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2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 2学时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

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第二节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五、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致病性分化:种、变种、专化型、小种、菌系或株系、生物型、菌株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症状和诊断 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要点和新病原物鉴定的柯赫氏法则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症状的概念: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征与病状,症状的研究意义

二、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菌脓、菌块、线虫虫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体

三、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四、症状表现的复杂性

病原物与寄主的反应、.症状发展阶段不同表现不同症状、不同环境条件引起不同症状--隐症现象、复合感染与并发症、潜伏侵染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基本程序:田间调查、症状观察、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分离培养、查对资料

二、实验室诊断:血清学诊断、噬菌体诊断、.理化诊断法、.单克隆抗体诊断法、生物学测定诊断法

三、侵染性病害诊断:分布特征、症状特点

第三节新病害的鉴定——柯赫氏法则:

第四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4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侵染循环各个环节对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对病害控制的作用,植病系统中的病害三角与病害四角的区别、植病系统的调控与植物病害控制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病程

一、接触期:接触前、接触前期、接触后期、影响因素

二、侵入期:侵入方式、.侵入途径(伤口侵入的机制与直接侵入的机制)、侵入时间、侵染剂量、影响侵入的因素

三、潜育期:特点、寄生关系类型(死体营养型、活体营养型)、吸取营养方式、寄生部位

(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育期经时、影响因素

四、发病期:特点、症状表现类型、影响发病期的因素

第二节侵染循环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土壤--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病株残体、肥料)

三、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方式、传播梯度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关系)、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和肥料、人为因素传播

第三节植病系统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病害:病害三角、特点(某种寄主植物非大面积连续分布;植物种类(含寄主和非寄主)、病原物种类多样化;寄主与寄生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遵循生物种群演替规律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植病系统:病害四角、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干预结果

三、植病系统的调控——植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寄主遗传多样性,维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病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其它生物因子

第五章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生理学 4学时

目的:通过介绍病原物的致病生理机制、植物罹病后生理代谢的变化规律、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物与寄主在生理学方面的相互作用的概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植物免疫生理学、生理植物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生理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二、机械压力

三、酶

四、毒素:作用、植物受作用位点、寄主代谢变化、毒素类型

五、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第二节植物罹病生理

1.呼吸作用的变化:表现、部位、变化原因、机制

2.光合作用:诱因

3.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含量变化、种类变化

4、酚类物质和相关酶--罹病植株产生抗病物质

5.水分生理:增强叶片蒸腾作用;减少蒸腾有毒物质积累;阻滞导管液流上升;细胞膜透性改变。

第三节植物抗病的生理机制

一、物理被动抗性机制:体表形态结构,木栓化组织与木质化组织,物质沉积,导管结构

二、化学被动抗性机制:天然抗菌物质、.溢泌物质、.酶类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酶抑制物含糖量等

三、物理主动抗性机制:细胞壁的改变、壁类似物质、胼胝质沉积、乳突、、愈伤组织、阻塞维管束

四、化学主动抗性机制: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解毒作用病原物与寄主相互识别的生化物质

第六章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4学时目的:介绍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遗传、变异类型,病原物与寄主群体间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使学生掌握有关病原物与寄主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为进一步学习利用抗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原理和方法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的抗病性及其遗传

一、抗病性的概念:现象、概念的相对性、.感病与抗病的相对性、可遗传特性

二、抗病性的类型

1.按植物病程的反应:避病、抗侵入、抗扩展、耐病、抗再侵染

2.按抗病机制:主动抗病、被动抗病

3.按遗传方式: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

4.对致病性分化的反应:小种专化抗性、非小种专化抗性

三、抗病性的遗传: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细胞质抗性遗传

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和群体毒力

一、病原物致病性遗传

二、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有性重组、突变、异核现、准性生殖、转化、转导

三、病原物群体的毒力:群体毒力、毒力频率、病原物小种的鉴定、.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

四、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

第三节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一、概念

二、概念的争议和解释

三、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的意义

第四节基因对基因假说

一、基因对基因假说

二、亚麻与亚麻锈菌的遗传互作试验

三、其他作物病害系统中基因对基因关系的证明

四、基因对基因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 4学时

目的:通过植物病害计量方法、流行种类和规律、测报的方法原理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的流行规律及因素分析的原理,掌握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计量

1、植物病害计量目的

2、计量指标: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

3、严重度的计量:分级法。

4、病情指数计算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概念:群体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流行学的观点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

流行学特点——病害种类、传播、越冬越夏、流行主导因素、寄主反应、环境影响、菌量积累、变化

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季节流行曲线

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单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季节流行动态的数学模型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年份间流行变化:年增长率的预测和分析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时空关系、传播特点、传播距离类型、传播动力、田间分布

六、病害的流行因素: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群体、外界环境条件、人的干扰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一、预测预报的有关概念:预测、预报、预报量、预报因子、测报目的

二、预测的种类: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损失预测、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测报的时限

三、预测的依据:长期预测依据、中期预测依据、短期预测依据、测报因子的选择

四、预测方法:经验预测模型(综合分析预测、数理统计预测的多元回归分)、系统模拟预测模型

第八章植物病害的管理 6学时目的:通过植物病害管理概念及其措施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控制的原理及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农作物病害防治学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病害管理的原理

一、植物病害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念的沿革、病害管理的原则

二、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

第二节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

一、植物检疫1.植物检疫的意义:定义、目的、.任务、对象2.检疫措施:禁止进境,限制进境,调运检疫,产地检,国外引种检疫,携带物、邮寄、托运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特点和意义、常用方法和防病原理(使用无病繁育材料、.建立合理栽培制度、保持田园卫生、加强栽培管理)

三、生物防治原理、特点、对象;作用: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

四、物理防治:干热处理,热水、热空气,辐射

五、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原理,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化学防治的主要方法,化学防治的特点

六、选用抗病品种:作用、对象、抗性鉴定方法、抗病育种的途径、抗病基因的合理利用

(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

3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的认识,同时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观察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种病状的各种类型,解剖番茄青枯病病株观察维管束的病变状况;

二、观察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脓状物、块状物(菌核)等病征及特点;

三、录象演示《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四、观察和区分所列标本的病状或/和病征,观察稻白叶枯病叶的喷菌现象。

实验二培养基的制作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3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消毒、灭菌的原理和方法、病原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方法。

一、PDA和NA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和灭菌方法;

二、病原物分离场所的消毒与灭菌:

三、细菌或真菌的分离、培养。

实验三、四接种体的计数、接种和病程观察

6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真菌、细菌接种体的计数方法,病原菌的接种技术;通过对植物病程的观察,进一步了解植物病程;完成实验二和本次实验,使学生可基本掌握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实验方法。

一、真菌的计数板计数法;

二、细菌接种体的配制和计数;

三、病菌的接种;

四、病程的观察和记载。

下篇:植物病原学

植物病原学为学分

课程学时为80学时加周教学实习。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4学时;

实验教学33学时;

课堂讨论 3学时。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原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植物病原学的发展简史

1.病原自生论到病原微生物学说的确立

2.植物病原物的类群和发现过程

3.植物非侵染性病原的性质及认定

第三节中国的植物病原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

第一节菌物学概论(2学时)

1.现代生物系统从二界系统到八界系统

2.菌物作为真菌、卵菌和粘菌的统称是科学的界定

3.多界菌物系统组成

4.菌物中真菌界、假菌界和原生动物界的本质区别

5.菌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菌物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4学时)

1.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2.菌物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3.菌物的遗传和变异

4.菌物的生活史和生活史类型

5.菌物的生存与环境关系

第三节菌物的分类和命名(2学时)

1.分类与鉴定的概念

2.分类的目的和方法

3.菌物的分类阶元

4.菌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5.菌物的命名

第四节原生动物界(1学时)

1.根肿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其他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原生动物

第五节假菌界(2学时)

1.粘网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丝壶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3.卵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六节真菌界:壶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1学时)

第七节真菌界:接合菌门(1学时)

1.毛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接合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八节真菌界:子囊菌门(3学时)

1.子囊菌门真菌的一般性状

2.子囊菌的生活史

3.子囊菌的繁殖体和子实体

4.子囊菌的分类系统变动

5.主要植物病原类群(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九节真菌界:担子菌门(3学时)

1.担子菌门的一般性状

2.担子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3.冬孢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4.黑粉孢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十节真菌界:有丝分裂孢真菌类(半知菌类)(3学时)

1.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2.半知菌的分类系统变动

3.主要植物病原类群(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8学时)

第一节概述

1.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2.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和主要植物病原类群

第二节能培养的常见植物病原细菌

1.形态学

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细菌的繁殖、遗传和变异

4.植物病原类群

(1).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土壤杆菌属、欧氏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棒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其他植物病原细菌:嗜木质部菌属、泛生菌属、嗜酸菌属、布克菌属、节杆菌属、拉氏菌属、短小杆菌属、红球杆菌属、链霉菌属、芽孢杆菌属、根杆菌属、根单胞菌属

第三节难培养的原核生物

1.植物菌原体属(形态特征、生物学、主要病原种、致病和防治特点)

1.韧皮部杆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

2.木质部小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

3.螺原体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四节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1.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2.植物难养细菌病害的诊断

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和亚病毒(6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原病毒

1.病毒的概念

2.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3.植物病毒的侵染、复制和转移

4.植物对病毒病的免疫性和抗病性

5.植物病毒的传播

6.植物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7.植物病毒的分类、鉴定和命名

8.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

第二节植物病原亚病毒

1.亚病毒的概念

2.类病毒(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诊断和防治特点)

3.拟病毒(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诊断和防治特点)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4学时)

第一节植物线虫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植物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第三节植物线虫的分类和鉴定

第四节植物线虫病害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种子植物、地衣和寄生性藻类(2学时)

(二) 实验课教学内容

实验一.植物病原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类型观察

实验二.原生动物界和假菌界(卵菌纲水霉目)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三.假菌界(卵菌纲:霜霉目)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四.真菌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部分)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五.真菌界:子囊菌门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六.真菌界:担子菌门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七.真菌门:半知菌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八.真菌门:半知菌植物病原类型观察(续)

实验九.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症状(包括内含体)观察

实验十.植物病原线虫主要类群观察

实验十一.寄生性种子植物、地衣和藻类

四、教学实践内容

1.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2.植物病原物的分离的培养技术(菌物、细菌、线虫、细菌噬菌体)

3.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4.植物病原物玻片标本的制作

5.植物病原物标本的显微计测

五、成绩考核

普通植物病理学成绩由四部分组成:

(一) 实验实习报告,占20%;

(二) 实验操作和病原识别考试,占20%;(实验考不及格者要补考,补一次者成绩按10%计,补二次者成绩按5%计,三次及三次以上通过者不计成绩;试验成绩不及格和不补考者不准参加课程考试)

(三) 课堂讨论及提问,占10%;

(四) 试卷笔试,占50%.

(三) 课堂讨论及提问,占10%;

(四) 试卷笔试,占50%.

注:二门子课程分开计成绩。

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学名词解释 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稳态流行: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3 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 大区流行: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6 系统理论定义: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单元。 8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 9 植物病害系统定义:指由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 10 主导因素:在诸多病害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11 垂直体系和水平体系。即系统中存在着特异性的互作或分化性互作,即为垂直体系,另一类无此互作,呈现出抗病性和致病表现的恒定等级,即为水平体系。 侵染链和侵染环 12 侵染链:侵染物体在寄主一个生长季节中,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13 已被侵染的寄主称为散布体,将被侵染的植物称为接受体,而侵染链中的各个环节称为侵染环。 14 侵染环,即指由一次侵染到下一次侵染之间各个阶段所组成的一个周期,为侵染链中的一个环节。 15 单年流行病: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6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7 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18 季节流行曲线:是病害在单一生长季节内病害流行动态的形象表示方式,因病原物致病性、品种抗性和环境因素而变。 19 这种先后出现的不同形态结构,流行学上称为状态。 20 速率: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从一个状态至下一个状态所需的时间的倒数称为发展速率。 21 传播单位:指病原物能被视觉识别和计数的传播和存活的结构。 22侵染单位:当传播单位与适宜的寄主植物部位接触,并给以适当的环境条件,传播单位就变成侵染单位。 23 侵入概率(侵入率):指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侵入寄主的概率。 24 侵染概率(侵染几率):指病原物的一个传播体着落于寄主体表后,在一定条件下得以侵染成功,引致发病的概率。 25 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子代病情的概率,称为相对侵染概率或病害日传染率。 26 重叠侵染定义:在一个位点上就可以发生多次侵染。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述

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化学防治是控制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具有见效快、杀菌谱广、成本低、使用简便等优点[1],但化学杀菌剂的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一些化学杀菌剂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被严格限制使用[2]。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对人类和环境无害并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新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生物防治高效且无毒、无害、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而且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的技 术与方法[3], 其实质就是利用微生物种间或种内的抗生、竞争、重寄生、溶菌作用,或者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物诱导植物抗病性等,来抑制某些病原物的存活和活动。我国植物病理学家陈延熙根据多年实践和国际上生物防治的方向,提出了比较符合自然情况的生防概念[4]。他指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节寄主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者使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这些生防微生物控制植物病害的机制主要有:(1)通过占领病原菌在植物上的侵染位点,与病原物竞争水分、营养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2)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代谢;(3)通过寄生在病原菌上,利用病原菌获得营养,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4)诱导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述 李 凯,袁鹤 (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山西阳泉045000) 摘 要:使用化学杀菌剂是控制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但化学杀菌剂存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药物残 留等问题,因此,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简要介绍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作用机制,概述了生防细菌、生防真菌、生防放线菌的种类以及开发利用情况,并且介绍了植物内生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开发应用;探讨了利用生防微生物进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内生菌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1(2012)07-0807-04 Review on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LI Kai ,YUAN He (Shanxi Shunt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M icrobiology ,Yangquan 045000,China ) Abstract :Though chemical bactericide/fungici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in chemical bacterial and fungicidal agent application there exist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ecological balance deseruction and chemical residues,and biology control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the paper,it introduced principles of plant disease biological control,func-tion mechanism,varieties of biocontrol bacterial,fungus,and actinomyces,and biocontrol application of plant endophytes.Besides,existing problems of biocontrol microbe in plant disease control were discussed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proposed. Key words :plant disease;biological control;bacteria;fungus;actinomyces;endophyte 收稿日期:2012-03-16作者简介:李 凯(1983-),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工作。袁鹤为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002-2481.2012.07.30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7):807-810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807 ··植物病毒检测仪https://www.doczj.com/doc/c917324932.html,/product/954.html

植物细菌性病害比较全面知识

植物细菌性病害比较全面知识 细菌性病害主要类群有棒杆、假单胞杆、野杆、黄单胞杆、欧文杆五个菌属。革兰氏染色除棒杆菌呈阳性外其它四个菌属都是阴性。 细菌病害主要特点是——非专性寄生菌,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因此导致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引起肿瘤这是分泌激素所致。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或油渍状、半透明,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有臭味。这是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真菌受病植物一般症状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而细菌则无。这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种类、受害植物种类及危害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一、植物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 症状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是我们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症状: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1.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状有: 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叶片上的病斑常以叶脉为界线形成的角形病斑,细菌为害植物的薄壁细胞,引起局部急性坏死。细菌病斑初为水溃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圈,称为晕环。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枯萎型:大多是由棒状杆菌属引起,在木本植物上则以青枯病假单胞杆菌为最常见,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引起植物茎、叶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维管束组织变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茎的断面有细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植物多汁的组织受细胞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细菌产生原粘胶酶,分解细胞的中胶层,使组织解体,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畸型:由癌肿野单胞杆菌的细菌可以引起植物的根、根颈或侧根以及枝杆上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畸形,呈瘤肿状或使须根丛生。假单胞杆菌也可能引起肿瘤。如菊花根癌病等。 2.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症有: 蔬菜细菌性病害与其他病害的区别,一是蔬菜植株病变部位无明显附属物(如菌丝、霉、毛、粉等);二是发病后期病变部位往往有菌脓出现,而真菌病害则有霉状物(菌丝、孢子等)。 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

生物防治综述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综述 专业年级:10级生物信息学 姓名:佘忠 学号:102254010038 时间:2012.12.1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综述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学院2010级姓名:佘忠 摘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的技术和方法,该文主要介绍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如抗菌作用、溶菌作用等,概括了生物防治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菌;以及结合生物防治的原理和应用现状,讲述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时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前景展望。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用机理,应用现状,微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1)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和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的技术与方法。它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调节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即生物群防治生物群【1】。生物防治无毒、无害、无污染、高效,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而且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 化学防治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产品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防治方法。我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都非常大,这些年来农药产量都在100万t以上。由于长期依赖于农药的使用,许多重要的病虫害都产生了抗药性【3】。此外化学农药虽然具有防效高、速度快、杀虫抗菌谱广、使用简单等特点,成为防治病虫害夺取农业生产丰收的一个主要手段。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使土质退化、环境污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产生3R问题,即三害(3R,Resistance,Residue,Resurgence)。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和其他动物安全、防治作用持久、产品无残留、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强,易于同其他植物保护措施协调配合并能节约能源等优点。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热点。 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 自然界有益生物对植物病原物可以发生各种作用, 影响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 从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对病原物有害的这些生物,一般统称为颉抗生物。颉抗生物的主要作用有抗菌作用,溶菌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交互保护作用,捕食作用。 抗菌作用( antibiosis) , 颉抗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来影响病原物的生存活动, 这种代谢产物称为抗菌物质或抗菌素。绿色木霉(T richodermaviride) 对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的撷颃作用, 产生胶霉毒素( gliotoxin) 和绿胶菌素( viridin) 两种抗菌素。如K84 产生细菌素A84, 井冈霉素是吸水放线菌井冈变种产生的有毒的葡萄糖苷化合物。 溶菌作用( lysis) ,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溶菌现象是普遍的, 溶菌的发生有自溶性和非自溶性, 生物防治中涉及的溶菌现象属于后一种, 是另一种不同生物所产生的酶的作用而引起的溶菌。 重寄生作用( hyperparasitism) ,是指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非病原物寄生。一些寄生性种子植物本身也可以发生病害,这些寄生性种子植物上的病原物也是

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害流行的因素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抗病性丧失,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能够大旦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的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浸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素。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休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素。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素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条件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却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同一环境因素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增大马铃薯叶片细胞的膨压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素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正确地确定主导因素,对于流行分析、病害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作者:吴云锋郝兴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是围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在我国的后发优势对教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课程特点,从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和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38-0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在传统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上,围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传统植物病理学提出的新要求,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自产生、形成以来,始终坚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最新科研进展紧密结合。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无公害食品正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为无公害防治技术,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治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 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开展该课程教学的高等院校也有限,相比国外已经形成多样化商品和完整产业链的情况而言,我国该学科急需快速发展。而相对于科研和产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人才的匮乏成为了制约因素。由于该课程在我国的后发优势,决定了必须以高起点来推动教学的发展。鉴于此,我们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的发展前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环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1 教材编写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防治学汲取了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营养,其科学研究和利用在国内外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门课程,生物防治学的内容和体系日趋成熟,并一直被列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但是,之前国内还没有全国统编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教材正式出版,这对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十分不利[3]。为此,根据教育部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意见,我们组织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编写了全国高等教育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共二十章,分病害生物防治、害虫生物防治两个部分。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与生物防治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编写的教材以生防微生物种类、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同时兼顾到该门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动态,将其融入教材的编写当中,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1)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与应用环节;(2)提高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3)贯彻小而精的原则。在教材内容的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5 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1)了解并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天敌的主要类群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 (2)在生产中开展生物防治,从而实现对环境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吴云锋主编. 校内胶印. 005年 参考书目: (1)Biolog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Rechcigl J E & Rechcigl N A. Lewis Publishers 2000. (2)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 Gurr G & Wratten 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3)害虫生物防治(第三版).赵修复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4)中国生物防治.包建中,古德祥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昆虫病理学.蒲蛰龙主编.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卢良恕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7)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张宗炳, 曹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 (8)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蒲蛰龙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 (9)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单卫星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报告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考试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1、叶片出现斑点或斑块 如果叶片的斑点或斑块起皱变褐,可能是缺水造成的。若斑部软化、呈黑褐色,可能是浇水过冷、水溅到叶片上、化学药品的伤害、日灼病或病虫造成的。若斑点湿润有水疱状或干燥而凹陷,这是病害造成的。有几种害虫能刺吸植物的叶片为害。 2、突然落叶 叶片没有褪色就萎蔫,突然脱落,往往是由于植物受到了突然的袭击,如温度骤然的大幅度升降,白天日照强度的急增,或强冷风的吹袭;土壤的过度干燥, 特别是木本植物更易落叶。 3、顶部叶片小而黄,严重时出现褐斑 喜酸性土植物和对钙质敏感的植物在北方浇含钙质多的水(硬水)和用含钙质比较多的培养土容易出现的现象。 4、叶片卷曲脱落 由于温度低,顶部喷水或吹冷风造成的。 5、叶片黄化脱落 偶尔有老叶片脱落是正常的。大量的叶片同时黄化脱落则表明浇水过多,室内温度骤然降低或局部冷空气对流所致。 6、叶片呆板无生气 可能是光线过强或红蜘蛛为害的结果。健壮的叶片积满灰尘,也会缺乏生气, 注意清洗。 7、叶片出现损伤性裂口和孔洞 通常原因是:宠物或人为的机械损伤(刚萌发的叶芽受伤)是昆虫为害。 8、花蕾脱落 导致叶片脱落的原因同样可以引起花蕾脱落。花蕾脱落最常见的原因是空气干燥、缺水、光照少、开花前盆的位置变动或昆虫为害。 9、花很快枯萎 最可能的原因是缺水、空气干燥、光线太弱或温度太高。 10、叶片萎缩 要么是土壤干燥,要么浇水太多或盆底排水孔堵塞,以至使根系腐烂。也可 能是阳光太强(特别是中午)、空气干燥、温度太高,根系长满盆或虫害。 11、新植株落叶 刚换盆,新购买的植物或植物从一房间移到另一环境稍有变化的房间,掉 1-2片叶子是正常的现象。注意换盆时用稍大一些的盆,买植物拿回家时要小心 保护植物渐渐从阴处移到明亮处,尽是减少对植物的刺激。 12、底部叶片干燥脱落 有三种原因:缺乏光照、温度过高或缺水。 13、植物生长缓慢或不生长

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措施 1 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是园林植物病虫害最重要的自然控制因子,也是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2大类。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和捕食螨[2]等,可直接杀死蚜虫、叶螨、介壳虫、鳞翅目幼虫等害虫[3]。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它们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寄生在害虫体内,导致害虫逐渐死亡,广泛应用的有赤眼蜂、姬小蜂、蚜小蜂等,使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4]和刺蛾[5],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6]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经可以工厂化生产瓢虫、草蛉、赤眼蜂、蚜茧蜂等天敌昆虫[7]。 2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防治法是指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具有对人畜安全、选择性强、不伤害天敌等优点,可用于微生物防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病毒等。 (1)病原微生物杀虫。昆虫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虫体内,导致败血症或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使昆虫死亡[8]。具有杀虫作用的昆虫病原细菌主要来自芽孢杆菌科、假单孢杆菌科和肠杆菌科,其中应用最普遍的为芽孢杆菌科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其制剂可防治松毛虫、枯叶蛾、尺蛾、刺蛾、毒蛾、卷叶蛾、天社蛾、蓑蛾、巢蛾、灯蛾等鳞翅目园林植物害虫[9]。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大类群[10],病原菌以其孢子或菌丝自体壁侵入害虫体内,消耗虫体各种组织和体液最终杀死害虫[8]。目前我国用于防治园林植物害虫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属真菌和虫霉属真菌等[11],尤以白僵菌和绿僵菌应用最广,可有效控制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害虫[12]。昆虫病毒具有极强的专一性,一般一种病毒只感染一种昆虫。昆虫病毒杀虫剂对环境的干扰最小,这也是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最大优点。昆虫幼虫感染病毒后,病毒会急剧吞噬消耗虫体组织,导致昆虫消化系统紊乱,食欲丧失,行动迟缓等,最终虫体组织液化死亡[1]。昆虫病毒应用较广的为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体病毒(GV),主要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害虫幼虫。由于昆虫病毒是专性寄生物,需要通过活体培养,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多年的协同攻关,破解了我国昆虫群养和病毒提取等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分离得到高品质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杀虫剂原药。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4种昆虫病毒原药都是国际含量最高的昆虫病毒 [13-14]。 (2)病原微生物杀菌。很多放线菌、真菌和细菌能够通过竞争、拮抗、寄生、溶菌、诱导植物抗性[15]等多种方式控制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常用的生防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16,17]等,生防真菌主要有哈茨木霉、绿色木霉等木霉菌[18],而放线菌则主要是通过生成抗生素的方式达到快速抑制病原菌的目的,抗生素种类主要有春雷霉素、多效霉素、中生霉素、庆丰霉素[19]等。 3 昆虫病原线虫 昆虫病原线虫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潜能的生物防治因子。昆虫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对多种地下害虫和园林植物钻蛀性等隐蔽性害虫具有特定的防治效果,能够主动搜寻寄主害虫,通过释放其体内携带的共生细菌,使寄主害虫患败血症死亡。昆虫病原线虫能够持续侵染和杀死害虫[20],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且能与多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制剂混用。园林上常用于防治蛴螬[21]和天牛[22]等地下害虫和蛀干害虫。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河南省郑州市和济源市公园,使用河南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奈玛”昆虫病原线虫制剂防治为害白蜡树的光肩星天牛、地下害虫蛴螬和国槐上的光肩星天牛,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4 杀虫抗生素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认识植物病害,首先会注意到它和健康植株不同的变化状态。如生了散黑穗病的麦株穗部被破坏变成黑粉;棉花枯萎病的病株叶片萎垂枯焦,或整株死亡;患玉米黑粉病的植株上长出了畸形肿大的瘿瘤——“灰包”。这些能为我们的感官所察觉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symptom)。植物生病后一般都有症状表现出来,症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通常只有在外部症状不够明显时,才解剖检验内部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 (一)病状及其类型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它反映了患病植物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变化,它是由致病因素(病原)持续地作用于受病植物体,发生异常的生理生化反应,致使植物细胞、组织逐渐发生病变,达到一定显著程度时而表现出来的。在观察植物病害时,可看到有两类显然不同的病状,一类只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局部,同一器官上相同的病状之间,无发展的连续性,称之为点发性病状,如常见的斑点病;另一类病状的发生却不限于局部,可以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另一部位,从一个器官发展到另一器官,以至整体发病,称之为散发性病状或系统性病状,如多种植物的枯萎病、谷子白发病、病毒病等。 根据内部病理变化阶性质,病状可以分为三类:即坏死性病状、促进性病状和抑制性病状。坏死性病状是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枯斑、腐烂、焦枯等;促进性病状是植物的机体受到病原的刺激发生膨大或增生的病状;抑制性病状和前者相反,植株的生长发育部分或全部受到了抑制。这样的区分,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许多病害经常是整体表现为抑制性病变,而在其局部则表现为促进性病变。 具体的病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复合的特征,即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的总和。把各类病状按其主要特征予以归类,可分为若干典型化的类型。这些类型的名称已成为特定病状的代词,在描述病害时广为应用,使叙述更为简便。人们习惯上也用病状来作为一些病害的名称,如枯萎病、腐烂病、花叶病、角斑病、大斑病、丛枝病等。病状的主要类型如下: 1.斑点(spot)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患病组织局部坏死,一般有明显的边缘,成为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斑点;斑点上还可以呈现轮纹、花纹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而称为褐斑、黑斑、紫斑、角斑、条斑、大斑、小斑、胡麻斑、轮纹斑、网斑等。各种病原都可能引起斑点病状的发生。炭疽是斑点的一种,斑点中生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疮痂与斑点近似,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使得表面粗糙,或是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而发生龟裂。焦枯是芽、叶、花、穗等器官局部或全部变色枯死,有时是由斑点、条斑等发展联合造成整体的枯死;表现迅速枯焦病状的病害称为疫病或瘟病。 2.腐烂(rot)发生在植物的各个部位。患病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表现为点发性或散发性。由于组织分解的程度不同,有软腐、干腐之分。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汁液,如组织的解体较慢时,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 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

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 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寄生物(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面相对应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18. 水平抗病性:当一个寄主品种抗病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我们称它是水平的;由微效基因控制,即是数量性状。 19.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2.0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2学时 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 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 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第二节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2.0 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 学时;实验教学12 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2 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 ,约为700 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 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 世纪至19 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 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 2 学时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害流行学》

协同进化(co-evolution):寄生物的进化是紧跟着它们寄主进化的。反之,寄主的进化也受它们寄生物进化的某些影响。两种生物互相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靠另一方进化,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协同进化。 侵染概率infection probability:又称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侵染成功,引起发病的概率。 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又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gradient of spread),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重叠侵染:当寄主植物有限的侵染位点遇上大量的病原物接种体时,在一个发病的位点上,同时或先后遭受接种体不止一次的侵染,但最终只形成一个发病点,在这个发病点上即发生了重叠侵染。 遗传稳态(genetic homeostasis):当寄主—病原物系统在协同进化中建立的病害平衡状态因受到遗传因素或外界条件的干扰和破坏时,寄主—病原物系统可进行自我调节,仍保持或恢复平衡状态,生物群体这种使本身遗传组成保持平衡并抵制突然变化的倾向称为遗传稳态。 水平的抗病性(horizontai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菌的所有小种的,这种抗性是水平的,不属于基因对基因系统,其抗性是催化作用和催化产物决定的。 侵染单位:当一个传播单位与一个适当的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并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使其侵染成功,这样一个传播单位就变成一个侵染单位。一个侵染单位占据一个侵染位点并可识别和计量。 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这种抗性是垂直的,也称专化性抗性,存在基因对基因的关系,是由蛋白质的聚合作用决定的。 ES(expect system):是一个(或一组)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广泛的ES应包括专家知识、统计模型、模拟模型集合为一体。IPM: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

六种常见的植物病害

六种常见的植物病害 一、霜霉病 (一)症状 霜霉病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病害多生于病叶背面。 病状:坏死斑、少数萎蔫 病症:由气孔伸出的白色至紫灰色霉状物。 (二)菌属 霜霉菌都是寄生在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属于为鞭毛菌亚门。 主要菌属及代表性病害如下。 1、霜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锐。引起病害:板蓝根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白菜霜霉病、大黄霜霉病、延胡索霜霉病和附子霜霉病等。 2、假霜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引起病害:啤酒花霜霉病、丝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等。 3、单轴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末端平钝。引起病害:葡萄霜霉病、苍耳霜霉病等。 (三)发病规律 1、病原物越冬场所 (1)田间病株 如白菜霜霉病菌在北方以休眠菌丝体在采种株内越冬,第二年就在病株内继续生长发育。 (2)种子、其他繁殖材料 如洋葱霜霉病,病原物是在鳞茎内越冬,并且是第二年生长季节的初次侵染来源。 (3)病株残体 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2、传播方式 霜霉菌主要靠气流或雨水传播,有的也可以靠介体昆虫或人为传播。 3、发病时期 北方一般6月即可发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 4、发病条件 偏低温、高湿情况下容易发生。如田间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大、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等容易发病;春未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 5、侵入途径 真菌主要从自然孔口侵入,较少从伤口侵入。 6、病害类型 (1)局部性的侵染:产生点发性病斑,生长季中不断产生孢子囊频繁地再侵染,病害流行速度非常快。大多数霜霉病属这种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