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形填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完形填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完形填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完形填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一、英语知识运用部分总体分析

2002年《大纲》将“完形填空”调整为“英语知识运用”之后明确规定:英语知识运用测试的要点是词汇、语法和结构。

英语知识运用采用多项选择完形填空(Multiple Choice Cloze Test)的形式来考查。完形填空(Cloze)又称综合填空或短文填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语言测试的实践中,1956年被应用于外语测试。在我国用于英语测试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完形填空是用来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题型,对考生的语法结构、词义搭配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考查(measuring overall ability)。

完形填空的设计和应用,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理论:人们在感知、认知事物的时候,总是以整体信息为主的。尽管有时获得的信息并不十分完整,但人们会下意识地将不完整的部分补全,构成一副完整的图画来认知。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图1和图2时,我们会自然地把它们分别看做是一个圆和一个三角形,而不是一段曲线和三个点。

图1 图2

同样,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解信息的整体。尽管其中有一些词或短语被抽去,但通过语段提供的冗余信息,人们仍然能够推知被抽去的信息,从而达到对文章的理解。根据这一原理,命题人使用完形填空这一种题型——从一篇短文中删去一些信息,留出空格,由考生补全——来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命题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完形填空的形式不仅考查考生对于不同语境中规范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这就意味着“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试题由过去注重对单句语言点的考查向对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的考查转移,这一考查重心的转移要求考生能够对不同语境中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得体性和篇章特征有较强的辨识能力。

(二)选材特点

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材料为一篇240-280词的文章,通过对近十年英语知识运用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分试题在体裁上多以议论文为主,说明文为辅,而题材上逐渐趋于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详见下表。

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选材内容不会过于专业。避免让一部分人凭常识答题,否则,会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含有大量专有名词、数量词和技术性词语的短文一般不会出现。题材多以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类为主,科普性文章有再出现的趋势,但仍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为主。题材有一定重复性,如98、99年以工业为主,03、04年以青少年问题为主。

第二,文章难度适中。一般情况下,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文章在没有进行删词以前读起来几乎没有困难。

第三,文章内部组织结构较为严密,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多以总——分或总——分——总的形式出现。由于引语与短文其他部分的难度不会十分一致,所以一般不选用含有很多引语的文章。

(三)试题的具体命制

(1)语法知识试题的命制。“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考查考生对语法结构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最后阶段的复习时,考生应当加强对一些基础性的语法知识的掌握,切忌只死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因为命题专家不会对那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进行考查。

(2)词汇试题的命制。词汇是考查重点,试题数量一般在12~15题之间,测试的知识主要包括:短语搭配、近形词、近义词、惯用法等。新的趋势是加重了了对词汇的得体性、规范性及同一词汇的特殊意义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实践中运用恰当的词汇,选择准确的词汇。

(3)篇章结构试题的命制。试题数量一般在2~3题之间。主要涉及以下几点:①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某个意群的整体意思;③文章的整体结构;④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态度、口气。在试题的设计上,主要反映在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副词的考查上。考生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看似是考查词汇,实际上需要先根据上下文推断出这一意群的整体意思,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判断四个选项中哪一个更符合。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一,利用上下文解题。二,关注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英语知识运用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解答该部分试题时,应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能够正确、恰当地运用语法和词汇知识。它在形式上是对每个空格所给出的四个选项做出正确选择,实际上是测试考生对整篇短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它非常强调语境,即上下文的联系,因此,选择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对上下文的理解是否准确以及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是否恰当。

解答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试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其中把握好答题的思路与节奏是在考场上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前提。根据测试学的原理及解题经验,我们提出“一个原则,三步走”的答题思路,供考生参考。

“一个原则”就是:紧跟文章的思路进行分析、选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要使自己的思路与文章的思路保持一致,而不是使文章的思路随着自己的思路走。

“三步走”指解答过程分三步走:

第一,迅速浏览一遍全文,弄清文章主题。知道文章要说明或介绍的是什么。

第二,逐句阅读文章,仔细分析,认真填空。弄清句子意思与结构以及句与句、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系。

第三,作答后,再通读一遍全文,看是否通顺合理。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是否一致、连贯。

综观历届考生的答题情况,最典型的失误是在解题方法上出现问题。部分考生在答题时只关注要填入词汇、短语的句子,而不对短文的内容进行总体的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是:第一,理解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导致选择错误;第二,延长了答题时间,因为答题的线索有时就隐藏在上下文中。因此,考生在完成所有问题之后,还应该通读全文,在宏观上检查并核实所确定的每一个选择能否使短文的内容与结构完整,在微观上看每一个试题的选择是否都有充分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获取高分。

下面就英语知识运用测试的主要内容谈一下解题思路。

(一)语法结构知识

语法知识是理解英语的基础。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单纯考查语法知识题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这是要体现《大纲》注重考查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鼓励考生用听、说、读、写的实践代替单纯的语法知识学习的测试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考生语法掌握程度的要求降低了,因为只有对语法知识有较好的掌握,才能在实际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识别各种语法现象,对文章进行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下面就重点语法内容加以总结,供考生参考。

1. 主谓一致关系

主谓一致(Subject Verb Agreement)指谓语动词要与主语的中心词语在“人称”和“数”的方面保持一致。这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的。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主语的中心词语。

Example 1

The novels of John Cheever to a literary tradition that i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manners.

[A] belongs [B]belong [C]is belonged [D]are belonged

belong是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语态,首先排除C和D。本句的中心主语是the novels(复数),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

2. 虚拟语气

在英语中,由于说话人的意图不同,动词的表现形式也随之不同,这就需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英语中有三种语气:

(1)陈述语气(the Indicative Mood)用来陈述事实。如:

The teacher is very popular with his students.

(2)祈使语气(the Imperative Mood)提出请求、命令等。如:

Please open the door.

(3)虚拟语气(the Subjunctive Mood)表达主观愿望和假设的情况。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throw it away.

所谓虚拟,简单地说,就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由于虚拟语气历来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它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和用法,所以也可能成为考点。

Example 2

Had they examined the question over a much longer period, 1 over the whole life cycle, they 2 reached a different conclusion.

1. *[A] particularly [B] exclusively [C] preferably [D] precisely

2. [A] must have [B] will have [C] may have [D] would have

首先根据“Had they examined the question...”得出这是一个省略if的虚拟条件句。在表示过去情况的虚拟条件句中,从句中的谓语用had+过去分词,主句中的谓语用would have + 过去分词。所以,第2题应该选择D。

3. 非限定性动词

非限定性动词是动词的非谓语形式,主要指不定式(the Infinitive)、分词(the Participle)和动名词(the Gerund)。非限定性动词的使用功能多样,且容易混淆,所以它们历来是各种英语考试中的重点。

Example 3

We did make our comforts and discomforts 1 , but basically others 2 our experiences to us. We were virtually helpless and 3 the mercy of others, usually our parents.

As we grew older, increase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resulted in increased behavioral options’ 4 available to us.

1[A]knowing [B]known [C]know [D]to know

2[A]distributed *[B]dictated [C]allocated [D]ordered

3[A]with [B]in *[C]at [D]on

4[A]became [B]become [C]becoming [D]to become

第1题中make在作为表示“致使”意义的动词时,其后的动词及其逻辑主语是被动关系,所以跟在其后的动词要用过去分词形式,如He was trying to make himself understood.所以此题应选B。

第4题考查动名词的用法。根据上文,resulted in后面应是一个名词、名词词组或相当于名词的成分。只有选项C能构成一个前面带有名词词组所有格的动名词结构,这里的increased behavioral options是become在逻辑上的主语。所以此题应选C。

Example 4

There was a big drop during the sunspot years of 1986 and 1987,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1 from diseases caused by a lymphocyte deficiency

2 doubled during the tremendous solar explosion of February 1986.

1[A]suffered [B]suffer [C]suffering [D]to suffer

第1题考查了现在分词做定语的知识。在and连接的后一并列从句中, 1 from diseases caused by a lymphocyte deficiency 2 这个成分是修饰限定主语the number of people,起定语作用的。在四个选项中虽然选项A、C、D都有做定语的功能,然而从上下文的语意以及三个选项各自表示的时态、语态功能来判断,the number of people是suffer的逻辑主语,是动作suffer的发动者,所以此题选C项suffering最合适。

Example 5

Experts speculate that hardships might prompt some Russian scientists their know-how on the black market.

[A]to sell [B]to selling [C]sell [D]sold to

此题应选A。prompt后接不定式构成prompt to do sth.。

4

定语从句有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之分。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其先行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缺少了从句,先行词便不能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例如:This is the car (that) I bought last year.

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它的先行词之间的关系就比较松散,它并不是先行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仅仅是对先行词的一种补充说明。例如:

I m seeing the manager tomorrow, when he will be back from New York.

从对历年的研究生英语试题的分析来看,在英语知识运用题中主要以选择适当的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的形式来考查这部分知识。

Example 6

When the work is well done, a 1 of accident-free operations is established 2 time lost due to injuries is kept at a minimum. (1999年第44题)

1[A]regulation *[B]climate [C]circumstance [D]requirement

2[A]where [B]how [C]what [D]unless

第2题的正确选项是A。where在这里引导一个定语从句“where time lost due to injuries is kept at a minimum”,先行词是climate。在这里where相当于in which,即in the climate。本句意思是:安全规划实施得好,一种无事故操作的工作环境就会建立起来,这样因工伤造成的时间损失将降至最低限度。而how(如何,怎样,怎么)和unless(除非)在语法上可行,但意义上不通。what(什么)无论从语法还是意义上都讲不通。

5(并列连词及词组)

英语中经常用并列连词和词组来保持句子的平衡,常见的有:and, but, or, as well as, not only...but also..., neither...nor..., either...or...等。解答这类题时还要注意毗邻原则,即谓语应与其相邻的名词或代词保持一致。

Example 7

Concerns were raised 1 witnesses might be encouraged to exaggerate their stories in court to 2 guilty verdicts. (2001年第49题)

1[A]what [B]when [C]which [D]that

2[A]assure [B]confide *[C]ensure [D]guarantee

第1题选D。该题考查同位语从句和句子平衡的知识。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做concerns 的同位语,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解释。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本来应该直接跟在concerns的后面,但因为句子太长,会显得句子头重脚轻,从而使句子失去平衡,所以放在了后面。

6

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很广泛,并且形式多样,考查代词也成为检测考生英语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考点。在近年的研究生英语考试中,代词部分主要考查不定代词和关系代词的用法(关于关系代词的题例讲解请参见定语从句部分的讲解)。

Example 8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should be organized 1 participants can remain active as long as they want and then go on to 2 else without feeling guilty and without letting the other participants 3 . (2003年第36题)

1[A]if only [B]now that *[C]so that [D]even if

2[A]everything [B]anything [C]nothing [D]something

3[A]off *[B]down [C]out [D]alone

第2题考查考生对不定代词的用法和区分能力。A项everything不能与else连用。B项anything 与else构成词组表示“别的什么”,但其中有“别的以外任何事情”的含义。从上下文的语意来看,此处用anything不妥。C项nothing 一般用在nothing else than(只不过,仅有)中。D项something 与else 构成词组表示“别的事情”,用在肯定句中,从语法和前后语意关系上来看,D项是正确选项。

(二)词汇

词汇是表达思想的最基本要素。根据《大纲》精神,“英语知识运用”不但要求考生掌握所规定的词汇,而且要求考生在实践中运用恰当的词汇,选择准确的词汇。这就是说,学

习词汇不能只记词义,更重要的是学会恰当地运用。词汇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以及固定词组和习惯搭配。根据对近十年英语知识运用题的统计分析,词汇题平均约占英语知识运用试题总题量的70%,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其中动词和名词是历年考查的重中之重。我们把近十年的英语知识运用中的词汇考查点整理如下,供考生参考。

从上表可知,掌握好词汇知识对于考生做好“英语知识运用”这部分考题十分重要。而根据历年考生的反馈,英语知识运用部分之所以一直是考生的弱项,很大原因在于,考生对词汇的掌握不够扎实,没有达到《大纲》对能力考核的目标。这主要是考生在词汇学习的观念上,受到社会上一些“速成”、“速记”法的影响,对词汇的掌握仅仅局限于机械地背诵词汇表,只记忆词的一两个意思,至于这个词的其他语意和用法并不了解和掌握,造成考生对词汇的掌握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恰恰是这个误区,导致了考生在做“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试题时出现很多“拿不准”的现象,在考场上由于时间紧迫就盲目地选了一个,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词汇学习的目标是要达到能够正确、恰当地运用词汇,记住词义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所以在这里我们建议考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词汇运用的高级层次上来学习英语。

在解答此类题时,着眼点主要有以下两个:

1据上下文语义做出选择

Example 1

Many profess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stereotype. The 1 image of a writer, for instance, is 2 a slightly crazy-looking person, locked in an attic, writing 3 furiously for days 4 .

1[A]historic [B]antique [C]senior [D]classic

2*[A]in [B]of [C]with [D]for

3[A]away [B]off *[C]on [D]down

4[A]on finish [B]on final [C]on end [D]on stop

此例中的第1题的正确答案是D。题中第一句中的a particular stereotype和人们对作家的印象的描述a slightly crazy-looking person, locked in an attic, writing 3 furiously for days 4 为选择答案提供了依据。这是一种“classic(典型的)”作家形象。

再看第4题。首先选项A、D被排除,因为没有此词组。那我们是选择B项on final (最后),还是C项on end (连续)呢?根据上文语境,作家把自己锁在阁楼里,日复一日地写(writing 3 furiously for days ), 所以这个动作应该是不停地,连续地,此题选C。

从词义方面着眼,在几个考查方式中,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常用词的偏用义的考查。命题者有时会用常见词汇的生僻意思来设计考题,如1999年完型填空的第2题和第3题,请详见历年真题解析部分。因此,在学习词汇时,尤其是一些常用词汇,要尽量记住它的各种含义,而且最好是记住该词的英文解释。

2根据固定搭配做出选择

Example 2

This constant need to prove that one is as good as, 1 not better than, one’s fellow-competitor creates constant 2 and stress, the 3 causes of unhappiness and illness.

1[A]while *[B]if [C]when [D]lest

2[A]casualty [B]fatality [C]concern [D]anxiety

3*[A]very [B]suitable [C]one [D]multiple

第2题考查词义及搭配。正确答案是D。这句话的大意是: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与其竞争者一样优秀,因而造成了持续的紧张与焦虑,这也正是他们的苦恼与疾病的根源。

A. 伤亡,

B. 不幸,天命,

C. 关心,关注,

D. 焦虑,这四个选项中只有anxiety符合上下文语意,并且stress通常与anxiety搭配使用。

Example 3

...in that year, over a million couples 1 their marriages dissolved, often at high financial and social2.

1.[A]let [B]wanted [C]wished *[D]had

2.[A]fare [B]duty [C]charge [D]cost

此题考查考生对固定搭配的掌握程度。线索词是at,只有cost可与at搭配,所以此题选D。duty与on, in, off搭配;charge的搭配是in (the) charge of, under the charge of。

总的来说,熟记和掌握常用词组及习惯搭配,熟悉词汇的意义并掌握其用法,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三)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能力是英语知识运用测试的另一个考查重点。在英语知识运用试题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理清文章的语意结构和语意逻辑关系。

语篇就是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按照逻辑组织在一起的语意整体。由词组句,由句成篇。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使用和逻辑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为“词汇纽带”和“逻辑纽带”。如果我们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词汇纽带”和“逻辑纽带”,也就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思路。

1词汇纽带

词汇纽带主要指在一个语篇当中同义词、反义词的使用和关键词的重复。因为当作者围绕一个话题论述时,表达的意义都是相关的,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同义词、反义词和重复关键词以保持文章的线索。知道了语篇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做英语知识运用试题时,恰当地运用这一技巧将有助于迅速找出文章主题,并为解题提供了宝贵线索。

我们以200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卷中的短文为例,列出该文各段的主题词,以便于考生掌握利用词汇纽带找出文章主题的技巧。

government,ban,payments to witnesses,newspapers,buy up,people involved in,cases;

legal controls over the press,bill,payments to witnesses,control the amount;

self regulation,sufficient control;

media,privacy controls,legislation,judges;

the Human Rights Bill,privacy,public figures,protect;

Press freedoms, judges;

Witness payments,witnesses,received payments,telling stories to newspapers,exaggerate their stories, guilty verdicts。

根据以上词语,文章的主题一目了然:政府对媒体炒作干扰司法公正进行立法限制。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楚了。

下面我们结合两个例题分析这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Example 1

Manpower Inc, with 560 000 workers, is the world’s largest temporary employment agency. Every morning, its people into the offices and factories of America, seeking a day’s work for a day’s pay. (1997年第41题)

[A]swarm [B]stride [C]separate [D]slip

此题的答案是A。提供线索的关键词是with 560 000 workers和largest。第二句又提到了这些临时工人到各个公司和工厂上班的情况。可以想像56万工人每天早晨上班的情形——人们涌入各个公司和工厂。Swarm一词正好描述了这样一个场面。其他的词都不准确。

Example 2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medical scientists made a surprising discovery: that we are

1 not just of flesh and blood but also of time. They were able to

2 that we all have an internal “body clock” which

3 the rise and fall of our body energies, making us different from one day to the

4 . These forces became known as biorhythms; they create the

5 in our everyday life.

1*[A]built [B]shaped [C]molded [D]grown

2*[A]demonstrate [B]illustrate [C]present [D]propose

3[A]designates [B]fluctuates [C]calculates *[D]regulates

4[A]second [B]latter *[C]other [D]next

5[A]“ups”and “downs”[B]“goods”and “bads”

[C]“pros” and “cons”[D]“highs” and “lows”

在解答第5题时,考生应注意上下文的提示,特别是同义表述。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生物钟(body clock)的发现,及生物钟对人体的影响。如果我们注意到上文中的the rise and fall of our body energies,就可得知生物钟影响人体的能量节律的起落。这样第5题空格处应选一个与“起落”有关的词。而A选项通常用于描述人生的沉浮。正确答案D选项恰当地描述了这一高低变化。the rise and fall of our body energies和“highs”and “lows”in our everyday life正好是一对同义表述。

2逻辑纽带

逻辑纽带包括表示转折、引申、列举、因果、对比等逻辑关系的过渡词,通常是连词、连接性副词和词组。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很注重考查考生的语篇意识,因此正确运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过渡词是历年来的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下面列举出常见的逻辑关系过渡词:转折however(2002年第29题、1998年第47题、2007年第9题、2008年第14题), yet, but, anyhow, anyway, nevertheless, while(2005年第1题), whereas (1997年第48题,2005年第9题),instead, instead of( 2000年第41题);

递进besides, further, moreover, most important,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too, also(2005年第16题), and then, again, indeed(2006年第1题);

条件、让步if, only if(2000年第42题),in spite of, despite, though, although(2002年第31题,2006年第7题), even so, even though (1997年第44题), rather, after all, regardless, while(2006年第14题);

原因、结果because(2004年第22题,2003年第24题), since, as (1997年第42题), for, due to, so, therefore, thus, hence, in that , 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as a consequence, so that (2003年第35题), to this end;

比较、对比likewis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way, in comparison, in contrast, like, as, just as, conversely, on the contrary (2003年第38题),while(2007年第12题);

列举、举例first, second,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next, another, finally, still, namely, that is, for instance(2009年第14题), for example(2003年第28题), as an example, specifically, in particular;

时间关系before(2001年第36题),after, until, till,meanwhile,subsequently。

强调certainly, indeed, above all(2009年第18题),surely, most important, in fact, no doubt, truly, obviously

以上这些连词、连接性副词和词组能够显示出作者的思路及文章意义重心的变换。因此,掌握逻辑过渡词,是把握作者思维脉络和篇章结构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简单地说明一下。

Example 3

It can, of course, be argued that though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contribute to the funds of social security equally, working-class persons a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than upper-class persons. This is true for those benefits which can be classed as being for forms of diswelfare, to use Titmusss term, i.e. a form of monetary compensation for the hardship they suffer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benefits for industrial disability, unemployment and illness as well as supplementary benefits. It is not, 1 , true of retirement pensions and they after all account for at least half the expenditure of social security widely defined. Since retirement pensions are paid to all who have paid the necessary number of contributions they involve a negative form of vertical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from the poor to the rich— 2 retired persons of higher income groups live longer than those of lower income groups.

1. [A] furthermore [B] therefore [C] however [D] otherwise

2. [A] though [B] if [C] because [D] while

第1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逻辑关系题。考生只有把握上文和下文的内容,弄清上下文之间的语义关系,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这段选文主要是讲社会保障金在不同收入人群中的分配所引起的争议——低收入人群比高收入人群更有可能得到社会保障金。第2句This is true for those benefits which...和第3句It is not, 1 , true of...分别陈述了两种情况。而第3句在内容上与第2句构成了一种转折的语义关系。所以此题选C. however。而furthermore表示递进,therefore表示因果,otherwise表示补充,这三个选项显然都不合适。

我们再来看第2题。此题也需要对上下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能做对。前面一句是说退休金发给所有已经缴纳一定款额的人,这样收入低的人们就陷入了一种消极的收入垂直再分配——从低收入人群流向高收入人群。我们再看空格后的一句,高收入的退休者比低收入的退休者活得长。很显然,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原因,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C. because为正确选项。

3段落主题句的作用

在解题时可以利用短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把握文章主题,找出答题线索。通过对近十年英语知识运用短文首尾两句话的分析与总结发现,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句,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

文章开头一句(有时是主题句,有时不是主题句)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包含以下信息:

what→涉及的事件/事物及其状况或特征

where→地点

when→时间

who→相关的人物

why→相关原因

how→有关的论点

下面是1999年~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卷中使用过的短文的首句,我们把其中分别包含的信息整理如下:

Research on animal intelligence always makes me wonder just how smart humans are.(2009年what,how)

The idea that some groups of people may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others is one of those hypotheses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 (2008年what,how);

By 1830 the former Spanish and Portuguese colonies had become independent nations.(2007年when,who, how);

The homeless make up a growing percentage of America’s population.(2006年who ,how);

The human nose is an underrated tool.(2005年what,how);

Many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guency(crimes committed by young people)focus either on the individual or on society as the major contributing influence. (2004年what,how);

Teach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emotion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changes that young adults experience. (2003年who,how);

Comparisons were draw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diffusion of printing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2002年what,how,when);

The government is to ban payments to witnesses by newspapers seeking to buy up people involved in prominent cases 1 the trial of Rosemary West. (2001年who,what,how);

If a farmer wishes to succeed, he must try to keep a wide gap between his consumption and his production. (2000年who,why,how);

Industrial safety does not just happen. (1999年what,how);

从第一句话,我们就能知道这篇短文大概要谈论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看这十篇短文末尾一句的特点。作为全文最后一句,作者通常会把自己的观点加以总结或强化,构成首尾呼应。这样一来,文章保持了一致和连贯,同时也为解题提供了依据。

尾句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conclusion→结论

suggestion→建议或提示

summary→对全文的概括或总结

result→事件发展的结果

influence→事情的影响或后果

下面是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卷中使用过的短文的最后一句:

_20 the results are inconclusive.(2009年influence)

His argument is that the unusual history of these people has 19 them to unique evolutionary pressures that have resulted in this 20 state of affairs.(2008年condusion)Egalitarian sentiments were often tempered by fears that the mass of the population was 20 self-rule and democracy.(2007年condusion)

As Edward Blotkowsk... puts it, “There has to be 20 of programs. What we need is a package deal.”(2006年conclusion)

The brain finds it best to keep smell receptors 19 for unfamiliar and emergency signals

20 the smell of smoke,which might indicate the danger of fire.(2005年conclusion)

All these conditions tend to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a child committing a criminal act, 20

a 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2004年conclusion,summary)

38 they can help students acquire a sense of commitment by 39 for roles that are within their 40 and their attention spans and by having clearly stated rules. (2003年suggestion)

And generalizations have proved difficult. (2002年conclusion )

Concerns were raised 19 witnesses might be encouraged to exaggerate their stories in court to 20 guilty verdicts. (2001年result)

Naturally he will try to borrow money at a low 9 of interest, but loans of this kind are not 10 obtainable. (2000年result,suggestion)

This may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perating at 10 or at a loss. (1999年influence,suggestion)

由此可见,抓住首尾两句是对文章从语篇层面进行总体把握的关键。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英语知识运用题时应有一个整体意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体把握。英语知识运用是对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其对语法知识、词汇运用和语篇能力的考查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遇到一道考题,有时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考语法或是考词汇的,往往需要我们运用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的知识才能够解答。因此,做好英语知识运用题是建立在能够熟练运用、融会贯通语法、词汇和语篇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 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

中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命题趋势

中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命题趋势 作者:佚名转贴自:历史课程网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历史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掌握的知识难度和数量正在下降,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公民素质课程。只有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课程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 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中考,作为全国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社会关注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考试之一,重要性不言而谕,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将历史学科列入中考考试科目,根据中学历史在线网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余个省市地区中考科目中开考历史,而且分值有所增加,这样,历史学科中考研究就成为广大历史教师、考生不能不重点研究与关注的内容。 一、2005年历史中考考查范围 2005年,全国中考均是使用新课标的考生,鉴于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是历史学科的初中生学业考试的基本依据。 考查的知识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 考查的历史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技能;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历史评价的能力等方面。 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会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涉及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和法治的意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方面。 从内容板块上看,历史考试内容应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乡土史七个方面。根据厚今薄古的原则及近几年对全国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比较合理的比例大约为中国史53%、世界史37%,乡土史10%。其中按历史时期划分的话,中国古代史15%,中国近代史16%,中国现代史22%,世界古代史5%,世界近代史15%世界现代史17%,乡土史10%二、年来中考历史试卷与试题类型、考试形式分析 1、试卷的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下,历史学科中考的考试时间安排在60分钟至90分钟为宜。相应题量在30至40题为宜。其中在"文科综合"合卷中,历史试题在20题左右、时间在30分钟至45分钟左右。 近几年来,历史中考试题的使用的题型共有6种:填充题、识图题、连线题、列举题、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2、题型类型与考查要点分析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使该题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2005年历史中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2)填充题 主要用于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如设计合理,也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归纳或比较的能力。但简单地或过多地使用此题型可能导致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记忆,故2005年历史中考试卷中各地采用的比例可能不大。 (3)识图题

英语完形填空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

英语完形填空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 2007年05月29日 星期二 下午 09:27 英语完形填空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英语完形填空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 福州教育学院 何镃基 完形填空是一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能力的一种题型,它集阅读理解能应用能力考查于一体,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在一定语言情景下灵活运用词力。它首先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能根据短文所给线索,捕捉相关信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的能力,它还要求考生能熟练运用所学词汇、语法、习惯用语语等语言知识进行填词,考查了使用语言的准确性。由于完形填空属于有障碍性的生对阅读这些含有空缺单词的短文没有把握、困难较大,所以往往望题生畏。因而历来是中考中考生失分率较高的题型。义务教育新教材使用之后,完形填空试题的增大。以往完形填空试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句法上,对语篇背景考虑年来考查的重点已由在语篇中考查语法逐渐转向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比如多数试题如单从语法角度来判定都是正确的,但一旦联系语篇内容,则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提高,使完形填空成为考生最棘手题型之一,感到既容易丢分又难于进行复习。完形填空试题,考生除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法、词汇知识外,还有赖于提高阅读理解为只有看懂了短文才能确定正确答案。另外考生还要有计划地多做一些完形填空的渐增加训练的频度,提高训练的难度,通过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做到能根据短索和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判断,进一步提高词语辨析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平时多读多练,不断拓宽知识面,进一步了解英美风土人情等有关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习惯用语的表达等,才能为正确完成完形填空试题提供前提保障。 一、题型分类与特点 完形填空试题是在给出的一篇短文中有目的地拿掉若干个词,留下一些空格,要求短文保留的部分,从所给的短文整体出发,在正确理解短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句间的内在联系、词的用法和习惯搭配等,用适当的词或词语填空,使补全后的短文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这种题型测试的内容从形式上看是单词或短语的填空,注意到短文中上、下文意思连贯、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正确,所以在空格上所填的合语义适用和语法正确两条原则,只考虑某一侧面都可能导致错误。中考中完形填基本题型分两类:完形填空选择题和完形填空题。 (一)完形填空选择题:该题型的特点是将一篇短文中若干词语抽掉留下空格,对提供若干个选择项,要求考生通读短文后,在理解短文意思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型、语法等语言知识,从所提供的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内容完整正完形填空主要以这种题型为主。它所给的短文一般与初中英语教材难易程度相当,—200个单词之内,多数设置10个左右空格,所设考点涉及词汇、语法及对短文内容短文的第一句一般不设空,以期提供一个语境,对每一空格设置的选项基本都属于等的词类,给判定选择带来一定的干扰,侧重考查了考生准确运用词汇的能力及对

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抛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 3、理解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平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学习和借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推理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自制投影片、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枪水平地射出一颗子弹,子弹将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 3、能运用平抛运动的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平抛物体的运动 (1)简介平抛运动: a: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b: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c:分析说明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2)巩固训练 a: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b:举几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实例 (3)a:分析说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c:实验验证: 1.用CAI课件模拟平抛运动, 2.模拟的同时,配音说明: 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就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3.实验现象:(学生先叙述,然后教师总结) 现象一: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飞出水平距离就越远。 现象二: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会与B球同时落地。 ?→ ?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 ..........................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

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在此对历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特点进行分析,并对2016命题趋势进行预测,帮助考生有的放矢地备考。 一、2012~2015年北京公务员行测真题考情简析 二、北京公务员行测真题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1.真题特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并未对片段阅读题进行考查,全部考查文章阅读,共35题。文章阅读考查内容多样,包括对词语、句子、细节、主旨观点、文章隐含信息、文章标题等考点的考查。 2.趋势分析 (1)题量稳定在35题左右,考查题型以文章阅读为主,不排除重新考查片段阅读的可能。 (2)文章阅读的考查内容多样,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及细节信息的甄别能力,预测考点仍将以对词语、句子、细节、主旨观点、文章隐含信息、文章标题的考查为主。 (二)数量关系 1.真题特点 数量关系部分总题量为15题,全部考查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运算方法和策略的运用。考查题型则以常规题型为主,包括计算问题、和差倍比问题、行程问题、排列组合问题、工程问题、年龄问题、日期问题等。

(1)题量稳定在15道左右,主要考查数学运算。 (2)数学运算考点多样,但仍以计算问题、和差倍比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传统题型为主,不排除出现新考点的可能性。 (3)不排除出现数字推理题型的可能性。 (三)判断推理 1.真题特点 断推理部分总题量为30题,题型稳定为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和定义判断三种。 (1)图形推理部分题量稳定在5道,包括3道视觉型和2道九宫格型。 (2)演绎推理题量不变,保持为15道。其中必然性推理占比达到50%左右,同时兼顾可能性推理和智力推理题。 (3)定义判断题量为10道,均为单定义判断。考查学科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律等。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题的常考点(新)

完形填空题的常设考点 由于完形填空题以考查文意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判断能力,所以完形填空题的常设考点主要集中在: 1.注重对实词的考查,特别是对动词、动词短语、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考查; 2.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特别是名词、形容词)的用法; 3.对连词进行考查,考查考生对行文逻辑的掌握及对关联词的正确运用。 完形填空题与单项填空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单项填空题侧重于对语法知识的考查,而完形填空题则侧重于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它更注重对语篇的理解,而不是对单个句子的理解。要想做好完形填空题必须始终注意对文章的理解和注意上下文的呼应,这是完形填空题的做题原则。绝大多数完形填空题,只看单个的句子,有时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从语法角度来看都讲得通,但是在具体的语篇中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看一空做一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必须从语篇的角度来考虑所选答案。做题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隐藏信息,同时要善于根据四个选项的设置特点来进行选择: 1.所给选项是不同的名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要用哪一个名词的什么形式或者是否涉及固定搭配等来考虑; 2. 所给选项是形容词、副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者其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3.所给选项是同一动词的不同形式,则要考虑空白处要求用什么时态、语态或哪种非谓语动词形式; 4. 所给选项是不同的动词,考查的是语境中动词的用法及意义,这时要从上下文来判断或者从固定搭配方面来考虑; 5. 所给选项是连词,可以从上下文的意思、连词的用法(含义)以及习惯搭配入手进行选择,and表并列,but表转折,because, so, therefore表因果,though, although表让步; 6. 所给选项是代词,则要从上下文的指代关系以及代词的用法来考虑。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题的题型特点 完形填空是一项考查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性题型。做完形填空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有扎实的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完形填空通常出题形式是将一篇短文按一定的间隔删掉若干词语,要求考生通过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补全空缺部分,使其恢复原貌。具体说来,完形填空题有以下特点: 1. 完形填空题不是一般的单项选择题,它要求考生不仅能掌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而且要能理解全文、照顾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 2. 完形填空题检测的面广、量大,不仅从词汇、语法方面考查,还有可能涉及到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所以一定要全面考虑。考试大 3. 一篇文章传达的是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做题时不能把自己观点想当然的带入,一定要从文章本身的语境去考虑。 4. 完形填空考查的体裁各不相同,有议论文、说明文、(考试大)记叙文等,考查的知识也包括很多方面,有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的和自然科学的等,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有较强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5. 完形填空一般不给标题,但有主题句,主题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在中间或结尾。主题句是了解文章的“窗口”,抓住了主题句,就能更好的了解文章大意。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题型特点及解题方法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题型特点及解题方法 一、完形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完形填空”题是一种旨在考查学生语法和词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典型题型。它结合了单项选择题和短文填空的优点,既考查词语搭配、近义词辨异、动词时态、句型结构、复合句的关联和习惯用法等,又考查了逻辑推理和事理推断能力。 “完形填空”题要求填入的词主要有:?1. 语法结构所要求的功能词,如连接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2. 具有语法变化的普通词,如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名词的数,代词的格,形容词和副词的级等。?3.固定搭配短语或词组中的特定词。?4. 同义词、近义词等易混淆词。?5. 根据上、下文意思及结构必须填入的确定词。?可见,完形填空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它的突出特点是起点高、容量大。同学们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好的阅读能力及归纳判断能力,才能适应这一题型。 二、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完形填空是在全面理解短文基础上的选择填空。因此做“完型填空”题应遵循下列步骤: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瞻前顾后,逐步填空 3、认真复查,适当调整 常见的解题方法如下: (1)“固定搭配法”解完形填空题 固定句型和短语搭配不仅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完形填空题测试的重点。固定搭配形式包括名词短语搭配、动词短语搭配、介词短语搭配等,我们只有在平时学习中认真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主谓一致判断法”解完形填空题 在英语句子里,谓语受主语支配,其动词必须和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这叫主谓一致。我们做完形填空的时候,会经常遇到要靠主谓一致判断法来确定选项的情况。寻找其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语法一致、逻辑一致和就近一致原则。 (3)“词义辨析法”解完形填空题 词义辨析考査的面广,词义辨析法包括各种词性的考查,如名词、代词、介词、动词、形容词等。英语中的同义词(语)、易混淆词(语)及相似句型之间的区别,有的属英汉语意差别,有的属不同搭配表达意义不同,有的属搭配不同表达意义相同,有的属语气轻重有别,有的则属搭配范围和习惯不同等等。因此我们只能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易混、易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对症下药。 (4)“上下文暗示法”解完形填空题 上下文暗示法分为上文语境暗示和下文语境暗示两种。做此类完形填空题时,若无上下文的提示,我们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一些提示性的引导词判断上下文与空格部分的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1.广义的学习 (1)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或内隐或外显);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4)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会环境的适应现象。 2.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在小学的学习活动中,儿童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由于自己尚不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而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 中年级儿童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只有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好,对儿童有耐心、公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儿童的信任,对儿童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2)对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班集体,同学之间彼此很少互相关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开始互相关心,互相交往,互相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班集体。从中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具有了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活动,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行为品质。 (3)对作业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还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作业。在教师的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形成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表现在:能按一定时间来准备功课、完成作业,主动安排学习时间,并排除外在诱因的干扰;能按一定顺序来完成作业;能集中地、细心地完成作业。

考试大纲阐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点和命题规律

考试大纲阐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点 和命题规律 2014年的考试大纲已经出炉,14年大纲概率部分和13年完全没有区别,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复习即可。 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从试卷本身的难度的话,在三门课程中应该算最低的,但是从每年得分的角度来说,这门课程是三门课中得分率最低的。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时间不充裕,概率解答题位于试卷的最后,学生即使会,也来不及解答;另一方面是概率本身学科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概率非常难。 概率与数理统计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高数是研究确定的现象,而概率研究的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现象。对于不确定的,大家感觉比较头疼。 2、题型比较固定,解法比较单一,计算技巧要求低一些。比如概率的解答题主要考查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和参数的矩估计、最大似然估计。考生只要掌握了相应的解题方法,计算准确,就可以拿到满分. 3、高数和概率相结合。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运用到高数的理论与方法,这也是考研所要求考生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复习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把握住这门课程的特点,并且能够结合历年考试试题规律,概率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下面通过各章节来具体分析考试情况。 1、随机事件和概率 “随机事件”与“概率”是概率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独立性”与“条件概率”是概率论中特有的概念。条件概率在不具有独立性的场合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是一种概率。正确地理解并会应用这4个概念是学好概率论的基础。对于公式,家要熟练掌握并能准确运算。而大家比较头疼的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计算问题,考纲只要求掌握一些简单的概率计算。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陷入古典概型的计算中。 事件、概率与独立性是本章给出的概率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概念。事件关系及其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概率计算是本章的重点。注意事件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考查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和五大公式,特别需要关注全概率公式.对于事件的独立性,一定要和互斥事件、互逆事件区分开来。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将随机事件给以数量标识,即用随机变量描述随机现象是近代概率论中最重要的方法。一维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B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B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一、阅读理解B部分总体分析 (一)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2006年《英语考试大纲》修订部分的内容,阅读理解B部分现有三种备选题型(包括2005年增加的选择搭配新题型)。每次考试从这三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查。 备选题型有: 1.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 2.在一篇长度约500~600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给出。 3.在一篇长度约500词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 (二)试题特点 阅读理解B部分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连贯性、一致性、逻辑性等语篇、语段整体性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和微观结构。考生既要理解和掌握文章总体结构和写作思路,又要弄清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一新题型的增设,使文章长度从传统阅读理解中的400词左右增加到500~600词,大大增加了阅读的总量。这就要求考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能够准确的猎取文章的具体信息,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要义,尤其是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区分出论点和论据,并能把握文章的写作结构和脉络层次。新题型考查重点从较低的语言基础知识即词汇和语法、句子的层次提高到段落和篇章这些较高层次的语言知识上来。因此,考生不仅需要了解文章的主干内容还要把握文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和整体布局,从而准确无误地将选项部分和文章某个部分一一对应,并可以与空白处的上下文有机地衔接起来。 新题型更加突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在英语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有其表达上的语言规律和篇章结构上的层次安排,所以,如果在进行英文写作时可以做到主题突出、段落层次鲜明、行文自然流

高中英语高考完型填空题的设计思路和命题特点

高考完形填空题的设计思路和命题特点了解高考完形填空题的设计思路和命制特点对于考生顺利完成做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行的《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说明》对做完形填空题的要求是“….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机构完整。”这个要求反映了该题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综合语言知识的水平。因此,这一题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它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还能反映出考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知识的能力。权威统计的数据表明,在高考NMET考试中,完形填空题的失分几乎达到60%,成为考生感到最难的题目之一。完形填空题的设计要求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能使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答题时需要根据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词语搭配和惯用法,词语辩析,行文逻辑等通篇考虑,掌握大意,精密思考。设计完形填空题时,要尽可能多设需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如果虽然有上下文,但可以在句子范围内找到答案,就失去了语境的意义而不成其为完形填空了。请看以下填空题:1) They were busy ____ earth in their mouths to stop the entrance of the nest. A) carrying B) carry C)carried D)to carry 2) Have you _____the right guess? A) make B) to make C) made D)making 3)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ater: oceans, seas and rivers? Most___ us have seen water. A) in B) of C) on D) to 例1)的答案为A,因为be busy doing是固定搭配;做例2)时只要稍懂现在完成时的结构就可以判断出答案是C;例3)中找出正确答案B非常简单,因为most后接人称代词时必须用of连接。以上几例选择题即使用单项选择题的要求来衡量也过于容易了,而这些题目作为完形填空题是无法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高考完形填空题一般具有如下设计思路和命制特点: A. 加强在分析语境的过程中对逻辑意义理解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题,不难发现完形填空题对上下文语境理解的考查题几乎占整个题型的一半。据统计,1995年和1996年考查这类能力的测试题分别为11题和9题。这足以说明此类题在完形填空题中所占的比重。如:It was an early morning in summer. In the streets, sleepy-eyes people were moving quickly, heading towards their __41___.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___42___ day in New York City. ___43___ this day was to be different. (NMET 94) 41. A. jobs B. homes C. uses D. offices

(含答案)碰撞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分析

碰撞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一、基础知识 1、碰撞的种类及特点 2、碰撞现象满足的规律 (1)动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不增加. (3)速度要合理: ①若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 后>v 前,碰后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若碰后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 前′≥v 后′. ②碰前两物体相向运动,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 3、弹性碰撞的规律 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以质量为m 1,速度为v 1的小球与质量为m 2的静止小球发生正面弹性碰撞为例,则有m 1v 1=m 1v 1′+m 2v 2′ 12m 1v 21=12m 1v 1′2 +12m 2v 2′2 解得v 1′=(m 1-m 2)v 1m 1+m 2,v 2′=2m 1v 1 m 1+m 2 结论: 1.当两球质量相等时,v 1′=0,v 2′=v 1,两球碰撞后交换速度.

2.当质量大的球碰质量小的球时,v 1′>0,v 2′>0,碰撞后两球都向前运动. 3.当质量小的球碰质量大的球时,v 1′<0,v 2′>0,碰撞后质量小的球被反弹回来. 二、练习 1、质量是10 g 的子弹,以300 m/s 的速度射入质量是24 g 、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木块, 并留在木块中,子弹留在木块中以后,木块运动的速度是多大?如果子弹把木块打穿,子弹穿过后的速度为100 m/s ,这时木块的速度又是多大? 答案 88.2 m/s 83.3 m/s 解析 子弹质量m =10 g =0.01 kg ,子弹速度v 0=300 m/s ,木块质量M =24 g =0.024 kg ,设子弹射入木块中以后木块的速度为v ,则子弹速度也是v ,以子弹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 0=(m +M )v ,解得v =m v 0m +M =0.01×3000.01+0.024 m/s =88.2 m/s. 若子弹穿出后速度为v 1=100 m/s ,设木块速度为v 2,仍以子弹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 1+Mv 2.代入数据解得v 2=83.3 m/s. 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质量均为2m 的木块A 、B ,A 静止,B 以速度v 0 6 水平向左运 动,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 0射入木块A ,穿出A 后,又射入木块B 而未穿出,A 、B 最终以相同的速度向右运动.若B 与A 始终未相碰,求子弹穿出A 时的速度. 答案 1115v 0

阅读理解A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A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一、阅读理解A部分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1《大纲》对阅读理解A部分的评价目标 命题小组在设计试题时,考查考生是否能够读懂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和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技术说明、产品介绍等。根据所读材料,考生应该能够:(1)理解主旨要旨; (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3)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4)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5)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6)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7)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8)区分论点和论据。 2阅读理解A部分命题的基本原则 试题应该无科学性错误和避免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答案要明确、合理、惟一。 第一,必须以考查获得信息为目的,不以考查语法或词汇为目的。当然考查考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还是必要的。第二,应该避免出只根据一般常识而不用阅读文章就能得出答案的题目。第三,以考查文章提供的主信息为重点,考查考生挖掘文章中的信息能力为目的,命制考查多种层次、多种范畴信息的题目。第四,考查点对语言材料内容的覆盖面应该尽可能全面,这是阅读理解A部分试题命制的最重要的原则。 题干和选项的命制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如下: 第二,各干扰项要有迷惑性,才能起到适当的干扰作用。一方面干扰项不能错得太明显,否则形同虚设,反而使考生比较容易利用排除法找到正确答案;第三,同一个题目的选项的排列应按同一原则、同一逻辑顺序、同一规律和方向进行。例如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数值的大小等规律排列。各题应该大致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因为考生在临场应试时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这样的排列会使他们稳定情绪,顺利进入正常的心理状态。试卷中正确选项字母序号(如[A],[B],[C],[D])出现的次数应该大致相等,这样可避免某些考生因只猜某一选项而“幸运地”获取高分的可能性。 关于干扰项的特点:通过对历年考研真题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总结了干扰项的如下特点:第一,看似合理,实则以偏概全、断章取义。要么利用在文章中没有提到的生活常识编造选项;要么把文章中的事实和细节当主旨,把片面的、次要的观点当成主要观点。因此考生一定要从文中找依据、找答案,“合理项”不一定就是正确选项。在主旨题和主要观点题中,应该排除细节干扰,把握文章的主题。第二,偷梁换柱,张冠李戴。要么对原句中的细微处做了改动,要么截取原文中有的词语或类似的结构进行编造。要么在备选项中把因说成果、把别人的观点或作者反对的观点说成是作者的观点。因此考生要注意,过于相似的选项不一定正确,除非它的程度、范围等都与原文完全一致。考生要注意:“原词越多,对的可能性也就越小”。第三,用常规含义代替偏用词义。在英语语言中,许多词或短语存在多义的现象,考生如果只掌握其常用的基本词义是不够的。在阅读实践中,更不能用已掌握的常用词义去代替偏用词义,从而导致对词或句意的误解或费解。命题者在命制词义句意题时,就通常把要考查的词或句意的常规含义作为干扰项以麻痹考生。因此,考生必须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第四,过度引申。备选项虽然是从原文中推理引申出来的,但是却超出了文章允许的范围。考生切勿过度发挥,一切以原文为本。

大脑的活动特点及规律

大脑的活动特点及规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大脑的活动特点及规律和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大脑皮层是人体机能活动的高极中枢,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皮层对来自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加以分析和综合,产生感觉、思维,并建立语言和支配行动,以保证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与适应能力。大脑皮层功能活动与人体的生理活动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生物规律,大脑皮层生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是: (1)始动调节: 人们在从事学习、研究等脑力活动时,通常在开始时工作效率较低,经过一个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称之为始动调节,这种始动调节是因为神经细胞也和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惰性”,需要通过一定时间来克服大脑本身的这一弱点,并加以调整,而且神经系统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中均可见到。根据大脑皮层始动调节这一特点,在教学安排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甚至可以充分运用大脑皮层活动的始动规律,将难度大的课程安排在每周二、三、四神经兴奋活动的高涨期。 (2)动力定型: 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为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刺激大脑皮层,并不断强化,使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因而,条件反射的出现愈来愈恒定和精确,即形成动

力定型。实际生活中,一切技能和习惯的训练和培养过程都是大脑皮层活动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所谓“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就是形成了动力定型的结果。遵循这一特点,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训练、强化,因此我们要掌握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勤学苦练,积极的强化,则有利于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建立和巩固。(3)优势法则: 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应激后会产生一个兴奋灶,导致其他周围皮层产生抑制效应,从而形成优势兴奋灶,同时会将大脑皮层其他兴奋点的兴奋性吸引过来以加强本身的兴奋性,这为适应新的环境、专心致志地搞好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生理条件。优势兴奋灶形成后机体反应处于最佳时机,可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镶嵌式活动: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当从事某一活动时,只有相应部分处于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即形成了兴奋区与抑制区一工作与休息互相镶嵌的复杂方式。根据这一生理特点,我们应利用兴奋区与抑制区的交叉,利用脑力与体力活动的交替,将不同的教学科目、不同性质的课程予以交叉更换安排,来减少大脑的疲劳,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5)保护性抑制: 当大脑皮层细胞工作超负荷时,其功能活动降低,处于抑制状态,以防止进一步的损耗,称为“超限抑制”,这是大脑皮层的自我保

与特点司考民法主观考题的命题规律

司考民法主观考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 司考民法主观考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总结多年的民法教学经验而谈,为大家整理了司考民法主观考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这里主要谈及的民法主观试题包括客观试题主观化的选择题和卷四主观题,希望对备考2011司考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很多考生都在抱怨:“民法题做不对的原因不是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而是试题的语言表达不到位——都是生活语言,不像是民法专家出的题,倒像是普通老百姓在发牢骚,捉摸不透命题人要说什么事,所以就很难得分。”这些抱怨表明考生不明白命题人的用意,不了解司法实践!作为法律工作者,面对的基本上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法律素质不高。他们向你表达一个事实时基本上用的都是生活语言或者一些错误的法律术语或者连基本的生活语言都说不完整。法律工作者就应当有能力将这些生活语言、错误的语言转化成法律语言,进行法律专业分析,进而得到法律推理的要素并得到准确的法律适用结果。这应当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司法实践的基本需要!司法考试的目的是选拔高素质的法律工作者,这就要求考试题能体现这一目的:考查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试题语言生活化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不要盲目抱怨,应当正确面对。 在一定意义上讲民法学就是民事法律关系学。民法对社会生活的调整就是通过建立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来实现的。民法赋予人们大量的权利同时也规定了大量的义务,而这些民事权利义务只有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才有现实意义,离开民事法律关系无从谈起“某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大家要学会能在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抽丝剥茧,把案例中的民事法律关系一层一层地搞清楚,能够正确认识这些法律关系,确定法律关系的性质。然后再从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变动等角度出发,进而能够确定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权利义务,民法案例中的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可以说司法考试考民法案例实质上考的是民事法律关系。没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意识是不能学好民法的!所以对民法案例分析的法律思维方法为:法律关系定位和请求权比较。

高考政治命题特点及难点要点总结

高考政治命题特点及难点要点总结一.计算类选择题 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二.图示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图示类政治选择题是指利用坐标系建立函数曲线展示变化过程和趋势,或绘制柱状图展示数量对比或变化,或以扇面图、饼状图表明比重关系的一类重要题型。此类题型以图示为信息载体,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增减性、变化率),用直观的方式把信息呈现给学生,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的特点,是综合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类题。 从示意图在题中的位置看,有的示意图是作为题干内容出现的,有的是作为备选选项出现的;从示意图的数量看,有的只有一幅示意图,有的有多幅;从示意图的形式看,有的是曲线图(包括直线、折线,分一条或两条及以上),有的是柱状图,有的是饼状图,以坐标系曲线图居多。三.原因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原因类选择题属于高考传统题型,但常考常新。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是认识事物的使命。原因类选择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特点如下: 四.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图表类主观题是高考论述题中的常见题型,所限定的知识要求一般都是经济生活的内容,一般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背景选取:反映当年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关注的重点问题。

历年考研英语测试试题命题特点及规律(知识运用部分)

历年考研英语试题命题特点及规律(知识运用部分)

————————————————————————————————作者:————————————————————————————————日期: 2

历年考研英语试题命题特点及规律(知识运用部分)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一、英语知识运用部分总体分析 2002年《大纲》将“完形填空”调整为“英语知识运用”之后明确规定:英语知识运用测试的要点是词汇、语法和结构。 英语知识运用采用多项选择完形填空(Multiple Choice Cloze Test)的形式来考查。完形填空(Cloze)又称综合填空或短文填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语言测试的实践中,1956年被应用于外语测试。在我国用于英语测试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完形填空是用来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题型,对考生的语法结构、词义搭配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考查(measuring overall ability)。 完形填空的设计和应用,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理论:人们在感知、认知事物的时候,总是以整体信息为主的。尽管有时获得的信息并不十分完整,但人们会下意识地将不完整的部分补全,构成一副完整的图画来认知。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图1和图2时,我们会自然地把它们分别看做是一个圆和一个三角形,而不是一段曲线和三个点。 同样,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解信息的整体。尽管其中有一些词或短语被抽去,但通过语段提供的冗余信息,人们仍然能够推知被抽去的信息,从而达到对文章的理解。根据这一原理,命题人使用完形填空这一种题型——从一篇短文中删去一些信息,留出空格,由考生补全——来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命题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完形填空的形式不仅考查考生对于不同语境中规范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这就意味着“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试题由过去注重对单句语言点的考查向对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的考查转移,这一考查重心的转移要求考生能够对不同语境中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得体性和篇章特征有较强的辨识能力。 (二)选材特点 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材料为一篇240-280词的文章,通过对近十年英语知识运用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分试题在体裁上多以议论文为主,说明文为辅,而题材上逐渐趋于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详见下表。 年份体裁题材主要内容 2000 议论文经济农民的生产和消费 2001 议论文政治法律政府对媒体炒作干扰司法公正进行立法限制 2002 说明文社会生活传媒技术的发展 2003 议论文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2004 议论文社会生活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 2005 说明文科普人类的嗅觉 2006 议论文社会生活无家可归者增多的现象 2007 议论文政治历史西班牙和葡萄牙前殖民地独立后面临的问题 2008 说明文生物科学高智商与遗传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