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又称为“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新闻界,尔后波及西方其他国家,但主要的理论和实践展开还是在美国。

在美国,公共新闻学被称为“美国新闻理论的第三次革命”或“第四种新闻理论”。但公共新闻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争议颇多,前景难测。

一、公共新闻学的兴起和内涵

什么是公共新闻学,这在公共新闻学的发源地美国的新闻学界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难题。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罗森(Joy 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他还进一步提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围着的人——记者、学者、政治家、市民、左派、右派、中立者……都应该认识到如果市场取代了公共而成为现代社会中唯一的舞台,我们将全部沉沦。”一直致力于倡导公共新闻学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提出了公共新闻学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是对重新树立公共意识的一种期望。公共意识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公共意识的削弱与报纸读者的减少是有因果关系的,实际上报纸和读者都是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公共生活的不关心,使得读者不再需要报纸。

二是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新闻媒介不能总是从报道一个事件迅速地转向另一个事件,而应该对那些重要的公共问题保持更长时间的关注,直到这些问题的所有方面都为公众了解,并且使他们能够认真地思考和作出决策。

三是深刻地解析引导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仅仅关注事件本身的报道,不仅在时间爱你跨度上是受限制的,而且在内容挖掘上也是肤浅的,不能帮助读者看到事实背后所潜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

四是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从概率统计学角度说,绝大多数的人,以及他们的行动,是处于中间部分的,而不是处于极端的少数。但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只是关注处于“极端”的反常情况。

五是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重视内容,而不是技巧。如总体大选类的报道,应该更多关注的是这类选举对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不是竞选活动本身及竞选者的表演。

六是培养公共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因为表述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了解他人的看法也同样重要。新闻媒介应该帮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去了解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公共新闻”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这些对公共新闻学内涵描述性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新闻学赋予媒体全新的功能。按照公共新闻学的要求,媒体不仅仅提供信息,也不仅仅设置议题,而且还要往前再进一步;引导或发起社区公众来讨论问题,达成共识,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最为理想的是,这中协商或讨论要以公众判断而告终,问题的解决应建立在广泛参与、明达辩论以及尽可能地达到共识的基础之上。”

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两个关键词:公共利益和民主。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共利益置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的自身利益(盈利)放在首位。而且媒体要唤起公

众对自身公共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于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公共新闻学的兴起,源于新闻界对于自身危机的反思。“公共新闻的概念起始于对新闻与民主处于危机中的共识”。这个危机是指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和对于媒体的逐渐疏远和冷漠。美国参加总统大选的选民逐年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参加大选的选民只有“二战”前的50%,而且与自己社区也渐行渐远。并非公民不关心国家利益、自身利益,而在于他们感到纵使关心也于事无补,无法发挥作用,人微言轻,对政治进程、改革社区生活难有作为。公众对于政治生活和社区生活热情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新闻报道兴趣的减弱。读报的人数在逐年下降,据1995年的一份统计,90年代只有45%的美国人每天读报,而在1965年,这一数字是71%。至于公众对新闻呢报道情趣的逐年衰退,传媒业的应对并不是改革新闻报道,而是以娱乐化来应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娱乐浪潮,从新闻娱乐化到脱口秀、真人秀,从情景剧到怪诞剧,怪招迭出,这使公众更加疏远新闻报道。这引起新闻学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反思。

公共新闻学的提出就是这种反思的新理论。公共新闻学的倡导者希望报道贴近公民生活、关乎公民切身利益的新闻来重新唤起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维护自己利益的热情。从而也使媒体尤其是报纸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重新焕发报纸的活力。从这一点上看,公共新闻学是积极的。

公共新闻学的兴起还得益于新技术即互联网的运用。一个社区的公民可以依据报纸上提供的信息和议题,通过互联网展开网上讨论,在广泛互动中达成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新闻学是植根于互联网的事业。

二、公共新闻学的理论冲击

公共新闻学,有学者称之为美国新闻学的第四种理论模式。前三种模式是:鼓吹模式,传媒业依附于政党或其他政治团体、宗教、社会运动,称为其宣传机构,传达并鼓吹一种政治主张。在西方各国的新闻史上称为“政党报”时期。托管人模式,传媒业是公众托管给专业人士经营的一项事业。因此,它必须代表公众的利益,成为公众的“看门狗”。其职责主要就是监测环境,监督政府。传媒业必须及时准确地告知公众信息,进行可靠的和批判性的判断,客观性称为新闻业的专业标准。市场模式,传媒业以赢利为最高目标,并把受众当做消费者,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来吸引受众,最后取悦广告商。

公共新闻学摒弃了鼓吹模式和市场模式,而在托管人模式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大步。公共新闻学要求记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并要求对信息进行深入的详细的解读,使公众能理解这些信息的内涵。但公共新闻学却摒弃了托管人模式中记者仅仅是信息的告知者、事件的旁观者和中立者的角色。公共新闻学主张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发挥能动作用。

第一,对于是否存在积极的大众参与和讨论,或社区是否正视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议题,记者不应假装包吃中立。对自己的职业至关重要的某些基本价值,如言论自由,记者从不声称要保持中立。公众新闻可以看成是这一价值的延伸。

第二,一旦公众达成共识以后,公共新闻就可以积极倡导对某一问题的政策性解决方案。

但公共新闻学在托管人模式基础上向前跨越一步,却动摇了托管人模式的专业标准即客观性原则。传媒业不再是旁观者、中立者,不再独立于任何社会运动之外,而成为社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可以说,这是自新闻主义运动以来,客观性原则再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正是客观性原则受到挑战而引发美国进而是整个西方新闻学界的辩论。

从公共新闻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新闻学实践的局限:

(1)公共新闻学的实践都在美国县一级的小城镇范围内,人口一般都在10万人以下。像纽约、华盛顿、洛杉矶那样大城市或州一级行政区域内还没有展开公共新闻学实践的个案。(2)与此相一致,公共新闻学的实践都在城镇一级的媒体(而且基本上是报纸)展开,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大报不但不支持,而且成为公共新闻学的最强

烈的反对者。因为这些大报的合法性和声望很大程度上归于客观性原则。

(3)公共新闻学实践的议题基本上是环绕着民生问题诸如,社区安全、邻里关系、吸毒犯罪、环境保护等展开,也有地方选举案例。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公众切身利益,而且也容易达成共识,很少涉及美国体制性问题,例如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恐,但至今还没有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的个案。毫无疑问,从实践的结果看,美国的公共新闻学运动对于缓解社区矛盾、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建设产生了积极意义。同时,也加强了报纸和公众沟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报纸赢得了社区公众的信任。公共新闻学的倡导者期望以一种新的理论唤醒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从而赋予报纸新的活力,这些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效果,必须加以肯定。但公共新闻学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无法解决的两大盲区。(1)动摇了客观性原则。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也是传递信息。信息传播必须真实、及时、准确、可靠,这必须以客观性原则来保证。从这个意义上将,整个新闻媒体是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动摇客观性原则,就可能导致整个新闻媒体的崩溃。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体的生命线,对它的任何非议都势必引起新闻界的强烈反弹。正是这一点,预示着公共新闻学难有大的作为。

(2)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公共新闻学以维护公众利益为诉求,以社区公众的共识为解决社区问题的途径,这个意愿无疑是好的。但一个社区,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一个社区内因职业、文化程度、种族、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收入等而分成不同群体,它们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的群体利益,有些问题,比如社区安全、邻里关系、犯罪等因为利益一致而容易取得共识,但有些问题,比如社区建设规划、阶级以及种族不平等、妇女流产等问题要取得共识就相当艰难,有些问题则根本不可能取得共识。公共新闻学运动只能避重就轻,设置一些不冒犯群体利益的话题来达成表面上的共识。

三、公共新闻学的实践和困惑

在美国,新闻业界已对公共新闻学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实践,有不少成功的个案。1993年,纽约州的《夏洛特观察者》日报在报道一场当地居民间与种族分裂相关的冲突时,没有着力去抓取那些很有刺激性的冲突场景和故事,而是对这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包括对冲突双方当事人、目击者、白人家庭、少数民族居民,还有与这个地区相邻地带的居民们进行访问,请他们就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报社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报道,所有群体的观点都在报纸上得到了客观的反映。在报社的努力下,居民们开始选派代表组成代理机构,专门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拿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最终使这场冲突没有进一步激化,社会生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1996年,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先锋报》开始了名为“更安全的城市”的计划,他们资助了资深记者理查德深入圣保罗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佛罗格城进行采访并发表了他的观察报道。理查德写到:“我们并不是待在办公室,通过电话采访我们熟悉的新闻渠道写出这些报道的……除非我们到那里去进行采访,那么类似佛罗格城的地方仅仅是我们驱车回家或者其他地方采访时挡风玻璃外一闪而过的景象而以。”有些人对公共新闻学表现出由衷的赞赏。美国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

Theodore L Glasser在总结“公共新闻”的目标是提出,“及时地重新树立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介的信赖,重新建立与正在流失中的受众的联系,重新完善新闻报道者的职业理想……”这番话,表达了美国新闻界热衷于“公共新闻”的理由和目的。

有些人却有些困惑和担忧,正如热衷于公共新闻学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在一篇论文中谈到,对“公共新闻学”最大的困惑是认为这个理论是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因为理论的初创者们没有对公共新闻这个概念给出定义,而且在理论框架上也是比较模糊的。而有些人则对公共新闻学表现出不屑。《华盛顿邮报》主编Leonard Downie认为这个被称作“公共新闻”的东西,更多的像是报社发展推广部门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记者应该做的事。

但不管人们对公共新闻学持何种态度,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实践探索和学术争议,是美国社会发展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构,它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新的思考和努力。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新闻学_名词解释

?新闻学一一是研尤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爭业及新闻丄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一1956年?芙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由于这种概述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彫响°但书中在抬出前苏联等国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中.还有作者的阶级编见和有意曲解。此书的出版和在世界的流行,标志若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新闻学从此又一次扩展视野,走出传统新闻学的原有境地,进入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二级传播理论 -就是抬从媒介到舆论领袖到受众再从受众到媒介的过程。它是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徳的平生杰出贡献之一。因为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仅限于魔弹论,而完全忽略了舆论领袖对受众的传导. 也无视受众对媒介的反馈体制。 ?口头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语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C 口头传播是抬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于?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信号传播-一又叫信号新闻,是通过传受双方爭前约定的信号快速地传递某种信息(新闻)。这些信号包括烽烟、信号架.敲锣、打鼓等传递方式。 ?符号传播-一就是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 ?文字传播就是采用文字作为于?段,传递信息。 ?小道消息——捋非经正式途径传播的消息。往往传闻失实.并不可釜。 ?新闻的倾向性-一抬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爭实时所表现出來的一种倾向。 ?新闻的定义一一在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木观点》中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爭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一抬爭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持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敏感——西方称之为“新闻肆"C指新闻丄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单向传播——抬信息传递方向仅仅是从传播者(新闻机构)传向受众C ?双向传播一捋信息传递方向既有传播者传向受众?也有受众传向传播者。 ?传者——又称传播者.指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发送者。在现代,主婆指大众传播机构及其匸作人员,如报社、朵志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及其记者和编辑。 ?新闻受众-一又称受传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对报纸而言指的是读者,对播而言指的是听众? 对电视而言抬的是观众。 ?邸报——萌芽状态的邸报出现在唐代。邸报由十时的地方政权一一藩镇派驻首都的邸吏主办并发行。到了宋代?邸报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札邸报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信息。这种稳定发行的出版物,已经不是官方文件的原样宜示.它所提供的已不是官司样文萃?而是有关政治军事最新变动的情报和信息C但由于受、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匸程度的限制.新闻生产还没有专业化和职业化.邸报只是血向政府官司员而不是血向整个社会,还具有文件与情报的一定性质和功能?还没有走完新闻从混一信息状态彻底分化出來的进程。

名词解释新闻学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来面目。 19、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 20、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2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22、独家新闻——指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相对独家新闻——即时间差新闻,指抢先或者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绝对独家新闻(01考)——即非时间差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之于世的新闻。23、瞬态新闻——指于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其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24、新闻自由(98、00考)——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

新闻学概论复习全

新闻学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媒体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与“乱世飘萍”分别指谁?徐宝璜邵飘萍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是谁说的? 《纽约太阳报》编辑室主任约翰?博加特 新闻的含义? 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二、新闻史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 1、真实性 2、新鲜性(时效性或及时性) 3、公开性 新闻的”五W1H”分别是指什么?P18 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1H:如何(How) 新闻按照时间分类?新闻按照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按时间分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新闻价值标准要素? 新闻价值要素是指新闻事实自身具备传播价值的主要因素,也叫新闻价值标准,它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的主要依据。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信息主体 宣传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特点:1、目的性 2、社会性3、倾向性4、依附性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一)、新闻与宣传的相同点 1、共同理论基础 2、鲜明的政治性 3、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新闻与宣传的不同 1、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 2、传播内容不同 3、社会功能不同 4、传播要求不同 5、归宿点不同 6、传播方式不同 (三)新闻与宣传的联系 1、宣传与新闻都属于传播的范畴; 2、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3、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 舆论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特点:1、公共性2、公开性3、急迫性4、广泛性5、评价性 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1、反映并代表舆论 2、引发舆论 3、引导舆论 中国邸报? 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利。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让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责任论:1)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它强调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主动、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3)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4)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新闻: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新闻本源: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有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软新闻很讲究写作技巧,需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散文笔法” 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有助于明了新闻题材的要义。 信息: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特点: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2)扩缩性。3)组合性。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5)相对性。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能够消除随机的不确定性,这对受者而言很重要,这也是信息的全部意义所在。(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者)、what(宣传内容)、where(宣传场合)、when(宣传时机)、why(宣传动机)、how(宣传方法)等7个环节。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南,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特点:①公共性,②公开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 舆论导向:是指舆论的倾向,即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态通过对群体中各种意见的碰撞、中和,表现为特定群体对特定问题的特定意见。舆论导向是衡量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志。两种性质:①积极的舆论导向,即对社会稳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舆论导向;②消极的舆论导向,即导致社会混乱、阻碍社会发展的舆论导向。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臵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 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 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 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 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 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 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总结篇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结语篇:冲破海华丝的迷墙 冲破海华丝的迷墙,是数年前欧美国际电影界的专业人士,对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一句话通俗解释。海华丝是那张挡住了监狱深处大墙后暗道的海报上女明星的名字,其人妩媚明艳,乃当年的一代影后。当我合上书,疲惫地敲完理论部分的最后一个字时,眼前忽然浮现出了海华丝的名字。这个夏天我一反常态,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也是该结束的时候了。开学后我将暂别论坛,这个帖子,也算是和大家道别吧。 题目当然是比喻。在我想来,不管我们为什么考研,考哪里的研,考什么专业的研,无非是希望突破原来的自己,到达一个全新的领域。一路上,我们付出的代价虽不相等,但难免都会有困苦、寂寞与黑暗,一如安迪所处的铁监。我希望大家最终都能穿过迷墙后的通道,最终收获各自心中向往的希望与光环。 很多人说,广院是个浮躁的地方。但是我认为那是表象。浮躁只是我们墙上的海华丝。我的老师对我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安迪的密道一挖就是多少年,所以最后才剩了那薄薄一张纸。到年底的时候,我希望大家经过辛苦的付出,将该打通的道路都已打通,可以来到那最后的海华丝面前。要知道考研是一项实打实的工程,在特定的时间内,少一筐土都不行。挖土的工作很枯燥,也与智商无关。但聪明绝顶却考不上的人比比皆是,有时伟大成就于单调。 然后按我说的去做,我告诉你们怎么冲破这一堵纸墙。之前曾提到,所有的名词和简答都要熟读背诵,而论述不需要,就是为了留到这个时刻。只有在对知识点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我算过,专业课大概要背六万字左右),才能有效地史论结合,进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新闻学的十八般武器,驾驭起来才能样样得心应手。大而言之,文史知识的积累照样能在此时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研究新闻的人作为“杂家”,原则上必须渊博。 首先要读一本通史。不要害怕浪费时间。读书也要懂方法,读到会心之处,书中人自会伸出手来与你相握。复习新闻史到最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体系的混乱:中国新闻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内容体系,外国新闻史的体系则是或国家或媒体单项组合而成。这时文科的同学可以读张昆老师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1994年),理科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2005年),后者的行文比较酣畅。这两本书借鉴了史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突破了目前中外新闻史分治的基本格局。其新闻史体系从空间上包括各个国家、地区,时间上纵贯古今,对象上事业、体制、观念有机结合,具有宽视野、大综合、系统性的特点,能帮助大家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提领而顿,万毛皆顺。考试之前,知识点一定要系统化,才能游刃有余,出题者才不会按照章节的顺序设计试卷。如果去年大家知道第一题“五个根底”说的是最后一章的队伍建设,想必编也能编出几条来吧。 然后开始做题。我在下面2楼列了一些题,可以选一些来做,也可以直接做真题。注意一定要真做,掐着时间在纸上写一写,不要泛泛地看所谓的答案。我告诉过你们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一定一定要自己做,慢慢的找一下驭笔如刀的感觉。很多时候,大家讨厌理论,是讨厌某些模式化的表达。要努力调整和适应,这毕竟是考试。要练习怎样史论结合,如何有破有立。实在写不出来,就找点论文看,看看人家的论述思路,用心借鉴,这样很快就能有提高。这个阶段的时间为一周左右,写到你有点兴奋为止。至少看到论述题、分析题不会有丝毫的怯意才行,这样就相当于热身了。

新闻专业主义与发展新闻学之间的矛盾

新闻专业主义 定义: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基本原则: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本准则是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 4、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假观念,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 5、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组织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发展新闻学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定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矛盾 现实性: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现实局限性体现如下:第一,记者界不愿指责违反专业标准的同行,职业协会经常会形成封闭式的团体。第二,专业标准可能是过度抽象和模糊,难以被贯彻执行。第三,媒介的专业化不包括专业训练和专业执照标准。(我国的特殊体制例外)第四,媒介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拥有较少的独立控制权。第五,违反专业标准很少有立即可见的后果。相反,发展新闻学与现实情况紧密贴合。考虑到了新闻对现实的影响、发展和促进作用。是基于现实主义对新闻作用的一种考虑。 必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经济是其首要任务。优先发展经济符合我国国情。站在这个角度上,新闻专业主义与发展新闻学之间是有一定的矛盾的。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我们站在完全中立的立场上考虑、报道问题。向公众还原一个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不屈服于任何权威、机构、个人以及政治、经济势力的真实视野。在其还原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符合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有时,甚至是背离经济的发展方向的。而根据发展新闻学相关理论,以及我国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核心,发展经济恰恰是我国发展的必要环节。故,这与发展新闻学的核心内容1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政治性: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我们不去屈服于任何政治势力,发展新闻学要求我们“程度不一定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从这一点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是完全中立的一种思想,站在局外,对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府行为进行评价:于是或多或少会产生对政府的一些抨击行为。而发展新闻学却是一种“亲政府化”的新闻传媒方式,注重在符合原则,不逾矩的情况下帮助树立政府权威,教育群众以帮助其学习领会政府的施政纲领,理解其施政行为。在这一点上,新闻专业主义和发展新闻学再一次出现分歧。 1发展新闻学 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与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 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3、党报理论: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与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党 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第二章: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传播和获取新闻的活动。不限于和 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三章:新闻 1、新闻:新闻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定义: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了新闻的形式是报 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了新闻的实质是信息。 2、新闻本源:新闻本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这一概念最早由陆定一在《我们对 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唯物主义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 3、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一般包括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发 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的经过,即5W1H。 4、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 发的战争等。突发性新闻通常有明确的发生时间 5、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如物价上涨,政策执行效果等。延缓性 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发生时间。 6、硬新闻:是指关系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 定和改变,市场行情的波动,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7、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知识性、纯趣味的新闻。它通常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关,只 向人们提供娱乐、知识或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属于延缓性新闻。 8、新闻来源:又称新闻出处,是指新闻获得的源头和途径。新闻获得途径一般有:记者采 访他人,记者现场目睹和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这三种。交代新闻来源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新闻的权威性、可靠性,并揭示提供新闻的意图。 第四章: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 1、新闻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及事实的组合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 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经过和事物间的相关关系都要经得起核对。 2、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所阐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一种社会现象。新闻失 实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即明知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非故意性失实,即在新闻采写编过程中,作者并未意识到报道

新闻学名词解释

1、新闻: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新闻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还具有广泛性、易碎性等非基本特性。一是根据特定的报道内容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二是根据新闻发生地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和地方新闻。三是以新闻的时间性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突出性新闻、延缓性新闻。四是根据特定的报道要求和报道形式,同时也考虑到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2、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的本源,即新闻的根本依据和源泉,也即新闻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这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唯一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新闻实践中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坚决反对新闻造假或新闻失实。 3、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3、公众来信来稿; 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联系:新闻来源必须符合新闻本源的要求,新闻本源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闻来源。两者的区别:新闻本源问题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新闻本体的一种思考,而新闻来源则是从专业意义上对新闻材料出处的一种描述。西方新闻媒体一般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4、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只能按事物的本来面貌作客观的陈述,其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形象、 言论和行动,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包括一切具体细节,都必须用准确的文字作真实的交待,不得虚构、夸张和粉饰,更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真实性的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真实;二是总体真实。 5、新闻的新鲜性:只有新近发生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经验,即一切能给 人们带来新消息、新意见的具有新意的新鲜事实才有资格成为新闻。新鲜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事实要新;二是报道手法要新。 6、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如不能得到及时的传播,新闻就会成为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新闻报道总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最近发生、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传播给公众。正确处理“及时性”与“时宜性”的关系、“抢”与“压”的关系。 7、新闻的公开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只有公开报道出来,为公众所知晓,为社会所承认,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媒体制作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公众传播。真实性使新闻区别于文学,新鲜性使新闻区别于历史,及时性使新闻区别于普通信息,公开性使新闻区别于情报。 8、五要素说或六要素说: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主要人物(何人,Who);新闻事件(何 事,What);事件发生的时间(何 时,When);事件发生的地点(何地, Where);事件发生的原因(何因,Why)。以上俗称五W。六要素是指再加上一个H,即事件发生的过程(如何,How)。全能型导语即五个W和一个H的高度浓缩。新闻要素的实践意义:一是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从而保持新闻的具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启示知识分享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 启示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启示 关于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的课题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并形成大众传播学中一门学派:发展传播学。这门学派发端于50年代,不断发展、变革,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对这一理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发展传播学作为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应用学术研究,甚至对一些国家的传播政策起过影响作用。 发展传播学的第一批代表作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1958 ),Pye Lucian的《传播与政治发展》(1963),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1964)。 勒纳这本书是根据1950年到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对六个中东国家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社会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写成的。在书中,他提出了传播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其理论的核心是以城镇化、教育普及、大众传播发展和人的社会参与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现代化的过程。他特别强调了传播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勒纳将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妙的放大器”,认为它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速度,提高现代化程度。 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埃弗里·罗杰斯(Every Rogers)出版了《创新与发明的推广》一书,他提出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发明被推广采纳的过程。在1966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一书中,罗杰斯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并提出了创新推广过程的模式: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发展传播学中的理论和观点很快被应用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中,20年以前(60年代,作者注),西方国家和工业化的非西方国家如日本,怀着高度的期望关注着这些不那么幸运的国家。这些比较幸运的国家愿意让欠发达国家分享他们的经验,输出某些他们在工业、农业和交通方面最有效的技术,来帮助欠发达国家取得象发达国家已取得的同样巨大的跃进,但不是西方过去所需要的几个世纪,而是几十年的时间。 然而十年之后,成效却不那么显著,在各地推广时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纷纷失败了。例如美国为美属东萨摩亚的儿童开通六条教育频道,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取消了高年级的课程,观众热心于收看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的节目。加拿大在印度首创的农村广播座谈会,在推广过程中渐渐凋谢。印度北方的“绿色革命”却因为农民缺乏资金和土地而无法推广。这一系列事例表明了由发达国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推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现代化的实验失败了。 来自西方的发展传播学理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中受挫。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并不是都能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考虑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没有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政治体制、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使这种作用有所偏离。发展传播学在文化上持的是西方中心论,他们满怀热情地想按照西方的现状塑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和现代化进程。这种文化上的种族自我中心论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批判, 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学者提出发展新闻学,要求从正面报道他们国家的发展状况,打破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争论的场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随着美国1984年退出该组织,1989年东欧剧变后,争取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联盟瓦解了。 中国在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同时塑造新型现代化公民为己任。前几个五年计划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几乎瘫痪的国家经济命脉重新开始运行,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和当时的传播气候密不可分。文革之后,党和国家重新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又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硬”。文革给中国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这一时期的新闻传媒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极左路线的帮凶。勒纳所谓的“奇妙的放大器”在特定的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造成极为恐怖的局面:当时人们的思想都受到钳制。这也正好证实了传播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不过这个例子中传播所起的是强大的反作用,使社会停滞不前乃至倒退。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个人层次和社会系统层次。人的现代化是指人接受先进的思想,采纳现代生活方式。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采纳新发明,达到物质生活

新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新闻学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新闻学是指研究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新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狭义的新闻学专指理论新闻学。 2.意见自由市场 “意见自由市场”最早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申而来,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其要义为:让人民群众,让各党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物的充分信息。 3.媒介的审判 媒介的审判指的是在没有法院的判断和意见时,媒介以感情代替,必要的是法律程序做出判断,即以媒介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4.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指运用一定的手段或媒介传播新闻以及为传播新闻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其规模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现代新闻活动的内容有:采集、写作、编辑、出版、发行等等,形式主要有电报、通信、无线电传音,电视传播,网络直播等。 5.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指的是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我们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等,大到几千人,小到几个人,它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非定向传播,得依据具体的场合参与人数来定。 6.第四媒体 第四媒体也称网络媒体和新媒体,是指互联网为依据的融合媒体,是继广播、报刊、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介并存的新媒体,主要代表有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接收器,具有即时、海量、互动个人化、配合的特点。7.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可以使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题材,它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特殊素质。新闻敏感,包括几种判断能力:(1)判断事件能否引起读者兴趣(2)判断新闻事件中哪些事实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3)判断看似无关紧要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现新闻的能力等 8.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也称新闻出处。新闻来源的途径一般有三个:(1)记者采访他人(2)记者在场亲眼目睹(3)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交代新闻来源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来源的权性,可靠程度,同时揭示提供或散布新闻的意图。

试分析新闻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试分析新闻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群众通过媒体新闻传播了解国内外大小事,但随着时代发展,一方面认为新闻学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新闻学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巩固,新闻学的生存环境慢慢改善,前景不可估量,另一方面认为,新闻学对存在的社会问题缺少关注与建设意见,让新闻学发展逐渐走向没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新闻学发展到底处于什么困境?新闻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新闻学发展困境与出路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闻学发展困境发展出路 一、当前新闻学发展的困境 (一)面临科学体系变革的困境。 对于我国新闻学研究来说,大多数新闻学研究还停留在工作总结与政策性解读的阶段,系统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没有构建完整,对于新闻实践全面性、前瞻性的指导缺少理论高度。随着日新月异的新闻事业,舆论引导逐渐转变,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手段不断改革创新,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从传统转向个性化与多样化,传统新闻研究模式面对新形势的挑战越来越无法应对,

传统新闻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二)面临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困境。 我国新闻学界对一线新闻工作环境与方式内容的变化都不是很了解,思维停留在传统时代的新闻学,面对大型新闻的实际参与度与研究度都不高,重大新闻出来时,缺少敏锐度和参与度,报道的新闻往往缺少现实意义。最新国内外新闻学研究对我国业界新闻学者来说没有彻底掌握,新闻学界与实践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面临商业行政双重影响的困境。 传统新闻学讲究的是舆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并且新闻最主要的是事实。当前新闻学在政治、商业的界限上出现混淆,某些理论研究者对触及改革性的问题缺乏勇气,回避客观矛盾问题,并且不按照相关行政指令或者市场利益报道和解读新闻。特别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点击率或者观看量,往往利用各种手段博人眼球,最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内容上,五花八门,各种曲解和庸俗,只要能带来商业利益,就发布虚假、夸张的消息,骗取读者的利益。 (四)面临被传播学取代的困境。 当传播学被引进中国后,新闻学研究对传播学理论进行了大量知识摄取,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新闻学研究的尴尬地位,另一方面面临被传播学代替的危险。许多高校的新闻学研究已经被传播学研究所替代,新闻学院改为传播学院,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