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试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物理学对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物理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选用这类习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时,弄清问题情景是前提,简化物理过程(状态)是要诀,建立理想模型是关键,然后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

本文整理了部分涉及体育运动的物理问题,权作引玉之砖。

一、原地跳起(直线运动)

例1 (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

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O.50m,“竖直高度”;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竖直高度”,。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

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解析设跳蚤起跳的加速度为口,离地时的速度为口,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为V,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为H,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由以上各式可得

代入数值,得。

二、接力赛跑(直线运动、)

例2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a

V t =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 1和S 2,则: Vt S =1 222

1at S =

S 1=S 2+ S 0

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2

20

3 m/s 2V a S ==

⑵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2

213.5 m 2V S a

== 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S 2=6.5 m

评注 如果学生对接力赛交接棒问题情境熟悉,能将实际情境抽象成匀速直线运动追赶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便不难解决。注意接力区有一定的长度,交接棒必须在接力区内完成。

三、跳水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例3 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 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以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_s (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点,取

,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解析 运动员的跳水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现在要讨论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与运动员所做的动作以及水平运动无关,只由竖直分运动决定,因此忽略运动员的动作,把运动员当成一个质点,同时忽略他的水平运动,这两点题目都作了说明,所以一定程度上,“建模”的要求已经有所降低,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处理的原因。这样,我们把问题提炼成了质点作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可画出示意图如图1。由图可知,运动员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高度h=0.45m ;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10.45m .下面分段处理该运动。 运动员跃起上升的时间为

从最高点下落至手触水面,所需时间为

所以运动员在空中用于完成动作的时间约为

四、排球运动(平抛运动)

例5 某排球运动员站在离网3m 线上,正对网前跳起将球水平击出(不计空气阻力),击球点的高度为2.5m ,如图2所示。已知排球场总长为18m ,网高度为2m 。试问击球的速度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球既不触网也不越界?

解析 球被击后的运动可以看作平抛运动。当球刚好触网而过时,

飞行时间

下限速度

当球刚好打在边界线上时,/s

应满足:

评注 排球被水平击出后做平抛运动,当水平速度较小时,水平射程较小,可能触网;当水

平速度较大时,水平射程较大,可能越界,所以

存在一个范围。对排球恰好触网和

压线这两种临界状态进行分析,求出击球速度的临界值是求解本题时的关键。

五、滑雪运动(平抛运动、功能关系)

例4 倾斜雪道的长为25 m ,顶端高为15 m ,下端经过一小段圆弧过渡后与很长的水平雪道相接,如图所示。一滑雪运动员在倾斜雪道的顶端以水平速度v 0=8 m/s 飞出,在落到倾斜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斜面的分速度而不弹起。除缓冲外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过渡轨道光滑,其长度可忽略。设滑雪板与雪道的动摩擦因数μ=

0.2,求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滑行的距离(取g =10 m/s 2

解析 如图选坐标,斜面的方程为: 3

tan 4

y x x θ==

① 运动员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15 m

25 m

0x v t = ② 2

12

y gt =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飞行时间 t =1.2 s

落点的x 坐标:x 1=v 0t =9.6 m 落点离斜面顶端的距离:112 m cos x

s θ

=

= 落点距地面的高度:11()sin 7.8 m h L s θ=-= 接触斜面前的x 分速度:8 m/s x v = y 分速度:12 m/s y v gt ==

沿斜面的速度大小为:cos sin 13.6 m/s B x y v v v θθ=+= 设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运动的距离为s 2,由功能关系得: 2

121cos ()2

B mgh mv mg L s mgs μθμ+

=-+ 解得:s 2=74.8 m

1.如图所示,一高山滑雪运动员,从较陡的坡道上滑下,经过A 点时速度v 0=16m/s ,AB 与水平成θ=530

角。经过一小段光滑水平滑道BD 从D 点水平飞出后又落在与水平面成倾角α=37?的斜坡上C 点.已知AB 两点间的距离s 1=10m ,D 、C 两点间的距离为s 2=75m ,不计通过B 点前后的速率变化,不考虑运动中的空气阻力。(取g =10m/s 2,sin370=0.6)求:

(1)运动员从D 点飞出时的速度v D 的大小; (2)滑雪板与坡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1) 由D 到C 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竖直方向:

H Dc =s 2sin37o =12

gt 2

’ 水平方向:

s 2cos370=v B t 代得数据,解得v D =20m /s (2) A 到B 过程,运动加速a=gsin θ-μgcos θ

v B 2—v 02=2as 1 代人数据,解得 μ=2/15

y

x

O

θ

α

2、国家飞碟射击队进行模拟训练用如图1的装置进行。被训练的运动员在高为H=20m 的塔顶,在地面上距塔的水平距离S 处有一电子抛靶装置。圆形靶以速度2v 竖直上抛。当靶被竖直上抛的同时,运动员立即用特制的手枪水平射击,子弹的速度s m v /1001=。不计人的

反应时间、抛靶装置的高度和子弹在枪膛中的运动时间,忽

略空气阻力及靶的大小(g=10m/s 2

)。求:(1)当s 取值在什么范围内,无论v 2为何值都不能击中靶?(2)若s=100m ,v 2=20m/s ,请通过计算说明靶能否被击中?

解析:只要靶子在子弹的射程之外,无论靶的速度为何值,都无法击中;如果能击中,击中处一定在抛靶装置的正上方。 (1)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水平方向:t v s 1/= ① 竖直方向:2

2

1gt H =

② 要使子弹不能击中靶,则:/s s > ③ 联立上面三式,并代入数据可得:m s 200> (2) 设经过时间t 1击中 水平方向:111t v s = ④ 竖直方向:2

112

1gt h =

⑤ 靶子上升的高度:2

11222

1gt t v h -

= ⑥ 联立上面三式,并代入数据得:m h h 2021=+,恰好等于塔高,

所以靶恰好被击中。

评析 解决平抛运动的关键是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然后从题设条件找准分解的矢量,并分解。

六、冰壶运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

例6 (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试题)2009年中国女子冰壶队首次获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这引起了人们对冰壶运动的关注。冰壶在水平冰面上的一次滑行可简化为如下过程:如题23图,运动员将静止于O 点的冰壶(视为质点)沿直线OO'推到A 点放手,此后冰壶沿

AO'滑行,最后停于C 点。已知冰面与各冰壶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冰壶质量为m ,AC

=L ,CO'=r,重力加速度为g ,

(1)求冰壶在A 点的速率;

(2)求冰壶从O 点到A 点的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冲量大小;

(3)若将BO'段冰面与冰壶间的动摩擦因数减小为0.8μ,原只能滑到C 点的冰壶能停于O'点,求A 点与B 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1)对冰壶,从A 点放手到停止于C 点,设在A 点时的速度为V 1,

应用动能定理有-μmgL =

12

mV 12

,解得V 12L g μ (2)对冰壶,从O 到A ,设冰壶受到的冲量为I ,

应用动量定理有I =mV 1-0,解得I =2L g μ (3)设AB 之间距离为S ,对冰壶,从A 到O ′的过程,

应用动能定理,-μmgS -0.8μmg(L +r -S)=0-12

mV 12

, 解得S =L -4r 。

评注 冰壶运动是冬季奥运会上有趣的一个集体项目,有“冰上棋类”之称,不仅涉及摩擦力,直线运动,功能关系,还与弹性碰撞规律、动量守恒定律知识高度相关。

七、蹦极运动(力和运动分析、功能关系)

例7 “蹦极”运动是勇敢者的运动,蹦极运动员将弹性长绳系在双脚上,弹性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高处的跳台上,运动员从跳台上跳下后,会在空中上下往复多次,最后停在空中,如果把运动员视为质点,忽略运动员起跳时的初速度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把运动员、弹性绳、地球作为一个系统,运动员从跳台上跳下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反弹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一定低于跳台的高度 B .第一次下落到最低位置处系统的动能为零,弹性势能最大 C .跳下后系统动能最大时刻的弹性势能为零 D .最后运动员停在空中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小

解析 由于运动过程中不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不断减少,所以A 、D 正确,第一次下落到最低处速度为零,动能为零,弹性绳伸长量最大,弹性势能最大,B 正确,故选ABD 。

八、蹦床运动(直线运动、动量定理)

例8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落下,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

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

解析将运动员看成质量为m的质点,从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的速度的大小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刚离网时的速度的大小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下的重力mg和网向上的弹力F。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

由以上三式解得

代入数值得

评注将运动员和蹦床的接触、分离过程抽象为一个碰撞过程,并进行理想化处理。还需注意动量定理表达式的矢量性。

九、杂技表演(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例9(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如图3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A。求男演员落地点C与0点

的水平距离s。已知男演员质量。和女演员质量之比:=2,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C点比O点低5R。

解析设分离前男女演员在秋千最低点B的速度为,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设刚分离时男演员速度的大小为,方向与相同;女演员速度的大小为,方向与

相反,据动量守恒,有

分离后,男演员做平抛运动,设男演员从被推出到落在C点所需的时间为t,根据题给条件,由运动学规律

根据题给条件,女演员刚好回到A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已知:=2,由以上各式可得s=8R。

评注划分物理过程和确定研究对象是本题解答关键。

十、滑水运动(受力分析、力的平衡)

例10 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精彩而刺激的水上运动──滑水运动,如图4所示,运动员在快艇的水平牵引下,脚踏倾斜滑板在水上滑行,运动员在水上优美洒脱的身姿,娴熟的技术,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常会为运动员精彩的表演而喝彩。运动员在快艇的水平牵引下脚踏倾斜滑板在水上匀速滑行,设滑板光滑,滑板的滑水面积为S。

滑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水的密度为p,不计空气阻力。理论研究表明:水对滑板的作

用力大小,方向垂直于板面,式中v为快艇的牵引速度。若运动员受的重力为G,则快艇的水平牵引速度v,应多大?

解析选滑板与运动员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滑板与运动员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水对滑板的弹力N(N的方向与滑板垂直)及绳子对运动员所受的拉力F,水对滑板的阻力不计。因为快艇做匀速运动,所以滑板与运动员所受的合力必为零,建立平衡方程,即可求出快艇的水平牵引速度的大小。

选滑板和运动员整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

由题意知②

将②代入①得

评注 解题时应注意利用题中提供的已知信息:“水对板的作用力大小为

,方向垂直于板面”。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是

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十一、滑板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例11(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滑板运动是一种陆地上的“冲

浪运动”,滑板运动员可在不同的滑坡上滑行,做出各种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图1是模拟的滑板组合滑行轨道,该轨道由足够长的斜直轨道、半径R 1=3.4m 的凹形圆弧轨道和半径R 2=1.6m 的凸形圆弧轨道组成,这三部分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依次平滑连接,其中M 点为凹形圆弧轨道的最低点,N 点为凸形圆弧轨道的最高点,凸形圆弧轨道的圆心O 点与M 点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1kg 可看作质点的滑板,从斜直轨道上的P 点无初速滑下,经过M 点滑向N 点,P 点距M 点所在水平面的高度h =1.8m ,不计一切阻力,g 取10m/s 2. (1)滑板滑到M 点时的速度多大?

(2)滑板滑到M 点时,轨道对滑板的支持力多大?

(3)改变滑板无初速下滑时距M 点所在水平面的高度h ,用压力传感器测出滑板滑至N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F N ,试通过计算在方格纸上作出F N -h 图象(作在答题卡上)

图1

(注:原题为R 1=1m,是该题中一处科学性错误) 解析:(1)滑板从P 到M 过程,机械能守恒

mgh=0212

M mv ①

∴滑板滑到M 点时的速度v M =gh 2=6m/s

(2)在M 点,F N -mg=m 2

2

R v ②

轨道对滑板的支持力F M =m(g+22

R v )=32.5N

(3)滑板从P 到N ,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g(h-R 2)=02

12

-N mv ③

在N 点,mg-F N =m 22

R v

N ④

∴)23(2

R h

mg F N -

=,代入数据得F N =7.5N 评注:画出滑板在M 点、N 点的受力分析图,选取适当的过程列出机械能守恒方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M 、N 两点的动力学方程,便可顺利求解。

[小试牛刀]

1.赛艇 (2009·黄冈质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两艘赛艇a 、b 在两条平行的直赛道上行驶.t =0时两艘赛艇处在同一计时位置,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 -t 图象如下列选项所示,其中能够表示其所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艘赛艇始终没有追上另一艘的图象是

( )

2.跳高 某同学身高1.8M ,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 高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是 A 2M/S B 4M/S C 6M/S D 8M/S

3.滑雪。在冬天,高为h =1.25m 的平台上,覆盖一层薄冰,一乘雪橇的滑雪爱好者,从距平台边缘s =24m 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平台边缘滑去,如图所示,当他滑离平台即将着地时的瞬间,其速度方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45°,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2。求:

(1)滑雪者着地点到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是多大;

(2)若平台上的薄冰面与雪橇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0.05,则滑雪者的初速度是多大? 4.射箭 民族运动会上有一个骑射项目,运动员骑在奔驶的马背上,弯弓放箭射击侧向的固定目标.假设运动员骑马奔驰的速度为v 1,运动员静止时射出的弓箭速度为v 2.跑道离固定目标的最近距离为d .要想命中目标且射出的箭在空中飞行时间最短,则( ) A .运动员放箭处离目标的距离为12v dv

B .运动员放箭处离目标的距离为

2

22

21v v v d +

C .箭射到靶的最短时间为2v d

D .箭射到靶的最短时间为

2

122v v d

-

5.蹦床运动.一位蹦床运动员仅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弹簧床对运动员的弹力F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传感器用计算机绘制出来,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10m/s 2

,则结合图像可推算出:( ) A .运动员的质量为40kg B .运动员的质量为200 kg C .运动员跳起的最大高度为20m

D .运动员跳起的最大高度为5m

6.撑杆跳高(201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完整的撑杆跳高过程可以简化成如图所示的三个阶段:持杆助跑、撑杆起跳上升、越杆下落.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比赛中,俄罗斯女运动员伊辛巴耶娃以 5.05m 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设伊辛巴耶娃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

1.25m/s 2

匀加速助跑,速度达到v =9.0m/s 时撑杆起跳,到达最高点时过杆的速度不计,过杆后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心下降h 2=4.05m 时身体接触软垫,从接触软垫到速度减为零的时

间t =0.90s.已知伊辛巴耶娃的质量m =65kg ,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

,不计空气阻力.求:

(1)伊辛巴耶娃起跳前的助跑距离;

(2)假设伊辛巴耶娃从接触软垫到速度减为零的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求软垫对她的作用力大小.

7.乒乓球(2008年高考江苏省物理)抛体运动在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中很常见,如乒乓球运动.现讨论乒乓球发球问题,设球台长2L、网高h,乒乓球反弹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且不考虑乒乓球的旋转和空气阻力.(设重力加速度为g)

(1)若球在球台边缘O点正上方高度为h1处以速度

1

v,水平发出,落在球台的P1点(如图实线所示),求P1点距O点的距离x1。.

(2)若球在O点正上方以速度

2

v水平发出,恰好在最高点时越过球网落在球台的P2(如图虚

线所示),求

2

v的大小

(3)若球在O正上方水平发出后,球经反弹恰好越过球网且刚好落在对方球台边缘P3,求发

球点距O点的高度h3.

8.水上滑板运动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水上运动,研究表明,在进行水上滑板运动时,水对滑板的作用力F x垂直于板面,大小为kv2,其中v为滑板速率(水可视为静止).某次运动中,在水平牵引力作用下,当滑板和水面的夹角θ=37°时(题23图),滑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应的k=54 kg/m,入和滑板的总质量为108 kg,

试求(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sin 37°取3

5

,忽略空气阻力):

(1)水平牵引力的大小;(2)滑板的速率;

(3)水平牵引力的功率.

参考答案 1.【答案】ABD 。从图上可以看出A 图中加速度一样,但a 赛艇有初速度,所以b 赛艇始终追不上a ;B 图中a 、b 均做匀速运动,但速度不一样,所以速度小的始终追不上;D 图中a 在前15秒内没有追上b ,而后速度又小于b ,因此始终追不上;从C 图中可以看出经过20秒b 追上a . 2.BC 3.

5.AD

6. (1)设助跑距离为x ,由运动学公式v 2

=2ax

解得:x =v 2

2a

=32.4m

(2)运动员过杆后做自由落体运动,设接触软垫时的速度为v ′,由运动学公式有: v ′2=2gh 2

设软垫对运动员的作用力为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g =ma ′

由运动学公式a =v ′

t

解得:F =1300N

7.(1)设发球时飞行时间为t 1,根据平抛运动 2

1112

h gt =

① 111x v t = ②

解得 1

12h x v g

=③ (2)设发球高度为h 2,飞行时间为t 2,同理根据平抛运动

2

2212

h gt =

④ 222x v t = ⑤

且h 2=h

⑥ 22x L =

得 222L g v h

=

(3)如图所示,发球高度为h 3,飞行时间为t 3,同理根据平抛运动得,

23312

h gt =

⑨ 333x v t =

⑩ 且332x L =

11 设球从恰好越过球网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水平距离为s ,有

2

312

h h gt -=

○12 3s v t =

13 由几何关系知,

x 3+s=L (14)

联列⑨~(14)式,解得

h 3=4

3

h

答案:⑴111

2h x v g

= ⑵222L g v h = ⑶4

3h

8.解:(1)以滑板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所示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得

cos N F mg θ= ① sin N F F θ=

由①、②联立,得:F =810N

(2)/cos N F mg =θ

2N F kv =

得5v =

=m/s (3)水平牵引力的功率:P =Fv=4050 W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论述物理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论述物理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在体育训练和竞技中,运动员的奔跑、跳跃、投掷、推拉、击打、蹬踢等运动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如果运动员懂得这些知识并加以运用,必会对自己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作为一名体校的物理教师,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不失时机地穿插讲解一些物理学知识点在体育中的运用,必会提高学生参入运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便于巩固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下面我来论述物理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一些运用。 一、“速度”的概念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越快,反之,越慢。比赛场上的大多数运动,几乎都与速度的快慢有关联。比如径赛和短道速滑等项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通过用时的多少来确定。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到达终点时消耗时间的多少来决定最终的名次,用时少的速度就快些;而银幕前和比赛现场的观众 则特别关注跑或游在最前面的运动员,他们是根据在相同的时间内跑或游的路程长短来判断快慢。 体校教师经常会参与各种级别运动会的计时工作,每次赛前培训会议上,裁判长总会强调,掐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看到发令枪“冒烟”迅速开始计时。物理教师当然知道 其中的奥妙,因此,在讲授速度的概念时,以此为例,告知学生,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公里/秒,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运用速度的概念 经过简单的计算,马上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竞技体育不仅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战术的博弈。而利用速度的变化制定实施的战术最为常见,也最为简单有效,并且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竞技项目中。 比如,篮球比赛中,球员突然启动或者停止甩开防守,行进间急停跳投,假动作快慢集合扰乱防守人的节奏,快攻中加速奔跑摆脱防守等等,都是通过速度的改变来达到目的。还有马拉松比赛,平静漫长的奔跑过程,是实力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2004年雅典 奥运会,我国选手孙英杰虽然只获得一万米长跑的第六名,但正是在她的高质量变速领跑下,消耗了对手的体力,我国另一位运动员邢慧娜匀速跟跑,保存了体力,最终赢得一万米长跑的奥运会金牌。 二、“弹性形变”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形状发生改变,当外力消失后,物体逐渐恢复原有形状,这样的形变称之为弹性形变。

体育中的物理知识

体育中的物理知识 情景扫描(人物事件的描述)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各种各样的机械运动随处可见;在我们从事体育活动时,我们不仅让体育器材做着各种运动,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进行着机械运动。我们运用运动学知识不仅可以来解释很多的运动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从事各种运动,以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在游泳池里我们如何获得前进的动力?短跑为什么要采用蹲踞的姿势?在运动场上和实力相当的对手进行拔河比赛时,如何才能做到稳操胜券?在推铅球时如何才能推得更远?等等。 动感地带(设计的问题) 一年一度的全校运动会就要开始了,传统的拔河比赛将率先举行,从同学的身高体重来看,各个班都差不多,力气也应大小相当,如何才能在势均力敌中胜出?这是我们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首先应搞清楚的。 问题1:拔河比赛比什么?是哪边拉力大哪边赢吗? 问题2:我们在拔河时,我们向前运动还是向后运动由什么因素决定? 问题3:比赛中,我们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增大摩擦力? 十几位同学如何用力合力才最大? 实践活动(安排活动) 问题1: 理论分析: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即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对于拔河的两个队,甲对乙施加了多大拉力,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一样大小的拉力。可见,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问题2: 理论分析:把一队拔河的同学视为整体,分析他们的受力情况:竖直向下有重力,竖直向上是地面的支持力。水平方向上有绳子拉力和地面的摩擦力。队伍向前运动还是向后运动取决于绳子拉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哪个大。当拉力大于摩擦力,人就向前运动;当摩擦力等于拉力人保持静止。摩擦力不可能大于拉力,那如何实现向后倒,把对方拉过来呢? 模拟拔河:找两位同学代替两队进行比赛,从旁边进行观察和分析。 当两位同学力气悬殊时,力气大的同学很轻松就可以把力气小的同学拉过来:他可能是直接收绳子,也可能是边拉边移动脚步。但当两位同学力气相当时,问题就不是这样简单:当摩擦力等于拉力人保持静止,这时获胜者的脚在原地不动,他是利用腰腹力量身体向后倒,把对方拉过来,在对方身体前倾不方便发力时,再向移动脚步使自己的身体变为好发力原姿势,重复前面的过程,逐渐将对方拉过来而获胜。 问题3:

体育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内容随意、无重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孩子们在走、跑、跳、平衡、钻爬等的活动中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增强了体质。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体育课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学应该以此为目标,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很多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是以活动内容代替目标,体育活动也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大家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因为体育游戏是孩子喜欢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而体育活动应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比如:立定跳远活动中,教师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幼儿自主探索立定跳远的环节和比赛游戏环节上,却忽视了教师正确示范立定跳远动作以及幼儿正确练习的环节中。 2、最求创意,轻视内容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崇尚创新,无论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都要求幼儿创新。有的教师单纯追求表面的新颖、热闹,重视形式上的翻新,器械运用上的独特。这个问题在公开教学、活动评优中尤为突出。比如在一段时间内统统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玩圈、玩轮胎、玩竹筒、玩纸盒等等,不管这“一物”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是否对“增强幼儿体质”有益,往往导致内容拼凑,器械“中看不中用”。 3、活动组织难以做到“收放自如” 由于幼儿年龄的特点,特别喜欢“动”的活动,在体育活动时组织过程中,由于活动环节缺少一环扣一环,老师往往在放开孩子活动后很难再收回孩子的思维进行有序的开展,更是无法吸引孩子的。就很难做到收放自如。比如:在孩子进行跑步活动时,由于孩子都很喜欢跑,而老师又没有在跑的基础上有更好的环节去吸引孩子,这样就会导致课堂一片混乱。 4、体育教学中轻视辅助活动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教学提纲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 题集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试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物理学对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物理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选用这类习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时,弄清问题情景是前提,简化物理过程(状态)是要诀,建立理想模型是关键,然后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 本文整理了部分涉及体育运动的物理问题,权作引玉之砖。 一、原地跳起(直线运动) 例1(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 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O.50m,“竖直高度”;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竖直高度”,。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 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解析设跳蚤起跳的加速度为口,离地时的速度为口,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为V,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为H,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由以上各式可得 代入数值,得。 二、接力赛跑(直线运动、) 例2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 =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体育运动运动中的物理问答整理汇编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试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物理学对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物理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选用这类习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时,弄清问题情景是前提,简化物理过程(状态)是要诀,建立理想模型是关键,然后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 本文整理了部分涉及体育运动的物理问题,权作引玉之砖。 一、原地跳起(直线运动) 例1 (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 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O.50m,“竖直高度”;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竖直高度”,。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 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解析设跳蚤起跳的加速度为口,离地时的速度为口,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为V,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为H,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由以上各式可得 代入数值,得。 二、接力赛跑(直线运动、) 例2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1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 高中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实际情景为背景,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STS ),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考察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以体育运动为背景,列举如何应用中学物理知识解答问题。 例1、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 0=13.5m 处作了标记,并以V =9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m 。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本题以接力跑中的交接棒为试题背景来考查运动规律的应用等。 【解析】 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V t a =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 1和S 2,则: 1S V t = 2221at S = S 1=S 2+ S 0 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2 2 0 3 m/s 2V a S == ⑵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2 213.5 m 2V S a == 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S 2=6.5 m

练习.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同学在直跑道上练习4×100 m 接 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乙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需跑 出25 m 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现在 甲持棒以最大速度向乙奔来,乙在接力区伺机全力奔出。若要求乙 接棒时奔跑达到最大速度的80%,则: (1)乙在接力区须奔出多少距离? (2)乙应在距离甲多远时起跑? 例2.跳台跳水是我国的传统强项体育运动。我国某优秀跳水运动员在10m 跳台项目中,起跳达到最高位置时,估计她的重心离跳台台面的高度为1m ,当她下降到手触及水面时要伸直,双肩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这时她的重心离水面大约也是1m 。若从最高点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其重心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那么: (1)她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为多少? (2)入水之后,她的重心能下沉到离水面约2.5m 处,试估算水对她的平均阻力约为她自身重力的几倍? 〖解析〗将运动员视为一个质量全部集中在其重心的质点。运动员从最高点到手触及水面 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即为她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设为t ,则 s g h t 4.121== 运动员从最高点到其重心下沉到离水面约2.5m 处的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可得 0)(221=-+Fh h h mg 可解得运动员受到的阻力 mg F 9.3= [点评]本题是一道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学问题,重点考查动能定理。解题的关键是进行运动过程分析。 例3. 举重运动是力量和技巧充分结合的体育项目.就“抓 举”而言,其技术动作可分为预备、提杠铃、发力、下蹲 支撑、起立、放下杠铃等六个步骤,如图所示表示了其中 的几个状态.在“发力”阶段,运动员对杠铃施加恒力作用, 使杠铃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然后运动员停止发力,杠铃继 续向上运动,当运动员处于“下蹲支撑”处时,杠铃的速 度恰好为零.从运动员开始“发力”到“下蹲支撑”处的整 个过程历时0.8s ,杠铃升高0.6m ,该杠铃的质量为150kg . 求运动员发力时,对杠铃的作用力大小.(g 取10m /s 2) 解:设杠铃在题述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 m ,则有t v h m 2 1=,解得v m =1.5m /s

体育中的物理

体育中的物理 第一课时 一、举重中的物理知识 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上场之前总要 在手上擦些“白粉”。这些“白粉”是镁粉, 擦过之后,可增大手与被握物体的摩擦, 减少运动中的失误。千万不要以为举重只 是“一举之功”的“力气活”。这个短短几 秒钟之内的“举手之劳”却包含了最丰富 生动的物理学、生物学知识。 有人把举重的要诀归纳为“近、快、低”。从提铃到举起,都要求杠铃尽量贴“近”身体纵轴,否则便会因重力和惯性产生的力矩导致身体失去平衡。让杠铃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或接近两脚形成的支撑面中心,有利于发力并减少无用和有害分力,并充分发挥身体的杠杆作用。杠铃重心上升的S形曲线应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垂线,弧度越小越好。 “快”的价值在于以爆发力赋予杠铃足够的加速度和上升高度。优秀运动员提铃时,杠铃垂直上升速度约为1.6米/秒,出现“超重”现象。发力峰值达到人铃重量之和的1.5倍以上。而迟缓的“生拉硬拽”必然导致事倍功半,是举重动作的大忌。 “低”的要领在于发力后体位迅速下降。由于提铃高度不可能与肩平齐,而只能拉到腰部,这时必须赶紧“放下身段”,“屈尊下就”,充分利用宝贵的零点几秒时间,抢在杠铃下落之前将胸部转入横杆之下并将它稳稳接住。人体重心下降速度之所以能够超过自由落体,是因为用力向上提肘时,反作用力能够使下蹲加快。剩下的事便是靠着强大的两腿和躯干力量站立起来了。 举重选手最动人的姿态要数高高举起杠铃的瞬间了,如果说双臂形成的V 字象征胜利,那么这种V型姿势确实和胜利大有关系。因为较宽的握距有利于减少需要举起的高度。这里服从的原则还是一个“低”字。 为什么每个运动员的挺举成绩都毫无例外的高于抓举成绩?原因在于抓举要求不能停顿,需要一气呵成,而挺举却能分成两个步骤,不仅减少了杠铃一次上升的必要高度,而且身体能得到休息和调整。 举重是靠瞬间爆发力取胜的高强度无氧运动。需要调动腿、腰、背、肩、臂

物理学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及解读

2011年6月刊 改革与开放 物理学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及解读 吕中战(廊坊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各种体育运动中都蕴涵着物理学知识,同时为了提高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专业人员从物理学中总结了许多规律,用于改进体育训练的效果,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下面分别从几个常见的体育活动动来谈一谈物理学知识的应用。 Abstract:In each kind of sports is containing the physics knowledge,simultaneously to improve athletics sports'result,the specialists summarized many rules from the physics,uses in improving the athletic training the effect,serves many,quick,the good province purpose.Below moves separately from several common sports discussed that physics knowledge application. 关键词:香蕉球流体力学初速度跳高滑冰动能铅球作用力拔河牛顿第三定律伯努 keyword:Banana ball hydromechanics initial velocity high jump ice-skating kinetic energy shot action tug-of-war Newton third law uncle vertical stroke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146-01 在平时生活中观看体育比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项需求。事实上,许多运动项目中蕴涵着物理原理。下面从举几个常见的体育运动用物理学知识来解读一下。 一、在足球比赛中“香蕉球””或“落叶球”的原理 我们在足球比寒中经常见到罚角球或者任意球直接进门的精彩镜头。一般是几名防守队员在罚球点儿和球门前组合成“人墙”,用以阻断球的前进线路。而罚球队员,挥脚一记大力攻门,足球绕过“人墙”,向球门方向飞行,临到门前却又沿弧线拐过弯进入球门死角,让守门员猝不及防。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香蕉球”或“落叶球”。那么足球在空中飞行时为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有一定孤度呢?原来,在罚球的时候,队员并非用脚直接踢足球的重心,而是发力点在重心稍偏处,并在击球时用足背给球一定的磨擦力,让球在飞行的同时保持高速旋转。这时,足球在向前飞行的同时与其周围的空气之间摩擦,球周围的空气又会被带着共同旋转。于是,足球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一快一慢。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因为球两侧空气的流速不同,它们对球所产生的压力也不相同,所以,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足球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偏转,最后运行轨迹就成为了孤线。 二、投铅球为什么要提前进行滑步 在田径项目的比赛上,标枪运动员都采用助跑的方法,在快速奔跑中把标枪投掷出去。这是为了使标枪在出手以前就有较高的速度,再加上运动员有力的投掷动作,标枪就能飞得更远。铅球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是要在投掷圈内进行,而投掷圈的半径是固定的,不能依靠助跑来增加铅球运行的初速度。铅球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运用背向滑步的办法。通过这一系列的连贯动作,使铅球在未出手时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初始速度。一名高水平的铅球队员来,依靠背向滑步推铅球要比原地发力投铅球大约可增加约两米甚至以上的距离。那么投铅球时的角度应该是多少?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向斜上方抛出物体时,仰角为为45°抛出的距离最远。但是,推铅球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铅球的抛掷点不是在地面上,而是离地面具有一段高度。那么在相同的出手速率情况下,作45°及40°仰角抛掷,当落回抛掷点相同的高度时,水平距离以45°角的距离较远。然而,在出手高度再至地面过程中,水平距离应该是40°的更大一些。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在铅球比赛中要得到好成绩,那么出手的仰角一定要小于45°。角度随铅球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对出手高度为l.8米—— —2米,而出手速度为8米/秒以上的人来说,出手仰角应为39°—— —43°左右。 三、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大小吗 在拔河比赛中是不是哪一队的力气就一定能胜利呢?这并不是个简单的力量相加的问题。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参加拔河的两个队伍中A对B施加了多大拉力,B对A也同样也产生一样大小的反作用力。可见,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通过受力分析,当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所以如何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是胜负的关键。大家知道,静磨擦力与两个值是成正比,一是磨擦系数,二是对接触面的压力。于是要设法增大上述两项值,首先,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静摩擦力也会随之增大。其次,要穿上鞋底花纹较深较大的鞋子,也可以增大摩擦系,使摩擦力增大。 四、跳高时为什么要的助跑发力 在体育比赛中,跳远的运动员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而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则要短得多。如果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是否就跳不高呢?跳高运动员能纵身飞起越过横杆,靠的是助跑的惯性力和起跳蹬地的反作用力二者的合力。惯性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前的,地面反作用力是竖直(或近似竖直)向上的,所以起跳后的身体重心会沿着一个类似抛物线轨迹运动。抛物线轨迹孤顶的高度(所能跳过的高度)取决于起跳一瞬间腾起的初速度与腾起角的大小,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是增加跳高高度的两个关键,一般来讲,要尽可能增大这两项的值。如果选择长的助跑则会造成水平速度过大而腾起角度过小。因为跳高并非单纯的垂直向上,越过横杆还必须有一个向前的力量;再则,还须充分利用水平速度来增大腾起初速度,因此腾起初速度越大则跳得越高。当腾起角固定时,腾起初速度就是起决定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延柱《自由下落猫的转体运动》《物理通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2 【2】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杨巍《少年体育训练》2009 146 --

体育运动活动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内容

上篇试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下篇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 、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和。 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12.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 13.应用运动心理学可进一步分为和。 14.教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和。 15.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 体育教育教学 B. 竞技运动和比赛 C.体育锻炼 D. 娱乐 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研究的科学。 A. 情感和意志 B. 个性和意志 C.心理和行为 D. 认知和个性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一中张春梅董辉 体育是我们最喜欢的课程,平时同学们在体育课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实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体育与物理形同兄妹般亲密。下面介绍几个最常见的用到物理学原理的运动现象: 一、举重中的物理知识 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上场之前总要在手上擦些“白粉”。这些“白粉”是镁粉,擦过之后,可增大手与被握物体的摩擦,减少运动中的失误。 二、跑步中的物理知识 短跑运动员在短跑时要换穿短跑运动鞋,这种鞋的底部安有小钉,运动员在高速奔跑时,小钉可以扎进跑道,有效地防止运动员打滑摔倒。跑步越向内跑道,跑的越快,这是向心力的缘故。跑到终点后,会继续前进一段路程,这是惯性在起作用。 三、游泳中的物理知识 游泳穿“鲨鱼衣”在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特殊的游泳衣──“鲨鱼衣”。穿这种游泳衣的目的是减小运动员与水之间的摩擦,提高成绩。 四、球、投篮、乒乓球、足球等球类中的物理知识 (一)铅球投远 速度:速度快,瞬间爆发力,投得就远。因为初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投掷的也越远。我们查阅书本知识知道S=v2Sin2a/g,当a不变v越大S也越大。当v不变时,a=45°时,S 最大。 (二)投篮:角度成450角投进的成功率较高 距离越近,投进的成功率。碰板时,几度打过去,会几度弹回来。查阅相关的知识我们作出的解答是:在碰板中,若以几度打过去,就会以几度返回来,这道理与光的反射定律是相似的。对于投篮距离越近,投中率越高,是因为球在前进过程中还一边不断地下落,若距离近一些,下落的距离也会小一些,这样命中率也就大了。 (三)乒乓球中的物理知识 接球,击球时球从运动→静止,静止→运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球击中网,网会发生变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当乒乓球瘪了,放入热水中一烫,就会恢复原状。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高出落下,再回升,势能→动能→势能。越高的地方落下,转化成的动能越大,被反弹上去越高。

物理与体育的联系报告

物理与体育报告 王宁孙自军邹博礼王学周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科学,物理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在体育运动中尤为广泛。体育学除具有自身特点之外,还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不仅适用于竞技体育中的摘金夺银,为国争光,还在人们平常的锻炼和日常生活,如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探究思路 从体育运动中的常用物理定律入手,重点研究了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等在体育中的应用,并实例分析了投掷运动,乒乓球运动等体育活动。在其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进而将其应用到体育活动中,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主要内容 1)运动技术的最佳化 A.跳远及跳高的起跳时,在最大用力时要求用力环节有一最佳角度,即把人看作一个有骨和肌肉组成的杠杆系统,当发挥最大力量,肌肉对支点关节必有一最佳发力角度以达到最大力矩,用一样大的力在这最佳角度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B.在足球运动中,根据马格努斯效应,足球受撞击力,重力,阻力沿切线飞出,发生旋转时,两侧受力不等,飞行路线会向一侧弯曲,于是,只要踢出一侧向下的急速旋转的球,就可以使球在飞行时的弯曲速度加快,以达到好成绩。 2)物理定律在体育中的应用 A.牛顿第一定律-----上举杠铃,单杠及撑杆跳高中引体向上的动作,如能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则较容易完成动作;反之,由于惯性,会加大动作的难度,导致动作的失败;跳高运动员的助跑,目的是提高速度,增加动力,将惯性最大值转变成促进力;:三级跳远,即人原来处于运动状态,当人起跳后,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故这样跳的更远;跳高,即原来人向上处于运动状态,当人起跳后,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故这样跳的更高;标枪,即标枪原来处于运动状态,当离开人手后,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故这样标枪扔的更远; 铅球,即铅球原来处于运动状态,当离开人手后,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故这样铅球扔的更远;

体育概论 复习思考题(四)

体育概论复习思考题(四) 第四章体育手段 一、概念题 体育手段是指实现体育目的方法途径。体育的核心手段是身体运动。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做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身体运动轨迹是指身体重心或身体某一部分的重心,或身体某一点在运动时所移动的路线。身体运动时间是指完成身体运动所持续的时间。 身体运动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某一动作的重复次数,也称频率。 身体运动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速度。 身体运动力量是指身体的移动对外部物质对象所产生的物理作用,是人体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身体运动节奏是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体育运动技术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体育目的而完成身体运动的方法就称为体育运动技术。 体育教学是指通过向体育教学对象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活动,达到使体育教学对象能够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双边教育活动。 体育锻炼是指参加者通过重复性的身体运动,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体育游戏是指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体育运动训练(业余)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进行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改造,达到使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一定提高的教育活动。 体育运动训练(职业或专业)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职业运动员)进行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系统改造,达到使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并取得最佳运动成绩的教育活动。 体育竞赛是指通过参加者之间所进行的体育比赛,使参加者最充分地展示和锤炼其竞技能力,接受强烈的心理体验的社会活动。 二、判断题 按照人体基本活动形式分类: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等。()按照人体运动环节分类: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头颈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等。()按照生物力学运动形式:平动、转动、鞭打等。() 按照身体运动的供能形式: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内收运动、外展运动、旋内运动、旋外运动等。() 任何身体运动一般都是由身体姿势、动作的轨迹、动作的时间、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速率、动作的力量、动作的节奏7个要素构成。() 一个完整的身体运动,一般包括开始姿势、动作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 开始姿势是指身体运动开始前,身体和身体的各部分所处的准备状态。() 动作过程中的姿势是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身体在某一瞬间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空间状态。() 结束姿势是指在动作结束时,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通常从矢状面、额状面、垂直面三个面和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基本方向来确定身体运动的方向。() 身体运动的幅度取决于关节的灵活性和韧带、肌肉的弹性。()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问题详解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P32) 2、成绩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P32) 3、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者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P53) 4、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部心理动因。(P62) 5、体育态度: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感情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P74) 6、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者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P第四章) 7、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景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又称为紧。(P117) 8、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P119) 9、运动表现: 10、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 业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简言之,就是有系统,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练习。(P139) 11、心理训练(广义的):指有目的,计划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 的过程。(P139) 心理训练(狭义的):指采用特殊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P139) 12、生物反馈训练:又称“脏学习”或者“自主神经学习”,是通过生物反馈达到控制生理指标的变化或维持这种变化的过程。(P161) 13、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P167)

在体育运动中的物理学

在体育运动和休育训练中的各种运动器械上,都存在着运动者的举、床、推、拉、跑、蹬、踢、打、击、投、弹跳等力的作用C与力有关的这些运动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奥的物理知识,如果运动者懂得这些知识并加以运用,必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教学的今天,如果我们教师和教练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讲解有关的这方面知识,必会提高他们参入运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便于巩固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Tlfn 我们来谈谈物理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应用。 一、物理中的“速度” 物理学里,速度是用来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最。运动场上的育种运动几乎都有一个速度快慢的问题。例如川径运动中所有的径赛及皮划艇和游泳比赛等,都是以计时的多少来确定运动员的快慢和比赛成绩的C计时员根据跑或游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快慢:而正在看台上观看比赛的观众则根据在相同的时间内跑或游的路程长短来判断快慢(即看到在前而的运动员快)°另外,在学校运动会上进行的百米赛跑比赛中,计时员一定要看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发令的"枪声”时开始计时 C 因为看“冒烟”是以光速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340米/秒,声音传到终点大约需0.29秒的时间,而光传播100 m所需的时间非常短(几乎不需要时间),所以计时员看发令枪“冒烟”计时比听“枪声”计时要准确得多c 还有各种球类运动中的■快攻战术”就是利用速度的定义,快速奔跑、快速移动、摆脱对手、寻求空挡,达到完成“快攻”的目的。所谓“快攻”,就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增大运动速度,即进行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员进行加速运动,必须用力:如果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匀速运动,则不需要用力。 在激烈的比赛中,为r达到目的,某一方队员常常利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实施战术,俩队员相互配合, 采取一队员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加速,给对方比赛队员施加心理压力,迫使对方队员也加速,消耗对方队员的体力或造成对方队员犯规:而另一队员则进行匀速运动,保存体力,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例如,2000 悉尼奥运会上,我国优秀运动员王丽萍就是靠队友的配合而获得20公理竞走冠军的。 二、物理中的“摩擦” 物理学里,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任何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都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参入各种运动的运动者和运动器械也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有些运动项目,为了提高运动者的成绩,需要增大摩擦力。例如,在百米赛跑中,运动者必须穿着底上带有鞋钉的跑鞋:还有体操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便于提高运动成绩。采取的方法都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特别是休操运动员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即不能增大手对杠的压力来增大摩擦),所以,在手上抹些镁粉来增大摩擦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有球类运动的一些器械,在制造时,都考虑到r增大摩擦的因素。例如,足球守门员戴的手套、篮球表面上的花纹、乒乓球正胶球拍胶皮上的胶粒长短和反胶球拍胶皮上的粘性度、铅球表而待造得很粗糙等,都是采取增大接触而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 三、物理中的“抛体运动” 体育运动中的铅球、标枪、铁饼及足球射门和投篮等运动都属于物理学中的斜上抛运动,为提高运动成绩和进球门技术,必须掌握好初始速度方向(即投射方向):另外铅球、标枪和铁饼要尽量增大初始速度的大小,而足球射门和篮球投篮时.又必须控制好初始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抛体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机械运动,在理想情况下(即不考虑空气阻力),斜上抛运动物体的初始速度大小一定时,当初始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时,运动物体有最大射程(即抛体的水平方向距离),此距离正是铅球、标枪和铁饼要计算的成绩°由于抛体的初始速度受运动员的体能限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运动员的成绩好坏决定于抛体的初始速度方向°实际上,任何运动的物体在空气中均要受到阻力, 所以,要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运动员需根据自己的经验.使初始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略大于45度角投射c

中学校本教材《体育运动中的高考物理知识》

第一章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体育是我们最喜欢的课程,平时同学们在体育课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实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体育与物理形同兄妹般亲密。 一、举重中的物理知识 ○1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上场之前总要在手上擦些“白粉”。这种白色粉末叫“碳酸镁”,人们通常又称之为“镁粉”。碳酸镁质量很轻,具有很强的吸湿作用。运动员在比赛时,手掌心常会冒汗,这对体操和举重运动员来说非常不利。因为湿滑的掌心会使摩擦力减小,使得运动员握不住器械,不仅影响动作的质量,严重时还会使运动员从器械上跌落下来,造成失误,甚至受伤。碳酸镁能吸去掌心汗水,同时还会增加掌心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这样,运动员就能握紧器械,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质量。 ○2举重的基本原理是应用经典力学方法建立搬举动作的力学模型,定义下肢与地面夹角θ为广义坐标,考虑均匀举重方式,假定重物提升y1和躯干角α与θ的微分约束关系,通过对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求得髋角β的加速度曲线及髋部的内力和内力矩,并求得便于深入讨论力学及理解析表达式.通过分析表明,举重动作髋部内力、内力矩大小主要和举重时角加速度有关,尽量控制以均匀 方式举重方式是举重的理想方式. 二、跑步中的物理知识 ○1摩擦力:短跑运动员在短跑时要换穿短跑运动鞋,这种鞋的底部安有小钉,运动员在高速奔跑时,小钉可以扎进跑道,有效地防止运动员打滑摔倒。跑步快慢,需要根据双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大小。 穿钉鞋跑步可增大摩擦。若鞋底较滑,摩擦力小,不利于跑步。

○2惯性:跑步越向内跑道,跑的越快,这是向心力的缘故。跑到终点后,会继续前进一段路程,这是惯性在起作用。 ○3压强:跑步50米,脚跟不着面,脚尖着地为了增大压强 ○4加速度:起跑时要增大加速度,即启动快。 ○5惯性:跑到终点后,会继续前进一段路程。 三、游泳中的物理知识 ○1减小摩擦力:游泳时戴游泳帽,穿游泳衣。游泳穿“鲨鱼衣”在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特殊的游泳衣──“鲨鱼衣”。穿这种游泳衣的目的是减小运动员与水之间的摩擦,提高成绩。 ○2增加摩擦力:穿着衣服游泳阻力较大,游得慢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人四肢对水有向后的力的作用,水对人有向前的推力作用 ○4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跳水运动 四、球、投篮、乒乓球、足球等球类中的物理知识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体育运动中的物理学

在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中的各种运动器械上,都存在着运动者的举、压、推、拉、跑、蹬、踢、打、击、投、弹跳等力的作用。与力有关的这些运动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奥的物理知识,如果运动者懂得这些知识并加以运用,必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教学的今天,如果我们教师和教练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讲解有关的这方面知识,必会提高他们参入运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便于巩固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下面我们来谈谈物理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应用。 一、物理中的“速度” 物理学里,速度是用来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场上的各种运动几乎都有一个速度快慢的问题。例如田径运动中所有的径赛及皮划艇和游泳比赛等,都是以计时的多少来确定运动员的快慢和比赛成绩的。计时员根据跑或游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快慢;而正在看台上观看比赛的观众则根据在相同的时间内跑或游的路程长短来判断快慢(即看到在前面的运动员快)。另外,在学校运动会上进行的百米赛跑比赛中,计时员一定要看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发令的“枪声”时开始计时。因为看“冒烟”是以光速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340米/秒,声音传到终点大约需0.29秒的时间,而光传播100 m所需的时间非常短(几乎不需要时间),所以计时员看发令枪“冒烟”计时比听“枪声”计时要准确得多。 还有各种球类运动中的“快攻战术”就是利用速度的定义,快速奔跑、快速移动、摆脱对手、寻求空挡,达到完成“快攻”的目的。所谓“快攻”,就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增大运动速度,即进行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员进行加速运动,必须用力;如果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匀速运动,则不需要用力。 在激烈的比赛中,为了达到目的,某一方队员常常利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实施战术,俩队员相互配合,采取一队员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加速,给对方比赛队员施加心理压力,迫使对方队员也加速,消耗对方队员的体力或造成对方队员犯规;而另一队员则进行匀速运动,保存体力,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例如,2000悉尼奥运会上,我国优秀运动员王丽萍就是靠队友的配合而获得20公理竞走冠军的。 二、物理中的“摩擦” 物理学里,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任何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都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参入各种运动的运动者和运动器械也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有些运动项目,为了提高运动者的成绩,需要增大摩擦力。例如,在百米赛跑中,运动者必须穿着底上带有鞋钉的跑鞋;还有体操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便于提高运动成绩。采取的方法都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特别是体操运动员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即不能增大手对杠的压力来增大摩擦),所以,在手上抹些镁粉来增大摩擦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有球类运动的一些器械,在制造时,都考虑到了增大摩擦的因素。例如,足球守门员戴的手套、篮球表面上的花纹、乒乓球正胶球拍胶皮上的胶粒长短和反胶球拍胶皮上的粘性度、铅球表面铸造得很粗糙等,都是采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 三、物理中的“抛体运动” 体育运动中的铅球、标枪、铁饼及足球射门和投篮等运动都属于物理学中的斜上抛运动,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和进球门技术,必须掌握好初始速度方向(即投射方向);另外铅球、标枪和铁饼要尽量增大初始速度的大小,而足球射门和篮球投篮时,又必须控制好初始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抛体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机械运动,在理想情况下(即不考虑空气阻力),斜上抛运动物体的初始速度大小一定时,当初始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时,运动物体有最大射程(即抛体的水平方向距离),此距离正是铅球、标枪和铁饼要计算的成绩。由于抛体的初始速度受运动员的体能限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运动员的成绩好坏决定于抛体的初始速度方向。实际上,任何运动的物体在空气中均要受到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