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学习的感悟

经济学学习的感悟

经济学学习的感悟
经济学学习的感悟

经济学学习的感悟

以下是一个CCER研究生学习的感受,个人觉得写得不错,因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希望能和所有学习经济学的朋友分享下学习经验。原文节选有删节:文章有点长,请耐心读完,对你的学习绝对有帮助。

一、“活的思维”与“死的知识”

由于现实世界太过复杂而且充满不确定性,远非有限的生命用经验能够理解,因此先哲们基于一系列假设把现实世界简化到从概率上来说正确,从复杂程度上来说可认知的程度,就得到了知识(理论)。但正因为简化,所以知识是不完全的,即使是对于同样一个事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简化的标准不一,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艺术等学科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对”的,但也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是对已发生的事件的总结,而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向其他方向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些已经被简化的“死”的知识不能使人有效的把握这些“不确定性”;只有“观察——简化——推理——判断”的“活”的思维习惯才能帮助人相对正确的简化现实的世界,超越表相,把握脉络,在理论上做出创新,在实践中高瞻远瞩;也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让人在实际生活中把那些简化了的东西还原回去,把握好细节,把握好不确定性,使得具体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使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得以调和。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复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等方面无不影响着这个世界的进程。自己在那一时刻深感这种复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个人如此的无力和渺小,天真的想要博览群书,全面的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希冀找到一条由“真理”铺就的道路,然后“坚忍不拔”但却“一劳永逸,不加思考”的走下去,以获得一段幸福的人生。因此自己奉行着“博而不专”的学习方式,把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军事等所有的知识都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考入北大也是爱这里“兼容并包”的理念,幻想自己可以大量的阅读经典的书籍,旁听许多名师的课程。自己艳羡钱钟书先生“横扫清华图书馆”那样的生活,而且为之付出几乎所有的心血。

但我还记得三年前自己初次踏进图书馆的那一刹那既兴奋又痛苦的心情:兴奋的是这里有这么多好的藏书,六年的奋斗使他们终于属于自己;痛苦的是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看不完这里的藏书。我已经意识到“横扫图书馆”的生活并不属于我,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可以。

说不可能,是因为即使只在社科的北侧,那里有历史,传记和所有的外文书,一个个的架子,我又能读多少?即使只是经济学中的金融学中的资本市场,涉及的已经成形得基础知识也包括Asset Pricing , Corporate Finance,Microstructure, Derivatives等等,还有与之相关的Accounting, Banking,以及太多太多的数学,更不用提Google上永远搜不完的working paper。看到三个架子的书,敬畏和惶恐的心情已经彻底压倒了当初的兴奋。

说不可以,是因为自己本科无系统无方法的阅读过不少的书籍,但这样的四年使自己既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维持自己的生存,又不能在学术上看到哪怕是点点的希望。而且自己逐渐发现,虽然每一个领域都如此的吸引人去思考,每一套理论体系都能解释很多的现象,但没

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和预言所有的现象,没有一个理论能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

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既不可能,也不可以”,但又不知应该如何。我固执着“博而不专”的偏好,很辛苦也很痛苦。自己很诧异这世上优秀的人怎么会用同样的时间融合那么多的知识?我猜测他们有独特的方法,能够简化如此复杂的知识,能够如此有力的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想知道他们的秘诀,让自己心安,让自己过的不那么艰难。

衣带渐宽的折磨,总会有蓦然回首的欣喜。到了研二,有一次问林老师“您有那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做,有那么多的会议要参加,您怎么会有时间看那么多的文献,然后在那么多的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呢?”林老师的回答很精炼:“我不是看了那么多的文献才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对每一个现象我都是先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理清其中的逻辑脉络,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去看别人的文献,这样你可以知道每个人的贡献在何处,缺陷在何处,你会发现事实上很多文章是不值得看的。活的思维,远比死的理论重要。”

随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思考这段话,相信“活的思维,远比死的理论重要”。开始放弃自己的“博而不专”的习惯,不再以“真实有用”作为评价理论的标准,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理论观察了什么,简化了什么,如何推理。不再希冀自己有一天能汇聚百家之才,了解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史实,而只是训练自己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简化、分析每一个事件,要求自己去思考而不是记忆。

研三在政府管理学院听课,路风老师、傅军老师和朱天飚老师也非常强调这种“观察——简化——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而不是那么在意事实和理论。有了这样的训练,自己就很清楚大量知识性的书籍是不需要阅读的,也逐渐在摸索应该怎样阅读人类历史上不多的经典书籍——虽然这些书也不少,但相比于北大图书馆,已经是大大简化了。慢慢的,自己终于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也没有任何知识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中给出确定性的答案,可以让人不加思考的执行就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培养人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使人形成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去观察这个世界复杂的现象,对其进行简化,提取重要的信息分析、综合,然后做出推理、判断,最后依据事实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能得出这个结论,可见CCER的经济学教育是比较成功的)。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掌握了一个合适的方法,这样就少却了很多的痛苦。自己也逐渐建立起了面对未来的自信,知道虽然没有什么知识能把握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但思维可以面对一切的不确定性!

更何况,无论对于学术还是社会来说,创新都是最重要的。在学术上,沿着别人的道路,用无意义的技术手段得出已知的结论无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社会上,现有的商业模式已有了漫长的历史,只有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创新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既有的理论和知识有助于创新,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一个人很难对复杂的世界提出更加有效、一致的简化标准,提出好的理论;也很难发现一个新的市场,使得自己和消费者同时获得收益。

现实不但要求我们简化纷繁的表相,也要求我们把那些理论简化了的东西还原回去。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是如何简化的,有时也难以还原出来,可能导致他在理论与现实之中挣扎。我自己就曾错误的理解了蔡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一来忽视了校长这句话很可能是针对那些已经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的学长们说的,二来没有把握到“兼容并包”也有一定的度,越过了这个度,只能一事无成。

虽然思维比理论更加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学习理论而自由的放纵思想;恰恰相反,要获得思维,理论是最好的训练。好的理论能有效指导对现实的观察,把握社会中最重要的变量,除了极少数天赋极高的人物以外,很少有人能不学习理论而直接从现实中悟出应该思考什么,可以放弃什么。很多商人作了一辈子的生意,总觉得国家的经济政策毫无规律可循,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果上一辈的人可以只依靠勇敢致富,那么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知识和更深一层的思维可能更加重要一些.

二、研究生阶段经济学学习的经验

个人认为研究生阶段经济学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掌握基本工具。

2、掌握思维方式并熟悉某一个领域。

3、用规范的方法表达新的观点。

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注意和师长、同学讨论而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要把数学这个工具当成目的。在思维上,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思考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结合解析主义,思维方式上演绎法结合归纳法,意识形态上避免对经济学过分的崇拜。

(一)、经济学学习的三个阶段

1、熟悉用数学语言刻画世界,掌握基本工具

学完初级和中级经济学以后,高级经济并不继续引入更多的事实和理论框架,但开始用相对“严格”的教学工具规范地描述理论。这个阶段的教科书往往不是那么全面(尤其是在宏观方面),其目的往往在于建立一个流派而非整个分支的理论框架,非常强调应用数学工具更为严格的描述既有的理论。这一阶段关键要看一流的学者是如何用数学工具简化世界的,注意变量的选取(如何用最少的变量来表达理论,简化了哪些信息)和模型的构造(如解的特性:产生了周期、增长还是多重均衡)。

这一阶段可以不看经典的名著,如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经济学书系(蓝色系),这些书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自成一家,如果没有掌握理论的思维框架,并且对某一个领域有较深的理解,一方面很容易看得似懂非懂,不知所云;另一方面可能陷入其思维模式而拒绝接受其他解释。

2、阅读论文:掌握思维方式并熟悉一个领域

教科书都是一个或观点相近的人写的,作者严密的描述以说服读者。但研究生阶段重要的是学会质疑而不是“掌握真理”,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随,因此阅读论文是极端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不同流派是如何质疑对方观点,如何跳出对方逻辑框架而打开新的天地。

阅读每一篇论文都只有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用什么解释了什么?也就是说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中间的逻辑是什么?

2)这篇文章有什么缺陷?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思维的方式,技术已经不重要了,因此,除非是几篇公认的奠基性

文章或与现在的研究密切相关,其他文章都只需看Abstract。从这些文章中一定要训练出自己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看完假设和结论,一定要想想“如果是我来写”,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展开,哪几点是构成逻辑推理的基石,然后再粗略的翻看文章正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展开的,自己疏忽了什么,冗余了什么。在阅读完一定量文章,对体系有较为清晰的框架以后,还应该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对既有的理论体系有什么贡献?

寻找文章的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假设;2)论据;3)从假设到结论的推理过程;4)从结论展开的推论;5)案例选取与案例安排。

这要求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分析假设是否较好的抽象了现实,解释了最多的现象;论据是否与现实相符;推理是否只注意到现实世界的一种逻辑发展过程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案例是否证明了文章的观点,安排上是否逻辑清晰。

论文的选择如下:

1)对这个领域的综述性文章(review)。从中了解这个领域的脉络,从其reference里可以寻找其他论文,明了这个领域的关键词,有利于网络搜索。

2)Edward Elgar(EE)出版的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financial economics系列,每一专题的前言都疏理这个领域的框架,明了这个领域进展,而且第一个部分都包含了经典的review文章。

3)电子资源:图书馆-电子期刊-JSTOR和Elsevier Science数据库

4)讨论课上老师选出的经典论文

5)最新的论文,Google和相关网站(参见第四部分)

强烈推荐:

1)林老师给研究生开的研讨课;2)朱天飚老师的讨论课,尤其是讲方法论的前几节

3、论文:用规范的方法表达新的观点

学习他人的理论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对理论有新的贡献;依葫芦画瓢,总要自己画一只才会有感觉。总的来说,写论文有两种途径:

1)从现象到理论

从现象到理论是一种比较困难而且高风险的方式,最难的在于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说出它为什么有趣。这需要你对现有理论比较熟悉,然后你还需要做出自己的逻辑推理,自己选取合适的变量,搜集论据展开证明,而且由于没有模型可供借鉴,数学这一部分可能会很弱,但这样做很有趣。

用这种途径思考论文的步骤如下,来源于朱天飚老师、路风老师的讨论课。

(1)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应该建立在对“常理”相反或不同的观察上,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有意义和使别人感兴趣。

(2)文献考察:别人是怎样解释你提出的问题的?中国的、外国的。

(3)中心论点:你自己怎样解释中心问题?(用什么因素来解释?)这里的中心问题是要被解释的因素,也就是因变量/项;你的用来解释的因素是自变量/项),它(们)必须是抽象出来的,换句话说,用20个因素来解释你的中心问题就不是解释了,是描述。你的解释

与别人的解释不同的地方在哪?只有不同才有写的意义。

(4)论证逻辑:你的自变量/项与因变量/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怎样从前者推导出后者?(5)证据支持:用什么具体的例子和/或数据来支持你的中心论点?怎样组织它们?

2)从理论到理论

从理论到理论比较简单而且安全,找一篇论文加减一个变量或者约束条件或修改目标函数,求出解以后再去找点现实的事情说一说,世界这么大,找个故事还是很简单的;或者用中国的数据检验一下某种理论。不过,在行文的时候要倒过来,显得是从实际中抽取变量,获得理论并加以检验的。这种方法简单却不太有意义,但非常适合用来拿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和师长、同学的讨论必须贯穿于每一个阶段。自己的努力、阅读和思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和局限性的,他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打开视野,促进思考。讨论不要仅限于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观察对方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的切入点、逻辑和扩展。

(二)数学和经济学

经济学是可以不用数学的,个人认为数学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增强了理论的可证伪性,同时能够简洁地说明整个逻辑过程,避免了在论证过程中“偷换概念”的现象。

首先,一个无可证伪性的理论是没有学术意义的,例如我们无法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命题进行证伪,因为作者总可以声称失败的国家“不够强大”。这样的理论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帮助。

其次,在金融、宏观、计量等方面很多事情用文字来说往往说不清楚,简单的数学推理却能使人一目了然。最后,用文字叙述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关键变量在上下文中内涵不一,这使得文章很不严谨,如果用数学变量来定义就会减少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

但经济学绝不等于数学,很多概念很难被精确量化,例如公司治理;很多事件发生的次数太少而难以用计量的办法,例如经济形态的变迁。数学只是一种工具,让人更好的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数学不是目的,数学化经济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实上,经济学中所用的数学知识其实并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严格,而且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时代所用的数学工具也很不同。因此,学好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统计就足够了,保证自己有掌握任何数学工具的能力,而不要奢望自己能穷尽所有的数学分支。如果发现自己应付考试都有问题,那原因很可能不是数学不好,而在于没有了解理论的脉络,被动的应付孤立的模型,而没有能够简化出一个脉络。

(三)受经济学训练后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正如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同一品质,每一个学科也是如此。经济学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理性人的假设抽象出这个世界某些重要的变量,构建了相对完美的理论框架,对现实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学解释了整个世界,忽略甚至排斥其他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或变量是非常狭隘的。

首先,从方法论上来说经济学是一个有很强实证主义色彩的学科,认为社会是“客观”

存在的,可以被观察和解释,因此倾向于采用定量的方法以来解释这个“客观”的世界。但事实上解析主义对现实也有一定的解释力,这种方法论认为思想集成决定社会,而思想集成是变化且难到寻找的,因此偏向于定性研究,理解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索罗斯《开放社会》一书就有很强的解析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经济学是一个强调“演绎法”的学科,她完整的理论框架使得对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理论出发得到一个言之成理的解释,但千万不能只演绎理论解释现象,更要学会归纳现象得出理论。例如,对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往往只会看到市场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逻辑演绎表明经济发展的原因一定是自由市场经济。当他们发现市场的作用可被验证以后,对理论的迷信就更加深了一层,往往不再去想有没有其他理论没有阐述过的重要变量在起作用。在这一点上,对比亚洲四小龙与其他未能发展起来的国家的异同,归纳四小龙所共有而未发展国家所缺乏的变量,林老师发现了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而政治经济学者则从中看到政府的作用和其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出了developmental state的概念。

最后,不要对自由市场的理念、经济学、甚至经济本身有过度的崇拜。自由市场来自于鼎盛时期的英美的经验和国家的利益,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这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但我们不能仅仅从这一个视角去分析现实,把这些理论当成“真理”甚至进一步的想用“真理”来改造世界就很危险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约束条件,而很多这样的条件是被经济学所“简化”了的。经济学有很强的分析横向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但却很难分析纵向威权关系(hierarchy)配置资源的能力,而家庭、企业、政

府、法律和军事系统都是以威权关系构成的重要社会组成部分。最后,随便翻一本历史书,你都会发现经济仅是其中的一章而不是全部。

三、理论与实际

如果思维是对理论的简化,那么理论就是对实际的简化,也就是说,“理论是一种信息节约的工具”。正因为是简化,所以理论永远是“不真实”的“地图”,但正是这“不真实”的“地图”,才能使我们与实际拉开距离,了解这个世界的概貌,超越无聊的琐事。当我们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回到这个复杂而且信息高度不完全的现实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和把握时代的机会,节约有限的生命,走得更远些。

“理论结合实际”或许是我最顽固的意识形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就在中考以来的历次考试中被背得滚瓜烂熟,不知不觉中早已被洗脑。从本科到研二,我一直不能理解理论和实际的区别与联系,总觉得自己学习的理论是“不真实”的,每天都会问自己:“我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在经济中心的第一年自己极端的郁闷,因为选择中心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学习经济学,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可能的话作一些建议和分析以帮助穷苦的人民过得好一些。但经济学告诉我,最优时企业的利润应该是0.宏观的经济波动可以用一棵树上长果子来解释,这与我的常识截然相反。整个一年自己的思维相当的混乱:常识没有错,这世界上有很多企业有高额的利润,它们的利润不是0;宏观的波动与千万个市场主体以及政府有关,这和树上长果子有什么关系?理论也没有错,很多人在学习它并用它对现实做了很好的解释,而且其是用数学“严格的”推导出来的;我的大脑好像也没

有问题,“真实的世界”是和理论不一致。于是,我怀疑经济学,害怕自己不断地在浪费生命学习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也怀疑自己,认为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不但因为自己没有找到理论和实际的桥梁,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这样的桥梁。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之中有些人认为理论很美,而且现实就是如此;有些人认为理论和现实没有什么关系,在中心的学习只是为了将来的工作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是必须支付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代价。老师之中,有人认为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nonsense,有些也认为经济学解释了一切,有些则认为我们应该为了学术而学习,因此受学术规范的训练比问现实是什么更为重要。我不断被这个谜所困扰,我需要一个答案,否则我的内心没有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很幸运的是研二林老师第一次上课就谈这个问题,他为我们挑选了几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Friedman, Milton (1953),“O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我从那里深刻的理解了“假设与现实的无关性”,了解了“理论只是一张地图而不是现实的路径”。读完那一组文章是一种解脱,隐隐体会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亦”的心情。从此明了我不用在“真实性”上做任何纠缠,我不需要精确的描绘每一方面而只需要抽象出轮廓,这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已经足够了。逐渐的喜欢上经济学的假设,惊叹于其能从一个个活生生复杂甚至疯狂的人身上提炼出“理性人”的假说,而且以此为基础对这个世界作了如此精妙的解释。用竞争导致的0利润刻画出市场的均衡,为市场的效率找到了一个如此简单的参照系;用一棵树上长果子描写了整个经济的波动,抽取掉复杂主体的复杂动机,用如此简单的数学严谨的表达出“波动”,实在是很美。

现在在我的心里,理论是对现实的简化,简化后的理论既是现实又不是现实。理论来源于现实,但决不会和现实“一致”。每一个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某一方面在这个理论的意识形态下做了一定的刻画,因此其必定是不完全的。只是现实太复杂而人的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非常需要用不完全的理论来简化现实,节约信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尽管理论只是一张很模糊而且有很多错误的地图,但拥有它比自己茫然的摸索要好得多,因为很少有人有那么好的天赋,不学习理论就可以了解全局的概貌,拥有理论能帮助人减少犯方向性错误的可能性,从概率上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当然,不同的理论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解释,这并不意味着哪一个理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关键在于这些理论的假设(assumption)截然不同,相信或者说更偏好哪一种理论则是个人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则是一种艺术。

虽然理论与现实“无关”,但并不意味可以随意的对现实做出简化,理论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致、简化和可预测性。一致性指的是运用理论去分析已知现象(被解释变量)时,其解释变量是固定的,不能增加或者改变;若非如此,则还需要另一个理论来指导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变量,这就达不到理论信息节约的目的了。例如股票市场中的技术分析(technique analysis),事后总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证明市场的走势(被解释变量)是可预测的,可惜的是事前很难在矛盾的标准(不同的解释变量)中做出选择。

所谓的简化,是指要用尽可能少的变量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不但要在空间上稳定,而且要在时间上能够承受历史的考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信息。正因为追求简化,所以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一定相当抽象,相当的“不真实”。很多人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但这些理论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其不是为了中国现阶段的

情况而写的,而是为了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分析整个世界各个时代的现象。用50个变量对中国现期的市场可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但一方面这么多的变量已经很难节约信息,也无助于人脑分析,因此是一种描述而非理论;另一方面这些变量很可能是极不稳定的,例如某份文件的精神对另一个国家或者在中国的另一个时期可能就毫无作用。

可预测性是指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在可接受的置信区间内应该成立。理论的正确性不在于能够100%预测未来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如果把握两三个变量就能使你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已经大大节约了宝贵的生命。

如果同时学习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注意不要把两个体系的框架混淆起来。同样一个事件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思维,但在严格阐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学术标准。自己在写毕业论文时就犯了这样错误,初稿阐述完经济意义以后就开始论述政治经济学上的“发展意愿”,还用管理学里的“strategic determination”做比喻,这些问题的确相关,但对于经济学论文来说,是非常不严谨的。

基于理论与现实无关的看法,我也比较赞成朱天飚老师所说的,如果你只想研究理论,实践是不必要的。每一个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工作很容易陷入无穷多的琐事,这些琐事对于理论所要求的抽象的能力有害无益,甚至让人把一切都归结于人际关系。更何况,每一种理论都有很长历史的积淀,有自己的体系和范式,学者只需要在这一框架下用既定的逻辑分析问题就可以了,即使是颠覆性的创新也来自于对既有框架的深刻了解。而没有理论的指引,仅仅实践也无益于提出理论上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是Coase,他也是先受过理论训练,才在理论体系中找出未被人解释的一环,他在企业的经历只能被视为是研究的一部分而决非实践。客观上,这么多在企业“实践”的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知没有理论的训练而在“实践”中提出好的理论是怎样的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做学术研究,实践实在是不必要的。

理论决不是枯燥的,高深的数学相对于现实是一种简化,一部部巨著,一首首诗篇、一部部电影、一幕幕舞蹈、一曲曲音乐相对于这个世界如何不是一种简化?《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伟大的1812,《长恨歌》描述了浪漫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Citizen

Kane》刻画了一个生命的光荣与悲哀,《天鹅湖》让人看到爱情的冲动与脆弱,《田园》激发人对自然的向往……没有谁能用更简洁的文字、画面和音符展现给人类如此深刻的美感,所以说热爱理论,并不代表不热爱生活!

四、严肃的学习,幸福的生活

学术是很严肃的,需要求学之人为其付出大量的心血,不断的观察、思考、阅读、讨论、写作,很多问题会折磨人很长一段时间,食无味、寝不安,但这些生理上的付出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求学之路上最大的障碍,面对“吾生也有涯,然知也无涯”的现实,每个人都会感到生命的渺小和卑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无止境的学术,一个人必须放弃自己渺小的生活;恰恰相反,没有一个虽然渺小但却幸福的生活,思想必然是受到束缚的,坚信并努力去争取一个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是做学术研究的基础。

从本科开始,自己偏执的追弃学术,追求未来,放弃了现实的生活,这种极端的做法使原本就有些障碍的心,变得焦虑,甚至在一段时间变成了恐惧。大量的阅读,似乎只是不断

的在证明自己的无知;抓紧一切时间在学习,却总是被匆匆而过的时光嘲笑自己迟缓的脚步。阅读逐渐从享受变为负担,自己切实的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希冀能阅读每一本书籍,了解每一段历史,这种没有判断力的做法逐渐彻底的摧毁了生活:自己无法接受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学术之间的对立,无法接受肉体难以承载理想的现实,误认为自己一生注定要去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也没有勇气去放弃的目标。这种悲观的预期一度毁灭了现实的生活,让自己看到肉体的脆弱,死神无处不在的阴影。

考入中心意味着一次赌博的成功,但我享受不到任何成功后的解脱,虽然没有了生存的压力,但我仍然受到理想的折磨。我总觉得自己应该“献身”给学术,要“苦读”,上完课就去图书馆,图书馆关门就去理科一号楼。总是以林老师为参照系,很自卑自己生理上难以承受少于5个小时的睡眠。看到让自己心动的女孩就非常非常的紧张,“我还有那么多的书要看,paper要读,模型要写,我不能给她带来平淡的生活,而只会带给她无边的焦虑,但我真的真的很喜欢她。”自己一直以来觉得这样做并不幸福,但也不知道如何才会幸福,于是就茫然的保持这种生活状态。

好在研二终于摆脱了那些技术性的考试,从林老师那里悟到了思维与知识、理论与实际的区别和联系,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无所不知”的幻想,转而要求自己有所创新,有所贡献。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学术之间的对立不再那么强烈,恐惧也就自然而然的减弱了许多。

可是我仍然不幸福。因为我虽然很喜欢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但却对其数理工具掌握的非常糟糕,而更糟糕的是自己根本就不愿意学习数学。我热爱历史,认为很多东西并不能被数理公式所解释,中心普遍崇拜数理的环境让我非常的难受。每一次考试都让我很怀疑自己的智商,虽然把阿Q精神形式化的很好,不断的告诉自己考试不代表能力,但心里很清楚的知道,我仍然很在意经济学数理的外衣,而这方面的弱势让我很自卑。直到非典期间偶然的和周其仁老师聊天,问他认为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什么?周老师说:“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品味,一种taste,这使你面临选择时自然的做出决定而不瞻前顾后,不来回算计自己的得失。天下的文章那么多,不喜欢看的我就不看......

你们现在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有更多的诱惑,不要管别人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获得了什么样的利益,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我的选择和很多人不一样,不管对与错,大不了这一百多斤豁出去了,又能怎么样?

听完之后自己很有感触,或许我很执著,但我不勇敢。从此以后我就没有再理睬数学了,因为这件经济学的外衣虽然非常的简洁、非常美,但可能我天生就不适合它,在26岁的时候也不可能改变自己去适应它了,放弃了就放弃了,估计自己这一百多斤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没有数学的经济学是很难在学术圈里立足的,放弃了数学,就必须去发现一条新的道路。很幸运的是,研三的时候,恰好路老师、傅老师和朱老师从清华转到北大来授课,我很喜欢他们教授给我的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框架,思辨而不强调数理的形式,重视历史和制度。从这里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方向,找到一个新的框架指导我思考我愿意去思考的问题,而且其所运用的工具更加适合我。从工科到法学,从法学到经济学,再从经济学到政治经济学,对于我来说,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些艰难和波折,但幸运的是总算让我找到了。

勇气可以压制焦虑、自卑和潜在的恐惧,但根治这些心理的疾病需要的是平平淡淡的幸福,来打破焦虑、自卑和恐惧的习惯,而这种幸福可能来得很偶然。在政府管理学院的课上,

我和其他一些听课的同学逐渐和朱老师成了好朋友,称谓也从“朱老师”改成了“飚哥”。

非常感谢飚哥和这帮朋友带给了我生命中久违了的快乐,我从他们那里贪婪的寻找快乐的感觉,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一起八卦,他们的快乐和自信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我逐渐发现,学术和生活是不矛盾的,好像不看论文,不学数学,也可以快乐的生活,也可以恋爱;即使恋爱了,也可以看论文,学数学,而不带给恋人焦虑的感觉。逐渐发现学术不是苦难,学术也不排斥生活。

这对我是一种解脱,放弃了“学术=牺牲所有”的假设,幸福的生活。想想自己的过去,有太多的黑暗和沉重,缺少光明和快乐,而这些原本是生命中最自然的一部分。和飚哥、和这些朋友在一起,我逐渐遗忘了过去的挫折,淡化了未来的理想,不再总是背着生命里的一些包袱,也不再被未来的梦想所奴役,用了8年的时间,我终于明白“现在”是什么含义。从这些八卦里,飚哥也逐渐教会我去理解他人,不再无原则的“推己及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更准确的说是强求,他人有和我一样的生活模式。喜欢做学术的人就去做,不喜欢的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个多元的社会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与特长就好。

回头看看,北大三年教会我思考,教给了我很多可以谋生的知识,但最大的收获仍是逐步找回了幸福的感觉。个人的生命是渺小而卑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是注定不幸福的。追求学术,寻找那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而能保持稳定(robust)的问题和变量,常常会使人面对个体在时空上的有限性,强烈的对比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挫折感。所以自己初看布罗代尔(Braudel, Fernand)《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时几乎难以支撑,因为他写道:“首先是山,是一个无生命的世界”,动辄以几十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衡量,让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与藐小。

但后来自己逐渐的悟到,学术本身的精髓就在于思辨,调和对立的矛盾,不极端的看待事物。虽然生命的历程相对于无生命的世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正是布罗代尔有限的生命把握了无生命世界的变化。生命的价值在于创新和生活,何必只在时间尺度上做比较?更何况,不同种族和国家的学者跨越地理疆界的限制不断创新,一代一代的学人跨越有限生命的边界不断积累,使得有限的生命以此点点滴滴的融入到无限的学术中去。对于求学之人来说,学术当然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决不是生命的全部。不管一个人学术做的如何,如果他过的不幸福,不坦荡,那么这个生命就是很悲哀的。无数的先哲激励我们勤奋刻苦,但勤奋刻苦与幸福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吃喝玩乐所能带来的享受相当的有限,坦荡的生活,自由的思考,才是永恒的幸福。

更何况,当一个人无法平衡学术和生活的时候,他几乎不可能在学术上取得任何成就。一个不平衡的生活总会使人心智抑郁,而人在抑郁的心态下几乎不可能做出任何创新。因为创新需要人自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跳出现有的框架做出新的阐释,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冒一无所得的风险,若有偶然的所得,也需要对抗现有的权威和成见,其现实的收益几乎可以肯定为负。唯一支撑这种行为的只能是思维和挑战所带来的愉悦,而愉悦本身是与抑郁不相融合的。因此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调和学术与生活,要有勇气选择自己的生活而放弃可能不适合自己的学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读后感想

专业名著阅读通识课读后感 微观经济学

经济、经济学是一个和奇妙而奇特的东西,因为在经济领域中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偶然因素。就拿房价来说,众多的经济学家预测房价不会涨,房价只能逐渐下降,可事实上,各地房价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而是稳重有升为主流。就连二手房也是以升值为主。但是并不能因此说哪些经济学家是所谓的“经济家”。因为市场、经济、经济学这个大环境中充满了很多不可控、偶然因素。 我想,学习微观经济学也并不一定是要要求我们学会多少知识,一定要准确的预测、估计未来的经济态势怎样,而是让我们能以一个视角以去感知这变化多端、复杂奥妙的世界。让我们能够灵活的在这个大经济市场中去感知、去收获、去成长。 大三上学期,我拜读了罗伯特?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首先说一下全书的基本结构,全书分为四个大的篇章。第一篇为绪论、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第二篇为消费者行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和消费者行为、生产、生产成本、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竞争性市场分析。第三篇为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有市场势力的定价、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博弈论和竞争策略、投入要素市场、投资与时间及资本市场。第四篇为一本均衡和经济效率、信息不对称市场、外部性与公共品等内容。 第一次学习,我对全书的概念做了一个基本性的学习。这本书概念十分详尽,包括供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价格、产量决策理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理论。还有最近几年兴起的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环境污染之类的外部性问题等。 比如固定陈本:无论产出水平如何都不会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只有企业退出生产,这部分成本才不会发生。 可变成本:随产量不同而发生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沉淀成本: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支出。 以例子来更好的说明像我们身边的比萨店。对于比萨店来说,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固定成本,二沉淀成本非常低,因为如果退出,比萨烤炉、椅子、桌子、碟子都可以转手。可变成本也十分低,主要是制作比萨的各种原料(面粉、番茄酱、奶酪、香肠等)和帮助制作、传送比萨的工人的工资。大多数成本是固定成

金融学学习心得修订版

金融学学习心得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金融学学习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了学期期末,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回顾这短暂的两个多月,自己对金融学课的认识,从一开始的浑然不知,经过逐渐的积累,到了现在,算是有了一些不甚深刻的心得体会。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觉得收获颇多,而这些收获不仅限于书本上的文字,就像金融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我还从老师那里,从金融学本身上学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以下具体就三个方面浅谈之: Part 1对本门课的认识 《金融学》是《货币银行学》的再版,《货币银行学》这个名称较之《金融学》似乎更加容易让人理解,而《金融学》则貌似更为高深,因此在一开始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我并不明白金融学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求我们学什么。不仅如此,我甚至对我的专业本身,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处于模模糊糊的阶段。还记得第一节金融学课,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FINANCE这个英文单词的时候,我心里突然像点亮了一盏灯,像有一层薄膜被揭开一般,说不出的感觉,很妙。然后我便回翻了金融学教材的封面,看到了金融学的英文解释:Economics of Money and Finance,然后我得出了两个结论,一、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金融学是研究money和finance的一门科学。而finance就是资金的融通,通俗的说就是一切有关融资投资等的经济活动,至此我才明白金融学是什么,才明白我将要学习的是什么。《金融学》这本教材分为5个部分,从货币——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到金融市场和中介——经济活动的场所,到货币的创造机制——向宏观的过渡,到宏观的均衡,国家的货币政策,是一个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思路。当这5个部分一一学习完毕之后我才发现,金融学不同于初级会计学、国家税收、公司理财学等等学科,它与宏观经济学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它不是一个技术性的学科,而更偏向于解释社会上发生的种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教学文案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仔细了解,品味的书。这门学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彻底的转变。慢慢地改变了以前的硬性思维。比如,以前注重的是花在某些事情上的时间,现在更注重的是这件事情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它的效率。也许,这不是一种转变,这是一种思维的进化。我知道,只有我自己才能了解微观经济学带给我的是什么。 处于大学阶段的我们不能直接地去了解感悟现行社会的经济,常常被冠以涉世未深的称号。但我们需要,也必须去面对微观经济学的新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些新的领域日益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博弈论和竞争性策略。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作用。以及对具体市场的企业家变价行为的分析。说的更具体,更现实一些,就是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而且它也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有助于我们日常的决策和选择。 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内容中涵盖了需求,成本和市场效率的分析,定价机制的设计,投资和生产决策以及公共政策分析,这本书中包含了上百个案例,这些案例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它们被有机地融合在全书之中。 这门学科不像是其他文科学科那样更注重的是记忆,或者可以说是死记。它需要的是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学好这门学科,才能领略其内涵,掌握其精髓,把握其主干。那么,该怎么去理解呢?记得老师说过,要把每个问题和图形结合起来去理解,供给曲线,弹性需求曲线,虚荣效应,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效应函数和无差异

曲线等等。这些图形贯穿与微观经济学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细节内容中。由此可见,图形与问题相结合是很关键的。 “以不变应万变”。微观经济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它对我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的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它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入门,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去掌握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一种思想和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微观经济学。还有,微观经济学所需要的数学基础也很重要,数学是基础,理解是过程。我们要学会经济学,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这些个体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体和法人。”选自教材中的一段话。从这段中可以大概明白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它也关注经济个体之间应该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大的整体性经济单位,通俗一点,就可以举例,美国汽车制造业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发达,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怎样在汽车市场上相互认识的,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解释了行业和市场运行及演变的规律。为什么它们彼此差异,它们又是如何受政府政策和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 微观经济学描述消费者,工人和企业所面临的权衡取舍,并且解释这些取舍是怎样做出的,消费者呢,必须在收入与消费商品,储蓄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工人呢,他们必须决定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什么时候进入该市场。在当期工作(获得一定收入)与继续学习(将

复旦大学金融经济专业近年考研经验、心得、体会

复旦大学金融专业硕士2011年考研经验 政治61,英语76,数学140,专业课103,总分380。虽然成绩不高,但是也希望和大家分享下考研的经历(不是经验),希望大家看到这篇文章能够少走些弯路。 首先我想说的是看到一些人纠结于复旦基金公布的总成绩计算公式,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个就能令你改变考复旦,考研的决定那么你真的应该放弃考研,考复旦,因为成功只是留给那些决绝的人的。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需要与书本为伴,每天都机械的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都能早起晚睡,永远按照规划进行不会给自己找借口拖沓偷懒,每个知识点都会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机械记忆,那么你就接着看下去吧,我先预祝你2012年考研成功。 2011年4月下旬我被拟调剂到复旦金融专业硕士。虽然最终的结果不是自己当初的目标,也有一个礼拜的时间过于纠结于此事,但是这段时间的思考开始明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先说下本人的情况:03年从东北考到上海一所二本大学(分数其实是可以选择一所东北的一本的,这回复试的学历背景分证明当初的选择有所失),机械专业,大学时期学习成绩一般,自己喜欢的学科能考第一第二,不喜欢的就挂科(这种性格也造成了我政治的杯具,很不好,希望大家引以为戒)。07年毕业后工作了近三年,发现自己的生命似乎毫无价值可言,于是打算回归学校充实一下自己再去创造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经过信息收集和自身情况分析以后选择了报考复旦的金融系研究生。由于我数学,英语扔了近三年,专业课完全没基础所以复习的比较早,2月份就开始了。下面说下各科的复习过程。 政治: 这门课我似乎给不了大家什么建议,只能给大家做个反面教材,61分,据我所知拟录取里面是没有人比我低了应该。经过事后分析来看我主要是从心里就排斥这门课,所以导致我看的十分被动,并且看的书本也没有选对,我看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一,很厚,很多字,密密麻麻的,看得我头晕。12月份的时候发现了一本什么《考研思想政治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已经太晚了。其实早就在书店里见到这本书,但是由于它长的很像大纲解析,我以为是那种靠外貌骗人气的书就没买,早知道当时翻翻也好。这本书里面图表很多,是按照知识点编写的,很有助于比较记忆。我在政治复习过程中没有做过练习题,真题都没有做过,因为我觉得没用。。最后就做了肖的四套题,背了下以为就可以了,事实证明我错了。。对了,政治每年1月份的时候会出一个小册子,里面都是背的套话,我忘记叫什么了,这个东西大家买个去年的现在就看起来吧。政治这门课考的好了真的能给你提成成绩,我认识的人考上的基本都80+,所以大家一定要对政治引起注意,平时没事就开始看起来吧,每天晚上睡觉前分半小时就ok的,这样后期的时候也不会强度太大。 英语: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一) 20xx年9月,我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对商院对无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喜欢。连锁经营管理,这门专业是我所钟爱的,因为学好它可以对我未来的梦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学的课程很轻松,而且基本上都是我所喜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着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吧! 经济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他用经济学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战争、爱情,还是天灾、人祸,都能从中找出经济学的影子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啊!这充分展现了经济学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说起经济学,就不得不提起我们的经济学老师,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每次上课都要给我们放ppt课件,但是那个投影仪她总是弄不好,所以每次上课前总是手忙脚乱的让我们帮忙弄投影仪就是必经的场景了。经济学老师每上几次课都要给我们弄一个实训课,让我们对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比较有趣的是那次拍卖会和辩论赛。还记得拍卖会那次,哟由于当初选择小组家庭条件时,我们是第一组嘛,有先选择权,当然选最好的,小资家庭,经营珠宝首饰,月最低收入50万元,公司名称:大雄珠宝……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班5个小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家庭,以至于在拍卖会的时候,所有的拍品都被我们拍得,还爆出了天价n97手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挺高兴,大雄珠宝,够牛x!还有就是那场关于经济学的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谈恋爱。我方观点是: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实训计划书上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辩论,可是我们没用任何经济学知识,全在那唇枪舌战了,最后不知道谁弱弱的说了个边际成本,下课铃声响,辩论赛宣告结束。 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5篇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5篇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1) 11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经济金融干部专题培训”,培训期间,我根据课程安排,参加了20多个专题的学习,并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参观了三处经济建设实体教学场所,这些都对我个人在日后工作成长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本次培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拓宽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本次培训涉及了多个职能领域和多学科知识,即有宏观的理论指导,也有微观的案例分析,且在日常教学中,各位授课老师还有针对性的讲解了一些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担任授课的老师均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区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次培训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使我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能游刃有余。 二、加强互动交流,汲取了宝贵经验本次培训把教与学的互动、学员与学员的交流纳入了培训学习环节,使我能够结合本职工作与其他区市县各部门工作的同志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通过与老师及其他学员的交流和沟通,对于相同的问题,会得到不同的有益见解,这些都有助于我在今后工作中更加精益求精,积极创新。从学习互动这个层面出发,本次培训,不仅为我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了一个知识学习平台,更为我打通了一个彼此有效交流、共同促进创新、共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通道。 三、补充了金融知识,提升了指导实践、预防风险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于类似于“民间借贷”、“货币流通”、“金融风险调控”、“失业保险设计”等问题,无论在课堂听讲中,还是在课后交流中,每次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更多的见解,这使我在日后工作中有了多种思考的角度,即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等部分问题,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解决部分问题,以科学发展去规划部分发展性问题。 总之,本次培训,对我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碳,不但使我能近距离聆听各行各业专家的教诲,便为我在日后工作和学习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2)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到更多经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首先,阐述几个经济术语给我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思考: 1.“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比如,平时我们经常可以买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机票,有时甚至低于相应火车票的价格。航空公司为什么要提供打折的低价机票呢?其实这就是运用了“沉没成本”原则来进行决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机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时间段,这时段客流量都比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运营的费用并不会降低。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机票的决策时,就不会考虑固定运营费用,因为那些属于“沉没成本”,而只需计算打折机票价格是否高于运载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这个平均成本很低,低于打折机票价格,那么,航空公司就能减少总的亏损甚至是能够赚钱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难收”等俗语、成语,它们就体现了“沉没成本”的思想。之所以不应当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为打翻的牛奶是“沉没成本”,也是过去成本,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再怎么哭也哭不回来。“覆水难收”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遗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没成本”原则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常常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为昨日的损失悲叹,甚至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作出更加错误的决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作出了错误的决定,遭受了损失,与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记住运用“沉没成本”原则来转换思路、调整行为。毕竟,人生不能总向后看,而应尽量向前看,将过去的挫折和损失作为经验教训吸取,重新开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其实就是如此,只有现在果断放弃,未来才能更好地拥有。 2.“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在大学里,一般好的学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由于舍不得放弃,不得不终生背着这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而且冒险也没有什么失去的。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闯出了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这就是一流学生成本的代价。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 往事千年,白浪滔天。是谁说过,选择便意味着放弃、拒绝。于是,筚路蓝缕中,有着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之令狐文艳创作

班级:思政一班姓名:刘伟学号:41101073 令狐文艳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时光冉冉,转眼大三大半学期过去了,虽然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我却收获了不少。 首先,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讲解很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时而夹杂几句流利的英语,使得课堂气氛,讲解的很透彻,不照本宣科,能联系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并运用新知识。我也是一位英语爱好者,希望将来站在讲台上能够和老师一样可以柔和汉语和英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我对课本知识有了粗略地了解。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围绕如何利用这些稀缺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最大利益来展开。 再次,了解了微观经济学牵涉到的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

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众多专业的概念供我来学习。比如: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最后,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如何成为一个合理的消费者,通过供求关系,来指导我们的消费;同时也学得了如何成为一个明智的投资者,正确决策,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有利于是解决很多问题。整个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一些资本主义的糟粕,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要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积累起来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政策。

2017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

2017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2017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篇1时光如梭,我们又走过了一学期。学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金融时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政治”和“经济”两个词还曾经一度幼稚地认为这门课程大概就是教人怎样在商业上“打混”,以便好好捞一把罢了。自从开课后,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这门课跟我原先想的完全是两个样子。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越学就越发现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不仅有自身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而且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润、平均利润就不能理解商业利润、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较为具体的范畴。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

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我主要从如何区别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这些理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利用、被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表达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上学期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不太一样,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用一个比喻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森林。就主要区别来说,将其分为以下四点: 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源得最优化配置,这其中离不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第三,微观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 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篇一】 1.课程学习感受 经济学专业针对经济研究的不同方向,设置的必修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的专业课为我们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模型和工具,带领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同学们对社会发展、经济问题的独立思考。 从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总结概括梳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通过经济学的学习,同学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成为职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2.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经济学有数学的简约之美,却非纯粹的数理推导,比数

理更重要的是经济逻辑;它有哲学的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却更贴近现实。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我学习经济学的最深感受。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经济学基本是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回头看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很正确,学习经济学给了我很多思维的训练。 大学的前两年主要是针对经济学的基础训练,上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大一会花一年的时间学习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相当于你在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的一个导言,勾勒出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引导你对整个经济学学科是什么以及整体框架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当然,由于经济学原理涵盖了大学四年要接触的所有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对一些问题会感到一知半解。但是这些让你疑惑的问题都将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得到解答。经济学原理的课本一般都是采用非常经典的教材,例如萨缪尔森的版本到目前已经出版了19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还有两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针对国家或者整个经济体的研究;而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要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经济现象促进理解,而微观经济学

读西方经济学有感

读西方经济学有感 ●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与分配的最优化。 ●经济学起源希腊语oikonomous,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叫色诺芬,而色诺 芬是个有心人,每次把苏格拉底的有关奴隶主如何增加财产财富的思想 片段记录下来并结合自己的管理庄园事务的经验编写了一本名为经济学 的书。而在中国经济一词起源于经邦济世属于政治学。 ●经济学的的发张过程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 1.人口与就业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限制人口增长,它包括预防性和积极性限制,前者是限制出生,后者是缩短生命,除此之外,道德限制。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否定萨伊定律,人们由于储蓄偏好,积累货币为财富,导致消费不足,而萨伊定律的实质是在关于非货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的分析,没有认识到货币的储藏价值的手段。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一是危机,二是失业。他认为危机是失业的集中表现,有效不足的原因有:人们的节约心理,企业家对未来的资本预期收益,人们出于交易、谨慎、投机。解决办法:赤字预算,适度通货膨胀,福利措施。 威兹曼的分享经济学,他认为西方国家现存的工资制度的才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工资刚性。分享制,即企业不按人头设置固定工资,而只是规定劳资双方对经营成果的一个分享比例。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具有无限扩大就业和无限扩大产量的倾向。导致社会的物价水平下降,还可以解决通货膨胀,而政府要通过减税和立法等手段来促成这种转变。 奥肯法则,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反之。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工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自愿性失业。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分析人力资本形成的时,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一般培训的受益者是是职工,应该有职工自己支付,而特殊培训则大部分被企业占用,应该有由企业支付。 财政税收理论 税收的禁区:拉弗曲线,税率增加,税收增加,但当税率上升到一定的时,是顶点时,是最佳税率,如果进一步提高将使税收而减少。拉弗全面否定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刺激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给,所以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税率,既刺激企业的投资,也不会减少太多的政府收入。 税收的转嫁,要看一商品的弹性,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商品的供给弹性小,国家对这一商品课税则大部分由生产者承担,反之,则相反。如果把政府提供的补贴看作是一种反向的税收。转嫁依然存在,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政府的补贴农民只会得到一部分,大部分将会转移给消费者。同时税率的设计,必须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无论以征税还是用发行债券来筹措军费,其效应是等价的。 乘数效应:既增加某些支出要引起一倍或多倍的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化。 经济的内在稳定器:财政政策涉及的税收和政府支出是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以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阿尔文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坚持不平衡)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

学金融与生活的感想

学金融与生活的感想 在选修了金融与生活这门通识核心课之后,我对金融学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通过老师对金融知识的讲解,结合一些生活实例,我更加意识到了金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金融,这个词已经渗透进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资金融通,辞典里一般解释为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如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吸存与放贷;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金银、外汇的买卖;支付结算;保险、信托、租赁,等等。提起金融,我们头脑里可能会浮现出宏伟的银行大楼,联想起“要购房找银行”、“一卡在手走遍神州”等广告词。在现代社会,金融好比一个虚拟钱袋,时时处处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与人们的生活亦步亦趋、形影不离。无论是办理储蓄还是购买国债,无论是换购外汇还是代发工资,人们都会和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打交道,会接触到汇票、旅行支票、信用卡等金融工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找银行贷款买房买车、超前消费渐成时尚,人们对金融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金融,企业就更不用说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般要与金融机构间建立诸如资金借贷、担保、贴现、支付、保险、证券发行和承销等金融关系。没有金融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 金融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不同的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物或现象的描述常常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对金融的认识也是如此。比如,一国从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看待金融,会得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结论,所谓“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认识到金融对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意义,指出金融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一种重要资源,发展金融的目的在于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经济学家眼里,金融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以偿还为前提的、购买力在余缺单位之间的有偿让渡;在法学家眼里,金融是社会高效运行不可或缺的游戏规则,金融发达与否是社会文明程度和法制健全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像前面说到的,金融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从通俗意义上说,金融是什么呢?

关于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关于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xx》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

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西瓜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西瓜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西瓜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以价格下降,直至供求均衡。因为这个季节西瓜市场能给供给商带来利润,所以可能仍有供给商加入这个市场,一旦供给量大于现有价格下的需求量,那么西瓜的价格将还会有所下降,直至不再有厂商加入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微观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无外界干扰的、理想的情况下,单独研究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微观个体的经济活动的学科。学习了这门学科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下文是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感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一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新的学科----微观经济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 1 / 11 精品文档 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

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 2 / 11 精品文档 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

国际金融课程学习心得

国际金融课程学习心得 蔡静之 (广州大学金融系091级金融专业学号:S090745) 指导教师:张宁副教授 时光飞快,在商学院的二专学习已经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里,我们班上的同学从陌生到熟悉,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年级。学习了许多门完全不同于本专业的课程,也认识了许多商学院的老师。其中,学习了国际金融课程,张宁教授给我的感觉是最不一样的。以下是学习这门课程给我的感受: 一、国际金融知识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譬如,国际收支必然产生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国际汇兑中的货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重大影响;国际收支的许多重要项目同国际信用和国际投资直接相关,等等。 打开电视机,翻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许多扑面而来的国际金融的新闻和专有词汇。如果没有学习过国际金融,我想是很难去理解其含义的。 例如前几天央行年内第二次加息,上调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学习了

国际金融课程之后,我马上会联想到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不断增发货币,中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胀性经济泡沫而被迫实行紧缩形的财政政策。 再例如老师多次讲到的“大小非”。“大小非”这个看似很难翻译的词语,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大小非的真实含义,就能顺理成章的把他的英文解释翻译出来。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即小部分。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即股改后,对股改前占比例较小的非流通股。既然是非流通的,所以他的英文单词便是UNLOCKED STOCK,和LOCKED STOCK。这些单词原本是在外国没有的,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所以才产生的,所以更要理解其意思,才能知其所以然。本来选择金融二专便是因为自己的爱好所在,在国际金融的学习中,更是发现获益良多。 二、我学会了先做人后读书 平时上课的老师,大概都可以分为两类型,其中第一类就是“照本宣科”型,这类老师上课从来不会离开讲台,手指永远不会离开鼠标,PPT经常是在某个教学网站下载下来的几百页的超长PPT,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多抄笔记,考试范围都在笔记里。”第二类老师就截然不同了,上课从来都是从讲台走到学生中来,PPT不花俏而且都是些有用的信息,看得出来是连续熬夜写出来的真材实料,喜欢与学生互动,更喜欢临场即兴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板书。通常,板书已经是在这个电子化的年代被很多人忽略掉的了。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些板书才是最重要的知识点,是老师们在博览群书,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精华所在,也是最贴切,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张宁教授无疑是第二种。

西方经济学学习感悟

西方经济学学习感悟 ——侧重于微观经济学部分 社会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王岳晨1003404048 作为刚刚接触西方经济学的大一学生,我还不能详细地说出对经济学的一些具体看法,但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借助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和与学长学姐的交流以及网络学习,我总结出了一些对西方经济学的一点总体感悟以及关于我们现阶段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感悟。 一、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感悟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了解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点:(1)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为了辨明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和有害之处,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2)对西方经济学中有用的内容,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适用的程度与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3)西方论述经济情况的著作、新闻传媒等都含有大量西方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为了更好地与西方交往和了解西方国情,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4)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为其他学科和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四点必要性告诉我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掌握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另外,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