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郑莉蓉

(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012级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近年来随着国内离婚率不断增高,单亲家庭个数也在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单亲家庭中子女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受到了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的重视。该文综述了有关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历程,列出了研究测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前景,揭示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性、现代化与实用化,分析与提出了单亲家庭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

关键词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

一、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现今是一个人才型社会,大众对人才的看重也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人才的定义也不仅仅局限于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还要求具备良好的人品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身体。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这意味着父母对于子女采取何种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今后各方面的发展。父母通过对子女实施不同教养方式,把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传递给儿童,使其内化,引导自身行为规范,完善自身。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使得社会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就不得不思考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众多,相应地,对其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分析。

又由于我国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数量上升,社会关注焦点被引向单

亲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为了说明我国单亲家庭数目上升状况,可以通过数据了解我国离婚率,进而了解我国现状。根据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到1979年我国登记结婚633万对,诉讼获准离婚29.9万对,离婚率4.7%。到1996年,我国登记结婚933.9万对,诉讼获准离婚113.2万对,离婚率12%。

①十七年间,离婚率上升了4倍。对于单亲家庭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家庭的完整并不是教育好子女的唯一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把家庭因素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充分发挥其有利面。

作为单亲家庭,家庭结构等方面不同,教育方式也就不同。那么我国单亲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到底受到怎样一些因素的影响呢?怎样才能通过解决一些不利因素来促进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呢?对于单亲家庭的子女教养问题,必将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综述有关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历程,列出研究测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从而提出研究的不足与前景,揭示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性、现代化与实用化,分析与提出单亲家庭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进而为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单亲家庭

有关单亲家庭的概念,西方学者有如下的几种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单亲家庭》一书的作者埃利斯k凯施莫认为单亲家庭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收入单位,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一人,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的家庭”。

我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年

龄以及单亲家庭子女能力方面,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没有年龄划定,只笼统地提出处于未婚状态,因而其年龄可能低于我国的法定成人标准18岁,也可能高于18岁,甚至20岁、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或为独立。②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我国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是“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国台湾学者把单亲家庭分为广义的单亲家庭和狭义的单亲家庭,所谓广义的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与其未婚子女共组的家庭,其中包括户长、分居、配偶死亡、或配偶遗弃家庭,或因工作关系,配偶分人两地或户籍分开两地,也可能来自情妇或未婚妇女及其子女。下一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时通常所采取得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概括,是父母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目前,在国内各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而且对于教养方式的称名也不同,有的用“养育方式”③,有的称作“教育方式”④。教养方式,应当既有养育之意,又有教育之意,二者兼顾。

3、父母教养方式类别

人性的复杂性、隐蔽性,使得父母教养方式很难被分类。父母教养方式的划分在国内,最常见的是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⑤。在单亲家庭中,单亲父母的的主要教养方式也是在这4种方式类别中。

三、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多从单纯类型论角度界定父母教养方式。起初的研究零散取向单一,主要从儿童的性格、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进入90年代后,国内学者开始将新思路、新模式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并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即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深入探寻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强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整体把握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综合体。研究从亲子双方特征入手,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探讨了父母因素、儿童因素、家庭结构与文化背景等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也有研究开始深入发掘亲子双方内在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看到了母亲血型、父母意识和父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开始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内容和结构。还有研究关注亲子外在特征的影响,发现儿童的性别、年龄因素影响父母教养行为的某些侧面,其气质和消极行为等特征显著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国内学者也作了大量关于不同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张文新、林崇德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存在一定差异。父亲的过分保护对女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消极影响,对男生却没有;母亲的过分保护对男生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对女生却没有。同时,不管父亲的过分保护,还是母亲的过分保护,对城市青少年的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对农村青少年却没有。张文新就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过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⑥。我国学者也分别从父母文化背景、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父母的婚姻质量等方面,研究了影响家庭

教养方式的因素。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以及子女的年龄都会影响教养方式。

2、国内关于单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测评

早期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测评多采用观察发,通过考察父母态度、情感、行为、教育观念与儿童发展,分析父母的教养方式。后来多采用问卷发,分为自评问卷和他评问卷。自评问卷是父母自陈量表,由父母自己填写;他评问卷是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有子女填写。问卷会要求填写者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回答一些问题,或对答案进行选择,研究者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汇总,分析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

(1)自评问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台湾陈富美教授根据Robinson问卷修订,该问卷采用5点记分法,共有59道题,分别从权威、专制和放任三个维度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问卷:由台湾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所林惠雅1995年编制。

家长教养方式问卷:1998年由杨丽珠、杨春卿按父母教养类型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五个维度编制。

父母教养方式Q分类卡片:按7到1的顺序将最符合到最不符合自己情况的卡片分成7份,该卡片包括91张描述儿童抚养态度、观念和行为的句子。

(2)他评问卷

Steinberg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参与、心理自主、严格/监督3个因子共21个条目组成,其条目少,方便施测,且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品质。

CRPBI问卷:西方20世纪50-60年代中较有影响的问卷,由Schaefer编制,把附件炎分为三个维度: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

EMBU问卷:1980年由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由我国岳冬梅等人于80年代引进并修订。⑦该问卷包含11个因子。

3、国内关于单亲家庭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单亲家庭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离婚后果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2/3。在这些分析文献中,又侧重于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子女社会过程中,离婚对子女认知水平、智力发育、心理适应以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在所有对子女影响分析结论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即离婚对儿童的认知水平,智力发育有消极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离婚可引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⑧。对单亲家庭父母主体的研究较为少见。

目前我国对离婚家庭问题的分析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对于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中,会采用量表对离婚家庭和完整家庭的孩子进行对照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性别角色理论”和“交互理论”等国外的理论也经常被应用。

四、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1、父母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对单亲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单亲父母一方着手,如从单亲父母外部因素进行:性格、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职业、经济收入、处事态度等。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且从已有研究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父母职业的差异对其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在教育方式中的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倾向性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强,而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具有更多的民主性,母亲的受

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⑨而对于父亲,有研究显示,其受多方面影响,对儿童自我概念等的形成和发展重要影响。⑩单亲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利于其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教养方式相对消极。而一般情况下,父母接受的教育程度较高,所从事的职业也相对稳定,如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等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培训。受教育程度高和从事较优稳定职业的群体基本上是同一类人,因此其教养方式也相似。同样,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和身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体,其教养方式也接近。

还有从单亲父母的内部因素研究的,如血型、教育意识、性别、观念等。父母的性别差异对他们采用何种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更趋于温和,和孩子的沟通比父亲多,而父亲一般扮演“严父”的角色,对孩子更加严厉。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多地使用鼓励、理解方式进行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11其实,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深受文化传承和教育期待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严母慈”的形象,随着文化的传递一直保存了下来。社会在对男女进行教育时,也在无形中塑造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婉。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亲和母亲延续了传统文化和教育期待中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征,从而也影响了父母对儿童教养方式的差异。对于血型因素,有研究表明,母亲的血型会影响其家庭教养行为。12而对于父母意识和父母教育观念,研究认为它们往往体现了父母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模式。13但是从已搜索到的文献来看,关于父母内隐因素的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这也是以后研究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

2、儿童因素

随着亲子互动双向模式的兴起,研究者注意到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而是积极地以自身的特征影响着亲子交往过程。对于儿童特征的研究有从外在因素入手的,如儿童的性别、年龄等。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对母亲教养行为的参与程度、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显著影响;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关系。14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较窄,且主要集中于学前儿童,并不能充分说明年龄因素的影响。如果条件允许,能够追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纵向研究,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实,父母教养方式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父母教养方式发生变化。

有从儿童内在因素进行研究的,如儿童的气质。自尊、焦虑等。儿童的气质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部分研究者对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儿童的气质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主要结论是易养型的儿童易于引发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的儿童可能会引发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对于3-7岁的儿童,易养型气质的儿童,其单亲父母的情感温暖、关心理解因子明显高于难养型气质的儿童。15另有研究表明,儿童较高的适应性、积极乐观的心境和较高的注意持久性易引发母亲民主的教养方式,那些高活动性、低适应性、高趋向性、较高或较低反应性、消极心境和中性注意力分散度容易引起母亲不良的教养方式。16其实,从已有研究可以推论出,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的相互影响是强化循环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形成积极的气质类型有促进作用,而幼儿积极的气质因素也有助于父母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但二者具有怎样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3、单亲父母与儿童两方面因素

我们探讨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不能单从父母或者儿童的角度分析,其实,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双方的影响都是同时存在的。即父母与孩子在一定活动过程中始

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在研究时要考虑父母一方的因素,还要考虑儿童特征对教养方式的影响,才能使结论更全面、更客观。总多研究表明,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儿童年龄对父母采取教养方式存在影响。有研究显示,对于学龄前不同性别的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未分化,但儿童的气质类型显著影响父母教养方式。17

4、外界因素

有研究从客观环境来研究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如家庭环境、单亲父母所处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研究表明,母亲的教育观念与其职业差异显著,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的母亲的教育观念总体上优于其它教育水平的母亲。18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单亲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研究表明,北京和宁夏汉族学生单亲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一致,而汉族学生与宁夏回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回族学生父母对其子女有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倾向,汉族学生的母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拒绝与否认倾向。19有学者研究表示,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城市青少年的父亲有更多情感关怀;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情感关爱父母没有太大差异,但其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20家庭系统外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这些因素非常庞杂,且作用机制相对隐性,研究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研究者的研究精力和研究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这一部分也成了研究的薄弱环节,尚有许多问题待研究者进一步考察。

五、对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经过对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粗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研究者在这个研究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基于以上的梳理和分析,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提出以下简要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重量化而轻质化

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还相对单一,主要采用量表测定,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但是没有统一的调查问卷,所有问卷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编制的,在调查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当然,也有很多量表是根据国外的量表进行改编,使其符合中国国情。研究时很少用质化方法进行研究,虽然也有部分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观察和访谈,但是进行时间相对短暂,且这种观察或访谈主要是为制定问卷和量表服务,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质化研究。量化研究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样本高效率的分析,但是不能够呈现被研究者的真实情境,分析也不够深入。而质化研究强调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通过和研究对象的互动,解释其行为并进行意义建构,能够真实呈现研究对象的现状,深入探究研究问题,是对量化研究不足的补充。而随着近代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以及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生态化取向,质化研究方法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如果要取得深度上的进展,

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2、研究多是侧重理论探索,实证研究较少

关与单亲家庭父母教养观念与亲子关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上,实证研究很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民族间的教养观念的比较研究比较少。我们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速度发展较快的地区与较为落后的地区,单亲父母的教养观念也会存在差异,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而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尤其是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者之所以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重心转向影响因素,部分原因是由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既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如果要优化父母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儿童发展,就需要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就此问题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具体如何在实践操作中干预父母的教养方式,使不良的教养方式更加优化以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却甚少有人问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相关研究者对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可能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够不失初衷。由于单亲家庭的增加,对于这些问题确实该得到研究和解决,只有将研究范围扩大,将研究搬上实践操作层面,才能深入解决问题,减少家庭破裂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3、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单亲家长教养观念的研究较少

国内关于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关注于城市,对农村单亲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虽然就现阶段来说,大城市离婚率更大,单亲家庭数目更多,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探索城市状况,这也会使研究不均衡、不全面。对于农村的单亲家庭,也要给予关注,通过探索研究,找到适宜的教养方式,使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到更少的不良影响,而更多的发展有利因素。

4、研究对象多数是幼儿的父母,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探讨比较少

从对今年来国内对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单亲家庭的分析,多是从幼儿的单亲父母进行的分析,而对小学生和中学生单亲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探讨较少。一是对于幼儿的问题更易受到关注,二是研究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如何使单亲家庭培养优化、使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是重要环节。但是,在探索单亲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的同时,对于其影响的广度应该使我们研究者的视野扩大,关注并探索其后续影响。

5、研究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缺乏系统性

从近年的研究来看,在进行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问题不但涉及到家庭系统内父母、儿童等因素,还不断扩展到家庭系统外,关注文化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家庭系统外部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但是研究者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处在不断探索阶段。综观已有研究,我们发现,虽然研究者意识到从微观到宏观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价值,但是却忽视了将所有研究问题整合在一个系统内进行完整的考察。生态化取向的研究方法强调的不仅仅是生态圈的范围,更强调生态圈内各系统的关系和联系。因此,研究者在关注各项影响因素的同时,如果能够将问题放在整个生态系统内,从父母、儿童等微观因素,到他们所处的社区环境、区域特点、文化背景等宏观因素,

进行完整的考察,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互动等问题,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加充分和真实。

参考文献

①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

②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③仁杰,张金莉.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9(3)

④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

⑤陆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2011,(16)

⑥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⑦岳冬梅.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⑧张雪筠.浅析父母离婚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6(1)

⑨淘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⑩钮胜芳.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11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12郑林科,王树秀.影响家庭教养与子女性格的母亲血型气质研究[J].心理科学,2001(2)

13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4淘沙,王耘,王雁苹,董奇.3-6岁儿童母亲教养行为的机构及其与儿童特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15张涌静,张金梅,李玲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16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

17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18王耘,淘沙,李玲.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

19钱铭怡,刘桂臻,肖广兰.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

20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 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通过“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两个维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类——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 响应程度:即父母给予孩子爱、接纳和支持的程度,父母能否对孩子表达爱,对孩子的需要敏感的程度。响应程度高的父母会经常微笑地面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他们喜欢和欣赏的事物。响应程度低的父母则经常忽视、拒绝和批评孩子。 要求程度:即父母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各种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权威型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要求,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规则并遵守之。这样的家长往往能培养出能力较强且适应性较好的孩子。 鲍姆林德的这一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儿童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适当的限制。 四种教养方式具体如下: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 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同时,他们并不缺乏应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接纳孩子的观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在权威型父母合理、民主的教养之下,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权威”二字是翻译过来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汉语的“权威”一词,往往与“威严”“权力”“服从”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权威型”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 二、独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记得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时,分析神经症的案例里,几乎都有相似的一条: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 即我们说的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为。他们对孩子有求心应,孩子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溺爱下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冲动、幼稚、没有恒心、不能吃苦、不能体谅别人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这也是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的,最后自食恶果的还是家长。 四、忽略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低反应。 也称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类型下成长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于发怒等问题,常发展为行为失调,课堂表现非常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充满敌意、自私、叛逆的青少年,他们缺少远大的目标,易出现如酗酒、逃学等反社会行为,甚至多种犯罪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个性发展民主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 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以下是总结的 家庭教育开题报告,欢迎参考借鉴!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 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问题学生”研究目前还没成一定的规模,在主要刊物和英特网上,也没发现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英国提出在学校品行不端甚至被开除的“问题学生”应该被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中国的工读学校也是专门找这类学生。但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很少,招生多靠托管、强制。“工读学校招生难,不是适合到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少,而是大量应该来的学生没有来。”郑州市工读学校校长夏启超说。 他算了笔账:“现在哪所初中没有三五个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学生’?而郑州市仅市属、区属普通初中加起来就有上百所。工读学校在郑州只有我们一所,目前在校生却只有80余名。” 就这仅有的80余名学生,也大多是普通中学托管到工读学校来的。学生改造好后,仍回原学校就读,毕业拿的也是原学校毕业证。而托管之初,为说服学生、家长,老师们仍免不了磨上多日的“嘴皮子”。 一些优秀教师正在摸索成功经验。如被称为“教坛怪杰”的徐向洋,首开中国教育先河,创办国内第一家以“差生”为教育对象的机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对学生进行封闭的军事化管理。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认为:徐向洋转变“差生”的实践把我们国家教育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刘志人,78岁的退休教师,多年来开班授课,专门招收因各种原因辍学的“问题学生”。他招收的基本都是中考落榜的差生以及打架、逃课的问题学生。刘志人摸索出了自己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得出民主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自闭症儿童;康复;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很 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养,用怎样的方式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孩 子康复;有的是已经接纳孩子异于常人的现实,但在教养方式上采用了消极方式;有的是在教养孩子方面缺乏资源和支持,养育孩子的能力较弱;还有的对孩子病 情知之甚少,不知如何是好等等,很少有充满爱心,信心的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逐渐走上康复的道路上。 目前,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针对的 是普通群体。对于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究还是很少的,家庭对儿童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家庭中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教养理念、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面对特殊儿童,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是对自闭症儿童康 复作用最大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国内大量已经完成的研究调查作出探讨 分析,得出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康复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自闭症儿童的康 复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自闭症的相关概述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患病儿童三岁前发病,存在情 绪交往方面的障碍,十分被动缺乏兴趣,不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他们不爱说话或者自己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存在行为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食物等要求固定不变,刻板的重复进行某一动作。由于自闭症人数的不断增多而成为了社会焦点关注,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进行自闭症及相关现象的研究[[[]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177-178.]]。关于自闭症的病因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因素,对自闭症的康复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针对普通儿童,而以自闭症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自闭症 儿童康复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万勇.家庭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作用现代.现代特殊教育,2009,(7):90-91]] 2.父母教养方式的概述 美国学者Heritage Dictionary把教养方式定义为"养育孩子,特别是父母的照料、爱和给予的指导"。Daring和Steinberg(1993)定义为"与孩子交流中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创造情绪气氛、共同商量的行为表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论文】家庭教育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自考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高锦 指导教师: 院系站点:荆州教育学院 湖北省自学考试委员会、长江大学 年月日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4)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5) (二)专断型教养方式 (5) (三)放纵型教养方式 (5) (四)忽视型教养方式 (6)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发展的意义 (6) 三、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 (一)溺爱型 (7) (二)专制型 (7) (三)放任型 (8) (四)民主型 (8) 四、家庭中如何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9)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9)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9)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9) 5、家园合作 (9) 五、父母教养方式建议 (10)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0)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1)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3)

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儿童的发展开始于家庭,儿童在生命最初始阶段的人际交往、社会规范认知、社会角色扮演等,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生长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儿童个性与发展。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中关键性的角色,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多个关键期中,其发展与父母的养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儿童发展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 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 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教养方式有下列类型: 1、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因素方式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界定的研究 problem behaviors,behavior disorders, conduct problem, conduct di- sorders 即问题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于问题行为的概念仍无统一的界定。 1、国外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关于儿童的问题行为,自从1928年威克曼(E.K Wakeman)开展研究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 dgrem)为代表。比较经典的林格伦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反复发生的、反社会的,或反抗性的行为。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ctric Association)将问题行为定义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所允许的异常行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请您努力回想小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圈选出适合的答案。 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 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家庭其他成员相比,父母更宠爱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爱。父 1 2 3 4 母 1 2 3 4 5. 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6. 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 萃父 1 2 3 4 的人。母 1 2 3 4 7. 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 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8. 父母能让我得到家庭其他成员得不到的东 西。父 1 2 3 4 母 1 2 3 4 9. 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 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厉。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1. 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 子。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2. 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它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 为父 1 2 3 4 他们害怕我会出 事。母 1 2 3 4 13. 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面打我或训斥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4. 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干什 么。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5.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 我,父 1 2 3 4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性格的界定 根据资料表明:“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也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规中传递体现。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帼眉教授认为:“性格主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性格形成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教

养方式教养幼儿,使幼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幼儿的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它与幼儿的性格有密切联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保护型、型这五种类型。(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勾画出了他们“理想”的蓝图,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阂,有一条代沟。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国内研究综述 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王云峰,冯维在亲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大陆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且在行为深层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王中会等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杨丽珠考察了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刘文等研究发现,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放任性和溺爱性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3~5 岁高活动性女孩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矛盾性。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性,明确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研究者闰丹凤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控制源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何晶对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王玲凤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 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早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时,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的小编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 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

开题报告《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视角的界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阅读的本领就不能自觉的选择生活道路”。科学研究表明,80%的信息都是通过人的视觉进入人的大脑皮层的,可以说,孩子的基础性阅读往往决定了他的一生。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新一轮的语文课改大潮中相当重视学生的阅读,要求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与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另外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这些方面恰恰是教师在课堂内难以直接传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又是教师最难把握住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我们最初认识世界的基地,家长的教养方式关乎人格的建立和成人后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学习,不但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习惯的养成,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习惯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现在很多家长也比较注重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家长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今天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主阅读文字的能力,成人的伴读和指导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在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的方面做的还不尽如人意,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形式单一,家长指导乏力,亲子阅读流于形式,有的家长没有持之以恒的进行亲子阅读,有的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长是没有时间。以上情况使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家长在孩子阅读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孩子阅读的质量。因此对于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迫在眉睫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开展《家长如何培养子女良好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1、本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有关教育理论为依据,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实验,努力探索出“家庭教育促进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2、创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习构建家校联合,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方法及及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商丘市第七中学家长学校,七中教师,七中学生和家长。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学生制定好个人计划,建立好几种实验作业本。建立实验档案。进行了前测,收集好实验资料。召开试验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试验的目的,训练的基本方法,取得家长的配合。 2、个案追踪研究:在所选实验组的家长群体中,分别选取部分典型的优秀的家长的和亲子阅读指导能力较差的家长做个案追踪研究,分析其中后原因,总结研究干预的成败经验。 3、调查法: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家长群体中指导亲子阅读的状况,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研究员更加客观地了解现实情况,让组织者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具体的改进目标和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