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实验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规律制成的.

(2)如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_________)

时间t/min0123456789温度T/℃90929496989999999999

(5)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应该是丙图中的________图.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________℃.

【答案】热胀冷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水太多(或水的初温较低)

a吸保持不变99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室中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2)在甲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3)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以用初温较高的水开始加热;也可能是水量太多,可以减小水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也可能使烧杯未加盖等;

(4)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5) 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减小,所以b图是沸腾前的情况.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仍要加热,还在不断吸热,从表中数据来看,沸腾后温度不变,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99℃.故答案为热胀冷缩;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水太多(或水的初温较低);图见详解;a;吸;保持不变;99.

2.如图1所示,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图A、B所示的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图A、B所示的装置),请回答: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图_____(选填“A”或“B”)所示的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是水的_____不同.

(4)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_____.

(5)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a)、(b)所示,则图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_____(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

【答案】自下而上B质量石棉网、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b小水滴【解析】

【详解】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2)B装置有盖,水面上气压大,沸点高,所以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B装置;

=知,水的比热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质量不同,水吸收热量不(3)由Q cm t

同,需要的时间不同;

(4)由于石棉网、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撤去酒精灯后,水能够继续吸热而沸腾一段时间;

(5)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3.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甲的实验装置中还缺少的一件测量器材是________,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__(均匀/不均匀).

(2)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__(a/b).

【答案】秒表均匀 46 晶体 a

【解析】

(1)本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秒表,由图知该实验缺少的器材为秒表;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

(2)由图知,该温度计的每一小格表示1℃,故该温度计的示数为46℃.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第4min到第8min,该物质的温度保持在48℃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

(4)a图中有一段图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为晶体的熔化图像,b图中的图线温度不断升高,为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a图.

故答案为(1)秒表;均匀 (2)46 (3)晶体 (4)a.

4.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02468101214161820 min

甲的温度℃7072747678677878818487乙的温度℃7071737476777982848689

(1)该组同学在记录物质甲的数据时,记录中有一明显错误的数据是______ ;

(2)在甲、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填“甲”或“乙”);

(3)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 ℃;

(4)该晶体在76℃时,处于______(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5)从实验的数据可分析得出,固态物质在熔化时需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67;甲;78;固体;吸收。

【解析】

【详解】

(1)[1]由表格中数据知,甲从第8min温度保持不变,但第10min温度为67℃,明显降低,所以是错误数据;

(2)[2]由数据知,甲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甲是晶体;乙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为非晶体;

(3)[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78℃不变,所以熔点为78℃;

(4)[4]晶体在76℃时,未达到熔点,还没开始熔化,为固态;

(5)[5]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5.如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图.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

(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热量,温度_____.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组测出的水的沸点大多数都小于100℃,说明当时的大气压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6)有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丁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不同.

【答案】A 98 吸收不变液化低于质量

【解析】

(1)由图乙可知,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B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2)从图丙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为98℃;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5)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故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6)由图像可知,由于水的质量不同,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

点睛:分析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本实验的难点,熟练掌握实验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

(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这说明______.

(2)图乙是探究“”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ON 向前或向后折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面。能折叠的纸板的作用是:。

(3)图丙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组装实验装置时,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非常重要,应当先调整固定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实验时,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答案】(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铁圈” ;缩短试验时间或节省时间.

【解析】试题分析:(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空气完全没有时,声音也听不到,可得真空不能传声。(2)把纸板ON的右半边向前或向后折时,如果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反射光线不能出现在纸板上。所以,用能折叠的纸板判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若先固定铁夹,温度计的位置相对固定,铁圈上下调整的空间有限,难以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当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因为热水温度较高,可以减少实验时间。

考点: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实验装置的合理安装

7.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某同学测水温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小明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______;

(2)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图中乙、丙两种情景,其中图______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1234567

温度/℃9092949698999999

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4)端午节煮粽子时,水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够先将粽子煮熟。小明则认为要改用小火加热,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乙 99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小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图中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2)[2]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逐渐变大,故图乙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3][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

(4)[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煮粽子时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即可,小明的想法更合理。

8.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温度计_____被测的物质中,不要碰到试管底和试管壁;探究海波熔化实验的关键是要保证海波受热_____;

(2)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反映出海波的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

(3)小帅同学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请你写出他这样实验的一条主要缺点:_____。

【答案】玻璃泡全部浸入均匀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加热时间过长

【解析】

【分析】

(1)在使用温度计测物体温度时一定要按它的使用方法进行,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填空;探究物质熔化规律时,要让物质均匀受热。

(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3)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分析。

【详解】

(1)[1]测量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2]探究海波熔化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其目的是要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2)[3]根据图象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3)[4]小帅同学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由于外界的温度不高,冰吸收热量的过程缓慢,即加热时间会过长。

9.下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______(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______℃。在加热的过程中,冰熔化之前吸热温度_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3)如图丙中______(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min;

(4)若加热足够长时间,最终两支温度计示数______(选填“最终相等”、“B始终高于A”)理由是______。

【答案】从下至上 -4 升高 A 4 最终相等烧杯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从下至上。

(2)[2][3]由图乙知,此时温度计示数为-4℃;在冰熔化之前加热的过程中,冰吸热温度升高。

(3)[4][5]由图丙分析可知,A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图丙中A是冰;由图知熔化从第2min开始到第6min结束,过程经历了4min。

(4)[6][7]若加热足够长时间,由于是水浴加热,两支温度计示数最终相等,并且等于烧杯中水的温度,理由是烧杯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10.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__min。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

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第4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态。

【答案】10 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固,

【解析】

【详解】

(1)由图象可知,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完全熔化,共耗时15min-

5min=10min;

(2)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3)由图象知,图乙中第4min时,温度还低于熔点,物质还没有熔化,因此冰处于固态。

【点睛】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就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当熔化完以前,温度是不会升高的,即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据此判断晶体和非晶体。

汕头物理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图甲是小强在标准大气压下用 50g 冰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c 水=4.2×103J/(kg·℃)] (1)实验中,冰熔化的时间为___________min。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冰在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J。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液体 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4 增大 3.15×10 3不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象可知,实验中冰从2min开始熔化,6min熔化完毕,故冰熔化的时间是4min。 (2)[2]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因继续吸热,所以内能增大。 [3]50g冰熔化成水,因为质量是不变的,所以水的质量也是50g,在6~10min内,水的温度升高了15℃,则在6~10min内水吸收的热量为 33 ==(℃)℃= 4.210J/kg0.05kg15 3.1510J Q cm t???? 水吸 由题知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而冰的熔化过程用时也是4min,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3 ==3.15 Q Q? 10J 冰吸水吸 (3)[4]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

度不变;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吹其中一滴水错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蒸发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2][3]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风机吹其中一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3)[4][5]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小林在加热水滴的同时加快了空气的流速,故其做法是错误的。

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1.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4.作者让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这样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原文和自己的话作答。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自己的话: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10.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自己的话: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人教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练习题

物态变化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2、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变小 C、冰块慢慢地融化成水 D、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 3、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属于下列哪一种现象( ) A、汽化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4、下列各种现象中哪一种属于升华现象?() A、夏天湿的衣服变干 B、露的形成 C、霜的形成 D、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后变小 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吸热的是() A、霜的形成 B、露水的形成 C、水结成冰 D、衣服中水发生蒸发 6、在下列过程中,一定要放热的是()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7.下列措施中不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A、把湿衣服摊开放在向阳处B用电风扇吹风 C、用扫把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散开 D、用塑料袋包装蔬菜放入冰箱内 8、打开电风扇时会感到凉快,是因为() A、风使室内温度降低了 B、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C、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周围空气的热 D、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空气的流动,使身上汗水蒸发加快了 9、要使水的沸点超过100℃,需要将() A、火烧旺些 B、水量减少些 C、将容器移到高山上去烧 D、给容器加密封盖 10.在制药时,可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份,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条件下提取,应采用的 办法是() A、缩短加热沸腾时间 B、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C、增加容器内气压,使水沸点低于80℃ D、降低容器内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11、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正确的做法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有部分浸入液体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液面之上 C、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后在读数 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但不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12、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密封性好,减少了热损失B传热快,缩短了沸腾时间 C、增大压强,降低了沸腾温度 D、增大压强,提高了沸腾温度 1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 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a B.b C.d D.c 14、如图中,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a、b、c肯定都是晶体B.a、b、c的熔点相同 C.a比b的熔点高D.c比a熔点的低 15、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 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冷却剂从管口1流入,管口2流出)冷却液化成纯度较高的酒精溶 液,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A.水的密度比酒精大B.水的沸点比酒精低 C.水的比热比酒精大D.水的沸点比酒精高 16、用开口的烧杯烧水,水沸腾后继续用猛火加热,?这时烧杯中的水温() A.升高B.无法判定C.降低D.保持不变 17、在寒冷的冬季,房间玻璃窗的内表面结了一层冰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是水蒸气遇冷而发生液化的现象B.是水蒸气遇冷先液化后凝固的现象 C.是冰的凝华现象D.是水蒸气遇冷而发生凝华的现象 18、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 化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 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 ) 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 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 的上表面相平。 四.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方式: (1)蒸发 ●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2)沸腾 ●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 ●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图象: 沸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 10 2005年芜湖市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三态的性质如下图: 状态形状(固定或不固定) 体积(固定或不固定) 固态(冰)固定固定 液态(水)不固定固定 气态(水蒸气)不固定不固定 二.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 -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 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 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 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方式: (1)蒸发 ●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沸腾 ●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 ●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图象: 沸点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 一、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 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 3.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 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03年) 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荆州市,上海) 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 那样:。(2004年玉林市) 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 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 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04年益阳市) 参考答案: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亲戚畔之;多助之至,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略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人教版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物态变 化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 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 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 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 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蒸 发 沸腾 固 液 热 热 升华 吸凝华 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摄氏温度: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孟子二章]中考题

[ 孟子二章] 中考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 一、默写 1. 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 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9 年青海省,无锡市) 4.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都告 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19 年) 5. 《〈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 年广东省湛江市)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 年荆州市,上海) 7. 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 样:。(2019 年玉林市) 8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 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19 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 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 的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19 年益阳市)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2.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知识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水观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在前面的章节里,用波形图来研究了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乐音的物理区别等。这章又用温度—时间曲线来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图线能够直观地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用图线描述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章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为以后数学图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打下基础。

18《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米粟()山溪()畎()亩拂()乱 管夷()吾寡()助筋()骨拂()士 2、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④委而去之()()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七里之郭() ⑨多助之至()⑩人恒过()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两章》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名______,字______,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 《孟子》、、、并称为“四书”。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结论是。 7、《生与忧患死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8、翻译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一词多义。 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

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多义词。 自南海还()望桓侯而还走()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西蜀之去南海()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加黑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 子墨子距 B.其一贫,其一富 其真无马邪 C.以告富者 必以分人 3、翻泽下列句子。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2)人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义引用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的道理。 (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练习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D.冰箱冷冻室内壁结霜 2、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一液化 B.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一凝固 C.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一汽化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一升华 3、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 4、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5、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6、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头发吹热风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7、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 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 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8、对下列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A.甲图中冰凌的形成过程是凝固,需要吸热 B.乙图中雾淞的形成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 C.丙图中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八年级物 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之物态变化,欢迎大家阅读!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提分强化实战题库刷题训练 物态变化 精选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物理真题章节分类训练题集 2020年7月 物态变化 班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__ 一、选择题(20*2=40) 1.(2012浙江嘉兴)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2.(2012浙江金华)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铁块熔成铁水 B.湿衣服晾干 C.河水结成冰 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 3.(2012浙江衢州)下图是甲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拍摄的晨雾照片。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4.(2012安徽)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自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5.(2012湖南益阳)图4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6.(2012湖南株洲)今年春季,株洲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回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此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7.(2012江苏苏州)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8.(2012江苏泰州)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9.(2012山东临沂)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一、2004年泰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

人教版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 物理意义: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 符号:______ 摄氏温度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理:根据液体的_________制成的 使用前:看清它的______和_________ 温度计 1.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碰到______和_______ 使用时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_________________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___,视线要与页面___ 物质的三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 定义:物质由______变成______的过程 熔化熔化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______,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 和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_________,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物凝固定义:物质由______变成______的过程 态凝固晶体: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______,有固定凝固温度,即凝固点变非晶体: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_________,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化定义:只发生在液体______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 蒸发影响快慢的因素: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方式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______的汽化现象汽化规律:物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____________, 和沸腾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液化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液化方法:1.______温度;2.______体积 定义:物质由______直接变成______的过程 升华升华___热 升华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定义:物质由______直接变成______的过程 凝华凝华凝华___热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温度计 知识点1:温度 1.温度的概念及单位 (1)定义:表示物体的____________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符号:K 。常用单位:________,符号:℃2.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______。在1℃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 例题1:(1)温度表示物体的_________。测量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_。 (2)摄氏温度规定了两个定点温度: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沸水的温度为______。 (3)摄氏温度的单位是______,- 4℃应读作_________。 知识点2: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泡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水银煤油、酒精等 刻度范围- 22 ~ 110 ℃35 ~ 42 ℃- 30 ~ 50 ℃ 分度值 1 ℃0.1 ℃ 1 ℃ 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 弯的“缩口” 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不能甩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 前要甩几下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 数,不能甩 例题2: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的温度的是____________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____。 知识点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估测根据待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______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______和_________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______在被测的液体当中,不能碰触_________或_________ 读数 让温度计再液体中稍微待一会儿,等示数______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______ 离开被测温度的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______。 例题3:图甲所示为测量冰的温度的操作,其中正确的图是______,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乙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