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苏教版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苏教版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

二. 教学过程

(必修2)期末复习纲要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Z A n R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 A 2B ,AB 2, NaOH ,Na 2O 2,NH 4Cl ,O 22-,NH 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

D.Q1+Q2=Q3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 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 +4e-→4OH-

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a. 简单计算v B

c B

t ()

()

=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 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和18O 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 存在于( D )

A. 只存在于氧气中

B. 只存在于O 2和SO 3中

C. 只存在于SO 2和SO 3中

D. SO 2、SO 3、O 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 2+I 2(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DE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 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 一个H —H 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 —I 键断裂

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 正≠ v 逆 v 正> v 逆 正向 v 正< v 逆 逆向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正向移动;反之,负向移动 压强: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 复习纲要(要求自己填写空白处)

(一)甲烷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CH 4 正四面体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的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HCl Cl CH Cl CH 324+−→−+光

HCl Cl CH Cl Cl CH 2223+−→−+光

HCl CHCl Cl Cl CH 3222+−→−+光

H C l C C l Cl CHCl 423+−→−+光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例:1mol 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若生成的四种氯代产物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反应消耗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 A )

A 、2.5mol

B 、4.5mol

C 、0.6mol

D 、1.5mol

3、甲烷受热分解:(隔绝空气)

2

42H C CH +−−→−加热

(二)烷烃

烷烃的概念: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这类型的烃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1、烷烃的通式:

C n H 2n+2 2、烷烃物理性质:

(1)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气体,5—16个碳原子为液体,16个碳原子以上为固体。

(2)溶解性:烷烃难溶于水,易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3)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升高。

(4)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

3、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不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

(三)同系物 同系物的概念: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 个(n ≥1) CH 2原子团。

例1. 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 BD )

A

B 、

C 2H 6和C 4H 10

C 、Br H H C Br |

|--和H Br H

C Br ||--

D 、323CH CH CH 和3|

3CH CH CH CH 3

--

(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结构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同分异构体的特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五)烯烃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式:C 2H 4 (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C 2H 4 + 3O 2 → 2CO 2 + 2H 2O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

(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 2═CH 2+Br -Br →CH 2Br -CH 2Br 1,2-二溴乙烷(无色)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 2═CH 2+H -OH →CH 3—CH 2OH 乙醇(酒精)

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氢气反应CH 2=CH 2+H 2−−

→−催化剂

CH 3-CH 3 (乙烷) 乙烯与氯气反应CH 2=CH 2+Cl 2→CH 2Cl -CH 2Cl (1,2-二溴乙烷) 乙烯与氯化氢反应CH 2=CH 2 +HCl −−

→−催化剂

CH 3-CH 2Cl (氯乙烷)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nCH 2=CH 2 −→−∆---n 22]CH CH [

(六)苯、芳香烃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C 6H 6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是平面正六边形的稳定结构;

(2)苯分子中碳碳键是介于 C -C 和 C =C 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共价键;

(3)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等效,六个氢原子等效。

二、苯的物理性质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 密度比水小。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5℃。如用冰冷却,苯凝结成无色的晶体。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

2C 6H 6+15O 2 点燃 12CO 2+6H 2O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苯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七)烃的衍生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练习]某有机物中只含C 、H 、O 三种元素,其蒸气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 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 二氧化碳和27g 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C 2H 6O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 3CH 2OH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例A 、B 、C 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则A 、B 、C 三种醇分子中羟基数之比是:D

A. 3:2:1

B. 2:6:3

C. 3:6:2

D. 2:1:3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乙醇燃烧

Q O H 3CO 2O 3OH CH CH 22223++−−→−+点燃

化学反应方程式: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化学反应方程式:2CH 3CH 2OH +O 2−−→−Ag

Cu 或2CH 3CHO +2H 2O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四、乙酸

乙酸的物理性质:

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反应现象:液面上仍有一薄层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并可闻到一种香味。

反应化学方程式:

1、在酯化反应中,乙酸最终变成乙酸乙酯。这时乙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乙酸脱羟基

2、酯化反应在常温下反应极慢,一般15年才能达到平衡。怎样能使反应加快呢?

加热和加催化剂(浓硫酸)

3、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催化剂和脱水剂(或吸水剂)

4、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改用水来吸收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生成醋酸钠(便于闻乙酸乙酯的气味);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抑制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使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分层,便于得到反应生成的酯。

5、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为了防止发生倒吸。

五、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C、H、O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同分异构体,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

注意:

(1)检验水解产物前,一定要加碱中和所用的酸,并将溶液调至碱性。

(2)如何判断淀粉部分水解、完全水解、尚未水解:取中和后的溶液分别加碘水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并加热

问题:

(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

(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用碘水

(3)如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皮肤会变黄,皮肤含有蛋白质的原因

【模拟试题】

第I卷(48分)

一.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工业上制取大量乙烯、丙烯采用

A. 石油减压分馏

B. 直馏汽油铂重整

C. 把重油裂解

D. 天然气加工

2. 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还可以用来除去甲烷中乙烯的操作方法是

A.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硫酸的洗气瓶

B.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溴水的洗气瓶

C.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

D.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3. 由于化学反应而能使KMnO4酸性溶液和溴水褪色的物质是

A. 甲烷

B. 苯

C. 聚乙烯

D. 乙烯

4. 酯类物质广泛存在于香蕉、梨等水果中。某实验小组先从梨中分离出一种酯,然后将分离出的酯水解,得到了乙酸和另一种化学式为C6H13OH的物质。对于此过程,以下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C6H13OH分子含有羟基

B. C6H13OH可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C. 实验小组分离出的酯可表示为CH3COOC6H13

D. 不需要催化剂,这种酯在水中加热即可大量水解

5. 下列关于反应速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

B. 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

C.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都为0

D. 增大反应物浓度,提高反应物温度都能增大反应速率

6. A、B两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元素的阴离子半径大于B元素的阴离子半径,C和A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C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A元素的原子半径,则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A. A>B>C

B. B>A>C

C. C>A>B

D. A>C>B

7. 可逆反应2A(g)+3B(g)2C(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分

别为:①υ(A)=0.5mol·L-1·s-1;②υ(B)=0.6mol·L-1·s-1;③υ(C)=0.35mol·L

-1·s-1;④υ(D)=0.4mol·L-1·s-1,则该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在mA+nB p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1,B每分钟减小1.5a mol·L-1,A每分钟减少0.5a mol·L-1,则m:n:p为

A. 2:3:2

B. 2:2:3

C. 1:3:2

D. 3:1:2

9. 区别棉花和羊毛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 加入稀硫酸后加热使之水解,检验水解产物能否发生银镜反应

B. 浸入浓硝酸中,观察其颜色是否变黄色

C. 在火中灼烧,闻其是否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D. 通过化学方法测其组成中是否含有硫、氮等元素

10. 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分子组成,所以它们是

A. 同分异构体

B. 同一种物质

C. 同系物

D. 多糖类物质

11. 下列反应中能检验尿液中存在葡萄糖的是

A. 加金属钠,看是否有氢气放出

B. 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混合煮沸,观察有无红色沉淀生成

C. 与醋酸和浓硫酸共热,看能否发生酯化反应

D.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看是否分层

12.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D→导线→C;③B、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极产生大量气泡。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A>B>C>D

B. A>C>D>B

C. C>A>B>D

D. B>D>C>A

13.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 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熔、沸点最高

D. W的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14. 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Y(g)2Z(g)+W(s)的反

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入催化剂

B. 增大Y浓度

C. 降低温度

D. 增大体系压强

15. 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依次递减的是

A. 碱性:Al(OH)3、Mg(OH)2、NaOH

B. 还原性:HI、HBr、HCl

C. 酸性:HClO4、H2SO4、H3PO4

D. 稳定性:H2CO3、NaHCO3、Na2CO3

16. 据报道,最近摩托罗拉公司研制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作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用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10倍。有关此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正极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B. 负极电极反应式:CH3OH+8OH—-6e—=CO32—+6H2O

C.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

D. 当外电路通过1.2mol电子时,理论上消耗甲醇6.4g

第II卷(52分)

二. 填空题

17. (7分)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都是石墨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分别向一个电极通入H2S,向另一个电极通入Cl2,电池总反应为H2S+Cl2=S+2HCl。

试完成下列问题:

①正极反应:;

②负极反应:;

③电解质溶液pH的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8. (8分)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如下实验提取海带中的碘:

A. 粉碎海带,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钾溶液后高温灰化;

B. 用四氯化碳溶液萃取水溶液中的碘;

C. 用盐酸酸化滤液,加入碘酸钾(KIO3)氧化溶液中的碘离子(I—),生成碘单质;

D. 用水浸泡海带灰,过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的顺序是

(2)实验步骤C中相关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3)实验步骤C中也可用H2O2代替KIO3,相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4)检验用四氯化碳萃取碘后的水溶液是否还有碘单质的实验方法是

19. (10分)如下图,在试管a中先加入2mL95%的乙醇,边摇动边缓缓加入5mL浓H2SO4并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g无水醋酸钠,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b中加入7mL饱和碳酸钠溶液。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试管a加热,当观察到试管b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1)写出a试管中的主要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加入浓H2SO4的目的是

(3)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在实验中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其原因是。

(5)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三. 计算题

20. (4分)某饱和一元醇0.3克,跟足量的钠反应后,生成56毫升的氢气(标准状况下),求这种一元醇的分子式和分子量,并写出这种一元醇可能的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21. (8分)0.2 mol有机物和0.4 mol O2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的产物为CO2、CO和H2O (g)。产物经过浓硫酸后,浓硫酸的质量增加10.8 g;再通过灼热CuO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3.2 g;最后气体再通过碱石灰被完全吸收,碱石灰质量增加17.6 g。

(1)判断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2)若0.2 mol该有机物恰好与4.6 g金属钠完全反应,试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试题答案

1. C

2. B

3. D

4. D

5. C

6. B

7. D

8. C

9. BC 10. D

11. B 12. A 13. CD 14. A 15. C 16. C

17. ①Cl 2+2e -=2Cl - ②H 2S -2e -=S +2H + ③ 减少

18. (1)ADCB

(2)5I —+6H ++IO 3—=3I 2+3H 2O ;

(3)H 2O 2+2H ++2I —=I 2+2H 2O (写化学方程式也对);

(4)取少量萃取后的水溶液,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说明有碘。

19. (1)423423SO Na COOH CH 2SO H COONa CH 2+∆+

O H H COOC CH OH CH CH COOH CH 2523SO H 23342+−−−→−+∆

浓 (2)制乙酸、作催化剂、吸水剂

(3)液体分层

(4)防止倒吸;当液体上升到干燥管中由于球形干燥管容积大,导致试管内液面明显下降,使导管末端脱离液面,干燥管中的液体又流回试管中

(5)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20. C 3H 8O ,CH 3CH 2CH 2OH 、CH 3CH (OH )CH 3

21. C 2H 6O 2,CH 3OCH 2OH

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苏教版必修2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必修2专题2) 姓名学号班级 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写在题号前面)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储着大量的能量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C.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转为热能、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D.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 2、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原电池负极被氧化 B.任何化学反应,只要化学反应的速率很快,理论上都能设计成原电池 C.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均可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条件而改变 D.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只要条件不改变,各物质的浓度就不再改变 3、等质量的固体硫和硫蒸汽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A.前者多 B.后者多 C.二者相等 D.无法比较 4、下列过程中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分子拆成原子 D.原子结合成分子 5、关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外界条件不能改变平衡状态B.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各组分的含量不随时间而变化D.是动态平衡 6、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数据是 A.υA = 0.5mol/(L·s) B.υB = 0.3mol/(L·s) C.υC = 0.8mol/(L·s) D.υD= 1.0mol/(L·s) 7、据报道,氢燃料电池公交汽车已经驶上北京街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 B.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 C.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D.氢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8、两种金属A与B组成原电池时,A是正极。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 A的金属性强于B B. 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C.电子不断由A电极经外电路流向B电极 D. A在金属性活动顺序表中一定排在氢前面 二、选择题(1-2个答案)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 高温

高一化学必修1核心内容期末总复习-苏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核心内容期末总复习-苏教版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3)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4)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5)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 )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 把含有 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 -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 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 -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 n=V/V m 3.标准状况下, 气体的V m = 22.4 L/mol

必修2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复习一(苏教版)

苏教版必修二高一(下)期末考试复习(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 1.下列叙述不能作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顺序依据的是 A .原子的核电荷数 B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C .原子的质子数 D .原子的中子数 2.下列原子中,最容易形成阳离子的是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种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都是极性共价键 B .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 .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可能相等 4.已知X 、Y 、Z 三种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且X 的原子序数为 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Y 、Z 的原子序数之和可能为2a B .Y 的原子序数可能是a 一17 C .Z 的原子序数可能是a+31 D .x 、Y 、z 一定都是短周期元素 5.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 .3NCl B ,6SF C .Cl CH 2 D .3BF 6.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 .CsF B .NaF C .LiI D .KCl 7.下列各组物质中,两种物质所含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A O H 2和3NH B .NaCl 和HCl C .2CaF 和CsF D .Cl CH 3和3CHCl

8.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1)2N (2)O H 2 (3)4CCl (4)22O Na (5)NaOH (6)O Na 2 A.(2) (3) ( 5) B.(4) (5) (6). C.(1) (2) (3) D.(2) (4) (6) 9.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B .- Cl 的 A .2CO 的电子式 C .乙烯的结构简式42H C D.质量数为的37的原子Cl 1737 10.以“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为主题的奥运火炬“祥云”正在祖国各地传递。“祥云” 火炬的燃料是丙烷,它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者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是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1.最近,科学家制造出了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存在 的证据。若该氧分子具有空间对称结构,下列关于该氧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氧元素的一种同位素 B .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分子内不含有极性键 C .是一种新的氧化物 D .是臭氧的同分异构体 12.以下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13.反应)(6)(4)(5)(4223g O H g NO g O g NH +=+在1.0 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 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4.5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 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化学苏教版高一知识点汇总

化学苏教版高一知识点汇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汇总一下化学苏教版高一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在化学中通常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其中每种物质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二、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则分布在原子核外的电子壳层上。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一个原子的元素,而核外的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用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则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四、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表现为物质的质量、能量和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改变。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包含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的条件。 五、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化学方程式在描述化学反应时需要符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原则。当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不平衡时,需要进行配平。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可以使用系数来表示物质的摩尔比例。 六、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体系,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进行溶解的介质。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之比来表示。 七、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盐和水。酸是指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酸碱反应可以由中和反应来描述,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的H+离子和OH-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的转移过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剂失去电子,发生还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子转移的方式发生,也可以通过氧原子的直接转移来发生。 九、金属 金属是具有典型金属性质的元素,常见的金属包括铁、铜、铝等。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强度高等特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化学高一苏教版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一苏教版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苏教版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我们通过学习苏教版的教材,掌握了一系列基础的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化学基础知识 1.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分子或离子组成,分子是同种或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电子负电,质子正电,中子中性。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具有周期性规律。 3.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表示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转化关系。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4.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经历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无机化学 1.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电子结构,元素的电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2.离子与离子化合物 离子是带电粒子,具有正离子和负离子之分。离子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3.共价键和分子

共价键是由两个不同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分子。 4.反应中的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其中一种物质发生氧化,另一种物质发生还原。 三、有机化学 1.电子结构和共价键 有机化合物由碳和氢等原子构成,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 2.烃及其衍生物 烃是由碳和氢构成的有机化合物,饱和烃与不饱和烃之间的共价键数目不同。 3.官能团及其衍生物 官能团是影响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团,通过官能团的存在,可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和分类。

苏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是学生在高一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众多知识点的学习。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下面将对苏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础概念类知识点 1. 原子、分子和离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学组合而成。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不改变物质内部组成的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电子的共用或转移所形成的吸引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二、近代原子理论与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1. 量子数和能级:量子数描述了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和能量状态;能级是指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上的分布。 2. 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根据电子排布规则,可以确定元素 的电子组态;元素周期表按照电子的排布和原子序数进行分类和 排列。 三、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知识点 1. 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由反应产生的新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 的过程和物质变化。 3.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 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类型。 四、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点 1. 化学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当正向反应速率等于逆向反应速 率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 平衡常数和平衡常量表:平衡常数描述了反应物浓度与反应 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苏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苏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高一苏教版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 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2.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组成。 3. 原子:元素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4.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5.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最小粒子。 二、化学反应 1.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 反应条件等信息。 三、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 1. 平衡反应:当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 到平衡状态。 2. 平衡常数:用于描述平衡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 关系。 3. 马斯洛速率方程: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4.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四、电解质与电解 1.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 2. 电解:通过电流将化合物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3. 电解方程式:描述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五、酸碱理论与酸碱反应

1. 酸碱理论:包括阿兰尼乌斯酸碱理论、布朗酸碱理论和低里斯酸碱理论等。 2. pH值和pOH值:用于描述溶液酸碱性和碱性强弱的指标。 3. 酸碱指示剂:用于检测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 4.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六、溶液与溶解度 1.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解度:溶液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七、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1. 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电子转移而引起的化学反应。 2. 氧化剂与还原剂: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 3. 电化学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包括电解池和电池两种类型。 八、碳化学

苏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探索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一学习化学,我们主要学习了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 一、化学的基本概念 化学是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来揭示物质本质的科学。物质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切有形、可量并能够变化的实体。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一种转化过程,根据反应类型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二、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物质可以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中,不同状态下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质。固体的分子间距离短、排列有序,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的分子间距离适中,无固定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自身特征的性质,如颜色、质量、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三、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以球状云状分布在原子核周围的轨道上。 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中自由流动的电子组成的。 四、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根据原子的原子序数和电子结构进行分组。化学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简写字母组合,根据元素的特征,可以进行周期表的排列。

化学苏教版高一知识点归纳

化学苏教版高一知识点归纳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们将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苏教版高一化学课程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 学生复习和理解。 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元 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质子数)的原子组成,元素周期表 是对元素进行分类和组织的一种形式。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周期表 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重要规律,如周期性表现和周期趋势等。 2. 化学键和化合物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 属键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 结合而成的物质。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元素的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类型。 3. 反应速率和平衡

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浓度变化的快慢,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学生需要学习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以及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等。 4. 酸碱与pH值 酸是指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释放出OH-离子的物质。pH值是刻画溶液酸碱性质的指标,pH值越小,溶液越酸;pH值越大,溶液越碱。学生需要学习酸碱反应的特点,了解强酸、强碱和中和反应等概念。 5. 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 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用摩尔表示。通过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的关系,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变化。学生需要学习计算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掌握化学计量法进行计算问题。 6.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苏教版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doc

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二^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情况会对人体健康造成 较大危害的是() A.自来水中通入少量Cb进行消毒杀菌 B.用S02漂白食品 C.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 D.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馒头 2.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C02通入可溶性硅酸盐中析岀硅酸沉淀,所以硅酸的酸性小于碳酸 B.金属钠着火燃烧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铝比铁活泼,所以铝比铁更容易被腐蚀 D.正常雨水PH等于7,酸雨的PH小于7 3.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_ A.MgCl2晶体 B. NaCl溶液 C.液态氯化氢 D.熔融的KOH 4•在1L溶有和的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05mol/L B. O」mol/L C. 0.2mol/L D. O.3mol/L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止确的是() A.金属钠与水:Na+2H2O===Na++2OH+H2T B.小苏打与烧碱溶液:HCO- +OH==CO+H20 C.碳酸氢钠与足量石灰水:HCO- +Ca2++OH===CaCO3;+H2O D.用NaOH溶液吸收少量SO2: 20IT + SO?—SO亍+比0 6、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又褪色的是() ①氯气②液氯③新制氯水④氯气的酒精溶液⑤盐酸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③⑥ D.③④⑥ 7、设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 B.1.8 g重水(D2O)中含必个中子 C.在25°C, 时,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 D.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混合的氨气和氧气混合物22.4L,所含的分子数为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甲烷(CH4)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2 : 1 B・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 : 1 C.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2 : 1 D.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1 : 2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H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C.14C和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屮子数不等 D.6Li和?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一下学期苏教版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纲要(江苏地区专用)

高一下学期苏教版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纲要(专题1-3) 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性 (1).原子结构 1、电荷关系: 2、质量关系 3、原子组成: 4、核素: 5、同位素: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分层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重点) 1.化合价变化规律: 2.原子半径变化规律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的判断依据(难点) 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同主族的变化规律(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重难点) (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处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结构特点:数 = 数 2.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 3.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三.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1、化学键(重点):化学反应的本质: (1)离子键:存在于化合物中 A.概念: B.离子化合物: 注意:酸不是离子化合物。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2)共价键: 共价键的存在: 单质:H2、X2、N2等(除) 共价化合物:H2O、CO2、SiO2、H2S等 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过氧化物 B.共价化合物:除离子化合物之外都是共价化合物 (3).电子式: ①.原子的电子式:②.阴阳离子的电子式: ③.物质的电子式:NaOH Na2O2 NH4Cl N2 O2 CO2 NH3 CCl4 HClO C2H4 H2O2 H2O ④.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2、分子间作用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 3、相似的物质,越大,越大,越高 3、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1)同素异形体: A.特点: B.实例: (2)同分异构体 A.特点: B.实例: ①类别异构:碳原子数相同的: ②碳链异构:如: ③位置异构:如: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提纲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复习知识要点提纲 1-1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 二、物质的转换 1.按照物质的类型研究物质的转化 2. 按照反应类型研究物质的转化 ( 1)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 (2)两类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至少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生成沉淀(包括微溶物);生成气体; 生成水(严格地说是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②在水溶液中,一种金属与另一种可 溶性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具备 的条件是: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 金属活动性弱的金属。 三、有关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 反应类型 A+B=AB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C=A+CB 置换反应 AB+CD=AD+CB 复分解反应 氧气 氧气 非金属单质 酸 碱 氧化物 氢化物 无 有机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 单质 按照所含元 素种类多少 混合物 纯净物 按照所含物质 总数多少划分 电离 成分 按照元素的性质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 质 酸性氧化 物 碱性氧化 物 酸 碱 盐 盐

1、物质的量 ①物质的量的定义 在化学上采用物质的量来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它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质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12gC-12中所含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含阿伏加德常 数个微粒的集合体为1mol 。 ②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转化关系n=A N N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 任何微粒集体中所含有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符号N A 表示,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 。 2.摩尔质量①摩尔质量的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②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n= M m ★注意: (1) 摩尔只适用于微粒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使用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类别,并用化学式表示。通过物质的量及摩尔的学习,树立国际标准的意识。 (2) 使用时要确实弄清“相对质量”与“绝对质量”的联系与区别,不能说1mol 某物质的质量(或某物质的摩尔质量) 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 (3) 不能说“摩尔是基本物质量之一”,应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质量之一”。 (4) 区别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不能说“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 摩尔质量以g/mol 作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式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团、离子的式量)。 区别:两者意义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或kg/mol,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 4.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常用单位是L ·mol -1 或m 3 ·mol -1 。 (2)气体的物质的量(n )与气体摩尔体积(Vm )之间的关系:n=V/Vm. (3)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273K ,101kPa )下,1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22、4L ·mol-1. 拓展:pV=nRT pM=ρRT 四、物质的聚集状况及分散系 1.物质的聚集状态 主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物质的体积由三个因素决定:微粒数目、微粒间距、微粒大小。固体、液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大小;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数目、微粒间距。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一化学期末总复习题.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收集整理 高一化学期末总复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B.凡是酸性氧化物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有一种元素形成的物质就是单质 D.凡在水中电离出H+的物质就是酸 2.下列物质溶于水能够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液氯 B.二氧化硫 C.硫酸 D.蔗糖 3、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酸雨现象十分严重。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和民用上大量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 B、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汽车排出大量含碳氧化物的尾气 D、人口膨胀,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4、235 92 U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燃料,该原子的中子数是() A. 92 B.235 C. 143 D. 327 1.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是否能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制氯水只含Cl 2和H 2 O两种分子 B、氢氟酸不能贮放在玻璃瓶里 C、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浓硫酸用铁制容器密封保存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在蒸发皿中放入NaCl溶液,加热NaCl溶液制取NaCl晶体 B.用100mL的量筒量取5.2mL的盐酸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gNaCl D.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7、不能由铁与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物质是() A. Fe 30 4 B. FeCl 3 C. FeCl 2 D. FeS 8.氮化铝(AlN,Al和N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7和14)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 工业领域。在一定条件下,AlN可通过反应Al2O3++N2+3C 高温 2AlN+3CO合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一化学期末复习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苏教版高一化学期末复习试卷 【模拟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 32 Cl-35.5 Na-23 Al-27 Ca-40 Fe-56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硅被誉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下列物品用到硅单质的是 A、陶瓷餐具 B、石英钟表 C、计算机芯片 D、光导纤维 2、下列气体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N2 B、NO C、NO2 D、SO2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NaOH B、蔗糖 C、H2SO4 D、NaCl 4、下列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NH B、Cl2 C、NO2 D、NO 5、从碘水中提取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萃取 B、沉淀 C、蒸馏 D、过滤 6、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大量氯气泄漏时,用肥皂水浸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并迅速离开现场 C、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大量水扑灭 D、将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7、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氧化亚铜作制造红色玻璃的颜料 B、氢氧化钠可作色素的吸附剂 C、用铝制餐具长时间存放碱性食物 D、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8、下列物品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KCl和Na2SO4 B、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D、用品红试液鉴别SO2和CO2两种气体 9、向下列各物品的水溶液中滴加稀H2SO4或MgCl2溶液时,均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A、BaCl2 B、Ba(OH)2 C、Na2CO3 D、KOH 10、制备硅单质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1)SiO2+2C 高温 Si +2CO↑ (2) Si + 2Cl2加热 SiCl4 (3)SiCl4+ 2H2高温 Si + 4HCl 下列对上述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 苏教版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 二. 教学过程 (必修2)期末复习纲要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Z A n R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 , A 2B ,AB 2, NaOH ,Na 2O 2,NH 4Cl ,O 22-,NH 4+)(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 3,CH 4,CO 2,HClO ,H 2O 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高一化学上期末复习提纲(苏教版)概要

⎩⎨⎧反应电子,该反应是,在反应中还原剂:化合价反应电子,该反应是,在反应中氧化剂: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022KBr + Cl 02-1 Br + 2KCl -2e ×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请阅读课本P3 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特征):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 -”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 .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 .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2).单线桥法(从失→得) 5.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 = 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 = 元素得电子总数 6.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一般在溶液中进行) 7.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根据反应事实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质量守恒) (2)拆:(可简单认为 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拆; 单质、氧化物、气体、弱电解质、难溶物保留化学式 ) (3)删: (4)查 ( 遵循: 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 二、物质的量(要非常注意掌握几个基本量的计算)

高一下学期苏教版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知识纲要专题14

高一下学期苏教版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纲要(专题1-4)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性 (1).原子结构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6、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7、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 间互称为同位素。 ①两 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 ②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 ③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n 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 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重点) 1.核外电子层排布: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_______个递增到_________个的情况(K 层由1-2)而达到结构的变化规律。 2.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高价由 +1 +7,中部出现负价,由-4 -1 的变化规律。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Z A n R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 物质的分类 (1) 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 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2) 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 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 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 物质的转化 1.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2) 物质的变化 2. 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 (1)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 2 MgCl 2 (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 2=CaCO 3 (3) 酸+碱→盐+水 2HCl+Ba (OH )2=BaCl 2+H 2O (4) 盐+盐→两种新盐 AgNO 3+NaCl =AgCl ↓+NaNO 3 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2Cu+O 2 2CuO (6) 碱性氧化物+水→碱 CaO+ H 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 、Fe 2O 3等不能与H 2O 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 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8)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S+ O 2 SO 2 (9) 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 SO 3+ H 2O=H 2SO 4 (10) 酸+盐→新酸+新盐 CaCO 3+2HCl =CaCl 2+ H 2O+CO 2↑ 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Zn+CuSO 4=ZnSO 4+Cu 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 、Na 、Ca 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 金属+酸→盐+氢气 Zn+ H 2SO 4= ZnSO 4+H 2↑ 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 (13)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2HCl =CuCl 2+ H 2O (14)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CO 2+Ca (OH )2= CaCO 3↓+ H 2O (15) 同(7) (16) 同(10) 三、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 是表示大量粒子的集合体中的粒子的多少。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 量, 用符号n 表示。 (2) 摩尔 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摩尔简称摩, 符号mol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3) 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 任何微粒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mol -1 。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的关系:n = A N N 四、 摩尔质量 (1) 摩尔质量 1mol 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当物质的质量以 克为单位时,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 位g ·mol -1 ,符号为M 。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 = M m 五、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①微粒数目;②微粒大小;③微粒之间的距离。 (2) 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 对于气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距离。 (3) 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小,气体体积越大; 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温度越低,气体体积越小。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总结(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 (1)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混合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②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 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转化 1.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2)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定 义 物质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水结成冰,蔗糖的溶解,酒精的挥发,金属通电,活性炭的吸附漂白等 化学变化定 义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热效应、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如:金属的腐蚀、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变质、铵盐受热分解等 类 型 按反应形式可分为: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 按反应的本质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按参与反应的离子可分为: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2.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 (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Mg+Cl2MgCl2 (2)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CaO+CO2=CaCO3 (3)酸+碱→盐+水2HCl+Ba(OH)2=BaCl2+H2O (4)盐+盐→两种新盐AgNO3+NaCl=AgCl↓+NaNO3 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2Cu+O22CuO (6)碱性氧化物+水→碱CaO+ H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Fe2O3等不能与H2O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