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百日维新述评?

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三、计划课时:4课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

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

了,他们需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并且常常受到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终岁勤劳,难得一饱。导致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连年失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

1841-1843年黄河连续三年决口,造成豫、皖、苏三省广大地区被淹,人民死亡以百万计;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又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波及上千余州、县。尤其是1849年长江大水,汉口"尽成水府",武昌"水深至檐",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被灾严重,为百年所未遇。同期,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总之,连年的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2. 人民反抗此起彼伏

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迫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道路。鸦片战争后,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几乎遍及全国。

其中从1843-1850年,全国各地群众暴动和武装起义,大小即达70余起。当时北方各省有白莲教、天理教的斗争,河南、安徽、山东一带有捻党活动;在南方,斋教散布于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天地会势力更是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

各地掀起的反抗斗争,以两广与湖南三省声势最盛。如1843年,湖南武冈州曾如炷起义;1844年,湖南耒阳县杨大鹏等率众2000余人奋起抗粮;1845年,广西藤县邓立奇、钟敏和起义;1846年,湖南新田县王宗献起义。

据统计,1847-1850年仅广西一省,天地会系统的农民起义队伍即有二三十支。每支"少者数百人,多者三、四千人不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严正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第2册第3页)这些斗争使官僚、地主、豪绅惶惶不可终日,狠狠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以至于地主文人惊呼:"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浓血所至,随即溃烂,……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龙启瑞:《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六,第6页)这一切都说明,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地农民反抗斗争的持续发展,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即将来临。

(二)农民革命的酝酿

正当中国社会酝酿着一场农民大起义风暴的时候,洪秀全在广西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宣传和组织上的准备。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七岁入村塾读书,由于聪明勤奋,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及多篇古文。家庭对他期望殷切,希望他能取得功名,以"显父母,光宗族"。但是三次赴广州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1.应试落第,"去旧从新"

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洪秀全读后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

2.撰写“三原文献”,宣传平等思想

从1844-1848年洪秀全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 "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的"大同"社会。

3.创立"拜上帝会"

1847年春,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

4.形成领导核心

拜上帝会在发展和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成员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

(三)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

1.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清政府急忙调集军队一万多人派往桂平,广西提督向荣亲至前线指挥镇压。太平军英勇作战,屡次大破清军。

2. 永安封王建制

1851年8月,太平军在平南官村击溃向荣部队,一举攻克了广西永安州。12月,洪秀全在此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确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3. 转战湖南湖北

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清军3万多人陆续开到永安,包围了州城。1852年4月,太平军突围北上。6月,太平军攻克全州。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

太平军撤离全州后,进入湖南。在湖南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救一切中国人民谕》三檄文,揭露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颁行诏书》,《太平天国》第一册,第162、164页)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它。8月,太平军攻取湖南重镇郴州。9月,围攻湖南省城长沙,未能攻克。萧朝贵在攻城时中炮牺牲。这是继冯云山之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重大损失。11月底,太平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行动,移营转进。12月,太平军攻克益阳、岳州,获得大量武器、船只。同时,数千船民、纤夫踊跃加入起义队伍,组成水营。从此,太平军有了一支新建的水师。

1852年底,太平军进入湖北,连克湖北重镇汉阳、汉口。 1853年1 月,太平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

4. 定都南京

2月,洪秀全、杨秀清放弃武昌,统率大军,水陆两路,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势如破竹,连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和州等地。3月7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水陆连营,"直望无际","既众且整",清军"望之夺气"。(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一)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等。20月,攻克内城,杀江宁将军样厚等,完全占领了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5.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先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的总目标是攻打清朝的都城北京。1853年5月,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军两万多人,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经安徽入河南,由泛水渡黄河,自豫北入直隶,一路所向披靡,连破州县。清政府极为恐慌,忙调重兵堵截。京中官绅逃迁者3万多户,情况极为混乱。不久,北伐军前锋直抵保定以南,进逼天津。清军决运河堤放水,北伐军进攻天津受阻。时值隆冬,北伐军粮尽衣缺,于1854年2月败退南撤,后虽经一年多的苦战,最后终在1855年3月和5月,在直隶连镇和山东茌平冯官屯溃败。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俘就义,北伐失败。

北伐军在两年的时间里转战数千里,连克数十城,战斗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给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同时支援了太平军在南方的战斗。但因北伐军孤军深入,远离根据地,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又没有主动联系和发动群众,因而最后陷于失败。

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为夺取安庆、九江、武昌这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进行了西征。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溯江西上,当月即攻占安徽省城安庆。此后,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等率领,以安庆为基地,先后攻取了安徽22个州县;次年1月,又攻克皖北重镇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而死。另一支由赖汉英等率领,进围南昌,但久攻不克。1853年9月,撤南昌之围,攻下九江。10月再克汉口、汉阳,后因兵力不足,退守黄州。曾天养率部来援,于1854年2月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镕投水而死。西征军乘胜三克汉口、汉阳,再克武昌。1854年4月,太平军在湖南靖港几乎全歼湘军水师,曾国藩羞怒交加,投水寻死,被随从捞起。但在随后的湘潭之战中,太平军又为湘军所败,湘军乘胜反扑,7月陷岳州、占武汉,于1855年初进逼九江。1855年1 月,石达开为统帅,率大军西援。在湖口和九江两次战役中痛歼湘军水师,使敌军"辎重丧失,不复成军",曾国藩率残兵败将逃往南昌。太平军乘胜西进,2月至4月,再克汉阳、武昌。这年年底,太平军向江西进军,至翌年3月间,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江西十三府中的七府一州五十余县,都落入太平军手中。

与此同时,太平军于1856年4月与6月,先后击破了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除了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军事压力。总之,太平天国通过三年多激烈的战斗,控制了从武昌到镇江长江沿岸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以及江苏的部分地区都为太平天国所掌握。至此,太平天国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太平天国的纲领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内容的革命纲领。

1.基本内容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第一册,第321-322页)分配的办法是:按产量的高低把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田坏田各一半,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不分男女,凡16岁以上,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的调剂办法。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除了解决土地问题之外,《天朝田亩制度》还还规定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来组织社会生产和产品分配。每25户为一"两",每"两"设"两司马"一人,总管生产、分配、军事、教育、宗教等事务。分得土地的农民,除耕田外,都要参加副业劳动,"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

(3)设立“圣库制度”

在分配问题上,每"两"设一国库,规定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25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每"两"所设的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者,均由国库供养。

2.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地权'和'平均土地'的思想,无非是为了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而斗争的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而已。"(《纪念赫

尔岑》,《列宁选集》第2卷,第418-419页)《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的这种愿望,用政权的力量予以系统化、制度化,对于发动和鼓舞群众起来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这种方案是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悖离的,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天朝田亩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和平均主义的经济方案在当时激烈的战争环境下是无法实施的,而实际实行的仍是"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封建的生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3.《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行情况

尽管如此,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地区内,地主阶级受到了沉重打击。一部分地主豪绅和庙宇寺观的田产被没收,对富户课以重税和减轻农民的负担。如天京附近的农民,"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同时,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自发地起来反对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有的占有逃亡地主豪绅的土地,有的拒绝向地主交租,有的则少纳地租。

据当时一些文人记载:江苏扬州附近,"凡佃人田者,亦思抗租不纳";(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二)在湖北黄梅县,"贫民多挟贼凌富,而田风大坏,舞弊名色多,是区区者(指租谷)能有几何"(邓文滨:《卖脱父亲能抵课》,《醒睡录》卷七)在安徽芜湖,前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所有的2000多亩土地,"自咸丰三年后,籽粒无收"。(《徽君御寇案牍》,《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六册,第116-117页)

这都说明,太平天国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虽然并未实行,但是广大农民却夺回了相当数量的土地,并且由于少交或不再向地主交租,大大减轻了负担,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而且对太平天国控制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支援农民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太平天国的其它政策

除《天朝田亩制度》以外,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实施了其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 在政治方面

太平天国按中央、省、郡、县四级建立了政权体系。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为天王。天王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实行世袭制;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十二级职官。随着形势的发展,后来官制有所增改。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既处理政务,又带兵打仗。定都天京以后,杨秀清的东王府实际上就是太平天国政府。东王府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成为分管各部的主管官员。

地方政权为省、郡、县三级,省级官员大都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县级以下为基层政权,《天朝田亩制度》明确规定实行乡官制度。即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居民组织起来,以五家为伍,设一伍长;五伍为两,设两司马;四两为卒,设一卒长,五卒为率,设一旅帅;五旅为师,设一师帅;五师为军,设一军帅。一军共有12500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被称为"乡官",多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

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域,较为普遍的实行了乡官制度。乡官在维护地方秩序、征收赋税、办理军需方面都作出了相当的贡献。如敌方的记载说:"贼之科派不独钱米,如行军所需各物皆需取给于乡官,偶需锹锄千柄,或苇席千张,或划船百只,伪文一下,咄嗟立办"、"催粮之贼不绝于道,赖数乡官支吾而供给之"(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天国》,第三册,第275页)但是,乡官的成分颇为复杂。充任乡官的,除农民和其它劳动人民外,还有流氓无产者,以及地主士绅。这就给太平天国革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 在经济方面

宣布废除私有财产,并曾一度废除商业。太平天国一度在天京完全废除私有财产,生活必需品由圣库定额供给。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虽夫妻不得同居。

手工业由诸匠营和百工衙统一经营管理。诸匠营有土营、木营、织营等,百工衙有弓箭衙、油漆衙、豆腐衙等,行业很多。诸匠营和百工衙的产品不经过市场进行交换,直接分配给各单位,生产者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这种按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所制定的改造城市的方案,让基层群众过平均主义式的生活,使原来的城市变成了城堡,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的,所以终于遭到失败。1855年初,开始允许天京居民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天京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

3. 在社会生活方面

实行男女平等和禁止妇女缠足。《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废除买卖婚姻,"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贼情汇纂》,《太平天国》,第三册,第326-327页提倡"一夫一妇",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应试、做官、参军作战。这些措施对封建宗法制度起到了冲击作用。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者仍沿袭历代封建帝王的妃嫔制。洪秀全还宣扬"妻道在三从,勿违尔夫主"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幼学诗》《太平天国》第一册第233页)这些事实说明,他们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

4. 在思想文化领域

太平天国对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正统权威进行了一次冲击。金田起义后,太平军所到之处捣毁孔庙和孔子等人的牌位,斥儒家经书为"妖书",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黄再兴《诏书盖玺颁行论》,《太平天国》第1册,第313页)这无疑具有革命意义。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此外,还颁行了"天历",改革了旧的历法,对旧历书中阴阳祸福、吉凶生克等尽行删除。

5. 在对外关系方面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没有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恫吓,也没有承认《南京条约》,而是主张平等往来,鼓励正当贸易,明确宣布不许再卖鸦片。例如当时中国大宗出口的丝、茶,一部分是产自太平天国区域之内,另一部分则必须经过太平天国占领区才能外运。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丝、茶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上升。但是,太平天国对西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错误地把他们当成"洋兄弟",允许外国侵略者"自由出入"及"货税不征"。

概括地讲,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政策具有军事性、民主性、封建性的特点,因为太平天国始终处于频繁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因之一切都要服从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乡官制度实际上起到了太平军的后勤部的作用,其行政区域的大小,完全是由军事斗争的成败所决定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所规定的乡官选举及升贬办法是其民主性的体现,但是太平天国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定都天京后更为严重。如天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诸王之间等级森严,甚至还规定了官员的世袭制。此外,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镇压农民减租抗租斗争的情况。这反映出农民阶级因为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社会。太平天国起义在高涨中已蕴含着走向衰败的危机。

三、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一)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起义初期那种"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朴质的思想作风多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则是对权利名位和奢侈生活的追求。

太平军进入南京后大兴土木,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官殿林苑,"金碧辉煌"。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如冠履服怖、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领导集团之间争

夺权力的斗争日益尖锐,终于酿成了天京变乱的严重事件。

1856年8月,杨秀清借"天父下凡",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为万岁。洪秀全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但立即密令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火速返回天京。韦昌辉在接到洪秀全的密令后,立即率领3000精兵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将杨秀清及其眷属杀死,又杀了杨秀清部属将士两万多人。石达开赶到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企图杀石达开。石达开闻讯后连夜逃往安庆,但他在天京的一家老小全被韦昌辉杀害。韦昌辉的专擅横暴,激起了广大将士的愤怒。洪秀全接受将士们的要求,于11月初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平息了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

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命他提理政务,"合朝欢悦"。但是,洪秀全经杨、韦事件之后,对石达开也心存疑忌,所以封他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以牵制石达开,引起石达开的不满。

1857年6月,石达开出走天京,带走了太平军的二十万精锐部队,脱离了太平天国,走上了分裂道路。

他脱离天京后,孤军作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粮食、武器等补给困难,部队的战斗力日益削弱,军心逐渐涣散。1863年5月,石达开率部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陷入清军包围被消灭。石达开被解往成都凌迟处死。

(二)力挽危局的苦斗

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和石达开的出走使太平军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给了清政府以喘息之机,清军乘势反扑。 1856年底,武昌、汉阳重陷敌手,随后江西大部分地区也被清军攻占。清军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并于1857年12月攻陷镇江,围困天京。1858年5月,九江失守。天京上下游除安庆以外的战略重镇全失,形势急转直下。

1. 枞阳大会与再破江北大营

面对严峻的形势,洪秀全提拔了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各军主将。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取联合作战方针,同心协力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包围。9月,陈、李两军会师于滁州,东进攻破浦口,歼敌两万余人,彻底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封锁。

2. 三河大捷

正当太平军主力进攻江北大营时,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在攻陷九江后,乘势攻入安徽,进逼庐州咽喉三河镇。11月初,陈玉成闻讯自江浦挥师西进,直插三河镇包抄湘军后路,李秀成率部赶来支援。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湘军全部营垒,击毙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400余人和全歼湘军六千余人,李续宾自杀,取得了三河大捷,给湘军以沉重打击。曾国藩哀叹:"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

3. 再次摧毁江南大营

同时,太平军在皖南、江西战场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暂时稳定了天京上游局势。1860年5月,李秀成会同陈玉成等五路大军再次摧毁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大臣张国樑在丹阳惊吓落水而死,和春在浒墅关自杀。6月,太平军又相继攻克苏州、嘉兴、松江等十余州县,建立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

4. 《资政新篇》的提出

1859年4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秀全后又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形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核心。

洪仁玕任干王后不久提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针对当时存在分散、离心的倾向,他强调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

在经济方面,洪仁玕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奖励开采矿藏,设立银行发行纸币等。

在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提倡兴办医院、设学馆,盲哑院等文化慈善事业,禁止缠足、溺婴、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

在外交方面,洪仁玕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毁谤国法"干涉内政。

洪仁玕的这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是进步的。但是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仍处在萌芽状态,平分土地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如何整顿正在涣散的革命力量去争取胜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不是只字不提,就是语焉不详,未能切中时弊。因此《资政新篇》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成为无法实行的一纸空文。

5. 安庆失守

1860年8月,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形势再度恶化。

首先是安庆保卫战的失败。安庆是太平天国和皖北捻军进行联系的纽带,也是屏障天京、保证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曾国藩接任两江总督后,立刻派其胞弟曾国荃率湘军五万余人包围安庆。为解安庆之围,陈玉成率军救援安庆,在安庆外围与湘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李秀成对救援安庆持消极态度,1861年9月,安庆失守。从此太平天国在上游的重镇尽失,天京已无屏蔽。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转移庐州与湘军激战数月,1862年5月,庐州失守,陈玉成突围到寿州时,被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清军妄图诱降,陈玉成大义凛然地回答:"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陈玉成被擒记》,转引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考释集》,第204页)后被杀害,年仅26岁。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大损失。

当陈玉成等部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安庆时,李秀成等率军由江西入浙江,1861年12月,太平军破杭州,巡抚王有龄自杀。这使得浙江和苏南成为太平天国最后两三年中的主要根据地。但太平军始终未能扭转军事上的不利局面。1862年,太平军集中兵力与湘军在多个战场上进行了殊死决战,以解天京之围,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6. 天国悲歌

这个时期,太平军在苏浙战场上曾重创了外国侵略军,打死法国海军上将卜罗德、舰队司令耿尼和"常胜军"的头子华尔,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然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之下,到1864年5月,太平军苏南、浙江、皖南根据地全部失去,天京形势更加危急,四面被曾国荃的湘军围困,内无粮食,外无援兵。1864年6月3日,天王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用炸药轰倒城墙,蜂拥冲入。守城太平军与湘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但终因力量悬殊而沦陷。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三)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1.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失败,其主观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小生产者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其规定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自己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渝,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只能从农民阶级狭隘的眼光出发,墨守这个完全行不通的平均主义蓝图,而不能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则由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无法实行。这是单纯农民战争的致命弱点,因而最终必将失败。

其次,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拜上帝教这种宗教理论虽然在革命初期曾经起过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的重要作用,但毕竟不是科学理论,其表现在对外方面,

误把外国侵略者当成朋友,吃了大亏。在太平天国内部,这种宗教理论后来被用来发展个人势力,酿成了天京变乱的悲剧。洪秀全本人也深深陷入了宗教迷信而不能自拔,以致拒绝采纳"让城别走"正确意见而坐以待毙。

第三,农民阶级难以克服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散漫性、狭隘性等固有弱点,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未能跳出封建专制政权模式的窠臼。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即迅速的封建化,领导集团日益脱离群众,贪图享乐、生活腐化、争权夺利、任人唯亲、滥封滥赏等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洪仁玕后来痛心地指出,天国的失败"并非丧在妖军之手,却在自己之手"。(《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从客观上讲,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于敌人的力量强大。太平天国面对的不仅是本国封建势力,还有凶残的外国侵略者。因而太平天国革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下失败了。 2. 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势力波及到18个省区,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世界农民战争世上也是罕见的。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太平天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民政权,颁布了有利于农民的各项政策,猛烈的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极大的削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成为中国农民起义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使侵略者迅速将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遇到很大挫折。太平天国革命兴起的时代,西方殖民者已经侵入中国,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太平天国在打击清朝封建统治的同时,勇敢的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武装进犯,拒绝了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因此太平天国革命在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三、对近代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资政新篇》的提出反映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可贵的开拓精神,为以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太平天国的革命业绩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革命斗志,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以太平天国的后继者自许。

最后,太平天国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波斯的巴布教起义等共同构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第二节戊戌变法运动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与世界资本主义向过渡的整个形势相适应,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严重危机。

(一)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狂潮

帝国主义列强趁中国甲午战败之机,掀起了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1.沙俄占据中国东北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充当了急先锋。它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同英、美等列强竞争,企图通过进一步扩大领土的办法来弥补经济力量的不足。其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和它在中国争取的大量权益,不但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原有的"均势",而且直接威胁了沙皇俄国控制中国东北的侵略阴谋。于是《马关条约》刚一签订,沙俄便纠合德国和法国出面干涉,而法国是俄国在欧洲的盟国,愿意参与干涉,并借机向清政府邀功索赏。

德国则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渴望在远东地区夺取殖民地,认为这是一个难逢的机会。这样俄、法、德三国各有打算,互相利用,促成了以俄国为主轴的三国干涉还辽。最

后在三国"威逼利诱"之下,以清政府增加3千万两白银为代价,日本退还了辽东半岛。

“三国干涉还辽”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立即开始了在中国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沙俄以还辽有功,于1896年6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取得在中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即由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铁路。1897年开始修筑,1903年完工。它使西伯利亚铁路东段可从中国境内直线通过。)及驻军护路、采矿垦荒等特权;稍后又强租旅顺、大连,并夺取由哈尔滨至旅大的“东清铁路”支线筑路权,从而以东北为其势力范围。

2.法国占据中国的云南和两广

俄国的这一系列活动,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他们纷纷在中国强占港湾,掠夺铁路修筑权和划分势力范围。法国也以干涉“还辽”有功,以云南和两广为其势力范围,夺取了在这三省筑路、开矿的优先权,并强租广州湾(湛江地区),租期达99年。

3.德国占据山东

德国则在1897年11月以曹州教案(由于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欺压民众,激起公愤,1897年11月,两名传教士在曹州巨野县张家庄被当地大刀会所杀。此案又称“巨野惨案”。)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并取得修筑胶济铁路和沿路30里内采矿等特权,以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4.英国占据长江流域

英国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并乘机割占中国云南西部的部分领土,强开梧州通商。 5.日本占据福建

日本也不甘落后,于1898年4月强迫清政府答应不把福建租让给其他国家,使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6.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98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按"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原则,承认美国在各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权利。其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

总之,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大标志,中国日益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二)帝国主义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1.在铁路投资方面

俄国修筑的“东清铁路”,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以及名为比利时实则俄、法集团控制的京汉、汴洛铁路,英国投资的京奉、津浦、沪宁铁路,德国控制的胶济铁路和美国投资的粤汉铁路,都在甲午战争后不久先后动工兴建,以致在1895-1899年间出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投资的第一个高潮。

在甲午战后的几年间,列强先后通过八次铁路借款,共贷给中国8967万元,夺取了长达1.9万余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它们不仅通过输出资本榨取到巨额的利润,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有的甚至享有铁路沿线的行政权和警察权,使铁路沿线的中国领土主权名存实亡。

可见,投资和修筑铁路已成为甲午战后列强在华争相输出资本和巩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

2.在航运方面

甲午战争后英商进一步扩大太古和怡和轮船公司的投资,日本则在中国新设日清轮船公司,以致外资轮船公司不但控制中国的远洋运输,在中国内河航运中也居垄断地位。例如1903年中国内最大的长江航线,太古、日清、怡和三大外轮公司占总吨位的73%,而中国的

招商局仅占27%。

3.在轻纺食品工业方面

甲午战争后,列强也纷纷援引"马关条约",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例如仅1897年,外资在中国建立的重要纺织厂就有英商怡和纱厂、劳工毛纱场,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不久日资棉纺织业也打入中国,并迅速增长。外资食品工业甲午战争后至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中国增加70家,其中主要是面粉业和烟草业。采矿业如日本开采抚顺煤矿,英国开采开滦煤矿等。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1900年,外国在华企事业投资在1亿两以上,在华建立的洋行、工厂达933家,它操纵和垄断中国轻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许多行业,直接压榨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并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三)帝国主义操纵中国财政,控制中国政权

《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20000万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8000余万两,根本无力筹划。列强认为这是掠取特权的大好机会,争相兜揽借款。在列强的争夺和逼迫下,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第一次是1895年7月向俄法集团所借的"俄法洋款",第二次是1896年3月向英德集团所借的"英德洋款",第三次是1898年3月再次向英德集团续借的"英德洋款"。

除了这三次政治大借款外,清政府还有一些其他名目的借款。据初步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4.51亿余两自银,约为当时年财政收入的五倍半。这些借款,不仅利率高,折扣大,而且都附有政治条件,使得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部分内地的盐税、厘金、外贸和运输;也使亏空骤增的清政府进一步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财政依赖。所以,这些借款使清政府在经济上以致政治上都不得不长期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

总之,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在中国掠夺了大量特权,不但巩固了他们原有的在华权益,还进一步扩大了对华资本主义输出,从而更加牢固地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列强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更是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在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的侵入中断了中国明清之际既已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同时又为我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19世纪70年代前后,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纷纷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但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夹缝中,民族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1. "商战"主张的具体实现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从洋务派里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战"。甲午战后,更多有识之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

2. 洋务运动的破产迫使统治者另辟新路

当时,伴随着洋务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破产,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也根本无力再投资兴办新式企业。为解决战后的财政困难,清朝统治者在勒索商民"捐输"的同时,也不得不给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让出一点道路。

还有,清政府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允许民间设厂,是清政府工商政策的一大改变。这个措施,进一步激发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的积极性。

3.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造成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破产

而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争先恐后地对华输出资本,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在商品市场上,洋货大量倾销,造成了农村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急剧破产。机织棉纱、洋布和其他商品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中国民间投资设厂起到刺激作用。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破产。津榆、京津、芦保等铁路相继动工,铁路沿线的土地被大量占用,许多农民失去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沿江沿海轮船日益畅通,运河废弃,使以往的许多运输工人流离失所。邮电事业的兴办,又夺走了大批驿站人员的生计。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就造成了与日俱增的破产失业人群。这大量的破产失业人群,就给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

这样,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就造成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它们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二)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概况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甲午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不少民办的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和采煤为主的工矿业。

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合计只有8家,资本总额不过400多万元。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三倍。以纺织工业为例,从1895至1898年,在上海、宁波、无锡、福州、苏州等地,就先后创办了7家商办企业,资本都在20万元以上,其中投资额最大的苏州苏纶纱厂,资本达83.9万多元。再以煤矿为例,从1895

至1898年,共创办商办煤矿4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广东北海煤矿,资本也达83.9万元。

在这些商办企业中,比较重要的有:1895年,商人楼景晖在浙江萧山县创办的合义和丝厂;华侨商人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办的张裕酿酒厂;1896年,严信厚在宁波创办的通久源纱厂;1897年,长芦“盐运使”杨宗濂等人在无锡创办的业勤纱厂,四品京堂庞元济在杭州创办的通益公纱厂,夏粹芳等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1898年,朱幼鸿在上海创办的“裕通纱厂”,祝大椿在上海创办的源昌碾米厂,吴懋鼎在天津创办的天津硝皮厂等等。甲午战后出现的民间设厂"高潮"并不止于1898年,直到义和团运动失败前,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如著名的状元资本家张謇于1899年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孙多森于1900年在上海创立阜丰面粉公司等企业。

缫丝业是甲午以前发展最早和最多购民族资本工业,战后又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国的生丝自从外国丝业兴起之后,在七八十年代出口比重虽然日渐下降,但出口的绝对值仍在增加。1894年以后,出口价值已超过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占第一位。因为机器缫丝的质量优于土丝,出口量继续增加,1895年以后,缫丝厂增加很快,成为民族工业资本最多的一个部门,并且从上海、广东扩展到四川、湖北、辽宁各地。

(三)对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评价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甲午战后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力量仍然相当微弱,不但数量很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困难和阻碍。

1.它根本没有力量与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和廉价的商品竞争,随时都有破产倒闭的危险

例如在甲午战后的三四年时间里,先后开设的10家纱厂,资本额共490余万元,一时形成了兴办纺织工业的"高潮"。与此同时,日本棉纱在华中、华北一带大量倾销;英、美、德等国纱厂也在上海相继设立,资本额达580余万元。由于这些外资纱厂的竞争,上海及苏、

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就开始亏损,很不景气。其他各地纱厂也日渐难以支持,更无人再办新厂。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政府虽然在甲午战后被迫给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一些出路,但仍没有给民族工业以真正的保障,这就使本来就无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竞争的民族工业,还要承受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苛捐杂税、官吏勒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并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可能和有利的条件。

2.尽管道路艰难,社会环境恶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缓慢地前进了,甲午以后几年与战前比较,确实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他们意识到不但清政府不能为他们开辟这样的道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也不能开辟这条道路。而由甲午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把中国推进亡国灭种的深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制度,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

三、百日维新述评

(一)百日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的政治力量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政治演出。

资产阶级最迫切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但遇到了严重的障碍:一方面,帝国主义以雄厚的资本廉价倾销商品;另一方面,国内封建势力重税盘剥,双重压迫使民族资本主义处境艰难。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必然同挽救民族危亡和变地主阶级之法密切联系在一起。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愿望和利益,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二)百日维新运动的发动

1.三篇文献,奠定理论基础

康有为,广东海南县人,少年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后来又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面对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机,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1888年,他赴北京应试,向光绪皇帝第一次上书,提出:"变成法、同下情、慎左右"的建议,这也是他最早的维新主张。以后,他一面在家乡设"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一面致力于维新理论的著述,先后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

2."公车上书",拉开运动序幕

1895年4月底,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得知《马关条约》的内容,大为震惊,他联合在京应试举人1000多人,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重局势,提出了拒签和约、变法图强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反映了当时爱国救亡的要求,维新变法思想在全国迅速传播。

3.组织团体,网罗精英人才

为了推动变法的进行,康有为首先制造舆论,组织团体。1895捻月,他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报,组建了"强学会",到1898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维新派设立这类报馆、学会、

学堂、书局有300多所。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过程中,涌现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宣传鼓动家。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政治理论为思想武器,与当权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传维新变法、图存求强的主张,推动了变法维新政治运动高潮的到来。

4.多次上书,得到皇帝信任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亡更加严重。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若再不变法,"恐皇上和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三条纲领:(一)"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设"待诏所"以广开言路;(三)设"制度局"以定新知,并敦促光绪帝从速变法。

光绪帝在内忧外患及“帝党”与后党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其统治,决心支持变法。

(三)百日维新运动的开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在其后短短的100多天里,陆续颁布新政诏书、谕令110多道,其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兴办学堂;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译书局,派人出国留学等。军事方面,整顿军队,裁减绿营及冗兵;改变武举考试制度;筹办兵工厂,添设海军。此外还有取消满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四)百日维新运动的失败

这些所谓"新政",既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也没有议院、国会、宪法等新式政治上层建筑,但即便是如此枝节的改良,仍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所不容。

1.慈禧太后控制用人大权

在光绪帝“下诏”的第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一日内连下三道谕旨,将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开缺回籍";规定新授二品以上职务的文武大臣要谒见慈禧太后,当面谢恩;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北洋诸军。这样,慈禧太后实际控制了整个局势。光绪所能做的,仅是委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并准其专折奏事;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变法诏书大都成为一纸空文。

2.袁世凯告密促发政变

9月中旬,当光绪得知慈禧、荣禄在策划政变,帝位难保时,他忙于求救于维新派。维新派赤手空拳,只得向帝国主义求援,但毫无结果。最后,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求他杀荣禄以挽危局。袁世凯当面应允,转身即向荣禄告密。荣禄乃连夜从天津赶到颐和园。次日凌晨(9月21日),慈禧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再次"垂帘听政"。

从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到慈禧太后再度听政,前后共计103天,所以史称"百日维新"。 3."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

接着慈禧太后下令捕杀维新党,罢免、放逐大批参与维新或倾向变法的官员;废除各项新法,恢复旧秩序。

康、梁分别亡命香港、日本。当友人劝谭嗣同避难出走时,这位激进的维新志士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他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临刑前,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爱国维新志士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政变之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各种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戊戌变法"

宣告失败。

(五)百日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 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志士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严峻关头,挺身而出,为变法图强大声疾呼,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要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进步意义。

3. 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积极宣传并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支持,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

同时,戊戌变法血的教训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幻想在不不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前提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一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以达到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为戊戌变法所证明。

(六)百日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作为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它将永远载在史册。它的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旧的封建势力虽然腐朽没落,但是对于维新变法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阻碍力量、破坏力量。

主观原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虽然朝气蓬勃,但却缺乏实力。而且他们把维新变法看得过于容易简单,以为有了皇帝的支持,就可轻易实现。对封建顽固势力的估计不足,又严重地脱离了民众。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剧烈,变化迅速。戊戌变法的活剧刚刚落幕,新的斗争和新的变革又接着开始。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高潮

(一)外国教会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1.各国传教士涌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欧美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东正教的大批传教士,随着外国侵略军的坚船利炮涌入中国。到19世纪末,全国有传教士3300多人。仅山东一省108个州县中就有72个州县出现了教会活动,教堂总数达1300多处,传教士150多人,教民达8万人之多。

2.传教士从事精神文化侵略

虽然传教士中也有少数为信仰而来华传教者,在传播西学和兴办文教慈善事业方面作出过贡献。

但总体而言,他们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披着宗教外衣,打着慈善招牌,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从事精神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利权,直接充当侵略者的帮凶。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就有传教士及其教徒刺探情报,充当侵略军的向导。如英国传教士宝复礼提供给八国联军的军用地图详细标明了村庄、道路、河流及清军、义和团的驻地、人数、炮位等。还有些教堂,建立城堡,挖掘壕沟,备有新式快抢,甚至置备大炮,私设公堂,任意审讯、屠杀中国人民。如法国教主樊国梁组织了3000人的武装教堂,还拥有40名正规军,盘踞在北京附近残杀中国人民。

3.纵容教徒为非作歹

不仅如此,他们在中国招收的教徒中有许多是"凶横乡里"的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地痞

流氓。这些被老百姓称为"二毛子"的教民,依靠教堂势力鱼肉乡里、飞扬跋扈、为非作歹。"他们作奸犯科,无所不至,或乡愚被其讹诈,或孤弱受其欺凌,或强占人妻,或横侵人产……或因公事而借端推诿,或因小愤而殴毙平民,种种妄为,几尽难述"。(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350页)就连一向仇视义和团,庇护外国教会的袁世凯也不得不承认"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究本源,实由地方州县各官,平时为传教洋人挟制,不能按照约章持平办案……往往抑制良民……而教民转得藉官吏之势力,肆其欺凌,良民上诉亦难伸理。"(李文海等《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第76页)总之,西方传教士及其爪牙在中国所犯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二)反对外国教会势力的斗争

教会的种种罪恶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愤恨,他们杀死教民,驱逐教士,焚毁教堂,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日益高涨。斗争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1年贵州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0年的天津教案

在此期间,各国传教士陆续在沿海、沿江地区建立教堂,广收信徒,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法律及传统礼教和风俗习惯,不但激起了下层民众的反对,也引起了地方官员和士绅的不满。1861年法国传教士胡弗理横行不法,无理要求贵州巡抚、提督保证他传教自由而被拒绝,以致引发了提督田兴恕致函全省官吏号召驱赶传教士、禁止传教的贵州教案。

之后,湖南、江西、四川、江苏、安徽、河南、直隶、内蒙、云南、西藏、福建和台湾等省区都相继掀起了反对外国教会斗争的怒潮。

1870年的天津教案把群众性的反洋教斗争推向了高潮。由于天津法国天主教育婴堂的婴儿不明原因的大批死亡,民众愤恨,派代表到“育婴堂”查视,但被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蛮横拒绝,于是数千人前往教堂抗议。丰大业以此事为借口,对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大肆咆哮,并以武力相威胁。在回领事馆的途中,竟对途中遇到的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射击,造成刘的一名随从当场死亡。此种暴行使在场民众怒不可遏,群众一拥而上,当即将他打死。接着,群众冲向英、法、美教堂和法国领事馆放火烧毁,杀死外国教士等20人。

事后,法国纠集了英、美、俄、德、比、西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口及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屈膝妥协,派曾国藩、李鸿章到天津"查办"。曾、李屈服于压力,将刘杰革职充军,处死爱国民众20人,充军25人,赔款白银49.7万两,又派崇厚赴法国赔礼道歉,才算了结。这种杀民谢敌的行径,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第二阶段,从天津教案后到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

天津教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反洋教的斗争向规模更大的方向发展。1873年夏,法国主教范若瑟遣教士张紫兰等人潜入四川黔江县,私买民房,遍贴告示,建堂传教,并拒绝地方人士的劝阻。当地民众盛怒之下,殴毙教士两人。事后,法国使臣热福理声称该县知县桂衢亨为主谋,与地方绅士共同戕害教士,要求惩处。清政府在压力下将桂衢亨革职查办,捕杀民众多人,方告了结。此即为黔江教案。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1874年的福建延平教案、1875年的四川营江教案、1876年的四川邻水教案和安徽建平教案、1881年的山东济南教案、1882年的黑龙江呼兰教案等反抗教会斗争的重大教案。

此外,在中法战争爆发前夕,一些传教士或刺探情报,或里外串通,积极协助本国政府侵略中国。战争爆发后,间谍活动愈发猖狂。法国在华传教士大多卷入这场侵略战争,配合侵略行动。因此,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处于抗法前线的人民,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腐朽的清政府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在"力保和局"的思想指导下,继续残酷镇压反教群众。但是全国性的反教会斗争并没有被镇压下去,反教会斗争的人数日益增多。

第三阶段,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时期,各地群众反教会斗争继续发展,斗争形式也从焚烧教堂、驱逐教士发展到大规模的武装斗争。1890年,四川大足县龙水镇法国传教士破坏当地一年一度的迎神赛会,激起民愤。而清政府派军队保护该镇法国教堂,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他们在哥老会首领余栋臣的领导下,发布檄文,捣毁教堂,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转战川东,号召人民起来驱逐外国教会势力,各地群众纷纷响应。起义军屡次重创前来镇压的清军,坚持斗争两年之久。 189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由哥老会组织的码头工人、挑夫、水手、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武装暴动,他们焚毁教堂,攻打海关,并与前来镇压的官兵英勇战斗。数月之内,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的数十个城市和广大农村,凡外国教会盘踞的地方,几乎都发生了暴动。上海租界也出现了反对外国教会的匿名揭帖。

在北方,1891年11月,热河东部朝阳一带的民众在“金丹道”和“在理教”的领导下发动起义。起义军焚烧教堂,杀死贪官,捣毁衙门,砸开监狱,纵横数百里,扫荡四个州县。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下,这些起义暴动先后失败。

第四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传教士的气焰更加嚣张。他们肆意干涉中国内政,践踏中国主权。如1895年德国天主教主安治泰强迫清政府赏给他二品顶戴,公然要求山东各级官吏听从教会的指令。1896年,传教士借口四川总督刘秉璋镇压反教活动不力,迫使清政府将其革职。

传教士的霸道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更加广泛的反抗斗争。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把反对教会斗争和反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逐步结合起来,掀起了反对教会侵略的新高潮。

1894年山东曹县大刀会首领刘士端开始率会众奋起反抗教会侵略,"凡天主教堂,思尽烧毁;天主教人,思尽杀灭。"曹县、城武县、单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考城、兰仪等县的教堂被烧毁的不少。(《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第183-184页)1897年,德国两名传教士在巨野县张庄天主教堂夜宿,被闻讯起来的当地民众杀死。德国以此为借口,立即下令驻扎在上海的德国舰队抵达胶州湾,卖国的清政府却下令"任其恫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清末教案》第2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674页)听任德国占领胶州湾。但侵略者并未就此罢休,又逼迫清政府处死两名"凶手",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赔偿教堂"损失"27000两白银,花67000两白银为德国传教士修建教堂三处。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

1898年6月,四川大足县余栋臣再次率众起义,发布檄文,痛斥列强"既占上海,又割台湾"的罪行,指出了当今"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的严重危机,号召"顺清灭洋","除教安民"。(《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4期)起义军数月之间发展至万余人,驰骋战斗于合江、南充、内江等30余州县,捣毁教堂20余处。川鄂为之震动。

同年,湖北长乐县数千民众,在当地哥老会领袖向策安等人的领导下,也树起"顺清灭洋"的旗号举行起义,纵横长阳、巴东等县,焚毁教堂,击杀比利时教士董若望。清政府残酷镇压了这些起义。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反教会斗争,虽然得到清政府一些地方官员、士绅的同情和支持,有着"排斥异端"的思想和盲目排外的行动,但它一直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外国教会侵略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伟大力量,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终于在1900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运动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是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继续,是继太平天国之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二次高潮。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流行于山东、河南等地,以设“坛”练拳为形式,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为口号。

义和拳曾是乾嘉时期一个以民间秘密教门、拳会为核心的反清组织,随着民族矛盾不断激化,逐渐从秘密的反清组织发展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团体。义和拳的成员中,有的原属白莲教系统的八卦教,有的原属大刀会。

1900年之前,山东一带从事反洋教斗争最活跃的是大刀会,"其人好为狭义,专以武勇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取其酬"。(左绍佐:《悟澈源头》,《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上),第232页)大刀会普遍习练的"金钟罩"术,被义和拳广泛吸收。在大刀会的影响下,义和拳沿袭了白莲教杂拜各家鬼神偶像的传统,也借助气功,逐渐形成了一套"画符吞朱"、"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神秘主义活动方式。

这些不同源的秘密结社,经过长期的互相渗透、演变,至19世纪末,在反教会斗争的活动中逐渐壮大,汇成了一股反帝爱国的洪流。

义和团的名称最早见于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摺。他在奏折中认为直隶、山东交界处的“义民会,即义和团”(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页)1899年夏,继任山东巡抚毓贤出示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清史稿》第42册,总第12757页)同年11月,清政府下令在各州县举办团练以资自卫,"于是办团令下,便竖旗曰义合团,或又曰义和团。有奉旨团练之旗,有替天行道之旗,有助清灭洋之旗"。(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义和团》(一),第345页)从此"义和团"这一名称逐渐取代了义和拳,或与义和拳通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山东冠县首先竖起"助清灭洋"旗帜

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人首先在山东冠县竖起"助清灭洋"旗帜,率众攻打红桃园教堂,随即东撤临清,沿途发展到千余人。随后,队伍分为两路,一路由阎书勤等率领,活动在直鲁交界地区;一路由赵三多率领,沿运河北上,力量扩展到直隶南部。这一斗争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此后不久,义和拳很快又在鲁西北的茌平、高唐、长清、平原、禹城一带活跃起来,仅茌平一县习拳者即多达八百余处。茌平拳民首领朱红灯、禹城拳民首领心诚和尚,在这一带拳民中有很高威信。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援。1899年秋,平原县杠子李庄教民地主李金榜荒年存粮不借,借故欺压拳民,又到平原县诬告群众"闹教"。知县蒋楷护教压民,朱红灯、心诚和尚应邀前来击退蒋楷的马队,并攻打恩县的教堂。

2.在山东遭到袁世凯镇压

山东巡抚毓贤在处理这一事件时,一方面建议清政府将镇压团民的蒋楷撤职,另一方面又派兵逮捕了朱红灯、心诚和尚,并于1899年12月将二人杀害。

但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毓贤对待"教案"和义和团的态度仍然不满,压迫清政府撤换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三天即发布《查禁义和团匪告示》,要求"其已入拳教者,痛改前非立时解散;其未入拳教者,勿复附从。……缚献首犯者,定与以自新之路,并奖其除恶之功;如其执迷不悟,……定当严辑惩治。或敢包庇匪首,隐匿不报,一经发觉,定将窝主按律科罪,并将里保一并究惩"。(李文海等《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第65页)在袁世凯的残酷镇压下,各路团民死伤惨重,幸存者或转为秘密活动,或进入直隶继续斗争。

3.由山东向直隶发展

直隶是清朝封建统治的中心,也是帝国主义在华教会势力强大的地区之一。天主教和耶稣教遍布全省,共有大小教堂2200余所。长期以来,直隶人民的反教会斗争从未停止过。

山东义和团进入直隶后,"一唱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胡思敬《驴背记》,《义和团》第2册,第485页)直隶中、北部和京津地区的义和团相继发展起来。他们纷纷竖起了"助清灭洋"旗帜,并在1899年攻打了直隶南部朱家河天主教总堂。开州、献县、景县、河间、盐山等地,很快出现了"习拳者益众,焚香设坛,人心若狂,官亦不敢过问"(《景县志》第14卷,第20页)的局面。到1900年4月义和团义已控制了定兴、新城、涞水等大片地区。

帝国主义面对发展迅猛、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十分惊恐,屡次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限清政府"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日?佐原笃介:《八国联军志》,《义和团》第3册,第169页)直隶总督裕禄奉清政府的命令发出告示,对义和团民要"从严究办","就地正法"。义和团与前来镇压的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击了教会势力和封建统治者。

4.扩展到京津地区

1900年5月前后,静海县出现了两支声势浩大的义和团。一支以游勇出身的曹福田为首领,团众多达数千人。另一支以操船为业的张德成为首领,在独流镇建立"义和神坛天下第一坛",入坛者千余人。后来,张德成又到附近的杨柳青铺设坛口十余处,团众发展至两万人。在保定城北的定兴县,仓巨村的团民于1900年5月中旬将该村的天主教堂"焚烧罄尽",并乘势与附近团民联成一气,控制了全县。涞水县义和团在1900年春也普遍设坛,引起当地教会势力的仇视。

外国传教士不但多次要挟地方官吏派兵前来镇压,而且还在教堂内组织武装,气焰十分嚣张。5月12日,高洛村义和团在定兴、新城、涿州、易县及涞水各地团民的援助下,焚毁教堂。外国传教士有的逃跑,有的被当场处死。裕禄于16日派梅东益等督同副将杨福同率兵镇压。义和团在定兴县石亭村设伏,于22日打死前来围剿的杨福同,杨部全军覆没。义和团乘胜于27日攻占涿州城,树起了"兴清灭洋"旗帜。

接着,义和团为阻止清军前来镇压,将涿州至长辛店的铁路、车站、桥梁、电杆尽行焚毁。29日,义和团占领丰台车站,逼近北京。1900年春,北京城内就已有了义和团的活动,团民在街头散发揭帖。有的写道:"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日?佐原笃介:《拳乱纪闻》,《义和团》第1册,第112页)有的提出"练习义和神拳,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以免生灵涂炭"。(佚名:《拳时上谕》附录,《杂录》,第117页)3、4月间,在东单附近的于谦祠堂,出现了北京义和团第一个坛口。到了5月,北京居民参加义和团日渐踊跃。

5.形成遍及全国的革命浪潮

义和团在直隶、京津地区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清朝统治集团的不安,但是"剿"是"抚",清政府内部意见不一。5月30日,军机大臣兼刑部尚书赵舒翘、顺天府尹何乃莹在密奏中提出:"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70页)赵、何二人的意见代表了当时一部分顽固大吏的主张,他们要求利用义和团对付外国侵略者。

但直隶总督裕禄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则主张坚决镇压团民,使列强失去武装干涉的借口。慈禧太后的态度则反复无常,她既没有信心镇压义和团,又不敢得罪帝国主义,于是决定用和平解散义和团的办法来阻止列强的武装入侵。6月,她派赵舒翘前往涿州等地劝说义和团解散,又加派协办大学士刚毅前往涿州宣布对拳民教民"一视同仁"。刚毅到涿州后默许义和团合法存在,而且命令清军停止镇压。聚集在京郊各地的义和团趁势进入北京。6月中旬以

后,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态度明朗,团民便得以大批进入北京。到6月下旬,全城坛口已有1000左右,团民人数逾10万。义和团成群进入天津,是在帝国主义武装进犯北京以后。他们在天津砸毁海关道署和电报局,抢空军械所,打开县监狱,没收教堂所藏武器,抗击侵略军挑衅。随着义和团运动日渐高涨,天津愈来愈成为义和团反帝的主要战场之一。

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的高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北方,东北、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甘肃都有义和团活动。南方各省也纷纷掀起了反教会、反侵略的斗争。短短数月内,反帝斗争的怒火燃遍了全国。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

面对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在加紧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的同时,开始准备进行武装干涉。1900年6月10 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拼凑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沿途拆除铁轨,在落堡、廊坊等地不断进行拦截,打死侵略军62人,打伤228人,粉碎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当西摩联军在廊坊遭到阻击时,大沽口外的各国海军组成的联合舰队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进攻。守军发炮还击,激战了六小时,大沽炮台失守。敌军纷纷从大沽登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

面对八国联军的武装入侵,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成主战、主和两派,慈禧太后则举棋不定。6月17日,慈禧太后接到了列强让她归政给光绪皇帝的谎报,十分恼火,决定对外宣战。21日,清政府颁布宣战诏书,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63页)

宣战后,清政府拨给北京义和团粳米2万石,白银10万两,并命令义和团与清军共同防御北京。但清政府并非真心要抵抗外国侵略。7月29日,清廷命令驻外使节向各国解释宣战系出于被迫的苦衷,表示一定"设法相机自行惩办"义和团,乞求各国谅解。

这说明,慈禧太后虽然愤恨列强以武力相逼,并想利用义和团发泄怨愤,但也为对外投降准备后路。清政府还任命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人统率义和团,制定所谓《团规》,规定各地义和团要服从"总团"指挥,如违背《团规》,即是"假团",要按"匪徒"处理,格杀勿论。有许多义和团被无故指控为"假团"而惨遭杀害。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进攻紫竹林租界

尽管如此,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对八国联军的入侵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天津城南的紫竹林租界,是联军不断增兵和镇压义和团的大本营。清军愤恨租界内侵略军不断挑衅,开炮轰击紫竹林租界,重创了侵略军。

(2)攻打老龙头车站

曹福田率所部团民猛烈攻打老龙头车站的俄军,毙伤敌人500余人。

(3)在天津同八国联军鏖战

然而,八国联军不断增兵,到7月上旬已达18000余人。在这危急时刻,清政府却派力主剿杀团民的四川提督宋庆前来主持天津战事。宋庆刚到天津城郊,就指使清军大杀义和团,严重削弱了城内的防御力量。7月9日,联军猛攻坚守在城西南的聂士成军和团民。聂士成率部誓死抵抗,激战中壮烈牺牲,其部众和团民也大多为国捐躯。14日,天津陷落。

(4)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当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同八国联军鏖战时,北京的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了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但清政府对使馆明攻暗保,因此一直到北京沦陷都没有攻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模拟及答案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04)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0人 (04)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3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04)13、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建设性的,二是( B )3 A、成功性的 B、失败性的 C、破坏性的 D、不确定性的 (04)18、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是( D )3 A、决策的基本规则 B、决策的有效性 C、决策的目的性 D、决策的选择性 ( 10)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

聚力,是在( B )3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 ( 10)10、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D )3 A、导向功能 B、动力功能 C、评价功能 D、标准功能 ( 10)11、有她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3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 04)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B )3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 04)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3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阿西 ( 10)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

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D )3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 ( 10)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B )3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04)6、决定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利结构中位置的是( B )3 A、人事结构 B、职权结构 C、群体结构 D、奖惩结构 (04)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A )3 A、社会惰性 B、从众 C、社会促进效应 D、刻板印象 (04)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人或5人 B、5人或7人 C、7人或9人 D、9人或11人 (10)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3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

第三章电子教案

第一章服装用织物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织物分类、组织结构和服用性能及常用织物的特征。 2、使学生理解织物的分析鉴别。了解织物的量度。 重点和难点:织物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织物概述 一、织物的分类 (一)按织造方法分:机织物、针织物和无纺布。 (二)按纺织品在服装中的用途分:面料和辅料 (三)按起花工艺分:原色面料、染色面料、织花面料、色纺面料、花色纱线面料、烂花面料、绣花面料、轧花面料、轧皱面料及其他。 (四)按织物的组织结构分: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缎纹织物、变化组织织物、复合组织织物和提花组织织物。 (五)按组成织物的原料分类:纯纺织物、混纺织物和交织织物。 二、织物的量度 (一)长度 1、梭织物的长度:用匹长量度(匹长:织物沿其长度方向,两端最外边完整的纬纱之间的距离。单位:米)。 2、针织物的长度:匹长分定重方式和定长方式。 (二)宽度 1、梭织物的幅宽:织物沿宽度方向,最外边的两根经纱间的距离,单位:厘米。 2、针织物的幅宽 (三)织物的厚度 织物的厚度指在一定压力下织物的绝对厚度,以mm为单位。与体积重量、蓬松度、刚柔度有关,影响服装的风格、保暖性、透气性、悬垂性、重量和耐磨性等。分类:厚型、中型和薄型 (四)织物的重量 概念:干燥无浆织物,单位面积所具有的重量。

计量:以每米克重(g/m)或以每平方米克重(g/m2)。 作用: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加工性能及计算价格。 (五)织物的体积重量 概念:织物单位体积内重量。表示:克/厘米3。作用:影响手感、导热性和透通性。 三、织物的分析鉴别 (一)各类型纺织面料及相似易混淆面料的鉴别 1、棉型面料—纯棉、棉混纺及棉型化纤面料。 (1)纯棉:光泽一般,无亮光,布面不够整洁。手感柔软,有温暖感,弹性不好。高支、精梳获丝光等有改善。 (2)棉涤:光泽比纯棉好,较明亮。布面细洁平滑,无棉结。手感挺括滑爽,弹性较好。 (3)粘纤:光泽好,色泽鲜艳。布面光滑细洁,手感柔软重垂,悬垂下坠感好,抗皱性差。湿强差。 2、毛型面料—纯毛、毛混纺及化纤仿毛面料。 (1)纯毛精纺:多为薄型和中型。表面光洁平整,质地精细,纹路清晰,光泽柔和,有膘光感,色正。手感柔软、滑糯,身骨挺括、悬垂。 (2)纯毛粗纺:多为厚型和中型。呢面丰满,质地或蓬松或致密。正面不露纹地。手感柔软、温暖、丰厚、无板结感,挺括而有弹性,垂感好。 (二)织物正反面鉴别 1、根据花色光泽:正面光泽好、颜色匀净。印花面料正面图案清晰完整。 2、根据洁净程度:正面结晶,疵点、杂质、纱结等多在反面。 3、根据组织特征:单面斜纹面料正面有斜向纹路;双面斜纹面料,斜向纹路饱满清晰的一面为正面;缎纹面料正面光亮平滑;提花面料正面花纹完整无虚线;纱罗织物正面纹路清晰,绞经突出。 4、根据质感特征:起绒、毛圈面料,有毛绒、毛圈一面为正面。特殊风格的一面为正面。凹凸织物正面紧密而细腻,凸出的条纹或图案,立体感强。 5、根据布边特征:正面较平整、逛街,反面稍粗糙,有些布边织有或印有文字、号码,清晰地为正面。有些布边有针眼,凸出的是正面。

XXXX大学组织行为学简答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05年06月16日19:01:05 北京自考热线 第一章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 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 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案例研究法;(2)观察法;(3)调查法;(4)测验法;(5)实验法。 第四章知觉与行为 1.什么是知觉? 答: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会发生哪些偏差? 答: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它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发生以下偏差: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第五章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1.什么是价值观? 答: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及其体系是法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网络营销电子教案第三章-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教程文件

第三章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 [教学目标]掌握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了解网络营销战略分析的步骤及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掌握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了解网络营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重点难点]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数]2 [复习回顾]企业的经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营销环境中进行并深受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些企业在进行营销管理活动的同时,就必须考察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 [新课导入]与传统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一样,企业在从事网络营销时应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明确企业的使命及目标后,制定与之相应的经营战略与战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网络营销的战略分析 [本节内容] 一、企业战略概述 1、战略的概念及特征:1)全局性 2)方向性 3)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 4)竞争性 5)适应性 2、企业的战略层次:1)总体战略 2)经营战略3)职能战略 二、网络营销战略分析 (一)分析企业外部网络营销环境 (二)企业内部分析 (三)评估企业的机会与障碍 (四)明确网络营销的战略目标 1. 销售型网络营销目标是指建造网站主要是为企业拓宽销售网络,借助网上的交互性、直接性、实时性和全球性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售点(Network Point Of Sale),目前许多传统的零售店都在网上设立销售点,如北京图书大厦的网上销售站点。 2. 服务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为顾客提供网上联机服务,顾客通过网上服务人员可以远距离进行咨询和售后服务,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型公司都建立了此类站点 3. 品牌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在网上建立自己品牌形象,加强与顾客直接联系和沟通,建立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以及配合企业现行的营销目标实现,目前大部分站点属于此类型。 4. 提升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通过网络营销替代传统营销手段,全面降低营销费用,改进营销效率,促进营销管理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的DELL、Amazon、Haier等站点属于此类型。

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八章章节真题及

一、单项选择题 (201504)25、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而深刻的认同的组织文化是(C)8A、主文化B、亚文化C、强文化D、弱文化 (201510)25、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8 A、组织作风 B、共同的价值观 C、组织目标 D、组织规范(201604)24、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D)8 A、k织理念 B、组织伦理 C、组织规范 D、组织文化(201604)25、组织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忠诚感,这类组织文化是(B)8 A、学院型 B、倶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201610)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A)8 A、独特性 B、个体性 C、间断性 D、控制性(201610)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B)8 A、市场化 B、高层管理人员 C、结构化 D、人际关系(201704)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信念和(D)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态度 (201704)17、7S管理模式是一种(A)8 A、组织文化理论 B、领导理论 C、个性理论 D、团队理论(201704)18、双环学习经常发生在(D)8 A、组织成立初期 B、组织衰退期 C、组织成熟期 D、组织的渐进或根本性创新时期 (201710)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态度和(D)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信念

(201710)17、在组织文化因素理论中,迪尔和肯尼迪认为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是(D)8 A、价值观 B、英雄人物 C、文化网络 D、企业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201604)30、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有(ABD)8 A、目标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效率功能 D、凝聚功能 E、创新功能 (201610)29、组织文化的特征有(ABCD)8 A、继承性 B、整体性 C、连续性 D、创新性 E、科学性 三、名词解释 (201504)(201610)35、组织文化8 答: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其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四、简答题 (201510)40、简述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8 答: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约束功能,效率功能 (201704)40、简述组织文化的积极功能。8 答: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调适功能、创新功能(201710)40、简述组织文化的消极功能。8 答:(1)削弱个体的创造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6172上

单选题 1、割占我国九龙半岛南端的不平等条约是(B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2、湘军最早的创建者是(D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国藩 3、十月革命爆发于(C )。 A.1914.10.8 B.1918.2.3 C.1917.11.7 D.1918.2.9 4、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B )。 A.抢米风潮 B.保路运动 C.变法运动 D.五卅运动 5、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C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6、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7、创办广州万木草堂的是(A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康光仁 D.梁启超 8、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的都督是(C)。 A.孙中山 B.段祺瑞 C.黎元洪 D.黄兴 9、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B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0、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B )。 A.邹容的《革命军》 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 D.陈天华的《警世钟》 11、《盛世危言》的作者是(D)。 A.林则徐 B.徐继畲 C.冯桂芬 D.郑观应 1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都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有关 B.都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都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 D.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1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 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

网络营销电子教案第三章 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三章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 [教学目标]掌握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了解网络营销战略分析的步骤及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掌握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了解网络营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重点难点]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数]2 [复习回顾]企业的经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营销环境中进行并深受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些企业在进行营销管理活动的同时,就必须考察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 [新课导入]与传统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一样,企业在从事网络营销时应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明确企业的使命及目标后,制定与之相应的经营战略与战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网络营销的战略分析 [本节内容] 一、企业战略概述 1、战略的概念及特征:1)全局性2)方向性3)长期性和 相对稳定性 4)竞争性5)适应性 2、企业的战略层次:1)总体战略2)经营战略3)职能战略 二、网络营销战略分析 (一)分析企业外部网络营销环境

(二)企业内部分析 (三)评估企业的机会与障碍 (四)明确网络营销的战略目标 1. 销售型网络营销目标是指建造网站主要是为企业拓宽销售网络,借助网上的交互性、直接性、实时性和全球性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售点(Network Point Of Sale),目前许多传统的零售店都在网上设立销售点,如北京图书大厦的网上销售站点。 2. 服务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为顾客提供网上联机服务,顾客通过网上服务人员可以远距离进行咨询和售后服务,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型公司都建立了此类站点 3. 品牌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在网上建立自己品牌形象,加强与顾客直接联系和沟通,建立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以及配合企业现行的营销目标实现,目前大部分站点属于此类型。 4. 提升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通过网络营销替代传统营销手段,全面降低营销费用,改进营销效率,促进营销管理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的DELL、Amazon、Haier等站点属于此类型。 5. 混合型网络营销目标可能想同时达到上面几种目标,如Amazon通过设立网上书店作为其主要销售网络,既是销售型,又是品牌型,同时还属于提升型。 (五)确定资源的分配水平 (六)选择整体战略 第一节网络营销的战略模型 [本节内容] 企业要引入网络营销,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营销通过何种机制达到何种目的,然后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及目标顾客的需求特性,选择一种合理的网络营销模式。现有几种有效的网络营销模式: (一)留住顾客、增加销售 留住顾客、增加销售的网络营销模式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负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开学后,当听说我们要上一门名叫《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时,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学习过,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区别嘛!而现在学习了之后才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

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 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

最新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第3章组合逻辑电路.docx

第 3 章组合逻辑电路 数字系统中常用的各种数字器件,就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而言可分为两大类, 即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3.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3.1.1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 1.组合逻辑电路的定义 组合逻辑电路是指在任一时刻,电路的输出状态仅取决于该时刻各输入状态 的组合,而与电路的原状态无关的逻辑电路。其特点是输出状态与输入状态呈即 时性,电路无记忆功能。 2.组合逻辑电路的描述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模型如图 3.1 所示。 图 3.1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框图 3.1.2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一般是根据已知逻辑电路图求出其逻辑功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逻辑图写出其逻辑表达式、真值表,并归纳出其逻辑功能。 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步骤 ( 1)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 2)化简逻辑函数式 ( 3)列真值表 ( 4)说明功能 3.1.3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主要是将客户的具体设计要求用逻辑函数加以描述,再用

具体的电路加以实现的过程。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可分为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定制或半定制集成电路的设计,这里主要讲解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即用逻辑门电路)来实现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 1.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步骤 (1)列真值表。根据电路功能的文字描述,将其输入与输出的逻辑关系用真值表的形式列出。 (2)写表达式,并化简。通过逻辑化简,根据真值表写出最简的逻辑函数表 达式。 (3)选择合适的门器件,把最简的表达式转换为相应的表达式。 (4)根据表达式画出该电路的逻辑电路图。 3.2编码器 3.2.1编码器的原理和分类 把若干位二进制数码0 和 1,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编排,组成不同的代码,并 且赋予每组代码以特定的含义,叫做编码。实现编码操作的电路称为编码器。 1.二进制编码器 实现用 n 位二进制数码对 N( N=2n)个输入信号进行编码的电路叫做二进制编码电路。其特点是,任一时刻只能对一个输入信号进行编码,即只允许一个输入信号为有效电平,而其余信号均为无效电平。 图3.6 所示电路是实现由 3 位二进制代码对 8 个输入信号进行编码的二进制 编码器,这种编码器有 8 根输入线, 3 根输出线,常称为 8/3 线编码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完整版笔记(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全)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中美民族矛盾B中日民族矛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 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5.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6. 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7.蒋介石被迫下台后,代总统李宗仁的实际政治态度是( )A希望结束内战,实现和平B接受中共八项条件,进行和谈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D顽固不化,准备卷土重来

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9.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 ) A北平B延安C西柏坡D上海 10.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A撕毁《双十协定》B进攻中原解放C进攻上党地区D撕毁停战协定 11.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开始D渡江战役开始12.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A张治中B蔡廷锴C杜聿明D傅作义 13.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针对的是(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二、多项选择题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A山东B 中原C华东D陕北E晋冀鲁豫 2.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与重点进攻的作战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A分兵作战化整为零的原则B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C 运动战的作战方法D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E游击战 3.关于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各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蒋介石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