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建立了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并进行表面修饰,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蓖麻毒单抗并作为探针,用于蓖麻毒蛋白的检测。米用场流分离技术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并利用扫描电镜比较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够观察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表面结合的蛋白,此纳米颗粒探针能够与蓖麻毒蛋白等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应用于目标蛋白的检测。

【关键词】纳米颗粒探针;蓖麻毒素;核糖体失活蛋白;场流分离;扫描电镜;聚苯乙烯

1引言

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s, RIP)存在于

许多植物中,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生理功能是起防御作用,即抵抗病虫害或者恶劣的环境[1]。根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RIP可以分成两类:1型,由一条多肽链组成;H型,是双链蛋白。H型双链RIP由2 条

或者4条多肽链组成,分子量约为60或120 kDa,其中一条是A (Active)链,具有N[糖苷酶活性;另一条是B (Binding)链,这两条链通过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连接[2,3]。蓖麻毒是一种典型的核糖体失活蛋白,由于蓖麻毒来源广泛,禁止化学和生物武器公约把蓖麻毒列为最为严格的控制对[4,5]。因此,开展对蓖麻毒等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检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6?8]。目前,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有免疫分析法和生物质谱法[9?11]。纳米材料因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蛋白检测中[12,13]。场流分离(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FFF)是Giddings 提出的一种新的分离分析理论[14,15],它将流体与外加场联合作用于样品,实现样品组分的分离。场流分离技术可分离提纯、收集流体中范围为0.02?1呵的悬浮物颗粒,也可作为一种表征技术对样品中纳米颗粒的质量、密度、电荷及其它物理参数的准确测定。场流分离技术根据外加场的不同,可分为沉降场、流体场、热力场、电场和磁场等多种分支,其中沉降场流分离(Sedime ntatio n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技术较为完善且应用较多[16,17]。

本研究建立了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经表面修饰后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单抗,利用沉降场流仪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测量出单个聚苯乙烯纳

米颗粒结合的目标分子数目,并利用扫描电镜比较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形貌变化。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够观察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表面结合的蛋白,此纳米颗粒探针能够与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可

应用于目标蛋白的检测。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沉降场流分离仪(Postnova, UT, USA);Anton Paar DMA (60/602)振动管密度计(奥地利Anto Paar公司);场发射扫描电镜(LEO 1550 EDS/OPAL/EBSD/STEM, Zeiss, Thornwood, USA); Sputter Coater SC7640 离子溅射仪(Quorum Tech no logies, UK); NAP]5及NAP[10凝胶渗透柱(通用公司);5417C离心机(德国Eppendrof 公司)。

蓖麻毒素A链(Ricin A Chain,纯度98.99%)及其单抗IgG均由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中心友情提供;聚苯乙烯纳米颗粒(240 nm,10%,w/V, Bangs Laboratories Inc. PA, USA);NH4HCO3 (99.5%)

表面活性剂FL_70(Fisher公司);实验用水为Milli^Q超纯水(18 M Q)。纳米颗粒探针制备用试剂套装(含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F108_PDS)、3(2吡啶二巯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PDP)、二硫苏糖醇(DTT)和磷酸盐缓冲液,pH 7.4)购自Sigma公司。

2.2实验方法

2.2.1离心沉降分离检测技术场流分离技术可视为一种单相的色谱技术,其系统设计为在超薄的样品分离通道的垂直方向上引入一个可调控的外加场(如重力场、离心场等)[11?13]。含有纳米颗粒悬浮液样品在流动相的作用下流过分离通道。当样品进入通道后,样

品将暂停一段时间(即Relaxation time,停留注射或松弛步骤)。此时

样品中的不同组分由于物理性质的差异,在外加场的作用下,靠近

通道壁的流体比中心处流得慢,不同质量的纳米颗粒在通道中的流速差别会导致其相应的保留时间较大的差异,在流体及外加场的联合作

用下,样品组分就得到了分离,沉降场流分离仪结构[18]及分离原理

如图1所示。

分析化学第38卷第5期全灿等: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图1 (a)沉降场流分离仪结构图[18]和(b)沉降场流通道分离原理示意图

Fig.1 (a)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field _flow fractionation(FFF) system[18]a nd (b) worki ng prin ciple scheme of FFF cha nnel 纟纳米颗

粒在尺度为940 mm X20 mm >0.254 mm的线型光滑通道中进行,该

通道的空隙保留体积为4.49 mL,死体积为0.439 mL,外加场为离心力场。检测时将线型光滑通道置于离心场中随离心机轴向旋转,距离离心机轴的径向距离为15.5 cm。流动相为流速为1.5 mL/min的0.1% FLJ0溶液。样品进样体积为10山,松弛时间为12 min以确保样品在分离通道中平衡,离心机转速500?2000 r/min,紫外检测器波长为254 nm。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密度为1.053 g/cm3[19]。利用振动管密度计测定0.1% FL_70的流动相密度为997.1 kg/m3 [20]。

2.2.2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利用修饰剂F108]PDS对聚苯乙烯表面

进行修饰,并利用离心沉降分离仪进行表征:按比例取适量修饰剂

F108[PDS (10 g/L)加入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悬浮液中,在一定条件下使聚苯乙烯颗粒表面物理吸附足够量的修饰剂F108〕PDS,经分离机离心分离未结合或结合不紧密的修饰剂F108]PDS ,弃去上清液后用磷酸盐缓冲液重新稀释纳米颗粒,重复上述步骤3次并合并悬浮液涡旋混合,取10山纳米颗粒悬浮液样品进行离心沉降分析。

223蓖麻毒单抗表面修饰利用修饰剂SPDP对蓖麻毒单抗进行修饰,并利用离心沉降分离仪进行表征:按比例取适量修饰剂SPDP加入到蓖麻毒单抗溶液(2.0 g/L)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利用NAP[5柱分离除去过量的修饰剂SPDP及一些小分子反应产物,再加入适量修饰剂DTT,再利用NAP_10柱分离除去过量的修饰剂DTT。

2.2.4纳米颗粒固定单抗将端基化的抗体与经表面修饰后的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温和反应,离心除去未结合及结合松散的抗体上清液,用缓冲盐再次悬浮并涡旋混合,再离心沉淀的纳米颗粒,即得到具有特异性抗体修饰的纳米探针颗粒,取10 gL纳米探针颗粒悬浮

液进行FFF分析,测定其表面抗体结合的程度。

2.2.5蓖麻毒蛋白的检测取5 gL蓖麻毒蛋白,加入到2.2.4 节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探针中,恒温反应。取10 g-纳米探针颗粒悬浮液进行FFF分析,测定其表面抗体与蓖麻毒蛋白的结合程度。

2.2.6扫描电镜法将固含率为1%的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悬浮,液滴在带有碳膜的电镜用铜网上,待悬浮液中的载液用氮气吹干后,利用离子溅射仪进行离子溅射镀膜,最后将样品放入电镜样品台上进行扫描电

镜观测。图2纳米颗粒探针制备机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机理

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经表面修饰后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单抗,利用离心沉降场流仪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测量出单个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结合的目标分子的数目,实验机理如图2所示。由于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比表面积大,在溶液中分散性好,本实验中纳米颗粒的抗原包被、免疫反应均在准均相溶液中进行,反应更充分,反应物用量更少,反应更完全,可用于痕量、超痕量目标分子的快速检测。

3.2沉降场流分离法

在2.2.1节的实验条件下,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典型的沉降场流分离谱图如图3所示,保留时间约为46 min。图3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典型的沉降场流分离谱图

Fig.3 Fractogram from typical FFF analysis of bare polystyre ne(PS) particles

利用沉降场流分离技术测定纳米粒径的原理的报道较多,根据在外加力场作用下,不同质量的纳米颗粒在分离通道中具有不同的保留时间进行分离。在一定实验条件下,通过测定的纳米颗粒的保留时间Tr,计算纳米颗粒的水力学粒径d,如式(1): R=V0/Vr=6兀coth0.5 入2刀(1)

Vr=TrF(2)其中,V0为分离通道空隙体积(Void volume),Vr为一定粒径的保留体积,F为流动相流速,根据实验测得的保留体积值,由式⑴计算出入,同时X=KT/[ma(1- p p )Gw]=6kT/d3( pa- pc) n Gw(3) 其中,d为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粒径,k为玻尔兹曼常数(k=1.3806503

X10-23),T为实验温度(K),pc为流动相密度(997.1 kg/m3), pa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密度(1.053 g/cm3),w为分离通道的厚度(0.0254 cm),G为外加离心力场,由式(3)得出:G=2 %v602 >dc(4)其中v为离心机的转速,dc为分离通道距离离心机轴的径向距离,本仪器中为dc=15.5 cm。

由式(3)和式(4)可计算出粒径d,经多次重复测量,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46 nm。

3.3反应条件的影响

实验研究了反应条件的影响,考察反应时间以及搅拌对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效果的影响。利用沉降场流分离仪进行测定,保留时间越长,表明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效果越好。沉降场流分离谱图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在24 h的反应时间中,通过搅拌可以增强表面修饰效果,保留时间从46.9 min增加到50.1 min。在表面修饰反应过程中,不论是否搅拌,延长反应时间均有利于改善表面修饰效果,保留时间有显著增大趋势;反应6 d后进一步延长时间则无显著性效果。通过优化实验,本实验反应时间选择24 h,并伴随搅拌。

图4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典型的沉降场流分离谱图

2020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昌平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生物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核糖体失活蛋白作用于核糖体RNA使其脱嘌呤。下列关于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核糖体上合成 B. 将碱基与脱氧核糖分离 C. 能破坏核糖体的结构 D. 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核糖体失活蛋白能使核糖体脱嘌呤而使核糖体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详解】核糖体失活蛋白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上,A正确;核糖体含RNA,其中含有核糖,不含脱氧核糖,B错误;核糖体失活蛋白使核糖体RNA脱嘌呤,故能破坏核糖体的结构,C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失活蛋白会破坏核糖体,故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2.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TP的合成。下列关于寡霉素的叙 述错误 ..的是 A. 影响光合作用 B. 影响主动运输 C. 影响细胞有氧呼吸 D. 影响细胞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TP的合成,A TP是

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可见寡霉素与A 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影响细胞内ATP的合成。影响能量的供应,据此答题。 【详解】A、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 TP的合成,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ATP 的合成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光合作用过程也会受到影响,A正确; B、主动运输需要ATP 供能,而寡霉素与A 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抑制ATP的合成,从而影响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合成较多的ATP,而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TP的合成,故影响有氧呼吸,C正确; D、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合成A TP,该阶段不需要通过H+的运输来合成ATP,故寡霉素不影响细胞无氧呼吸,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合成场所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3.h基因突变可导致运输钾离子的膜蛋白折叠异常并滞留在内质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突变影响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B. 该突变不影响钾离子跨膜运输 C. 该蛋白空间结构受h基因调控 D. 该蛋白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紧扣题干信息“h基因突变可导致运输钾离子的膜蛋白折叠异常并滞留在内质网”答题。 【详解】A、该突变不会影响转录和翻译过程,A错误; B、该突变使运输钾离子的膜蛋白异常并滞留在内质网,因此导致钾离子无法运输,B错误; C、h基因突变可导致运输钾离子的膜蛋白折叠异常,这说明该蛋白空间结构受h基因调控,C正确; D、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而该蛋白是运输钾离子的膜蛋白,因此该蛋白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有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神经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实例;掌握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后期促进复合物(APC)通过消除姐妹染色单体间着丝粒的粘连,促进有丝分裂进

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泉州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1.利用DNA指纹技术进行亲子鉴定具有极高的准确率,下列不能作为该项技术的科学依据的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不同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C. 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的核DNA是相同的 D. 子代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结构、来源及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因为组成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故DNA具有多样性;特定的DNA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故DNA又有特异性。 【详解】A.无论是否有亲子关系,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呈线性排列,不能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A符合题意;B.不同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故DNA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B 不符合题意;C.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是有丝分裂而来,故核DNA是相同的,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C不符合题意;D.子代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即核DNA一半来自于父亲,一半来自于母亲,携带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故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需注意本题要求选择不能作为该项技术的科学依据的选项。DNA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不同生物的DNA不相同,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的核DNA相同,每个个体均含有来自双亲的遗传物质,这些均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 2.有些实验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以避免人体受到伤害。下列措施主要不是为了达成该目的的是 A.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用培养皿盖住倒入了层析液的小烧杯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来到调查地点后先大致观察地形 C. 检测酒精的产生时,缓慢往试管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水解后用缓水流冲洗涂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课标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一第1讲细胞的分子基传练含解析

第1讲细胞的分子基础 一、选择题 1.(2019广西南宁、梧州等八市调研)下列关于构成生物体的N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B.组成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五碳糖中 C.细胞膜和细胞器膜都含有N元素 D.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含有N元素 答案 B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蛋白质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正确;组成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五碳糖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B错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含有磷脂和蛋白质,两类物质都含有N元素,C正确;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ATP含有N元素,D正确。 2.(2019河南平顶山一调)下列关于细胞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衰老的特征之一是身体大多数细胞中的含水量明显下降 B.活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和比例是保持稳定不变的 C.水和无机盐是构建细胞、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D.干旱地区植物肥厚的肉质茎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特征 答案 B 衰老细胞的含水量下降,A正确;活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含量与比例会随环境和代谢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水和无机盐可以参与构建细胞结构,参与细胞生命活动,C正确;植物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D正确。 3.(2019北京顺义第一次统练)生命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玉米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 C.水分子能与膜上亲水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D.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答案 C 自由水在玉米体内流动,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A正确;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高,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B正确;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使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D正确。 4.(2019广西南宁等三市摸底)下列有关无机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幕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幕 桔子帮小帮主 科学松鼠会的诺贝尔红旗手的行业内幕 Boss朝你亮亮产品图纸,限时要你交工,可图纸写满阿拉伯语,一场噩梦!危难关头,突然冒出无数小工厂,内配流水线,精通双语的工人摩拳擦掌。真是救人于水火!你飞速复印来图纸。不出半小时,阿拉伯乱码已变成交付使用的产品。可以去讨好boss喽~ 这不只是人间一幕,在你数以兆计的小小细胞里时刻上演了这争分夺秒的故事。请看“地形图”:一个细胞相当于一座城池,约占你身体十兆分之一的体积,紫色轮廓圈出它的疆界(当然颜色是假的,不然你就成了辛普森了);中央的粉色“宫殿”叫细胞核,住着大权在握的boss,这资本家不仅把黑线团似的遗传密码DNA全锁着,还不停发号施令,让手下取了DNA复印件,去制造细胞需要的产品;而那些翻译和生产双项全能的工厂,正是城池之内宫殿之外散布的小蓝点,今年“诺贝尔红旗手”——核糖体。 穿珠子红旗手 什么,我刚进入正题,你就开始撇嘴?不要嫌它们小哦!因为它们比你看到的更渺小……500颗核糖体小工厂排成一排,差不多横跨一颗细胞。 劳动阶级的普遍特点,除了个头微不足道,还有“人多势众”。在一个活跃生长的细菌之城里可能有20000个这样的工厂,重量是整个细胞的四分之一;人细胞中更可达到几百万个。放眼望去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这是一幅真实的细胞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了你细胞的局部,密密麻麻排起队列的都是核糖体,让你体会一下它们有多繁忙!细节不再赘述。)忙活什么呢?核糖体凭着单一式样的厂房,就地取材地抓取细胞里的氨基酸零件,按DNA图纸的要求穿成不同式样的蛋白质链,对工作不挑不捡,任劳任怨。正因为它们的工作,你才出落成你如今的模样:头上冒出乱蓬蓬的头发,手指顶着剪不完的指甲,胃里晃荡着蛋白酶,体液里武装了抗体,走上生命之路。说核糖体工厂是保量保质的劳模,一点不过。在疯长的细菌中,核糖体1秒之内能把20个氨基酸穿在一起,你的细胞的核糖体略逊一筹,1秒能穿6、7个(那也比你穿珠子快多了!),更可贵的是制造过程同时质检,穿100000个氨基酸,大约才出一个次品。 现在,让我们揉揉眼睛,将目光集中到一颗核糖体小蓝点。 正如你所预料,核糖体并非毫无细节的小蓝点。它分大小两坨。在细菌中,小的名叫30S小亚基(位于上图下方,略扁平的那个),大的叫50S大亚基(上边厚的),总和为70S。所以学生物不需要会数学~(好了我开玩笑。其实,“S”描述的是小颗粒在粘稠液体里下沉的速度,总体的下沉性质当然不是两个的加

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0例健康自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法检查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对比各型免疫球蛋白量与正常组差异。结果:检测出IgG型24例,IgA型10例,IgM型6例,同种类型中相应指标显著升高,其它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IgGΚ、IgGλ、IgAΚ、IgAλ、IgMΚ、IgMλ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和轻链的检测结果对于临床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显著意义,特别是Κ、λ轻链值明显异常时,提示高度怀疑为多发性骨髓瘤。 标签:免疫球蛋白;轻链;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起病多缓慢且隐袭,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骨痛、骨骼肿块、高钙血症等,预后较差,典型检查尿液和血液检查中发现M 蛋白[1]。其诊断和临床分型、分期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来判定,而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检查指标,血清清蛋白减少或正常,A/G比例常倒置。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肿瘤科收治的骨髓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2011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标准,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4.6±6.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3.9±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Array360自动免疫比浊仪进行检测,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检验医师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检测试剂均为原装试剂。该仪器主要通过速率散射法对有关项目的免疫浊度进行检测,即使在抗体过量的情况下,通过光束时悬浮颗粒所产生的散射光速率的变化强弱和抗体浓度成正比,电脑将速率峰值转换为抗原浓度,通过相关检测得出IgG、IgA、IgM及Κ、λ轻链值。 1.3 统计学方法

山东省2019年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及答案 (二)

山东省2019年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 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 ..的是 A. 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 B. 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ATP合成 C. 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D. 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 2. 下列关于染色体或DNA发生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互相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S型菌发生了DNA分子交换 D. 染色体倒位是同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了两次断裂后的片段颠倒交换形成的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 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4.下列有关图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两条肽链 B.共有126个肽键 C.R基中共含17个氨基 D.形成该蛋白质时共脱掉125个水分子 5.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离的基因、自由组合的基因、交叉互换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分别是 A.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

B.同一条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上 C.非同源染色体上;同一条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上 D.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 6.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用A、a,B、b表示)决定,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鱼杂交,F1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相互交配,其后代中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对应的表现型未知),则亲本基因型的组合是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一)必考题(共39分) 7.(10分)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如下相关实验。 材料用具:打孔器,40W日光灯,40W紫外灯,烧杯,适宜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适宜浓度的含葡萄糖的碳酸氢钠溶液,菠菜叶片等。 方法步骤:用打孔器将菠菜叶片打成大小相等的圆片,并将相同数量的圆叶片分别放入A~E五组烧杯中,在适宜的条件中进行实验,测定并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见下表,回请回答相关问题: 注:“+”表示圆叶片中检测出淀粉,“+”的数量表示检测出淀粉的含量,“-”表示未检测出淀粉(1)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前应将菠菜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原因是。 (2)据表分析,可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组,检测结果中淀粉的含量能否直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3)据表分析,C、D、E组检测结果表明;A、B组检测结果表明。 (4)离体叶肉细胞可直接利用葡萄糖合成淀粉(2分)紫外光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2分)8. (9分)大豆疫霉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病原菌侵染大豆的叶和茎,形成蛙眼状病斑,影响光合作用,产量降低。我国科研工作者釆用多基因联合导入策略,将抗真菌病基因几丁质酶(chi)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建立了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并进行表面修饰,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蓖麻毒单抗并作为探针,用于蓖麻毒蛋白的检测。米用场流分离技术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并利用扫描电镜比较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够观察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表面结合的蛋白,此纳米颗粒探针能够与蓖麻毒蛋白等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应用于目标蛋白的检测。 【关键词】纳米颗粒探针;蓖麻毒素;核糖体失活蛋白;场流分离;扫描电镜;聚苯乙烯 1引言 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s, RIP)存在于 许多植物中,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生理功能是起防御作用,即抵抗病虫害或者恶劣的环境[1]。根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RIP可以分成两类:1型,由一条多肽链组成;H型,是双链蛋白。H型双链RIP由2 条

或者4条多肽链组成,分子量约为60或120 kDa,其中一条是A (Active)链,具有N[糖苷酶活性;另一条是B (Binding)链,这两条链通过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连接[2,3]。蓖麻毒是一种典型的核糖体失活蛋白,由于蓖麻毒来源广泛,禁止化学和生物武器公约把蓖麻毒列为最为严格的控制对[4,5]。因此,开展对蓖麻毒等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检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6?8]。目前,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有免疫分析法和生物质谱法[9?11]。纳米材料因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蛋白检测中[12,13]。场流分离(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FFF)是Giddings 提出的一种新的分离分析理论[14,15],它将流体与外加场联合作用于样品,实现样品组分的分离。场流分离技术可分离提纯、收集流体中范围为0.02?1呵的悬浮物颗粒,也可作为一种表征技术对样品中纳米颗粒的质量、密度、电荷及其它物理参数的准确测定。场流分离技术根据外加场的不同,可分为沉降场、流体场、热力场、电场和磁场等多种分支,其中沉降场流分离(Sedime ntatio n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技术较为完善且应用较多[16,17]。 本研究建立了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经表面修饰后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单抗,利用沉降场流仪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测量出单个聚苯乙烯纳 米颗粒结合的目标分子数目,并利用扫描电镜比较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形貌变化。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够观察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表面结合的蛋白,此纳米颗粒探针能够与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可

蛋白检测抗体的检测及应用

蛋白检测抗体的检测及应用 在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密切相关、互为调节的生理过程,对这两种免疫反应都有许多检测方法,但迄今为止,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以体液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应用最广泛。 现在抗体检测的方法众多,除传统的沉淀反应,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外,标记免疫测定(如酶联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发光免疫测定等)已成为主要的免疫测定技术,免疫印迹法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一些快速测定法(如快速斑点免疫结合试验)也被广泛使用。 蛋白质测定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蛋白质测定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人体正常值一般是60~80 g/L。 抗体(antibody)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是免疫学实验的实用工具,例如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流式检测(Flow Cytometry, FCM)。 Abbkine蛋白检测抗体包括:内参抗体、标签抗体、一抗、二抗,另外还有封闭血清。 蛋白检测抗体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封闭血清 Abbkine封闭血清,液体形式产品(原液),无需溶解,用PBS直接稀释即可使用,低防腐剂含量,对细胞和蛋白的毒性/影响更小。 2.一抗 Abbkine一抗,涵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免疫学、神经科学、细胞骨架、表观遗传、细胞周期等领域,可满足WB、IHC、IF、FC等应用。 MBP标签小鼠单克隆抗体(9Y5),#A02070

2019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生物试题 (解析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核糖体失活蛋白作用于核糖体RNA使其脱嘌呤。下列关于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核糖体上合成 B. 将碱基与脱氧核糖分离 C. 能破坏核糖体的结构 D. 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核糖体失活蛋白能使核糖体脱嘌呤而使核糖体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详解】核糖体失活蛋白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上,A正确;核糖体含RNA,其中含有核糖,不含脱氧核糖,B错误;核糖体失活蛋白使核糖体RNA脱嘌呤,故能破坏核糖体的结构,C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失活蛋白会破坏核糖体,故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2.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 TP的合成。下列关 于寡霉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影响光合作用 B. 影响主动运输 C. 影响细胞有氧呼吸

D. 影响细胞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TP的合成,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可见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影响细胞内ATP的合成。影响能量的供应,据此答题。 【详解】A、寡霉素与A 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TP的合成,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ATP 的合成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光合作用过程也会受到影响,A正确; B、主动运输需要ATP 供能,而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抑制ATP的合成,从而影响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合成较多的ATP,而寡霉素与ATP合成酶的Fo部位结合后,可抑制H+的运输,进而抑制A TP的合成,故影响有氧呼吸,C正确; D、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合成ATP,该阶段不需要通过H+的运输来合成ATP,故寡霉素不影响细胞无氧呼吸,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合成场所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3.h基因突变可导致运输钾离子的膜蛋白折叠异常并滞留在内质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突变影响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B. 该突变不影响钾离子跨膜运输 C. 该蛋白空间结构受h基因调控 D. 该蛋白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紧扣题干信息“h基因突变可导致运输钾离子的膜蛋白折叠异常并滞留在内质网”答题。【详解】A、该突变不会影响转录和翻译过程,A错误;

北京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练习题 一、单选题(1-15每题2分,共30分) 1. 用含32P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物质或结构不会出现放射性的是() A. 脱氧核糖 B. DNA C. 细胞膜 D. 线粒体基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吸收的磷酸盐用于合成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因此用含32P的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详解】A、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元素组成为C、H、O,不含有P元素,因此不可能含有放射性,A符合题意; B、DNA的元素组成是 C、H、O、N、P,含有P元素,因此可能会出现放射性,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有蛋白质和磷脂,磷脂中含有P,因此可能会出现放射性,C不符合题意; D、线粒体基质中含有DNA、RNA、ATP、ADP等含有P元素的化合物,因此线粒体基质中可能会出现放射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下列物质与其功能对应有误的是() A. 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 B. 纤维素:植物细胞的能源物质 C.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 D. 胰岛素: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不同的物质其功能不同,酶起到催化的作用,纤维素构成植物的细胞壁,抗利尿激素和胰岛素是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详解】A、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正确;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不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胰岛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起到调节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3. 核糖体失活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某些植物体内的毒蛋白,该蛋白能够进入昆虫等动物的细胞内,通过去除核糖体RNA(rRNA)中一个或多个腺嘌呤,从而破坏核糖体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r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该蛋白导致核糖体失去翻译功能 C. 该蛋白能够断开rRNA的磷酸二酯键 D. 推测转入该蛋白基因 的植物抗虫性增强【答案】C 【解析】【分析】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rRNA由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详解】A、r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 B、该蛋白破坏核糖体的结构,导致核糖体失去翻译功能,B正确; C、该蛋白去除核糖体RNA(rRNA)中一个或多个腺嘌呤,破坏的不是磷酸二酯键,C错误; D、转入该蛋白基因的植物,由于该蛋白能够进入昆虫等动物的细胞内,通过去除核糖体RNA(rRNA)中一个或多个腺嘌呤,从而破坏核糖体的结构,所以抗虫性增强,D正确。 故选C。 【点睛】 4. 生长在低寒地带(气温5℃以下)沼泽植物臭菘,其花序在成熟时温度可达30℃。研究发现,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 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下列关于花序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核糖体

1.真核生物有三种RNA聚合酶,其中聚合酶Ⅲ转录。 2.原核和真核生物的mRNA至少有三种差别:①_;②;③ 3.组成真核生物核糖体大亚基的rRNA有三种,分别是:、、。 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分别是70S和80S,而叶绿体的核糖体是,线粒体的核糖体则是。 5.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RNA是蛋白质合成的,tRNA是按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的,而核糖体则是蛋白质合成的。 6.细胞核内不能合成蛋白质,因此,构成细胞核的蛋白质(包括酶)主要由合成,并通过引导进入细胞核。 7.RNA编辑是指在的引导下,在水平上改变 8.原核生物线粒体核糖体的两个亚基的沉降系数分别是和。 9.核糖体两个亚基的聚合和解离与Mg2+浓度有很大的关系,当Mg2+浓度小于时, 70S 的核糖体要解离;当Mg2+浓度大于时,两个核糖体聚合成 100S的二聚体。 10.70S核糖体中具有催化活性的RNA是。 11.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mRNA起到的作用,即根据mRNA中密码子的指令将合成多肽链中氨基酸按相应顺序连接起来,密码子决定了多肽链合成的起始 位置和其上的氨基酸顺序。然而mRNA的密码子不能直接识别氨基酸,所以氨基酸必须先与相应的tRNA结合形成,才能运到核糖体上。tRNA以其 识别mRNA密码子,将相应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进行蛋白质合成。因此,通过密码子才能翻译出mRNA上的遗传信息,翻译过程中需要既能携带氨基酸又能识别密码子的tRNA作为连接器,将氨基酸转运到相应密码子的位置,完成蛋白质合成。 12.蛋白酶体既存在于细胞核中,又存在于胞质溶胶中,是溶酶体外的,由10~20个不同的亚基组成结构,显示多种肽酶的活性,能够从碱性、酸性和中性氨基酸的端水解多种与连接的蛋白质底物。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是与环境隔离的。主要降解两种类型的蛋白质:一类是,另一类就是。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介导。是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它的作用主要是识别要被降解的蛋白质,然后将这种蛋白质送入蛋白酶体的圆桶中进行降解。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①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完成;②蛋白酶解作用,由催化。蛋白酶体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其活性受素的调节。

(整理)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G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签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7.0-16.6g/L. 免疫球蛋白IgA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7-3.5g/L. 免疫球蛋白IgM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核糖体蛋白

人类似60S核糖体蛋白L21(LOC38234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 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体外研究使用! 预期应用 ELISA法定量测定人尿液或其它相关生物液体中类似60S核糖体蛋白L21含量。 实验原理 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载体,往包被抗类似60S核糖体蛋白L21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或标准品、生物素化的抗类似60S核糖体蛋白L21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类似60S核糖体蛋白L21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一块(96孔) 2.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100ug/ml,做系列倍比稀释(注:不要直接在板中进行倍比稀释)后,分别稀释成100ug/ml,50ug/ml,25ug/ml,12.5ug/ml,6.25ug/ml, 3.12 ug/ml,1.56ug/ml,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u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如配制50 ug/ml标准品:取0.5ml(不要少于0.5ml)100u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3.样品稀释液:1×20ml。 4.检测稀释液A:1×10ml。 5.检测稀释液B:1×10ml。 6.检测溶液A:1×120μl(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

核糖体S6K蛋白激酶

核糖体S6K蛋白激酶 【摘要】核糖体核糖体S6Ks蛋白激酶是cAMP-cGMP依赖性激酶和PKC 激酶超家族成员之一,在控制细胞大小、生长和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协同作用方式达到组织器官的正常发展。核糖体核糖体S6Ks蛋白激酶的活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外学者相关性的研究认为S6K蛋白激酶具有致癌潜能。研究S6Ks 如何控制蛋白翻译和细胞生长等具体功能机制,将为攻克肿瘤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药物治疗依据。 【关键词】核糖体核糖体S6Ks蛋白激酶;肿瘤 蛋白分子的磷酸化是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之一。各种蛋白激酶通过将ATP的γ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底物蛋白磷酸化,这种磷酸化作用不仅可以调节蛋白质活性,还可以使传导信号逐级放大,最终引起细胞内反应。可以这么说,细胞内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蛋白激酶的参与,而激酶的磷酸化作用也正体现了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最为有效的调节方式。核糖体S6Ks蛋白激酶作为cAMP-cGMP依赖性激酶和PKC激酶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细胞生长、繁殖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酶的活性调节首先是通过一系列丝氨酸/苏氨酸位点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作用实现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细胞外刺激信号可引起激酶的快速活化,而生长抑制物如类固醇等则能抑制激酶的活性。另一方面,活化的S6Ks蛋白激酶又可以将上游信号传导给多种效应底物,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核糖体蛋白S6,后者作为真核细胞中核糖体40S亚基的组成元件,通过增加具有5’末段寡嘧啶序列结构的mRNA的翻译,达到诱导多种蛋白组分合成的作用。 1核糖体蛋白S6Ks概述 S6Ks最初分离自有丝分裂剂刺激的瑞典鼠源3T3细胞系,经纯化、克隆、表达研究发现RPS6KB1基因定位在17号染色体长臂23位,由于选择性mRNA剪切和不同的翻译起始位点得到两个激酶同工型,分别命名为S6K1和S6K2。根据核浆定位的不同又将激酶区分为核定位的S6K1 I,S6K2 I和浆定位的S6K1 II,S6K2 II,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氨基末端存在有额外的核定位信号。核浆表达转换是所有胞浆型S6K激酶具有的共同特点之一,表现为在血清饥饿的细胞中S6Ks II型主要存在于胞浆内,而当有血清或生长因子刺激时,S6K II型激酶将转入细胞核内,尽管这一改变的具体机制不甚明了,但其所存在的意义已经受到多方关注。研究表明S6Ks在控制细胞大小、生长和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协同作用方式达到组织器官的正常发展。 2S6Ks分子的活化机制 首先,在我们具体研究S6K1磷酸化信号通路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下S6K1蛋白的一级结构组成,以及每个引起激酶活化的磷酸化位点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S6K1蛋白激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图1),他们分别是:位于羧基末端的自

临床免疫学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第十七章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本章考点 1.免疫球蛋白(Ig)的概述 2.Ig测定及临床意义 3.M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4.冷球蛋白测定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概述 一、概念 1.免疫球蛋白(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Ig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血液和体液(包括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可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多数Ig具有抗体活性,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并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2.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合成分泌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即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所有的抗体均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二、免疫球蛋白的化学结构 1.Ig的基本结构:Ig分子由4条肽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即2条相同的重链(H)和2条相同的轻链(L)和几对二硫键连接成一个基本单位。称为单体。IgG、IgE、IgD及多数血清型IgA皆为单体,分泌型IgA为双体,IgM为五聚体。 免疫球蛋白分子H链的N端1/4处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各不相同,称为可变区(VH 区);H链C端其余部分的氨基酸,在种类和顺序上彼此间差别不大,称为稳定区或恒定区(CH区)。L链N端的一半为可变区(VL区),其余一半为恒定区(CL区)。 2.功能区:Ig分子的H链与L链各区段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彼此相似球状结构,担负特定免疫学功能,称为功能区。L链有两个功能区,称为VL、CL。IgG、IgA的重链有一个VH和三个CH(CH1、CH2、CH4)功能区。IgM、IgD、IgE的重链有一个VH和四个CH(CH1、CH2、CH3、CH3)功能区。各功能区的功能各异,

免疫球蛋白检查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查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和体液中具有抗体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又称丙种球蛋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在补体的协同下,杀灭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御疾病的重要成分。 血清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种类型,即IgG、IgM、IgA、IgD、IgE。其正常值由于检查的对象、年龄、地区和方法不同而差异。 各种免疫球蛋白不但量上有区别,而且在功能上也各有特点: IgG: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的大部分抗体属于IgG。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病、黑热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某些肿瘤、白血病、重链病、轻链病及某些免疫缺陷病。 IgA:IgA具有抗细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不能通过胎盘,小儿只能从母乳中得到。 免疫球蛋白A(IgA):参考值:成人0.7~3.9克/升。在人体的血液中IgA分为两型,即血清型和分泌型,前者以单体形式存在,后者是由一种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且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因此主要存在于

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是参与粘膜部位免疫的主要抗体,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婴儿正是通过初乳获得分泌型IgA,达到自然被动免疫的效果。 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等疾病。降低见于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某些免疫缺陷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IgM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杀菌力强,特别是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免疫球蛋白M(IgM):参考值:成人0.4~3.5克/升。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在胎儿发肓晚期即可产生IgM,在新生儿中含量极微,出生逐渐升高,到1/2~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在脐带血中此抗体含量增加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由血型不合的输血所引起的溶血反应亦是由此抗体所致。当机体遇有病原体感染时,IgM是体液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的抗体,在临床上检测此抗体可特异性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降低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烧伤、营养不良和免疫低下疾病。

核糖体

核糖体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核糖体 英文名称: ribosome 定义: 生物体的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通过信使核糖核酸与携带氨基酸的转移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合成蛋白质。由大小亚基组成。 应用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核酸与基因(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核糖体在细胞内的位置 核糖体(Ribosome),细胞器的一种,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在1953年由Ribinson和Broun 用电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胞质中存在一种颗粒物质。1955年Palade在动物细胞中也看到同样的颗粒,进一步研究了这些颗粒的化学成份和结构。1958年Roberts根据化学成份命名为核糖核蛋白体,简称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核糖体除哺乳类成熟的红细胞外,一切活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均有,它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在快速增殖、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中尤其多。 目录 定义 结构 核糖体蛋白 形成 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 测定技术 核糖体分类 按核糖体存在的部位 按存在的生物类型 原核细胞的核糖体 真核细胞的核糖体 按在细胞中的分布分类 超微结构 理化特性 核糖体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一)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内定位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简要过程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

1.氨基酸的激活和转运 2.在多聚核糖体上的mRNA分子上形成多肽链 3.信号学说:Signal hypothesi 异常改变和功能抑制 定义 结构 核糖体蛋白 形成 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 测定技术 核糖体分类 按核糖体存在的部位 按存在的生物类型 原核细胞的核糖体 真核细胞的核糖体 按在细胞中的分布分类 超微结构 理化特性 核糖体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一)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内定位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简要过程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 1.氨基酸的激活和转运 2.在多聚核糖体上的mRNA分子上形成多肽链 3.信号学说:Signal hypothesi 异常改变和功能抑制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编辑本段结构 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NA(60%)构成。核糖体按沉降系数分为两类,一类(70S)存在于细菌等原核生物中,另一类(80S)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他们有的漂浮在细胞内,有的结集在一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