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级公路指标汇总

四级公路指标汇总

四级公路指标汇总
四级公路指标汇总

四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400辆以下四级公路设计为20km/h

四级公路设计交通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关于设计速度的选用:

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区,或交通量很小的路段,可采用设计速度为20km/h的四级公路

选线方法:

四级公路采用现场定线

四级公路的路基标准横断面由车道,路肩组成

单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度值为

4.5m

四级公路宜采用

6.5m路基宽度,交通量小且工程特别艰巨的路段,可采用单车道

4.5m路基宽度

设计速度为20km/h且为单车道的四级公路,车道宽度应采用

3.5m

四级公路路基宽度采用

4.5m,应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

6.5m,有效xx应不小于20m

四级公路单车道土路肩宽度为

0.5m,双车道土路肩宽度为

0.25m

四级公路路拱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

1.5%

土路肩的横坡:

位于直线路段或曲线路段内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小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1%或2%。位于曲线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3%或4%的反向横坡值。

公路用地范围:

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

四级公路平面线形应由直线、圆曲线两种要素组成

设计速度为20km/h,圆曲线最小半径

一般值30m,极限值15m.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为20km/h,路拱≤2%时为150m,路拱>2%时为200m。

四级公路同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径向相连接处,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四级公路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为6%

四级公路接近城镇且混合交通量较大的路段,车速20km/h时,超高值为2%

四级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m时,需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

单车道四级公路加宽值为双车道加宽值的一半,采用一类加宽值。

各级公路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平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为20km/h,

一般值100m,最小值40m

当路线转角小于或等于7°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其长度:

设计速度20km/h时为280/x设计速度为20km/h时,停车视距为20m

四级公路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路基设计标高,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该处标高。

四级公路路基设计xx频率按具体情况确定

小桥涵附近的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桥(涵)前壅水水位至少

0.5m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最大纵坡应不大于8%

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位于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应为7%公路纵坡不宜小于

0.3%。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路段,采用平坡或小于

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

xx与涵洞处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

四级公路连续上下坡路段,

相对高差为200~500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5.5%,

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且任意连续3公里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5.5%

设计速度为20km/h的公路最小坡长为60m

不同纵坡最大坡长限制,设计速度为20km/h的,纵坡为3%时,无坡长限制;4%时,1200m;5%时1000m;6%时800m;7%时600m;8%时400m;9%时

300m;

公路连续上下坡时,应在不大于不同纵坡最大坡长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最小坡长限制

四级公路最大合成坡度8%(考虑冰冻积雪情况)

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xx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极限值100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极限值100

竖曲线xx一般值50极限值20

两同向圆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否则应调整线型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两反向圆曲线间不应设置短直线段,否则应调整线型设置为S型曲线

设置圆曲线时应与地形相适应,以适应超高为2%-4%的圆曲线半径为宜

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xx相重合的线型

相邻纵坡之代数差小时,应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

公路横断面范围内的排水设计除应自成体系,满足功能要求外,设置在紧靠车道的边沟其断面宜采用浅碟形或漫流等方式,否则应加盖板。

冬季积雪路段、工程地质病害严重路段可适当加宽路基,以改善行车条件,保障行车安全。

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为宜相互对应,当平、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其相互对应原则应较严格。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同时增大,其对应程度可适度放宽;当平、竖曲线半径均较大时,可不严格相互对应。

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

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

半径小的圆曲线起、讫点,不宜接近或设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桥梁涵洞等人工构造物同路基的衔接,其平纵线型应符合路线布设的有关规定

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斜交时,其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

四级公路平面交叉交通量较少时,可不做渠化设计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修订稿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 标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6、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即: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 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7、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8、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9、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10、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国泊位是指地块应配置的停车的车位数。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燃气设施等。 11、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成,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四级公路设计规范

四级公路设计规范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主要: 平原微丘:计算行车速度40km/h,行车道宽度:,路基宽度一般值,变化值,极限最小半径60m,停车视距40m,最大纵坡6%。山岭重丘: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极限最小半径15m停车视距20m,最小坡长60m,最大纵坡9%,最大可增加1%。最小纵坡%,采用平坡(0%)或小于%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上一个设计中,最大纵坡为12) 直线最大长度:1000米(左右),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40米(左右)反向曲线间无超高加宽可相接,无超高有加宽须10m以上缓和短。有超高时不小于15m。相邻回头曲线间直线不小于100(80)m。 圆曲线:最大超高8%,超高时一般最下半径30m,极限最小半径15m,不超高时最小半径150m,最大半径10000m。 缓和曲线(一般使用回旋线)长度最小值:计算速度20km/h时为25m,40km/h时为50m。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260m。 平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20km/h时为40m,40km/h时为70m。转角等于或小于7度时的平曲线长度。设计速度20km/h的一般值280/转角。低限值40m。设计速度40km/h的一般值 500/转角。低限值70m。

直线最大长度:设计速度20km/h的为400m,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50m,反向曲线间40m 最短坡长:设计速度20km/h的为60m。:设计速度40km/h的为100m最大坡长:设计速度20km/h的3%无限制,4%为1200m,5%为1000m,6%为800m,7%为600m,8%为400m,9%为200m。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最小长度20m。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 四级路控制坡度10%以内,最好9%以下。挖填局部4、5米皆可。坡长不用特别在意。

四级公路评定标准

1总则 1.0.1 目的 为了加强准四级公路质量管理,统一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尺度,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适用围 本标准适用于准四级公路新建和改建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受地形条件限制的其他乡村康庄工程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质量检测机构和质量监督部门对公路工程质量的管理、监控和检验评定。 准四级公路质量检验评定应以本标准为准。质量标准与其他规不一致时,宜以颁布年份最新者为准。 在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中,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交通部、本省颁布的相关规的规定。

2术语 2.0.1 准四级公路 是指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00辆以下,受地形条件限制的通村公路。 2.0.2检验 对检验项目中的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2.0.3评定 依据检验结果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分并确定其等级的活动。 2.0.4关键项目 分项工程中对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实测项目。 2.0.5一般项目 分项工程中除关键项目以外的实测项目。 2.0.6外观(质量)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 2.0.7权值 对工程项目或检测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所赋予的数值。

3 工程质量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根据建设任务、施工管理和质量检验评定的需要,应在施工准备阶段按本标准附录A将建设项目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应按相同的工程项目划分进行工程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1 单位工程 在建设项目中,根据签订的合同,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 2 分部工程 在单位工程中,应按结构部位、路段长度及施工特点或施工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 3 分项工程 在分部工程中,应按不同的施工方法、材料、工序及路段长度等划分为若干个分项工程。 3.1.2工程质量检验评分以分项工程为单元,采用100分制进行。在分项工程评分的基础上,逐级计算各相应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评分值。 3.1.3工程质量评定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应按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逐级评定。 3.1.4施工单位应对各分项工程按本标准所列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和外观鉴定进行自检,按附录J中“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及相关施工技术规提交真实、完整的自检资料,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我评定。 工程监理单位应按规定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独立抽检,对施工单位检评资料进行比对签认,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建设单位根据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对工程监理单位所做的工程质量评分及等级进行审定。

一般四级公路设计流程

设计步骤 先创建一个工程文件夹,以后的步骤产生的文件将全部保存在此文件夹。 ●打开91卫图助手,矢量、坐标定位、拉框选择、影像设置文件选 择国家2000坐标系高斯投影下载、高程下载选择南方CASS(.dat)格式文件、国家2000坐标系高斯投影保存下载(保存至创建好的文件夹内)。 (91卫图操作完毕) ●打开南方CASS 命令:appload找到插件加载,命令:insg找到 高程影像。建立DTM绘制等高线(2m)、删除三角网。点击数据——坐标数据格式转换——南方RTK格式——选择现场测量数据(Data文件下的工程名称.dat文件)——点击CASS坐标数据文件自命名文件。 ●点击绘图处理——展野外测点点号——DATA打开CASS坐标数据文 件的新建文件夹——展高程点。 ●参照实地测量点号绘制地形图。 绘制完成后将地形图保存至项目开始创建的文件夹内 (南方软件操作完毕) ●海地道路新建项目:(注意文件路径)

●打开地形图 ●平面二维交点线选线 ●交点线设计:Ls1(不设缓曲时为Lc1)为缓和曲线(四级公路缓和 曲线一般值20,三级公路缓和曲线一般值25-40);R为半径(R 低于150设缓曲);Ly平曲线;Lz直线长(同曲大于120米,反曲大于40米);Ls:Ly:Ls应接近为1:1:1; ●路线超高加宽计算:行车道小于6米(不等于6米)时,应点选 单车道加宽值取半,及点选四级路自动进行超高加宽缓和段计算。 ●电子地形图数字化、构造DTM、输出DTM、由DTM切纵断面值。 ●纵断面设计控制资料、取消画网格、纵断面设计:命令:jhlp、坡 度不超过9°(拉线最好为7/3、7/3)、竖曲线半径设计(纵断面切线长为21-22)、半径取整、纵断面参数、输出文件、纵断面检查。 ●纵坡挖填高应设置在挖0.35-0.5m范围内。(可依据设计标高修改 原始地面高) ●横断面设计基本资料:左右加宽1M; ●帽子定制:扣路槽定制,设置H2:0.53 ; H3:0.53或LW2:-0.3 ; RW3:-0.3 ; H2:0.5 ; H3:0.5 边坡定制:填方坡高8,坡度1.5递增0.25,宽度默认1;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008-08-02 19:32:1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交公路发[1995」 1141号 现批准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号JTJO1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 033-95)作为行业标准,自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分别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负责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86年发布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同时废止。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分别函告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1995年 11月 30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前的准备 3.1 施工准备 3.2 施工测量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3.5 试验路段。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4.1 基本要求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筑 5.4 填石路堤 5.5 土石路堤 5.6 高填方路堤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7 路基压实 7.1 一般规定 7.2 填方地段基底的压实 7.3 压实机械的要求与选择

7.4 填方路堤的压实 7.5 路堑路基的压实 7.6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填土的压实 7.7 填石路堤的压实 7.8 土石路堤的压实 7.9 高填方路堤的压实 8 路基排水 8.1 一般规定 8.2 地面水的排除 8.3 地下水的排除 8.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排水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9.1 水稻田地区路基施工 9.2 河、塘、湖、海地区路基施工 9.3 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工 9.4 盐渍土地区路基施工 9.5 风沙地区路基施工 9.6 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9.7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施工 9.8 季节性冻融翻浆地区路基施工 9.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 9.10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9.11 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9.12 崩坍岩堆地段路基施工 9.13 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10.1 路基的冬季施工 10.2 路基的雨季施工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11.1 一般规定 11.2 坡面防护 11.3 路基冲刷防护 11.4 其他加固工程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 公路绿化工程 12.2 空气污染的防治 12.3 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13.1 路基整修 13.2 检查及验收 13.3 路基维修 13.4 质量标准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指标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指标 都市道路交通治理评判指标体系 一、交通治理体制、政策与规划 1. 交通综合和谐机构 符号:P1 指标类型:差不多指标。 定义:是否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都市交通综合和谐机构,按照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都市进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治理。 要紧评判内容:(1)机构健全;(2)决策民主化;(3)目标任务明确;(4)分工落实;(5)建立考核机制;(6)有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运作机制。 单位:无 表1 交通综合和谐机构分级表 评判标准等级一二三四五 P1满足六项满足五项满足四项满足三项少于三项 指数[90,100][80,90)[70,80)[60,70)[0,60) 2. 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符号:P2 指标类型:附加指标,适用于特大型都市和A、B、C类都市。 定义:是否在居民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调查以及道路交通流特性等必要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都市交通现状与存在咨询题,对交通需求与进展趋势进行推测,并结合本地特点,确定交通的进展目标及方向。规划编制应以建设集约化都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资源节约、环境

爱护、社会公平、城乡和谐进展的原则,爱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都市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进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要紧评判内容: 1. 规划范畴和期限是否与都市总体规划一致; 2.进行了充分的现状咨询题分析,交通症结分析准确; 3. 进行了科学的交通趋势分析和交通推测; 4. 交通进展目标明确、符合都市的进展方向和国家进展战略; 5. 规划内容符合都市的特点,内容全面; 6. 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 7. 通过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 8. 政府批准实施。 单位:无 表2 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分级表 评判标准等级一二三四五 P2满足八项满足七项满足六项满足五项少于五项 指数[90,100][80,90][70,80][60,70][0,60] 3. 都市交通专项规划 符号:P3 指标类型:附加指标,适用于特大型都市和A、B类都市。 定义:是否编制了完备的专项交通规划体系,即在都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按照都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停车场专项规划、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 要紧评判内容: (1)编制了公共交通规划并经政府批准实施; (2)编制了停车场规划并经政府批准实施;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厂矿道路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按厂矿企业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设,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不适用于林区道路设计。 第1.0.3条厂矿道路宜按下列规定划分为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和露天矿山道路。 一、厂外道路为厂矿企业与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原料基地、其它厂矿企业等相连接的对外道路; 或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分散的厂(场)区、居住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或通往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外部各种辅助设施的辅助道路。 二、厂内道路为厂(场)区、库区、站区、港区等的内部道路。 三、露天矿山道路为矿区范围内采矿场与卸车点之间、厂(场)区之间行驶自卸汽车的道路;或通往附属厂(车间)和各种辅助设施行驶各类汽车的道路。 第1.0.4条厂矿道路设计,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便利农田排灌、重视水土保持和 环境保护;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和废渣,降低工程造价。 第1.0.5条厂矿道路设计,应适合厂矿企业生产(包括检修、安装)和其它交通运输的需要。对厂矿基本建设期间的超限货物(大件、重件)运输,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考虑。 厂矿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应根据厂矿规模、企业类型、道路性质、使用要求(包括道路服务年限)、交通量(包括行人),车种和车型,并综合考虑将来的发展确定。当道路较长且沿线情况变化较大时,可按不同的等级和技术指标分段设计。 需要分期修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第1.0.6 需要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充分、合理利用原有道路、桥涵等工程。当所利用的原有道路局部 路段受条件限制不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可 对本规范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作适当变动,但应经设计审批部门批准;当原有道路不能利用而需改线时, 改线路段应按新建厂矿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_条文说明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条文说明) 2006-07-07发布2006-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1 总则 1.0.1 制定规范的目的。 1.0.2 制定规范的依据。 遵照交通部要求,本次修订《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以下简称《路规》(94)]工作与修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97)[以下简称《标准》(97)]同步进行,故本稿是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2003)]所规定的公路分级、控制要素、路线和路线交叉基本要求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而编制的。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上确立了公路设计六点新理念,本稿遵照会议精神进行了补充、完善。其后按部公路司关于设计规范与设计细则分别编制以及交公便字[2006]162号“关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修改意见的函”等的要求,重新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删除了本设计规范中有关“如何做”等方面的内容。 1.0.3 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旅游、厂矿等专用道路可参照执行。 1.0.4 路线走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遵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近远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予以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慎重研究并确定公路路线走向和走廊带。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线性工程的关系,尽早做出规划,处理好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关系和布局。在确定公路等级时应根据公路功能,并遵循照顾发展与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同其他工程的关系,以合理确定公路走廊。 1.0.5 设计方案是路线设计的核心。在进行总体设计过程中,应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及其对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当有多种方案时,应作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 1.0.6 路线选定应特别强调对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路线线位及主要平、纵面技术指标的选定。 “沿线小区域气候”是指公路沿线由于区域地形所形成的雾区、风口、暴雨中心等。 1.0.7 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重要的国策,应减少因修建公路而带来的对环境、自然景观的影响,提高公路环境质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的视觉诱导和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同沿线环境相协调,以增进舒适和安全感。 1.0.8 路线线形设计的各单项技术指标是按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速度规定的最小值。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所进行的组合设计必须符合第9章线形设计的有关规定。线形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地质、技术难度及其工程量大小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一项设计并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规定就是好设计;也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最低限度要求其工程造价就最省。因之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者将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考虑,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技术指标的组合(即设计)”。设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结合工程实际在高限与低限之间科学合理地选择技术指标,以及遇有特殊问题时能否作出特殊处理。 公路透视图可以是某点的路线透视图,或某路段的连续路线透视图,或采用三维模型技术制作的虚拟公路透视图等。对路线线形设计的评价与检验,可采用公路透视图以检查线形设计同沿线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公路透视图是一种最有效、最丰富的表达语言。运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透视图及其图像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更为形象地进行工程评价,同时亦可用于向公众展示项目建成后的情况,征询意见,进行沟通,帮助公众直观地理解意图并作出反应。 1.0.9 《标准》(2003)在设计上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要求对线形设计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的地段,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以改善技术指标或采用必要的交通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因为运行速度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者的交通心理需求,以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设计速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指标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一、交通管理体制、政策与规划 1. 交通综合协调机构 符号:P1 指标类型:基本指标。 定义:是否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主要评价容:(1)机构健全;(2)决策化;(3)目标任务明确;(4)分工落实;(5)建立考核机制;(6)有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运作机制。 单位:无 表1 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分级表 评价标准等级一二三四五 P1满足六项满足五项满足四项满足三项少于三项 指数[90,100][80,90)[70,80)[60,70)[0,60) 2.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符号:P2 指标类型:附加指标,适用于特大型城市和A、B、C类城市。 定义:是否在居民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调查以及道路交通流特性等必要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交通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本地特点,确定交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规划编制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主要评价容: 1. 规划围和期限是否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2.进行了充分的现状问题分析,交通症结分析准确; 3. 进行了科学的交通趋势分析和交通预测; 4. 交通发展目标明确、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发展战略; 5. 规划容符合城市的特点,容全面; 6. 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 7. 通过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 8. 政府批准实施。 单位:无 表2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分级表 评价标准等级一二三四五 P2满足八项满足七项满足六项满足五项少于五项 指数[90,100][80,90][70,80][60,70][0,60] 3. 城市交通专项规划

9-16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说明

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说明 一、本标准包括公路路线、大中桥梁、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收费定 额。 二、四级公路设计收费,按三级公路收费标准的75%计取。 三、公路、独立大中桥梁和隧道的可行性研究费用,按相应勘察设 计费用的18%计收,其中;予可行性研究为8%,工程可行性研究为10%。 四、交通工程设计费,按相应部分审定概算的19%计取。 五、应委托单位要求,编制国际、国内招标文件,分别按施工图设 计费用的40%和10%计取。 六、本标准未包括的项目,按有关行业规定办理。 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一、公路设计 1、工作内容: 初步设计阶段,选定路线方案(含有30%的比较线),进行纸上定线,确定小桥、涵洞、过水路面、渡口码头、路线交叉等的结构类型的基本尺寸,选定大中桥、隧道的设计方案,确定路面设计方案及其结构类型,计算各项工程数量和用地数量,拟定施工方案、工期、编制概算及设计文件。 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路线平、纵、横断面的设计,路基防护、排水设施,路面分段的结构组合,中小桥涵结构类型及各部尺寸,大桥、隧道的结构设计各部分详细尺寸;回执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设计详图;计算各项工程数量、用地数量;拟定施工组织;编制预算及设计文件等。

2、困难类别: 同《工程勘察收费标准》第二节地形测量一般地区地形测量困难类别因素表05-1、05-2、06、07规定。 3、收费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收费定额 表一单位:元/公里 注:1.与正线同等深度的比较线,超过30%部分的初步设计,按表列标准的60%收费。 2.大中桥梁、隧道、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的设计收费按相应标准计取,其长度应从路线里程中扣除。 3.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与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收费相同。 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四级公路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在200辆以下,沟通县、乡(镇)村等的支线公路。四级公路一般只有一条车道,需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国家四级公路标准绘制图集要求: 1.先绘平面图,在cad中绘制。先用pl多段直线绘制大体走向,之后加宽到设计路基宽度,观察大体上是否合理,平曲线使用圆的”切切径”绘制。之后画出圆心角,切掉多余部分。将转角a(即圆心角)和半径r填入”平曲线要素计算表”。 2.画平面设计线:直线和平曲线绘好后,在cad中使用pline的a及L 参数绘制连续的中心设计线。 3.生成数据文件:运行cass,如没有数据文件要生成数据文件。使用cass的”工程应用”――”高程点生成数据文件”――”无编码高程点”,之后按提示操作即可。有数据文件的略过。 4.生成里程文件:使用”工程应用”――”生成里程文件”――”用纵断面线生成”,之后使用第二步绘制的平面中心设计线来生成数据文件。其步骤为: ①、输入断面间距:对四级公路,可取10,20或40。 ②、输入横断面线上点距:输入2。 ③、输入带状区域宽度:输入12。 ④、是否反向:使用的N。

Cass如果出现生成里程文件无反应。可将平面图和数据文件拷贝单独复制到一个新的空白文件夹(如r:\),再生成。指定hdm文件名时可加上扩展名(如1.hdm)这样不容易误入其他目录。 5.生成断面图:使用”工程应用”――”断面法土方计算”――”道路断面”。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指定上一步生成的数据文件。左坡度和右坡度都输入0.5;左右单坡限高都输入8,左右坡间宽都输入0.5,左二级坡度输入1,右二级坡度输入1(这些参数在以后的断面图中根据实际需要单独修改);在下面的道路设计中,中桩设计高程输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一般要略低于地面最低点高程。下面输入设计路(路基)宽度,横坡率0.03,(以后的断面图中有超高和加宽的单独修改)下面的参数左右都是从上至下0,0.6,0.4,0.4。其余不变。绘图参数一栏比例一般不改。可适当修改每列个数。行间距可以加大为300等,便于下一部修改参数。以后布图时在移动即可。列间距可取100。再在下一个对话框中指定纵断面图比例(根据出图大小决定,一般变),并去掉只在节点画的勾。然后生成纵断面图及横断面图。 6.绘制纵断面设计线:将纵断面图另存一个纵断面文件,使用cad,在生成的纵断面图中,先绘制纵坡线,(如果控制坡度不超过10%就画一条10%的线上去)。绘制1、2纵坡线后分别将其与竖直方向夹角填入”竖曲线要素计算表”,(表中要线填入横、纵比例)。并在表中填入一个合适的R值,以此类推。表中后面计算出的红色的切线长T的图示距离在图上为两坡线交点左右分别伸展的距离;外距E的图示距离为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2011年版) 本说明是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畅通工程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作用和评价方法的解释,以加深对各指标的理解,掌握各指标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用以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工作。 该体系中,按考核要求把30个指标分成核查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核查指标是指以自评数据为基础,对某些数据进行抽查核实的指标;调查指标是指以实地调查、测算所得数据为准的指标。其中,P8、P9、P14、P15、P16、P18、P19、P20、P21、P22、P23、P24、P25、P26、P27、P28、P30等17项指标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落实、考核,P2、P3、P4、P5、P6、P7、P11、P12等8项指标由城建部门负责落实、考核,P1、P10、P13、P17、P29等5项指标由政府牵头、多个相关部门协同落实。 一、评价范围说明 (一)城市分类 A类城市:特大型城市。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400平方公里以上,GDP在2000亿元以上。 B类城市:大型城市。市区人口在200万~5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GDP在50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200~400平方公里之间,GDP在1000亿元以上。 C类城市:中型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2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GDP在20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200万~5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之间,GDP在500亿元以上。 D类城市:小型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下,建成区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GDP在2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50万~2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下。

四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 1.1 (5)四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一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2.1.3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 2.2.1各级公路涉及交通量的预测 (1)四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10年。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4.1.3总体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根据路线在路网中的位置、功能,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工矿企业的现状与规划,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的布局,自然资源状况等,确定本项目起点、主要控制带你以及与之相互平行、交叉等项目的衔接关系。 (2)科学确定技术标准,合理运用技术指标,注意地区特性与差异,精心做好路线设计,必要时宜进行安全性评价,以保障行车安全。因条件受限制而采用上限(或下限)技术指标值或对线形组合设计有难度的路段,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并采取相应技术对策。 (3)应在查明路线走廊带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路线方案或工程建设同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关系,采取工程防护与生态

防护相结合等技术措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程度,加强恢复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4)做好同综合运输体系、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等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利用线位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切实保护耕地,使走廊带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公路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5)总体协调公路工程各专业间、相邻行业间和社会公众间的关系,其设计界面、接口等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或规定,并注意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6)路线方案比选应对设计、施工、养护、营运、管理的各阶段,从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采用综合效益最佳、服务质量最好的设计方案。

公路设计规范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主要学习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方法,《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掌握纵断面设计成果。 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另一条是设计线,它是设计人员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直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坡度和水平长度表示的.直线的坡度和长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以及行车的安全,它们的一些临界值的确定和必要的限制,是以通行的汽车类型及行驶性能来决定的。 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度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长度表示。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1、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第一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汽车行驶与公路纵坡的关系 (一)汽车行驶要求 汽车行驶的牵引力来源于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将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车行驶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要保证汽车正常行驶,牵引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各项阻力之和;但汽车牵引力发挥受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限制,如果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不够大时,牵引力就不可能发挥作用,车轮只能空转打滑,所以汽车的牵引力又受驱动轮与路面之间摩阻力的限制。当路面阻力较大时,汽车行驶条件较差,当路面阻力超过一定限度,汽车将无法行驶。 (二)汽车在坡道上的行驶要求 1.纵坡度力求平缓; 2.陡坡宜短,长坡道的纵坡度应加以严格限制; 3.纵坡度的变化不宜太多,尤其应避免急剧起伏变化,力求纵坡均匀。 二、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 (一)最大纵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最新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最新版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适应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统一城市道路工程 设计主要技术指标,指导城市道路专用标准的编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范围内新建和改建的各级城市道路设计。 1.0.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规划,考虑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 1.0.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 术语 2.1.1 主路main road

快速路或主干路中与辅路分隔,供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道路。 2.1.2 辅路side road 集散快速路或主干路交通,设置于主路两侧或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交通,可间断或连续设置的道路。 2.1.3 设计速度design speed 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2.1.4 设计年限design life 包括确定路面宽度而采用的远期交通量的年限与为确定路面结构而采用的保证路面结构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设计使用年限两种。 2.1.5 通行能力traffic capacity 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2.1.6 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 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2.1.7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colorful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脱色沥青与各种颜色石料或树脂类胶结料、色料和添加剂等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拌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四级公路指标汇总

四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400辆以下 四级公路设计为20km/h 四级公路设计交通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关于设计速度的选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区,或交通量很小的路段,可采用设计速度为20km/h的四级公路 选线方法:四级公路采用现场定线 四级公路的路基标准横断面由车道,路肩组成 单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度值为4.5m 四级公路宜采用6.5m路基宽度,交通量小且工程特别艰巨的路段,可采用单车道4.5m路基宽度 设计速度为20km/h且为单车道的四级公路,车道宽度应采用3.5m 四级公路路基宽度采用4.5m,应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m,有效长度应不小于20m 四级公路单车道土路肩宽度为0.5m 四级公路路拱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5% 土路肩的横坡:位于直线路段或曲线路段内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小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1%或2%。位于曲线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3%或4%的反向横坡值。 公路用地范围: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 四级公路平面线形应由直线、圆曲线两种要素组成 设计速度为20km/h,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30m,极限值15m.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为20km/h,路拱≤2%时为150m,路拱>2%时为200m。四级公路同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径向相连接处,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四级公路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为6% 四级公路接近城镇且混合交通量较大的路段,车速20km/h时,超高值为2% 四级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m时,需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 单车道四级公路加宽值为双车道加宽值的一半,采用一类加宽值。 各级公路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平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为20km/h,一般值100m,最小值40m 当路线转角小于或等于7°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其长度:设计速度20km/h时为280/x 设计速度为20km/h时,停车视距为20m 四级公路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路基设计标高,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该处标高。 四级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按具体情况确定 小桥涵附近的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桥(涵)前壅水水位至少0.5m 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最大纵坡应不大于8% 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位于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应为7% 公路纵坡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路段,采用平坡或小于0.3%的纵坡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

一、概述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象山县经济发展、完善公路网建设,打造平安交通,加快泗洲头镇经济建设步伐,方便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往来。受象山县泗洲头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泗洲头横埕~杨大场公路工程的测量及设计任务。 本工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水泥路面接顺,已建水泥路面路基宽度为5m,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m行车道,终点至位于杨大场村的已建水泥路面,路线全长1.577公里。本工程是农村联网公路的组成部分之一。 农村联网公路主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实现区内的连接互通,保障区内和区外的顺畅衔接,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任务后,我公司于2013年1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线进行了勘测。在测设过程中,本着“质量第一,结构合理,节约投资,便于实施”的指导原则进行勘测设计。 本工程设计依据以下文件和技术规范执行: 1、《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最低技术标准指导意见》(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 领导小组文件,甬农发[2003]03号); 2、《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浙江省交通行业文件,浙 交(2004)110)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D30-2004) 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60-2004) 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62-2004) 1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61-2005) 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63-2007) 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 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 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18、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浙交[2007]63 号); 19、其他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等。 (二)、设计标准 本工程设计采用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四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 根据乡镇规划,结合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确定该项目主要指标如下: 1、路线设计标准 ①设计速度20km/h; ②路基宽度:K0+000~K0+970为5.0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0m行车道; 路基宽度:K0+970~K1+576.623为4.5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3.5m行车道; 总说明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