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

“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

“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
“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

·学术述评·

“他者”的经验和价值

———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

吴小英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兴盛是20世纪不可忽视的

学术现象。它起源于60、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政治风暴,因此可视之为女性主义向文化界、学术界的进军①;它又与同时代风靡西方的反主流文化浪潮相契合,带有很强的反主流意识和批判意识,因而常常被归类为批判理论或后现代主义的一种。与女性主义在其它学科的表现相类似,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集中于对学科本身的男性中心导向的批判,倡导在女性经验基础上建立新的学科范式。尽管女性主义自身在社会学话语的批判与重建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分歧,主流社会学界对女性主义在社会学中的工作也有各种评价,但学术界已经无法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在社会学中发出的声音置之不理,当代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流派的教科书都无法将女性主义理论或性别分析方法排除在外②。由于立足于一种全新的社会性别(gender)视点,强调女性作为“他者”的经验和价值③,女性主义社会学开辟了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图景,这种尝试对社会学很具启发意义,西方女性主义也因此在学界获得了自己一块稳固的地盘。

一、女性主义介入社会学的背景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西方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介入各学科的。此时,西方社会学领域有两个值得一提的现象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机遇:一是长期以来社会学内部形成的对女性或性别问题的普遍忽视;一是社会学包罗万象的统一理论的式微和反实证主义潮流的兴起。

长期以来,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中,女性被大大地忽略了。他们一般仅仅出现在像家庭、生育、性等较为狭窄的研究领域之内,正如在实际生活中女人的空间仅仅局限于这些所谓个人、身体和家庭等私密领域一样。因此,关于女性的研究在传统社会学中处于边缘位置。这与他们在社会中的边缘位置极其一致,也体现了社会学的创立者们有关这一学科的最初梦想,即社会学就是以自然科学的技巧和模式去如实描绘社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0年年度课题“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流派研究”以及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赴美交流项目“女性主义对社会学的影响”的成果之一。

文中所需的许多资料直接得自笔者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期间该校社会学系Barrie Thorne教授的慷慨提供,与她就女性主义社会学相关问题的讨论也使笔者受益匪浅,在此谨表谢忱。

作者吴小英,女,196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①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是指19世纪中叶到1920

年代的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诞生于1960年代,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1949年出版)和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1963年出版)为这次浪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及其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关系,可参见拙著《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导论”中的论述。

② 如华夏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高校经典教材译丛·社会学”

系列读本中,都包含着与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相关的章节和内容。参见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2001年;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下), 2000年;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2000年。

③ 西蒙·德·波娃在《第二性》中谈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

和文化长河中,男人是作为绝对的主体(the Subject)存在的,人就是指男人;而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和附属体存在,是男人的客体和“他者”(the Other)。由于女人一直被界定为天生的“他者”,现实世界被认为是男性主宰和统治的,两性之间不可能存在平等。要使妇女走向真正的解放,必须摆脱“他者”的地位,成为真正“独立的女人”(参见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上、下),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后来的女性主义者却看到了女性作为“他者”所独有的经验和价值,认为它可以克服男性经验所具有的偏颇而成为更加富于人性的知识的来源。文中所说的“他者”就是指女性主义强调的女人相对于男人所处的边缘化的、陌生人的特殊处境和地位。

会秩序和人类行为。他们相信,在社会世界中,如同在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合理的自然秩序,而关于女性和家庭的位置就是构成这一合理秩序的一个部分。在社会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功能主义那里,社会是个有机整体,而家庭一向被视为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由于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天然差异,女性的功能只能是在家庭里承担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女性服务于家庭中的男性,而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则由男性来承担。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和功能分化,构成了社会有机体趋于稳定和平衡以及社会演进合理化的一个基石。因此,是女性的自然状态造就了劳动力的分工和男性权威的体制,也就是说,父权制在功能主义那里被视为是社会体制的一种自然演化形式①。冲突论者则认为,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是通过不同群体和阶级之间的彼此冲突和斗争实现的,男性和女性就处在冲突的双方。这种冲突来自双方在财富和权力方面的不平等分配,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始终处于优势,而女性则处于受压迫的位置。女性一方面成为婚姻买卖中的一种特殊财产,另一方面也成为劳动力市场上最底层的被剥夺者。其原因就在于女性在生理上比男性弱,她们是作为男性的性对象和私人财产而存在的,于是性别的分化导致两性在经济、政治各方面的不平等和冲突,这种冲突最终将会带来社会的变革。

可以看出,对于两性的分工与功能的解说,无论是功能主义者还是冲突主义者,过去主流社会学理论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为基础,只不过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以协调为宗旨或以变革为目标)。这些理论模式都是建立在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决定论”的解说基础之上,是以男性的经验、利益为基础的,符合父权制结构的社会机制以及性别主义(sex -ist )的范式,因此,女性在社会学中的位置就像她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一样,始终是无足轻重的,或者可以说是无形的、边缘的、歪曲的甚至完全缺席的。这种现象随着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深入以及跨学科女性研究的发展而日益受到学院派女性主义的抨击。女性主义试图从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维度出发,对社会中的女性位置做出重新分析和解说,并且致力于改变女性和性别研究本身在社会学学科中的边缘地位。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和知识模式的社会学本身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刚刚从战后的绝望与憧憬中走出来的西方世界又重新受到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和民族冲突的困扰,各种各样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学生运动汇集成一股声势浩大的反政府、反现存制度的巨流,并使青年人成为反叛文化的主体。他们在知识精英的引导下对战后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批评,使以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运动在整个西方社会以及思想界和文化界愈演愈烈。在美国,帕森斯时代所推崇的那种社会稳定和进步的意识形态假设受到普遍的怀疑,曾经雄踞霸主地

位多年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变迁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也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受到批判和质疑的不仅仅是功能理论本身,还有作为社会学理想目标的帕森斯式的庞大社会运行系统理论存在的可能性。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德纳在《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就表达了这种质疑②,进而倡导建立一种“反思社会学”(reflective sociology )来取代代表社会秩序普遍话语的传统社会学。

另一方面,从学术和思想领域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象学、解释学、批判理论等思潮的广泛传播也使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模式基础的实证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重新审视、批判和尝试成为社会学家工作的一个当务之急。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在谈到战后美国的社会学状况时指出,研究主题、视角和方法论类型的分化已成为这一学科的标志,它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每个亚研究领域内解释框架的日益丰富多彩,二是在关于什么是知识的核心组织基础的问题上越来越缺少一致性。然而一方面是社会学的这种四分五裂和日益专业化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学家越来越依赖于自然科学模式的陷阱,二者同时并存。对技巧和实证科学的强调充斥着这个学科,结果导致曾经作为社会学思想中心的哲学的、道德的和社会问题的传统逐步走向边缘化。这种对不变的关系和精确的技巧以及程序实用性的追求作为美国社会学的主导范式至今仍然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它使社会学家们误以为不是以研究问题来界定所用的方法,而是以研究技巧来界定社会学问题的提出。这种方法论的霸权威胁到社会学作为一种可行的学科事业的前景,导致学科本身的危机和边缘化③。

华伦斯坦等人在谈到战后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时也指出,对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的依赖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的普遍趋势,这导致学科各自独特方法论的削弱以及学科之间多方面的重合,因此要寻找学科之间明确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每门学科自身也变得越来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

①②③参见T .R .Vaughan ,The Cris is in Contempo -rary American Sociology :A Critique of the Disci -pline 's Dominant Paradigm ,In T .R .Vaughan ,et al ,eds .,A Critiqu e of Contemp orary A merican Sociology ,1993。

参见A .W .Gouldner ,The Co ming Crisis o f

W es tern So ciolo g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0,Inc 。参见J .C .Ollenburger &H .A .Moore ,A

Sociology o f Wo men :The Inters ection of Patriar -chy ,Capitalism ,and Colonizatio n ,2nd ,Prentice Hall ,1998,pp .10—11。

越不纯粹,从而导致人们对学科内部统一性以及学术前提合法性的怀疑。各种各样跨学科的东西便在这时应运而生,女性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以普遍主义标榜的社会科学日益受到偏狭性的挑战。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科学普遍性的旗号下,形形色色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原先被确认为理性的反映和体现,成为决定诸多知识形式命运的普遍范式,实际上却只不过代表着某一群体、某一区域的特殊利益。西方社会科学就是“凭借其经济上的优势和精神上的卓异”来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观点,在它作为社会科学典范的面貌下掩盖的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偏狭追求①。因此随着后现代主义而兴起的文化研究以怀疑主义的姿态对所有以追求普遍性为目标的所谓“宏大叙事”展开了挑战,女性主义者以普遍的男性话语为批判目标,也毫不迟疑地加入了这些持异见的挑战者的行列。

二、女性主义对社会学传统的批判

女性主义介入社会学的第一步就是对传统社会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这种批判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内容涉及从具体的研究领域、主题到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方方面面。在20世纪70年代一本颇具影响力的论文集《另一种声音:社会生活与社会科学的女性主义观点》中就收集了当时的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的主要批评和新见解,编者在那篇著名的导言中列举的六个方面成为女性主义社会学的经典批判②:一是社会学中传统的界定模式忽视了社会研究的许多重要领域;二是社会学集中于公共的、官方的、有形的或戏剧性的角色扮演者和情景定义上,忽视了女性参与最多的那些非官方的、支持性的、私人的、无形的或不具戏剧性的社会生活领域;三是社会学假定男性和女性处在一个“单一的社会”里,并从中可以概括出对所有参与者同等适用的普遍性,而实际上男性和女性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世界中;四是社会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忽视了作为社会现象和行为的最重要解释变量———性别因素的作用;五是社会学总是以解释现状、为现存的权力分配结构提供合理性为目标,而女性主义则提出社会科学应该以探讨必需的社会变革,鼓励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更富于人性的社会为己任;六是社会学中过于强调量化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这种倾向可能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得出有问题的结论,因此女性主义倡导在方法论上的多元化尝试。

这六个方面又可以概括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点主要集中于社会学中女性及其相关议题的被忽视、冷落和歪曲,包括研究领域和界限的偏狭界定以及研究前提和结论的偏差和曲解。后三点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研究基本框架及主导理论和方法模式上的男性中心导向,包括对社会学本身的知识模式和方法论基础的理解和争论。也就是说,前一部分着手在社会学现有框架内的批评和修补,后一部分则着力于对社会学传统和框架本身的批判和重建。

具体地说,女性主义对社会学中性别主义传统的批判几乎遍及社会学的各个领域。例如在作为社会学核心的社会结构与分层问题上,女性主义社会学家琼·艾克(Joan Acker)就对传统分层理论中以家庭作为分层体系的基本单位、以家庭中男性户主的地位替代女性地位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测量方法没有看到性别因素对劳动分工和个人地位产生的影响,并且运用双重标准(即男人以职业、女人以婚姻)作为测量阶层地位的范畴标准,是一种“智识上的性别主义”(intellectual sexism)。它不仅抹杀了家庭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两性差异,而且也导致人们对社会结构和分层的真实境况的歪曲理解③。在家庭问题上,传统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帕森斯结构功能学说认为,核心家庭中男人的工具性角色和女人的表意性角色分工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业社会的需求。女性主义对此也提出了质疑,指出不存在任何基于生理需求和所谓天然角色分工的特定的家庭形式。家庭结构及其意识形态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同时,被建构的还有外在的社会和权力关系④。在女性主义看来,所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以及与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之间的对应,是基于生物决定论的一种文化诡计。它预设了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现有角色分工和地位的合理性,也为社会学将女性及相关议题排除在外提供了理由。由此看来,女性主义对社会学传统的批判如果再向前迈进一步,就会导向对社会学的主导概念、框架、理论和方法的男性中心导向的挑战。

7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学者对社会学中由于结构功能学派的倡导而广为应用的性别角色理论提出了批评。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列举了这一理论至少三个相互关联的弱点⑤:(1)性别角色理论作为社会理论是值

学术述评

⑤参见M.W.Os mond&B.Thorne,Feminist

Theorie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Families and Society,In P.G.Boss,et al.

eds.,Fa mily Theo ries and M ethods:A Contextu al

A ppro ach,New York:Plenum Press,1993。

参见B.Thorne,with Yalom,Marilyn,eds.,

2nd,Rethinking the Fa mily:Some Feminist Qu es-

tions(New York:Longman,1992)中的文章。

参见J.A cker,Wome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 Case of Intellectual Sexism,American Jou rnal o f

So ciolo gy,78,1973,pp.936—945。

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cd15935736.html,lman&R.M.Kanter,Another

V oice:Feminist Per spectives on Social Life and So-

cial Science,Introduction,New York:Anchor

Books,1975。

参见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第二章

(三联书店,1997年)。

得质疑的,因为它将一个生物术语与一个社会术语连接在一起,暗示社会是循着自然倾向发展的,而生物性别的差异又总是可以通过更加高级的社会角色的形式显现出来。因此性别角色理论总是热衷于研究性别差异,从而落入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僵化的二元框架。(2)性别角色理论没有实现将个体与社会有效地连接起来的承诺。社会决定论强调个体是由他们的社会角色决定的,因此人类无法摆脱性别角色的规定。一旦人的行为违反了角色规定,性别角色理论总是责难这些人而不是性别体系本身。(3)性别角色理论最根本的弱点是无法说明性别关系中存在的权力、不平等和冲突。角色理论假定在界定地位阶层和角色期待时,起作用的是公正的、非个人的“标准化因素”,它忽视了下面这种可能性,即那些制定角色规则的人是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的。因此女性主义主张彻底摒弃“角色”这一不合适的概念,并以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取而代之。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不断积累,社会性别关系(gender relations )的概念被用来取代传统的性别角色概念,以至于1979年美国社会学学会的性别角色部成员投票一致通过,将他们部的名称改为性别与社会性别(sex and gender )部。

女性主义还对作为社会学传统框架基础的公共与私人的两分法提出了挑战。社会学中男性及男性活动的相关领域如国家、市场等一向被视为是公共领域而赋予重要性,而女性及女性相关领域如家庭、情感等被视为私人领域而遭轻视。公私领域的分野与男女角色的分离相对应,形成了传统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劳动分工以及家庭的意识形态,也规定了社会学研究中孰轻孰重的排序。女性主义对工作和家庭等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指出传统的工作概念是依据男人的职业和组织特点来界定的,家庭的概念是以那种中产阶级的核心家庭模式为标准,它们都建基于公私二元论的意识形态。其实家庭内外的工作组织都受到父权制的性别体系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双重影响;男性不是家庭中惟一的挣钱养家者,女性也不是在经济上难以独立的依附者;女性的从属地位不是仅仅体现在家庭中或仅仅体现在经济体系中,二者并非是分离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①。因此社会性别理论本身超越了公共与私人、男性与女性的传统两分法,也为将传统社会学中被忽略或边缘化的领域或议题纳入社会学主流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社会学传统模式的核心就是对价值中立的客观性的追求,这一目标直接来自实证主义。女性主义是实证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他们认为,社会学虽然标榜客观地描述社会世界,但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研究者在三个领域都会受到价值的侵扰:一是选择被研究的问题时,二是决定用什么方式进行研究时,三是对所收集的资料和发现的证据进行解释时。事实不会自己说话,因此研究过程中价值的作用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②。社会学家

以科学为名,宣称研究过程不涉入任何主观的价值倾向,实际上是在借此帮助维系一种使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男性意识形态,所谓的客观性是代表男性特殊利益、观点和经验的男性的客观性。关于这一点,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多萝西·史密斯(Dorothy Smith )的批判最为激进。她认为,在对社会生活的男性特色理解与社会学所推崇的概念框架以及统治他人所需要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幸的契合。社会学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统治所需的概念霸权的一部分,它代表的是男性的所谓社会普遍性,是被男性占为己有的领地。它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社会的统治是通过概念和符号完成的,社会学的概念和模式对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它可以视为这个社会统治实践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使女性的被压迫和从属地位得以延续的帮凶③。

出于对客观性的追求,社会学中通行的方法是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离开来,将被研究的人当做可操作的物来对待,女性主义称这种研究模式为“形同强奸的研究”。其最典型的是量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技巧,强调观察者的中立、强调材料和证据的可靠,从而强调结果分析和判断的客观性。女性主义认为这种研究框架人为地拉大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是被动的,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分析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解释的框架和理论都是研究者预先强加于被研究者之上,因此它实际上反映了标准的男性中心立场和导向,是充满意识形态偏颇的。大部分女性主义者倡导社会学研究中的质化方法,认为这种研究模式中被研究者不致沦为零碎的可操作物,研究对象的立场、观点和声音不容易被忽视,易于在被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建立起更加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

①②③参见D .E .Smith ,Women 's Perspective as a

Radical Critique of Sociology ,in Feminis m and M ethodolo gy ,ed .,Sandra Harding ,Indiana Uni -versity Press ,1987。

J .C .Ollenburger ,o p .cit .,p .62.

参见M .W .Osmond &B .Thorne ,Feminist

Theori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Families and Society ,In P .G .Boss ,et al .eds .,Fa mily Theo ries and M ethods :A Contextu al A ppro a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等的关系①。在女性主义看来,社会学研究中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者本身是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他们不可能保持中立———无论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所使用的框架语言都不是纯净而透明的。每一种研究方式都是一种建构,都存在偏见。价值的涉入不仅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研究者必须时时反省和意识到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喜好如何影响了研究的进程和结果,因此社会学必须具备一种反省能力。

三、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新尝试

女性主义对于社会学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批判的角色,它还致力于对社会学研究议题的重新规划、解释和修正,同时试图通过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革来建构与传统社会学相异的女性主义社会学。

(一)女性主义对社会学中的一些传统议题做出了重新解释,并开发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第一次将两性不平等与劳动力的性别分工联系起来。马克思女性主义认为②,传统的家庭以及家庭意识形态下的性别分工,可以解释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后何以会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以及资本家何以会以不同于男性的方式来利用女性劳动力。女性似乎是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后备军”,在经济扩张时被推入劳动市场,不景气时又被最先踢开。她们所从事的多半是无技术的廉价劳动,正如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动一样,没有经济报酬或者报酬极其低微。这是因为劳动的性别分工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的东西,造成了男女在职业上的分隔,这种分隔既产生于传统的性别意识形态,又恰好满足了资本主义体系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激进女性主义则认为,传统的父权制体制———即男性统治和支配女性的体制是造成女性在劳动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男性乐于从女性的家务劳动中获利,同时将女性排斥在男性所控制的雇佣劳动之外,或者以家庭中同样的方式去剥削工作中的女人,这种体制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它长期存在,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与父权制是相互促进的两个体制,通过性别分工的机制,它们共同维护了男性在就业市场和家庭生活中对女人的优势和支配地位。女性的低工资使她们必须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这样一来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从属地位加剧了她们在家庭中的从属性,而在家庭中的从属性反过来又加剧了她们在劳动力市场的从属地位。因此劳动力的性别分工是女性受到性别体制和阶级体制双重压迫的体现。

女性主义驳斥了传统社会学中将“工作”仅仅局限于劳动力市场上以男性为主所从事的有酬劳动的狭隘定义,认为女性在家庭内所从事的繁重的家务劳动不应该排除在“工作”范围之外,由此开辟了对家务劳动的专门研究③。

女性主义还质疑那种将生育孩子、行使母职简单地视为女性的“天性”或“本能”的说法,认为母性(motherhood)并不是出于女性的所谓生物本能,而是社会建构的角色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要成为母亲,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由母亲来照顾。女性主义主张,在生养孩子的问题上,女性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养育孩子的组织方式上需要有历史的和跨文化的变革。艾德丽安·里奇(Adrienne Rich)从自己作为母亲的亲身体验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母性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作为经验的区分,认为父权制社会中的母性制度是建立在女性从属地位的基础上的,男性专业人员(医生等)与宗教、社会团体联合控制了女性的身体,堵塞了她们进行节育或流产的渠道,树立起一种既理想化又低微的母亲形象,这种形象与实际上作为母亲的复杂的、活生生的经验是不

学术述评①

③早期较有影响的研究见A.Oakley,The Soci-

olo gy o f Hous ewo rk,London:Martin Robertson,

1974。

西方女性主义有许多流派,文中提到的马克

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

女性主义一般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

的三大经典流派,相对于古典的自由主义女

性主义来说更加激进。20世纪80、90年代

以后,又出现许多新的变种及更加激进的流

派,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有色人种女性

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等等。参见R.P.

Tong,Feminist Thought,2nd,Westview Press,

1998。

参见P.Abbott&C.Wallace《女性主义观点

的社会学》,(台北)巨流文化出版社,1996

年。实际上,女性主义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

量化和质化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论,他们通常

对前者采取较严厉的排斥态度,对后者则较

为推崇。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也采纳

了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即倡导方法上的

多元化追求。参见S.Reinharz,Feminis t

M ethods in Social Res ear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J.Sprague&M.K.Zimmer-

man,Quality and Quantity:Reconstructing Femi-

nist Methodology,The A merican Socio logis t,Spring

1989;https://www.doczj.com/doc/cd15935736.html,ler with C.Treitel,Feminist Re-

s ea rch M etho ds:An A nnotated Bibliograp hy,

Greenwood Press,1991;A.Oakley,Experim-

ents in Kno wing:G ender and M etho d in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The New Press,2000。

同的①。倾听女性从自己的经验发出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女性主义关于母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见解,并由此拓展了家庭社会学的研究议题。

女性主义也开辟了为传统社会学所忽略或不容的新的研究领域和议题,如家庭暴力、性骚扰、同性恋的研究等等。女性主义从性别不平等的角度审视家庭暴力的原因,谴责了那种“责备受害者”的立场以及以保护家庭私领域的名义对它不予干涉的态度,认为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立场、态度和偏见,维护了男性在家庭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和男性统治社会的正常运行。女性主义还提出了“性骚扰”的概念,指出性行为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生理的和本能的反映,而且也是社会建构的与性别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东西。因此像性骚扰、性侵犯、强奸和婚内强奸等都可以视为男性对女性施展权力和控制欲望的一种行为,体现了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主义将有关同性恋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女性主义看来,性关系和性倾向也不是天生的或本能的,而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共同建构的。它的标准模式就是以白人男性的异性恋经验为基础的性关系模式,因此长期以来异性恋被视为正常的性关系,而其他不同类型的性活动则被视为是反常的、病态的。女性主义试图打破这种强制性的标准男性异性恋模式,寻求以女性自身的话语来探讨和命名不同形式的各种性关系和性身分认同的含义。通过对同性恋群体和社区的研究,女性主义发现性认同并不是简单地产生于个体,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中形成的。同性恋不仅仅代表一种不同于异性恋的性倾向或性行为,而且代表着基于个人身分认同的一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它不是给定的,而是可变的。在20世纪70年代激进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同性恋成为对男性统治构成挑战的一种政治姿态。而到了80年代,同性恋作为一种“集体认同”和性亚文化,其统一身分和共性遭到了怀疑,因为同性恋群体内部存在多元化的性行为和性观念。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提出了所谓“酷儿理论”(queer theory ),以酷儿指代“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这种理论既反对异性恋的压迫,又反对同性恋的同化,它对所有被权力边缘化的人们的行为持包容态度。同时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男性 女性、同性恋 异性恋的两分法结构,而且还挑战了正统的同性恋文化和价值观念,因而“是一种具有很强颠覆性的理论”②。女性主义关于酷儿的研究,开拓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地和新视角。

(二)女性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追求与方法论尝试女性主义并不满足于在具体的研究领域和议题上进行修修补补,从一开始他们就认定了社会学的传统是男性中心导向的,因此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彻底改变社会学的现有模式和框架,建构女性主义的社会

学,为此他们在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女性主义最早致力于将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区分开来,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社会性别在女性主义眼里不仅仅代表一种个人的性别身分,还是一种反映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的符号。女性主义学者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 )将社会性别概括为三种含义③:一是个体或个人性别,这是性别身分认同的核心,也就是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并将某些现象与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联系起来的性别认知。这种认知开始于童年时代,而建构一个性别化的自我意识的进程终其一身。二是结构性别,也就是作为社会组织和结构的总体特征的性别。劳动的性别分工、职业的性别分隔都体现了这种制度性的性别,还有教育、司法、宗教、医疗等几乎所有国家体系的构造都体现了性别关系。三是符号或文化性别,也就是在特有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作为男性女性的规范性含义。例如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二元划分提供了使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合法化的统治的意识形态,所谓“男子汉”和“贤妻良母”的说法则规范了婚姻生活中隐匿的一种权力关系。

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上,女性主义试图建立自己的研究模式,然而,关于什么是女性主义研究,存在着众多的说法。女性主义社会学家莉丝·斯坦利(Liz Stanley )和苏·怀斯(Sue Wise )认为,女性主义研究就是具有女性主义意识(feminist consciousness )的研究方式,而所谓女性主义意识就是女性看待社会世界时与传统的性别主义相异的独有观点④。因此也可以说女性主义研究体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它的特点如下:(1)将社会性别作为最基本的组织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像种族和阶级一样是一种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根本的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基础。因此女性主义不是简单地将性别作为一种个体特征,而是视为社会组织的一个核心原则,是所有制度机构的人们通过日常的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社会元素。(2)认为不存在单一的社会世界以及不变的性别关系,因此性别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

①②③④参见L .Stanley &S .Wise ,Br eaking Out :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Research .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83。

参见S .Har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 -n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pp .17—18。

李银河:《关于酷儿理论》,见葛尔·罗宾等著《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时事出版社,2000年。

参见A .Rich ,Of W oman Born :Mo therho od as

Exp 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Bantam ,1977。

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加以分析和考察。(3)假定女性经验的特殊价值,并将它视为研究的来源和出发点,把它放在研究的核心位置。女性经验的显性化和多元化揭开了认知世界的新方式。(4)强调研究的价值取向,质疑现有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明确提出女性主义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要改变这个世界①。

舒拉米特·雷恩哈茨(Shulamit Reinharz)从方法论的角度界定了女性主义研究。她将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归纳为10条②:(1)女性主义是一种视角,不是一种研究方法;(2)女性主义运用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3)女性主义研究包括对非女性主义研究的持续批评;(4)女性主义研究是由女性主义理论所引导的;(5)女性主义研究可以是跨学科的;(6)女性主义研究以推进社会变革为目标;(7)女性主义研究努力再现人类的多样性;(8)女性主义研究常常将作为人的研究者包含在研究过程当中;(9)女性主义研究常常试图与被研究者形成特殊的互动关系;(10)女性主义研究常常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系。总之,女性主义研究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它强调从女性的自我经验出发,强调研究者作为主体的介入以及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是一种为了女性而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研究。

多萝西·史密斯明确提出了女性主义社会学就是一种“为女性的社会学”(a sociology for women)③,所谓“为女性”是指从外在于统治关系的女性立场出发来解说社会和社会关系,把女性所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作为研究问题的起点。她认为,传统的社会学是一种适合于男人的结构化的抽象知识模式,由于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女性被迫呆在家里,外在于男人的统治结构,无法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抽象的知识,因此女性社会学家时时处在一种“分裂的意识”(bifurcated consciousness)当中。现有的社会学运用的是一种围绕男性模式形成的语言,这就使得女性无法充分地参与到社会学中。因此有必要重新构造社会学家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将研究者置于其具体的情境之中,把研究者自身的经验作为构成其知识的首要基础。史密斯倡导一种始于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情境化的反思社会学,认为只有这种知识才能摆脱男性主宰的统治关系而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女性主义社会学家马乔里·戴佛(M arjorie Devault)将女性主义研究视为一种叙说真理(speaking truth)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思想产生于对以往未被注意的经验的系统关注。她坚持女性的谈话不仅仅是闲话或民间故事,而是构成经验知识的重要内容。这些知识以往被模糊和歪曲了,女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和提炼它们。她认为,女性主义的见解强化了经验研究,因为比起那些宏大理论和主导叙事所阐述的令人怀疑的真理,女性主义的真理更小、更加特制、更为集中地指向真理。女性主义阐述各种各样的经验,而不是坚持一种实在,因此对许多人来说,它都比传统学术所追求的那种抽象的、表面上宣称的普遍体系更加坚实和有用④。但是戴佛认为,总的来说,女性主义研究者只是修改了而不是发明了研究方法,不过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其核心就是批判现有的知识生产机制对性别压迫的支持和维护。女性主义方法论体系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实践标准:(1)女性主义追寻一种以“发掘”为己任的方法论,即改变男性所关注的标准实践的重心,以便揭示女性所在的位置和视角。女性主义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是“将女性带入”,去发现被忽略、被删改、被压制的东西,揭示女性实际生活的多样性以及造成那些生活中诸多东西无形化的机制。(2)女性主义追寻一种使研究过程中对被研究者的伤害和控制达到最小化的目标。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吸收草根组织和职业妇女组织的工作方法,以便形成更加包容性的程序和更少等级关系的结构。(3)女性主义追寻一种支持对女性价值的研究,并导向有利于女性的社会变革与行动的方法论。戴佛认为,这些女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冷漠的、歪曲的、无激情的社会科学研究程序的新的可能性选择。但是女性主义方法论并不是一些固定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对话,它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和暂时的特征⑤。

女性主义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多样性的强调,不仅包括在研究手段上包容和利用所有可能的技巧和资源(比如所谓量化和质化、硬的和软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等等),而且包括对作为其研究出发点和知识来源的女性经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的重视(不但重视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女性的经验,也不能忽略有色人种、工人阶级和第三世界女性以及同性恋女性的经验),也就是将性别因素与种族、阶级等因素交叉起来考虑。他们意识到单向度的或统一的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危险,因为女人的生活和经验本身不是单向度的和统一的,这就要求女性主义社会学应在制度上形成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程序,让作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女性共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在各个领域

学术述评

⑤参见M.L.DeVault,Liberating M ethod:Fem-

inism and Social Res ea rch,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9,pp.27—32。

参见M.L.DeVault,Liberating M ethod:Fem-

inism and Social Res ea rch,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3。

参见D.Smith,The E veryday W orld As Pr oblem-

atic:A Feminist Sociology,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7。

参见S.Reinharz,Feminist M ethods in Social Re-

s ea r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240。

同第122页注①。

的生活体验。因而女性主义社会学无论有多少种不同的定义和方案,从根本上说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强调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价值的反思社会学。

四、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学中的影响

女性主义介入社会学后形成的冲击波,对主流社会学无论在建制方面还是在智识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女性主义渗入美国大学及社会学研究领域已经30多年,一个明显的建制方面的变化是促进了女性社会学家人数的大幅度增长。1970年,美国社会学界只有18%的博士学位是授予女性的,此后这一比例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攀升,1988年达到53%。女性获得终身职位的教师人数也增加了,1991年女性占社会学终身教授的比例达29%(其中46%为助理教授,30%为副教授,20%为正教授)。而在美国社会学学会的理论部也有28%的成员是女性①。现在,性别与社会性别部已成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中最大的研究部门,1995年这个部有87%的女性成员,以及相对于其他各部更高的研究生比例。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已经把性别社会学变成一门显学,给它套上了学科合法性的外衣。它的名字罗列在学科目录和工作职位表上,成为一个博士专业,需要通过资格考试,有专门的期刊杂志和评奖与奖励机构,以及具有国家声誉的学者网络。可以说,社会学中女性主义的研究共同体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走向成熟。

从智识方面看,女性主义对社会学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如果说女性主义社会学在增加新的研究议题、对传统主题进行新的解释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话,那么,他们在对主流社会学的知识和权力基础进行批判,以及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和方法论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芭芭拉·莱斯勒特(Barbara Laslett )和贝尔芮·索恩(Barrie Thorne )认为,通过将性别作为分析的核心范畴以及探讨私人的(性关系和情感)与公共的(政治和物质资源以及文化资本)领域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研究已经大大丰富了社会学的常规主题,使得女性和性别研究在学术界的代表性和权力大大增加;但是70年代宣告的那种从女性经验出发、以性别为分析范畴将改变整个学科的主导框架,改变制度、组织、社会、自我、阶级、工作、文化、家庭甚至研究方法论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完全实现。学术界依然是白人中产阶级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并由他们建立学术研究的准则和范式并进行实践。女性主义研究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女性主义理论和主流社会学理论继续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和建制轨道上前行,彼此之间尚缺乏有意义的对话②。然而女性主义对当代社会学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这就是对主流社会学的性别主义模式的批判和对社会学理论以及研究视野的丰富和拓展。传统社会学

模式中的性别主义不仅忽视了女性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其无形化和边缘化,而且扭曲了对整个社会世界运行秩序和人类生活状况的全面公正的理解。通过批判性地检视社会学研究中的具体议题和结论以及社会学传统范式存在的弊端,女性主义从独特的女性经验和“他者”立场出发,不仅以女性主义理论填补了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一些空白,用性别分析的视角挑战已有的一些正统见解,更重要的是启示人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公认的所谓普遍性主张和客观性结论中所蕴涵的权力关系,从而成为后帕森斯时代反思社会学潮流中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主义社会学不仅仅是社会学中的一场性别革命,同时也是基于性别视角的一场知识变革,因此它的影响不能不说是深远的。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革命或变革无论以主流学界的所谓范式革命的“成功”标准而论,还是就女性主义自身所梦想的解放目标而言,都还相距甚远。女性主义在社会学中的知识变革最初始于填补鸿沟,即纠正性别偏见以及创造来自女性经验的新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发现许多鸿沟都是由同一原因造成的,即现有的范式系统地忽略或抹杀了女性经验或性别制度的重要性。这种发现促使女性主义重新思考社会学各领域现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女性主义在发现和填补社会学知识的空白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这些工作证明了传统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着系统的缺陷。但是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在学科基本范式的重构这一问题上取得的成功则要少得多,朱迪丝·斯黛西(Judith Stacey )和贝尔芮·索恩在8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就失望地称之为《社会学中女性主义革命的迷失》③。她们认为,范式转换的过程包括两个独立的方面,即现有概念框架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为本领域中的其他学者所接受。相对于人类学、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女性主义社会学既被主流社会学所吸收同化,同时又被其牵制孤立,这种特殊的状态表明女性主义所期待的范式转换并没有完成。

这一悲观的女性主义社会学革命迷失论发表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

①②③参见J .Stacey &B .Thorne ,The Missing Femi -nist Revolution in Sociology ,Social Pro blems ,

1985,vol .32,no .4。

参见B .Laslett &B .Thorne ,Life Histories of a

Movement :An Introduction ,in B .Laslett &B .

Thorne ,eds .,Feminis t Sociology :Life H is to ries o f a M ovemen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7。参见B .Laslett &B .Thorne ,Life Histories of a

Movement :An Introduction ,in B .Laslett &B .Thorne ,eds .,Feminis t Sociology :Life H is to ries o f a M ovemen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7。

的几十年中,女性主义在对社会学基本框架的挑战和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学科中占有越来越大的领地。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学者可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享受合法研究和与同事共同合作的环境,获得令人尊敬和重视的学术生涯。斯黛西甚至担心这样的成功潜伏着新的知识和政治危险,即女性主义者可能会因此丧失反正统语言和研究问题的热情和冲动,或者更少地参与到越轨的知识革新形式中去,从而挫钝批判的锋芒并忽视公众的可理解性,而这些曾经是女性主义知识革命计划的一部分①。另外,后现代话语的兴起使女性主义更加关注女性之间以及女性和男性之间差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主体概念,关于女性主义话语的统一模式遭到怀疑,而局限于独立的学科结构和专业框架的讨论也被视为是一种本质主义的企图。因此在十年后斯黛西和索恩发表的一篇题为《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革命依然迷失吗?》的文章中,她们把所谓“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革命”看成是自我冲突的、有缺陷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假定智识上的革命是通过独立的学科完成的,并且把现有的知识分界看成是完整无缺的,这样一种界定学科结构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倾向②。女性主义更加提倡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并且呼吁将政治旨趣与思想旨趣结合起来,反对知识普遍性旗帜下的男性中心主义。同时,他们意识到,女性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运动,而是包含着相互冲突的理论和政治视角,表现出支离破碎的多样性,社会性别范畴也必须与阶级、种族等范畴结合起来分析才能获得更加无偏见的知识。这样一来,当初给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带来挫折感的所谓统一范式革命的失败,如今反而成为女性主义社会学避免话语霸权与专制而走向平等与开放的一种优势所在。

尽管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学的规划有所谓整合、分离和重建三种方案③,但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已经将第三种方案(革命或重建)作为自己的目标。总体来说,他们或多或少为此做出了努力,并相信这一努力是值得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最明显的是让沉没于人群之中的女性经验名正言顺地浮现在社会学的桌面上,让来自日常生活世界的琐细情景成为知识的合法来源。这一理念虽然还没有完全实现,但其所倡导的知识论目标是与近几十年来西方学界的时尚相一致的,即对地方性知识价值的推崇。然而,一方面,这种目标是建立在性别二元论(男性经验与女性经验之间的对立)基础上的,由于将社会性别视为核心范畴并以女性的“他者”立场作为女性主义经验知识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所在,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在对传统范式的批判上远比在知识重建上做得更好。这是女性主义社会学的遗憾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关注从学术界的边缘进入核心的进程,在获得学术界相对独立地位的同时,学院派女性主义或多或少脱离了现实的政治实践和最终的解放目标,这样就有可能使女性主义研究丧失自己的思想和学术资源而走向真正的迷失。这是女性主义社会学的遗憾之二。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女性主义不得不采取一个特殊的研究策略:他们既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学者,也不能使研究沦为服务于运动目标的简单工具。所以在女性主义社会学家中出现的两个普遍倾向是:强调学科边界的式微和学术边界的式微,也就是说,在跨学科领域以及跨学术和社会领域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使得至今仍处在边界状态的女性主义社会学获得了无限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由拓展的空间,也表明社会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道路还很漫长。

学术述评

③参见P.Abbott&C.Wallace《女性主义观点

的社会学》。

参见J.Stacey&B.Thorne,Is Sociology Still

Missing Its Feminist Revolution?Per spectives:The

A SA Theor y Section Newsletter,1996,vol.18,

no.3。

参见J.Stacey,Disloyal to the Disciplines:A

Feminist Trajectory in the Borderlands,In https://www.doczj.com/doc/cd15935736.html,s-

lett&B.Thorne,eds.,Feminist Sociology:Life

His to ries of a Mo vement,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7。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李建群 2012-10-30 18:03:11 来源:《文艺研究》2003—3 女性主义艺术史是当今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思潮、视点和方法,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对艺术史研究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将逐渐对传统的美术史研究造成一定的冲击和震撼,所以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女性主义艺术史从它产生到今天,经历了整整30年,经历了从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到采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环境下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对艺术史发展的影响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现代的研究者把80年代为界,把女性主义美术史理论的发展分为传统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阶段,其代表人为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和格里塞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 1971年,琳达诺克林在《艺术新闻》上发表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Why Have There are Been No Great Artists?) 这是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史中发起的挑战。紧接着,在次年诺克林又主持了“学院艺术协会”(CAA)的年会,主题是“19世纪艺术中的情色与妇女形象”(Eroticism and the Image of Woman in Nineteenth-Century Art)。在会上讨论了男性至上主义在创作中和女性形象采用上的不公正。在以后的20年,诺克林的理论都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的重要基础。 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首先肯定地指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艺术史上的确没有像米开朗基罗、伦勃朗或塞尚、毕加索那样最伟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Feminist thought: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2 e 1998 ) 胸怀全球生活——致中国女性主义者们的一封信 鸣谢 导言: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 女性主义思潮的“父”标签和旧标志:教学工具 1自由主义的 2激进的(a自由主义的:雌雄同体和生育控制;b文化的:重估性别气质价值和母亲身份) 3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a马克思主义:私有财产资本主义+b激进女性主义:父权制=c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4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社会性别的(妇女的美德及其价值) 5存在主义的(第二性他者受压迫) 6后现代的(他者自由反抗的优越性) 7多元文化和全球的(自我是分裂的、文化殖民) 8生态主义的(自我与他者彼此相关联) P10 所有的精神探求过程都是要把我们从无所不知的权威主义陷阱里解放出来,在这方面,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总有继续发展、完善、反省和拓展的空间。 第一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 18世纪、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根源权力高于善 古典主义者、意志自由论的自由主义者不干预市场自由 社会福利或平等的自由主义者弥补不利处境调节不平等 1.1 18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教育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9年开始写作)工业化劳动力离家进入公共场所《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Rights of Woman)太太被圈养崇拜理性牺牲感情 1.2 19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机会 约翰·斯图尔德·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消极的妇女美德 哈里雅特·泰勒(穆勒)《妇女的选举权》(1851)谋生所有阶级的妇女 合作:《论婚姻和离婚的早期论文》(1832) 2 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P26整个19世纪美国的女权运动,包括妇女投票权运动都和废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偶然的。《妇女、种族和阶级》安吉拉·戴维斯 1840年伦敦世界反奴隶大会不许可女性发言1848年纽约塞内卡会议《感性宣言》 内战安东尼、斯坦顿:全国妇女投票权协会革命和激进的女性主义纲领;露西·斯通:美国妇女投票权协会改良主义的和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纲领 3 20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冬眠1960 斯坦顿、安东尼经济机会和公民自由

国际关系学---理想主义的重要性

理想主义 (1)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反对强权政治和均势外交。 (2)健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来确保世界和平。 (3)人本善,战争可以避免;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和谐的,结束秘密外交,实现外交决策民主化;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平衡,以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取代均势体系。 (4)强调民族自决 (1)强调民族自决的作用:在许多亚非国家,民族自决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反抗殖民主义和个人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国家的口号。威尔逊的民族自决确实影响深远。民族自决从观念的世界普遍进入到现实的国际政治实践中,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以民族自决为旗号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诞生了一大批现代民族国家:在亚非地区,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相继掀起了两轮民族主义浪潮,先在这些获得民族解放的国家,正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2)国际组织的作用:能使所有或绝大多数的国家从各领域的合作中获得利益,在现在的国际社会中,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求的矛盾的解决是十分

困难的,又是甚至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国际组织则可以达到协调冲突、缓解矛盾、促进合作的目的。国际组织能够以国际化的协调,解决单个国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存在着联合国、IMF 等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国际组织为动员世界舆论、伸张国际正义、关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讲坛,国际社会中不仅存在着个人利益,更 多的是共同利益,国际组织在维护共同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2)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国际组织和国际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法是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强调主权一律平等,承认一个国家或政府在一块领土上行使事实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辖权,保障国家安全,要求国家行使责任。国际法在镀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国际社会国家行为的杠杆,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很重视国际法的编纂,致力于用国际法规范行为体的行为,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 (4)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指的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基本特征: 一、所谓哲学上的人本主义(Humanism ) .泛指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一般学说。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属于这种理论范围。它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包括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和以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它成为一个广泛的哲学思潮,对西方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特征. 作为传统人本主义哲学理论的表现来说,它主张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但倡导对自然的研究,主张建立科学的人的王国,并颂扬人的理性的力量,相信用理性的方法即可获得对世界绝对真知的认识和把握。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论倾向,在古希腊就已有端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戈拉就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观点出发衡量一切事物。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宣扬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和价值。针对这种情况,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 “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人本主义( Humcnism)一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但在当时,人本主义主要指的不是一种偏侠的哲学体系,而是指一种思想态度,即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这种人本主义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逐渐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相融合。因此,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就倡导以人的理性力量,而不是神学的权威,对过去和现有的一切观念进行普遍的怀疑。他说:“决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他以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为基础,以唯理论的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原则,建立起了一个二元论的哲学体系。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也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正是在这个基点上,形成了批判哲学体系‘他认为,理性的批判是当时时代的精神,一切都应经受其检验,即使神圣的宗教、法律也不能例外。康德所说的“理性批判’,不仅认为必须施用于一切事物,而且必须施用于理性自身,即理性还必须进行自我批判,以求得理性对自身的“自知之明。”由此,康德清算了哲学上的独断论,企图建构起新形而上学。费尔巴哈则更称其哲学为人本主义,自觉地形成了近代人本主义哲学体系.他明确规定“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①他坚信人的理性的力量,坚持世界的可知性,企图建立科学的知识王国。在对人的理解上,他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说明,指出人不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的产物,而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主要本质是他的自然属性,即生物性和生理学的属性。他用这种观点还阐明了宗教和思辨哲学的本质。后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人本主义,坚持了费尔色哈的基本观点。可以认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但由于各自形成的历史及理论背景上的不同,在哲学形态上的表现也就不同。这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哲学的人本主义,倡导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主张建立“科学的人的王国。’而对人的理解,是把人看作世界的一个对象或客体,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加以说明。而现代人本主义则反对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他们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而对人的理解,则竭力排斥作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即孤立的个人,其真实的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物质和精神意识的存在之外的。叔本华,尼采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他们把人看作是世界的核心,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是意志的世界。因此,叔本华说,世界上“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客体,是现象的存在,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世界的镜子。”二,尼采:“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一一岂有他哉,”三,哲学继承并修改了这种唯意志论。它把生命现象神秘化、绝对化。它认为人的生命冲动创造了整个世界,因而生命冲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生命冲动本身既不是物质,也不是一般的精神,而是一种纯粹的创造力,柏格森称其为“生命之流”或“绵延。”存在主义同样把人当作非理性的人,主张通过解释人来说明世界。但它赋予这种本体论以新的含义,即它不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作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而主张用人的存在揭示世界的存在并赋予后者以意义。他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消极的、凝固的,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纯属主体所给予的,离开了主体的人,世界也即是无。他们哲学的注意力集中于描述孤立的个体的存在及体验。 (2)传统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理性的力量,主张以人的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他们相信,用理性的方法能获得对世界的绝对真知。而现代人本主义则把目光转向人的内心,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他们认为,理性只能认识现象,要把握人的存在及宇宙的本质,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观。叔本华、尼采认为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相对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为意志服务的。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理性的根本特点是分析和象,是从凝固的.靛止的观点表现和认识事物,因此不能把握真正的存在,唯有依靠理性的直觉,即超出主观对立的神秘的内心体验,才能深入到生命之流之中并与之相交融,从而真正体验到整个生命冲动的本质和意义。存在主义也从根本上反对科学的理性认识,在它看来,人们对一个对象所倾注的不只是思维,更主要的是厌恶、孤寂、恐俱、优虑等个人的情感,它注重于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描述。 (3)人本主义在传统哲学上表现为崇尚理性、重视对自然的研究,他们对人类的现实生活和前途持乐观的态度,相信以理性所建立起来的理想王国能保证人的自由、幸福和尊严。而现代人本主义的学说则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它对现实生活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而表现为悲观主义,其哲学特别论及关于人生、伦理、价值等间题,企求获得人的存在的真谛,这种思想在唯意志论等学说中已有表述.叔本华就认为由于人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12结语女性主义思潮

结语:边缘与中心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同时不偏好某一.种.而忽略其它、仅仅为某一种观点提供存在的理由。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读者 发现不了这一点,的确有些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比其他流派更富有说服力。例如,从我个人来说,我深受两类女性主义形式的吸引,一类是描述妇女目前位于何处——在边缘和外围;另一类女性主义的形式是描述妇女将位于何处——进入中心。作为局外人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避免被制度腐化,可以观察和感受其他人不能观察到和感受到的,还可以摆脱严密的束缚和不必要的限制。但成为当局者也同样引人入胜,可以成为团队中被重视的成员,可以与人分享共同的憧憬,还可以拥有如亚理士多德所说的“美德上的伴侣和行动中的友人”。1 在本书第一版结尾,我曾写到,我认为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在女性主义中是内容最丰富的形式,它表明了性别歧视和阶级偏见的力量如何在资本主义父权制中互相联结、妇女在生育和生产中角色又如何决定了她的生活际遇。然而,在十年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的是,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也有局限,它并不强调与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歧视自然的偏见相关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现在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才是最丰富的女性主义形式,特别是玛利亚·米斯和范德娜·史娃的社会主义变革的生态女性主义。多亏她们,现在我对问题的理解才达到这个程度,所有的压迫制度和压迫结构都是紧密联结的,它们彼此强化,依靠各自的毒液维持生存。 同样,十年以前,我曾认为,只有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处在女性主义思想的边缘,她们就是那.不同的声音;她们不允许“妇女的观点”退 化、演变为所谓阳具崇拜或理性(logos)的又一具体例证,对此发出了女性主义最强烈的抗议。然而,现在我也认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者也是讲述不同语言的声音。她们和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一起提醒我们,妇女受到威吓,被迫屈从父权的一元“真理”,这样很糟糕;而更糟糕的是以母权的一元“真理”去判断女人,说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我知道,我就不愿意被指责为“思想意识有问题”,或者被打成“伪女性主义者”;我也怀疑有哪位女性主义者乐意被人告知说,她对妇女受压迫的解释是愚昧糊涂的。我同样知道,我不喜欢被人耳提面命说,妇女考虑或者应该考虑甲、乙、丙、丁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当我对一种流行的女性主义观点有异议时,就要被点名当面训斥。毕竟,我有我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不是一般的“妇女”;我是罗斯玛丽·贝亨斯基/童/帕特南。的确,这是后现代的、多元文化的和全球的女性主义者允许我拥有的“差异”。 所以在这里,我再一次勉为其难地向两边伸展,为妇女的同一性和妇女的差异性所牵制。但这一次的勉为其难,却不像第一次写这本书时那样痛苦了。我现在是一个更灵活变通的女性主义者:至少不那么担心对事物做出的分类是否合适,而更关心深入了解那些与我不同的妇女——那些生活在我可能永远也无法造访的地方的妇女、那些我大约永远不会在路上与她们交错而行的美国妇女、那些我应该去了解的、与我一起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作为西方教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其自由主义女性教育、激进的女性教育、批判的女性主义教育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中形成了系统性的观点,其教育思潮的核心是关注两性公平的教育。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批判传统的“父权制”的基础上,建立较公平的社会准则,彻底动摇“父权制”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现象,使男女之间能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平等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一、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 (一)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是早期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其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研究的焦点聚焦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公平和民主。其关注的焦点内容是中产阶级妇女在政治、法律和就业方面的权利和地位。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关注于三个主题:一是女生的发展与学习成绩。其流派关注于教育中女性的学业不良的实例以及男女性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特别是在数学、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成绩的差异。二是学校在女性社会化中的作用和性格刻板印象。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在进入学校之前,即使女性具有同样

的入学权利,但是学校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并不能全面开发女性的潜能。三是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教师在对男性和女性的评价上有差别,有偏向于男性的倾向。其流派主张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变教育的现状:一是不断地加强宣传,提高包括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性别歧视的重视,进而有力避免教育中出现一些男女性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二是要制定针对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为女性创造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环境。 (二)激进的女性主义 激进的女性主义流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激进的女性主义将矛头指向社会结构,其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表现在教育方面主要是从学校的结构和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批判,进而形成“反性别歧视”。该流派的女性主义教育者把关注聚焦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批判男性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二是权衡学校教育中的性别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参与过程中,女性的课堂参与低于男性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平等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对男女性之间行为的不同,而是现存的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教育公平的变革需要改变父权制的社会和学校结构,这样对于性别权力关系和文化知识的改变才会真正的实现。 (三)批判的女性主义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

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 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 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 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1963年, 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华盛顿特区领导的和平示威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场要求黑人和白人享有同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要求妇女和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的胜利也使得他在 196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 佛里丹 (Betty Friedan) 的《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就其思想取向而言,我们可以把第二代女权主义区分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时间:2013-03-25 来源:大众文艺作者:汪壮志湖南省桃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为《大众文艺》杂志优秀论文,在此仅作写作参考范文。全文已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汪壮志(湖南益阳) 摘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实质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变革,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说明,然而就它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提出这种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和谐,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变革传播实践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西方,随着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出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或者是并不是很完善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阐释两性之间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与文艺批判中。按照学术界对女生主义的一般认识,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用以反抗中世纪封建的男权压迫,争取人身独立与思想解放、政治权力与经济权益乃至婚姻与性的自主权利的主张及其实践。 女性主义思潮出现的主要源于女性处于“第二性”,以男女不平等为预设条件,倡导男女平等。其理论体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另外与各种现代社会思潮如后现代理论、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呈现不同的理论流派,自身没有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女权主义思潮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搏,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资历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资历产阶级政权拒绝给同样战斗的女性相等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女性要求获得男性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相关的专著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等;第二次次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保守势力重提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的论调,陷入“家庭主妇”的圈子,她们深感失落与自我实现的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法国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澳大利亚亚格里尔的《女太监》、美国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与活动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当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这个著名的论断,批判了女人被降低成为男人的对象,被铸成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他们把女人看成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骗子;是男人手中的猎物,又是毁灭他人的祸根。此论断表明: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并不是由自然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它有着这样一种思维转折:此前女性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在此之后女性按照自身的价值去洞察自已和整个世界。女性的社会构建及思潮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 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问世,成为女性主义诗学进入国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轰动效应,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介绍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摘要】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就是用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他们对传统教育中的性别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倡导建立性别公平的教育模式。本文在从概念、基础以及内容几个方面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进行理解之后,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性别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教育 作为女性主义教育根源的女性主义最早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女性被压迫地位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后来发展为从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统称。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批判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教育观,强调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倡导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基础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 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有着密切联系,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女性主义。具体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女性主义的五大思想流派来探究: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

性主义。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权利、公平和民主,其核心问题就是争取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他们强调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主张通过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学校所授的课程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男性中心的教学机制不仅重复着男尊女卑的两性规则,也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所以他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两性权力平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早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提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决定了的女性的受压迫地位,而当下的教育体制也不仅仅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阶级分化的教育模式[1];黑人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他们认为性别、种族、社会符号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往往比性别歧视更恐怖;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法国出现,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研究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认为学校教育要不断促进女性批判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意识,以解决教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