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第三章来源:地环处发布:王琪时间:2010-01-20 17:11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全市地质环境条件、前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发育强度的特点、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市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包括《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太原市生态保护规划》、《太原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太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太原市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规划》、《汾河流域(太原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西山地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其中重点防治区又分为7个亚区,次重点防治区分为7个亚区(表3-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古交市中部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1)

主要分布于古交市中部嘉乐泉、梭峪、梅家沟、姬家庄、古交市、王家沟、南岭一带,防治重点是滑坡、崩塌及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面积约148.63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2、太原西山化客头、杜儿坪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2)

主要分布于万柏林区西山化客头、杜儿坪等地区,防治重点是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及玉门沟、虎峪沟、九院沟、冶峪沟、风峪沟等泥石流。面积约74.06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3、清徐北部山区采矿引发地面塌陷、裂缝及其它因素引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3)

主要分布于清徐县北部山区,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及修路切坡、降水诱发的滑坡等。面积约63.48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4、清徐县西边山构造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4)

主要分布于平泉、仁义、东、西马峪、新民村、武家坡等一线,防治重点是构造成因的地裂缝。面积约15.21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

5、太原东山地区采矿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其它因素引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5)

主要分布于张家河、新沟、杨家峪、长沟等地区,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及修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崩塌、滑坡。另外,关闭矿山的地质灾害治理也是一个重点。面积约104.13km2。主要防治措施勘查、工程治理。

6、阳曲县城崩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6)

主要分布于阳曲县城附近杨兴河西岸及火车站、北塔地等地区,防治重点是黄土崩塌。面积约10.09km2。主要防治措施勘查、工程治理。

7、寨沟至晋祠一线以西边山地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7)

主要分布于官地、西峪、寺底、店头等地区,防治重点是滑坡、崩塌、关闭矿山遗留地质灾害,蒙山大佛旅游区是重点防治区域。面积约96.38km2。主要防治措施勘查、工程治理。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1、阳曲县城北东青龙煤矿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1)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是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面积约

34.29km2。主要防治措施留设保护煤柱、避让、工程治理。

2、阳曲县西北西凌井、北小店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2)

主要分布于西凌井、西庄、梁庄、北小店、石庄等地区。防治重点是以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面积约273.81km2。主要防治措施监测、工程治理。

3、阳曲北西兴庄、古城、杨兴、贾庄等地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3)

主要分布于兴庄、古城、杨兴、贾庄一线,防治重点是以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面积约196.33km2。主要防治措施监测、工程治理。

4、阳曲县东、南上阳寨、红沟、屈家庄等地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4)

主要分布于上阳寨、红沟、屈家庄等地区,防治重点是以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面积约187.90km2。主要防治措施监测、工程治理。

5、古交以南、万柏林南部、晋源西部山区采矿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5)

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山区岔口、常安、邢家社、官地一带,防治重点是煤矿、铁矿等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崩塌。面积约991.52km2。主要防治措施留设保护煤柱、避让、工程治理。

6、太原市区地面沉降区次重点防治区(Ⅱ6)

防治重点为地面沉降。面积约303.48km2。主要防治措施进行地面沉降监测、适当控制地下水开采。

7、娄烦西北采矿塌陷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7)

主要分布于娄烦西部,防治重点为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汾河水库沿岸的崩塌以及人工活动引发的滑坡。面积197.93km2。主要防治措施留设保护煤柱、避让、工程治理。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包括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其它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域,面积约4287.01km2,防治重点是分布较零星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防治措施以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为主。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一、基础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地质灾害防治培训,举办两次以上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等有关负责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及部分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培训。

2、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调查,2009年完成新一轮全市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更新工作。

3、编制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完成太原市十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

4、缓变地质灾害监测,近期,完成太原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建设工作,并开始监测;中远期,进行太原市地面沉降每年一次的监测工作。

5、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选取采矿引发的典型地质灾害1-2处、黄土崩塌、滑坡1-2处,从其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成灾机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为太原市典型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6、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从组织、技术、装备、资金四方面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1)建立监测机构,在本规划期内建立、建实市、县(市、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充实和加强技术力量,配备专业的监测设施、通讯设施及必要的车辆,不断提高地质环境监测及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和管理能力。

(2)建设群测群防网络,在本规划期内,完善由太原市市级监测网、县区级监测网、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监测网、村组或社区级监测网及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构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做到县有监测站、乡镇有负责人,行政村有具体责任人,每个隐患点有监测人。

(3)专业骨干网络建设,在规划期内初步建立专业骨干监测网络,选择稳定性差、危险性大、危害程度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专业监测仪器进行专业监测,近期、中远期部署专业地质灾害监测点见表3-2。

表3-2 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部署一览表

在近期规划期内,太原市辖区内的各矿山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监测体系,对本矿区及周边影响地区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定期监测,并逐步完善监测网络。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造成突发地质灾害时,矿山企业应当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7、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1)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在近期规划期内,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应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并进行2-3次实际演练,包括演练内容和市、县、乡的应急工作机构等。

(2)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预案必须明确规定应急指挥人员组成与职责分工。市、县(区、市)两级均须成立由主管副市长、县(区、市)长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成员由国土资源、公安、民政、财政、交通、商业、卫生、气象、水利、通讯、建设、发改委、武警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3)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在近期规划期内,太原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均应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一支机敏、灵活、富有战斗力的抢险救援队伍,组建专门的应急专家队伍,明确专门的应急专家,配置专门的应急装备。

8、建立地质灾害责任机制

在近期规划期内,建立并明确地质灾害责任机制,交通、水利、教育和旅游、建设、安监、煤炭等部门应对公路沿线、中小学校区、旅游景区、房屋建设工地、村庄周边高边坡建房及库区、各矿山企业等突发地质灾害负责任,并要分别组织好对上述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查工作。

9、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并有计划地进行滑坡、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研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和准确程度。本规划期内十县(市、区)均应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10、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及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省、部联网。到2010年,建立主要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模型,以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害地区作为防范重点,实现地质灾害网上实时预报。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处理、预测预报及灾情发布数字化、网络化。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署原则

1、根据本规划的目标任务提出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

2、优先安排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危害重、治理效益显著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汾河流域治理区、西山综合整治区的治理等;

3、坚持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在确定治理工程时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太原市及各县(市、区)的作用,广泛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主要安排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程。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署

依据上述原则对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部署,2009年防治工程安排6项(表3-3),2010年防治工程安排6项(表3-4),2011-2015年防治工程安排34项(表3-5)。

确确定治理工程方案和工程量。

避让搬迁项目应在规划实施时,进行详细的调查工作,准确确定合理的搬迁户数与人数。

(三)工程投资估算

由于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费用标准,本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以近年来我省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际工程量、投资以及避让搬迁的实际费用结合本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估算工程量进行估算,规划期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估算额为74960万元,其中2009年投资估算5380万元,2010年投资估算15240万元,2011-2015投资估算54340万元。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

根据汾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太原西山综合整治方案结合太原市矿山分布特点、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尤其重点考虑已闭坑或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确定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区(表3-6)。

H4 太原

东山

矿山

地质

环境

治理

恢复

太原

泽、

小店

主要分布于迎泽区港

道、观家峪、界河湾、

小店区石咀、西家凹、

南坪头一带,以煤矿

开采为主,曾分布煤

矿10多座,且大多数

已经关闭,形成了大

量的采空塌陷、裂缝、

滑坡、崩塌等,对地

质环境危害严重。

25.65

填充地

裂缝、

地面塌

陷,滑

坡、崩

塌治理

7500

期~

中远

治理区总面积约84.23km2,主要治理恢复内容为填充地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治理等,投资估算约65500万元,原则上于本规划期内完成。

该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区内的矿山企业多数已关闭,治理恢复投资应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区内生产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投资则由矿山企业负责。对改制前的中央矿山企业造成的历史遗留地质灾害,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进行治理;对改制后矿山企业、市场经济时期矿山企业及集体矿山企业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原则上由矿山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治理。

第三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及资金筹措

一、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实际需要概算,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共计146398万元(表3-7)。其中基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5938万元,近期2598万元,中远期3340万元。

表3-7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一览表

二、资金筹措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规划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资金筹措主要有下述渠道:

(1)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基础上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原则上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申请国家财政补助经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负责筹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由太原市人民政府负责筹资;

(2)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筹资;

(3)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在规划实施时具体处置,生产矿

山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矿山企业出资治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地质灾害、已闭坑矿山或采矿责任人灭失矿山引发的地质灾害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则应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社会各渠道筹资;

(4)危及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矿山和企业等安全的地质灾害点的治理经费,由其主管部门或受危及的单位负责;

(5)基础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按本规划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安排资金;

(6)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可通过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价款、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渠道筹集。也可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四节治理工程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灾害隐患区人民的民心所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首先太原市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灾区人民受着恶劣的环境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双重困扰,地质灾害防治搬迁工程至少使14个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村庄从此摆脱了较为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者,采矿造成的村庄房屋裂缝、清徐边山地区构造地裂缝引发的村庄房屋裂缝等,使百姓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生活状态中,为解决问题而经常集体上访、经常与矿方产生纠纷,严重影响了隐患区居民的安定团结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逐步使受灾害威胁的村庄得到搬迁或隐患体得到治理,使受灾群众彻底摆脱了灾害威胁的危险状况、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总之,规划期46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使31866人摆脱地质灾害危险性、改善了生存生活条件,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

二、经济效益

前已述及,截止2008年,太原市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4542.59万元,预测潜在地质灾害可能的经济损失总额约为401723.24万元。本规划期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约14亿元的投入,可使严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2个村庄、学校等得到搬迁、24个村庄、学校、居民点等得到治理,避免约17亿元的财产损失;同时,对搬迁后村址、采矿塌陷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工程,初步估算可使约70000-80000亩土地恢复可利用功能,每亩年收入按500元估算总收入可达到约3500-4000万元,仅此一项即可在35-40年内收回全部的治理投入;如果大面积采空塌陷地、地质灾害分布区治理恢复后用作建设用地,其潜在价值更为巨大,保守估算可能达到数十亿元的收益。

三、环境改善

规划期太原市46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将会使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等造成的恶劣的地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对搬迁后村址实施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工程可大大改善原受灾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同时,本规划

四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区治理恢复工作的展开,配合西山综合整治及汾河流域综合治理,可使数万亩土地恢复可使用功能、重建起林地、草地,开发出生态旅游区,将会使太原市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得到较大的恢复与改善,尤其会使西山地区、汾河流域等治理区成为绿树成荫、风景优美的景观胜地,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太原做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16号令)、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政办字〔2010〕118号)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救灾能力和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 落实省省和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细化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容和要求,并对未涉及到的部分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任务。同时,以依法批准的规划为依据,对我县行政的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化、综合治理科学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对经济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 1、政策法规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相关规划 (1)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 (2)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 (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 (4)县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3、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 二、规划名称、围和规划期 (一)规划名称 《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 (二)规划围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政府令第27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政府令第27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27号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于2002年9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12月3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改,现予发布。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太原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 管理。其它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应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城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以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筑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和表三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建筑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高、多层居住建筑用地和高、多层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总平面规划,经批准后实施。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表三规定的指标折减。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北京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2001~2015) 规划文本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2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言 (4) 第二章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总则 (5)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 (9)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0) 第五章分期(近期与远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其重点 (16) 第六章北京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27) 第七章实施规划措施 (28) 第八章附则 (34)

第一章导言 第一条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北京地区由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类对大自然过多的索取和不合理 的工程活动,使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北京的 地质环境负担沉重并趋恶化,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 高,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不断加大。 在世界大都市中,北京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较严重的城市之一,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 空分布不均,致使北京地区的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为 发育,并且地质灾害具有灾害频发、灾种多、群发性强的特 点,又因灾害的突发性与隐蔽性,故存在着大量的灾害隐患, 地质灾害已成为限制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意义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此,防御和治理地质灾害,保证北京区域经济长期、 稳定、可持续、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在21世纪中叶把北京 建设成为当代世界一流城市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初始,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固废处理行业简析

目录 一、行业概况 (3) (一)国家投入 (3) (二)现状及趋势 (4) (三)行业竞争状况 (6) (四)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6) (五)政策法规分析 (7) 二、技术发展趋势 (11) (一)固废处理方法分类 (11) (二)国际技术路线 (13) (三)国内技术路线 (14) 三、固废处理行业产业链状况 (16) (一)上游企业分析 (16) (二)下游企业分析 (17) (三)下游运营企业商业模式 (21) 四、固废处理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22) (一)投资机会 (22) (二)风险 (24)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制定了新兴产业增量2015年GDP占比8%,2020年占比15%的阶段性目标,并给出了如何引导和扶持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决定》的出台,在引领我国经济调结构,转模式的同时,也为我们寻找高成长性的投资标的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2007 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倍,为美国的3.3倍,为日本的4.9 倍,即使我国单位能耗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各降低20%,到2020 年仍然是2007 年世界平均水平的1.6 倍,是美国的1.9倍,日本的2.7 倍。目前,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在33%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左右。可见我国在单位能耗,能耗总量和利用效率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改进空间。我国正步入后工业化时期,环保投资正进入高峰期。环保产业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体现出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同时经过近30年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预测,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产值就将超过1万亿,到2020年更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9-2010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7%。其中,节能产业27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亿元,环保产业4800亿元,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其中再生资源产业的就业人数达1800万人。专家预计,到201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5.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左右,年均增长率可达到20%。 正是由于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节能环保产业在10月18日下午横空出世的《决定》中,不仅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领舞者的身份翩翩出场,并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将在财税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同时,环保细分行业固废处理行业也面临着空前发展机遇。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发布固废处理相关法规35部;与此同时,垃圾处理费的全面开征与上调将成趋势。虽然目前我国的固废处理行业尚处初期阶段,产业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还非常低。但是,在政策驱动下,产业发展正在进入高速增长的拐点,预计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有望持续10 年以上。预计2020 年固废处理行业将拥有6814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书提纲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书提纲 前言 一目的任务 二上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二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第一章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第一节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第二节地质灾害现状 第二章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工作部署 第二节工作量与工作进度 第三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四章组织管理 第一节组织管理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与分工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六章预期成果 第一节成果图件

第二节成果报告 第三节监测点和监测网络 第四节信息系统 第五节提交成果时间 附图: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图,比例尺1/10万。 成果报告的章节及主要内容 序言 主要内容:目的任务;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地质灾害灾情;以往 调查工作程度;本次清查工作部署、方法、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一章区域自然地感与地质环境 主要内容: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 与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人类工程经 济活动特征等。 第二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各灾种的分布、规模、特征、稳定状态、危 害程度、形成条件及影犒力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危 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 第三章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主要内容:评估原则、要求与方法;备灾种(或主要灾种)经济损失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重要地质灾害的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标准见表9。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表9 注;c人情分组——即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交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 失”栏指 标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宽大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 “直接 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现状评估是指已发生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的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来用统一价格折价法,即各省(市、g#区)采用经访问 的大部分县(市)物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省(市、g治区)经济损失评估的统 一计算单价,据此进行统一计算。参与统计的经济】子一乡土达(包括农田、林 地、果地。牧场等),牲畜,房屋,公路、铁路、桥梁、管道、渠道、涵洞、输 电线路,电站,厂矿,学校、机关及公共设施等。 预测评估,要在概要论述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分的基础二,对各区地质灾 害隐患点可能发生的受威胁人数和受威胁的直接经济素夫签约分析预测。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主要内容:分区的原则、方法与要求和分区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要求: ①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依据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去竞环境条件、发育现状 (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体个数、面积和体积)、人类二运行动强度与研究工 作程度,以定性评价和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方法确定: ②评价单元的划分,一般以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老交不安条件差异确定,当 条件较单一时也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 ③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较易发区、中易发工、任易变区和不发育区区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太原市规划局 二○○八年十一月一日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加强和规范本市城市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在晋祠天龙山景区、崛围山景区、双塔景区、晋阳湖景区及历史文化街区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其他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 第四条本市各项规划建设应当采用本市城市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使用现势性地形图和城市管网资料图。 第五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测绘、规划和设计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六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使用 第七条本市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附表一参照执行。 凡附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八条建设项目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总平面图时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条件。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要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用地,尚无批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按要求编制总平面图,经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应当遵守城市规划划定的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要求。 第十条旧城区改造应当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为主要目的,严格控制非居住建筑用地改居住用地,着重增加配套的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并完善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文庙片区、钟鼓楼片区、城西水系、龙潭公园、拱极门片区、精营街片区、督军府片区等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应当以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十一条建设用地应当整合周边地块形成片区,按照片区统一规划建设。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一规定的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应当与周边地块整合统一规划、建设。 表一:

区固废管理工作计划

区固废管理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完善固废污染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防范和打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特制订《20XX年区固体废物污染监督管理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完成全区固废处置平台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固废综合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污泥和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自动监控率XX%;完成机械、化工、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固废污染专项整治,固废规范处置率达XX%以上;进一步加强固废污染执法监管,加大信访调处力度,固废污染重复信访下降5%。 二、工作计划 1、加快固废监管和处置能力建设 (1)完善工业固废监控平台建设。(3月-5月) 完成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置单位视频监控安装,危废焚烧处置单位加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完善污泥和危险废物运输车辆GPS定位模块安装并与局污染源监控平台联网。(责任科室:固废中心、监理科) (2)统筹规划全区固废处置平台建设。(6月-9月) 在全面调查重点行业固废产生情况的基础上,委托科研单位进一步统筹规划全区固废处置平台建设,包括建设的数量、处理能力、区域布局等一体化统筹考虑。(责任科室:固废中心、计划科)

(3)协调推进工业固废处置工程建设。 协调加快夹山工业垃圾和污泥焚烧处置工程可行性研究,尽快确定建设方案并推进实施,力争年内开工。进一步加快废酸处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探讨废酸回收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机制,在用酸大户中推广废酸回收利用技术,力争年内新增废酸处置单位一家,在用酸大户中落实废酸回用试点单位一家。(责任科室:固废中心) 2、提升危废规范化管理水平 (1)开展重点行业固废污染申报和调查。(3月-6月) 开展重点行业固废污染年度申报。在申报的基础上,开展重点行业固废污染专项调查和核实。重点行业包括化工(含医药、农药)、电镀、纺织印染、酸洗、机械加工、污水处理厂。重点调查内容为化工残渣、废酸、废碱、废乳化液、废矿物油、废包装容器、水处理污泥等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和处置情况。(责任科室:固废中心、监察大队) (2)深入开展危废管理规范化整治。(5月-10月) 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体系》为标准,进一步深入开展机械、化工(含医药、农药)、金属表面处理、纺织印染行业固废污染专项整治。机械行业要在20XX年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分区域推开。化工、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要在历次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固废污染专项整治,做到重点区域重点整治,污染企业全覆盖,贮存、转移、处置全规范。纺织印染企业重点整治水处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2019-2020“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县地质环境背景概况 县位于省东南部。全县面积3726.5平方公里,人口25.5万,耕地41.3万亩。区域内属于大陆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840毫米,径流深400毫米。全年降雨的70%集中在月份,尤其月下旬至月上旬的台风,大多带来大暴雨天气,气象、地形、地貌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径流很快形成,导致山洪爆发,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从而引发次生灾害。 二、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地区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段性、地域性和突发性,同降雨、地下水、地质条件及采矿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汛期地质灾害高发期,连绵细雨易于诱发崩塌、滑坡;暴雨或连续降雨易于诱发泥石流。 (一)山体滑坡、崩塌的重点地区为:各乡镇露天开采矿石场;铜镍矿开采崩落区。 (二)泥石流重点地区流经快大镇流经大安镇的河,通快一级路弯弯川段。 (三)矿区地面塌陷重点地区:乡煤矿区、铁矿塌陷区。 (四)矿山尾矿坝重点区为公司岔、尾矿坝,尾矿坝,矿尾矿坝,铁矿尾矿坝,矿业尾矿坝、尾矿堆。 (五)废渣堆放场重点区各矿山的废石堆、盗采矿石点形成的废石堆、县化工总司废渣堆放场,这些是产生泥石流的重要物质来源。

(六)重点村屯县哈各水库和矿山尾矿坝下的村屯居民。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将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级防汛机构中,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主要职责,明确分工及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分解到人;指导灾害易发地的乡镇、村(屯)学校以及厂矿、企业等具体的灾害防御和灾民转移安置方案,明确防汛救灾工作的责任人和灾民转移安置路线、地点;对所辖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舍、居民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立即转移疏散等措施,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并对全县15个乡镇及矿山企业的相关灾害点进行彻底清查,对各乡镇主要领导、人员,各相关部门人员已进行培训。各乡镇要及时建立以主要领导和受训人员为主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坚持“以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原则 对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城镇或重大工程、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加强监测预防的同时,应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治理;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应以监测预防和居民搬迁避让为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部门要组织力量指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屯搞好群防群测网络体系的建设,对已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安排监测责任人,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

太原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太原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文本

一、总则 (一)为深化《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执行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加快建设太原市现代商业体系,提高城市商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太原市建设成为承东启西的商贸中心,特编制此规划。 (二)本规划范围为太原市域范围内的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网点和各类批发市场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及其总和。具体包括市域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络、商业街、批发市场、城镇商业中心。 (三)本规划属于《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的三十一个分项之一《太原市金融商贸业规划》的组成部分和进一步深化。 (四)本规划编制的法规依据为国务院《关于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太原市商业网点管理办法》和《太原市商业网点专业规划工作实施意见》。 (五)本规划的期限为2003—2010年。近期为2003—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商业体系的基本目标,坚持以人

为本,以优化市场布局和市场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本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率先发展,加快建立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 (二)发展战略 1、创新战略。努力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商业的整体竞争力。 2、结构调整战略。调整商业网点与批发市场的区域布局;调整零售、餐饮与生活服务等不同行业的比例结构;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提高连锁经营的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优化调整业态结构;发展电子商务,深入开发有形与无形市场空间;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构筑现代产销体系,增强批发市场的区域辐射能力、商品组织能力和服务于一、二产业的能力。 3、品牌战略。培育品牌商业街区,改善形象,提高我市商业的品牌价值;培育品牌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提高核心企业对社会商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带动作用;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整合扶持老店、名店,提高消费服务能力;提升桥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使之具有全国的影响力;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引进著名品牌,提高商品档次。 4、文化兴商战略。把握文化与商业的辨证关系,挖掘与整合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时代文化特色,创造消费文化时尚,把文化积淀和底蕴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商业的现实价值,促进商贸服务业的持续繁荣。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市域商业中心为主导、区域商业中心为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重点,着力完善地灾防治机制和群测群防体系,狠抓民生工程的实施与监督,强力实施工程治理,实现了财产“零伤亡”、人员“零伤亡”的“双零”目标,为推动“三次创业”奠定了和谐的地质环境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一)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巩固防治基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科学防治,先后开展5次巡查和3次“拉网式”排查,将10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市、县两级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将42处成灾危害性大的隐患点纳入市级以上预案管理,其中4处纳入省级预案管理。对纳入预案管理的隐患点,各区市县编制完善《临灾预案》,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设立警示标志(牌),划定危及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3000余份,健全“市、县、乡、村、社”五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 —1—

(二)狠抓规范管理,着力健全防灾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会商、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预案、灾情速报、监督管理等机制,确保防灾工作“分工、任务、要求”三明确。在汛前排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13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实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片定点督导责任制,市、县、乡政府逐级签订了年度地灾防治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了责任。 (三)建立部门联动,多管齐下联合防灾。进入汛期后,我局与市气象台合作,建立了降雨信息共享平台。凡有强降雨预警信息就及时以短信发送到市局分管领导、地环科、站长及区(市)县局分管领导及地环股、站长,再由区(市)县局发送至隐患点监测人、在建工程及矿山企业负责人。同时,市地环站与气象台、应急办、防汛办等多部门建立了QQ群,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信息共享。同时,近期我局将准备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节目在市电视台《防灾与应急》栏目播映,向全社会宣传、普及防灾应急知识。 市政府成立了以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各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如市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 指导书 学院、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系、所环境工程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课程学时2周 教材名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2011年10月28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1)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工程实施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文件、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4)提高使用技术资料、认识及遵守国家工程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初步具备对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 课程设计是学生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安排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讲授之后进行。具体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在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进度与完成情况。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50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不等,在设计中做到工作各有重点,每一学生设计的内容不同但相互关联,通过同组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了解所涉及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整体设计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撰写出规范的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步骤 设计布骤如下: 1、由给定的任务书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 2、分析确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组成; 3、对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进行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 4、进行系统布置,完成图纸绘制; 5、进行说明书编写。 分选系统的确定系统的物料衡算系统设备的计算选择绘制图纸 四、课程设计要点 “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的要点是: 1、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选择分析与确定; 2、对处理系统内各种处理设备的计算选择和描述; 3、处理后固体废物的出路分析; 4、厂内辅助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的说明;

济宁2018-2025年全市停车位、停车场规划

目录 1总则 (1) 2停车发展战略 (4) 3停车供给目标 (6) 4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优化 (7) 5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 (8) 6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 (10) 7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12) 8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 (14) 9停车政策研究 (16) 10近期行动计划 (18) I

附表目录 附表1 停车区域划分表 (19) 附表2 停车总量目标 (19) 附表3 供应结构目标 (19) 附表4 停车配建指标 (20) 附表5 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1) 附表6 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3) 附表7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7) 附表8 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分配 (32) 附表9 路内临时停车设置控制表 (33) 附表10 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 V/C比值 (33) 附表11 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2 占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3 任城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4) 附表14 兖州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5) 附表15 各类用地配建充电桩统计一览表 (36) 附表16 充电桩近期主要布点位置统计一览表 (37) 附表17 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布局 (39) 附表18 路内停车泊位充电桩布局数量 (40) 附表19 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宽度要求 (40) 附表20 济宁城区停车收费标准 (40) II

附表21 严格违停执法工作分工表 (41) 附表22 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一览表 (41) III

1总则 【第01条】规划背景 国家不断出台指导意见,系统的对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 运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提出了 新的要求,现有停车规划有必要进行优化和调整,满足济宁城市的 发展要求。 【第02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济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任城区、兖 州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开区等,规划用地面积385平方公 里,规划人口350万 重点范围:任城老城区和兖州老城区。 【第03条】规划年限 近期:2017--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 【第04条】规划目标 1.近期着重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弥补城区停车缺口,缓解停车压力, 远期建成与济宁城市特征和公交优先交通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 停车发展模式; 2.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是公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