的.加草蔻仁;

3. 如水泻次多量多,出现失水现象的,这是下多伤阴,湿多而又伤津.呈现燥湿不能互化之变,药中加用炙甘草,使甘守滓还。

3.外感风寒,内有湿浊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肢重,泻下清稀,苔白脉浮。治宜荆防败毒散加减。风寒得散,脾复健运(里和),泄泻自止。

4.荆防败毒散

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更5克川芎5克甘草3

二.湿热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5.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葛根12克(包)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加减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泄泻证加减:

1. 本方治湿热泄泻需要加金银花清热解毒,加茯苓、木通、滑石、甘草以清利湿热。

2. 腹痛甚为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宜加木香理气、白芍和营止痛。

3. 兼食积者,泻下腐臭难闻,宜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导滞。

4. 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微黄而腻宜加连翘、黄柏、马齿苋以加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

泄泻加减2:

1.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枳壳、竹茹以和胃降逆;

2. 有发热、头痛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3. 热偏盛者,伴身热口苦,加马齿苋、秦皮、白头翁、黄柏、连翘以清热燥湿;

4. 湿偏盛者,加厚朴、苍术、茯苓、滑石、薏苡仁、车前子;

5. 兼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6` 病发于炎暑盛夏之时,夹暑湿者,加藿香、香薷、佩兰、荷叶、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湿之品,

7.腹痛腹胀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缓急;

8. 苔黄厚腻,泻下垢浊,口臭甚者,加枳实、大黄通因通用。

临证参考本证禁投固涩止泻之剂,恐变生它证,难于治疗,对湿热较重且体实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辨证加减】

1.如发热。肛门灼热,泻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者,为热偏重,加银花、连翘、马齿苋、黄柏等以加强清热之力

2.如舌苔微黄而腻,脘腹满闷者,为湿偏重,加苍术、厚朴、车前子、薏苡仁等以加强祛湿之力。

3.脘腹胀痛甚者,为湿阻气滞,加木香、槟榔等以理气止痛。

4.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5.兼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呕。

6.如发于炎热盛夏之时,症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

舌苔薄黄,脉象濡数者。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清暑化湿;如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可改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

【按语】

1.本方对于湿热型泄泻,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肠道湿热者,均可加减用之。

2.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伤寒、副伤寒200例。结果:经2个疗程(30天)的治疗,显效116例,有效8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

1.暑湿留连证:症见面赤而垢,烦渴身热腹痛暴泻,痛泻交作,小便短赤,治清晨利湿。方

6.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

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

加减

1.若表邪重者,可加青蒿以加强祛暑解表之功;

2.若兼见鼻塞流涕者,可和葱豉汤以通职解表;

3.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

4.若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

5.若湿热积滞较甚而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黄芩、黄连等行气导滞、清热燥湿;

6.胸闷、腹胀、腹痛甚者,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等化湿行气;

7.若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2.热积肠胃证:症见泻下黄浊或腐秽,或鱼肠、腹胀痛,口臭秽,舌红苔黄而垢腻。治宜清热荡积,泄泻除秽。方用白顺丸(酒大黄30克炒牙皂3克)研极细末,装入肠溶胶囊,每次服3-4粒,每日二次。

三.伤食证:腹痛肠鸣,脘腹痞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下痛减。喛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之物。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7.保和丸加减。

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3克连翘3

克莱菔子3克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泄泻证加减:

1.泻甚加茯苓、车前子以分利湿邪;

2.兼吐者,加半夏、白豆蔻、砂仁以和胃降逆。

3. 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食积化热之象,宜黄连苦寒清热。

4. 若舌苔白腻,脉濡,乃食兼寒湿宜加干姜、苍术温中燥湿。

【辨证加减】

1.泻甚者,为食滞湿阻较重,加茯苓、车前子等利小便以实大便。

2.胀痛甚者,为食滞气阻,加枳实、槟榔等以通腑导滞。

3.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并加砂仁以和胃止呕。

4.苔白腻,脉濡缓者,为食滞夹寒湿,可加干姜、苍术等以温中燥湿。

5.苔黄腻,脉濡数,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者,为食滞化热,宜重用连翘,加黄芩、黄连、枳实等以消导化滞,清利湿热;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因通用”。

【按语】

1.方中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善消谷食米面之积,临证时应根据食积的不同种类而重用相关药物。

2.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食积内停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1.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证:症见脘腹满胀,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苔黄腻等。可通因用,方用

8.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12克炒枳实6克炒神曲6克茯苓3.6克黄芩3.6克黄连3.6克白术3.6克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加减:

1.有呕吐者,加半夏、白蔻仁和胃降逆化浊;

2.恶寒发热者,加苏叶、藿香以解表畅中;

3.伤酒者,加葛花、枳椇子。

临证参考本证因食积引起,故需通因通用,因势利导,以推荡积滞,使邪去正安。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2.热结食滞证:宿食停滞,与热相搏结,结于肠中,碍于肠中,碍其传导,则结者自结,水液旁流,症见腹部坚满,拒按,多有先闭结而得泄泻,或泄滞不爽,或泻下稀水臭秽。舌苔黄而厚腻,脉滑等。非攻下燥结,则泻不可止,故宜用大小承气之类(宜先用小承气汤,大便不下再用大承气汤),以通因通用。

9.小承气汤

大黄12克炙厚朴6克枳实3克

10.大承气汤

大黄12克(包)厚朴24克枳实5克芒硝8克(包)

1.若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2.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

3.饮食伤脾,湿痰流注证:症见胸脘满闷,手足不温,泄泻时发时止,腹中雷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时吐稀痰,舌苔白腻,脉弦滑。宜温中化痰。方用

11.理中化痰丸加减。

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茯苓9克半夏9克

加减: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

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四.脾虚证:大便时溏时稀,完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12.参苓白术散加减。

莲子内5克薏苡仁5克砂仁5克桔梗5克(炒黄)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白茯苓10克人参10克炒甘草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泄泻证加减: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助消化水谷。

泄泻加减2:

1. 脘腹胀痛嗳气者,加木香、乌药以理气温中;

2. 夹湿者,加苍术、厚朴、防风以升阳燥湿;

3. 夹湿热者,加黄连、连翘、马齿苋、厚朴以清化湿热;

4. 夹食滞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导滞;

5. 久泄不止,中气下陷症见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饮食不佳,腹中重坠,肛门下脱,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藿香、乌梅;

6. 伴口燥咽干,气短乏力,阴津损伤者,加天花粉、芍药、五味子、黄精。

本证以脾气虚为主,多夹湿邪,可在方中加入利湿之品加茵陈、苍术等;同时中焦脾胃虚弱,易致饮食停滞消食之品;久而不愈者,病必入络有血瘀,故可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郁金、丹参、赤芍、红花、生蒲黄、乳香、没药等;久必伤阴,右加入少量养阴之品,但不宜腻补,应略加酸甘化阴或清养气阴,如乌梅、芍药、石斛、沙参等;对确有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最好不用辛温大热之品,如附子、干姜之类,以防此类药进一步耗伤气阴,宜加入辛甘化阳之品,如桂枝、

党参、黄芪等,既赶路的人鼓舞脾胃之气,又不耗伤气阴。

【辨证加减】

1.久泻不止,肛门坠胀,甚则脱肛者,为中气下陷,酌减薏苡仁、茯苓、加黄芪、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或改用补中益气汤。

2.伴见腹中冷痛,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者,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加吴茱萸、肉桂、附子、干姜等以温运脾阳;或改用附子理中丸加味。

3.伴见暖气呕恶者,为夹食滞,可加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4.肠鸣漉漉,舌苔白厚而腻,或食已即泻者,为脾虚夹有寒湿,加苍术、厚朴、羌活、防风等以升阳燥湿;或改用升阳益胃汤。

5.大便泻下色黄褐者,为脾虚夹有湿热,可加黄连、厚朴、地锦草以清化湿热。

6.久泻及肾,脾肾阳虚,以脾阳不足为主者,可改用胃关煎(药方下面)加味。

【按语】

1.本方为治疗泄泻的名方,且药性平和,不温不燥,可长期服用。

2.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贫血、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属脾虚夹湿者。

1.脾虚挟湿证:症见食已即泻,粪便清稀,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濡或弱。治宜健脾祛湿,益气长阳。方用

13.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7.5克白芍7.5克羌活7.5克橘皮6克茯苓4.5克柴胡4.5克泽泻4.5克黄连1.5克

加减

1.兼泄泻而肛门灼热者,加黄芩以助清肠之力;

2.肢体重痛不显者,去羌活、独活;

3.无口干舌干者,去黄连;

4.药后小便如常者,减茯苓、泽泻之量。

2.脾虚气陷证:症见大便溏泻,肛门坠胀,或见脱肛。治宜补中益气,升清举陷。方用

14.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北柴胡1克升麻1克

3.脾虚久泻证:症见泄泻频作,时兼呕吐,腹满口干,舌苔薄白而腻,脉细缓。治宜健脾化湿,理气升清。方以

15.七味白术散加减。

人参7.5克白术15克白茯苓15克藿香叶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渴者加至15-30克)

4.脾阳不足,寒湿内困证:症见脘腹胀满,口中不渴,身重纳呆,手足不温,便泄澄清,色如鸭粪,脉象沉迟。治宜温阳实脾。方以

16.实脾饮加减。

姜厚朴3克白术3克木瓜3克木香3克草果仁3克大腹子3克炮附子3克白茯苓3克干姜3克炙甘草1.5克加减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5.脾病及肾,脾肾阳虚证:症见肠鸣水泻,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脉象沉细。治宜温补脾肾。方用

17.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炮附子9克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吴茱萸6

五.肾虚证:黎明腹痛肠鸣即泄。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脉沉细。

18.四神丸加味。

煨肉豆蔻6克盐补骨脂12克五味子6克炒吴茱萸3克生姜12克红枣5枚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泄泻加减:

1. 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2. 亦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喛脾之力。

泄泻加减2:

1. 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柴胡、升麻、白扁豆以健脾益气升阳;

2. 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禹余粮、乌梅以涩肠止泻;

3. 伴心烦、口干等寒热错杂者,加黄连、肉桂、黄柏(盐炒);

4. 伴肾阴虚者,加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

临证参考本证多是脾肾阳虚最后导致命门火衰,故温补脾肾最为重要,同时应注意补肾阴。

【辨证加减】

1.临床应用时可在上方中酌加附子、干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

2.如脘腹胀满,可加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

3.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黄芪、人参、白术、柴胡,以补中益气。

4.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腰膝酸软,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可改用真人养脏汤。

【按语】

1.本方为温涩剂,凡外邪未去,或实邪所致的泄泻,均非所宜。

2.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肠结核、五更泄泻等属脾肾虚寒者。

3.据报道:应用本方合痛泻要方治疗顽固性五更泄泻30例。结果:经治疗后,1个月内痊愈25例;1个月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3个月内痊愈4例;3个月内无好转1例。

五更泄者几种特别类型:(凡五更泄该临睡前服药,效果才佳)

1.酒食积滞者,也常在黎明之前即大便,但便下溏垢或挟有粪块,而无肾阳虚之征。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研末,以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

18.二陈汤

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酒黄连5克神曲6克乌梅6克生姜6克红枣2枚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五更即泄而脾肾阳虚证不显,及见心烦嘈杂,寒热错杂症状者,

治当寒热并用,温脾止泻。可用乌梅丸加减。

19.乌梅丸

乌梅500克细辛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炮附子18克当归12克黄柏18克人参18克蜀椒(出汗)12克桂枝18克(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细辛4.5克干姜9克黄连6克当归9克熟附子9克川椒6克桂枝9克人参12克黄柏9克水煎服)

加减: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六.肝郁证:素有胸胁胀闷,喛气少食。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鸣攻痛,矢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0.痛泻要方加减。

炒白术9克炒白芍6克陈皮4.5克防风3克

加减: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2.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临证参考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键,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入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泄泻证加减:

1.若久泻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等。

2.若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芡实、扁豆。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宜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气而和中。

泄泻加减2:

1.久泻者,加少许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阳气;

2.脾虚食少者,加党参、山药以补脾气;

3.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

4.腹胀腹痛甚者,加厚朴、枳实;

5.胃中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

6.久泄不愈,症见腹胀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烦、神疲乏力,舌体胖苔白或黄者寒热错杂,改用乌梅丸攻补兼施,调和肝脾。

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关健,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辨证加减】

1.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以理气和中。

2.若久郁化火,肝脾不和,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舌红少苔,脉弦数,改用戊己丸加味。

3.便秘与泄泻交替出现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而调和脾胃。

4.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山药、芡实以健脾益气。

5.泄泻日久,加炒升麻以升清止泻;或再加乌梅、石榴皮、煨诃子等酸涩之品以涩肠止泻。

【按语】

1.急、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郁脾虚,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缓,旋即复发,脉弦而缓等,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2.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肠易激惹综合征50例。结果:痊愈35例,有效15例。1年后复发3例,治后效佳。

1.肝木乘脾,气郁化火证:症见腹痛便泄,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甚则可见完谷(火性急速,邪热不杀谷),舌红少苔,脉弦数。治宜泻肝而调理脾胃。方用戍已丸加味。

21.戍已丸;黄连10克吴茱萸10克炒白芍10克

泄泻其他治疗

(一)单方验方

1。小蒜(又名团蒜)120克,鸡蛋二个。将小蒜洗净切碎,和鸡蛋

煎,不放盐。内服,可治疗寒湿泄泻.(《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车前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三次。亦可用车前子(炒)15克---30克,水煎服。适用湿盛暴泻,小便不通.(同上) 3。车前子15克,(或车前草30-60克),藿香9克,生姜9克水煎服,适用寒湿泄泻。(《实用中医内科学》)

4 滑石、黄柏、甘草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适用于湿热泄泻(《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鲜扁豆叶、鲜藿香叶、鲜荷叶(捣汁)各10克,取汁用开水冲服(另加入六一散6克更佳),适用于暑湿暴泻(同上)。

6.葛根9克,黄连6克,甘草3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泄泻(《中医实用内科学》)。

7.焦山楂工5克、神曲12克,水煎服。适用于伤食泄泻(同上)。

8。陈萝卜秧60克,水煎服。适用于伤糯米食之泄泻(编者)。

9。二神丸。补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为末,用大枣49个、生姜120克,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至50丸,盐汤送下。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普济本事方》)。

10;五味子60克、吴茱萸工5克,吴茱萸泡七次,同五味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适用于五更泻(《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11.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克,每日二次。适用于命火衰微,泄泻曰久,滑脱不禁者。此法始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现在改用胶囊吞服。

(2)外治法

1.胡椒粉填满肚脐,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或外贴小膏药固定,隔日更换一次,适用于寒湿泄泻。(《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 2。五倍子6克,用醋调如水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上,如泻止,即除去该药,时间不可太长,适用于一般久泻(《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

3.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细末,以蜜为膏。先用酒洗脐微热后贴膏,再点燃艾条熨膏上。适用脾肾阳虚之泄泻(《中医外治法》)。

4.木鳖仁5个,丁香5个,麝香1分。研末,米汤调作膏,纳脐

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治水泻不止(《串雅外编》)

5.茜草45克煎水洗足,每天三次,适用于暑湿或湿热泄泻(《中医外治法》)。

6.大蒜捣烂敷足心,或贴脐中,适用于寒泻(《中医外治法》)。

7。灯火灸法。用灯芯蘸茶油点燃在隐白穴或长强穴烧一燋,如无效可在天枢穴再烧一燋。天热改用毫针浅刺不留针。适用于寒泻或虚寒久泻之证。

(三)针灸治疗,

1.急性泄泻

针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偏热者针刺多用泻法。

2.慢性泄泻,.

针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泄配命门,关元。针用补法,其中脘、天枢、关元、命门等穴皆可用灸法。以温运脾肾之阳。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寒湿困脾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1次2~4粒,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泄泻呕吐,头痛昏重,脘腹胀痛。

②纯阳正气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1次1.5~3g,1日l~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暑天感受暑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2)肠道湿热

①葛根芩连微丸(柳江桥牌,广西柳州市中药总厂):1次39,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病毒性、细菌性腹泻,身热烦躁。

②加味香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1次69,1日3次,温开水送服。清热祛湿,用于湿热腹泻。

③穿心莲片(山花牌,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众胜牌,广州众胜药厂):1次5片,1日3次,温开

水送服。用于泄泻、肠炎。

(3)食滞胃肠

枳实导滞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9,1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不恩饮食,泄泻。

(4)肝气郁滞

①逍遥丸(赵都牌,河北邯郸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及肝气郁滞引起的泄泻。

②戊已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3~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肝胃不和,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泻痢。

(5)脾气亏虚’

①人参健脾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1次2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倦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②六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9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食少便溏,咳嗽痰多。

③四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3~6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④香砂六君子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g,1日2~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泻。

(6)肾阳亏虚

四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1次9g,1日2次,淡盐水送服。用于脾肾虚寒,五更泄泻,食不消化,腰酸腹痛。

(7)久泄

乌梅丸(天宁寺牌,陕西省榆林地区中药厂):1次2丸,1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用于久泻。

2.单验方

(1)炒车前子研末,每服6g,日服3次,米汤送服。治急性泄泻,暴泻不止,小便不通。

(2)车前子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水煎服。主治发热恶寒,腹痛泄泻者。

(3)艾叶生姜汤:陈艾一把,生姜一大块,水煎服。治暴泻不止。

(4)生山楂20g,焦山楂20g,水煎服。用于伤食泄。

(5)生姜一大块,陈茶叶209,水煎服。主治湿热泄。

(6)槟榔50g,烧炭存性为末,1次5g,1日2~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湿热兼有积滞者。

(7)胡椒20粒,生姜lOg,红糖lO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

(8)精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9,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

(9)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g,砂仁50g,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胃虚弱之久泄。

(10)乌梅煎汤代茶:乌梅15g,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服。治久泻及伤阴者。

(11)棉花根lOOg。加水适量煎服。主治各种慢性泄泻。

(12)石榴皮5g,'研末,米汤服下。治慢性泄泻久而不愈者。

3.食疗方

(1)萝卜叶放在房顶瓦上日晒夜露1个月,用时洗净,每次用lOg,煎水代茶饮。主治湿泻。

(2)黄瓜叶晒干研末,每服lOg,米汤送服。治各种泄泻。

(3)黄瓜叶烧成灰,每服lOg,姜汤送服。主治寒泻。

(4)黄瓜叶lOg,用醋或鸡蛋煎服。主治热泻。

(5)黄瓜叶10g,红糖煎服。主治体弱腹泻。

(6)猪肾1个,剖开,纳入补骨脂6g,湿纸包裹后煨熟食之。用于肾泻。

(7)山药粥:山药200g,研末,粳米lOOg共煮稀粥食用。治慢性脾虚泄泻。

(8)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炒熟,粳米lOOg,水适量,共煮稀粥,每日食2次。用于脾虚有湿,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者

(9)炮姜粥:炮姜lOg,粳米50g。先将炮姜切成小碎末,加水适量先煎15分钟,之后加入粳米,共煮稀粥,每日服2次。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10)芡实百合粥:芡实、百合各60g,粳米lOOg,共煮稀粥,每日2次食用。治脾虚泄泻。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鲜柞树嫩皮300g(干品lOOg),加水500ml,煮沸30分钟,待药液温度为40。C左右时浸泡患者双足踝关节以下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2次。用于急性泄泻。

(2)车前子研末,水调敷脐部。主治水泻。

(3)胡椒粉填神阙穴,纱布敷盖,纹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主治寒湿泄泻。

(4)大葱lOOg与食盐合炒热,用布包裹,热敷于腹、背、腰部。主治寒湿泻。

(5)松香5g,研末,放在膏药上,贴脐处。主治寒泻。

(6)附子15g,生姜20g,大葱2根,捣烂敷于双足脚心。主治寒泻。

(7)大蒜1头,胡椒20粒,艾叶3g,共捣烂如泥状,加酒适量,敷于脐孔。主治寒泻。

(8)大蒜1头捣烂敷足心或脐中。用于寒泻。

(9)五倍子lOg,研末,醋调为糊状,敷脐中,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用于久泻不止。

(10)肉桂、鸡内金各3g,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共研细末,以上为1次用量,用鲜葱头3根捣烂,与药末拌匀,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敷摊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敷处有痒、烧灼感,停药后即可消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泄泻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1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寒湿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苔白腻,脉濡缓。 1.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 加减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泄泻证加减: 1. 表邪偏重荆芥、防风以增其疏风散寒之力。 2. 腹部腹痛,肠鸣加砂仁、炮姜发温中散寒。 加减2: 1. 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 2. 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 3. 畏寒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本证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加减。 【辨证加减】 1.如恶寒发热等症甚者,为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等以增疏风

散寒之功。 2.如舌苔厚腻,胸脘痞闷,肢体倦怠者,为湿邪偏重,以苍术易白术,加白蔻仁、佩兰等以增芳香化湿之力。 3.如腹痛肠鸣甚者,为寒滞肠胃,加砂仁、炮姜等以温中散寒。 4.兼脘闷腹胀,纳呆厌食者,为食滞肠胃,去炙甘草、大枣之甘壅,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导滞。 5.兼小便短少、腹胀者,为湿阻气滞,加泽泻、车前子、木通等,或改用胃苓汤,以渗湿利水。 6.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生姜,加砂仁等以降逆止呕。 【按语】 1.本方气味芳香,应武火急煎,否则易耗散药性、降低疗效。药后宜加盖衣被,以助汗出。 2.本方为辛香温燥之剂,内热较盛以及素体阴虚者慎用。 3.目前本方已制成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冲剂等中成药,临床可选用。 1.寒重于湿,损及脾阳证: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治宜温中健脾,方用 2.理中汤加味。 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加减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治疗泻痢的方剂 -回复

治疗泻痢的方剂-回复 如何治疗泻痢的方剂。 引言: 泻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便血等症状。中医认为,泻痢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脾胃失调所致。因此,中药方剂在治疗泻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法。 一、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泻痢的方剂。它由白术、茯苓、半夏和生姜组成。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和脾胃,增强消化功能,从而缓解泻痢症状。 药物组成及功效: 1. 白术: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改善腹泻症状。 2.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能够缓解腹泻和腹胀等症状。 3. 半夏:具有止呕和降逆的作用,可以缓解腹泻和腹痛。 4. 生姜:具有温阳的作用,可以促进消化功能,改善脾胃功能。 使用方法: 将以上药材按照一定比例研磨成粉末,每次取适量与开水冲泡,每日两次,

连续服用7-10天。 二、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剂,适用于泻痢病情较重且伴有发热的情况。黄连解毒汤主要通过清热解毒,抑制病菌繁殖,改善泻痢症状。 药物组成及功效: 1.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能够抑制病菌的繁殖,缓解泻痢症状。 2.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和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泻痢症状。 3. 人参: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4. 泽泻: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以缓解腹泻和腹胀等症状。 使用方法: 将以上药材按照一定比例研磨成粉末,每次取适量与开水冲泡,每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 三、千金止泻汤 千金止泻汤是一种治疗泻痢的中药方剂,适用于急性泻痢且伴有脱水症状的患者。千金止泻汤主要通过补益元气,收敛肠道,改善泻痢症状。

膏方可治疗小儿泄泻

百年堂阿胶——膏方可治疗小儿泄泻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样,或伴不消化食物,或夹有黏液的病症,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易为饮食所伤;加之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致病。临床辨证可分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脾虚肝旺型。 膏方选用 1.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大便稀溏,或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百年堂阿胶150g、党参150g、黄精100g、太子参300g、怀山药300g、白术100g、茯苓150g、炒薏苡仁300g、炒白扁豆150g、陈皮60g、砂仁60g、白豆蔻60g、焦山楂150g、莲子150g、芡实150g、车前子100g、谷芽150g、甘草30g。

上药除阿胶外,其余药物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将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冲人清膏和匀,最后加饴糖300g、冰糖200g收膏即成。每次10-15g,每日2次,开水调服。 加减变化: 如腹痛腹胀者,加木香60g、枳壳100g 如久泻不止,而无夹杂积滞者,加煨诃子100g、赤石脂150g。 2.脾肾阳虚型 主要症状: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百年堂阿胶150g、补骨脂100g、煨肉豆蔻90g、五味子100g、黄芪150g、党参150g、炒白术100g、茯苓150g、吴茱萸50g、芡实150g、莲子100g、益智仁90g、山药200g、薏苡仁300g、陈皮60g、干姜30g、大枣100g、甘草50g。 上药除阿胶外,其余药物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将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冲入清膏和匀,最后加冰糖200g 收膏即成。每次10—15g,每日2次,开水调服。 加减变化: 如久泻不止者,加煨诃子60g、赤石脂60g。 如畏寒腹痛者,加干姜60g、附子20g。 3.脾虚肝旺型 主要症状:腹痛肠鸣,烦躁易怒,哭闹即泻,大便色青,食欲不振,形瘦肉松,舌淡苔白,脉弦细。 百年堂阿胶100g、柴胡60g、白术150g、白芍300g、青皮60g、陈皮60g、木香50g、砂仁60g、泽泻60g、太子参300g、黄精150g、佛手90g、制半夏60g、乌梅100g、煨诃子100g、山药150g、茯苓150g、芡实250g、莲子150g、甘草30g。 上药除阿胶外,其余药物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将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冲人清膏和匀,再加冰糖300g收膏即成。每次10-15g,每日2次,开水调服。 加减变化:

暑湿季节小心腹泻,两个中药方收藏吧!

暑湿季节小心腹泻,两个中药方收藏吧! 结肠炎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在结肠段发生的炎症,又称非特异性溃肠性结肠炎。因为结肠炎通常以溃疡为主,炎症主要发生于肠道粘膜层。结肠炎发病一般都比较缓慢,如果不注意治疗,极易反复发作,并且会逐渐加重,也有少数人呈急性暴发,因此结肠炎的治疗也需要重视,并坚持治疗。如果对慢性结肠炎不予以重视,很容易引发结肠癌。 中医没有结肠炎的病名,对它的治疗主要还是进行辨证论治,根据它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治疗。比如:寒邪犯胃,可以选用良附丸进行加减治疗,如果是宿食停滞导致的症情,可以用保和丸进行加减治疗,如果属于肝胃气滞,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如果是因为湿热内蕴所导致的结肠炎,可以选用黄连温胆汤进行加减治疗。如果属于淤血滞乱,可以选用失笑散和丹参饮进行甲减治疗。如果属于脾胃虚寒的,治疗的时候要以温阳健脾、益气为主,选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因为肝郁化黄所伤胃肠的这一种,可以选用益胃汤进行治疗。因此,对于中医治疗结肠炎,主要是进行辨证治疗,同时还可以用一些药物进行保留灌肠,这样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今天分享两个中药方剂,对腹泻有着不错的效果。 一益肾健脾抑肝汤 方药组成:补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10克,白芍10克,防风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主治:慢性腹泻。 按:本方温肾健脾,泻肝木,方药由四神丸,理中汤,痛泻药方数方合一,功效方面远胜于单从脾肾着眼组方论治。 二肉桂丸

药方组成:上等肉桂若干。 制法:研成细末,水泛丸如黄豆大。密封收藏。 用法:每次服用0.6到1克,每日两次,开水送服。 主治:胃肠道因寒作痛者及阳虚慢性泄泻。 按:肉桂丸是江苏名医汤承祖治疗虚寒性胃痛,阳虚慢性泄泻秘方,只要辩证准确,临床有相当疗效。唯独肉桂必须选用上品。 三黄腊炒鸡蛋 药方组成:鸡蛋一个,黄腊10克,二丑粉10克,百草霜3克。 制法:先将黄腊放入锅内文火融化,再打开鸡蛋与二丑粉、百草霜一同入锅内搅匀炒熟。 用法:每日一次空腹吃下,再吃饭菜。三天一疗程,服药后大便呈黑色不用惧怕。如大便稀二丑减量即可。 适应症:结肠炎。症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大便不畅,甚至里急后重,便脓血,肠鸣等。 注意事项: 1 黄腊必须是真品。 2 取百草霜不能带铁屑。 3 二丑取头末,以免产生副作用。 注:土方,偏方为主,不仅易找,易买,易用,而且疗效神奇,当患者有疑难病,久病不愈,久治不愈时,不妨试一试,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不过先人留的我们的,还未经现代科学论证的医学魁宝,病家在选择这些偏方之前,宜明确诊断,偏方也是因人而异。选择整理的流传验方,偏方,秘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治疗和诊断依据。 秘方千例精中选优,大病小病号中求解。 偏方奇效古今传用,疑难杂症奇方妙治。 觉得本文不错,请给个小小赞赏哦!

【经典名方】治疗腹泻中草药方大全

【经典名方】治疗腹泻中草药方大全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患者大便次数增多,每日5~6次,多者可达10次以上。腹泻多由湿邪所伤和内伤食滞引起,其病变主要在肠、胃、脾。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季节。胃肠、肝胆等脏器的某些疾患,如急慢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食物中毒等均可引起腹泻。对于腹泻患者来说,坚硬、寒凉、不易消化的东西宜少吃,应以肉汤、米粥等清淡益脾胃的食物为主。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其应加以注意。 中草药方 偏方1:鱼腥草煎 【配方】鱼腥草200克 【用法】鱼腥草用冷开水洗净捣烂,以温开水(可加白糖调味)送服。每6小时服1剂,连服3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泻。辅助治疗湿热腹泻 【来源】民间验方。 偏方2:红枣荔枝汤 【配方】红枣5枚,荔枝干果7个。 【用法】上方用水煎成汤,持续服用,至愈为度。 【功效】辅助治疗腹泻。 【来源】民间验方。 偏方3:山楂止泻茶 【配方】焦山楂10克,石榴皮、茶叶各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功效】辅助治疗腹泻。 【来源】民间验方。 偏方4:无花果叶汤 【配方】无花果鲜叶60克,红糖适量。 【用法】无花果鲜叶切碎,加入红糖同炒研末,以开水送服,一次喝下。

【功效】辅助治疗腹泻经年不愈。 【来源】民间验方。 偏方5:马齿苋大蒜汁 【配方】马齿苋30克,大蒜(捣烂)10克。 【用法】先用马齿苋煎水1碗,冲入蒜泥,过滤其汁,每日2次分服。 【功效】辅助洽疗腹泻。 【来源】民间验方。 偏方6:茄子叶汤 【配方】茄子叶10片。 【用法】茄子叶洗净,加水煎20分钟,去渣饮汤,每日3次。 【功效】收敛止泻。辅助治疗急性胃肠炎之腹泻不止。 【来源】民间验方。 偏方7:萝卜饮 【配方】萝卜500克。 【用法】将萝卜洗净,切片晒干,每取50克,加水2碗,煎至1碗。温服,每日2次。 【功效】本方行气健胃止泻,辅助治疗腹泻腹胀。 【来源】民间验方。 偏方8:柚姜止泻茶 【配方】老柚壳9克,细茶叶6克,生姜2小片 【用法】先将前2味同研成细末,再把生姜煎汤,候温,送服前2味细末。每日1剂,上、下午各服1次。 【功效】本方温中理气止泻,适用于腹中冷痛、腹泻如水样者。 【来源】民间验方。 【注意】忌食生冷食物、鱼类、猪油1周。 偏方9:冻石榴皮 【配方】冻石榴皮适量。 【用法】石榴皮焙干,研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1次,米汤送服。

车葛楂苓汤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车葛楂苓汤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车葛楂苓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药方,具有治疗小儿泄泻的功效。在临床中,经常使用车葛楂苓汤治疗小儿泄泻症状,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下面我们将对车葛楂苓汤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车葛楂苓汤的药物组成和功效 车葛楂苓汤是由车前子、葛根、厚朴、生地黄、黄芩、泽泻等草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止泻固涩的功效。葛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作用;车前子能清热利水,通便利尿;厚朴能健脾开胃,止痢止泻;生地黄和黄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泽泻能清热利湿,通淋利水。车葛楂苓汤具有清热泻火,止泻固涩的综合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泄泻等症状。 二、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本次观察选择了50例患有小儿泄泻症状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2岁至6岁之间。研究对象的泄泻症状多为频繁腹泻,粪便呈稀水状或带有脓血,伴有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2.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车葛楂苓汤进行治疗,每日3次,每次口服10ml,连续治疗7天。 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的观察,如腹泻频率、粪便性状、腹痛腹胀情况等。 4. 观察结果 经过7天的车葛楂苓汤治疗,观察对象的泄泻症状明显改善。其中腹泻频率减少,粪便逐渐由稀水状变为成形,脓血消失;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也有所减轻。治疗后,50例研究对象中有47例获得了明显的症状改善,治愈率达94%。 车葛楂苓汤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车葛楂苓汤具有清热泻火,止泻固涩的综合功效。葛根、车前子等药物能清热通便,厚朴、泽泻则具有健脾止泻,清热利湿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小儿泄泻症状。车葛楂苓汤中所含生地黄、黄芩等药

《孟河丁甘仁医案》治疗泄泻的验方

《孟河丁甘仁医案》治疗泄泻的验方 杏林讲坛 Official Account 点击上方蓝字“艾国医”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丁甘仁是一代宗师,记录的病案有一千多例,这里我们把泄泻的几个病案整理出来,剂量换算成现在的克。主要是从这些医案中窥探一下丁甘仁用药,感知一下辩证的针对性,值得学习。 案例1, 章左(这里左啊右啊的,男左女右,性别的意思。小孩就称呼孩,不分男女了。),感受时气之邪,袭于表分,湿滞互阻肠胃,清浊混淆,以致寒热无汗,遍体酸疼,胸闷泛恶,腹鸣泄泻,日十余次,小溲不利,舌腻脉浮,表里两病,勿轻视之。仿喻氏逆流挽舟之意,拟仓廪汤加减,疏解表邪,而化湿滞。 荆芥6克,防风3克,羌独活各3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赤苓9克,仙半夏6克,六神曲9克,焦楂炭9克,干荷叶一角,陈仓米12克,薄荷1克。 病案2, 邬左,受寒挟湿停滞,脾胃两病,清不升而浊不降,胸闷泛恶,腹痛泄泻,苔腻脉迟。拟正气饮加减,芳香化浊,分利阴阳。 藿苏梗各6克,陈皮3克,仙半夏6克,制川朴3克,赤苓12克,大腹皮6克,白蔻壳1克,大砂仁1克,六神曲9克,焦楂炭6克,生姜二片,干荷叶一角。 另纯阳正气丸(五分,吞服)暑湿挟滞交阻,肠胃为病,腹痛泄泻黄水,日十余次,胸闷不能纳谷,小溲短赤,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脉濡数。治宜和中分利,利小便正所以实大便也。 煨葛根6克,赤猪苓各9克,,生白术6克,炒扁豆衣9克,陈皮3克,大腹皮9克,六神曲9克,炒车前子9克,春砂壳1克,六一散(包,9克),香连丸(吞服,3克),干荷叶一角,银花炭9克。

病案3, 王孩,泄泻旬日,腹鸣且胀,舌薄黄根白腻,指纹青,已至气关,面色萎黄。此太阴为病,健运无权,清气不升,浊气凝聚,恐有慢惊之变。姑仿理中汤加味。 生白术6克,炮姜炭1.5克,熟附片2克,清炙草1.5克,云茯苓6克,陈皮3克,煨木香1.5克,焦楂炭4.5克,炒荷蒂三枚,炒淮药9克,灶心黄土12克(煎汤代水)。 形瘦色苍,木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气横逆,犯胃则呕,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柔肝,扶土和中。 炙乌梅1.5克,陈木瓜15克,大白芍5克,云茯苓9克,生白术9克,炒淮药9克,陈皮3克,紫丹参6克,炒诃子皮15克,炒御米壳15克,灶心黄土12克,焦谷芽12克。 陈米汤煎十剂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6克。 病案4, 裴左,五更泄泻,延经数月,泻后粪门坠胀,纳谷衰少,形瘦色萎,舌无苔,脉濡细。命火式微,不能生土,脾乏健运,清气下陷。拟补中益气,合四神加减,益气扶土,而助少火。 炒潞党9克,清炙黄9克,炒白术6克,清炙甘草1.5克,陈皮3克,炒补骨脂6克,煨益智6克,淡吴萸1.5克,煨肉果3克,炮姜炭2.4克。 桂附地黄丸(吞服,9克) 病案5, 匡孩,泄泻黄水,已延旬余,口舌糜腐,妨于吮乳。指纹色紫,已到气关,此脾土已虚,湿热内蕴,热蒸于上,湿注于下,湿多成五泄也。生甫数月,小舟重载,勿轻视之。 生白术5克,炒淮药6克,赤茯苓9克,炒扁豆衣9克,薄荷叶2克,川雅连12克,生甘草1.2克,焦楂炭6克,车前子5克。 干荷叶一角,陈仓米12克,煎水煎药。 病案6,

这8个中医止泻方,乃腹泻克星

这8个中医止泻方,乃腹泻克星 腹泻亦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病因:泄泻病因是复杂的,有内伤饮食而泄者,有感寒而泄者,有伤暑而泄者,有伤湿而泄,有脾虚作泄等。 症状:有腹痛而泄,有不痛而泄,有稀泄、溏泄、水泄、热泄、寒泄,有一日十余次泄,有一日至二三次泄,此证非常多样复杂。 此病本属肠胃类病,虽然多样复杂,不外内伤外感所致。在治疗方面,必须采取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按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处理,并以整体观念,全面结合更为妥善。 治则:泄泻一证,属于肠胃病,但多样复杂,必须辨证论治。 名方验方 1、平胃散: 治疗:内伤饮食爽湿而作泻,或胃部胀满不适,或去远方不服水土者,服之立效。 组方:苍术20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 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枚 2、五苓散: 治疗:暑湿相搏,以致泄泻、小便不利等,服之即可取效。 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 泽泻12克肉桂3克 3、胃苓散:

治疗:暑湿相搏,停饮爽食,寒热相杂,阴阳不分,水谷不化,肠鸣泄泻,或腹痛腹胀而作泄者,服之立效。 组方:厚朴12克陈皮12克白术12克 茯苓12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 肉桂3克甘草3克生姜3克 大枣3个 4、七味白术散: 治疗:脾虚肌热,虚热作渴,服之立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葛根12克木香3克藿香6克 5、参苓白术散: 治疗: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泄或吐,服之即可取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山药12克莲肉12克砂仁6克 益智仁10克扁豆10克薏苡仁5克 陈皮12克桔梗10克甘草3克 6、四君子汤: 治疗:久泄脾虚,元气不足,身困倦怠,四肢无力,服之即可取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甘草3克 如小儿身体虚弱,五脏娇嫩,久泄脾虚,元气不足,身困倦怠,四肢无力,服之即可取效。 如小儿身体虚弱,五脏娇嫩,久泄脾虚,元气不足,或泄久病情严重,闭目摇头,或目直上视,甚至小儿脱水危急,立即服之,或徐徐服,即可救急。继续频服约有12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7、理中汤: 治疗:脾虚受害,或生冷寒凉食物伤于肠胃,以防腹痛而作泄者特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

肾着汤治泄泻验案

肾着汤治泄泻验案 患者陈某某,男,49岁。2016年8月6日初诊。主诉:腹泻反复发作20余年。遇冷加重,日行3~4次,便质稀溏,未见完谷不化,未见黏液脓血,未见赤白黏冻,无里急后重感,常感周身困重,腰部冷痛不适,时有鼻塞,无流涕。经多次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刻诊:面色欠华,腹部按诊无异常,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沉。 诊断:(脾肾阳虚型)泄泻。 处方:拟肾着汤化裁。 方药:干姜10g,炙甘草10g,茯苓15g,炒白术15g,细辛5g,肉桂10g,煨葛根15g,桔梗10g,石榴皮10g,防风10g,炒白芍10g,补骨脂15g,仙鹤草15g,焦楂曲各20g。7剂,水煎服,1剂/日。 复诊:诉药后症减明显,大便已成形,身困重、腰冷明显改善,原方继进7剂。 按: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金殿春认为,该患者长期腹泻,身体困重,腰不冷痛不适,辨证当属肾着之证,缘由患者久居湿地,平素劳作过度,日久累及脾肾,湿邪困厄阳气,阳气不升,则生飧泄,寒湿之邪侵及腰部,腰为肾之府,因而名为肾着病。 肾着病出自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肾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方中干姜为君药,取其辛热之性,温中祛寒。以茯苓为臣,淡渗利湿,两者配伍,一热一利,热以胜寒,利以渗湿,寒去湿消,则病本得除,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除湿之效,使以甘草调诸药而和脾胃,四药配合,共奏祛寒除湿之效。患者太阴虚寒,加细辛、肉桂加强温里作用,配伍葛根味辛升发,合桔梗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增加止泻作用。石榴皮酸涩收敛,能涩肠道,止泻痢,为久泻久痢之常用药物。防风、白芍、白术配伍可疏肝健脾,取泄肝补脾之意。补骨脂味苦性温,可补肾助

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一、养阴法治疗泄泻 无湿不成泄,腹泻会耗气伤阴,但阴虚也会影响水谷之运化而致泄泻,此为阴津亏损,阳失阴助,脏腑功能失调,所以滋阴补液不失为治疗阴虚腹泻的方法之一。 1、肺阴不足,燥火内动腹泻:症见便泄急迫、胸闷微咳、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细数。治宜轻清凉润(沙参、麦冬、五味子、百合、天花粉、芦根......)。 2、脾阴不足,水谷不化腹泻:症见便溏、粘滞不爽、便次不多、唇颊淡红、手心灼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或嫩红少苔、脉虚细略数。治宜甘淡微寒清润脾土、滋补脾阴,用药宜平宜淡(人参、茯苓、山药、白术、扁豆、炙甘草、石斛、玉竹、黄精、芡实、连肉...)。 3、胃阴不足五更泄泻:症见黎明即肠鸣泄泻、量多、纳呆、口唇干裂、口渴欲饮、心烦、舌红赤无苔少津,脉沉细数。治宜养胃阴清胃火,佐以健脾止泻,可用玉女煎加减(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淮山、连肉...)。 4、肾阴不足泄泻:症见凌晨临厕为多、量少、质稀粘或稠、小腹隐痛及其他肾虚表现。治宜滋补肾阴,峻补其肾,常用药物如沙参、黄精、石斛、玉竹、乌梅、白芍、芡实、五味子、百合等,但注意用药时需注意配伍,即峻补时配伍调气而不香燥之品(绿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朴花、枇杷叶...)。 二、论五更泻治法 五更泻多为脾肾阳虚,以理中(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等为常用,但致五更泻的病因病机却不止脾肾阳虚一端,五脏六腑皆能令五更泻,五更泻也不仅属虚证,也有实证。脾胃清阳不能五更应运而生是五更泻的基本病机。酒食积滞、肝经郁火、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脾虚湿盛、肺失治节、肝胆郁热、瘀血阻滞、脾阴亏虚、肝木乘脾、心脾两虚皆可致五更泻。酒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焦山楂、神曲、莱菔子、

经行泄泻效验良方

经行泄泻效验良方 经行泄泻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妇女多阴盛阳虚之体,经期最易受邪,肾阳为诸阳之本,秉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脾肾阳虚,经行多伤精血而致肝血亏虚,经行泄泻,多由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精血不足。 方一右归丸 【主治】:临床表现为经行泄泻,随月经周期发生,经停泄止,无明显腹痛,大便不臭,无脓血,泄下物多为水谷不化之残渣,或溏便。 【方药】:熟地24g,山药、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各12g,山茱萸、当归各9g,肉桂、制附子各6g。 【加减】:可酌加党参、五味子、白芍、茯苓、薏仁、白术等以益气养血。若肝郁明显者去肉桂、制附子,加白芍15g、柴胡9g、陈皮12g以柔肝解郁;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赤石脂15g、干姜6g、粳米12g以固涩止泻。 【用法】:每次月经过后15日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分服,10天为1疗程,连用2个周期。治疗期间嘱患者节饮食,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疗效】:19例患者药2个周期后,治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47%。随访2年仅有3例因恣食生冷、饮食不节而复发。 【编按】:右归丸出自《景岳全书》,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功效,本方在原书主治'元阳不足,先天禀衰,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的基础上减去'三泻'(茯苓、泽泻、丹皮),增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杞子而成,加强补益肾中阴阳的作用。培补肾中元阳,必须“阴中求阳”,即在培补肾阳中配伍滋阴填精之品,方具有培补元阳之效。方中肉桂、附子加血肉有情之鹿角胶均为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品,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俱为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而设,更加当归养肝。诸药配伍,共成温阳补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用其辨证治疗经行泄泻(脾肾阳虚型)属药证合拍,既温补

健康之路中腹泻三个药方(不听话的肚子)

健康之路中腹泻三个药方(不听话的肚子) 1 一激动,一发急,就想拉 痛泻要方 别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处方炒白术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 功能主治补脾泻肝。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用法用量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备注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正传》卷二补。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2 五更泻,特别怕冷 四神丸 《中国药典》:四神丸 处方肉豆蔻(煨)200g 补骨脂(盐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吴茱萸(制)100g 大枣(去核)200g 性状本品为浅褐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咸而带酸、辛。 炮制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内科摘要》卷下:四神丸 处方肉豆蔻(生用)60克补骨脂(炒)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

萸120克 制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对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1(9):31,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单味药五味子、吴茱萸,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硷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四神丸与肾上腺素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α受体而起作用。 功能主治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治脾肾虚寒,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现常用于慢性腹泻、肠结核等属脾肾虚寒之久泻或五更泄泻者。 用法用量每次50~70丸,空腹时服。 备注本方是《普济本事方》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组合而成。方中补骨脂温肾暖脾为君;吴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为臣,二者相配,脾肾兼治,使命门火足则脾阳得以健运,温阳涩肠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敛固涩,合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共为佐使。 摘录《内科摘要》卷下 《古今医统》卷七十三引《医林集要》:四神丸 处方五味子120克熟地黄180克肉苁蓉500克菟丝子饼60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煮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禀赋虚弱,小便频数不禁。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摘录《古今医统》卷七十三引《医林集要》 3 肚子一受凉就想拉 参苓白术汤 处方人参2钱,炒白术2钱,苡仁5钱,肉豆蔻1钱,炮姜8分,炙甘草5分,茯苓3钱,扁豆3钱(炒),阳春砂8分(冲),桔梗8分。

泄泻反复发作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泄泻反复发作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称为泄泻,严重者泄泻可夹有黏液或脓血便。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 历代医家对泄泻的论著颇多,认识日趋完善,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受此启发,笔者对泄泻主要从肝、脾、肾进行论治,并且打破“久泄不可利小便”的传统禁忌,提出“久泄不可过利小便”的观点。 辨证施治 治肝 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乘脾,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调。传导失司,则大便溏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于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治以疏肝为主,配合健脾、清热、化湿。 肝气乘脾 症状:泄泻肠鸣,情志诱发,腹痛攻窜,泻后痛减,心烦郁怒,胸胁胀闷,嗳气叹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或滑。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炒白芍、炒白术、防风、陈皮、柴胡、炒枳壳、野麻草、鬼针草、焦神曲、炮姜、甘草)。 肝郁脾虚 症状:泄泻肠鸣,矢气频作,腹痛攻窜,泻后痛减,心烦郁怒,胸胁胀闷,嗳气叹息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神汤加减(炒白芍、炒白术、防风、陈皮、柴胡、枳壳、云茯苓、淮山药、芡实、莲子、荷叶、甘草)。 肝郁湿热

症状:泄泻肠鸣,矢气频作,腹痛攻窜,泻后痛减,心烦郁怒,胸胁胀闷,嗳气叹息,纳食减少,烦热口渴,肛门灼热,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抑肝扶脾,清化湿热。 方药: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炒白芍、炒白术、防风、盐陈皮、北柴胡、枳壳、粉葛根、枯黄芩、黄连、野麻草、鬼针草、甘草)。 治脾 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中伤脾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不能受纳水谷,运化无权,聚水为湿,积谷为滞,湿滞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发生泄泻。如《脉因证治·内伤泄泻》:“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用寒凉,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治以健脾益气为主,酌情加以化湿、清热。 脾胃虚弱 症状:便溏或泻,迁延反复,食欲不振,食后脘闷,饮食不慎,则便溏泻,面色不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止泻。 方药:四神汤合五味异功散(茯苓、淮山药、芡实、莲子、焦神曲、炮姜、党参、炒白术、陈皮、桔梗、仙鹤草、甘草)。 脾虚湿阻型 症状:腹痛便溏,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食寒凉,则便溏泻,纳食减少、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四神汤合平胃散加减(茯苓、淮山、芡实、莲子、薏苡仁、炮姜碳、苍术、厚朴、泽泻、桔梗、仙鹤草、车前子)。 脾虚湿热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牛泄泻症的辨证中药疗法

牛泄泻症的辨证中药疗法 1.冷肠泄泻外感寒湿,或过食冷冻草料,或饮冷水太过,以致脏冷气虚,清浊不分而成冷泻。患牛发病急,大便稀薄,泻下如水,无臭味,肠鸣如雷,微有腹痛,小便清短,耳寒鼻凉,食欲下降,反刍减少,口色青白,舌津滑利,脉象沉迟。药方宜温中健脾,利水止泻。可用胃苓汤加减:猪苓、苍术各45克,厚朴、泽泻各40克,白术50克,官桂、陈皮各30克,炙甘草20克,炮姜65克,大枣15枚,水煎服。食欲不振加麦芽50克,草蔻30克,建曲45克。腹痛加木香、干姜各30克。 2.湿热泄泻暑热天,劳役过度,多食热草热料,或误食霉烂草料,或饮污浊水,以致湿热郁结,胃肠功能紊乱,形成热泻。患牛泻下秽臭,形如粥状,常带泡沫,精神倦怠,小便短黄,鼻镜干燥,口渴喜饮,口津黏少,口色赤红,舌苔黄腻,脉象洪数。热泻征候与肠黄类似,常相混淆,须注意区别。药方宜清热燥湿,利水止泻。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白头翁、金银花、黄芩各45克,马齿苋60克,滑石、黄连、黄柏各30克,甘草20克,水煎服。腹痛加白芍45克,木香、槟榔各30克。热甚伤津加麦冬30克,石斛45克。粪稀恶臭加地榆30克,诃子45克。粪便带血加仙鹤草60克。 3.伤食泄泻过食难以消化的草料,伤害脾胃,脾不磨、草不化,而成泄泻。患牛食欲减少或废绝,反刍减少或停止,肚腹胀满,隐隐作痛,大便稀溏,气味酸臭,且带泡沫,小便黄赤,口色发红,口津黏少,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药方宜消食导滞,健脾止泻。可用保和散加减:炒麦芽60克,神曲、炒山楂、莱菔子、陈皮、连翘、滑石各45克,茯苓、车前子各30克,水煎服。腹痛加砂仁20克,枳壳、木香、厚朴、延胡索各30克。4.脾虚泄泻长期饲喂失调,劳役过度,令脾胃虚弱,成脾虚泄泻。病初饮食如常,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水增多,鼻寒耳冷,腹响肠鸣,粪稀渣粗无臭味,后期体瘦毛焦,两眼凹陷,小便短小,四肢浮肿,口舌淡白,舌质如绵,脉象微弱。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各45克,桔梗、茯苓、薏苡仁、陈皮各30克,炮姜60克,砂仁24克,甘草20克,大枣15枚,水煮服。5.肾虚泄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阳化谷,可发生肾虚泄泻。患牛长期慢性泄泻,夜间泄甚。腰背板硬,或背弓腹吊,四肢无力,有时后肢浮肿,口色淡白,脉象沉细。药方宜温脾暖肾,利水止泻,用四神丸加减:破故纸、白术、茯苓、肉豆蔻各50克,吴茱萸、五味子各20克,以上各药共焙干研末,开水冲,候温后灌服。上述各病症患牛切忌喂霉烂草料,应以新鲜易消化的草料喂养,并供给淡盐水让牛自饮。

腹泻小药方

腹泻小药方 腹泻小药方 1.治水谷不化而泻,取小豆1合,和醋90克,顿服立效。 2.治水泻无度,以干姜末粥调饮下3克服。 3.暴泻,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 4.以艾灸百会穴,未三四十壮而泄泻止。 5.治久病大肠滑泻,用五倍子150克,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50丸,米饮送下,日3服。 6.泄泻转筋,用生姜1块偎,艾叶1把。水煎,热服。 7.泄泻不止诸药无效者,梧桐叶煎汤浴足。 8.泄泻暴利者,大蒜捣贴两足心并贴脐中。 9.寒泻,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 10.热泄,绿豆汤温服。 11.荞面适量炒后研末,以水为丸,每次服10克,日2次能止久泻。 12.久泄用石榴皮研末,米汤下,每服9克。 13.白明矾500克,生用一半,煅枯一半,共为末以孺米3升成粉,荷叶研汁,和丸黄豆大,每服3丸,无根水下。 14.陈萝卜莱,煎汤服之。 15.凤眼草熬水洗脚,立止。洗不可过膝。 16.水泻不止,用肉豆蔻1.5克为末,鸡蛋1个拌炒食立即愈,至多3服。 17.水泻不止,槐花(炒)l合为未,米汤下。 18.水泻不止,车前子(炒)3克,米1撮;同煎数沸,澄清,冷服立效。 19.治滑泻,新鲜核桃肉不拘多少,水煎汤服。 20.治脾虚泻,山药切片炒研末,入粥内食之。

21.伤食泄泻,花粉一味捣烂,用袋盛洗出浆来晒干,每用糖调数钱,加蜜少许服,兼治吐血症。 22.老人泄泻,干糕(即糯米合粳米磨成者)30克,姜汤泡化,代饭食之,以愈为度。 23.白石脂真者炭火煅通红,取出放冷,研细,米饮调下6克~9克。治脏腑不固泄泻,老人,小儿尤宜服,便血或痢皆可用。 24.久泻,黄土1匙,炒为末,开水冲服。 25.罂粟壳煎汤服。 26.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痛也,用益智仁60克,浓煎饮之,立愈。 27.腹寒水泻,生椒40粒,以米浆水浸1宿,空心,滚水吞下,久服暖脏腑。 28.鸡子个,烧酒12O克,调匀合碗,绵纸封口,蒸熟食之愈。 29.瓜果伤泄泻,凡夏月食瓜果多,以致泄泻者,建橘饼一味,细切薄片,分2次,放茶钟内沸汤冲服。 30.灸法治吐泻日久垂危者,并可治各种泄泻,天枢二穴(脐旁各开2寸是),气海(脐下1.5寸是),艾灸三、五壮即愈。 31.陈醋浸大蒜,食数个,治寒泻。 32.五更清泻,鲜稻根不拘多少洗去泥熬成膏,早晚滚水冲浓,入白糖3克,调匀服。 33.脾胃虚而久泻,猪肚1个,入蒜头煮糜,捣烂为丸,梧子大,每服30丸,米饮下。 34.脾胃虚而久泻,完谷不化,柿讲烧红,放地下,盖住,俟冷研末,米汤调下,年久不愈者,3服愈。 35.治大肠热泻,木耳15克,用水浸涨,露1宿,和白糖煎服。 36.脾虚滑泻,黄母鸡1只,炙以盐醋涂煮食之。 37.黄米炒粉,每用数匙,砂糖炒良。 38.大蒜1个,烧存性,开水泡服。 39.治水泻,牛骨灰同六月六日曲炒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乃御传方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