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

课程编码:01310490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分:3.0 总课时:54

适用专业:政史地综合/地理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近代史

参考教材:

1、“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教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本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向历史学专业二年级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总体的把握。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内容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局;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重要的制度变迁;近代国土变化与重要的中外条约。要求学生一般掌握的内容有: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以外的其他历史事件;近代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近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制度演变的具体细节;学术界关于重要学术问题的争论及其最新进展;近代史上广东的地位与作用等。要求学生一般了解的内容有:近代史上的一般性人物与事件;近代文学、艺术、学术史概况;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进展;以上所列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

导言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与理论(2学时)

1.“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理论与观点

3.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框架的几种观点

4.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理论模式及其演变

5.中国近代史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二、清代典章制度简介(8学时)

清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文书制度简介。

三、本课程参考书目:

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印发讲义)

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胡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胡思庸、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肖一山:《清代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1.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龚书铎著:《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15.《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版

18.《中国历史学年鉴》

19.人大资料《中国近代史》《历史学》《经济史》《中国哲学史》等

20.《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期刊)

21.《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丛刊)

第一章鸦片战争(20学时)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代化历程开始的特殊性在哪里?

3.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4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明清之际中国的领土、人口、耕地面积。

明清之际中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特点及文化特色与成就。

二、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1500年以后西方社会发展的新格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新世界体系的逐步建立。东西方社会发展势差的转变。近代欧洲各国人口。

三、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本章重点)

1.第一阶段:1500年以前。中西交往基本上是和平的,商业与文化交往,西方对中国

的影响远不及中国对西方的影响。

2.第二阶段:1500-1750年。这一时期西方人把军事袭扰、商业投机与传教事业交织在一起,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冲突叠起。

3.第三阶段:1750-1840年。西方人的鸦片贸易策略与武装挑衅。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中西矛盾加剧,关系紧张。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爆发(4学分)

一、鸦片贸易与禁烟问题

鸦片问题的起源。鸦片贸易及其发展。烟毒泛滥的社会后果。清廷禁烟政策的演变。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二、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0年11月。英军自中国东南沿海北上,进犯天津,要挟清廷。

第二阶段:1840年11月—1841年8月。中英在广东谈判,英军攻打虎门炮台,《穿鼻草约》,清廷宣战。《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斗争。

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再度北犯。清廷求和。《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中国失利的原因:

1.中英社会发展水平与战争实力差距;

2.清廷信息闭塞,决策失当;

3.清廷战和方针不定,投降派渐占上风;

4.清廷不能以长击短,掌握战争主动权。

第三节不平等条约的签定(2学时)

一、《南京条约》及续约的主要内容。

二、《望厦条约》、《黄浦条约》、《伊宁条约》。

第四节鸦片战争的意义及其影响(本章重点)(2学时)

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二、中西关系发生质变;

三、中国近代化历程启始;

四、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

第五节五口通商时期的发展特点(本章难点)(2学时)

一、中外通商贸易的新格局;

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六节第二次鸦片战争(6学时)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原因

西方工业品在华倾销受阻,英、法的修约要求。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英军攻占广州;

第二阶段: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

第三阶段: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瑗珲条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实习:赴虎门炮台及鸦片战争博物馆进行教学参观;

参考书目:

1.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陈胜粦:《对西方挑战的首次回应——鸦片战争》(图录),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3.《鸦片战争档案史料》(1-7),天津出版社1992年版

4.《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咸丰朝)

7.肖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思考题:

1.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历史地位。

2.农民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3.怎样评价洪秀全。

4.太平天国运动挫败的原因。

第一节拜上帝会与革命的酝酿(3学时)

一、洪秀全早期思想的演变

洪秀全早期经历。《劝世良言》、《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百正歌》。

二、拜上帝会的创立

洪秀全、冯云山的宣传发动工作。杨秀清的作用。《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

第二节金田起义与胜利大进军(2 学时)

团营、金田起义、圣库制度、永安建国。

太平军攻占两湖,东取金陵。太平军的进军战略与定都之策。

各地农民起义。

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及其特点。

第三节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与实践(本章重点)(3学时)

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与意义。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特色。

《资政新编》与洪仁玕。《资政新编》的近代化色彩。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比较。

二、太平天国的革命实践

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

太平天国的土地与农村经济政策、城市工商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法律与社会政策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

第四节太平天国的悲剧(本章难点)(2学时)

一、杨秀清与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中央权力架构与杨秀清的突出地位。杨秀清与其它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天京事变。

二、石开出走

石达开与天京事变。石、洪的新矛盾。石达开出走及其影响。

三、洪秀全后期的失误

洪秀全脱离群众,少理朝政,任人唯亲,沉溺于宗教神话之中。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2学时)

以洪仁玕、李秀成、陈玉成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的形成。

西线战事。三河大捷。第二次西征半途而废。

列强的外交与武装干涉。

天京保卫战。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捻军与太平天国。

第六节太平天国的性质、意义及失败原因(2学时)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打乱了旧有的社会秩序,加剧了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太平天国挫败的原因:

1.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

2.农民及其领袖自身的弱点。

农民问题与中国国情。

参考书目:

1.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上中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3.《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简氏猛进书屋1958年版

5.《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1-3),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版

7.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与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式

8.苏双碧:《洪秀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三章洋务运动(10学时)

思考题:

1.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怎样评价洋务思想?

3.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哪里?

第一节洋务运动的由来(1学时)

一、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从“夷务”到“洋务”。

洋务运动的特定内涵。

一组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词汇。

二、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内外交困使清政府意识到严重的统治危机。一部分官僚改变了以往对西方的看法,树立起“师夷长技”的观点。“危机”与“比较”导致改革。

第二节洋务运动与中国工业化(3学时)

一、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

中国的早期工业化是以洋务派办企业为起点的。洋务派办的军工企业。洋务派办的民用企业。洋务企业的作用与性质。

二、中国近代工业中的民族资本与工业资本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本的重要企业。

外国在华资本的膨胀。

三、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中国早期工业是由三种资本企业组成。三种资本企业之间有矛盾与竞争,也有联系与依赖。

早期工业企业在经营方针与管理体制在有许多中西混合、新旧并存现象。

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

办工业除了赢利的经济目的外,还有自强的政治动机。

近代工业的薄弱。

第三节洋务运动与近代早期的思想文化变革(本章重点)(3学时)

洋务思潮与近代新观念

洋务思潮的三大理论支柱:师夷长技论、富国强兵论、中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的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论战。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改革?要不要学习西方?

洋务派的文化教育改革举措:办学堂、派留学生、改科举。

洋务运动时期的译书活动。

中国近代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早期维新思想的内容、特征及意义。

第四节洋务派与近代国防和外交(2学时)

一、洋务派改造与强化国家军事机器的措施与结果

洋务派对清军陆军的改革。

洋务派创建近代水师的努力。北洋海军。

二、洋务派与近代外交

清政府外交机构的改革。第一批驻外使臣。最早的外交使团。

洋务派的外交路线:和戎。

洋务派的三个外交主张:避战求和、舍藩保国,以夷制夷。

洋务派外交路线的失败。

第五节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本章难点)(2学时)

一、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相似之处

两国改革时的历史背景与前提。

两国改革的方向、动力与步骤。

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

两国改革派的实力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同。

两国改革的范围与深度不同。

第六节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1学时)

判断近代中国改革的两个标尺。

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开启了中国资本主义化的先河。

洋务运动的消极作用:“补天”与“和戎”思想与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主题相违背。

参考书目:

1.李时岳、胡滨:《从封闭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4.《清季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5.《洋务运动史研究叙录》,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阮芳纪等编:《洋务运动史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四章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法战争(6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近代教案的双重性质?

2.列强是如何扩大其在华权益的?

3.近代早期中日关系的演变。

4.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误点。

第一节教案与反洋教斗争(本章重点)(1学时)

近代西方在华传教特权的扩大。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几位著名的传教士。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教案的由来。各地反洋教斗争。官府对教案的态度。

第二节沙俄对中国西部边疆的侵略(1学时)

阿古柏军入侵南疆。

沙俄与英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与争夺。沙俄染指中国西域。

沙俄出兵强占伊犁地区。

清政府内部的“塞防与海防”之争。

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失地。

中俄关于归还伊犁的谈判。(《中俄伊犁条约》)。

沙俄对帕米尔地区的侵占。

第三节近代早期的中日关系与东部海防危机(本章重点)(1学时)

近代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本的通商要求。《中日条约》。

琉球事件。日本出兵进犯台湾。《中日北京条约》。日本吞并琉球。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江华岛事件。壬午兵变。甲申政变。

第四节英国在西南边疆的侵略(1学时)

一、马嘉理事件

英国在中国西南的探路意图。马嘉理事件。《烟台条约》。

二、英国入侵西藏

英国对西藏的企图。英军武力入侵西藏。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五节中法战争(2学时)

一、战前的形势

战前法国的扩张政策。法国侵占越南。《西贡条约》。《顺化条约》。

黑旗军抗法斗争。

战前中法军队概况。

二、战争经过

中法军北圻对峙。山西保卫战。北宁三战。马尾之战。镇南关大捷。《中法天津条约》。参考书目:

1.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刘鉴唐:《中国近代教案史》,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余绳武:《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6.《中法战争》续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和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10学时)

思考题:

1.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如何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2.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3.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特点。

第一节甲午战争的爆发(2学时)

一、日本军国主义与甲午战争

日本近代的变革与发展。军国主义与近代日本的国家特征。军国主义发展的具体结果:大陆政策与侵华侵朝阴谋。

二、朝鲜问题与日本侵华(本章难点)

朝鲜问题的由来及演变,中日朝鲜交涉。《中日天津条约》的内容及其含义。

九十年代日本国内形势与战争准备。

东学党起义与中、日介入。清廷外交努力的失败,日本正式发动战争。丰岛海战、成欢之战与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

第二节甲午战争的过程(本章重点)(3学时)

一、日军进犯朝鲜与中国东北

平壤之战与清军的退却。

黄海海战及其对中日战争全局的影响。(重点讲授)

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清军在东北战场的溃退。日军进攻金、旅、辽阳、辽河下游等地及其与清军的相持。旅顺屠城与日方对罪行的掩盖。

清政府的第一次求和,张、邵使日及其失败。

二、日军占领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的覆灭

日军的战略企图。清军在山东半岛的失败。

日本陆海军围攻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消极战略及其覆灭。

第三节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2学时)

一、伊、李和谈与《马关条约》(本章重点)

清政府的屈服与李鸿章使日。日本停战的内外原因。伊、李谈判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二、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对《马关条约》的态度。俄、德、法三国干涉的原因与行动,日本的对策与让步,

《中日辽南条约》的签订。

三、反割台斗争

“割台”经过。反割台爱国运动的开展。台北、台中、台南的抗日斗争。台湾沦于日本之手。

第四节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3学时)

一、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本章重点)

德国与山东德国对山东的觊觎。巨野教案,中德交涉与《胶澳租界条约》。

俄国与东北李鸿章与《中俄密约》。沙俄租借旅大,《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法国与云南、两广法国在云南、两广的经营。外交换文与《广州湾租界条约》。

英国与长江流域及九龙、威海英国在长江流域的特权。《订租威海卫专条》与威海的租占。《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日本与福建。其他列强的侵略活动。

美国第一次“门户开放”宣言与对华政策。

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幻想的破产。

二、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及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奴役性贷款俄法洋款、英德洋款、英德续借款

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丧失芦汉铁路、津镇铁路、粤汉铁路借款及有关条约。

列强在华设厂与商品输出。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打击。

参考书目:

1.《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孙克复、关捷主编:《甲午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6.《甲午百年祭:多维视野下的甲午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第六章戊戌维新运动(重点章)(16学时)

思考题:

1.近代中国第一次启蒙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2.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思想和活动

3.“百日维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4.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失败原因

概述:维新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

第一节维新思潮(本章重点)(6学时)

一、康有为的早期活动与变法理论

康有为的早期经历与思想演变。上清帝第一书。今文经与康有为的思想。在广州、桂林的讲学活动。变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现实意义。《大同书》与大同学说。其他变法著作。

二、严复与《天演论》的译介

严复在甲午战争后的启蒙宣传活动。译介《天演论》的意义

三、谭嗣同的政治活动。谭嗣同与《仁学》,《仁学》的哲学与政治理论。

四、梁启超的启蒙活动与民权思想。

梁启超的早期宣传活动。梁启超与《时务报》,梁启超在时务学堂的理论宣传。

五、总结:维新思潮的基本内容与时代特征;维新思潮与近代文化。

六、对维新思潮的反动:《劝学篇》与《翼教全编》

张之洞与《劝学篇》的思想倾向及其评价。《翼教全编》的保守主义及其根源。

第二节启蒙运动与维新活动的普遍开展(4学时)

一、《公车上书》的背景与社会效应

二、学会与报刊的普遍创立

《万国公报》。强学会与《强学报》。《时务报》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各种学会的兴起。

教育改革的初步尝试。

三、湖南的维新启蒙运动

湖南维新力量的集聚。湖南时务学堂。《湘学报*湘学新报》。《湘报》。南学会。

四、康有为的上书活动与保国会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六、七书。保国会及其引起的风潮。

第三节百日维新(4学时)

一、戊戌新政(本章重点)

《定国是诏》与光绪帝的锐意改革。帝党与新政。康有为的奏议。康有为与光绪帝。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

二、新旧对抗

清廷统治集团力量分析。维新派力量的薄弱。慈禧太后的权术对新政的态度。激烈的新旧对抗。维新派的对策。

三、戊戌政变(本章难点)

政变阴谋的策划。光绪帝与维新派的挣扎。政变的发生。有关戊戌政变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2学时)

一、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介绍有关学术争鸣

二、维新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及失败原因分析,维新运动与各国改革的比较

教学实习:赴南海康有为故居及读书处进行教学参观。

参考书目:

1.《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王式:《维新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耿云志:《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七章义和团运动(7学时)

思考题: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历史特点。

2.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3.义和团运动与近代国情。

4.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的排外主义?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2学时)

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西方教会侵华活动。近代教案与反洋教斗争特征。余栋臣起义及其意义。十九世纪末华北农村社会的变动。天主教势力在华北及全国各地的膨胀。华北地区的灾荒。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的来源及有关学术争论。义和团名称的确定与义和团在山东的崛起。冠县犁园屯“十八魁”与朱红灯、心诚和尚领导的义和拳起事。山东义和团的发展及其挫折。直隶义和团的兴起与京津地区义和团的活动。

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成份、纲领口号及其特色。义和团的“灭洋”与排外的评价问题。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矛盾态度及其原因。剿与抚的问题(本章难点)。

第二节反抗八国联军的战争(本章重点)(3学时)

一、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政府宣战

列强对清政府交涉与压力。使馆驻军。西摩联军及其失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正式发动战争。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辩论与西太后的“宣战”。“宣战”的原因。

二、津、京地区的战争与沙俄侵略中国东北

清廷战争的措施失当。天津义和团与清军的抗敌斗争。天津失陷与“天津都统衙门”。

北京义和团的“灭洋”活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与清廷的西逃。八国联军在津、京地区的暴行。清政府下令“剿办”义和团。

沙俄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三、“东南互保”与南部中国局势

南方大吏对清廷宣战的态度。列强对南部各省的政策。“东南互保”的策划过程,《中外互保章程》及其扩大。南方的义和团运动。

唐才常与中国国会、自立军起义的流产。

第三节《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义和团以内动的失败(2学时)

一、中外谈判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美国与“第二次门户开放宣言”。英德协定。列强对华政策的协调与确立。李鸿章北上与谈判的开始。从《议和大纲》到《辛丑条约》。清廷“惩办祸首”。《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重大危害。

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及其余波。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问题。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书目:

1.《义和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义和团运动档案史料》及续编,中华书局1959、1990年版

3.顾卫民:《基督教与中国近代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路遥、程肃:《义和团运动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

5.李文海等:《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

6.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八章辛亥革命运动(重点章)(20学时)

思考题:

1.辛亥革命运动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2.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4.当如何评价立宪运动?

5.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4学时)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国情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帝国主义的“灭国新法”。清政府的改革与“新政”的内容。北洋军阀集团的崛起。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华侨情况。二十世纪初步的思想与文化。农村社会的变动。

二、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求学时代与“革命的言论时代”。上书失败走上革命道路。兴中会在檀香山、香港成立。1895年广州起义的谋划及其失败。孙中山在日本、美国及欧洲的活动。1900年孙中山在华南的活动与惠州起义。惠州、广州两地起义的失败。

三、二十世纪初年的民族觉醒

中国留日学界的崛起及其影响。留日学界的活动:团体的成立、刊物的创办、政治活动、思想宣传活动。留日学生的思想倾向。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

1903年的拒法运动、拒俄运动,从拒俄义勇队到军国民教育会。

苏报案。《苏报》始末。邹容、章炳麟的思想与活动。苏报案经过及其意义。

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与民族意识的提高。抵制美货运动始末。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

以粤汉路的收回为例。

四、启蒙宣传与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

留日学界与国内知识界的启蒙宣传。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介绍。革命排满、建立共和国理想的提出。杰出的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刊物的创办与著作的出版。

第二节同盟会的革命活动(本章重点)(6学时)

一、同盟会的成立

各地革命团体的建立。华兴会、光复会及其他革命团体。

二、同盟会的组织与思想(本章难点)

同盟会的组织。同盟会的思想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方略》的制订。

三、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本章难点)

论战:国情的理解、学理的争辩、道路的抉择。论战的焦点: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革命利弊问题。

四、同盟会发动、领导的武装起义

萍浏澧起义与同盟会的关系。孙中山领导的南部起义。秋瑾的革命活动与秋瑾、徐锡麟之役。熊成基马炮营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

五、同盟会的其他动向

共进会的成立及其在国内的活动。光复会的重新活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与活动。

第三节立宪运动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5学时)

一、清廷新政

二、预备立宪

立宪运动的政治、文化背景。日俄战争及其影响。五大臣考察宪政与吴樾事件。立宪团体的成立与活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三、立宪运动的展开

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咨议局与资政院的设立与活动情况。立宪派的三次国会请愿活动及其结果。满清统治集团的政治措施与“皇族内阁”、

四、保路风潮

“干路国有”政策的出笼及其结果。川省保路运动的发动与清政府的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

第四节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5学时)

一、武昌首义(本章重点)

武昌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活动。革命团体的活动及相互联合。武昌起义的爆发及迅速胜利。胜利后的武昌时局与抗击清军的战争。袁世凯的复出及其图谋。全国各地对武昌起义的响应与支援。各省的光复。

二、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活动与政策。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与虚弱地位。南北议和经过,清帝逊位与清王朝的覆灭。

赴中山翠亨孙中山故居进行教学参观。

参考书目:

1.《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版

4.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5.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6.林家有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林家有等主编:《共和国的追求与挫折——辛亥革命》(图片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8.陈胜粦等编:《孙中山在港澳与海外活动史迹》(图片),1986年版

9.《辛亥革命史辞典》,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第九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进步力量的抗争(7学时)

思考题:

1.民国初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说明了什么?

2.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3.民初英、俄对中国主权的侵略与损害。

第一节袁世凯与洪宪帝制(2学时)

一、二次革命

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窃取最高权力。临时政府北迁。“责任内阁”制的失败与唐宋内阁的倒台。国民党的成立与宋教仁活动。“宋案”的发生与革命党人的对策,善后大借款、癸丑赣宁之役、二次革命的失败。

二、袁世凯对民国政体的进一步践踏。熊希龄内阁。对《临时约法》的破坏,袁氏“当选”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省议会。“政治会议”与《中华民国约法》。参政院与《总统选举法》。

三、洪宪帝制(本章重点)

孙中山在海外的活动与中华革命党。下层群众的反抗斗争,白朗起义。

制造帝制复辟的精神、文化气氛:通令祀孔、祭天,全国各地的尊孔读经潮流。形形色色的帝制舆论。争取列强对帝制的支持,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筹安会六君子”的帝制谋划。“全国请愿联合会”。“国民代表大会”的“推戴书”。袁世凯帝制自为。

四、护国战争(本章重点)

全国各阶层对袁氏帝制的反抗。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梁启超与进步党反对帝制。蔡锷与云南护国运动。护国战争的爆发。云南、贵州、两广及各省独立,两广都司令部与军务院。列强对帝制态度的变化。北洋集团的分裂。袁世凯的最终垮台。

第二节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卖国独裁(2学时)

一、约法之争与府院之争

新旧约法之争及其实质。惩办帝制祸首、府院矛盾及其背景,对德绝交与对德宣战案问题。府院之争的激化。

二、张勋复辟(本章重点)

张勋进京“调停”。张勋其人及其活动,除外会议的多次举行。张勋率领“辫子军”进

行的政变复辟。十二天的复辟丑剧及其收场。

三、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段祺瑞的复出与对德宣战。《西原借款》与主权的出卖。段祺瑞加强独裁统治。冯国璋

与段祺瑞的矛盾。迭起的政潮。安福系与安福国会。统一问题与南北议和。

四、护法运动(本章重点)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非常国会与军政府。各地护法运动的兴起。西南军阀的野心、险谋与护法运动的失败。

第三节蒙、藏、新疆问题(本章难点)(2学时)

一、沙俄与蒙古封建领主的分裂活动

沙俄对蒙古的确的觊觎。策动杭达多尔济集团的“独立”。中国对外蒙“独立”的态度。沙俄在外蒙取得特权与对外蒙的控制。中俄蒙恰克图会议与《中俄蒙协约》,外蒙“自治”的取消。沙俄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强占。《中俄会订呼伦贝尔协约》。沙俄与内蒙叛乱。

二、新疆的侵略、分裂活动

沙俄侵入新疆。“策勒村事件”、沙俄的侵略活动与叛国分子的呼应。所谓“回教独立国”。南疆人民的抗俄斗争。中俄交涉。沙俄在新疆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三、英国制造“西藏独立”

英国对西藏的觊觎及其政策。清末民初英国在西的阴谋活动。西叛乱与“独立”。我国政府、西藏僧俗人士及广大人民对“独立”的反对。英国对中国平叛的干涉。西姆拉会议与非法的“西姆拉条约”。所谓“麦克马洪线”。沙俄对西藏渗透的阴谋。

第四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学时)

一、民国初年的文化动向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对民国初年政治文化的分析

参考书目:

1.《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3.谢本书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新青年》(杂志)

5.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鸦片战争并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使英国人同中国人相接触的是商业,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商业最重要的一环是鸦片贸易,而中国人竭力想取消这一贸易,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二)导火线 1839年6月,道光帝派钦差大臣_______领导虎门销烟。 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三)过程 开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 进程:第一阶段: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 第二阶段:强占香港岛→镇江→南京下关江面 结束: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_》。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主要人物:道光、林则徐、琦善、海龄 (四)《南京条约》(熟记)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 各种货物的税率比以前有多增加,但是,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也就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利了。 例题: 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初三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复习方法 一. 1提前预习老师要讲的内容 2复习老师已讲过的内容。 二.做好笔记,整理出重点,易错点。 三. 1每日看十分钟。 2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第一单元侵略的反抗 1今天的改革开放与《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有何不同? 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前者主权在我,后者主权受侵犯 2《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开放最多的是哪个省市? 福建(福州,厦门) 3近代史上攻入北京(首都)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北平)1937.7←抗日战争→ 1937.12年(南京) 4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发动了侵华的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 古代(1624——1662)郑成功从荷兰殖民手中收回台湾 近代(1895——1945)甲午中日战争后 (1949)解放战争 5《辛丑条约》的哪一条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的活动。 注意:东交民巷1901年中国人不能在此居住,今天依然是各国的使馆 6.新疆(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物,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唐: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清:设置伊犁将军(4)1884年设新疆行省 7.向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左宗棠等人学习: 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勇于斗争、不畏强敌、实现祖国统一的精神。 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收复新疆是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 左宗棠的事迹:收复新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 8、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9近现代中日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一败一胜,后者胜利主要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 10.中国近代史的特征是“屈辱与抗争” 屈辱史包括:英国输入鸦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3.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概述近代前期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斗争,能够熟练说出三大条约及其影响。 2、通过对三大条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说出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懂得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复习归纳类似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难点:对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的分析和认识;掌握通过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导入课程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期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又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对 中国的严重影响,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断抗争,使中国免于亡国的境地。 我们把《侵略与反抗》这个单元归纳为一条线索,两个方面,三大条约,四次侵略战争,五篇课文,进行记忆。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 一、四次侵华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强国相继开始工业革命,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销售本国的剩余工业产品并从海外市场取得工 业原料。 展出《虎门销烟》、《圆明园残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四幅图片,引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以上四幅图片,从根本原因、侵略国、条约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回顾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 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精品教案

中国近代史 考点1: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 (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 (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1)1858年《瑷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60、8,青浦战役,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华尔 (2)1862年,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5.新疆建省:1884年 三.中日甲午战争 1.《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2.《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2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018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期末复习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1、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 互相提问, 完成填写任务。 生:根据记忆,对照表格 进行回顾,在会的地方做 出标志,不会的内容,查 找课本解决。 师:进行巡视,掌握学生 温故情况。 2、中国人的抗争及近代化的艰难探生:自主探究内容,识记 各目的影响或意义。 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针对学生的薄弱点重点训 练,查漏补缺。

根据历史史实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近代中国救国自强的探索活动中,哪一次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它的领导人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请写出他的名字。 2、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哪件?发生在哪一年? 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叫什么?具体含义是什么? 4、近代以来,中国取得完全胜利的反抗斗争是哪一次?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是在哪一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每组指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师:调控课堂,评价学生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展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更正错误,进行点拨和教学补偿。 (1)辛亥革命、孙中山(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年 (3)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5)解放战争时期 拓展延伸中华民族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愈挫愈强。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 局”。这种变局迫使中国顺应世界潮流,实现社会的 全面转型,推动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19 世纪下半期到20 世纪初,在经济、政治、 思想三大领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指出在政治 领域进行的探索活动。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 道路,经过28 年的斗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材料中“ 28 年”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历史事 件分别是什么? (3)回顾中国革命的道路,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 理?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 做题。 生:小组合作讨论,拓展 认识。 师:明确知识要点: (1)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2 )开始的标志: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结束的标志: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 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 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 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 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只有 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 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辉煌的历史进程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6—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及其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从而从总体上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考验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时代从此终结,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和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安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建国初期形势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是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南方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也趁机向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政权。早在武昌起义前夕,张謇就到河南彰德拜访袁世凯,经过密谈,双方对未来的政局和对策达成默契。袁世凯的议和总代表唐绍仪抵沪后,张謇等立宪派便在幕后紧张活动,上海南阳路上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了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进行密谋的场所。1910年入京谋炸摄政王载洋未遂被捕入狱的同盟会干部汪精卫,于1911年11月出狱后担任了南方各省议和参赞,积极参与惜阴堂密谋,为袁世凯疏通。同盟会“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黄兴在收到汪精卫为袁说项的电报后明确表示,为了“早日恢复完全土地,免生外人意外之干涉”,待袁世凯举事后,“请项城充中华民国大统领,组织完全政府。此非兴一人之言,全国人心皆有此意” 黄兴:《复汪精卫电》,《黄兴集》第9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由于袁世凯当时拥有重兵,且有拥护共和的表示,因此总统“非袁莫属”几乎成了共识。南北议和几经周折,至12月底初步达成了“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南北议和史料》,《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第84页,其实想让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地位,只是举行国民会议的具体地点尚未决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百日维新述评? 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三、计划课时:4课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 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电子教案

2017中国近现代史专 项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一) 1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 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 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 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 .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 .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5.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 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 .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 .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6.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7.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 映新中国 A .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 .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 .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 .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8.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 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10.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 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11.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 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2012-2016)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1998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2006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认真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学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2、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3、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果,全面加强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稳步提升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教研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扎实进行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常规,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我校的语文教学品牌。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以学校工作为主线,以县局教学工作大检查为契机,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方法灵活,张扬个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学期相关工作,全力确保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第一、备课 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1次(周一下午),按单元(章、节)进行集体研究。 2、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 (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 2、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1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 [课时]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林则徐和虎门销烟;②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 ③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的侵略史实;④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⑤知道甲午中日战 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理解层次:①简述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②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3、运用层次: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 面加深的影响。 [考点导学] 1、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战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原因: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电子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 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后果是什么? 答:一、积极作用: (1)政治: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②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2)经济: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③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 (3)思想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4)科技: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 二、消极作用: (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成为了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并让使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2)经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体表现: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②在经济

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 (3)思想文化: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4)对人民:大量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是历史的巨大灾难。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 答: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导致本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慢慢落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无数人民遭受屠杀迫害。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辛丑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望厦条约》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让中国丢失香港、澳门、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大好河山,又加上无数的赔款和财富被掠夺,华夏儿女抬不起头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其资本主义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经济危机后的日本,满心贪欲自1937年起对华发动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让无数无辜的中国人民死在了枪炮声中,更让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切正是因为最近二百年中国在诸多列强以工业革命为契机快速发展的时期停滞不前,日趋落后,科技和军事实力均不及他国,从而遭受了无尽的损失,即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 3.百日维新述评。 三、计划课时:2课时 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1843年,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帝会。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