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三)

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

竞赛活动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⑴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⑴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

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一三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⑴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⑴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⑴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

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学生阅读(五分钟)。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有没有同学在海边亲眼目睹过这一现象?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如果没有,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在海边观察下,或者做个对比实验,把纸船在桌面上推移,平视纸船,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把船在球形物体上推移,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返到课本,古人观察到这个现象之后,就觉得大地其实不是那么平,于是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解释斗笠和覆盘)。除此之外,人们开始注意到月食这个现象(用图片解释月食),于是猜测地球可能是个球体。但是只根据上面这个现象能不能断定地球就是球体呢?当然不能,上述还只是猜想,于是人类决定用行动去求证这个猜想对不对,因此有多位探险家尝试环球航行,但是都没成功,直至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船队成功环绕地球一周,历时四年,可惜他在航行

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发生意外,最后是他的船员帮他完成了整个航程,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正因为这次航行的成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这里要注意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依次經過的大洋是?要求筆記)。进入20世纪,人类通过高科技手段,发射载人飞船、卫星等到太空。1961年,前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上太空。1969年,美国发射飞船登月,也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一直到现今的50年之间,已经有400多位宇航员上过太空,发射了不同的卫星到太空,为人类服务。当然,人类能够在太空上真真切切看到地球的全貌,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看,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这种眼见为实的证据是最有力的。不仅如此,人类也能够通过仪器很精确地测量到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大小。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它是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通过精确的测量就可以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就要从半径、周长和表面积来描述它的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从地心到赤道的半径为6378千米。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

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板書,要求記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的多21千米,对于表面积是亿平方千米、如此巨大的地球来说,这21千米的差别是微不足道,当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这么小的时候,这种差别更加看不出来,所以,地球仪的形状就是标准的球体。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缩小,制作而成的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地球的模型。它的作用是方便我们学习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例如,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位置,地球上哪里有高山、哪里有沙漠、哪里有冰川。主要是如实去反映各种事物的位置和大小。那么如何去反映呢?就是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如同我们编排座位表的时候,在课室不同的位置,写上各个同学的名字,通过写名字就相当于向你发出信息,告诉你你的座位在哪个位置,叫做对号入座。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文字、符号也一样,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大小。

5、经线和纬线。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又有一些区别,在地球仪上多了一些我们认为加上去的经纬线和地轴,这些经纬线和地轴在地球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方向而认为加上去的。我们总不能随身带着地球仪,指给别人看,我们澳门在这个位置上,这样做是很不实际,别人也不清楚,那我们设立了经纬线,用经纬度去告诉别人我们的位置,那别人就很清楚了。就好似如果你家里人问你你坐在课室哪个位置,你总不能画展图或照张照片,这样多不方便,你可以说我坐在第一列第一行,这样别人就知道了,这些经纬网就有这样一个定位的作用。演示地球介绍经纬线的概念(略)。强度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

7、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8、布置课后任务。第4页的活动是教大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制作,制作出来,也可以下节课拿回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制作并不算很复杂,说需的材料也容易找到,但是在乒乓球上下两端钻两个小孔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家长协助。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

从西班牙出发→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西班牙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周长:千米;

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一第课时)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预习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 预习任务: 1、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地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2、列举一些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归纳各地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预习珍断 一、选择: 1、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冲浪内陆地区 B冬季运动会广州 C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D滑雪运动东北地区 2、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综合题 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与当地的道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如何解开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二第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预习诊断: 小麦、玉米等需要热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

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 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 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 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 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一: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文章 来源课件 w w 导言 (第一课时) 一、目标 1.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3.当今社会状况: (1)路线、方针、政策; (2)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和平问题; 2)人口问题; 3)粮食问题; 4)资源问题;

5)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 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 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 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 (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 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第一章地图 第1~1节地图的语言 教材分析 地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让学生掌握地图的 基本知识,具有阅读、填绘地图的技能,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学 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获取社会知识,是中学社会课教学的重 要任务之一。 本节是学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实地方向辩 认和地图上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等到内容,目的使学生区分实地和 地图方向的判别,并能根据一般、指向标、经纬网三种地图,弄清“方向”问题,由于经纬网的概念对初一学生来讲尚未建立,因此, 教材从经线、纬线等到基础着手,阐述了经纬网的意义,帮助学生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三) 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 竞赛活动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⑴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⑴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 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一三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⑴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⑴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⑴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三、教学工具 课件 四、教学过程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的高度为4000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一地理教案篇一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⒈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⒈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⒈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 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七篇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七篇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2、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3、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4、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6、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感受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一、新课导入 由二孩政策的新闻视频导入。 活动2【活动】二、探究学习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看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情况。

(1)指导学生根据数据变化了解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特点。 (2)根据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学生看图分析数据后归纳总结) 过渡: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看课本P70图4.1,并结合文字叙述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所经历的阶段。 (1)指导学生读图步骤。 (2)学生图文结合试着分析。 (3)全班交流,请生看图分析。教师引导。 (4)提出疑问,试着分析每阶段人口变化的原因。 【明确:l80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在这之后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特别是1950年之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3、结合具体例子探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人口停止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人口减少快。】 小结: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

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2篇 《天气》 【课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⑴、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⑴、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23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5篇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地理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1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_章,__节:第_章《地球和地图》,第_章《陆地和海洋》,第_章《天气与气候》,第_章《居民与聚落》,第_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_个教学班,每班__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变为“学会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2023年最新-初一地理教案(优秀3篇)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3篇)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 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一 【重点】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使用教材是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2、七年级109班共有学生人。 二、教学目标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 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 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 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5课时 第四章:8课时第五章:3课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知识就存在、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许多多未解的地理之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精选5篇)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精选5篇) 1.初一上册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2.初一上册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1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2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