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到更多经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首先,阐述几个经济术语给我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思考:

1.“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比如,平时我们经常可以买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机票,有时甚至低于相应火车票的价格。航空公司为什么要提供打折的低价机票呢?其实这就是运用了“沉没成本”原则来进行决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机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时间段,这时段客流量都比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运营的费用并不会降低。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机票的决策时,就不会考虑固定运营费用,因为那些属于“沉没成本”,而只需计算打折机票价格是否高于运载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这个平均成本很低,低于打折机票价格,那么,航空公司就能减少总的亏损甚至是能够赚钱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难收”等俗语、成语,它们就体现了“沉没成本”的思想。之所以不应当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为打翻的牛奶是“沉没成本”,也是过去成本,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再怎么哭也哭不回来。“覆水难收”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遗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没成本”原则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常常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为昨日的损失悲叹,甚至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作出更加错误的决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作出了错误的决定,遭受了损失,与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记住运用“沉没成本”原则来转换思路、调整行为。毕竟,人生不能总向后看,而应尽量向前看,将过去的挫折和损失作为经验教训吸取,重新开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其实就是如此,只有现在果断放弃,未来才能更好地拥有。

2.“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在大学里,一般好的学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由于舍不得放弃,不得不终生背着这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而且冒险也没有什么失去的。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闯出了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这就是一流学生成本的代价。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

往事千年,白浪滔天。是谁说过,选择便意味着放弃、拒绝。于是,筚路蓝缕中,有着

许由对王位禅让的拒绝;群雄逐鹿中,有着关云长对上马金、下马银的放弃;魏晋风骨中,有着了陶渊明对五斗米俸禄的拒绝。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弃,选择了一个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它所有的可能。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干放弃你已获得的一切,这不是功亏一篑,不是中途而废,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说什么都不是,只为了喜欢,”因为只有选择了,就有更大的机会。

3.“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外貌很漂亮的人,当你第一眼见到她时,会觉得她特别漂亮,当接触久以后,慢慢这个感觉就不怎么强烈了。相反,一个外貌难看的人,随着你长期的接触,慢慢也会觉得他不那么难看。正如俗话所说,“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虽然我们也常常说这句话,但是却很少思考其中所隐含的道理。边际效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我们说吃腻了,用腻了,玩腻了实际上也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习惯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戏称为“喜新厌旧”。一般而言,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本性,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归根结底人类还是动物,只不过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人的这一本性。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夫妻生活。在夫妻生活中,双方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带给你的愉悦。夫妻生活就像是无形的消费品,随着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两人都在“消费”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这一无形的消费品,每一天彼此从对方那里所获得的新鲜感和满足感也可能越来越少,不会再像当初结婚或是热恋的时候那样爱得死去活来,爱得义无返顾。这种感受是正常的,也完全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这个时候,人们就感觉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不如想象中那么幸福了,逐渐对家庭有一种逆反心理,造成了边际效用为负。此时,又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作为支撑,个人的事业也将会受到影响。

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并学会珍惜幸福。

4.“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四年前,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时就遇到了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对自己要报考的学校、专业知之甚少,仅看那些五花八门的院系、专业设置一头雾水,对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兴趣匹配度,以及大学毕业之后的专业就业情况一无所知。只会听说经济、金融多么热门,全凭这些极其有限的信息,就把我们的命运押在了志愿报考中。但真正进入大学,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之后,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巨大的落差让很多学生开始迷茫,荒废掉了很多时间,也遇到很多无必要的困难。信息不对称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又如,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在人才市场,求职者提交的个人简历常常是完美的,许多人都说自己成绩优秀、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但这些是否是求职者的真实情况,企业并不清楚,因为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信息是他的私有信息。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朝中无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通俗描述。中国古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相对很少。选举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禅让、举孝廉、科举等这些都是在部分地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测评手段、考核手段等已经非常丰富,也无法完全鉴定一个人才。所以选用人才就有很大的风险性。用了一个不好人才,轻则造成损失,重则破国亡人。最为有名的例子就是赵括,赵

括对兵书样样精通,在赵国无人能比,后来秦国用计让赵王启用赵括领兵作战。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几十万赵兵全军覆灭,赵国从此一蹶不起。

信息不对称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让我感触颇丰。“不要对任何一个人下定论”是我最大的感慨。尤其是在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更不要轻易地去判断,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更是这样,对一个人的认识应该随着他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能了解到的永远只是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所以,我对人的判断持保留态度。就像网上广为流传的那句话“别把谁想的太好,也别把谁想的太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那么,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给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那么如何客服或者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呢?在职场中,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深刻理解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正面意义。多实践多工作实际上就是一方面传递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不断增强,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其次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方式、途径接近领导和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这并不是说脱离群众,而是增强信息传播质量和效率。百闻不如一见,这种沟通是将领导作为前辈、师父和朋友,要和溜须拍马分开。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不进则退。沟通也是提高自己本身见识和能力的一个很好方式。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第三,积极参加培训或者认证,利用权威认证表明自己的各项能力,切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处境。另外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不完全的缺陷,使自己成为局域优胜者。在竞争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局部范围内进行的,因为信息传递成本和实际运营成本太高很难实现全局的竞争,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在做重大决策时,要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信息的收集上上面,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做出较好的决定。

5.“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看似简短的文字,却蕴含了友善、给予、关爱他人的无穷快乐。是爱心的一种升华,它告诉人们在关爱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喜悦。这是一种“正外部效应”。例如,宿舍住着一个很爱干净的同学,他就会经常打扫卫生,干净的宿舍环境也给舍友们开来了福利,这也是一种正的外部效应;如果宿舍有一个玩电脑还经常放外音的同学,就会制造很多噪音,影响其他人的休息。所以,每个人的各种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给周围环境或者其他人带来正的或负的影响,我们要尽量多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不至于带来各种人际冲突,也是一种有素养的表现。

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的各种行为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负面效应。最近几年,中国各地雾霾频发,空气污染指数频频爆表,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生活质量水平直线下降,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日子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雾霾天气频发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希望大家都树立起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为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尽一点力!

6. “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

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是满足程度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不过,现实世界永远没有理论中那么完美,人们即使想要理性地做出决定,也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而不能表现出完全理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从众效应。一群羊在山上吃草,这时候,如果领头羊移动起来,走到另外的地方,群羊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移动,于是整个羊群都动起来,走向另一个方向。研究者们还用鲦鱼做过试验,他们将为首的首领鱼割除控制行动的腺体,这样首领鱼就会盲目游动,不分方向,而鱼群竟然也会继续跟随首领鱼盲目行动,而不去自己辨识方向。这两则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动物天生具有从众的倾向和本能,而人也不例外。投资界有一个有名的羊群效应,就是来源予这个故事。有一个晴朗的夜晚,满天星斗,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此时,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的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动张西望。顿时形成了“众人敬仰”观望的场面。其实,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他是在做放松活动,并非观察天空。那些跟着仰望星空的人只是看到大家都在仰头,所以学着别人做出相同的举动罢了,自然没有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在金融市场上,这种从众就表现为,当某一只股票受到追捧,就会有更多的人想要买进,导致它越来越抢手;在投资界就表现为,如果别人发现什么有利可图的机会,大家就会一窝蜂地冲进去,都希望在这里掘一桶金。可是如果盲目的群体行为导致市场恶化,就会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后果。

如果真如经济学的假设所说的那样,人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就不会出现不假思索地跟随别人的情况了,可见,完全的理性只不过是个理想的想象。无独有偶,人们还有更多非理性的表现,比如冲动之时,在酒醉之时,在头脑发浑之时,在发疯之时,在这些情况下做任何事都缺乏理智的考虑。经济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只要你是在清醒的时候理性的做出决定,那么就可以避免遭受不如意的损失。

理性人假设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果我们能够克制内心不理性的因素,那么就能够最大化的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理性人假设对于人生的启示在于:理性人从来不盲目跟随大家的选择,一拥而上,不关心市场热点,别人做什么与他们无关,他们不会跟着做什么,不会做一个没有原则的跟屁虫。理性人总是相信自己的思考,他们用理性、逻辑性来分析现实问题和现象,决不简单的拍脑袋,不做只跟在别人后面的“羊”。理性人更会努力去做一只领头羊或者首领鱼,做领导者,做引领风潮的人。因为机遇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利益也总是有限的,谁能够先发现机会,就能够抢占先机,谁能够走在前面,就能够成为更大的受益者。成功。就在于不盲从,有主见。

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可谓涉及工作、生活、人生的方方面面,如果你能做一个理性的人,那一定会少犯错误,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

经济学思维让我拥有越来越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力,把经济学的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慢慢发现自己有了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超能力”:我可以在各种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的诱惑下捂紧自己的口袋,用有限的金钱换取最大的效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可以在谣言经过的时候避免它从我这里继续传播扩散出去;我可以较好地理解事物之间有它们自己的联系和运行规则,适应并尊重这种规则,学会与人和事物和谐相处,相安无事。

学习就是把知识化作生活中的智慧,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理论联系实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我继续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考试习题

第三章效用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效用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2、根据所用教材中序数效用论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 A、消费者的收入 B、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偏好 D、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实现均衡的条件是()。 A、P X/P Y=MU Y/MU X B、P X/P Y=MU X/MU Y C、PX?X=PY?Y D、以上三者都不是 4、假如某消费者所消费的几种商品的价格都相同,为了使其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 足,该消费者应该购买()。 A、相同数量的这几种商品 B、这几种商品并使其总效用相等 C、这几种商品并使其边际效用相等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在横轴表示商品X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Y的数量的坐标平面上,如果一条无差异曲线 上某一点的斜率为-1/4,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放弃()个单位X而获得1单位Y。 A、5 B、1 C、1/4 D、4 6、假定X和Y的价格PX和P Y已定,当MRSXY>PX/PY时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满足,他将()。 A、增加购买X,减少购买Y B、减少购买X,增加购买Y C、同时增加购买X,Y D、同时减少购买X,Y 7、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为1,消费者购买每一单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一定等于()。 A、消费者从消费第一单位的这种物品中获取的边际效用 B、消费者从消费这种物品中获取的总效用 C、消费者从平均每单位物品的消费中获取的效用 D、消费者从消费最后一单位物品中获取的边际效用 8、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 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A、60 B、45 C、150 D、75 9、一般而言,消费者在其收入较低时会购买黑白电视机,但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 会选择购买彩色电视机。由此,我们可以说黑白电视机对这部分消费者而言是()。 A、生活必需品 B、奢侈品 C、低档商品 D、吉芬商品 10、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的位置发生移动,这里,连接消费者诸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A、收入-消费曲线 B、需求曲线 C、价格-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11、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时候,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会使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 位置发生移动,这里,连接消费者诸均衡点而形成的曲线被称为()。 A、收入-消费曲线 B、需求曲线 C、价格-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12、就一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来看,该线上与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量()。 A、均是能给这个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B、并不是能给这个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教学文案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仔细了解,品味的书。这门学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彻底的转变。慢慢地改变了以前的硬性思维。比如,以前注重的是花在某些事情上的时间,现在更注重的是这件事情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它的效率。也许,这不是一种转变,这是一种思维的进化。我知道,只有我自己才能了解微观经济学带给我的是什么。 处于大学阶段的我们不能直接地去了解感悟现行社会的经济,常常被冠以涉世未深的称号。但我们需要,也必须去面对微观经济学的新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些新的领域日益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博弈论和竞争性策略。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作用。以及对具体市场的企业家变价行为的分析。说的更具体,更现实一些,就是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而且它也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有助于我们日常的决策和选择。 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内容中涵盖了需求,成本和市场效率的分析,定价机制的设计,投资和生产决策以及公共政策分析,这本书中包含了上百个案例,这些案例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它们被有机地融合在全书之中。 这门学科不像是其他文科学科那样更注重的是记忆,或者可以说是死记。它需要的是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学好这门学科,才能领略其内涵,掌握其精髓,把握其主干。那么,该怎么去理解呢?记得老师说过,要把每个问题和图形结合起来去理解,供给曲线,弹性需求曲线,虚荣效应,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效应函数和无差异

曲线等等。这些图形贯穿与微观经济学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细节内容中。由此可见,图形与问题相结合是很关键的。 “以不变应万变”。微观经济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它对我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的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它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入门,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去掌握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一种思想和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微观经济学。还有,微观经济学所需要的数学基础也很重要,数学是基础,理解是过程。我们要学会经济学,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这些个体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体和法人。”选自教材中的一段话。从这段中可以大概明白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它也关注经济个体之间应该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大的整体性经济单位,通俗一点,就可以举例,美国汽车制造业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发达,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怎样在汽车市场上相互认识的,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解释了行业和市场运行及演变的规律。为什么它们彼此差异,它们又是如何受政府政策和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 微观经济学描述消费者,工人和企业所面临的权衡取舍,并且解释这些取舍是怎样做出的,消费者呢,必须在收入与消费商品,储蓄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工人呢,他们必须决定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什么时候进入该市场。在当期工作(获得一定收入)与继续学习(将

管理经济学—身边的经济现象

双寡头垄断——超市中为什么只有两种可乐? 一、市场现象 “老板,来瓶可乐!” “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 “都可以!” 大多数人在购买饮料时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你会喜欢特定的可乐品牌,但一定是这两个牌子之一,对吧?那么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没有其他品牌的可乐在市场出现?在这种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又是怎样共存,并分享着全球市场的巨额利润呢? 二、双寡头市场形成的原因 那么,首先我们要分析为什么市场上很少见到其他牌子的可乐饮品,即使出现像娃哈哈公司出产的“非常可乐”这种饮料也会不久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其实可口和百事两种可乐以他独特的配方,优秀的产品品质,卓越的宣传,完善的售后服务以及可能存在的战略合作来垄断市场。实际上使可乐市场形成了很高的门槛准入,即无论从技术、资金还是其他方面都为其他企业进入可乐市场造成了很大难度。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只要想喝可乐这种饮品,就只能买到这两个品牌的。当然,也因为他们独特的口感和优越的品质,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而使其长期稳居饮料市场销售额前列,无人可以替代。 其实,在可乐市场上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双寡头。它的显著特点是两家供应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这些厂商的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中很高的比例,从而控制着该行业的产品供给。可口可克和百事可乐就已经可以代表可乐饮品的整个行业,虽然事实还存在其他企业,但并不能够引起注意。而且在产品配方不外露的情况下,可口和百事的产品是具有永久特色的,所以两家公司作为垄断厂商可以通过产品技术的卓越优势,以指导市场价格。事实上,在目前阶段,新的企业要进入可乐市场和可口、百事一争市场份额,形成类似果汁市场百花争鸣的态势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双寡头垄断,是一种只有两家卖方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比较接近于完全垄断。他们引领某个市场的前进方向,享受着巨额的市场利润。 三、双寡头市场如何长期存在 然后我们再分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如何共存与共赢的? 通常,企业之间存在着被认识到的很强的相互依存性或激烈的对抗竞争。毫不例外,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共存于同类产品市场,是一种既竞争又依赖的关系。他们生活在可乐市场,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可乐这种饮品,然而特点主要在于产品差别,即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销售和传播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比较明显的要素就是我们熟知的红色文化和蓝色的文化的较量。 但由于目前的可乐市场是双寡头市场,在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使其在经营上有着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同的重要特点,即寡头垄断者的某项决策会产生什么结果完全取决于其对手的反应。因此,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可能在长期竞争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识形态,一致的价格,相近的质量保证,类似的售后服务。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下也会因口味不一样,价格相近,消费者各取所需;而使没有一方能用简单的办法将另一方挤出市场。这可能是无奈的和谐吧? 当然这种双寡头的和谐也有可能依赖于某种内部商业协议,协议中达成厂址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资源所有者和厂商)的行为,也研究构成市场与行业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单的描述。 (3)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学中,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做出了解释和预测。比如说,厂商并不总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的,因此,厂商理论只在解释厂商某些行为(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时才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确实解释了有关厂商和行业的行为、成长和演变方面的大量现象,所以它已经成为决策者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既研究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涉及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如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含义 实证分析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一) 20xx年9月,我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对商院对无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喜欢。连锁经营管理,这门专业是我所钟爱的,因为学好它可以对我未来的梦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学的课程很轻松,而且基本上都是我所喜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着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吧! 经济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他用经济学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战争、爱情,还是天灾、人祸,都能从中找出经济学的影子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啊!这充分展现了经济学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说起经济学,就不得不提起我们的经济学老师,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每次上课都要给我们放ppt课件,但是那个投影仪她总是弄不好,所以每次上课前总是手忙脚乱的让我们帮忙弄投影仪就是必经的场景了。经济学老师每上几次课都要给我们弄一个实训课,让我们对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比较有趣的是那次拍卖会和辩论赛。还记得拍卖会那次,哟由于当初选择小组家庭条件时,我们是第一组嘛,有先选择权,当然选最好的,小资家庭,经营珠宝首饰,月最低收入50万元,公司名称:大雄珠宝……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班5个小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家庭,以至于在拍卖会的时候,所有的拍品都被我们拍得,还爆出了天价n97手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挺高兴,大雄珠宝,够牛x!还有就是那场关于经济学的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谈恋爱。我方观点是: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实训计划书上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辩论,可是我们没用任何经济学知识,全在那唇枪舌战了,最后不知道谁弱弱的说了个边际成本,下课铃声响,辩论赛宣告结束。 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MBA学习心得 课程学习感悟

MBA系列课程学习总结 本人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现从事工程管理方面工作,但对于学习理工科出生的我来说,虽然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经验,在管理上还是缺少理论基础,总觉得对自己的进一步管理和提升形成了瓶径。本年度借助ELN网络平台学习了MBA系列课程,通过对MBA 系列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因为本次学习的形式和方法不同于原来的学校学习,本次的MBA系列课程学习还是比较困难的。学习形式上的困难,因为许多年都不曾这样系统的学习一系列的课程,加上是在职的网络学习的原因,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这是不足的一方面。学习方法的困难,因为这次是MBA系列课程的学习是网络学习,并且是个人的网络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需要新的学习方法,多看、多记是正常的学习方式,但是把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理解知识,这使理论知识很容易通过理解来掌握。比如《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书,研究管理的理论、管理的经济性、管理与人的关系、管理与市场。单是理论知识,可能会使得学习起来枯燥。但是如果联系实际工作,把项目工程管理阶段过程代入理解,则变得简单明了。于是我尝试了新的学习方法,先理解,后掌握,力争把知识都消化在网络视频学习时间上(因为基本上没有上自习的时间),再利用周末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扩大知识面,扩大的知识面。 在MBA系列课程的学习中,本人有着重喜欢的课程,本人将以下门课程。 作为MBA课程中的基础学科—《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系统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全面阐述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针对读者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征,在课程讲述上力求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成本效率管理的科学。全书讲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管理经济学科前沿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案例。《管理经济学》全书的实际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劳动的需求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1.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从劳动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在另一个市场上供给产品的意义上说,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考察劳动需求要作出关于企业的两个假设:(1)企业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都是竞争的; (2)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者考虑边际量,可以从生产函数中得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即随着一种投入量的增加,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1)边际产量值 为了确定工人对收益的贡献,必须把劳动的边际产量变为边际产量值。边际产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是指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由于一个竞争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随着工人越来越多,边际产量在递减,所以边际产量值(与边际产量本身一样)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有时边际产量值称为企业的边际收益产量:它是企业从多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中得到的额外收益。 (2)边际产量值对劳动需求的决定 如图18-1所示,该图描述了边际产量值如何取决于工人的数量。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劳动的边际产量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图还包括一条市场工资时的水平线。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这两条曲线相交的那一点。低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大于工资,因此再雇用1个工人会增加利润;高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低于工资,边际工人是无利可图的。因此,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到更多经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首先,阐述几个经济术语给我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思考: 1.“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比如,平时我们经常可以买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机票,有时甚至低于相应火车票的价格。航空公司为什么要提供打折的低价机票呢?其实这就是运用了“沉没成本”原则来进行决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机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时间段,这时段客流量都比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运营的费用并不会降低。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机票的决策时,就不会考虑固定运营费用,因为那些属于“沉没成本”,而只需计算打折机票价格是否高于运载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这个平均成本很低,低于打折机票价格,那么,航空公司就能减少总的亏损甚至是能够赚钱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难收”等俗语、成语,它们就体现了“沉没成本”的思想。之所以不应当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为打翻的牛奶是“沉没成本”,也是过去成本,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再怎么哭也哭不回来。“覆水难收”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遗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没成本”原则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常常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为昨日的损失悲叹,甚至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作出更加错误的决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作出了错误的决定,遭受了损失,与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记住运用“沉没成本”原则来转换思路、调整行为。毕竟,人生不能总向后看,而应尽量向前看,将过去的挫折和损失作为经验教训吸取,重新开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其实就是如此,只有现在果断放弃,未来才能更好地拥有。 2.“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在大学里,一般好的学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由于舍不得放弃,不得不终生背着这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而且冒险也没有什么失去的。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闯出了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这就是一流学生成本的代价。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 往事千年,白浪滔天。是谁说过,选择便意味着放弃、拒绝。于是,筚路蓝缕中,有着

一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一。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是微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理论在企业中的运用。 区别:(1)目的不同。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决策问题而提供经济分析手段。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理解价格机制如何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2)重点不同。管理经济学的着重点在于企业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着重点在于最后引申出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框架,得出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等福利经济学的结论。因此,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服务的;微观经济学是为宏观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的,既可以为企业服务,也可以为其他经济行为人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政府服务。(3)研究范围和假设条件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管理经济学解决的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微观经济理论建立的两个假设条件:“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在现实中很难存在。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决策的目标不是最优解,而是满意解。完全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现实企业通常是在一个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很不确定的状态下经营的。要求管理经济学在研究企业决策问题时,还要运用微观经济学以外的其他理论与分析方法,如运筹学、市场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便收集分析必要的信息,并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二。简述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 答:企业的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正常利润它是指厂商为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不属于经济利润。所以说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的时候,他仍然获得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三。解释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不同 答:需求的变动是由非价格因素(收入、偏好等)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总体移动。需求量的变动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当所由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该商品价格变化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来说,某商品的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加,这种变化被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四。计算题 1、假设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 D=14—3P ,Q S=2+6P。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当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和数量。 Q D=Q S即:14-3P=2+6P 得出:P=4/3。代回公式,Q=10 2、假设一个住房市场。在发生了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之后,均衡产量和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效用论知识整理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效用论知识整理

第二章: 第二节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1、该商品本身的价格P(成反比)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M(成正比) 3、相关商品的价格Pxy (替代品成成正比, 互补品成反比) 4、消费者偏好T(成正比) 5、预期价格Pe (预期价格上涨即期需求增 加) 需求函数 Qd=f(P) 线形需求函数通常形式:Qd=a-bP (其中a、b 为大于0的常数,P为商品价格,Q为需求量) 二、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 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向右下方倾斜),它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比。

当需求函数为线形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第三节供给曲线 一、供给函数 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 1、生产成本C(成反比) 2、生产技术水平A(成正比) 3、相关商品的价格Pxy(替代品成反比,互补 品成正比) 4、预期价格Pe(成正比) 5、商品本身的价格P(成正比) 6、其他因素O 供给函数 Qs=f(P) 线形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Qs=-c+dP (c、b > 0) 二、供给曲线 线形、非线形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表示商

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公同作用 一、定义 1、市场均衡:指市场上供应量和需求量达到相 等时的状态。(既市场出清) 2、均衡价格/产量: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 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产量。 二、形成 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下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三、变动 (一)需求曲线的移动 1、需求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引起该商品需 求量的变动,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位置移动。 2、需求变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 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的整体移动。(右上方或左下方)。(二)供给曲线的移动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篇一】 1.课程学习感受 经济学专业针对经济研究的不同方向,设置的必修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的专业课为我们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模型和工具,带领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同学们对社会发展、经济问题的独立思考。 从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总结概括梳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通过经济学的学习,同学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成为职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2.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经济学有数学的简约之美,却非纯粹的数理推导,比数

理更重要的是经济逻辑;它有哲学的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却更贴近现实。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我学习经济学的最深感受。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经济学基本是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回头看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很正确,学习经济学给了我很多思维的训练。 大学的前两年主要是针对经济学的基础训练,上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大一会花一年的时间学习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相当于你在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的一个导言,勾勒出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引导你对整个经济学学科是什么以及整体框架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当然,由于经济学原理涵盖了大学四年要接触的所有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对一些问题会感到一知半解。但是这些让你疑惑的问题都将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得到解答。经济学原理的课本一般都是采用非常经典的教材,例如萨缪尔森的版本到目前已经出版了19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还有两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针对国家或者整个经济体的研究;而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要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经济现象促进理解,而微观经济学

学习《管理经济学》的收获

学习《管理经济学》的收获 本学期我很高兴学习了由严志清老师负责主讲的管理经济学的课程,我虽然不敢说立即就把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全部搞懂了,理解透彻了,但是我还是基本了解了这个学科,也算是了解一些皮毛吧,不过这也算是达到了选这个课的目的吧。 我们这个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公选课自然也不可能讲那么详细,那么透彻。我们这个选修课呢是为后面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服务的主要也就两个目的一是让我们了解“市场定定位”,也就是需求理论,二是让我们了解“融资”。 这门选修课让我了解了经济的三种含义,让我了解了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才产生了经济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学。 那什么是管理经济学呢?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什么呢?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又有哪些呢?严志清老师首先提出了这三个问题,然后一一给我们进行了讲解。管理经济学呢其实是一门研究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这里要说明一下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都是研究企业行为,但都有区别。而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呢有两个一是:边际分析法;二是:增量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严志清老师也对我们做出了解释,在这里我也不做过多的赘述了。 在这里我就讲一下边际分析法的意义吧: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经常考虑的边际量有边际收入MR、边际成本MC、边际产量MP、边际利润Mπ等等,边际分析法呢是把追加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的点。边际分析法就是在决策分析是运用边际概念。例如,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是,产量最优(利润最大)。 了解完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又学习了供求理论,成本理论,投融资理论。 要搞清楚供求理论就要搞清楚什么是需求,什么是供应,以及什么是供求法则和需求。严志清老师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了解需求曲线是怎样建立的,和需求曲线的分类,需求说完了就有讲了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让我了解到了需求函数Qx=f(Px,Py,T,I,E,A···),让我知道了供给量是受到产品价格、生产中可互相替代的产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等等因素的影响,供给曲线总是自左到右向上倾斜即价高量大,价低量小。 其实我们还总结了需求——供给分析法,1、供给不变,需求变化的经济效应:当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当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2、需求不变,供给变化的经济效应:当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当供给减少,均衡价格增加,均衡产量减少。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的经济效应:当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产量均衡价格不定;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小。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经典笔记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 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生产电 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关于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关于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xx》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

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西瓜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西瓜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西瓜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以价格下降,直至供求均衡。因为这个季节西瓜市场能给供给商带来利润,所以可能仍有供给商加入这个市场,一旦供给量大于现有价格下的需求量,那么西瓜的价格将还会有所下降,直至不再有厂商加入

学习管理经济学的收获

学习管理经济学的收获 本学期我学习了由严志清老师负责教授的管理经济学的课程,虽然不敢说让我立即明白管理经济,但是却让我耳目一新,有一些方面甚至让我有一种推翻常识的感觉,让我明白有时候直观的常识并不一定是正确、合理的。 就比如严老师有次在课堂上说的一个题目,大概是电脑和人工的区别,电脑工作成本高但是效率很高,而人工成本低但是效率相对较低,在一定资金条件下该如何分配电脑和人工的工作才能更加节约成本。在课堂上大部分人都按照直观的常识选择尽可能的用电脑工作,因为其效率很高,然而正确答案却是尽可能用人工来工作,因为实际上这个工作并不是仅仅考虑工作效率的高低来评定的,他还要考虑到成本问题——这个小考题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让我真正的直观的感受的到了管理经济学的用处所在,它并不是仅仅存在于纸面上。 以下是我学习了之后的一点点收获: 在经济学上,边际是指每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出的变化。边际分析方法在管理经济学中有较多的应用。它主要分析企业在一定产量水平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对总利润产生的影响。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说明。公式:边际值=△f(x)/△X其中,X代表投入,f(x)代表产出,表现为X的函数;△表示变量。假设基数X处在变化中,那么,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这个单位所引起的产出的增量是变化的。 边际分析方法的两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边际收益: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企业在判断一项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利弊时,不是依据它的全部成本,而是依据它所引起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这项活动就对企业有利,反之则不利。 边际分析方法应用的主要方向: 1、确定规模。上文提到,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当一个企业要扩大规模时,它就要分析每增大一个单位的规模,所可能带来的产出的增量,这就是边际分析。科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可以使企业的规模确定在一个最合理的范围内。公式:π=MR-MC 其中,π代表边际利润,MR代表边际收益,MC代表边际成本。 2、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增量比引起的成本增量大,说明企业还没有达到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产量规模,此时,企业应该扩大产量。 3、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比所能获得的收益增量要大,说明企业应该减小产量。 4、当π=0时,企业达到最优的产量规模。 5、价格决策。每提高(或降低)一个单位的价格,对总收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实际上也要用到边际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战略。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如何使用资源的学术体系。消费者的行为也是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的行为. 需求是消费者的行为,决定需求的是消费者所做出的选择.本章将把消费者的行为作为一种理性选择来进行分析。 第一节 效用和需求 一、效用与消费者行为 1)效用 效用(utility )是一个人从商品的消费或活动的举办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因为人们是通过获得能使他们快乐的东西,回避能使他们痛苦的东西来得到效用的。 总效用是一个人从消费某些商品与劳务中所得到的总好处或总满足程度,即,从消费所有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合。总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消费水平,消费的数量越多,总效用越大。 边际(marginal ),在经济学上的涵义就是指“增量”.如,当你拥有第一种光盘时,就产生了一个增量,拥有数从0增为1;当你拥有第二张光盘时,又产生一个增量,拥有数从1增为2;当你拥有第n 张光盘时,肯定还会产生一个增量,拥有数从n-1增为n 。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是指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即增加1单位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量. 消费某一物品会给人带来满足感,通常消费的越多,得到的满足感的总和就越大,即总效用就越大。但每1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效用)会越来越小,并最终降低为无满足感(效用为0),甚至可称为负满足感(效用小于0)。 例,当一个饥饿的人吃东西,如饺子,吃最前几个时,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最大的,因为很饿,能增加一点食物(从无到有)都会使他想吃的欲望得到很大的满足.随着消费饺子数量的增加,即,离吃饱的程度越来越近,其每多吃一个饺子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就会越来越小。当他吃到最后一个时(如第50个),新增的满足感就会降为0,即吃到最后一个时他就吃饱了,由于最初饥饿而想吃的欲望完全消失。这时,因为此前每吃一个都会带来一定的满足感,所以总满足感(总效用)已达到最大(想吃的欲望得到完全的满足),即总效用已实现最大化。[因为已经吃饱,如果再吃,每多吃一个就会感到越来越不快乐(吃撑了带来的痛苦),这说明新增的满足感已小于0。] 消费其他物品也有同样的趋势,如,很渴望得到某一名牌化妆品的女生,能得到第一份所带来的效用肯定很大,而随着她能消费更多数量的这一品牌化妆品,每增1数量,效用都会有所降低,甚至对是否再消费同一品牌也会感到无所谓。 这种随物品的消费量增加,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济理论认为,随着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最终会出现(不一定一开始就出现)。 数学表达: 因为总效用与消费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故总效用TU 是消费量x 的函数,即,TU=U(x)。 边际效用MU 是消费量x 的增量所带来的总效用TU 的增量,即由ΔX 所引起的TU 的变化量ΔTU 。所以, MU=U'(x)= dX dTU 〉0,即边际效用使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正值.总效用TU 最大化的满足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