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整理版

最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整理版

最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整理版
最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整理版

【名词解释】

1.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指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灾害风险,依据风险理论、

灾害学原理等对城市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

2. 回归模型:研究一个随机变量与其他一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由回归分析求出的

关系式通常称为回归模型。

3. 风险管理:是指各组织机构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使用多

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各项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

制,妥善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实现城市公共安全。

4. 人群管理:是指为了对人群进行监督,使人群在场所内有秩序地活动,为保障人群的安全而进

行的规划或采取的措施。

5.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

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6.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

7. 应急决策:是指在灾难事故突然发生或出现某些征兆时,在极短的时间内,收集、处理灾难事

故现场的信息,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组织实施并及时根据现场情况对决策进行调整,直至应急救援完成的过程。

8.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降

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多选题】

1.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目的: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降低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城市的破

坏。

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作用: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②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公共安全效

益。

3. 规划附件包括规划基础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两部分。

4. 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目标的依据之一。

5. 在公共安全综合规划中需要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率(或故障率)、死亡率、事故损

失等指标。

6. 统计预测的方法按照方法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回归预测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方

法。

7. 定性预测法,可分为专家评估法(德尔菲预测法)和主观概率法。使用条件:历史数据不

多、不够准确。

8. 常用的回归模型有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分析、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

9. 时间序列预测法,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法有灰色预测法,使用条件:变量随时间的变化。

10. 统计预测的步骤:① 确定目标;②搜集和审核资料:③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和方法;④改进

预测模型;⑤提出预测结果报告。

11. 事故率与死亡率的预测方法有:德尔菲法(历史数据不足、精度要求不高),中位数和平均

数原则;灰色预测法(步骤)。

12. 财产损失预测方法:回归预测(不考虑各个因子使用一元回归,考虑使用多元回归);灰

色系统分析预测。

13.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①安全投资分析;②技术力量分析;③其他分析

14. 城市工业危险源安全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工业危险源及规划对象的治理及城市用地方面的安全规

划两个方面的内容。

15. 公共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由于人群聚集所引发的事故;二是非人群

聚集所引发的事故或灾害,即一般原发性事故。

16. 城市风险评估分为定性风险评估和定量风险评估两个方面。

17.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主要从自然灾害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三个方面考虑。

18. 地震风险分析主要从地震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三个方面考虑。

19. 城市防洪标准应高于全流域防洪的一般标准;市区的防洪标准应高于郊区的标准。

20. 我国目前有两种防洪标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一级标准只有设计标准,二级标准包括设计

标准和校核标准。

21. 其他自然灾害具有季节性、突发性、可测性等特点。

22.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主要内容有:① 城市交通事故风险评估:②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原因

分析。

23. 城市交通事故主要有一般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和城市公路危险品运输事故两种。

24. 交通安全风险减缓措施规划要点有: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改善

道路基础设施、加强交通法则建设、建设智能交通系统。

25.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规划、风险控制三方面内容。

26. 风险控制的手段包括控制设计和控制措施。

27. 人群拥挤风险减缓措施:①分流引导人群防止拥挤现象;②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③实时监

控系统;④开展公众安全教育:⑤管理人员训练:⑥安全管理规范。

28. 城市水源的选择顺序一般为:地下水、泉水、河水或湖水。

29. 确保所选择人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精神状态和必需的知识、技术。

30.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有潜伏期、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

31.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32.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1级(特别重大)、U(重大)、川(较大)、W(—般)。

33. 应急资源需求包括数量需求、质量需求、种类需求。

34. 覆盖模型主要包括集合覆盖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两种。

35. 应急资料基站规划优先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规模优化;二是空间布局优化。

36. 规模优化一一集合覆盖模型;空间布局优化一一最大覆盖模型。

37. CAD地图制作软件,STEPS成熟的三维疏散软件,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

38. 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行人的基本规则有:空间离散原则、体积排斥原则、人员运动规则。

39. 应急救援的内容:①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②应急训练和演习;③应急救援行动和现场清除净

化;④现场人员的清洁净化;⑤系统恢复与善后。

【简答题】

1.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涵?

答:①对象是城市系统;②任务是使城市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并重,维持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③依据是风险理论、系统理论和灾害学原理;④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⑤要求是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分类?

答:①按规划范围分:城市公共安全总体规划和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规划。总体规划是专项规划

的组合或综合,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系统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指导专项规划的编制。专项规划有7个: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城市自然灾害安全规划、城市公共聚集场所安全规划、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城市恐怖袭击与破坏安全规划、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规划。

②按规划期划分:长远规划(10以上)、中期规划(5~10年)、年度规划。年度规划是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我国国民经济计划体系是以五年计划为核心的计划体系,所以五年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也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3.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对象和范围?

答:对象:城市区域内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活动,调节这些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

范围:所有影响城市公安安全的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和生产生活活动。

4. 城市用地安全规划的范围如下?

答:①包含工业危险源的新设施的选址;②现有工业危险源的改变;③工业危险源附近的土地开发。

5. 城市工业危险源安全规划编制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答:①城市现状调查;②城市工业危险源风险评估;③确定规划目标;④提出风险控制措

_VZ_A、〉、

施^方^案。

6.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答: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料收集;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风险评估;③确定规划目标;④风险减缓措施。

7. 辨析应急救援、应急救援系统、应急预案、应急物资。

答:应急救援指在发生了紧急事故时,为及时控制事故现场、抢救事故中的受害者,指导现场人员撤离、消除或减轻事故后果而采取的救援行动。应急救援系统是指负责事故预测和预警、应急计划的制定、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事故应急培训和演习等事务,有若干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应急资源是指在应急救援系统行动中可获得的人员、应急设备、工具及物资。

8. 应急救援的内容?

答:①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②应急训练和演习;③应急救援行动和现场清除净化;④现场人

员的清洁净化;⑤系统恢复与善后。

9. 应急救援系统有哪些运作中心?各运作中心的任务是什么?

答:应急救援系统包括三个运作中心,即应急指挥中心、事故现场指挥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功能包括决策部署、信息管理和媒体管理;事故现场指挥中心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进行应急任务分配和人员调度,有效利用各种应急资源,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应急行动;后勤保障中心提供人员和物资支持、技术支持和医疗支持,全方位保障应急行动的顺利完成。

10. 自然灾害和工业灾害的疏散辨析?

答: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名词解释】 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指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灾害风险,依据风 险理论、灾害学原理等对城市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 2.回归模型:研究一个随机变量与其他一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由回归 分析求出的关系式通常称为回归模型。 3.风险管理:是指各组织机构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合 理的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各项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实现城市公共安全。 4.人群管理:是指为了对人群进行监督,使人群在场所内有秩序地活动,为保障人群 的安全而进行的规划或采取的措施。 5.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 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6.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 程。 7.应急决策:是指在灾难事故突然发生或出现某些征兆时,在极短的时间内,收集、 处理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组织实施并及时根据现场情况对决策进行调整,直至应急救援完成的过程。 8.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 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多选题】

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目的: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降低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 城市的破坏。 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作用: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②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公 共安全效益。 3.规划附件包括规划基础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两部分。 4.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目标的依据之一。 5.在公共安全综合规划中需要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率(或故障率)、死亡率、 事故损失等指标。 6.统计预测的方法按照方法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回归预测法和时间序 列预测方法。 7.定性预测法,可分为专家评估法(德尔菲预测法)和主观概率法。使用条件:历史 数据不多、不够准确。 8.常用的回归模型有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分析、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 法。 9.时间序列预测法,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法有灰色预测法,使用条件:变量随时间的 变化。 10.统计预测的步骤:①确定目标;②搜集和审核资料;③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和方 法;④改进预测模型;⑤提出预测结果报告。 11.事故率与死亡率的预测方法有:德尔菲法(历史数据不足、精度要求不高),中位 数和平均数原则;灰色预测法(步骤)。 12.财产损失预测方法:回归预测(不考虑各个因子使用一元回归,考虑使用多元回 归);灰色系统分析预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公共安全规划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灾害是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灾害已经进入比较严峻的时期,且随着现代化城市布局的扩大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突发性、扩张性、多样性、群发性和防灾难度大等特点,城市的日常应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安全法则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对城市灾害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城市灾害;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的威胁正不断地加剧,但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所以,确定公共安全规划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非常重要。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安全规划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营造安全城市、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成了现在工作的重点。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需遵从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综合性 在公共安全规划内容上综合考虑更多灾种。从单一灾种、个别部门的条块管理扩大到多种灾害、多部门条块结合式、综合管理,再到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危机管理,体现信息、组织、物资、人员等各类资源统一调度,综合化、集约化利用。 (二)全程化 在规划层次上,建立由注重城市灾害的预防到关注城市灾害的预防、应急、恢复重建在内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硬件设施和软的管理系统的建立;由对城市单个系统的个别规划扩大到城市的所有系统共同规划,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的运行安全。 (三)科学性 在公共安全研究阶段,加入规划评价的内容,包括城市土地承灾脆弱性评估、城市建筑受灾易损性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等,充分采用国际先进的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和评价,实现公共安全规划与公共安全研究的有利结合。 二、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 纵观城市灾害从发生、发展,直至采取应急措施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城市灾害及其应对中存在三个主体:其一是灾害事故本身,通常称之为“突发事件”;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承灾载体”;其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框架。进一步深入探寻可以发现,虽然突发事件的类型众多,但突发事件的作用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灾害要素,如图2-1所示。认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方面的属性特点,掌握三者间的联系和规律,是实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图2-1 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架构 在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中,应急管理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应急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灾害要素及其演化与作用过程。应急管理的核心是获知应急管理的重点目标,掌握应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关键技术,把握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恰当时机和力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广场、公园、滨水空间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将安全规划的理论引入到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中。最后提出了一些安全规划的设计方法,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安全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square, park,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afety planning theory to the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ecurit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from the source of urban public space not safety factor.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open space security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公园及滨水公共空间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大都只考虑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而忽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而城市的这些公共空间却时常存在着碰撞,擦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甚至常常同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将安全规划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来,迫切的需要得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重视。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名词解释】 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指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灾害风险, 依据风险理论、灾害学原理等对城市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 2.回归模型:研究一个随机变量与其他一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由回归分析求出的关系式通常称为回归模型。 3.风险管理:是指各组织机构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并在此基 础上合理的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各项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实现城市公共安全。 4.人群管理:是指为了对人群进行监督,使人群在场所内有秩序地活动,为保 障人群的安全而进行的规划或采取的措施。 5.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6.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 理过程。 7.应急决策:是指在灾难事故突然发生或出现某些征兆时,在极短的时间内, 收集、处理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组织实施并及时根据现场情况对决策进行调整,直至应急救援完成的过程。 8.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 应急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多选题】

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目的: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降低由于自然灾害、人为 灾害对城市的破坏。 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作用: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②最小的投资获取最 佳的公共安全效益。 3.规划附件包括规划基础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两部分。 4.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目标的依据之一。 5.在公共安全综合规划中需要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率(或故障率)、死 亡率、事故损失等指标。 6.统计预测的方法按照方法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回归预测法和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7.定性预测法,可分为专家评估法(德尔菲预测法)和主观概率法。使用条 件:历史数据不多、不够准确。 8.常用的回归模型有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分析、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 归预测法。 9.时间序列预测法,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法有灰色预测法,使用条件:变量随 时间的变化。 10.统计预测的步骤:①确定目标;②搜集和审核资料;③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 和方法;④改进预测模型;⑤提出预测结果报告。 11.事故率与死亡率的预测方法有:德尔菲法(历史数据不足、精度要求不 高),中位数和平均数原则;灰色预测法(步骤)。 12.财产损失预测方法:回归预测(不考虑各个因子使用一元回归,考虑使用多 元回归);灰色系统分析预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最新整理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真题(1)

1997 城市规划原理(30+10+5+55=100) 一、名词解释(5×6=30) 城市规划纲要 净空限制区 Suburbanization (城市发展的)economic base theory Build-up area f) Accessibility 二、用图示表示以下规划内容(2×5=10) 公路及站场在大城市中的布置方案 一个理想的沿江城市的组团式结构 三、 从下游到上游写出10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5) 四、问答题 论述城市规划的防震措施。(10) 论述造成我国城镇工业布局极其分散的原因和弊端。(15)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20) 城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0) 1998 一、名词解释(4×5=20) 卧城 分区规划 城市用地选择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劳动构成 二、作图题(10×2=20) 用图表示我国九十年代一个典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一个典型矿业城市的布局结构。 三、问答题(20×2=40) 举例说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何要确定城市规模?当前推断城市人口规模的最常用的有哪些办法?它与传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产业和例健康发展有何作用? 四、读图分析题用文字简要描述下图某城市的布局特征;假定该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请你在原图的基础上为其补充新的部分。 1999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 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必答题(每题15 分): 1.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 题中任选2 题,每题15 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 (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 (2)以静风为主; (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4.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 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2000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问答题(每题20 分,任选3 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 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 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 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 分)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京大学2001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 铁路编组站 三块板的道路断面(用图表示) 布置工业区与居住区的最小风频原则(用图表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二、选择正确答案 关于城市郊区化,下面的几种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b) 城市郊区 l) 交通运输业化就是郊区城市化。 c) 城市郊区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d) 我国正处在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与离心性的郊区化相矛盾。 e) 我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在郊区建设卫星城,所以郊区化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了。 f) 和西方自发的郊区化不一样,我国的郊区化基本上是被动的。 g) 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的离心发展,城市化水平要下降。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3城市安全规划

第三章城市安全规划 城市是人口、建筑物、生命线网络工程密集、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区域。随着城市化造成人口急剧膨胀,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事故频度和程度迅速增加,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受到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挑战。随着人为因素对于城市安全影响的逐步加深,仅靠传统的空间结构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安全环境的动态发展,人们开始考虑通过城市安全规划的方法,来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从而,城市安全规划在经历了侧重对外军事防御方面、自然灾害方面、空间结构方面、防控城市犯罪方面的发展阶段之后,开始向系统整合的方向发展。 由于同学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城市规划》这门课程,因此本次课,不再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定义等进行重复。本次课的侧重点在于,让大家掌握什么是城市安全规划,它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城市安全规划的现有理论和方法侧重点有哪些?以及城市安全规划的对象和要素是什么?它和我们常说的四项专项防灾规划有什么区别?它和防灾规划有哪些区别?城市安全规划的原则有哪些?城市安全规划的程序有哪些?城市安全规划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哪些问题?城市安全规划的实施(按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思路展开)? 古人言“谋城者谋万世之太平也”。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古人的智慧,对城市安全规划带来了深刻启示-。 城市公共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城市安全规划是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科学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可以减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含义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中通过调整灾害源、防护保卫目标、应急救援力量三者的合理布局, 减小灾害的影响范围, 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响应和处理能力, 进而达到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进一步而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从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作为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应根据城市的

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

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 全小气候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对于城市灾害的分类,建设部早在1997年就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列为城市主要灾害源;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全球安全格局有了新变化,研究城市灾情,再不能仅从自然灾害、一般人祸上着眼,而必须包括恐怖事件在内的诸项新灾害源。历史的看: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其主要灾类可归纳为“旱、涝、蝗、震、疫”,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灾科技专家又将它拓展为“气候、污染、交通、火灾、地震、生物”几大类。显而易见,我们在认知北京灾情时,已将生物灾害、环境公害视为致灾源。 那么,如何重新认识城市规划设计潜伏的致灾隐患呢?建筑物的安全,应该说一直是规划设计界所关注的。无论是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一直实践着按国家规范及设计标准完成项目设计,可以这么说,常规条件下项目设计是安全的。然而,对于人们尚不知晓的灾害,过去的规范在客观上就存在欠缺。进一步讲,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城市已愈发脆弱。过去安全的系统可能会失稳,过去完善的设施可能会成为摆设或不安全的。 笔者以为,从城市防灾规划设计视角上看,城市建筑的安康设计是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 国内外与建筑有关的灾害事件无休无止,而建筑的卫生设计,在城市管理的层面长期被忽视,应该令人们猛醒,“吃一堑,长一智”,重要的是促使住宅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心中有数”。虽然,不应该仅仅从

一个香港淘大花园,就全盘否定住宅设计的质量与水平;但冷静思考会发现,建筑在许多方面被非典上了一课,我们并未在总体上真正建立起城市减灾与城市安全的意识。为此未来安康住区设计要求建筑师要有新观念;所以说,要提高建筑规划设计者的安康意识,建筑防灾学与建筑卫生学是必补之课。 建筑卫生学是从医学和卫生学的观点出发,将有关医学、卫生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从而使最终完成的建筑环境能达到符合相应的医学、卫生学要求,以保障人们有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避免造成“病态建筑”或引起人们患“建筑病”。公共建筑的卫生学问题,以防止细菌、病毒流行、交叉感染为重。住宅是人一生2/3时间停留的场所,如何保证空气清新、日照充足、微小气候适宜。内外环境安静、整洁,生活舒适方便,也有相应的建筑卫生学要求。“以人为本”,建造“健康”“绿色”的人居建筑物成为当今国际科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健康建筑是建设发展的自然结果,它是在满足建筑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室内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的好坏和人类对其适应的程度决定了人体健康状况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摩天高楼的建造与空调设备的普遍使用,增加了某些疾病的传播机会,必须引起特别的关注。根据调查,由于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或疾病,种类达几十种。根据其对人体的危害,疾病的性质,致病的病源等,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急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