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第一章概论

一、概念界定

1、研究:就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与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的)、伦理性

4、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与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就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特点:①一般:A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与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与可供检查的指标;C 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D强调方法的科学性E创造性。②独特: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与整体性;B研究的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 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就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与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就是将观察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法论: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就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三、分类

1、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依据适用范围与概括程度分:①具体的科学方法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等③最一般的方法论:唯物论与辩证法

③依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④依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与借鉴; 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七、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3、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

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课题的选定

1、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

(1)问题必须有价值(①理论价值,即学术价值,指选择的研究课题就是否就是有关知识的拓展,能否为教育理论增添新内容,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

②应用价值,在于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能否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或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2)问题具有科学性;(3)问题要具体明确;(4)问题具有创新性;

(5)问题具有可行性(①可行性,指所选课题能够被研究,研究者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有取得预期成果的希望。所选的问题本身应该就是可以研究的,存在被解决的可能性。②研究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条件;)。

2、课题的类型: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

3、课题的主要来源:①教育实践:A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B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C抓住思想中的火花来形成研究问题;D 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E从有争议的讨论焦点或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②教育理论:A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 ;B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C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D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E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二、研究课题的表述

1、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

2、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相比较而言用一个变量不及用两个变量来得清楚、具体。一个变量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是理论性的、发散性的研究,范围扩散,不宜聚焦。两个变量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是实证性的、一一对应的研究,范围集中专一)

3、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或结论形式

4、题目不能只有范围没有问题

5、避免道德或伦理上价值判断

三、文献检索

1、含义:教育科学文献就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与知识的载体。

2、作用:①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与确定研究方向; ②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与研究方法; ③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3、种类:①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专利说明书、学位论文等,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与借鉴使用价值; ②二次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与文献、网上搜索引擎等,具有报告性、汇编性与简明性,就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就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三次文献,包括动态陈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百科全书、辞典等,具有综合性、浓缩性与参考性等特点

4、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专家询问、非文字资料

5、基本过程:①分析与准备阶段;②搜索阶段;③加工阶段。

6、主要方法:①顺查法②逆查法③引文查找法(跟踪法)④综合查找法⑤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由中心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终端与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其中美国的DIALOGUE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7、基本要求:①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②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③勤于积累④善于思考

四、研究假设

1、含义:就是根据一定得科学知识与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与假设性解释,就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去

2、作用:假设能明确规定课题(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就是理论的先导,起着纲领性作用);假设就是通向理论的桥梁(课题研究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只具有科学假设的性质);假设就是研究的核心。

3、基本特点: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

4、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

①归纳假设(就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就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题出的经验定律);

②演绎假设(就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断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就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与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与原理的假设)

③研究假设(陈述的就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2)按性质与复杂程度:

①描述性假设:(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与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就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量的描述)(通常就是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

②解释性假设(就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就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质的解释)(通常就是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③预测性假设(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就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5、形成:基础就是科学观察与经验归纳(经验基础);思想方法论;研究者的背景知识

6、检验: ①原理依据:概率统计原理; ②统计检验的步骤:建立零假设;计算统计量;进行统计推论

7、①定量研究(研究性研究):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

②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

五、研究设计

1、含义:就就是指为实现以较少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依据确定的研究项目,对研究方式方法、研究操作程序与控制方案进行周密、科学、完整地构思、确定、规划与表述(前一部分就是设计的目的,后一部分指研究设计的工作内容)

2、内容:①确定研究类型与方法②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变量④形成研究计划

3、确定研究类型与方法要求:①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②注意各种方法的独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考上首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的学姐的经验

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三跨考生,普通的二本院校,本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首先我明确了自己是想要考教育学的。在这里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跨考教育学并不是什么很大很难的事,只要你自己努力,一定可以的! 专业课: 我是在9月份之前过了两遍专业课书,9月份中旬开始背勤思的讲义,到考试之前我是背了一遍半的讲义。当然9月份之前我是有看过的勤思讲义的,结合勤思的网络课,对着讲义划重点,具体的方法,我觉得当你拿到勤思的资料之后,你心里就有数了。我是属于看什么做什么都比较慢,但是会很细的那种,所以虽然背了一遍半,但其实之前都是有印象的。所以建议大家安排好自己的节奏,过了自己这关才重要。 英语政治:我在英语政治上花的时间很少,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专业课上了,所以导致我这两门考的分也不高,这个大家就参考人家考的好的的经验吧。 知道自己被录取之后,比起开心,我觉得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安心。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可以安心的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当时给自己写了一句话:“外界纷扰,希望内心保持澄明!”经历过,才真的懂得那句话的含义,别人看到的是你的结果,可你要感受的是这个过程。 说说勤思给我的帮助吧,第一印象是老师很负责任,所以才踏入了勤思。再有,勤思的资料,对于我这种看书很慢的人来说足够了,其实除了背的讲义,我没有看完全部的课程和资料,它的资料很系统,省去了我很多麻烦,我看第一遍书的时候是有自己做过笔记的,但后来做的笔记实在让我很崩溃,我没做完,后来基本上用的全是勤思的资料,自己做的笔记也就是当框架看看,加深点印象。另外,考研过程中经常会有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做好情绪管理,纵然我们经常也做不太好…我比较喜欢老师的YY语音,我基本上都会听,老师会告诉你,可加我一五零八四七七零三四,大家现在是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很正常,大家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坚持下去!让你知道,不是你莫名其妙,这是每个考研人都会有的过程。适当的放松也是很必要的,千万别过度疲劳!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编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第1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选择题 1.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统考2010研] A.经验—分析范式 B.社会批判范式 C.诠释—理解范式 D.复杂思想范式 【答案】D 【解析】复杂思想范式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组织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研究范式。复杂性思想关注随机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潜在性,正是这些系统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客观世界变得复杂,使思维主体本身要具备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复杂性思想)去面对世界自身的复杂。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正是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思想范式。 2.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A.预见性

B.精确性 C.客观性 D.系统性 【答案】C 【解析】方法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其中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客观性问题。 3.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点不包括()。 A.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B.研究方法比较独特 C研究的周期较;针对性、实践性强 D.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研究的周期较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强;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A.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B.基础研究、案例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C.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反馈研究 D.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答案】A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 历史上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 1.工具性 2.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 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 4.人文性 5.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 20世纪前50年,语文教育界并没有直接围绕语文课程性质展开争论。当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而争论的话题则具体表现为文言与白话、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与“道” 直接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49年——1960年 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占上风。1956年的分科教学大纲提出“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1959年《文汇报》刊登育才中学刘培坤老师的《“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1961年——1966年 这一阶段政治教育的意识弱化,逐渐被语文教育所取代。 (1)1961年《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2)1962年,林砺儒:“每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千篇一律”;吴天石“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工具性”与“思想性” 关于语文课程取向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1980年出台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确定了“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以及“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的切入口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欧阳代娜《阅读》与《写作》) 2.语文教学的“模式建造”(钱梦龙的“三主”“四式”)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2、中观研究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2、现状研究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1)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 (2)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11语文学科教学论讲稿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课程概况、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了解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 课程目标: 1.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理论素养 2.培养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A、基本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 B、主要著作: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基础教育 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2003年7月、2004年月出版,倪文锦主编); 2、黄麟生林润之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 月出版); 4、《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5、《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7、《语文课程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8、《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9、《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杨再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10、《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C、专业报刊: 1、《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主办); 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 3、《课程·教材·教法》(课程教材研究所);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发展演变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三百千、四书五经、文选读本、语文、“红领巾”教学法 2.了解:古代、近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3.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和弊端、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理论 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配套题库-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圣才出品】

第三编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8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一、选择题 1.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主要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的评论被称为是()。 A.外部评论 B.内部评论 C.辨伪评论 D.证真评论 【答案】B 【解析】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accuracy),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内容特性)。一般而言,影响文献内容正确性的主要因素是:著者的学识能力,品德威望;记载的真实程度;著者的偏见和动机;以及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2.下面有关历史研究法局限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考证比较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B.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失误。 C.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质的分析。 D.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答案】C

【解析】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由于搜集和考证分析这些史料的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史料的分析取舍,又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失误;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3.下面关于历史研究方法,不确切的表述是()。 A.抽象的分析方法 B.历史的分析方法 C.逻辑的分析方法 D.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历史的分析方法包括:历史的分析方法:通过整理、排比史料,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分析和清理出发展线索,明确其内在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论定问题的是非;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逻辑学方法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教育历史现象和评论教育史人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4.历史研究方法系统中的第三层次是()。 A.笛卡尔唯理论的方法论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 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版课堂笔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讲方法,善研究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最近两周我仔细读了两遍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我对这本书深有感触,尤其是这本书中介绍的核心内容——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案的构思和设计。我结合了我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所学的知识以及本次研究方案的制作,将实际情况和书本中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对比和思考,有了比较深的启发和感悟。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这本书中,作者广泛地借鉴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研究方法。纵观本书的四编,我认为作者大体是按照研究假设、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这一过程为线索来写的。在第一编大致综合讲述了一般的理论问题之后,裴娣娜教授从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即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估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首先,我结合我在这门课中学到的关于教育、变量、问题等概念的定义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顺序等方面的知识,谈谈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收获和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对于即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制作研究方案来解决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在本书第二编教育研究设计和构思中,裴娣娜教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就各个章节章来看,我觉得裴教授阐述的研究逻辑思路十分系统并且详细,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中,我懂得了我们研究问题的选定是很严谨的,这个课题需要有现实性、要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来提出课题。结合我的实际,即我需要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方案中,“课题名称要准确、简洁、精练。课题名称要能确切地反映问题的限定范围、变量和主体。”例如本次我的课题而我也联想到了我的研究方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教学接受度的调查研究方案——以德阳市罗江中学高2015级5班为例》。这其中:主体就是该班级的学生,变量是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调查法。而在课上袁老师说过,“研究目标是形成一个完善可行方案的重要条件”。结合这句话,针对现阶段德阳市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以探究问题成因,寻找方法解决为目的的我的本次研究是可行的而有参考价值的。 这本书的题目叫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因此第三编应该是这本书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阅读这本书和做研究方案重点要把握的内容。而在本书第三编中,裴娣娜教授按照研究方法的划分角度阐述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共阐述了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这五种方法。而本次研究我就采用了调查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而本书中谈到,“调查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问卷调查,这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要使用的方法。作为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其实只是对客观情况的一种调查,对于信度效度区分度等统计学指标的要求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格。”而针对我本次采用的访谈调查法,在访谈调查法中:“访谈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应该是访谈提纲的格式与表面效度,要让提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田春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编号:1142010 英文名称: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18 实验学时: 18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把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客观地认识体育教学本质,建立起宏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理论与实践对立统一的整体体育教学观。掌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指导其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工作。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学会分析体育教材, 2、掌握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能力,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熟 练地分析和应用教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特点与关系, 2、了解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3、理解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1、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2、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3、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特点与关系。 第二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1、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 2、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第三节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1、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2、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目标 3、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特点与关系。 【教学难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第一章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特点、功能、关系。 2、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改革发展趋势 3、了解体育课程目标的结构 4、掌握体育教学目标制订的步骤和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1、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2、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3、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4、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改革发展趋势 第二节体育课程目标的结构 1、体育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 2、体育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第一章概论 一.概念界定 1.研究: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的)、伦理性 4.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特点:①一般:A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C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D强调方法的科学性E创造性。②独特: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B研究的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法论: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三.分类 1. 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 依据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①具体的科学方法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等③最一般的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③依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④依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 (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 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 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 一、科学 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

二、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 三、文学 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 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因此,语言对文学的背景作用最强。 总之,语言既是科学的“背景”、哲学的“背景”,也是文学的“背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语言与它们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中,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处理方式 首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就是在保留“语文课”这样的外壳的前提下,重组语文课的内容要素,即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这样的观点相当于把语言和文学当作语文课的两大内容要素)。 二、语文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文学课: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 1.文学阅读教学;2.文学写作教学 (二)语言课:即母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汉语语用知识;2.文章教学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内容简介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1.四种研究水平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 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会发生同样现象吗、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2.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三个层次。 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即回答为什么、是什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如何改进、怎么样、预测研究(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的若干思考)。 按研究方法分: 历史研究(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考察教育评价的历史、)描述研究(二年级教师如何支配他们的教学时间)、相关与比较研究(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比较研究)、实验研究(上海育才学校着眼于学生“学”改革教法的实验)、理论研究。 二、关于选题 选题 顾名思义只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 选题和确定研究课题不仅决定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 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问题要有可行性。 科学上的任何重大成果几乎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千人、别人工作成就基础上一步步取得的即使是被人认为非常新的第一开辟的新领域也仍然是有以前同时代的人的工作提供了条件。因此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 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即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矛盾、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问题、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 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是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行这种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必须依据翔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 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理论价值的实践意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除了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学校设施等其他因素;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若干种类型。按照开放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 从范围上,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 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一切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同时也是实施者与评价者;教学条件与学校管理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 社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背景,也是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依赖的基本条件。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一)一般课程资源开发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的基本途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材料、机遇、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研究考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三是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四是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五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有以下几种模式: 1.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校内课程资源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要实现校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 裴娣娜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第一章概论 一.概念界定 1.研究: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的)、伦理性 4.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特点:①一般:A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C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D强调方法的科学性E创造

性。②独特: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B研究的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法论: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三.分类 1. 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 依据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①具体的科学方法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等③最一般的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③依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④依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 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 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 (一)课程与生活 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二)新教材与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