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个务必歌词

两个务必歌词

两个务必歌词

牢记两个务必

歌手名:杨鸿基

作词:集体创作,晚笛、大民、杨模执笔

作曲:李昕

演唱:杨鸿基

高高的西柏坡

迎来东方红

明朗朗的天地间

滚滚春雷声

打江山创伟业

为的是老百姓

根儿扎在沃土里

才是万年松

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艰苦奋斗作风永传承

高高的西柏坡

血肉不了情

从这里走来新中国

我们的民族要复兴。

高高的西柏坡

回响警钟声

两个务必牢牢记

再踏新征程

求发展促繁荣

为的是老百姓

和谐社会大家庭

喜讯总相逢。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精神记心中,

高高的西柏坡,

世代不了情,

到这里重温这一课,

我们的国家更兴盛。

两个务必是什么_参考资料

两个务必是什么 问题: 两个务必是什么? 答案: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持续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关阅读】 “两个务必”是什么?何时提出的?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持续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持续艰苦奋斗的作风。 历史背景 “两个务必”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首先,从直接背景看,“两个务必”构成于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解放战争中后期,中央工委、后委和毛主席、党中央先后从陕北向华北转移,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从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毛主席、党中央由西柏坡移驻北京,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党中央驻西柏坡时期,三大战役的发动和全面胜利,标志着全国胜利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将由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标志着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入城市领导农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业之难即将成为过去,而巩固和开

创新事业的考验即将成为现实;标志着中国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这样的历史条件,就将胜利之后如何防止“其亡也忽”的杯具发生很尖锐很现实地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而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一切活动就是为加速实现这样的历史性转变和战胜转变之后所面临的各种新考验作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理论上准备。这一时期构成的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坚定不移的彻底革命精神等。其最核心的资料,则是“两个务必”。由此能够看出,西柏坡精神主要是一种历史性转变的精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表现了革命者在敢不敢胜利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和对胜利后革命前途的冷静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样本容量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陆游的号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什么

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

“两个务必,永恒的精神力量”——西柏坡之行有感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声音就枉如发生在昨日,回响在我耳边。 2011年5月28日,我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加红色之旅。我遵循着伟人的足迹,踏步在伟人们的住处,沉思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长椅上。我用心感受着革命先辈规划新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时的雄心和气魄;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深邃和凝重! 在旧址成列馆里,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这一幕幕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偏僻农村、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条件下做出了惊天动地伟业,将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雕刻在中国历史的年轮上。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我似乎听到巨人们曾经发出过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心中也不免有一种感觉:尽管西柏坡没有故宫馆藏文物那样价值连城,没有临潼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因为它的精神和力量而成为了中国13亿同胞心目中的圣地。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着旧中国的贫穷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还是在这样的条件

下,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胜利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全国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中国共产党人确确实实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决不能因此而自满和懈怠。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都出现在管理者面前。相对落后而集中的管理模式、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管理组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特点。特别是在实有人口管理方面,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远未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这就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而城乡社会管理网络的不健全,使之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这都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这个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我认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

“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与西柏坡精神(设计院)

“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与西柏坡精神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其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其核心与本质特征。西柏坡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须臾不可丢弃的优良作风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下去。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西柏坡精神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西柏坡精神作为代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要求的一种革命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具体说来,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

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就是历史事实;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革命形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胜利在望,这就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 二、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三大战役胜利后,我们党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三、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敌强我弱对比悬殊的条件下,红色政权被四面包围或者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要求党领导下的军民,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毅的革命精神,顶住压力,战胜困难,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与之相适应的革命精神是被逼出来的,有自发产生,逐步发展的特点。而西柏坡精神则是党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汇集了党的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主动性、集中性的特点。 四、西柏坡精神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 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

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

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 各位领导、全体同志: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重温中国历史,我们看到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无不验证“忧伤兴国、逸豫亡身”的名言,无不揭示了“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至理,无不印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我们的党正在历史的昭示下,始终保质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凝聚着我们党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半个世记来,“两个务必”深深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使党的事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我们的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党也面临着国内的严竣挑战,有的党员干部可能经受不住执政和开放的考验,可能发生追求金钱、色等消极腐败现象,正因如此,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和来处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20xx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我们必须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十六大党不仅重申了这一问题,而且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将其纳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可以说“两个提高”即是新中国

成立后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面对现实产,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党和国家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给新形势下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带来严竣的考验。 思想观念的变化,使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冲击,发生了动摇,认为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物质条件困难时期的事,和平年代,物质丰富的年代再提艰苦奋斗过时了,太土气,房了住宽一点,车子坐好一点,吃喝消费高档一点是小事,还有些人认为自己能力强、贡献大、理应得到高回报,提倡艰苦奋斗,克制个人欲望,那就太吃亏了。 权钱交益的巨大利益,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成为某些追逐者的进攻对象,他们用“送出一只鸡,牵回一头牛”的交换原则,千方百计“钻内打洞”以钱换权,使一些放松警惕的领导干部滑向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的泥坑。 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与利益分配格局中的缺陷,给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带来了“暴富”的机会,少数“暴富者”贪图享受使部分抵不着诱惑、逃不出迷惑的领导干部,由于一念之差,转成为人民的罪人,阶下的囚犯。 由此可见,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放眼未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己经确立,我们全体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只有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的要求,加强党性锻炼,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模范行动,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

两个务必

“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现实意义2009年11月08日16:52:39 来源:中方县桐木镇中学【字体:大中小】2002年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央书记处同志考察了西柏坡,并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提出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所倡导的“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进一步学习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在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宏伟目标,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的重要时刻,胡锦涛同志重申毛泽东“两个务必”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有必要重温历史,弄清毛泽东同志当年“两个务必”重要论述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这对于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 1、“三大战役”的胜利,如何巩固新政权被提到议事日程。 1947年十二月党中央召开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这是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为夺取全国胜利,在政治、军事、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制定了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标志着经过18个月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全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革命就要成功。“十二月”会议以后,毛泽东、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全国胜利在即,党中央就要移迁北平,建立新政权,这一时期,怎样预防党执政后,不再重蹈李自成式的因胜利而骄傲而腐化的覆辙,已成为毛泽东反复思考的大事。平、津接管工作前,毛泽东专门与相关同志作了一次谈话,他谈到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他说,我们不能象李自成进北京,一进城就变了。以后又多次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谈到这个问题。他当着中央和大区的同志说,新中国就要成立了,我们这些人将来都是要上历史的,不能向李自成进北京那样,要约法三章。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一再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做到:不做寿、不祝酒、不以人名作地名、活人不上舞台等,这些想法和要求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得到认同。 2.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敲响了从严治党的警钟。 党中央于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敲了警钟,作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的讲话。鉴于中国革命胜利在即,毛泽东深刻提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并号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

两个务必心得体会

两个务必主题心得 2013年12月28日上午,我参加了由德建集团董事会组织的关于“牢记两个务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该思想教务,我明白了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人们更多的是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去评价其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明确地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去评价其思想意义。正因为此,我感到,我集团领导此次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评价其历史意义时,突出强调了其思想教育。通过此次的学习和认识,思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我们对此次会议一个基本点“解决思想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一堆灰全面按照集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围绕“牢记两个务必”思想教育活动要突出的两个重点,拿出成果,做出实效。 德建集团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在靳总上任后的近二十年,公司无论产值、利润还是综合实力、员工队伍以及外部市场的开拓,均取得了令全体德建人十分骄傲的成绩,特别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在本地区来说是名符其实的龙头老大,是地方企业的一片旗帜,职工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住房、交通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在同

行业中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德州的企业中提起德建,是很多人竖大拇指的企业,是很多人都向往的一个企业,正是因此,一种浮躁的心态,一种“自满”的情绪,逐渐在我们许多同志的心中滋生,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惰性思想在蔓延;主动学习、主动创新、艰苦奋斗的一事在减退,静下心来想想这些问题,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所带领的小团队,不同程度都存在,此时才认识和感觉到非常可怕,才切切实实地理解开展此次活动的紧迫性和及时性。 一、牢记“两个务必”,是增强忧患意识,迎接社会和企业内部 新形势考验的需要。 1949年在中国革命即将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由革命转向建设的伟大历史时刻,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全党必须做到的“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抵制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是一种战略的考虑,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因此“两个务必”的思想,也成为我党的一大传统贯彻至今。在靳总为主的集团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审时度势,重提“两个务必”是对集团内部和行业市场的再认识。纵观行业形势,市场多极化、竞争激烈化和各种思潮交汇尖锐化的条件下,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集团内部看,我集团人员众多,各种思想交汇日益复杂起来、多样化已经呈现出来,并且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我集团的自身看,6000多人的大型企业,长期占据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