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的发展历程

新闻的发展历程

新闻的发展历程
新闻的发展历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6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11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15世纪末欧洲与世界的状况,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拓展,要求规模化的新闻传播。1566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出现定期手抄新闻,这是衰退中的地中海贸易对新闻需求的最高反应。意大利的贸易很快衰落,发生了城市人口向乡村倒流的现象,使得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的摇篮,此后300年才出现象样的现代报刊。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而是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到了顶点,接下去就是急遽的衰落。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15-16世纪,正是欧洲大陆王权削减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特别在法国),平民为了自身贸易的利益,大多站在王权一边。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包括信息)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发生的,但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言和文字,而这种文字又要以存在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当这些条件具备时,规模化的报刊生产和传播才成为可能。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这个发明

恰好遇上德国宗教改革,随后遇上了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它先是成为大量传播德译圣经的技术条件,接着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

六,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因为现代报刊从欧洲传播到全球,历经数百年,只有当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出现现代报刊,这个起源的过程方可说结束。考证起源的“点”,重要的是从宏观上把握和理解“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报刊的起源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就传播内容和简陋的程度而言,印刷新闻纸应看作是中世纪的新闻传播类型。但是,由于恰好赶上了不久后世界新航路的发现和开通,于是原本属于中世纪的新闻传播与未来的现代报刊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一个环节。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构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二个环节。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这个时候,新闻传播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哈贝马斯(J.Habermas)所说,直到17世纪末社会才具备让大众知晓信息的条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18-19世纪,现代报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在这里,德国中世纪的印刷新闻纸是最初的源头,16世纪三个欧洲商业民族在全球的贸易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渡,最后才发生以英国为主的将现代新闻传播业移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传播过程。

七,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史虽然各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特点,但是多数国家报刊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别是对后两个阶段转换的考察,尤为重要。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例如1665年时的英国、1702年时的俄国),或者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例如1631年时的法国),对报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任何批评,即使的是真实的,均被视为诽谤),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间)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和讨论中。这种情况的典型国家是美国(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大约60年),其他西方国家的党报时期与商业报刊时期,有时存在一个较为长久的并存期。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是商业报刊时期到来的标志。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或者很快进入商业报刊时期(例如美国),或者从党报时期的发展顶点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 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网络新闻的优势:(简答) 时效性(首发,滚动更新) 交互性(即时评论,论坛,网络直播) 丰富性(内容上表现出海量信息表现手法为多媒体) 包容性 编辑的义务: 1. 秉公办事遵纪守法 2. 实事求是 3. 坚守专业理念,真实全面地报道,客观公正地报道 网络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1.真实性 2.新鲜性 3.亲近性 4.趣味性 5.显著性 6.实用性 网络新闻论坛的形式: 1. 专题式的新闻论坛(新浪网) 2. 专业的新闻论坛(千龙网的“传媒风云”和“今日说法”) 3. 分类论坛 4. 综合式的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中青网的“中青在线”) 5. 嘉宾论坛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简答) 1. 技术过滤 2. 修改帖文 3. 扣帖

4. 删帖 5. 警告 6. 封ID 7. 关坛 网络图片的分类 1. 新闻照片 2. 新闻速写 3. 新闻图表(统计数字制表绘图,流程图,示意图) 4. 新闻地图 网络图片常见的基本格式:BMP格式,GIF格式, JPEG格式,联合图像专家组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简答) 1. 多媒体的特征 2. 题文分离 3. 单一标题为主 4. 实题为主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1. 题文一致 2. 重点突出 3. 简洁凝练 4. 新颖生动 5. 易读易懂 色彩搭配的要点 1. 确定网页的主体色 2. 多用相近色 3. 保持色彩均衡 4. 黑白灰的应用 博客的传播特征:(简答) 1. 就传播者而言,个人的自发行为 2. 传播内容而言,博客具有开放性 3. 传播渠道而言,博客实现了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 4. 就受众而言,博客的传播指向两种受众—特定的和非特定的 5. 从博客传播的时间来看,博客是即时性传播 如何做新闻专题的策划。 1.选题 2.栏目的策划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新闻联播发展史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 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电视的媒体功能有了进一步体现。到1960年5月,在广播大楼院内设计建设的北京电视台 “新楼”落成。建设有面积分别为60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大、中、小三个演播室,有一个电影机房和两个导演控制室。此外还有电影审看间、道具制作间、化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浅谈网络新闻编辑

浅谈网络新闻编辑 (l)网络编辑的特征、业务职能。主要包括综合分析和具体分析两种类型。首先,在综合分析方面,《从<人民网>看网络编辑的特征》(冉儒学,2001)是目前笔者搜集到的最早的一篇发表在新闻类期刊上的关于网络编辑的文章,它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总结概括了网络编辑的特征:灵活性、丰富性、连贯性、保鲜性、互动性、简洁性等;《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潘胜华,2007)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两者的异同全面概括了网络编辑的基本业务职能,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网络编辑职能的三大因素,即以超链接、全时化的信息供给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编辑模式,拥有数更多主动权和参与权的特殊的传播受众,和担负着新闻人、文化人、把关人、引路人等多重角色职能的复杂社会定位。其次,在具体分析方面,内容主要涉及网络编辑的某一职,如舆情管理、信息整合、新闻专题的制作、稿件选择、标题制作等方面。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的邓忻忻教授则在《新闻与写作》新闻期刊上连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

(2)网络编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教育。如《网络编辑学的建立及学科构想》(戟斗勇,2002)、《论网络编辑专业学科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构想》(路振光,2006)、试论网络编辑专业化教育(陈少华,2007)、《论网络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王德胜,2009)、《试论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穆广菊,2010)等。 (3)网络编辑的基本素质,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论网络编辑人员的新闻职业素质》(黄彬,2000),是目前笔者搜集到的第一篇对我国网络编辑队伍的整体发展现状 的描述,也是第一次提出将“新闻职业素质”纳入到网络编辑人员的职业要求框架之中,但是遗憾的是,文章基本处在简单套用传统媒体职业道德的状态,没有深入结合网络编辑的特性;《谈网络编辑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化》(张名章,2006),第一次引入了“职业化”概念,但是文章的理论性不强;《网络编辑职业化策略》(郑一卉,2008),文章直面业界存在的问题,将“职业化”定义为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并引入了美国新闻业职业化发展经验,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如网络媒体应尽快制定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应单纯以点击量和工作量为工作评价标准。政府应建立规范的网络编辑评价体系,如设立新闻奖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

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的比较

一、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的比较 (一)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的相同点 1.新闻编辑的思想是一样的 (1)全历史的编辑思想 “‘全历史’就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待新闻、处理新闻稿件。“全历史”的编辑思想要求我们把任何新闻都看成是由来已久,从此刻向以往作回溯,在漫长的时间段里,有大量新闻事件发生,也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产生,那些与编辑对象类似的、有关联的、或能对其作出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编辑工作的内容。” (2)全社会的编辑思想 “全社会”意味着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该胸怀整个社会,关注并及时反映社会变动,有社会责任感,对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负责。与商业行为做斗争,强调把关意识,防止过分商业化、媚俗化,正确引导受众新闻意识。“全社会”的编辑思想还意味着新闻工作者要帮组人们解释生活的意义和社会存在的价值。 (3)全受众的编辑思想 “全受众”指的是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始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了解受众对编辑工作的反馈。 (4)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全天候”指新闻的传播没有间隔性,处于一天24小时的守候状态。与传统媒体固定的节目时间、固定的发稿时间不同,网络传媒24小时全天候向外传播各类信息。 (二)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的不同点 1.编辑的工作流程不同 “网络新闻编辑很传统新闻编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网络新闻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传播活动。闽大洪:“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Internet)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Usenet News)、邮件列表(Mailing list)、公告板(BBS)、网络寻呼(ICQ)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1)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 按照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流程的划分,这些工作需要划入采访、写作、编辑(制作)。但网络新闻所依存的媒介是网络,其新闻制作的环节全部在计算机上实现,这直接导致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布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如利用超链接手段来实现新闻文体的层次化,从业务流程上看,应该属于写作部分,而从技术实现看,往往是编辑再审定、再编辑完成的。再如,网络新闻的发布多是由特定软件完成的,这些软件从设计到制作,需要专门的技术支持,但在需要时,也可以对固定流程做程序修改。 (2)传统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 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版组、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校对与签发。在这一过程之中,接受信息反馈并处理信息是贯穿始终的一项工作。取捨稿件,是新闻编辑最重要的工作。无论大众媒体或网路媒体,编辑首要任务同样在于选取正确的、合宜的、有价值的、符合媒体定位的稿件。不过,网路取稿和传统媒体选稿,由于容量、稿源、决策模式的不同,却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2.对编辑人员的要求不同 (1)传统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人要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95.11维新派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强学会”12.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文》 1896.8.9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8.12保皇派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其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1900.1.5革命派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1902.2.8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1903.4革命家邹容写了一个小册子《革命军》《苏报》连续发表,震怒清廷,著名的《苏报》案发生P21 1905.8.20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11.26《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后《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P16 1907.4.2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同时,于右任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 1911.1.3詹大悲创办《大江报》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创办了影响较大的报刊《大汉报》《中国民国公报》 1912史量才接办《申报》在各方面进行改革P73 1913葵丑报灾P34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一、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新闻联播》等消息类新闻报道。 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具体地讲,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 电视新闻专业性很强,它的种类主要有: 会议式电视新闻、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口播新闻(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闻、配有照片的口播新闻、配有资料的口播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实况转播、电视直播、电视评论等。 (一)按体裁分类 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谈话类新闻节目,现场直播报道 (二)按题材分类 电视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 (三)按性质分类 电视新闻:突发新闻,预知新闻,独家新闻,共有新闻,硬新闻,软新闻 1.突发新闻,是指对于那些在发生之前无迹象可寻,突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最具挑战性。 显著特点:①突如其来,出乎意料。②事件延续的时间相当短暂,转瞬即逝。③事件的破坏性或影响力较强。 2.预知新闻,指在新闻采访之前就已经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议程等,记者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信息进行策划和采编的新闻。 对于国内外一些重要的会议、聚会,包括各地方区域、企事业单位特定活动的报道,通常属于预知新闻。 3.独家新闻,指由记者自行采集新闻线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采访与编辑。除独家报道外,还要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或社会影响力。 海湾战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提供巴格达实况与萨达姆的独家专访。 伊拉克战争,吕丘露薇只身进入战争全面升级的巴格达。 非典’期间,柴静只身进入高危病房进行现场报道。 9.11事件之后,半岛电视台向全球提供基地组织头目的对外发言。 4.共有新闻,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共享的新闻内容。通常由世界性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等传送给与之签订新闻交换协议的各个新闻媒介。 5.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新闻理论学家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 “硬新闻的软化传播”:要从大众的信息需求入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6.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

网络媒介发展史

中国网络媒介发展综述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肆进军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同时也发布新闻。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简史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 1997年5月,网易公司在广州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提供新闻与资讯服务的门户网站。次年2月15日,搜狐网成立。同年11月30日,四通利方公司与美国华渊资讯公司合并,宣告成立新浪网。 1997年11月,网友老榕一篇题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迅速走红,成为互联网传播史上的奇观,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互联网在内容传播上的威力开始显山露水了。 1999年2月,新浪网推出“科索沃战争专题”报道。当时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是,由于政府还没有制定有关网络新闻登载的规则,新浪网除了向新华社等国内媒体购买稿件,还向法新社等国外媒体购买了内容。该专题创立了24小时滚动播报的先例,形成了早期互联网新闻的报道模式。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中国政府有关商业网站从事网络新闻业务的第一个正式规定,是当时门户网站新闻运作的主要法律依据。 2000年12月27日,新浪网首先获得登载新闻资格。随后,搜狐、网易分别在2000年12月29日及2001年2月15日获得登载新闻资格。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将新闻登载权授予民营商业网站。 2000年4月13日,新浪登陆纳斯达克,网易、搜狐紧随其后。这一年,中国互联网泡沫由顶峰走向破裂。 2002年8月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规定》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必须经过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出版活动。《规定》还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除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有确定的出版范围,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章程,有必要的编辑出版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有适应出版业务需要的资金、设备和场所。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事件被传统媒体曝光后,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促使有关部门侦破此案。 2004年2月3日至18日,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分别实现了1.14亿美元、89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的全年度营业收入,以及3100万美元、3900万美元和2600万美元的全年度净利润。中国门户网站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

网络新闻编辑的规律

网络新闻编辑的规律 1969年11月世界上第一个网络“阿帕网”在美国诞生,宣告网络时代的到来。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到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以凤凰网为例,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网络新闻评论和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了解网络媒体的优势和展望网络媒体的未来。 一、从凤凰网看网络新闻标题制作。 在网络上浏览新闻时,我们常常被吸引眼球的标题所吸引,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新闻界有句行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因为新闻标题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新闻信息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网络新闻的标题会如此,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特殊性。 1、题文分离。 超链接的诞生,为人类创造了采集、存储、获取信息资源的便利方式,也造就了网络新闻“题文分离”的现象:浏览网站新闻时,首先看到的是风格一致的新闻“目录”,要想知道新闻的详情就必须点击标题。这也是网络媒体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比如,在凤凰网里,要闻头条《国务院:省级政府对楼市稳定负总责》如此强硬的语气从国务院的放出来是很少见的,受众就会想是什么让国务院如此发火,从而吸引受众去点击它去了解详情。 2、新闻目录。 网络新闻所展示的新闻“目录”一般以列表形式排列——在第一级页面上出现的通常只是若干条标题,同一栏目下的标题字节数大致一致,字体、字号及颜色统一。让人觉得新闻的信息量的庞大,给人一震的感觉。 3、标题长度。 “目录”式浏览信息的方式,同时又要在用户大小各不相同的显示屏上都能实现页面的最佳效果,这就使得网站版面设计不可能如印刷媒体那样挥洒自如。为了保证页面美观、浏览便利,一般采用单行题。现行新闻网站的版式主要采用分栏式设计风格,通常是两栏式和三栏式,新闻标题又只占据其中一栏,也就决定新闻标题字数必须受到严格限制。 比较著名的大型媒体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往往都是以单一式标题为主。这种标题往往用一句话将新闻的精华(事实或评价)用简洁生动朴实的语言呈现出来,这与网络传播容量大、传播速度快、面向全球受众的特点极为相符。同时,这也十分符合网民的阅读习惯。《直升机郊外坠毁墨西哥富豪家族3人死亡》(凤凰网)整个标题18个字,中间有分格,这样使受众能够很好的了解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 4、时效性要求。 网站新闻面广、量大、时效性要求高,网站新闻编辑需要在较短时间内编辑大量的新闻标题并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否则就会失去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很多网络媒体都在极端的时间发出第一稿件。有时为了能够在事件的第一时间发出,常常只有一个标题,点明时间、事件、结果就可以了。例如,2003年3月20日10时30分左右,美国向伊拉克开战。这个早已在预期中的“突发事件”成为了时效性竞赛的一个重要机会。10:34分,新华网依靠新华社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发出中文快讯。 二、从凤凰网中看网络新闻评论。 随着网络的兴起,网上评论越来越多。由于网络评论反应及时,传递迅速,受众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影响的舆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网络新闻评论已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每日译报》等。 1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造的新闻之最有: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13、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6号为1卷,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自第2卷起因其名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有重名之嫌而改名为《新青年》,之后闻名于世。 二、填空题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实习案例分析报告:论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

论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 ——华声在线实习经验浅谈 10级新闻一班:宋思14100802326 【摘要】: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强势的传播平台登上了媒介舞台,而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网络新闻编辑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根据在华声在线网实习的切身经历,从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网络新闻编辑这三个个方面来小析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华声在线,网络新闻专题策划 网络新闻的载体是借助于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互联网络。这样,网络的传播特性势必制约着网络新闻的采编业务,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作为把关人,网络新闻编辑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传播的特点,才能使网络新闻的传播达到所预料的效果。 与传统的新闻编辑相比,网络新闻编辑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在网络新闻编辑是一种非线性编辑,另外,由于计算机的技术含量,网络新闻编辑还是一种高技术性编辑,包括数字化技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从网络传播本身来看,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给信息的传递带来了更大的自由,也给了受众更多选择的权利,然而,这并不代表网络新闻编辑不再具有传统新闻编辑所必备的“汇总,把关,发言”等角色,相反,网络新闻编辑不仅仅要行使这些职能,而且在这些职能的行使过程中还有自身的特点。 一、从网络新闻评论来看 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的对新近发生的新闻提出具有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与传统的新闻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也是提炼新闻报道的深层意义,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然而,与传统新闻评论的以社论、编辑部、评论员的形式发表意见为主不同,网络新闻评论除了专业评论人员的新闻评论外,绝大部分是受众自发自觉的对某事件所发表的看法和观点。由于网上评论反应及时,传递速度快,受众越来越多。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新闻平台也逐渐成为了公民发表言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平台,而受众也成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生力军,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舆论。 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即使在网络中亦是如此,良好的网络评论环境对于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此,网络新闻编辑往往兼有重要的把关人责任。华声评论分为这几部分:华声视点、PK台、吐槽、辣眼时评、环球视角、媒体观察,这样将评论芬兰,有网民参与的,也有比较权威的文章,PK 台的设置可以将“真理与谬误置于同一自由讨论的平台上,让二者的传播得到同样的保证,在各种不同的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1、网络速度快,可以针对新闻进行及时点评。网络新闻评论的及时性和时效性不是以天计,而是以小时、分钟甚至是以秒计。一般有重大事情发生以后,网上的评论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专业的、业余的,每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