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_美国_日本_世界工厂_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英国_美国_日本_世界工厂_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英国_美国_日本_世界工厂_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英国_美国_日本_世界工厂_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 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管学院 孙杭生

“路径依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最先提出的,认为制度选择与运行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并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加强,既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也可能陷入制度无效率状态而不能自拔。纵观世界经济史,在世界各国推行工业化的进程中,先后有英国、美国、日本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它们又依次经历了由兴盛到衰退的过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到底是什么“路径依赖”使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走上衰退之路?它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并且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只有探究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少走弯路,推动我国“世界工厂”持续繁荣,“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健、扎实。

英国“世界工厂”的衰退路径

工业革命前,世界经济霸权国家是荷兰。但是,荷兰的银行家对本国的制造业不感兴趣,大量的“过剩资金”流向国外,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外国政府的债劵,绝大多数流向英国,不但支撑了英国对法战争的胜利,也成就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自己却丧失了工业革命的最先机遇。英国

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也走上了荷兰当年

同样的衰退道路,对第二次产业革命所需

要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够敏感,每年

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巨大财富不是投入国内

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而是重新

输出国外。英国在1815年以后的十年中每

年向国外投资约600万英镑,到19世纪中

期增至每年3000多万英镑,1870~1875年

间达到每年7500万英镑的惊人数字。主要

流向是美国。其结果是,英国每年获得利

息、股息收入在19世纪70年代超过5000

万英镑,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国(保罗?

肯尼迪,1988)。英国的确更加富有了,但

制造业由于投入不足而衰落了。

英国是最先成为“世界工厂”的老牌

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工厂”曾是英国的骄

傲,但同时也给英国留下了陈旧的生产部

门、墨守成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

式等遗产,成为英国的难以卸下的包袱。

到19世纪70-80年代,当美国和德国开始

把电力和内燃机作为工业的动力和动力机

时,英国的工业部门却墨守陈规,止步不

前,不愿意在设备更新上投资。“英国采用

新技术的迟缓是令人心焦的。—如纺织

仍然用旧式纱锭,炼钢仍然用开口炉,而

德国抢先使用效率更高的炼钢炉和旋转式

纱锭。”(戴维,1990)“世界工厂”这个包

袱,使得英国对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

门进行设备更新时受到巨大阻力,在建立

电力、汽车等新型工业部门时行动迟缓。

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从1900年开

始,英国的贸易条件(出口与进口价格之

比)逐渐恶化,正是英国不发展新型工业

部门,以及工业技术上的停滞和劳动生产

率相对较低的后果(罗志如,1982)。

荷兰当年工业革命不能捷足先登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是荷兰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工

资水平高。这种情况在19世纪末的英国也

出现了。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很长时间,英

国的工人阶级的确生活在不卫生、拥挤、

生活条件极差的环境里。然而,随着“机

械时代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经过一段时间

后使人们普遍受益:在1815~1850年间英

国的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了15%~25%,在

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增长了令人瞩目的

80%”(保罗?肯尼迪,1988)。这当然是

好事,但随着英国向“福利国家”靠近,劳

动成本明显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逐渐丧失。

美国“世界工厂”的衰退路径

美国的制造业大致从1973年开始衰

退,当时是相对于日本、西德的竞争而言

英国、美国、日本先后成为“世界工厂”并相继步入衰退轨道。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衰退路径,就是:制造业投资减弱或产业外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我国“世界工厂”同样不会永远繁荣,必须未雨绸缪,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持续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实施“产业西进”战略、以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升级和调整、作大做强服务业,等。

77

9 2010中国科技投资

78 9 2010

中国科技投资FOREIGN EXPERIENCE

他山之石的,主要路径有:

1、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输出,培育了竞争对手。战后,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积极扶持日本和西欧发展经济,大量的“美援”和私人资本流入这些国家。1950年美国仅私人对外投资就达到190亿美元,1960年剧增到490亿美元,1965年再增加到810亿美元(唐纳德?怀特,2001)。随着美国私人对外投资增加,大量的美国公司在欧洲建立起来。日本则采用“利用外国资本购买外国技术”的战略,引进美国资本(包括政府的和私人的),购买最新技术,许多最新技术在美国尚未使用,却由日本最先运用在工商实践中。美国用自己的钱培育了竞争对手,而且在产品的技术含量上稍逊一筹。

2、技术进步停滞与相对落后。二战结束时即1945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60%,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的32.5%,黄金储备占世界的3/4(樊亢等,1973),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此外,美国还是世界科技中心,至整个50年代,美国各行各业的技术装备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美国的企业家沉醉在“天下第一”的美梦里不能醒悟,科技进步的步伐停止下来,甚至拒绝改进,逐渐被日本、西德等国追上和超过。例如,战后世界钢铁业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即氧气顶吹转炉、连续铸锭和计算机控制。1955~1981年正是前两项技术革命发生的时期,美国钢铁业设备投资年均增长率不到5%,而日本高达17.8%。1980年,美国钢铁业的连续铸造比率只有20.3%,而日本是59.5%。1981年6月,美国拥有容积在2000M3以上的高炉8座,而日本有39座,美国拥有氧气顶吹转炉38座,而日本有92座(于永达,1994)。正是技术进步停滞与相对落后,将美国“世界工厂”推入衰退周期。

3、劳动成本高,降低了竞争力,迫使产业外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比日本高。1968年,每小时按美元计算的人工工资,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意大利、日本分别是3.01美元、1.24美元、1.2美元、0.77美元、0.71美元和0.67美元,日本最低,美国是日本的4.5倍(孙执中,2006)。与发展中国家

相比,美国的劳动成本则更加昂贵。比较2001年主要纺织业劳工市场时薪:美国佐治亚州11.35美元(全国平均时薪14.24美元);墨西哥2.2美元;泰国1.18美元;中国0.69美元;巴勒斯坦 0.37美元;印尼0.32美元(叶海春,2001)。中国纺织业劳工成本只是美国的6%。过高的劳动成本迫使美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海外移动。

日本“世界工厂”的衰退路径

日本“世界工厂”从1992年进入衰退阶段,其原因除了股市、房市泡沫破灭的直接拖累以外,不断增加的“产业外移”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产业外移”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而产生的。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匮乏,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海外资源,建立海外资源供应基地是日本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之一。不过这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日本“世界工厂”繁荣有促进作用,不会导致产业外移。能够导致产业外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规避贸易竞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地是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量大,双边贸易纠纷不断。50年代中期以后,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主要有:1955~1957年、

1968~1971年的“纺织品贸易战”;1968~1970年、1976~1978年和1982~1983年的一波接一波的“钢铁贸易战”;1968~1970年、1976~1977年的“彩电贸易战”;1979年开始的“汽车及配件贸易战”;1977~1978年、1985~1986年的半导体贸易战。这些贸易战只是冰山一角,而且仅仅是序幕而已,有些贸易战延伸到90年代而且更激烈。为了规避贸易磨擦,日本加快了对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1951~2004年,日本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是9155.6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是3349.6亿美元,占36.6%。如果加上欧共体老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则占65.1%(日本贸易振兴会,2010)。流向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伙伴倾向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市场份额。

2、日元升值逼迫。1971年“史密森协议”签订后,日元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首次升值16.8%,即由过去的360日元/1美元升值为308日元/1美元。日元升值推动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由此开始。1972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猛增至23.4亿美元,是1971年的2.72倍,相当于1969~1971年三年的总和;1973年对外直接投资跨上30亿大关,达到34.94亿美元,比上年又增加了49.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本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日本政府和央行

79

9 2010中国科技投资

用的项目,在“走出去”时应该慎重,要区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要吸取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教训,尽量避免或减少“走出去”项目对国内企业的竞争性。

2、 实施“产业西进”战略。我国能够称得上是“世界工厂”的只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仍然比较落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正面临“腾笼引凤”,加快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有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不合适,需要尽快转移出去,但却符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对其中没有污染或能有效控制污染的项目,凡是能够西进而可以不外移的,应优先考虑西进。从政府层面来讲,对西进的企业,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应该给予同等优惠条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禁止国家明文规定的必须淘汰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借机向西部转移,否则会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3、 以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升级和调整。中国虽然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一直依靠低劳动成本来保证竞争优势。随着工资水平提高和人民币汇率继续走强,这种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缩小或丧失。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就业人员中每个人的价值增值量)只有美国的13.7%(定军,2006)。未来中国制造业保持竞争优势应当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而不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升级和调整,不仅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业,也要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4、做强做大服务业。“产业外移”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如果这些失业人口不能很快地被服务业吸收,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只有做强做大服务业,才能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以更多的就业机会“虚位以待”。200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3.2%,而美国早在2000年的上述两项比重就已达到74.5%和76.6%。我国做强做大服务业大有潜力和空间。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兴衰周期研究》(07JA790001)项目的研究成果)

的频繁干预下,1973~1977年的日元汇率基本上维持在308日元/1美元的水平;1978年日本被迫放松管理,当年的日元汇率升值为234日元/1美元,1979年又升值为206日元/1美元,与此同步,1978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跨上40亿大关,达到45.98亿美元,是1977年的1.64倍;197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接近50亿大关,达到49.95亿美元,比上年又增加了8.6%。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实行自由浮动制,1986年日元汇率飙升至185日元/1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跨上200亿大关,狂增至223.3亿美元,是1985年的1.83倍;1987年日元汇率再次飙升至151日元/1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跨上300亿大关,狂增至333.6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9.5%;1988年和1989年日元汇率继续升值,对外直接投资连续跨过400亿大关和600亿大关,分别达到470.22亿美元和675.4亿美元。可见,日元升值对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日元升值使得出口产品的交易成本增加,同时又使“产业外移”的投资成本降低,在这种“一推一拉”的作用下对外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3、劳动成本居高不下。日本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国内商品特别是消费品价格高企,推动人工成本增长过快。六七十年代以前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人工成本还是

比较低的,但从70年代中期起就逐步赶上并超过其他发达国家。1993年日本制造业的人均劳动成本是美国的1.6倍,是韩国的4.7倍(土界宪一,2004),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则更高。劳动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迫使日本许多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6年的一项调查(日本贸易振兴会,2008),在接受调查的796家公司中,596家(74.9%)有海外基地,其中77%(459家)在中国有基地,50%在美国有基地,37.1%在泰国有基地(有的企业同时在多个国家有基地)。在596家有海外基地的企业中,有生产基地的企业有364家(占61%),其中346家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占95%)。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这是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显著特征。

启示与思考

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衰退路径,就是:制造业投资减弱或产业外移。一旦走上这条路经,衰退便不可避免。

应当指出,“世界工厂”衰退是以制造业衰退为主要标志的,是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的必然过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该定理和法则揭示,随着经济发展,就业和产值比重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继而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规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造业兴盛,经济就兴盛,国家就强大,制造业衰退容易引发失业甚至经济停滞,这些问题是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阵痛”,不一定会永续存在,但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正处在欣欣向荣阶段,今后会永远繁荣不会衰退吗?我们认为不能,但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延缓衰退,将衰退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1、谨慎选择“走出去”项目。“走出去”战略的实质就是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和资本输出。在选择“走出去”项目时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对国内企业发展能够起到互补性作用的,例如投资矿产、农场,在国外建立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生产基地,以及投资商业服务业,应该加以鼓励。对国内企业发展可能会有竞争性作

论中国与世界工厂

论中国与世界工厂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因此“世界工厂”的问题已经成为学者、媒体、企业、政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中国现阶段制造业及贸易状况的分析,阐释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的事实,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如何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关键词:世界工厂、制造业现状、未来战略 当中国的制造业真的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必然引来了关于“世界工厂”的争论。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对此,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认为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制成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不断打击着西方制造业。另一方则认为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工厂”,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先参照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个“世界工厂”的例子,再与中国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占主导地位,自由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强化了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作用.促进了当时英国的工业化发展,使英国发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工厂“。而通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刺激,美国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几临崩溃。国际上,

依靠美国对它的战后援助和国际贷款的扶持;国内,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国内的产业发展,积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上侵朝战争中作为美国的作战物资供应地,很快恢复了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世界第一大债权国,历史上第三个“世界工厂”。 分析三个“世界工厂”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成为“世界工厂”绝不是仅仅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就可以实现的。“世界工厂”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具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余的劳动力以及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二是具有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国应该充分融入世界贸易市场中,并参与国际分工。只有开放才能带来技术、原材料、工业品市场的交流,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三是拥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制造业技术,并且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四是一国必须是产品的出口基地,生产和消费都以对外为主。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吗?我们可以逐条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诚然,中国具有他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原材料市场。但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则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出口方面仍然缺乏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中国制造业仍处于OEM阶段。其次,中国也还没有成为国际贸易市场较大份额的占有者。从国内工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看,美国目前约为20%(居首位),日本约为15%,中国世界排名第四,只有5%左右。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20%,

相同点 1 日本与英国都是岛国

日本与英国 相同点1 日本与英国都是岛国,海岸线曲折,从而优良港湾较多、海运业发达; 2 纬度相近,气候都具有海洋性(日本为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较温和; 3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 4 都临近世界著名渔场(日本附近有北海道渔场,英国附近有北海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5 新兴电子工业在布局上都向国土的南北两端扩展。 不同点1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工业国,本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属于“煤铁复合体型”工业布局;日本资源贫乏,靠进口原料和燃料发展工业,属“临海型”工业布局。 2 英国地少人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日本人多地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 3 英国发展早,但后期资本逐渐向海外扩张,后期发展缓慢。日本发展晚,但由于二战后美国的扶持发展迅速。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1.英国的早期工业及其分布. 纺织:曼切斯特钢铁:奔宁山脉两侧(靠近煤矿区) 造船 2.英国的新兴工业及其分布 汽车飞机:伦敦周围,英格兰北部,苏格兰南部 电子石油加工:北海沿岸地区和苏格兰的南部地 英国的地理气候 地理环境 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是一个岛国。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比我国的黑龙江省还要偏北,但气候却温和得多,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署。这温和的气候首先要归功于热带的墨西哥湾暖流。这股暖流,有好几百公里宽。它浩浩荡荡地流向欧洲西北岸,改称大西洋暖流,为英国带来了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以伦敦为例,冬天河湖极少结冰,一月份的平温气温在4度(摄氏)以上;而夏天又相当凉爽,七月份的平温气温只有17度,早晚常要加件线衣才行。年降雨量约600毫米,不算太多,但分布比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英国-美国-日本城市群简析)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 (转载自安徽社科院“聚焦泛长三角”) 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西欧城市群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帄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包括: 1、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该城市群区域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2、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该城市集聚区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3、德国莱因——鲁尔城市群。该城市群区域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是欧洲工业中心。该城市群集合体是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 4、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这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该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1、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帄原,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帄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帄达90%。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该城市群区域的各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有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2、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中部五大湖沿岸地区,东起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西沿五大湖南岸至芝加哥,其间分布有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 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 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 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 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 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 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49.2%,采煤量占51.5%,生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3640 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万英镑,增加 4倍以上。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 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英国不仅是各 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 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 476万英镑。煤和铁的 出口也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 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当时作为世界最大 的棉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其所消费的棉花全部依靠外国供应。1841~1850年间,

英国和日本的投资环境分析

英国 货币稳定性和通货膨胀率:(18分) 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的英国,历年来保持着低利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财政政策,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和困难的市场面前,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同时,英国以其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以及学术研究与商务应用良好的合作,在吸引境外投资方面一直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 2016年1月英国公布一系列疲弱经济数据,加上围绕全球经济成长的担忧,令市场推后了对英国央行开始升息的时点预期,从而拖累英镑兑美元数周来跌逾6%。另外,围绕英国公投可能支持脱欧的担忧也令英镑承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5月1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投票脱离(欧盟)将引发一个较长的高度不确定性时期,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并打击产出。”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英国货币经济相对稳定。 政治稳定性:(12分) 英国法律体系起源与世界最悠久的法系之一,英美普通法系,这一法系长期以来强调突出财产的法权意识。英国此案在处于长期稳定状态,且英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祥地,深谙国民财富增长所依赖的有效制度路径,长期以来,十分注意通过国家制度的创新来吸引国际资本,并逐步构造出了完备理想的国际投资制度环境。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保守党领导的联合政府从2010年起采取一系列财政紧缩和经济刺激政策,使得英国得以逐渐走出经济危机阴霾,经济稳步发展,就业状况明显改善,保守党执政能力赢得大批选民信任。2015年卡梅伦连任英国首相,且保守党一向来与企业关系亲密,获得选民委托继续执政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将有利于英国的经济增长。 日本 货币稳定性:(18分) 日元是世界主要货币之一,长期以来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相对稳定。虽然“广场协定”之后日元逐渐升值,并导致经济的巨大风险。事实上,自2012年底“安倍经济学”开始推行至今,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已逐渐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如今显示出来的是零效果甚至是反效果。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日本政府还应克服重重阻力,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积极配合,进而实现摆脱通缩、实现增长的目标。 政治稳定性:(10分) 自06年小泉纯一郎卸任以来日本政局更迭频繁,没有一任首相任期超过一年,内阁成员频繁更换,实施的国内国际政策往往会随着执政党的变化而改变,这给日本政策的执行成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2015年9月19日,日本自民党和公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凭借其在国会中的议席优势,还是在国会参议员全体会议上,强行通过了《新安保法》。日本战后“专守防卫”的安保政策实质由此终结。由此可见日本在政治稳定性方面评分可为10分。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陈志武 导读:春节长假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对孩子们来说,拿红包固然开心,但也会遭遇亲戚们的问题轰炸:“今年考得怎么样呀?”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折射出全社会对考试成绩的极端关注。相对而言,中国教育模式更注重应试技巧,美国教育则更注重人文、通识培养和思维能力训练。今天我们特推送一篇陈志武教授的旧文,一起来了解美式教育的成功经验。 正文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而美国却以金融、教育等服务业领先于世界?其实根源在两国的教育体系。如果中国经济要转型,中国孩子要在将来全球化的环境中更游刃有余,就应该向美国教育学习,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 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2. 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 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

专题二十 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

专题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考点1 英国 1.综述 通过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王朝(斯国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640—1688年。 (3)重要人物:克伦威尔。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击败王军,于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并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统治。 (4)革命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的封建王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5)重要文献: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政体。 (6)影响(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3.英国工业革命 (1)综述: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的时期,近代社会开始逐渐确立。在这个时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开创了新兴的工厂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2)工业革命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3)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4)最重要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5)交通运输革新: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6)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 4.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军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英舰到达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1901年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大敌对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三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英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6.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1)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

未来的世界工厂在哪里

未来的世界工厂在哪里 过去十年,大多数北美制造业公司都在全力以赴地保持竞争力并努力削减成本。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将其制造和供应业务延伸到低成本地区,在自动化程度和成本管理方面不断地创新,使各项业务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在为新兴市场客户提供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所有这些成就还远远不够。各家公司不断发现自己被大量的经营问题所困扰,影响到了它们实现卓越绩效的能力,并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水平提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客户独特而日趋复杂的期望,企业需要制定新的生产战略,激发企业活力。一时之间,制造业再次成为了整体竞争优势的核心推动者。许多制造商在未来几年的战略规划中纳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通过本国或近岸制造和供应方式,拉近供应地和需求地之间的距离。虽然离岸仍将继续在供应源战略中发挥作用,但将更多地放在靠近需求市场这个大背景下完成。这种使供应更加靠近需求市场的趋势逐渐凸显成制造业的新转变。 今天的现实 如今,制造商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这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客户对绩效的期望的确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下,这样的期望更是迅速膨胀。制造部门面临的压力体现在,除了能够供应独特、有针对性的产品,还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埃森哲在287家制造业公司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为了有效竞争,制造商需要重新平衡其现有的供应链条,加强与需求地之间的配合。多数受访者(61%)表示,他们目前正在考虑转变其制造业务,使之进一步接近客户,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加速企业增长。 各公司逐渐认识到,由于远离需求市场的离岸制造和供应业务太多,它们在广泛领域满足客户期望的能力难以与时俱进,例如能够迅速满足客户对某些独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继续保持快速交货/响应时间的能力,以及维持低库存和低成本的能力。许多公司还发现,管理远离需求市场的供应业务削弱了公司的整体业务规划能力、预测能力和灵活程度,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因需要复杂的网络管理反而抬高了成本。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情况限制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影响了企业发展和营业额的增长。 例如,近一半受访者(49%)表示面临着生产周期或交货时间问题,而46%受访者表示离岸制造和供应业务造成了产品质量问题(见图1)。

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中国日报网1月26日电(信莲)彭博社1月22日发表名为《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并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的文章称,在新的舵手带领下,中国正处于从封闭式国有经济模式向开放式市场经济模式长期转型过程中。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美元的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无疑将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与“世界工厂”说再见,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 一、经常账户盈余逐步降低。由于长期以来出口远超进口,中国维持着庞大的经常帐盈余,并因此长期招致“人民币被低估、中国人抢走美国人的饭碗”等无端的尖锐批评。但现在,中国经常账盈余占经济总量的实际比重已降至2%以下,远远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逾10%的峰值。 二、外汇储备减少。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去年年中已达4万亿美元左右,但此后开始小幅回落。现在,中国政府正为外汇储备资金寻找更切实的用途,如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或开展海外并购等,而不仅仅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停止干预外汇市场以及近来出现的资本外流现象,或许都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最高峰时期已成为过去。 三、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向对外投资国转变。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磁石,全球企业竞相来华投资并争取在制造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随着外商投资热潮逐步降温以及产能过剩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今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势将超过利用外资规模。 四、低成本资金充足。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Sanjeev Sanyal在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型可能将导致低息资金充斥全球。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国内投资额已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26%,而199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4%。由于产能过剩及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国内投资下降,中国的大量剩余资本势必将涌向国外。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其资本外流规模也会相当之大,即使全球主要央行都收紧货币政策,中国的外流资本规模也足以推低全球长期资金成本。 五、中国出国旅游人数增长迅速且规模巨大。三十年前,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还是少数。2014年,中国海外出境游突破一亿人次,为在困境中挣扎的欧洲、韩国和日本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分析解读 1. 以区域图、统计表或文字材料等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 、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 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 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地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误区警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 a. b. c. ②界线????? a 与 b 界线Ⅰ大致与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a 与c 界线Ⅱ大致与 吻合 b 与 c 界线Ⅲ大致与 吻合 特别提醒 长城的分界意义 沿长城一线,由于它基本上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水文上除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还是内流域与外流域的分界线;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典例导入 1.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1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图1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 中的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疑难剖析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其主要特征。受其影响,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1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

1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业分布和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自然条件,相同点,都是岛国,都位于北半球,都是地狭人稠的国家。 不同点,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是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日本山地多平原少,地势崎岖,英国地势较平坦。英国领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大不列巅岛和北爱尔兰,日本则主要由四个岛屿,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 自然资源,英国中部煤铁森林资源丰富.比如伯明翰,北海石油等还有也是4大渔场之一.日本近海也有石油,也有大渔场。但是日本煤铁资源较少,日本山地多,地势崎岖,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工业分布,英国主要分布在伦敦附近,中部和南部,比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等,日本则主要分布在濑互内海(大坂,神户)和东京湾(东京,横滨)附近。 经济特点,都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达,第三产业占主导。日本进出口发达,电子汽车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的教育传媒和金融业发达 德国鲁尔区与中国辽中南工业区在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结构、整改措施等方面的差异比较

区位差异:1鲁尔区接近铁矿产地,辽中南是在铁矿产地,2鲁尔区水源充沛,辽中南水资源紧缺,3鲁尔区内河运输发达,辽中南海运便利。 工业部门差异:鲁尔区重点在煤炭,钢铁,汽车,化学等。辽中南重点在机械,以及工业零部件制造,些许有些石油化工。 整改措施:鲁尔区应该以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以及发展高新产业,延长产业链 辽中南呢个人认为首要的问题应该是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改变发展观念,产品既要满足内需又要适应国外。 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比较 气候,北非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地中海沿岸有部分地中海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赤道附近还有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和马达加斯加岛),还有部分地中海气候?(南非) 资源,北非石油和摩洛哥磷酸盐,还有撒哈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 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不可挡。文章分析了中国“世界工厂”化同当年日本“世界工厂”化的不 同特点,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当前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反映了经济 全球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多轴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随着英国的机器传人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 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

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欧美产业革命盛况:“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随着T型福特汽车、电除尘器、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相继面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

称为“失去的十年”,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却是“收获的十年”。在“内力”(改革)和“外力”(外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 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制造的出口品犹如洪水涌向世界各地。于是,在日本等国人们开始热烈议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日本是否已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 厂”?“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何种变迁?这 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世界工厂”日本的变迁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二战前的日本建立子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化学工业化基础。 但是,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从明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全球化与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

全球化与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市场正在与世界接轨,很多得“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得中国,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得声音.本文结合奇格蒙特•鲍曼在《全球化-人类得后果》对“在外地主”得论述及中国经济进展得现状分析了我国在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进程中所面临得“低价困境”以及应对困境得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世界工厂” “低价”困境 奇格蒙特•鲍曼在写《全球化——人类得后果》时,世界得全球化程度应该远不如现今.然而几十年前他对全球化得表现形式及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乃至我们时空概念得妨碍得精辟论述和预言仍在被一一验证.关于进展中得中国来讲,这股全球化浪潮为我们得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一块大背景,如何在这块大背景下写好这一笔,是我们正面对着得巨大挑战. 一、“在外地主”引出得考虑 “公司属于投资者-而不属于它得雇员和原料供应商,也不属于它所在得地区”,鲍曼如是引用邓拉普得话.认真地来看,“雇员是从当地人中间聘请来得―他们可能受诸如家庭义务、家庭财产等得负累-非常难随公司迁往不处.供应商得运送供给品,一旦公司易址,当地供应商低运输成本得优势立即就消逝殆尽.”“原则上,持股者得分布全然不由空间决定……因此,他们能够决定换一个他们探明或预测将有机会分得更高利润得公司,而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得任务留给不人-那些受地域限制得人”.这是鲍曼总结得所谓“在外地主”得最显著得标志.wWwc而这一结论,尤其是那句触目惊心但又不得不让人承认其描述得准确性得“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得任务留给不人-那些受地域限制得人”让笔者不禁想到了中国目前作为“世界工厂”得全球经济形象.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工厂”呢?假如答案是确信得,我们是怎么样得“世界工厂”?我们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得内涵?这是鲍曼这一命题带给笔者得考虑. 二、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资本大规模进入、入世为全世界打开了中国得大门,很多得“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得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得声音.中国有大量得农村人口,让他们在工厂里寻到工作是一个双赢得过程.他们实现了就业,世界则从这些源源不断得廉价劳动力身上得到了更廉价得中国产品. 然而,这种繁荣得双赢,伴随着出口产品数量和外汇储备得迅速增加,时不时地会蒙蔽了我们得眼睛.须知我们为之付出得,是中国众多大都市上空饱受污染得空气;是一条条受到严峻污染再也不能恢复清亮得河流;是云南原本广袤得森林区里得一棵棵木桩.更令人唏嘘得是,我们付出了这些代价换来得,只是国货价廉质次得声誉以及国外反倾销得控诉.经济全球化得趋势不可遏止,然而有些咨询题应该引起我们得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较之“工业革命”时期得“世界工场”有了新得内涵.按照在国际分工中得地位,“世界工厂”能够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世界工厂”.由于进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跨国公司就把进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得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得采购和零部件得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操纵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得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得“世界工厂”;第三种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操纵着国际市场得销售网络,既在

哪些国家是世界工厂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更是让世界各国称赞绝口,尤其在经济方面,那么,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世界哪些国家是世界工厂?美国,日本,英国都已经视为世界工厂,他们经济发展迅速。 世界工厂的标准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经贸活动取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8亿美元,外贸在世界排名更跃居到第6位。同时2001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469亿美元。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吸引外资527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吸引外资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 19世纪前半期,英国得益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产品遍布全球,创造了“大英帝国日不落”的辉煌。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利用第二次技术革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如今,类似的情况会在本世纪发生在中国身上吗?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哪怕只按照“个头”这一项标准,中国实际上也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 那么,在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里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由中国的企业制造的呢?事实上,只有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它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是由于中国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低廉优质的劳动力等等。但当中国巨大的内需并没有很快由潜在变为现实时,跨国公司的选择就更多地成为了加强出口的战略部署。 所以,中国还远远不能成为世界工厂。还需更先进的经济实力和工业的发展。 08工管4班 姜俐利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专题五“世界工厂”的变迁 一、什么叫做“世界工厂”:几种定义 1、所谓“世界工厂”,就是要为世界市场大量提供出口产品,而不是仅仅看一国工业产品 的总量,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 2、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到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甚至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市 场份额中明显占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 3、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它们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重要份额,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的潮流。 二、“世界工厂”的演进历程与基本特征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随着英国的机器传入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美国的工业增长得益于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规模铁路建设,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依托了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技术革新,并且有来自全球的资本支撑才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第二个制造业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看,凡是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如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和日本,都有几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1、经济总体实力强。在世界GDP中占有较大份额,既是经济中心,又是金融中心。 2、世界市场份额大。出口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在国 际竞争中处于优势。 3、技术领先。能够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能够领导 全球技术发展潮流。 4、企业竞争力强。在重要产业有一批跨国公司(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生产能力、新产 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 5、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国内分工合作体系。 三、“世界工厂”的内涵和条件 “世界工厂”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世界工厂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度量“世界工厂”的标准很多,并没有一个明确肯定的标准,一般用一个国家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和一国进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此外,还要求它有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或者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等等。总之,它们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

第二节 区域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 3.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区域差异 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 1、形成原因: 2、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一)、自然环境的比较 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1、相似性: 2、差异性表现: 3、产生的原因: 4、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 (二)经济发展的比较 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1、相似性:

4、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5、日本、英国农业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三、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读课本图1-2-8 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及东部季风区: 2、我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划分依据: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巩固练习】 一、基础训练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3.有关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较平坦,海拔平均在500m以下 B.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C.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以森林草原为主 D.均为外流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4~6题。 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一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小,有利于作物生长 6.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7.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属于海洋性气候②能源均不能自给③海运条件便利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国均是岛国,工业均为“临海型”布局 B.两国都是发达国家,农业均以畜牧业为主 C.两国均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D.两国能源都能自给 9.我国三大自然区地势高低、地貌类型、地貌单元不同。下表给出了一些地貌单元,结 合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描写地貌特征的词句的序号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内: ①千沟万壑②沙漠、戈壁广布③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④海拔最高的盆地 ⑤地面坦荡⑥地面崎岖⑦边缘有绿洲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⑨内部低山丘陵起伏⑩喀斯特地貌发育 (2)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空格中: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3)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代号填到表中相应空格里: 甲——第一级阶梯乙——第二级阶梯丙——第三级阶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