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最终灭亡了。我们今天来看下,它为什么会灭亡。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现在我们在

看看藩镇割据,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为”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也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们接下来再看下朋党之争,唐朝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是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种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北宋灭亡的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 对导致宋朝319年的兴衰到最后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起来原因有: 一、统治者的无能。宋徽宗就是一个不学无术,丝毫没有治国之本的野心,只知道贪图享乐。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在制度上的问题,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朝皇帝毫无进取心,也没有高明的国家治理策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只求自保,能坐稳朝庭。国家逐渐失去凝聚力,民心、士气逐渐低落。在国防上,朝廷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作指导。连年战争失利,耗费大量钱财,岁岁进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大大损耗国家实力。 二、贪官污吏当道。宋朝时期,奸臣、贪官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阴险奸诈、谄上媚下、挑拨离间,有的专权擅国、陷害忠良、投降乞和,有的荒淫奢侈、误国害民。终此整个宋朝,贪官、奸臣不断,奢靡之风盛行。宋仁宗时期宋朝经济、文化发展达到最高水品,此后连年下滑,在奸臣贪官把权自重下,宋朝逐渐走向衰落。 三、过重的徭役赋税。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税收名目最多的朝代之一。正税之外,朝宋地方政府往往以各种方式和名目“增税”,想尽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各地增税的形式不一,各地方政府的法外加税更是多不胜举!几乎无事不税、无物不税。在宋朝,由于中央榨取地方太过,促成地方再去压榨民间,各地方设臵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花样之繁、负担之重,在中国历史上位列前茅。同时,不严谨的财政

管理制度,也让许多地方官员趁机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四、军队建设缺陷。由于“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武将、士兵虽然待遇很好,但没有明确的军功奖励,士兵、武将几乎没有升迁的希望,军队地位下降。由于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低下。多数士兵参军是为了谋生,灾民、流民、甚至市井流氓无赖充斥其间,还有很多冒名吃空饷的。在一个缺少严格军事训练、军队纪律的环境下,禁军的士气不高,实际战斗力很低。 五、高度中央集权制。高度集中的建立集权的中央统一控制军权导致了一些问题不能灵活变通。下达命令变得迟钝,这就不像唐军制,虽然唐朝灭亡,但是没有出现地方乱成一锅粥的地步,所以一个军队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调度问题。还有就是北宋因为敌强大而盲目的扩充军队,财政却无法支持这么庞大的军队,兵因吃不饱而从商,造成军队没有战斗力。最后还因为横征暴敛而起义,处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想不灭亡都有点困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示例一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示例一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要求学生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卫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课文P38“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

粉钱,就有上百万。”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的,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重赏其家族,不理政事。)说得很好。接着课文又写道:“那时候,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郡巧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李林甫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身兼40多个职务,权倾天下。”这些内容又说明了什么?(玄宗昏聩,奸相当道,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排挤忠良,朝政腐败。)也说得很好。同学们从生动的史事中,概括出了天宝危机的原因。我们把他板书下来:天宝(742―756)年间,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历代王朝,无论“盛世”或“危机”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然而,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系着在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开凶盛世”和“天宝危机”,同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不能不对“盛世”和“危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挂出《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有一名成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也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机”的一条重要的历史教训! 二、安史之乱(板书)“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

(完整word版)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的建立。 A.后唐B.后晋C.后梁D.后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因此,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907年后梁的建立。故C符合题意;后唐、后晋、后周出现在后梁之后,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历史上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 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群星荟萃的诗坛上,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李清照D.苏轼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之风盛行,成就突出,李白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被称为“诗仙”,A项符合题意;杜甫被称为“诗圣”,B项不符合题意;李清照和苏轼都是宋朝时期著名的词人,不是诗人,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从下表中课读出的信息包括

初一历史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示例一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示例一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学设计示例一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要求学生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卫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XX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 危机”产生的原因。课文p38“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的,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重赏其家族,不理政事。)说得很好。接着课文又写道:“那时候,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郡巧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李林甫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说课稿政和三中黄丹菊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说课稿政和三中黄丹菊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隋唐时禁的历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人忙点击出标题)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生与学法,教学过程〔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教材主要内容和地位:唐朝是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着朝由强盛走向衰落。 (二)教学目标(投影幻灯片中有关的内容) l、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宝危机,能说出其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②能简述安史之乱及影响; ③指出唐末农民战争的进军路线。 2、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归纳出强盛的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 ②能说出杨贵妃在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中的历史作用。 3、思想教育目标: ①通过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对比,学生明确统治者决策的重要性。 ②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让学生明确人民力量的伟大。 (一)说重、难点 1、重点:安史之乱及其严重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及成果 2、难点:如何看待杨贵妃在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中的历史作用。 二、说学生与教法(投影幻灯片中的有关内容) (一)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方式。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①启发式教学;②直观教学法:图示图解;①叙述法; ④比较法;⑤鼓励法。 三、说学生与学法 (一)初中生的身心特征: (二)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本文图文并茂的特点,我打算在教学时启发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1)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 2)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来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所选的片段) 投影杜甫的【忆昔》伴有朗诵,接着放杜甫的“朱门”也伴有朗换。一接着,老师强调两首诗都是描述唐玄宗统治时期的诗。为什么如此不同呢?放段唐玄宗宠爱杨贵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缘于土地制度变化

唐朝灭亡缘于土地制度变化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缘于藩镇割据,而藩镇割据之所以成行则缘于唐朝兵制的改革,而兵制的改革缘于唐朝土地制度的重大变化。 唐朝在唐玄宗时期的开元、天宝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很快,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唐王朝进行了一系列财政、军事改革。 土地制度的变化首先源自国家掌握土地的减少,均田制遭到破坏。 国家掌握的土地之所以减少,主要因为以下四个原因: 一、唐朝田令规定永业田只受不还。随着战乱的平息,人口逐渐增多,所以每受一次土地,国家的官田就随之减少一次。 二、从北魏到唐初,受田私有的倾向渐渐明显,尤其是唐朝永业田,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出卖,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助长了土地买卖的趋势,这为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破坏提供了条件。 三、贵族、官僚强卖民田、侵夺私地,非法侵占国家土地,也使大量官私土地和民间受田源源不断流入他们手中。 四、从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以来,几经废兴,且废而一再得以复兴的条件是国家能够不断掌握大量荒地。这一情况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秦汉以来,只有黄河流域的良

田沃壤已经垦辟,而周围很多地区,尤其是南方,还有大片土地尚未得到开发。而且中原每遇战乱,就有大量地主率宗族、部曲、奴客南逃,他们到南方很容易找到可开垦的土地,故在战乱结束后多不再重返故里认领原有的土地,那些抛荒田的存在,就成为历代王朝实行占田制、均田制的条件。但是到唐代时,南方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待开垦的沃壤已经不多了,避乱逃往的地主很难在别处获得未开垦的荒地。于是他们在战乱结束后多数要重返故里认占原有土地,因而唐政权也就不能自行处理“无主抛荒田”了。 实行了将近三百年的均田制在唐中叶最后失去了生命力,无法继续推行。而均田制的最终破坏,标志着中国土地制度将出现大的变革。 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兵役制和财政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在均田制走向破坏的过程中,民户受田越来越少,只问身丁、不问资产的租庸调逐渐成为农民无法忍受的负担,为了逃避课役、兵役,他们纷纷逃亡。到天宝年间,逃户大量增多。这一方面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流民的大量增多,也增加了许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农民大量逃亡的同时,唐朝出现了纳钱代役的情况。一开始还只是个别现象,一般服役者仍然以履行现役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变化,纳钱代役的情况逐渐发展为普遍现象。天宝时期,农民服正役二十日的现象不再存在,几乎全部为“输庸代役”所取代。 番役制度的改变和国家税收中钱币比重的上升,都反映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国家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趋向缓和。 唐朝建立后,实行府兵制从武则天时代到唐玄宗时期是府兵制加速崩溃的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受田日渐减少。贫苦农民逐渐无力承担自备械具、资粮的兵役,这是造成府兵制瓦解的原因。 府兵制瓦解,代之而来的是募兵制。这种雇佣兵,官给资粮、皆免征镇赋役。唐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 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 3、经过:

(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 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4、影响: (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爆发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繁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藩镇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经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 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2)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3)影响: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2、唐朝灭亡 (1)背景: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温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2)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5.4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一)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一) 【知识掌握】 1.帮助郭子仪收复长安、名阳的少数民族是今天的 A.白族B.满族C.维吾尔族D.回族 2.黄巢起义最突出的特点是 A.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B.采取流动作战方针 C.建立农民政权D.瓦解了唐朝政权 3.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4.被黄巢起义军赶到成都的唐朝皇帝是 A.唐玄宗B.唐高宗C.唐肃宗D.唐僖宗 5.唐朝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始于 A.天宝危机中B.安史之乱中C.安史之乱后D.黄巢起义中 【能力提高】 1.唐朝的藩镇割据的表现在: ①不向中央交赋税②自行委派官吏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下列帝王在位时,宦官专权非常严重的是 ①唐高宗②唐玄宗③唐肃宗④唐中宗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3.唐末农民战争对唐王朝产生的影响是 A.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B.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 C.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D.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 4.下列现象不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是 A.北方生产大受摧残B.黄河泛滥成灾 C.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D.许多州县成为废墟 5.在唐玄宗逃往蜀中时,即位的太子是后来的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肃宗D.唐僖宗 【延伸拓展】 1.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是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唐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2.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3.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实质和特点。 三、新课 讲授 (一) 安史之乱 1.展示材料: 材料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 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 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 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 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 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思考: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 治情况。 2.展示安史之乱的简介: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 思明一起发动的叛乱。 3.展示安史之乱的经过: 4.展示安史之乱影响的材料: 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 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 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 侯王者,皆除(被任命)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 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 材料三: 根据教师讲解 和图片史料加 深知识的记忆 通过教师所创设 的史料情境培养 学生的历史解释 能力,加强学生 对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的理解,提 高学生的思维品 质。

(二)黄巢起义1.展示材料: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2.展示唐朝灭亡的史实: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引导学生探究唐朝灭亡的原因: 朝政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 边疆形势严峻; 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 1.根据教师讲 解和图片史料 加深知识的记 忆 2.小组探究分 析问题 通过教师所创设 的史料情境培养 学生的历史解释 能力,加强学生 对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的理解,提 高学生的思维品 质。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展示五代更替的记忆词: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天下乱。 2.展示材料: “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 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 ——齐己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 ——齐己 田家三首 ——李建勋 不识城中路,熙熙乐有年。 木盘擎社酒,瓦鼓送神钱。 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 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1.结合教材,自 主学习本课知 识,完成自学检 测试题,并将疑 惑点记录反馈 给老师。 2.根据教师讲 解和图片史料 加深知识的记 忆 3.小组探究分 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案示例之一上课讲义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贵州省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戴冠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要求学生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课文P38“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的,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重赏其家族,不理政事。)说得很好。接着课文又写道:“那时候,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郡巧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李林甫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身兼40多个职务,权倾天下。”这些内容又说明了什么?(玄宗昏聩,奸相当道,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排挤忠良,朝政腐败。)也说得很好。 同学们从生动的史事中,概括出了天宝危机的原因。我们把他板书下来:天宝(742—756)年间,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历代王朝,无论“盛世”或“危机”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然而,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系着在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开元盛世”和“天宝危机”,同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不能不对“盛世”和“危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挂出《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有一句成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也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机”的一条重要的历史教训!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课件说课稿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说课稿及课件说明 顺昌县埔上中学:林秀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朝由盛世顶峰急速下跌的历史,755年安史之乱是唐朝国势衰落的转折点,此后150多年间,藩镇割据于外,宦官专权于内,唐王朝虽几番挣扎,却无法挽救颓势,黄巢起义是唐末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和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对藩镇割据的理解和概括。 学习要点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其中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是学生应重要掌握的问题。 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要理解和记忆藩镇割据概念和宦官专权及其对唐政权的影响。 三、唐末农民战争的过程及其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设想一: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改善教学活动的环境和优化教学过程。 设想二:要加强交互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设想三:补充丰富的图文资料,来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设想四: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课件制作: 本课件以Authorware为主要工具,辅以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力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利用课件的人机交互特点,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针对学生读图能力较差的特点,在使用地图时,配合动画,使学生对本课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有较深刻的理解,让枯燥的地图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件将本课的几个重点知识做成独立的几个模块,并使用显眼的按钮,可以随时跳转,不仅教师上课易于操作,更可做为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自主学习的工具,若将本课件放于学校的服务器上或网上,让学生可以自由点播,便可实现完全的自主学习。 课件中设有多道学生参与的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利用Authorware的人机交互,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回答的正确与错误,出现相应的鼓励性语言和动画,使学生们不再把回答问题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当做一种乐趣。

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人教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课标内容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二、学情分析 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故事在影视剧中有所涉猎,一部分学生比较了解,知道唐朝灭亡是由于唐玄宗后期的享乐造成的,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分析问题要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唐后期的政局,让学生知道唐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培养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 目标2: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重点) 目标3:观看视频及结合教材,知道五代十国的局面,并概括其影响;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杨贵妃。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唐玄宗后期沉迷享乐,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对唐王朝有什么直接影响呢,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历史)教案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历史)教案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学设计2精品源自高考备战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2.要求学生认识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进而使学生体会腐败亡国的道理。由此认识到当今反腐败的重要性。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27页的课堂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通过28页的课堂思考题,培养学生对同类历史现象类比、判断的能力。 设计“唐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问题,以培养学生前后联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安史之乱及其影响。解决办法,首先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了解该事件的时间、叛乱首领、起兵地点、攻占的重要地点、平叛的主要将领、叛乱的性质。其次,指导学生注意与前后历史事件的联系,分清战乱与战争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一是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唐朝由盛转衰。

2.唐末农民战争及其对唐政权的瓦解。解决办法,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出原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者、特点、高潮及失败的标志。其次从认识历史事件的规律去指导学生认识农民战争的影响——瓦解了唐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唐的灭亡。 难点:理解落镇割据的概念。解决办法,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藩”及其引申义,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节度使、藩镇及藩镇的割据性,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藩镇割据的概念。 对杨贵妃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设备 投影仪及相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已学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回忆一下,唐朝前期由发展到强盛经过了哪些重要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学设计示例一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学设计示例一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要求学生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卫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 产生的原因。课文P38“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的,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重赏其家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