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_余芝兰

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_余芝兰

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_余芝兰
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_余芝兰

2008年第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1,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69期)

Tot a l No 1169

收稿日期:2007—07—27

作者简介:余芝兰(198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在读本科生。

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余芝兰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目前,应对方式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了国内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作了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应对;应对方式;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1—0053—02

应对是指为对付那些被知觉为紧张或超出了个体资源所及的内在或外在要求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而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个体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对个体的心理键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对方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已成为了心理学界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过渡期,这一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期。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应激事件,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应对概念的发展

应对概念的由来是与应激的研究分不开的。最早,应激被等同于压力,在1936年,Selye 提出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的各种要求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应激的理论模型被进一步修正,Lazarus 提出了应激的认知———现象学交互模型,其中将应对作为应激过程的反应环节,将其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

有的资源时,为处理这种需求,所作的所有认知和行为上对要求的掌握、减少和容忍的努力。关于应对的研究价值已越来越受到肯定。

二、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一)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

研究中学生应对方式,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问卷法,用评定量表测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中较为一般的应对方式,但针对中学生的相关量表的发展却并不完善。

目前,应对方式的测量基本上使用的是各种应对方式量表,国外相关量表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Lazarus 和Folkman1980年提出的应付量表WOC,Endler 等编制的MC I,Robins on 等编制的CS Q ,Carver 等编制的COPE 问卷,以及Zuuren 等编制的HDDQ 。上述量表虽比较成熟,但由于文化差异,往往不能直接为国内研究所用。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对国外应对量表进行了引进和修订,如韦有华、汤盛钦在1996年对COPE 量表进行了初步修订,1998年,张卫东等又对其进行了测评纬度的鉴别分析,将C -COPE 的应对纬度由原版的14个减至8个,做了新的建构。国内研究者也纷纷编制了许多应对量表,如姜乾金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 CS Q ),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梁宝勇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这些量表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被试均为大学生或成人,专门针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量表尚十分缺乏,仅有2000年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应对方

3

5

式评定问卷,陈树林、郑全全等编制的中学生应付方式量表。大多数研究者要么直接采用原有的成人量表,要么使用自编量表,故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测量仍需更成熟有效的测量工具。

(二)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具体研究

1.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分类

对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分类,许多研究都有着不同的分类纬度,但总体上趋于相近。如青少年压力和应对测量表(ASC M)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适应的应对策略,包括放松、娱乐、寻求帮助、认知控制、感情宣泄,和不良的应对策略,包括否定、逃避、面对、侵犯行为、物质滥用。黄希庭等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编制过程中将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归为六个纬度,按其使用的次序为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和幻想,并发现问题解决方式的使用显著多于其他五种应对方式。另有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修订的中学生应对问卷将应对方式分为主动型和回避型两种。有研究者认为,绝大多数应对方式是有价值的,不宜笼统地说成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应根据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条件下处理具体问题时所用的不同标准来区分何种应对方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因素有很多,总的可以分为机体因素,如年龄、性别、人格特点、种族等,外部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应激事件的强度性质等。

多数研究都表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年龄上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在所有应对方式上都存在,而是分别在不同的某几种策略中存在差异。黄希庭的研究表明性别在六种应对策略中均有差异,女生比男生更采用发泄和忍耐的应对,而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幻想的应对。年龄变量方面,虽存在差异,但随年龄的发展,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变化趋势不显著。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李文道等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性别只在主动型应对上差异显著,而年龄在回避型应对上差异显著。

对于人格因素与个体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认为人格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还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对应激情境的主观认知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情绪不稳定、易焦虑和抑郁的个体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好交际、随和、乐观的个体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于人格特质对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作用上,大多数研究者趋向于将其研究涵盖所有的人格特质,进而得到其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

影响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因素多而复杂,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人格上面,其他方面因素的研究也有,如有研究者对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也有对生活事件作用的研究等等,但对文化因素的研究却不多见,跨文化的研究只是局限在大学生,对于中学生,相关研究还很少。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首先,多数研究取样范围较小。研究多采用就近取样,样本只是来自一所中学不同年级的学生或同一地区几所中学的学生。样本的局限性导致了研究外部效度较低,不能代表全国中学生,无法准确地揭示我国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缺乏对民族差异、地域差异的考虑,以及针对不同特征中学生群体的具体研究。其次,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当下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都是测量一般的应对方式,缺乏使用频率等指标,缺少具体应激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的测量,而且专门针对中学生的量表较少。再次,跨文化的研究较少,这里所说的跨文化研究并不是指把已有的研究结论拿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检验,在许多研究者倡导心理学本土化的今天,跨文化的研究应将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变量,重视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最后,缺少应用领域的研究。

如今,应对的研究已趋向于针对不同特征群体的研究,如教师、运动员等的应对方式,而对于中学生,这方面的研究(不同特征中学生群体应对方式的研究)也有待于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另外,对应对发生机制的研究,用以促进对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不仅针对有适应问题的个体,也包括健康个体,加强应对研究在咨询和临床领域的应用,这也是今后的一个研究趋势。跳出中学生的范围,关于应对的纵向研究也具有很大的意义。追踪个体的发展,关注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应激源应对方式如何变化,这也是一个应做出努力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Carver C S,ScheierM F,W eintraub J.K.A ssessing cop ing strat2 egies: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 r oach.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1989.

[2]黄希庭、余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1).

[3]冯永辉、周爱保.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0).

[4]井世洁、严芳.中学生应对的多维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 2003(4).

45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 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通过“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两个维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类——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 响应程度:即父母给予孩子爱、接纳和支持的程度,父母能否对孩子表达爱,对孩子的需要敏感的程度。响应程度高的父母会经常微笑地面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他们喜欢和欣赏的事物。响应程度低的父母则经常忽视、拒绝和批评孩子。 要求程度:即父母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各种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权威型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要求,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规则并遵守之。这样的家长往往能培养出能力较强且适应性较好的孩子。 鲍姆林德的这一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儿童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适当的限制。 四种教养方式具体如下: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 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同时,他们并不缺乏应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接纳孩子的观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在权威型父母合理、民主的教养之下,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权威”二字是翻译过来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汉语的“权威”一词,往往与“威严”“权力”“服从”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权威型”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 二、独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记得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时,分析神经症的案例里,几乎都有相似的一条: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 即我们说的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为。他们对孩子有求心应,孩子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溺爱下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冲动、幼稚、没有恒心、不能吃苦、不能体谅别人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这也是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的,最后自食恶果的还是家长。 四、忽略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低反应。 也称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类型下成长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于发怒等问题,常发展为行为失调,课堂表现非常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充满敌意、自私、叛逆的青少年,他们缺少远大的目标,易出现如酗酒、逃学等反社会行为,甚至多种犯罪行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研究综述模板案例

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分析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有效教学背景下分析有效教学的特征,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提出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有效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探讨教师对教育大环境改变的适应与调整;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转变,重新认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契合有效教学的内涵。 研究查阅了有关新课程、有效教学、教师角色的数10篇文献,经过整理分析,对研究主题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分别从四个方面对研究主题展开论述,最后作出小结。一、有效教学概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选中[1]。 英国学者基里亚科(C Kyriacou,1986)在《学校有效教学》的专著中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由某种教育活动怎样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理想学习[2]”。 美国教育家默塞(Mursell)从描述定义上界定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自信、能在生活中运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3]。 西方学者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4]。 国内学者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综合考察,发现西方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可以归纳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种基本方向,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也很难找到一种普遍接受的界定[4]。鉴于此,分析采用宋秋前[4]对有效教学的概括,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

冲突管理风格问卷中文版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这是一份学术研究问卷,您的帮助将为我们的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感谢您能抽空填写本问卷。本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共7页),第一部分是关于“冲突管理风格”(第1-3页)、第二部分是关于发生冲突时,您对“面子维护”问题的看法(第4-5页)、第三部分是关于“集体主义”和“个 人主义”倾向(第6页)、第四部分是关于个人信息(第7页)。 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非常感谢您的支持!请认真阅读每一道题目,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回答,所收集的信息只用于学术研究,且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保证不会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祝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第一部分: 请试着回忆在过去一年里,您和同事发生冲突的时候,您通常怎样处理呢?本部分调查您与同事发生冲突时所采用的冲突管理风格,共20个陈述(每种风格有4个陈述),根据您实际上处理冲突的的做法,而不是您认为您应该做的,在最符合您的选项上标红和加粗。 非常不同不确同意非常陈述不同意定同意 意 风格1:顺从 1.我一般都试着满足同事的需 12345要。 2. 3. 4.我常常顺从同事的愿望。 我有时尽力顺从同事的愿望。 我试着满足同事的期望。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

风格2:回避 5.我常常避免公开与同事谈论分 12345歧。 6. 7. 8. 我试着远离与同事间的分歧。 我会避免与同事起冲突。 我不会提与同事的分歧,以免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破坏我们的关系。 风格3:顺从 9.我试着找到折衷办法让同事和 我都能满意。 10.我试着找到折衷办法或妥协方 案来打破同事间的僵局。12345 12345 11.我有时采取中间立场来达成妥 12345协。 12.我试着与同事互相迁就以达成 妥协。 风格4:整合 13.我试着与同事一起找到双方都 满意的解决方案。 14.我与同事交流信息,一起解决 问题。 15.我与同事合作,一同达成双方 都能接受的决定。 16.我试着与同事一起找到对问题 的合理理解。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得出民主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自闭症儿童;康复;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很 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养,用怎样的方式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孩 子康复;有的是已经接纳孩子异于常人的现实,但在教养方式上采用了消极方式;有的是在教养孩子方面缺乏资源和支持,养育孩子的能力较弱;还有的对孩子病 情知之甚少,不知如何是好等等,很少有充满爱心,信心的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逐渐走上康复的道路上。 目前,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针对的 是普通群体。对于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究还是很少的,家庭对儿童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家庭中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教养理念、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面对特殊儿童,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是对自闭症儿童康 复作用最大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国内大量已经完成的研究调查作出探讨 分析,得出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康复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自闭症儿童的康 复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自闭症的相关概述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患病儿童三岁前发病,存在情 绪交往方面的障碍,十分被动缺乏兴趣,不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他们不爱说话或者自己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存在行为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食物等要求固定不变,刻板的重复进行某一动作。由于自闭症人数的不断增多而成为了社会焦点关注,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进行自闭症及相关现象的研究[[[]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177-178.]]。关于自闭症的病因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因素,对自闭症的康复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针对普通儿童,而以自闭症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自闭症 儿童康复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万勇.家庭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作用现代.现代特殊教育,2009,(7):90-91]] 2.父母教养方式的概述 美国学者Heritage Dictionary把教养方式定义为"养育孩子,特别是父母的照料、爱和给予的指导"。Daring和Steinberg(1993)定义为"与孩子交流中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创造情绪气氛、共同商量的行为表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考试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 第一章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单选题 1、(),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2、在下列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以()增加值最大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4、从()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2000年 5、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拥有量的() a.1/2 b.1/3 c.1/4 d.1/5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气候系统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冰雪圈 d.岩石圈 2、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东南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a.砍伐林木 b.开垦林地 c.空气污染 d.采集薪材 4、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的条件有() a.气候异常 b.发生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 c.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 d.森林减少 5、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柴薪 b. 煤 c.石油 d.天然气 三、判断题 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 2、气候不同于天气() 3、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18°C() 4、燃烧煤所产生的主要是一氧化碳() 5、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章“低碳经济”:一种文明的转型 一、单选题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宁波近几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以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进行,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资源、高能源、高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如何加快宁波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现未来宁波外贸可持续健康增长意义重大。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过后,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额外的困难,而且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 1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内涵及类型的研究 在提出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之前,经济学界并没有形成完整准确的外贸增长方式科学概念,缺乏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明确界定,也很少有涉及到外贸增长方式类型划分的研究。最近几年由于外贸增长方式问题日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外贸增长方式的具体类型,并对其内涵做了些解释。李雨时(1996)认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应定义为“逐步实现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陈家勤(1996)认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涵义,就是要以提高外贸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综合性的有效措施,特别要在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完善外贸体制的基础上,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尹硕翔(2001)认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意义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包括企业内部机制的变革;简新华和张皓(2008)认为,外贸增长方式是指进出口数量增加和效益提高的途径,涉及进出口物品的种类、结构、数量、质量、品牌、价格、生产要素密集度、技术含量、加工度、附加值、进出口的形式、地域、产业、营销、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隆国强(2009)认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主要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在解释外贸增长方式的各种观点中简新华和张皓定义较为详细,而其他学者定义虽有差别,但实质内容相差无几,他们把外贸增长方式定义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方式、方法。可见,就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经济学界仍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同样,在外贸增长方式的类型上,经济学界也缺乏一致的观点。外贸增长方式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增长方式,涵盖了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这里将外贸增长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数量型、质量型、数量质量协同型。所谓数量型

企业组织中的人际冲突管理

现代商业 MODERN BUSINESS 60 管理纵横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小李是某民营企业的市场部职员,上 周五市场部黄主管接到一个项目,希望小 李挑头来负责这个市场调研。因为公司要 参加这周五的竞标,所以根据流程安排要 在周二前将调研结果转给设计部。 时间紧迫,小李他们周末几乎没有休 息,加班加点,终于赶在周二上午将调研 结果整理出来拿给主管,那位主管就是你。你随手翻了几页,这是什么调研嘛, 你怀疑小李周末在家睡觉,最后在网上下 了些东西,来糊弄你.联想到上周五分配 任务给小李时满脸的不情愿,你的火气一 下上来了“你周末都干嘛了?做出这样的东西给谁看?”小李一改平时的温顺脾气,顶了一句 “ 有什么了不起!”,小李离开你的办公室之后,径直走到人力资源部辞职,说你太不公平。 你陷入了沉思中。凭良心讲,你是很看好小李的,不然,不会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待给他。可他这次太让你失望,你说他几句是为他好啊,可小李却不领情,居然顶撞你! 小李此时是满腔的怒火,发镖了。“平时我为你浴血奋杀也就算了。大周末的不让我休息,还对我挑鼻子挑眼。小王和我拿一样的工资,啥都不会,也不用加班。什么世道?太不公平了!” 一、冲突的定义及分类 1.1 冲突定义。这一幕对管理者再熟悉不过了,虽不愉快但客观存在。有研究表明,管理者大约花费25%-50%的时间管理冲突,企业等级体系中较低层次的管理者在管理冲突上花费时间多于较高层次的管理者(Lippitt,198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冲突有达成一致的定义。(Thomas,1976)。 国内的学者 樊富珉将冲突的特征总结为三个方面:1)冲 突是一种对立的行为,冲突来自互不兼容性。2)冲突是一种主观感受。“知觉到(perceived)”是冲突的前提。3)冲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在建设性和破坏性之间转换。(《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樊富珉)国内的研究,对先前研究中学者们对冲突所下的定义加以总结。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不同意见、负面情感、恶意妨碍三个方面对冲突的定义进行分类,共总结出关于冲突的七种定义,从而画出了这样一个图 其中D代表从“不同意见”单方面定义冲突(认知冲突、任务冲突);NE 代表从“负面情感”单方面定义冲突;I 代表从“恶意妨碍”单方面定义冲突; D,NE代表从“不同意见”和“负面情感”双方面定义冲突,以此类推。 1.2、冲突分类。(RLPinkley,Management, Ctr,& States, 1988)让被试用冲突词汇描述的方式做相关描述,得出冲突定义的三个维度——关系/任务、情绪/智力、妥协/胜利。其中第三个维度更像是处理方式的维度。按照前两个维度的划分,可以将冲突划分为关系冲突/任务冲突,情绪冲突/智力冲突。目前通用的划分是将冲突划分为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 1.3、冲突的影响因素。关于冲突原因,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Robbins将组织冲突的原因分为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三类,Wall 和Canister 将冲突的原因分为个人因素和个人之间的因素两大类,将后者又分为认知、沟通、行为、结构、先前的交互行为五类,并探讨了问题的性质与冲突产生的关系。(转引自 王琦) 樊富民认为,性别、年龄、人格特质、文化、情境等都可能影响人际冲突的来源、处理策略和冲突行为。 性别的影响。性别因素是影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和冲突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研究对于性别因素影响冲突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多数研究结果支持人际冲突具有性别差异,但也有研究发现某些情况下,性别对于人际冲突的差异并不显著。Meurling,Ray和LoBello(1999)解释男性认同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力表现以及有目的的行为,女性认同发展则是与解决与他人有关之问题,或是解决个人社会行为困扰有关。两性在认知风格与处理问题上有其差异之处,因此在应对冲突时,男性会有较多的负向竞争策略,可能较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Black(2000)则从友谊形成观点解释性别在冲突上之差异情形,男性花较多时间在团体活动参与上,女性则倾向与友人单一互动,因此女性在冲突过程中会采取较佳沟通技巧(转引自黄德祥、李介至,2002)。 实证研究方面,Terhune(1970)总结回顾了一些关于美国男女大学生冲突处理方式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献显示,女性倾向于避免破坏性竞争,采用更多的让步,如果对方在开始采用合作的态度则试图和解处理(PatriciaE.B,1995)。 年龄的影响。年龄因素也是影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和冲突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不同研究对于年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Laursen(1996)研究发现,年龄对于冲突应对方式选择具有差异性,年纪轻 企业组织中的人际冲突管理 蒋立剑 北京大学 100871 【文章摘要】 研究表明,管理者大约花费25%-50%的时间管理冲突,企业等级体系中较低层次的管理者在管理冲突上花费时间多于较高层次的管理者.有效的冲突管理能够提高决策效率,激发创造性思维。无效的冲突管理却会降低组织绩效,降低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士气。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冲突阐述。解决好冲突,对建立和谐组织大有益。 【关键词】企业组织;人际冲突管理;归因;角色 扮演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性格的界定 根据资料表明:“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也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规中传递体现。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帼眉教授认为:“性格主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性格形成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教

养方式教养幼儿,使幼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幼儿的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它与幼儿的性格有密切联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保护型、型这五种类型。(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勾画出了他们“理想”的蓝图,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阂,有一条代沟。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

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一)

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一) 摘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并进行综合述评。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综合评价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研究的热点所在。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各自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模型等方法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从国外来说,亚当.斯密、马克思、刘易斯、保罗·罗默、杨小凯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在党的十七大以后,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亚当·斯密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围绕富国强民这个目标,展开了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研究成果突出的体现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他指出,经济发展以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为前提,应建立一种制度,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劳动、资本自由流动,对外贸不加以干预,才能真正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他还指出,分工、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合理搭配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并同资本积累和收入联系起来,强调自然资源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为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框架基础。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可以解释为较早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经济发展。马克思的增长方程式有几个假定前提:1.社会总产品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2.全部年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即W=C+V+M;其中C代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是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是生产的剩余价值。3.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4.不存在技术进步。由此出发,马克思首先进行了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社会再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并提出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I(v+m)>IIc和II(c+m-m/x)>I(v+m/x)。以及3个实现条件:I(v+△v+m/x)=II(c+△c)、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为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基础。(三)发展经济学中结构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城乡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理论。阿瑟?刘易斯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式(即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了一般性或规律性的理论基础。 (四)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模式,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发展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等。它所强调的规模收益递增、外溢效应、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它较好地解释了一些经济发展事实,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运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杨小凯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他以社会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构建了劳动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

冲突管理_基本理念与思维方法的研究

第23卷第3期 2002年9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Da l i an Un 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 i a l Sc iences ) Vol .23,No .3Sept .2002 收稿日期:2002207219 作者简介:马新建(1957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冲突管理:基本理念与思维方法的研究 马新建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在剖析传统冲突管理理念和思想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揭示了冲突和冲突管理的本质内涵,拓展了对冲突管理研究对象的认识,并从思想规则、整体思维过程和系统规划方法等方面讨论了现代冲突管理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冲突管理;基本理念;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C 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7X (2002)0320019207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大冲击与 大变革时代。政治格局巨变、经济体制改革、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劳动力多元化、企业购并与竞争国际化等浪潮此起彼伏,席卷全球,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普遍承受到复杂多变的压力,冲突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组织现象。组织冲突的加剧与多样化也已成为我国企业等组织面临的普遍问题。然而,在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在冲突管理的思想认识、理论指导和管理技能上明显准备不足,不断有企业因为对冲突问题处置不当而酿成大祸的事例见诸报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管理学界在冲突管理研究方面一直较为薄弱,除了港台地区一些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外,大陆学者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有一些研究成果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近几年研究这方面课题的人虽有所增加,但一切仍处在起步阶段[1]。 冲突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内容相当广泛。单就管理学而言,冲突管理贯穿于其理论体系中的领导学、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领域之中。无论从何角度、何学科来研究冲突问题,冲突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方法应当是相通或一 致的。20世纪70年代,区域科学(regi onal science )创始人W atter Isard 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现代冲突管理的 理论和方法。此后,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冲突管 理的理论视野逐步从业已发生的、暂时的冲突事件拓展到了包括已经发生、尚未发生以及无限期进行中的冲突事件等广阔的领域,冲突管理理论与方法也从单一层面事发后的冲突处理,提升到冲突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以及事后处理等多层面全过程的系统模式。此外,人们还从不同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哲学伦理维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对冲突的本质、冲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措施等加以研究,推动了冲突管理研究的深化和进步。但是,客观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冲突管理的研究尚未进入成熟期,不仅许多难题尚未破解,即使在冲突的定义,冲突管理的对象、理念和思维过程等基本理论规则上也存在不少分歧。现代冲突管理理论体系的完整构建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一些专家观点的基础上,以认知方法着重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就现代冲突管理若干最基本的理念和一般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澄清和再认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现代冲突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步都具有基础理论意义。 二、冲突和冲突管理的内涵 冲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正式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形式、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所有主体之中。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